分析以海观、黄源深译本为例-顺应论视域下的老人与海中译本对比_第1页
分析以海观、黄源深译本为例-顺应论视域下的老人与海中译本对比_第2页
分析以海观、黄源深译本为例-顺应论视域下的老人与海中译本对比_第3页
分析以海观、黄源深译本为例-顺应论视域下的老人与海中译本对比_第4页
分析以海观、黄源深译本为例-顺应论视域下的老人与海中译本对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分析以海观、黄源深译本为例--顺应论视域下的(老人与海〕中译本对比摘要: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海观译本、黄源深译本〕进行比照,讨论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用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经过中怎样动态顺应不同因素并做出最终选择。本文关键词语:顺应论;老人与海;翻译策略;比照一.引言Verschueren以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连续的选择语言的经过,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1]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经过中作出适当的选择,是由于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顺应性指人们能够利用语言变异性和商讨性的特征结合详细语言环境作出顺应性的选择。在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层面上,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顺应意识下的语言动态顺应的结果。二.顺应论与翻译顺应论是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使用,该理论揭示了语言使用的实质特征,更主要的是它为翻译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示。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构造作出动态的顺应经过。译者必需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对原作进行动态的顺应性的诠释和翻译。三.顺应论和〔老人与海〕的翻译〔老人与海〕使海明威获得了1953年度普利策奖和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也很受中国读者的欢迎,到当前为止,已有不少中译本。内地最早的译本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1956年12月的海观的译本,近期的是译林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黄源深的双语全译本。本文从语言构造顺应和语境顺应两方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比照分析。一〕语言构造顺应吕叔湘曾指出:汉语白话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许多地方可断可连。[5]流水句外表看来自在松弛,其实质是按逻辑事理进行铺排的,不同于英语的主语+谓语构造。而且,流水句句读简短,比英语中的主句、从句更灵敏多变,富有表达力。黄源深将英语句子译为汉语流水句,打破了西方语言精到准确严谨的构造,使之更能顺应汉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而海观译本在一些能够灵敏翻译的地方,拘泥于原文,与原文的句法和用词坚持一致,这种英语化的句式和词语使译文读来生硬。下面用几个实例来比照海观译本和黄源深译本对语言构造中定语处理的异同。例1:Theoldmancarriedthemastonhisshoulderandtheboycarriedthewoodenboxwiththecoiled,hard-braidedbrownlines,thegaffandtheharpoonwithitsshaft.[2]海观译:老头儿扛着桅杆,孩子拖着木头盒子,盒子里盛着盘在一起的、编得很硬的褐色的钓丝,还有鱼钩和带把子的鱼叉。[3]黄源深译:老人肩上扛着桅杆,孩子拿着木盒,木盒里面装有一卷卷编织严密的褐色钓线,还有手钩和带柄的鱼叉。[4]例2:Onthebrownwallsoftheflattened,overlappingleavesofthesturdyfiberedgun,therewasapictureincoloroftheScaredHeartofJesusandanotheroftheVirginofCobre.[2]海译:在用带有硬纤维质的海鸟粪的叶子按平了交叠着砌成的褐色的墙上,有一副彩色的圣心图,还有一副柯布雷圣母图。这都是他老婆的遗物。[3]黄译:棕色的墙是用棕榈结实的纤维质叶子砌成的,那叶子被压得扁扁的,叠在一起。墙上有一幅彩色画,是〔圣心图〕,另一幅是〔科伯圣母图〕,都是他妻子的遗物。[4]很明显,海译本基本上坚持原文的句式构造,而黄译本则翻译成汉语的话题+评论的句式。1919-1949年,翻译文学占领着文学系统的中心位置。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以打破封建传统为重要目的,当时的建议者也一直尝试着建立新的文化和文学系统,翻译文学正好能够冲击旧有的文学和文化系统,协助建立新的系统。译者不吝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重视充足性(Adequacy),为了顺应原文的构造、内容,把原著的内容、思想完好地表达出来,往往采用直译。海观译本1954年出版,由于翻译文学在当时的文学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译入语的句法会遭到原语的影响,采取了异化翻译策略。而在新世纪的今天,新文学系统的规范已经确立、稳定,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应处于边沿位置,所以译者更重视译文的可承受性,对原文的生疏性进行本土归化,以顺应现代读者的语言习惯。因而也不难理解黄源深译本对句式采取的归化翻译策略。二〕语境顺应Verschueren指出,语境包含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即上下文。交际语境分为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即语言用于交际经过的大环境。由于篇幅限制,本文重要从心理世界顺应方面分析。心理世界指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等因素。在翻译中,译者既要顺应源语作者的心理世界,也要顺应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例:Butmanisnotmadefordefeat,hesaid.Amancanbedestroyedbutnotdefeated.IamsorrythatIkilledthefishthough,hethought.NowthebadtimeiscomingandIdonotevenhavetheharpoon.Thedentusoiscruelandableandstrongandintelligent.ButIwasmoreintelligentthanhewas.Perhapsnot,hethought.PerhapsIwasonlybetterarmed.[2]海译:可是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人尽能够被毁坏灭亡,可是不会肯吃败仗的。他想:不外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如今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了,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暴,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3]黄译: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能够被毁坏灭亡,却不能被打败。不外我还是很难过,我竟宰了这条鱼,他想。如今困难的时刻就要到来,而我连鱼叉也没有了。登土鲨血腥、能干、强壮、聪明。不外我比它还聪明。也许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外是我比它武装得更好罢了。[4]两位译者顺应作者和读者的心理世界,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来翻译老渔夫和鲨鱼搏斗的心理活动:黄译本采取异化策略,寻求翻译的充足性,彰显了源语文本中老渔夫的个人主义英雄式相貌;而海观译本采用的归化策略,寻求翻译的可承受性,削弱了源语文本中老渔夫的个人主义英雄式相貌。四.结论从对〔老人与海〕两个主要译本〔海观译本和黄源深译本〕的比照分析发现,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译者对原语语言构造和语境作出动态顺应的经过。其顺应倾向由语言、文化、社会环境、文本功能及不同的翻译理论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且不同的顺应倾向是划分不同翻译理论的标准,而归化、异化无高低之分,只是译者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的顺应选择罢了。以下为参考文献:[1]Jef,Verschueren.Understanding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147-151.[2]ErnestHemingway.Theoldmanandthesea.北京: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