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地理区域热点复习专题
盐城市伍佑中学陈荣高
一、高考展望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卷就会发现,试题的风格与特色有较强的连
续性,关注社会问题、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地理教育
本身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必须密切关注社会问题、热点问题多角度、多
层次地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现实问题中的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
关心的重大问题加以阐述、评价
1、近年来高考〃热点试题”的表现特征。
所谓热点试题,是指以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的重大时政事件为背景而
设计的试题。分析历年来高考热点试题的命题取材和设问,不难发现有如
下几个主要特征:
(1)取材于容易“地理化〃的资料信息。时政地理试题毕竟有别于政
治等其他学科的试题,对时政资料所蕴藏的空间地域性、逻辑规律性、人
地关系性等要求较强,而那些难以〃地理化处理”的时政热点,高考地理试
题中一般不会出现。如“全面建设小康''与产业结构调整;欧盟东扩、非盟
成立与区域经济发展;东盟〃10+3”会议与其地形、气候、物产以及大湄
公河次区域经济开发;四大工程等都是容易〃地理化”的时政热点。
(2)取材偏向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经济活动。高考地理命题有一
个价值取向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集自然地貌、区域特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要素于
一身。强调重大工程建设的教学与考查,直接体现了地理学科研究对象和
方法的综合性特征,也直接体现了地理学科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
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功能。跨世纪时期,国家提出了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其中有许多技术
层面的内容是高考命题的好素材。例如线路的选择、资源的开发、水量平
衡和水循环原理、工程与环保、三峡工程与移民等。不失时机抓住国家重
大工程建设命题,不仅使试题新颖、规范、科学,也在客观上加快了中学
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伐。
(3)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时政地理试题往往以“出奇〃来制胜。时
政背景材料往往经过优化组合和再加工,通过发散联系设问,答题时能体
现出考生答题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
2、区域地理热点透视。
(1)中国区域地理内容在高考中常作为命题的基础和背景,以中国
重点工程和时政热点的区域地图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介,考查综
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A、以某区域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为背景,分析其成因
的分布规律,评价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B、区域特点和差异的比较。
C、区域内资源的配置,人类生产和生活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2)世界区域地理是学科的基础知识,从近几年的高考实践来看,
一般与高中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它是联系当今世界一些热点和焦点问
题的承载点,如中东、中亚、东南亚、东北亚等;是地理学科内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知识综合和联系点。
A、世界热点和焦点地区的局部轮廓图的判断和空间定位,特别是区
域内的山脉、河流、海峡、交通线、城市、半岛和岛屿。
B、以区域为背景,考查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成因及对
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C、不同区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比较。
二、知识总结
(-)中国区域热点
1、国内时事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上海世博会对区域经济
发展的影响、加入WTO与我国三大产业调整、红水河和黄河上游水力资源
开发与西电东送、国家经济战略安全建设与西气东输、矿产开发、人口流
动与城市化进程、渔业与海域污染、人与生物圈计划、两会三农问题、中
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反分裂国家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的主要卫
星城和浦东新区。
2、资源能源的跨区调配,WTO与中国经济,假日经济,旅游地理。
如南水北凋与水资源循环和平衡原理、西电东送。
3、教科文体,最近科学研究动态,生物工程,宇宙探索,体育赛事,
对外合作,对外交往。如中俄军演、奥运会、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载
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
4、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主要有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恶
化,城市环境、三峡工程与移民、北方干旱与沙尘暴、国家生态安全建设
与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洪涝干旱的原因分析及
其治理。
5、国情、国土开发和整治,西部开发,海洋国土开发,重大灾害,
重大工程建设。如西部开发与经济结构调整、青藏铁路、磁悬浮列车和粤
海铁路、西气东输、东北地区工业的振兴。
6、台湾问题。如《反分裂国家法》。
(二)世界区域热点
1、热点事件。
(1)世界经济全球化,如欧盟东扩、非盟成立、APEC会议在墨西哥召开。
(2)美国反恐、莫斯科人质事件与伊拉克问题。
(3)中亚、里海、巴以、南亚局势及其资源、民族、宗教。
(4)全球性人口、资源、公害病与环境问题。
(5)欧元启动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6)湄公河流域次区域经济开发和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
(7)世界经济及跨国企业布局。
(8)阿根廷经济下滑、委内瑞拉政局危机及其自然地理。
(9)人口与能源(石油)、气候变暖与森林大火、臭氧层破坏、粮食安全
和世界环境大会。
(10)地质灾害与欧洲水害
2、热点地区。
(1)东亚地区一朝鲜核危机、日本。
(2)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一亚太经合组织APEC。
(3)东南亚一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南海诸岛领土问题。
(4)南亚一印巴冲突的原因,我国与南亚国家的联系。
(5)中亚一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现今〃欧亚大陆桥”、〃上海合作组织”、
打击“东突〃恐怖组织问题。
(6)西亚―西亚地理位置、石油资源、伊拉克、阿富汗、巴以冲突等
问题产生的相关地理背景。
(7)欧洲—欧盟主要国家(德、英、发)的自然与经济特点,欧盟的
地位与欧盟的扩大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解析
1、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范围;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我国西部地
区的自然和经济优势与不足;西部大开发进程中需要注意的地理问题等。
①西部的范围通常指陕、甘、宁、新、青藏、云贵、川、渝十省(市、区)。
但是根据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有把广西、内蒙古划入西部的说法。
②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改革开入以来,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
社会高速发展,已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与之对应的是东西部经济、社会发
展的差距日益增大,因此加快西部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
略目标和富国强民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实现各地区,各民族安定团结和国家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西部地
区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西部大开发可以促
进全国资源的全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巨大
的推动力。③西部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地
貌类型多种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气候上西北地区以干旱、半干旱的温带
大陆性气候为主。西南地区以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广人
稀自然资源丰富是西部地区的突出优势。但是西部地区自然和经济也存在
明显的劣势。如:地形崎岖、干旱地区面积广大,生态环境脆弱、贫困、
人口素质低、交通落后等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很大。因此西部大
开发是一项艰巨的综合性工程,西部开发要注意有重点,以点带面,忌全
面辅摊子。重视基础设施(交通这、能源)建设、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
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等等,变输血工程为增强西部地区自身“造血〃功能。
要加强东西部的互助与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2、台湾问题:今年三月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台湾问题产生于
二战结束后,美国扶持的蒋介石败退到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舰
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共解放台湾,台湾问题自此形成。台湾是中国领
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及其他一些问题,经常制造反
华浪潮,干涉中国内政。台湾问题不仅是国内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国际
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内它涉及到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团结,全国人民都在
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对外它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基础。台湾问题不仅
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是地理、政治和历史文科综合中的
一个热点问题。从历史角度看,自古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要弄清
其历史沿革过程;从政治的角度看,涉及到国家、民族、主权和社会制度
等方面的问题。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
及治理要与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治理进行比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黄土疏松易侵蚀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植被稀疏,侵蚀作用较强。人为原因有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露天采矿,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产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
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使得黄土
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
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
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目的:
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
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
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4、西气东输:2000年3月,西气东输前期工程宣布正式启动。主管
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贯穿9个省区,最终到达上海
市区,全长4167千米。沿途经过的主要城市有库尔勒、吐鲁番、都善、
哈密、柳园、张掖、武威、兰州、定西、礼泉、洛阳、信阳、合肥、南京、
常州等。
管道全线穿越的主要是戈壁、沙漠、平原,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便
于施工。施工相对困难的是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还要穿越吕梁
山和太行山,最终到达上海市区。
塔里木盆地面积5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盆地,
目前,已发现和证实了库车-塔北、塔西南-巴楚两大气区及10个大型气
田,累计探明储量4190亿立方米,已具备了启动输气管道项目的条件。
而且,目前塔里木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不足3%,勘探潜力巨大。陕甘宁气区
目前探明储量为3145亿立方米,除满足北京、西安、银川三大城市用气
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可用于东输。〃西气东输〃管道线路出新疆后要经过陕
甘宁气区,这样可以提高供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西电东送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内
蒙古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
唐工业基地。〃西电东送〃将形成三大通道:南线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
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
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南部通道;中线是
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形成中部通道;北线是将黄河
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形成北部通道。''西
电东送〃工程是〃十五〃计划重点实施项目,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和
骨干工程,是促进东西部共同发展的双赢举措。〃西电东送〃工程将西北、
华北、华中、川渝电网联网,可实现水火互济、丰枯互补和跨域补偿调节,
并使三个大区电网的电力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
6、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来说,水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是关系国家、民族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问题。南水北
调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复杂的工程,要科学论证,周密设计,特别是考虑
到调水地区水资源状况,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把东、中、西三条
线路总体规划,同时考虑科学选线,分步实施。结合我国人口、城市分布
及经济发展状况,可考查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可考查南水北调工程的
起至点、线路方案、选线两侧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综合评价选
线的优缺点。
7、青藏铁路概括:青藏铁路是我国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青海
省的西宁至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全长1963千米。一期工程由青海省的西
宁市至青海省西部重镇格尔木市(简称西格段),长约845千米,已于1984
年建成通车。二期工程,由格尔木市至西藏的拉萨(简称格拉段),新建
线路长度1118千米。其中青海省境内564千米,西藏境内554千米。青
臧铁路格拉段,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恶劣,沿线人烟稀少,高寒
缺氧。全线海拔大于4000米以上地段965千米,经过多年冻土地段550
千米,是世界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冻土地区最长的铁路。
青娥铁路南接陇海铁路,北与亚欧大陆桥通道相连,是一条重要的干线铁
路。铁路走向与青娥公路大体平行。青藏铁路经过昆仑山,跨沱沱河、通
天河,翻唐古拉山,穿羊八井峡谷至拉萨。沿途经过可可西里、三江源等
自然保护区。青臧铁路的修建,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的影响利远大于弊。青
藏高原面积122万平方千米,青娥铁路全线也不过1000平方千米,修青
娥铁路不会对整个青藏高原的大环境产生影响。铁路的建设,可以将西北
地区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通过经济、便捷的通道运进西娥,满足西藏对
能源的需求,从而为西臧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具
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青臧铁路投入运营后,必然会成为旅游及进出
西臧物资的主要方式,分流目前青臧公路的庞大运输车队,从而起到减少
汽车尾气排放,进一步改善青藏高原大气质量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铁
路的修建,将直接拉动青臧两省区经济的发展,加速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步
伐,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使很大一部分牧民转变为工业、建筑业
和其他行业人群,从而大大降低了草原和植被的负荷,既保护了生态,又
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8、跨流域调水问题:据统计,目前世界调水工程不下160项。在世
界的大江大河上几乎都能找到调水工程的影子。跨流域调水的鼻祖当选我
国的京杭大运河。世界著名的调水工程有:美国的中央河谷、加州调水、
科罗拉多水道和洛杉矶水道等远距离调水工程及澳大利亚的雪山工程、巴
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等,俄罗斯的调水工程更是世界著名。跨流域调水
必定会影响不同流域地理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
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①扩大农业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②提供
水电。③促进航运。④改善受水地区的水质。⑤改善受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⑥有的调水工程或修筑的大坝(水库)还成为当地的旅游区。⑦防洪。不利
的一面:①淹没土地。②大量移民。③下游地区因来水减少,引起下游河
水水质变差;河口地区咸水渗入;河岸动力失衡,海岸遭受侵蚀;下游沿
岸环境质量下降。④可能因调水引发疾病,如疟疾、脑炎、血吸虫病等,
影响人的健康。⑤因用水过多,或不当,可能造成受水地区耕地盐碱化。
⑥浮游生物人海量减少,使河口地区捕鱼量减少。⑦有的河流,在洪峰期
“泛滥〃的洪水,一是将土壤表层盐碱冲走,另是洪水带来的淤泥为土地增
加了肥料。
9、地缘政治问题:所谓地缘政治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
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
系。因此,国家间政治地理关系实际上是空间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在
军事上表现为安全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
关系。安全、权力和财富是各国在全球格局中谋求的主要目标。
10.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与东西问题相对应的。东西问题的实质是
世界的和平和战争问题;南北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
展水平低,既有自身的原因,更有其外在的原因。就其自身而言,主要问
题有:①经济基础太差;②人口增长过快,每年新增加的国民生产总值大
多被新增人口所消费;③发展中国家内部地区差异大;④发展中国家教育
水平低、法制不够健全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不适应等都对国家经济
发展起不同的制约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因素有:①旧的经济秩序
还没被打破,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不利地位,贸易中的剪刀
差、保护主义以及发展中国家背负的沉重债务与科技方面的差距,使发展
中国家始终处于双边关系的不利地位。②殖民主义统治恶果还没消失。其
一,在殖民统治期间,掠夺式开采所破坏的环境至今尚未得到恢复,有的
还在继续恶化;其二,殖民主义者人为地划分国界,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了
人为的障碍。克什米尔问题一直严重影响印巴两国的正常发展与交往。更
为严重的是殖民主义者在中部非洲地区的国界划分所带来的问题。我们知
道,主权国家作为其国土的管辖者,在其国内的管辖权是排他性的。殖民
主义者正是利用了国界线的这一性质,束缚了一些地区的发展,甚至造成
贫困。在非洲萨赫勒地区,国界就对传统游牧生产方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在历史上,撒哈拉南部游牧民族的游牧方式与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是协
调一致的。当地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在每年的夏季(12月至次年
的2月),当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气候非常干旱;到了6月份,
逐渐为低气压带所控制,雨带也就逐渐北移,来自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湿润
气流,为该地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当地的牧民历来就有随雨带的移动而游
牧的传统,即逐草而牧。这种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是适应当地的自然条
件的,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一个典范。但是,随着现代民族国家
功建立,殖民主义者肆意划定的国界限制了牧民的移动。当雨带随干季来
临而需要南迁时,牧民却不能越过国界,只能留在本国忍受干旱的肆虐。
在特别干旱的年份,焦黄遍野,大批牲畜被活活饿死、渴死,牧民也就失
去了生活来源,于是就出现了一幕幕惨不忍睹的凄凉景象。③冲突与战争
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二战以后,世界上发生的冲突
与战争全部在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一些矛盾、冲突与战争完全是殖民主
义者统治时期所造成的。如,非洲地区因国界而引起的纠纷大多与殖民主
义者人为划定的国界有关。笔直的边界无情地穿越了许多部落的聚居区,
人为地制造了许多矛盾。同时,也是由于这些人为的国界根本没有任何自
然物作参照,因而在实际中很难准确确定其具体的界限。
11、中东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不安定的
地区。一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二是阿拉伯国家内
部的矛盾与冲突层出不穷。中东成为现代世界的〃火药桶〃。回顾中东地区
发展历史,历次冲突与战争中都有其深刻的地理背景。①生存环境恶劣。
虽然中东地区幅员辽阔,但自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是“万恶〃之源。由于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沙漠广布。以高原为主的
地形,也阻碍了中东地区的交通发展。恶劣的生存条件,影响甚至决定着
一些人文特征,如中东地区居民的宗教、民族意识相当强烈;恶劣的环境,
也使人们养成了善战的习性。②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
非常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说。重要的战略地位,惹致世界大国争相控
制中东。因而,在历次中东冲突和战争中,都少不了西方大国的干预与参
与。③民族、宗教矛盾突出,有时还非常尖锐。④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
各国致富之宝,也是大国争夺、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⑤水资源危机成为
中东地区新一轮矛盾与冲突的导火索。中东水资源危机之一是在以色列和
阿拉伯国家之间。以色列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在地貌上分为三个纵列带:
西部是狭长的地中海沿岸平原,中部是山地高原,东部边界位于低陷的约
旦河―阿拉伯区谷地,北部是加利利高原。从降水分布看,南面和东南面
均为降水稀少的(亚)热带沙漠气候,越过中部地区,向北、向西逐渐过渡
到半湿润、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因此,只有沿海平原和加利利高原等地降
水较多,比较适宜人类居住,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区。以色列在1948年
建国以后,首先抢占水源地区。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又占领了约旦河西
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并修建了水利工程,拦截了耶尔穆克河和约旦河
的河水输注以色列,而使下游叙利亚和约旦修建的"团结坝''几乎成了废
物。1978年,以色列又以保护北部地区安全为由,占领了黎巴嫩南部,并
将安全区一直延伸到黎巴嫩的利塔尼河、哈萨巴尼河和瓦赞河,同时修建
了水渠和引水工程,使几文本来水量就不大的短小河流在黎巴嫩境内几乎
断流,黎以矛盾也随之升级。中东水资源矛盾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阿拉
伯国家内部。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幼发拉底河的水源之争。幼发拉底河发源
于土耳其东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底格里斯河汇合
后,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幼发拉底河源头在土耳其,流经叙利亚和
伊拉克。叙利亚用水的90%来自这条河。同时,该河也是美索不达米亚平
原最重要的水源。后来,由于土耳其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源头修建
水坝,使叙利亚的用水量减少了3/4,而流到伊拉克的河水仅为原先的1
/10,从而引发了上下游国家之间的矛盾。⑥土地之争仍是中东问题的一
个焦点。
12、欧盟的地位与欧盟的扩大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1952年7月,
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正式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1月,以上六国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
年7月,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而为一,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11月,
《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生效,欧
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欧盟现有15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
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为欧共体创始国。后经四次扩大,英国、丹麦、
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先后加入欧共体。
欧盟人口约3.7亿,面积333.7万平方公里,总部设在布鲁塞尔。2002年
12月欧盟宣布,2004年5月又有10个中东欧国家将成为欧盟新成员,它
们是: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马耳他、
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欧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根据海关总署
统计,2000年,中欧双方贸易额为690.38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
中方出口38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6.4%;进口308.45亿美元,同比增
长21.2%。根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00年底,欧盟成员国政府及官方金融
组织累计向我提供贷款协议金额约462.41亿美元,占我利用同类贷款总额
的41.06%。
13、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成
员包括东南亚10国,总部设在雅加达。东盟各国是我国友好近邻,与我
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东盟与中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往来。1991年,中
国与东盟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近些年来,中国一东盟友好合作关系
发展很快,势头很好。在双边关系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高层互访频繁,
各领域、各层次的对话与合作全面展开。东盟是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我
国是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目前,我国同除文莱外的东盟各国均签署了政
府间贸易协定。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从政治上的考虑,与东盟各国的和睦
相处有利于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国际环境,与东盟建立更加紧密的
经济联系有助于提高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以平衡日本和美国
在该地区的力量介入。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拥有5亿消费者的东盟市场对
中国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中国也越来越把东盟国家看作是其工业原
材料、原油等商品的供应地,这些商品的供应对中国工业增长动力的加强
大有裨益。对于东盟国家来说,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中国游客给东盟国
家旅游业带来的繁荣以及人民币的长期坚挺为区域货币汇率的稳定作出
的贡献都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巨大吸引力。
四、例题解析
例题1: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但是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
做好。关键在于搞好配套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并且还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
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阅读上
面资料上,解答下列问题:
1.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有东线、西线和中线三套方案。东线主要是在
江苏扬州通过泵站逐级提高水位,然后通过运河,调水至天津。
中线则通过修建大坝,引水至水库,分别调水
至、和北京等大城市。西线通过凿穿大山隧道把
和、的水引至黄河源头。
2.我国最早的大运河是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的。它自北
向南分为、、和四段,以东都
为中心。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3.为什么说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
剖析:这是一道以国人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一时事为材料,该题目
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要示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
力。
答案:1、京杭三峡丹江口郑州石家庄通天河雅谷江大
渡河
2、隋炀帝永济渠通济渠邢沟江南河洛阳.3、①由于我国南方
降水量多,北方降水量少,造成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衡。而耕
地的分布则是南少北多。水、土资源配置欠佳的状况,加剧了我国北方地
区缺水的程度。②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水资
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许多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过量开采,地面
沉降塌陷,水污染严重。一些地区因缺水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危及
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资源不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
加剧,不仅制约了北方地区经济社会正常发展,而且影响全国的可持续发
展。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解决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突
出问题
例题2:材料一: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
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事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
农村工作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形势
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材料二:温铁军专家指出:中国"三农”面临的两大矛盾,第一是国情
矛盾,就是人地关系紧张,中国农户平均土地规模只有半公顷左右,劳动
力转移又比较困难,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
政策问题,主要是缺乏符合国情的、专门针对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三:专家指出,一号文件清晰地说明了农民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在
于种粮农民,突出强调了让传统农业地区种粮农民得到实惠;其次强调了
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
1.〃三农〃问题是指、、。
2.请选出既属于传统粮食主产区,又大量提供商品粮的一组
A.三江平原上海近郊B.江淮地区江汉平原
C.黄淮平原珠江三角洲D.成都平原河套平原
3.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增长缓慢。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种粮面积减少,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
B.如果税费减轻,农民会把心放在种地上的
C.国家粮食价格是农民选择是否种粮的依据
D.选择种粮,还是从事多种经营,取决于土地上的比较效益
4.材料二中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比较困难”,其实是有一些出路
的。请把下面的几项补充完整。
A.进城市打工。B.C.
D.____________
5.为了增收,必须要加强农产品的商品性,下列建立的一系列商品性
农业生产基地,正确的是
A.江汉平原、太湖平原的商品粮基地B.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
的甘蔗基地
C.湖北、宁夏的甜菜生产基地D.豫东、鲁中南、冀西北的
商品棉基地
6.有时农业取得丰收,但农民却没有增收,你觉得从根本上解决应当
A.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粮食种植的资金投入
B.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C.从事非农业方面的生产,以取得额外的收入,弥补不足
D.加大农产品补贴的力度,确保丰产的连续性
7.兴修灌溉系统,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促进农民的增收。下列地区的
农业生产中灌溉水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江汉平原的棉花生产B.河西走廊的粮食生产
C.珠江三角洲的甘蔗生产D.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干旱区的粮
食生产
8.〃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从事多种经营”当然要有科学的态度,以
下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
A.我国西部山地、高原的畜牧业大多数属于密集型的商品性农业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减少了粮食的种植面积,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C.南方的〃桑基鱼塘〃型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型农业
D.东北建设兵团应继续垦荒,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参考答案:1.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2.B3.D
4.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到乡镇企业乡村的工业化转型或者其他合理
出路5.A6.B7.B8,C
例题3:材料一:〃三路飞架东西获双赢〃。据新华社记者报道,目前
我国已基本形成西电东送的三大通道:北路通道送电勇力达250万千瓦;
中路通道现在的送电能力达120万千瓦,2005年后将逐年增加至300万千
瓦以上;南路通道送电能力达300万千瓦,我国东部地区缺电情况得到明
显缓解。
材料二:红水河是中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为水力资源的“富矿〃,
目前已建有天生桥一级、二级水电站、岩滩水电站、大化水电站及百龙滩
水电站等五个大型水电站。
材料三:西电东送的三条路线示意图如下:
1、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中:A是
工业基地,B是工业基地;C是工业基地。
2、北路送电路线输送的是火电,它是将、内蒙古等省区
的丰富资源转化成电能输出,这种做法与传统的运输方式相比有哪
些优越性?
3、中路送电线路主要输送水电,它将水电站及建设中
的水电站以及隔河岩等多座电站的电能通过超高压电网输往长
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4、南路输送的水电主要来自红水河(珠江南流)上游。2001年6月
18日,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年发电量156.7亿千瓦时的我国第二大水电
站水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红水河的长度只有几百千米,
为什么水能却十分丰富?
5、西电东送对东西部地区发展各有什么益处?
6、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它对社会产生
了哪些影响?
7、我国政府实施能源调配这一举措,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8、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结合国情,请你谈谈我国能源可持续发
展的对策。
答案:1、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2、山西煤炭首先,减
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其次,减少了煤炭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对铁路沿线
的污染,使京津唐地区燃煤量大大减少,减轻空气污染,降低酸雨危害。
3、葛洲坝三峡4、红水河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流域内降水十分丰富,
汛期长,流量大,又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也很大,
因此水能丰富。5、西电东送,将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成电能,同时为
西部的电力提供广阔的市场,不仅可以推动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提高能
源资源的得用率,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化工等高耗
能产业,形成产业链。而且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
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得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西电东送对东部地区
同样是一件好事。西电东送可以改变东部地区电力供应不足、电力结构不
合理的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东部日益严惩的一半保压力和交通运输
压力。6、二电力的广泛应用是世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使人
类从蒸汽时代跨入电力时代。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各
方面的面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程度越来越
高。7、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8、①坚
持以煤炭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实现煤炭清洁利用,提高利用效率;②
大力开发水电,充分得用丰富的水能资源;③积极稳妥地开发核电;④
因地制宜地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
例题4.读〃中国部分地区图“,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并解
答相应问题。
1、A为〃九五〃期间重点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它对防、
防凌、减、发电、灌溉及解决下游断流问题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2、B为纵向铁路干线线。C为重点建设的煤矿。
3、图中所示大河中游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其产生的
人为原因是。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
是。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水能资源开发及其生
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要求考生综合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国土开发与整治措
施。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是判读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示意图。第1题识记小
浪底水利枢纽可从其位于河南省,介
于黄河中游与下游的交界处附近判读,其意义应结合大型水利工程的综合
效应和黄河中下游水文特征方面考虑。第2题京广铁路的判读可从图中三
条南北向铁践干线的位置识别,京广线位于西侧;神府煤田的判读可从其
位于陕西省北部的位置特点上判断。第3题的关键词是“中游地区〃,考生
能认读出黄河,则可推知其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其产生的人为
原因主要是滥垦乱伐,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可推知治理的具体措施
主要是植树种草。
【答案】1、小浪底洪沙(淤)2、京广神府3、水土流失滥
垦滥伐(或植被严重破坏)植树种草、修筑梯田
例题5: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
1、西气东输主干道西起轮南油田,它位于图中A所示的自
治区,东到B表示的市。C处的盆地、D处的盆
地、E处的盆地与陕甘宁等地的天然气田,为“西气东输''提供
了丰富的气源。
2、“西气东输”主干道经过的F处(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
是,G处是当前我国重点开发的以(省级行
政区)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3、天然气按其来源和形成,应属于的能量。
4、进一步开发西部天然气资源,对西部地区的主要意义
是。
5、”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意义是:。
答案:1、新疆维吾尔上海塔里木柴达木川渝(四川)2、
河西走廊山西3、太阳辐射4、有得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
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吸引和积累资金;
增加就业机会;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万言书环境等。5、有得于缓解
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矛盾,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有
得于环境改善;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促进东部化学工业的发展;促进经
济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例题6: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获悉,截至2004年5月31日,三峡
电站累计发电214.93亿度,目前,三峡电站已有8台机组投入运行,总
装机容量已达到560万千瓦,曾经桀瞥不驯的千年三峡江水,从此听从人
类的调遣,华夏儿女魂牵梦萦的世纪夙愿正在变为现实。据此回答1-3题。
1.兴建三峡工程的最突出的意义为()
A.防洪,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
B.灌溉,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农田提供灌溉水源
C.旅游,使长江两岸地区的风景更加秀丽
D.航运,改善川江航运条件
2.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中,最难解决的是
()
A.中华鲍的溜游产卵问题B.农村移民开发中产生的水土流失
问题
C.库区的泥沙淤积问题D.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3.三峡工程建设及其库区移民安置面临的最大困难分别是()
A.生态环境脆弱与移民环境容量不足B.经济落后与人口文化
素质较低
C.移民安置任务艰巨与移民环境容量不足D.水土流失严重与基
础设施建设滞后
答案要:1.A2.A3.C
例题7:根据下面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历史上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滔滔河水自西向
东,两岸草原、森林、农田交错交织,到处是青山绿水,黄河成为中华民
族的摇篮,两岸富饶的土地哺育着炎黄子孙,目前在黄河流域已经发现各
种文化遗址1600多处,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我们的祖先已在这片沃土上
从事过许多名垂青史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有文学记载的历史雄辩地说明,
黄河流域曾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材料二据资料记载,数百年前,图中A地区为一片茂密的森林草原,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现在往日的优美环境已面目全非。
1、列举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类文化遗址三处以上。
2、结合材料2和图,回答: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A是,
这里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3、黄河下游在历史上经常泛滥成灾,对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
危害,而近来却出现了多次断流现象,试分析黄河下游历史上泛滥成灾的
原
因。
O
4、黄河流域特大城市的数目最多的省是。黄河上游最大的
工业城市是,此城市是我国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简要说
明其污染严重的原因。
答案:1、蓝田人文遗址,丁村人文遗址,半坡人文化遗址。
2、黄土高原。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本区
夏季多暴雨且降水集中;人为原因:人地矛盾尖锐;人类滥砍滥伐,地表
植被遭到破坏。
3、高原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水含沙量大增,加之下游地势平坦,使
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历史上多次的黄河改道,使黄淮海平
原水系紊乱,本区降水多暴雨,水流不畅,易泛滥成灾。
4、山东省,兰州。兰州市是我国重要的化学工业城市,向大气排放
的污染物较多;兰州市依山傍水,位于黄河谷地中,不利于大气扩散。
例题8: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承载全国1/6人口的中国第三大
河流一淮河突然暴发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5亿多吨污水,形成150多
公里长的污水带,”扫荡〃淮河中下游,创下淮河污染〃历史之最〃,也让淮
河治污"十年之丑"顿时暴露无遗!淮河水污染治理再度引起公众关注。据
此回答下列1-3题。
1、淮河之水大部分流入
A.渤海B.黄海C.长江D.黄河
2、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选项中以淮河为界的是
A.亚热带与暖温带B.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C.农区与牧区D.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3.下列工厂与污染淮河有关的是
①化工厂②钢铁③电镀厂④纺织厂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1、C2、A3、B
例题9: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于当地时间2004年12月
26日上午8时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远比地
震本身惨重得多的损失。海啸形成的海浪以震中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
速度达到了每小时约800km,像一头猛兽迅速扑向周边地区,造成死亡人
数超过了约22万6千人。由于印度洋很少发生海啸,其沿岸地区没有像
太平洋地区那样的海啸预警系统,因此导致了震惊全球的惨重伤亡。读下
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暹逻湾位于—①—洋沿岸,此次地震的成因是由—②板块和一
③…板块相互④,使海底岩层发生断裂而产生的。
2、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很丰富的金属矿是_____
矿。
3、此次地震发生后引起了海啸,斯里兰卡东部沿海出现海啸的时间
约在地震产生后—①一小时左右。可见人类面对此类海啸灾害,只要
加强对②的监测与预报,建立好③系统是可
以预防或减轻灾害的。
4、孟加拉湾沿岸地区比暹逻湾沿岸地区离震中远得多而受海啸的破
坏和影响却大得多,其主要原因是:o
5、地震发生后引起海啸,海浪在到达沿岸港湾和海滩时浪高比在大
洋中要高很多,其主要原因是
6、自然灾害的产生往往具有关联性,这次自然灾害的主灾害是
①,产生的主要关联灾害是②等。
答案:1、太平洋;印度洋;亚欧;碰撞(挤压)2、锡3、2;地震;海
啸预警系统(或灾害预警系统)4、暹逻湾有马来半岛与苏门达腊岛的
阻挡作用5水受喇叭形港湾的压缩使水位抬高,同时有受海床的抬升水
位更高6、地震;海啸
例题10:2004年5月1日,欧盟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容,
欧盟成员国由原来的15个增加到个。新成员国中面积
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首都是,位于地
中海中的2个岛国分别是马耳他和。
解答:这次欧盟新增10个成员国,包括前苏联波罗的海沿岸3国: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前南斯拉夫联盟的斯洛文尼亚;中欧国家
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位于地中海中的岛国马耳他、塞浦路斯。
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波兰,其首都是华沙。
附:阅读材料:
改期开发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
第一波:1980年代初中期一珠江三角洲
政策资源启动首发优势现已进入调整期
珠江三角洲,面积41600平方公里,2065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2850
亿元,城市化水平45-50%。港、澳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着的珠三角是我国改
革开放的前沿,被誉为“培育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一个摇篮“。特区特
在政策,政策(制度)资源的强大优势推起了1980年代初中期的华夏第一
次经济发展高潮。政策属制度因素,通过倾斜与创新对经济进而对房地产
发生影响;住宅的社会性使房地产对政策十分敏感,因而政策是房地产的
稀缺资源。在1990年的时候,珠三角外贸出口额已达到近百亿元,远远
超过当时的上海、江苏。到2001年,深圳人均国民收入$5237美元,广州
人均国民收人$4586美元,位居全国前列。想当年,开发区热引起圈地热,
圈地热形成开发热,开发首先是三通一平基础上的物业开发。率先的经济
发展及随之而来的收入提高支持了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深圳禺南村一
带前些年房价曾达到每平方米4000元。
到2000年,广州房地产开发实现投资355.58亿元,施工面积3813.30
万平方米,商品房平均价格3980元每平方米。目前,广州超千亩的大盘
就有20多个,最大的珠江凤凰城已超过万亩面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热
点的战略性转移,珠三角房地产业也进入了调整期。2001年,广州1300
多家房地产公司中只有100多家盈利,行业投资回报率仅2.3%。2002年,
广州房地产与1998年相比下降近20%,在全国12000万平方米商品房未售
出量中,广东占了2000多万平方米,原先的不少高价楼盘现已跌破每平
方米3000元。不少开发商开始调整市场策略,从广东向北部进军。如万
科上海浦江明珠、中体实业上海奥园、香港创新集团扬州时代广场,新世
界中国地产累计投资上海80亿元。
第二波:1990年代中后期一长江三角洲
商业文化优势市场推动发展正方兴未艾
当深圳万丈高楼平地起,开发商大闹南海的时候,上海浦东开发才刚
刚启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总人口7500多万人,沪宁杭苏国内
生产总值10000多亿元,城市化水平42-45%,有43个大中城市和540多
个建制镇。长三角面海依江,农业生产集约化高,历来商品经济发达,商
业文化积淀深厚,地杰人灵。市场化与工厂化相联系,工厂化意味着批量
生产(规模经济,大盘),最终是投资增加。可流动资源是流向价值高地,
开发热点则有走向不可流动资源低价区趋势。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展119消防宣传日活动总结
- 感恩父母亲演讲稿(9篇)
- 开展119消防安全宣传月活动总结7篇
- 十万个为什么知识竞赛
- 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协管
- 基于双端行波法的架空线-电缆混合线路故障定位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公路货物运输与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合同3篇
- 基于特征模理论的机载阵列天线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临时借款合同范本3篇
- 不同封装形式的锂离子电池串联电弧故障热电特征研究
- 乡镇卫生院2025年工作计划
-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生物试题含答案
- 冠心病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卫生资格(中初级)-中医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全32册)08
- 微生物组与胆汁性肝硬化
- 中国移动各省公司组织架构
- 手术安全管理之手术部位标识安全
- 2022年版煤矿安全规程
- 带式输送机滚筒出厂检验规范
-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