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复习笔记大学课本顺序版整理(完整版)_第1页
教育学重点复习笔记大学课本顺序版整理(完整版)_第2页
教育学重点复习笔记大学课本顺序版整理(完整版)_第3页
教育学重点复习笔记大学课本顺序版整理(完整版)_第4页
教育学重点复习笔记大学课本顺序版整理(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处于教育科学体系一级学科

的地位,在总体上概括和阐述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

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

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学界视之为近现

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发端;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

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科学化时期。总体上分为前学科时期(未独立);

前科学时期;科学化时期。

发展趋势:呈现与众多学课交叉发展的趋向;视野拓展到社会生

活领域;教育学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呈现出信息化,国

际化,全球化等时代特征。

教育学的起源: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社会

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论(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

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劳动起源论是关于人类教育

起源的正确主张,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

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主要为生产

劳动服务,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手段极端原始。2.

古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教育对

象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教育内容逐渐丰富且与生产劳

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多崇尚死记与体罚,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3.现代社会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实

施的法制化和民主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教育日益显示

出开放性整体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学习者(教育活

动中学的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教育

手段(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的主要形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合称正式教育);实体教

育与虚拟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与社会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1.生产力: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影

响教育目的,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

形式。2.政治: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影响教

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对教育管理体制有重要影响。3.人口:人口数

量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以及教

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年龄和就业)。4.

文化: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文化传统影

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1.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

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2.政治功能:维系社会政治稳定,提高社会

政治文明水平,促进社会政治变革,培养社会政治人才。3.人口功能:

教育是调控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使人

口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迁移。4.文化功能:文化传承,

文化选择,文化交流,文化创新。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科教

兴国是一项重要战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与人的发展

身心发展的特征: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互补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个体因素:遗传因素,成熟,后天

获得性素质,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2.外部环境因素:有积极的和

消极的,具有个体差异性。3.实践活动: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将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性的力量,其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

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

学校教育的独特价值: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

会要求的规范;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开发个

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

基。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

为规则,价值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个体个性化:是在人的共同社会学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自主性和能动

性,充分把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彰显出来,实现个体我与社会我的统

一,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学生作

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坚持教育创新。

教育目的:广义上讲是指所有团体和个人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的期

待,狭义上讲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体期待,即国家对各级

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是对各级各类学校

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课程目标:是受教育者在学习完某一课程之后,在身心各方面所能达

到的发展水平。

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即期望学生在

学习之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产生

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的是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

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和充分的发展;人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取决于社会条件;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

制约;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

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目的的演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12年蔡元培提出五育

并举的教育宗旨;1931年,中国共产党以教育方针代替教育宗旨;

1940年,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

目的:1957年,毛泽东—德智体;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德智体改为品德智力体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法颁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2002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

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012,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

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培养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根

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德智体美劳

德育:广义指社会有目的地对其成员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

质等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学校通过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交往实践活动、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习者施加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

面的影响,使学习者通过内化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教育活动。

智育目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实践能力,培

养创新精神

美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等美的

形态对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以提升其审美素养,培养其审美能力,

陶冶其道德情操的过程。

美育的意义:扩大视野,净化心灵,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培养和

形成劳动的观点。

劳动技术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制:即广义和狭义的学校教育制度。广义上是指现代国家有关学校

教育种种制度的总和;狭义上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

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

学制类型:双轨制(英国:贵族学校-培养社会上层人物,劳动人民-

培养体力劳动者),单轨制(美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分支型(苏联)

我国学制的沿革:我国近代学校的诞生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为标志。1.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2.癸卯学制—1904年以日本

学制为蓝本,颁布《奏定学制章程》,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3.壬子癸丑学制—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4.壬戌学

制—192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颁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5.我国现行

学制—195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学制的组织系

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和管

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

办学体制:也称学校办学制度,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

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学校的形成:1.西周:学在官府2.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在四夷3.

汉唐宋:官私并存,宋书院发展蓬勃4.元明清:官学书院渐趋没落,

启蒙教育主要由私学承担

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

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传承与创新文化,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社会服务。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活动。

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主体是学科知识)和经验课程(主体是儿童

经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显性课程(官

方课程)和隐形课程(非预期地学到的知识)

课程计划:指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

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育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

领性文件,它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建

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教科书—课程的具

体表现形式。

课程开发:一般是指综合考虑学校教育的相关现实条件和目标,权衡

并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课程中的各要素及其整体做出决定的过

程。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

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

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

动。

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学的基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

能和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

教学理论三阶段:1.传统教学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

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五段教学法(预

备-提示-联想-总括-应用),教学心理化和教学过程阶段论;凯洛夫共

产主义教学目的论,教学过程认识本质论,教学是双边活动,强调双

基。2.现代教学论: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强调发

展观察力,思维力,高速度高难度教学;布鲁纳《教育过程》发展学

生智力,强调学科基本结构,主张早期学习,倡导发现法;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论。3.当代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马斯洛和罗斯杰(非

指导性教学和合作教学理论),关注学生健全人格,师生平等,缺乏

操作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支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交互式教学,

轻视讲授教学和接受学习;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师是学习共

同团体中的首席,片面夸大个体独特性。

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教学规律:教与学的辩证统一,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结合,掌握知

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

教学原则:方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伦理性原则。

教学实施:主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评价等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生成

的结果,这些结果不仅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还包含内隐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

教学环节: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定

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采

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实验法,读书指导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一

种特殊形式),现场教学,分组教学,走班制。

教学评价:就是评价主体对教学的事实材料进行描述和把握的基础

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根

据评价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他评和自评;根据评价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

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对象不同,可以分为教

材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

世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变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小班化和分层

教学,教学环境民主化开放性,教学评估重视教学效率。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目标指向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核心素养;

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教学评价走向关注目标与关注价值

并重。

教师的角色: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知识体系的组织者,共生关系的对

话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不断发展的学习者。

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专业理念(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

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主。

师生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平等,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是相

互影响的关系,

班主任角色: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学生

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学校文化的建设者。

班主任的任务与职责:深入了解学生,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好学

生发展的引导工作,组织好班集体活动,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

效应对学生教育工作的新问题,做好校内校外的沟通工作。

班级管理的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规范性要求与尊重个性相

统一,引导学生的自主管理,服务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营造和谐的班集体:共议并确立班集体发展目标,民主选举班干

部,开展多样化的主题班会,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学生:一般指正在学校或其他学习场所接受教育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