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代动力学_第1页
临床药代动力学_第2页
临床药代动力学_第3页
临床药代动力学_第4页
临床药代动力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药代动力学第1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以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研究人体内药物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研究某一时间人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浓度)。第一节概述第2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临床应用:根据测定出的药动学参数设计与调整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给药速度、间隔时间);生物等效性与生物利用度;疾病及特殊人群对药物体内的过程的影响;药物相互作用;第3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肝脏等肾脏等血液循环结合型游离型用药部位吸收组织分布排泄代谢第4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吸收概念: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剂型吸收部位的血流量第5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药物的理化性质除血管内给药外,大多数药物经被动转运跨膜吸收。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脂溶性脂溶性药物易吸收。2、解离度非解离药物易吸收。(酸性药物中毒时,用碳酸氢钠洗胃,苯巴比妥)3、分子量分子量小的易吸收。第6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给药途径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气雾→腹腔注射→吸入→舌下→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第7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吸收途径消化道内吸收非消化道内吸收口服给药舌下给药直肠给药皮肤黏膜肌注或皮下鼻黏膜、支气管、肺泡第8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口服给药

吸收部位在胃肠道,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方面:1、药物的理化性质

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2、剂型

吸收速度:颗粒剂>胶囊剂>片剂3、药物相互作用

口服氢氧化铝凝胶,使地美环素的吸收减少。第9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机体方面:1.胃肠道pH值(影响解离度)弱酸性药物在胃易吸收,弱碱性药物在小肠易吸收2.胃排空速率和肠蠕动胃排空或肠蠕动快时药物吸收减少3.胃内容物一般情况,胃肠中的食物可减少药物的吸收4.首关效应:口服时药物通过胃肠吸收进入门静脉,入肝后某些药物大部分被肝脏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如硝酸甘油,首过灭活约95%。

第10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舌下给药优点:舌下血流丰富、吸收快;可经舌下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首关效应。缺点:吸收面积小,给药量有限;硝酸酯类药物第11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3、直肠给药优点: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部分药物可避开肝脏的首关效应(通过肛管、直肠下静脉吸收进入直肠下静脉)但药物如进入直肠上静脉则进入门静脉而不能避开首关效应。(直肠栓剂正确的给药应塞入肛门2厘米左右)缺点:吸收面积小、肠腔液体少、PH8.0左右;第12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分布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各脏器和组织的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药物分布不仅与药物效应有关,而且与药物毒性有关。如大环内酯类很难透过血脑屏障,不能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氨基糖苷类浓集于肾小管,是造成肾毒性的原因之一。第13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血浆蛋白结合率2、细胞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3、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4、体液的PH和药物解离度第14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常以结合药物的浓度与总浓度比值表示,称为血浆蛋白结合率。①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合;②碱性药物主要与α1酸性糖蛋白或脂蛋白结合;③许多内源性物质及维生素等主要与球蛋白结合第15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游离型药物结合型药物可逆平衡有药理活性无药理活性结合型药物的特点:1、无药理活性;2、不能通过血脑屏障;3、不能被肝代谢;4、不能被肾排泄;5、药物之间可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结合力强的药物可置换出结合力弱的药物。第16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注意: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药物结合达饱和时,再增加给药量,血药浓度骤增两种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的同一结合部位可使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在血浆中的游离浓度显著增加,产生毒性反应。(华法林99%+保泰松98%,导致出血)当血浆蛋白过少(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尿毒症)时,可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下降,容易发生中毒。结合率大于0.9,表示高度结合;结合率低于0.2,则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低。第17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对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分布容积小、消除慢或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在临床应注意进行调整剂量华法林、甲苯磺丁脲、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甲氨蝶呤、保泰松、硫喷妥钠等第18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2.细胞膜屏障

血脑屏障: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第19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血脑屏障水溶性药物大分子药物解离型药物脂溶性药物小分子药物非解离型药物第20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药物转运一般以被动扩散为主通透性主要取决于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度下列情况血脑屏障通透性可以增加:急性高血压、静脉注射高渗溶液、炎症颅内感染应选择脂溶性高的药物:三代头孢、磺胺嘧啶第21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胎盘屏障胎儿与母体循环系统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s

)孕妇服药应非常慎重第22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肝、脑、肾、肺等高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快而且含量较多

皮肤、肌肉、关节腔、前列腺等低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慢且含量较少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也影响药物的分布,一般认为分子量200~800之间的药物容易透过血管微孔。第23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代谢定义: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化学结构上的变化。也可称为生物转化。药物被代谢后: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②也可能从原来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活性的代谢物(环磷酰胺);③有时生成不同活性的代谢物;④甚至有时可能生成有毒物质;代谢过程并不等于解毒过程第24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药物代谢的方式

分2个时相进行: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主要由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以及存在于细胞浆、线粒体、血浆、肠道菌丛中的非微粒体酶催化。Ⅱ相反应:为结合反应,药物分子中暴露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葡萄糖醛酸、乙酰基、甘氨酸、硫酸等结合,生成易溶于水的代谢物,以利迅速排除体外。第25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代谢的部位及其催化酶代谢的部位: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在肝脏;肝外组织如胃肠道、肾、肺、皮肤、脑、肾上腺、卵巢等也能代谢某些药物;催化酶分两类:专一性酶: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酶(肝药酶)

第26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肝微粒体酶(肝药酶)即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ytochromeP450,CYP),一种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能促进数百种药物的转化,人体已分离出七十余种CYP。第27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代谢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生理因素4、病理因素第28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1、遗传因素

不同种族、不同个体间由于遗传因素的因素的影响,同一药物的代谢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如:异烟肼进入体内需经过乙酰化后被代谢,根据乙酰化的速度,可以分为快、慢两种。白种人为慢灭活者,因药物蓄积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炎;黄种人为快灭活者,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第29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2、环境因素

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可以使药酶活性增强或减弱,改变生物转化速度,进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与持续时间。

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抑制剂第30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酶诱导剂:某些化学物质能提高肝微粒体酶的活性,从而提高生物转化的速率。如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水合氯醛等促进自身代谢,连续用药可因自身诱导而使药效降低;加速另一种药物代谢而使其药效降低;癫痫患儿长期服用苯巴比妥与苯妥英钠易出现佝偻病(促进维生素D代谢)。利福平使服用口服避孕药的人避孕失败。第31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酶抑制剂: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从而减慢生物转化的速率。如氯霉素、西咪替丁、异烟肼和保泰松等使另一种药物代谢减慢,从而导致其作用加强或延长。环丙沙星与茶碱合用导致茶碱中毒。氯霉素与降糖药合用发生低血糖休克。第32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3、生理因素胎儿和新生儿肝药酶发育不成熟、活性低(灰婴综合征)老年人肝药酶活性降低,70岁老年人的血药浓度可4倍于40岁者。4、病理因素肝炎患者肝药酶活性降低,肝炎患者对乙酰氨基酚的半衰期比正常患者延长33%。第33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排泄定义: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途径:药物可通过肾、胆汁、肺、唾液、乳腺、汗腺排泄。第34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肾排泄的三种方式:(1)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分泌:(3)肾小管的重吸收:(一)肾排泄第35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肾小球滤过:除了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外,游离药物及药物的代谢物均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影响因素: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量大,难以通过;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如肾病、新生儿、老年人);第36页,课件共37页,创作于2023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