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与欣赏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书法创作与欣赏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书法创作与欣赏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书法创作与欣赏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书法创作与欣赏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法创作与欣赏

绪论.pptx第1章书法创作与欣赏的前提.pptx第2章书法欣赏的基础与标准.pptx第3章书法欣赏的基本要素.pptx第4章书法欣赏的过程与要求.pptx第5章生活中的书法.pptx第6章书法创作的技术实践.pptx第7章书法创作的思考.pptx全套PPT课件绪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汉字为载体,由实用书写演绎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从商、周的甲骨、金文到清代的帖学、碑学,字分五体,书家众多,风格多样,洋洋洒洒,蔚为大观。许慎以“书者,如也”阐释了书法的载体,崔瑗以“俯仰有仪”阐述了书法的本体,王羲之以“通人志士”说明了书法的主体,蔡邕以“肇于自然”阐明了书法的客体,赵壹以“弘道兴世”赋予书法文化性格,王羲之以“玄妙之技”道出了书法的技术,庾肩吾以“三品九等”完善了书法的品评体系,后世论者大都以此分类别出。现代的书法概念已经非同于古人,“玄妙之技”已成为时下主要的表现功能,专职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看一幅字或者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艺术的标准去衡量它。与此同时,书法因失去了最基本的使用价值,写字与书法不再画等号,有了技术和艺术的区别,对待一件作品就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书法欣赏与创作产生了审美分歧。什么样的书法好,什么样的书法不好,好与不好有没有标准,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如何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这是学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下,书法欣赏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大众审美,以“好看”为第一要素,以技术为第一要务,平正、端整、优雅成为书法品评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审美的主流。另一种是专业审美,以“艺术”为主要目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追求作品的个性与情趣,如高古、朴拙、生辣。不管是哪一种取向,对于书法欣赏者来说,都要会欣赏,懂得欣赏。会欣赏就是从哪些角度切入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要有专业基础知识,懂得书法史的基础知识。比如字体、书体的发展脉络,书家及书法风格;书写的笔法、结体、章法等基本要素;书写者的学养等等。其次,把握欣赏标准,书法欣赏有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有传统标准与现代标准,还有专业标准与业余标准。既认同书法欣赏的客观标准,也承认书法欣赏的主观差别;既尊崇传统的书法欣赏和品评规律,也不排斥现代思想意识对书法欣赏的影响;既逐渐建立书法欣赏的专业标准和要求,也尊重业余书法爱好者的体会和认识。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今天的书法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篆、隶、草、行、楷五体全面发展,各种书体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甚至有所突破,学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书学思想和理念也在前人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专业化的书法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高等院校书法专业培养出了很多学生。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随时可以复印古人想都不敢想的前人真迹,书写材料及制作技术大大提升,各种技术手段不断被用到书法上来。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的书法创作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专业与业余之间的关系。所谓的专业,广义讲主要是指根植传统,亦步亦趋临摹古人,从古人中来,狭义讲是指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古为徒,以继承为主,入古出新。所谓的业余,主要是指拿起毛笔就写字,不入古、不临帖,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专业与业余的最大区别就是技法要素的掌握程度和作品格调的高低。从技法要素方面来衡量,专业的技巧要高于业余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专业创作者不见得格调都那么高,业余创作者技法上可能存在问题,但格调上不一定低。好的作品一定是技法表现能力强且格调高逸,因此,技法和格调二者同样重要。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因此,书法创作首先需要掌握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技巧要素,掌握各种书体的风格特点和创作要领,掌握作品创作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次,培养书法创作的作品、精品、探索意识,提升作品的格调。创作者需要时刻思考功夫与悟性、继承与出新、个性与风格、学养与格调等问题。鉴于此,本课程主要围绕书法欣赏和创作两个方面做一些方法、理念上的解析,指出学书路径与方法,解决技法疑惑,强调继承传统与出新,明晰学书理念。

书法创作与欣赏

书法创作与欣赏的前提第一章

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即用特殊的书写工具——圆锥形的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日本多称书法为“书道”,韩国多称书法为“书艺”,而我们中国则多称之为“书法”。“书道”“书艺”这样的称谓,我国古已有之,如刘宋、南齐书法家王僧虔就说过“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话。其实,“书法”“书道”“书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区别,都指的是汉字书写艺术,对汉字的美化、装饰和创造。汉字是书法的基础,没有汉字,就谈不上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随着汉字的出现而产生并发展的。汉字的方块形状和象形特点,给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书法艺术起于点画,系于结体,成于章法,美于风韵。它不仅讲“法”,更讲“意”,不仅要求“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如锥画沙”,讲究“骨力”,讲究“力量之美”,而且要求“风流潇洒”“淋漓痛快”“美女簪花”,讲究“韵味”,讲究“意趣之妙”。总之,中国书法艺术是“法”与“意”的有机结合,既讲“法”,又讲“意”,“法”中有“意”,“意”中有“法”。第一节认知和理解书法一、书法的基本概念第一,工具的特殊性。书法是用中国特有的圆锥形毛笔书写的,这种柔毫所产生的点线变化蕴含丰富,变幻莫测,表现力强,这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发展的基础之一。第二,汉字是基础。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中,把实用文字的书写化为独立观赏艺术的只有汉字。第三,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书法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作为艺术作品的书法必须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技术的训练,所谓“求工于一笔之内”,要求笔法、字势、章法都要符合传统的法则与规律。这一点必须经过艰苦的练习才能获得。第二个层次是艺术的体会和感悟,即所谓“寄情于点画之间”,追求书法的抒情性,运用书法作品表情达意,甚至表现书法家的潜意识。二、书法的基本特征书法艺术具有它的特征。它通过毛笔的刚柔相济,起伏顿挫,结构和章法上的巧妙安排和节奏,韵律上的无穷变化,来表达书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从而产生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使观者受到思想的激励和心灵的陶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书法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不违背汉字造型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可变性与表现力,通过线条的组织搭配和构图的布局安排,特别是通过强烈的感情活动与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化在笔墨之间,从而加深和丰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用客观的文字形象来表达主观的思想感情。

二、书法的基本特征书法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写毛笔字,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书法与写字,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写字注重汉字的实用性,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社会应用,如生活中的写信、写通知、办墙报、写科技展览的说明等。因为它们的对象比较广泛,所以,要求书写工整、准确、易认、迅速;而书法则上升到艺术的范畴,它除了实用外,还着眼于艺术的创造,用来供人们欣赏,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性情,扩大人们的知识面,开阔人们的思想境界。所以说,把字写得十分规矩,方方正正,像算子一样的人,不能算作书法艺术家,只能是“写字匠”。初学书法的人,要求刻苦临摹,把字写规矩,一笔不苟,一字不苟。但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就要步入书法艺术殿堂,不要老在门外徘徊。从写字到书法,这是一个飞跃,也是所有学书法的人的必经之路。所谓艺术技巧创造,是指书法作品点画的变化、结构的安排、章法的布局都要具有一定的艺术趣味性,要“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法度森严而又变化无穷。通过对写字与书法异同的分析,本书认为:那些把书法看得很简单,视书法艺术为写字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相反,把书法艺术说得神乎其神、高深莫测、妙不可言、深不可学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一、书法与文化修养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又成为传统文化丰富积累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汇入中国文化的大潮,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国书法以诱人的魅力,集中、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追求。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哲学的思想、美学的感受的世界,是一种集思想道德、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第二节书法与中国文化

古代书法实用与欣赏并重,先重实用,后讲欣赏。由于实际书写的需要,大凡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都经过了严格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端庄优美的书法。加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科举取仕及国家的提倡,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古代文人学士无不精通书法,或尊崇二王,或师法颜、柳,或追随苏、黄,或出入董、赵,风格多样,各显千秋。琴、棋、书、画兼通,或书画兼擅,或书、画、印“三绝”,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标志。

中国书法最讲字外功的修炼,要求书法家究研书理,博通书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一幅成功的书艺作品,是书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和艺术修养的总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书家应该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品格、广泛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知识积累、宽广的眼界和胸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书艺作品更具有意境、气势、韵味和节奏,意态挥洒,情驰神纵,妙然超群。

举凡古今,凡是在书法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者,莫不是大学问家,其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高层次文化追求。书法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哲理、充沛的情感跃然纸上,书卷之气令人回味。所以陆维钊先生说:“古往今来从无没有学问的‘大书家’。……学书者必须要把主要精力与时间用在钻研学问、提高素养上。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之上,然后再潜心临池,则可能把字写好。倘若仅为写字而写字,而不注重修养、学问的提高,则一定写不好字;或所书之字只能大致看得过去,然而绝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书法在实用的同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个人不同的体验,受到美感教育。根据人们对书法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需求,它或作为摩崖凿刻在山野之间,或作为碑石刻立在庙堂之内,或作为楹联嵌刻在大殿两旁,或作为画轴悬挂在屋厅之内,但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起到陶冶性灵、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正如沈尹默先生所言:“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又是有悠久历史的优良传统艺术。它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特种艺术。”又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二、书法与品格修养中国书法另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注重书法家的品格修养。品格高,德性好,其书法作品自然受人喜爱;反之,则会受到历代老百姓的批评甚至唾弃。所以,书法艺术不仅与人的文化修养有关系,而且与人的品格修养紧密相连,和人的读书、处世、为人和修身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古代书法艺术审美和品评,十分重视书法家的“品格”,古代书论中有许多关于书法家“品格”的论述,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二、书法与品格修养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和品评以书法家的人品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历来重视人品和书品,即所谓“书以人重”。“书以人重”是古代书法家的一贯思想观念和评论准则。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书唐氏六家书后》)“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跋钱君倚书遭遗教经》)苏东坡认为评论书法作品,必须与其作者生平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将书法与人品修养对应起来看,认为人品学养构成书家的立身之本。古往今来,世人皆崇敬书品人品俱高的书法家,历朝历代的书法家也无不以此为标准,注重自身的品格修养。这一方面,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清刚雅正”之气为历代书法家所推重。颜真卿一生忠厚刚正,爱国卫家,曾与其兄颜杲卿首举义旗,合兵抵抗安禄山的叛乱。《祭侄文稿》和《祭伯父文稿》就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杀害的兄长颜杲卿和从侄颜季明的两件文稿,此两件文稿最能表现颜真卿高尚的人格力量,为历代书法家所重。。作者以极其悲愤的心情迅笔疾书,寄满腔悲愤于笔墨之间,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和憎,既表现了深切悼念兄长和侄子的悲痛之感,又表现了对叛贼安禄山的愤恨之情,确是抒发真情实感,带有强烈时代特点的书法绝作。颜真卿晚年奉皇命劝喻叛将李希烈,李胁迫他出任伪职,颜严词痛斥,遂遭缢死。他大义凛然的品格气节在其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清代书家伊秉绶集汉隶之大成,又以颜体写隶书,遂形成自家风格,其隶书取法高古,个性鲜明不强调笔画的波磔和隶书的“蚕头磔尾”,点画平直均匀而具变化,字体方严整肃,规正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方中有圆,寓巧于拙。他善写隶书大字,而且字愈大愈佳,高古博大,气势雄阔,大而壮,方而直,一似其为人。嘉庆二十年(1815)伊秉绶所书“遂性草堂”方正劲直,沉著茂密,这是他有意的人格追求。其下自铭曰:“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径行则正。”这即是伊秉绶晚年人格的自我写照。书法艺术反映的是一个人完整的内心世界,是其学识、才情和志向的综合反映,这就决定了书法创作不可能通过某种单一的活动去实现,而要求书法家把全部心灵都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也正是由于书法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书法艺术能充分地、透彻地表现书法家的全部人格。《玄秘塔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此碑笔力雄健,直画劲挺坚韧,曲画强弩待发,充分表现出一代书家刚正的性格特征和周密的处事作风,这不正是唐代风骨凛然的书家柳公权的人格造像吗?难怪当时唐穆宗召见他时说:“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这虽是恭词,但也充分体现出穆宗皇帝未见其人,先睹其书,便心存仰慕的心态。正如清代书法家傅山所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霜红龛集·作字示儿孙》)陆维钊先生则强调学识和修养对提高书法家崇高理想和高尚人格的作用,他说:“写字,如仅从技巧上来说,的确可以说是‘小技’;然而区区小技要能通乎于‘道’,体现书者的崇高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非有很高的修养和广博的学识,是绝对办不到的。”沈尹默先生说:“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张式认为:(学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平而能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画谭》)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心气和平,则能应万物。最终是人的心性成就一位书画大家。清代沈道宽说:“多读书,则落笔自然秀韵;多临古人佳翰,则体格神味自然古雅。而立品又居其要,伯英高逸,故萧疏闲淡。右军清通,故洒落风流。”(《八法筌蹄》)在这里沈道宽把读书与临帖紧密地结合起来,正点到了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要害之处。多读书,落笔自然“秀雅”;多临帖,格调自然“古雅”。所以他推重汉代书法家张芝的“萧疏闲淡”和东晋王羲之的“洒落风流”。清代苏惇元也认为:“书虽手中技艺,然为心画,观其书而其人之学行毕见,不可掩饰。故虽纸堆笔冢,逼似古人,而不读书则其气味不雅驯,不修行则其骨格不坚正,书虽工亦不足贵也。”(《论书浅语》)苏惇元将读书和修行结合起来谈,认为人的“学行”不可掩饰,只有多读书,其气味才“雅驯”,只有重修行,其骨格才“坚正”。陆维钊先生举例说明了道德学问和书法篆刻的关系,他说:“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就立不住。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我们浙江就有这个传统,从徐青藤、赵撝尗(叔)到近代诸家,他们的艺术造诣都是扎根于学问的基础之上的。……要淡于名利,追求名利就不能静心做学问。”陆维钊先生所推重的浙江的徐渭(字青藤)和赵撝尗(之谦)的确是书法史上的大家。徐渭自幼聪颖过人,天才超逸而愤世嫉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才,诗文、戏曲、书画无所不精。文人评其诗有李贺之奇,苏轼之辩,不落窠臼;其戏曲、杂剧出人意表,打破陈规;其花卉,用笔放纵,水墨淋漓,自创新意,对后世写意花卉有很大影响;尤善书道,长于草书,人称书中“散圣”,作品纵横奇崛,满纸云烟,神韵超绝。他曾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徐渭一生处在贫苦清寒之中,这造就了他旷达、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大展大放、不计工拙、气势博大、以意为笔、抒情写意的书法艺术。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悲凉、愤恨、失意、狂放、不平、苦闷等,完全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赵之谦自幼博通经史,尤精金石文字、考据之学,曾续补过孙星衍、邢澍的《寰宇访碑录》。他尤精书画篆刻,在清末最为杰出。赵之谦的书法诸体皆工,尤以北碑著称。在崇碑风气日盛的清代中、晚期,赵之谦不可避免地也卷入了碑学大潮之中,受邓石如影响尤深。书法家的人格品行决定了其书法艺术境界的高低。事实告诉我们,要使书法作品格调高古,书法家就必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若为人不好,则书艺很难进入化境。黄宾虹先生认为:“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善。”在黄宾虹先生看来,书画家的“人品”比“技能”更重要,人品的高下能直接影响到书画的技能。在当前市场经济冲击、书画界人心浮躁的大趋势下,能甘于淡泊,心境清虚者实在太少。我们不能不看到当代书法繁荣背后所隐藏的危机,即缺少文化的支撑。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书法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群众运动”的胜利,即大范围和大面积群众的广泛参与,有资料统计,参加书法学习和活动的人口在一亿人左右。但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存在。“现实的中国书法界似乎陶醉在一片‘胜利’中。这倒是中国书法文化视角的现代症。现代书坛的内怯与虚弱……相信每一位真正热爱和关注中国书法命运的人都不会否认”c。这里梅墨生先生所说的“内怯与虚弱”,正是当代书法界所存在的严重文化缺乏症。看来当代中青年书画家不读书、不讲品格修养实在是不行了。谢谢书法欣赏的基础与标准第二章随着人们对书法实用特点的重视,书法的欣赏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一幅书法作品除了表情达意之外,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引起人们无限美好的联想,让人爱不释手,并当作宝贝珍藏起来。曹操把师宜官的字挂在军帐中,一方面是为了学习书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欣赏,从中得到启发,调节情绪,养性修身,动中求静,静中获动,从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被书法艺术的美吸引着。唐代以后,书法已完全成为一种美的艺术,供人欣赏,悦人身心。现代社会,钢笔、圆珠笔、打字机、计算机等已逐渐取代了毛笔的独尊地位,书法的实用性在逐渐减弱,但书法艺术却以其独特的欣赏价值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历久不衰。欣赏书法作品不仅可以传达思想,交流感情,而且能够扩大知识范围,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它能给人以一种崇高的精神享受,能丰富人的感情,培养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性情,服务人的生活,美化人的环境,增益人的寿命。它能给人带来乐趣,能培养人的耐心,磨炼人坚强的意志,它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吸引着人们。第一节书法欣赏的前提一、专业基础知识书法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一是练眼,二是练手。即一方面要提高眼界,训练判断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手上的功夫,训练实践能力。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训练,人们能对中国书法发展史比较熟悉,对书法史上书法家的生平、交游有所了解,对书法家的风格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对书法家的代表作品有一定的分析和把握。这即是书法学习、创作和欣赏的基础。眼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可以提高,变得敏锐。特别是书画鉴定,必须多看作品,特别是多看原作,多看历史上的书画经典作品,看得多了自然眼力就高,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一点,启功先生体会最深。作为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启功先生多年练就了“火眼金睛”,打开书画作品半尺即可辨真伪。关于书画鉴定,启功先生说:“学书画鉴定必须能够看到大量的原件,现在没有这个条件,实际的东西看得少,架空讲理论,架空传授别人的经验,那是要害人的。”书法家手上的功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对于一般书法爱好者来说,看书法家写字总感到十分轻松,殊不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台下所花的时间又岂止十年?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另外,要欣赏书法,还要认真阅读书法理论和书法史方面的著作。开始可以看一些书法知识入门方面的书,如《书法常识》《书法有法》《笔墨趣谈》一类的读物。等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后,就可以阅读一些书法史和书法理论方面的专著。如《中国书法简史》《中国书法理论史》《碑帖叙录》《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书法美学》《书法欣赏与创作》,还可以阅读一些古代书法理论的原著,如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等。如果自己的古汉语知识和水平不高,读不懂书法论文原文,则可以看一些古代书法理论的选读本或有注释和现代白话译文的图书,现在市面上这一类的图书比较多,可以有选择性地购买和阅读。二、基本文化素养学习和欣赏书法作品,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一个人的学识与修养是在一生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凡是经过一定教育培训的人,都具备一定的知识,但真正的学识是要在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的。修养则更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要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对于书法学习和欣赏来说,学识与修养极为重要。现代书法家林散之说:“学书要才、学、识。‘才’是自己的本能,指天资,但单纯靠此不能成功。‘学’是学问,学的时间最长,三五年,几十年,在古人里面钻。躯壳脱掉,写出自己的面貌来要‘识’,增长自己的胸境。境界就是书卷的流露,书读多了就有了。”作为现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强调了读书学习对书法学习的重要性。学问是书法的根本所在,是书法艺术的根基。读书多了,思路就开阔了,艺术的境界才会高。三、拜师交友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交际互相交流思想,沟通信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书法学习和欣赏,亦需要交际,离不开社交。那种闭门不出,登楼作书,苦思冥想的学书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走出书斋,走出宣纸堆,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到书友中去,拜师交友,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才能登堂入室,日新月异。所以,我们认为学习和欣赏书法有两种必要的交际活动:一是拜师,二是交友。拜师因人而异,有人开始学习和欣赏就拜师,路子正,方法对,会少走许多弯路。师之教要有方,徒之学还应不怠,不坚持、不下苦功亦不行。书法学习和欣赏除了拜师,交友也很重要。一个人一生如果能结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会促进自己事业的发展与成功。清代早期,书坛上的几位著名学者兼书法家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常交游,他们有着共同的事业和爱好,任著名金石学家毕沅幕僚时,经常一起讨论书法、金石、训诂、舆地之学,学问上互相研讨,篆书创作上互为促进,被传为佳话。他们都是多有著述的学者,也是风格独特的金石书法家。钱坫著有《说文解字斠诠》《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诗音表》《史记补注》等一、客观与主观从认识学的观点来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总是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个人色彩,艺术欣赏更是如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总会有客观和主观的差异,比如书法欣赏,面对一件古代书法家的作品,所有的观赏者都认同是有很大困难的,因为大家的年龄有差别,教育背景不一样,工作性质也不同,加上性别的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会千差万别,对书法作品的欣赏和评判更是不同。第二节书法欣赏的标准

现代认识学承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明显的偏爱性。对于颜色来说,艳丽、淡雅、沉稳厚重、绚丽等,人们各有所好。有的人喜欢红色,因为它鲜明;有的人喜欢黄色,因为它富贵;有的人喜欢蓝色,因为它清雅。对于线条来说,有的人喜欢直线,因为它距离最短,不用修饰,直接而明快;有的人则喜欢曲线,因为它婉转、绵长、含蓄,可让人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想。对于书法学习和欣赏来说,有的人喜欢碑的雄强、粗犷;有的人崇尚帖的流畅潇洒,圆润细腻;有的人喜欢楷书的端严规范,一笔不苟;有的人欣赏行草书潇洒婉转;有的人喜欢篆书用笔的婉转匀称、结构的装饰趣味和含蓄内包的体势;而有的人则喜爱隶书那夸张的蚕头燕尾和开张的体势。这说明书法艺术的欣赏可以从风格入手,这既是出于欣赏者主观喜好,也有一定客观因素。因为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其风格的差异是很大的。

我们必须明白书法欣赏是有其客观规律和标准的,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将书法欣赏的客观标准与欣赏者的主观标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认识书法的特征和规律,才能相对客观、公正地欣赏和评论书法艺术。二、传统与现代书法欣赏具有传统标准和现代标准,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审美意识必然发生变化,一成不变的标准是不存在的。书法艺术与文字载体相互依存,实用与欣赏共同存在,促使汉字书法从实用到艺术的繁荣发展。从甲骨刻辞到青铜铸造,从简牍帛书到石刻墓志,从手札短篇到对联条幅,书法随着文字载体的不同变化,字形字体也发生了突出的变化,由纵长取势演变为以宽扁见长。每一个时期,人们的书写状态都有所不同,表现特点和审美意识也有区别。秦汉、隋唐和北魏时期,人们崇尚的是高大雄伟、歌功颂德的碑石、墓志和造像记;东晋和南朝时期人们则喜欢清雅流畅的小件手札;宋元时期书法的文人化特点十分鲜明,书法家大多是诗人、文豪和画家,大家经常以文会友,以书怡情;明清以后书法家的书写形式多种多样,如对联、中堂、条幅、扇面等。过去的文人多以书法为文之余事,并不以此来炫耀,写得一手漂亮美观的毛笔字,那是很自然的事情。文人们在一起也只是以琴棋书画相娱,品茗论学,互通有无。大家对于书画作品也只是展卷观赏把玩而已。因为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最基本的修养,人们并不以此为能而炫耀。到了近现代,由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加之西方文化的介入,传统的书画艺术已经不完全属于文人士大夫所有,而是逐渐走向社会,走向世俗,走向平民,并最终走向展厅和画廊。书画艺术作品创作和展览是近代以来发展最快的文化事业之一,书画家开始为创作而构思,为展览而忙碌。欣赏者和收藏家也开始走入展厅和画廊,逐渐接受展厅书画文化。三、专业与业余一般人欣赏书法的标准还只是停留在汉字实用书写的标准上,以端严、方正、规范,甚至实用、好认、美观、漂亮、潇洒为标准,否则不是看不懂、不认识,就是觉得不好看、不欣赏。这样的欣赏标准就是所谓的业余标准,其实这样也没有错,因为这是书法欣赏最基本的方法和标准。而专业的书法欣赏标准则完全不同,它要求的是在实用、规范、正确书写汉字基础之上丰富的笔墨变化。比如用笔的方圆并用,中侧互见;线条的力度和强度的丰富表现;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结构的或严谨,或松散,或欹侧,或端稳;章法的紧密、疏朗,或有行距而无字距,或既有字距,又有行距,或字距大于行距;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专业书法欣赏的标准是丰富的、多元的,是多风格的、多层面的,要求表现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个性面貌,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字实用书写。谢谢书法欣赏的基本要素第三章第一节笔法要素一、什么是笔法笔法是指笔锋运行的方法,主要包括执笔和运笔两个方面。书法艺术所说的笔法主要是使用毛笔,通过运臂、运肘、运腕、运指等动作,在宣纸上书写出点、横、竖、撇、捺等汉字点画的运笔方法。笔法、结体、章法构成了书法艺术三大要素,学习书法必须先从用笔开始,因为毛笔的柔软性和汉字独特的结构特点,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点画特征,这是初学者必须熟练学习和掌握的。执笔是第一步,毛笔笔锋柔软的特殊性决定了执笔在书写中的重要性。执笔就是握笔的姿势,自古至今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双苞、单苞、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目前最实用的执笔方法是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是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所谓指实掌虚。据说这样的执笔法主要是有了桌子,垂足而坐才出现的。再往前,魏晋时期执笔如同我们今天执铅笔或钢笔,转动很灵活其实,执笔的方法没那么死板,根据个人的习惯灵活运用即可,苏轼就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笔法就是控制毛笔的运动,以写出符合一定要求的点画或线条的方法。”一幅完成了的作品是静态的,但是每一笔一画的书写是动态的。每一个笔法都需要起、收、提、按、顿、挫等基本的运笔动作,这些运笔动作最终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笔画。观察笔画、笔锋的各种形态,仿佛可以看到古人书写时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因此,欣赏、创作书法作品,笔法是第一要素,需要从中看出门道,读出丰富的变化。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首先要读懂笔法要素的特征,笔法的要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领会。

二、笔法的技术表现形式笔法的技术形式主要有:起笔、行笔、收笔。技法表现主要是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偏锋、回锋、出锋等技术动作。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一书中曾说:“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之说,吾闻之矣,或曰正锋,或曰中锋,或曰藏锋,或曰出锋,或曰侧锋,或曰扁锋。”周星莲归纳的这些笔锋表现形式,即起笔、行笔、收笔的基本要领。起笔的笔锋的变化主要有藏锋、露锋;行笔的变化主要有中锋、侧锋、偏锋;收笔的变化主要有回锋、出锋等。(一)起笔起笔即笔锋落纸的角度、方向和力度,主要有藏锋和露锋两种。欣赏或创作一幅书法作品首先关注的是笔法的丰富性,它体现了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笔法的表现力首先在起笔。起笔是书写者第一要考虑的要素,体现出书写者的驾驭毛笔的能力,还能表现其书写状态乃至性格情绪。起笔的丰富性也彰显着作品的艺术魅力。从字体的角度来说,字体的风格特点决定起笔的方法。篆书的起笔主要用藏锋;隶书起笔绝大部分用的是藏锋,偶有露锋;楷书起笔藏、露锋兼而有之;行、草书则露锋多于藏锋。篆书所表现出来的是静态美,几乎每一笔的起笔都是藏锋,如站立的美人,藏而不露才能表现其含蓄之美。隶书静中寓动,仿佛在打太极,藏多露少,动静合宜。楷书法度端严,有藏有露,生动活泼。行、草书以动为主,露锋尽显动感,迅捷飘逸,藏锋蕴含节奏,沉稳含蓄。藏露结合,时而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时而屈曲环绕,行云流水。(1)藏锋。所谓藏锋就是将笔锋裹束起来,逆锋反方向落笔,然后转锋回行,将点画起笔的锋芒藏在笔画里面,有时又被称为逆锋。藏锋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圆笔形态,有些藏锋根据需要可以是方笔形态,也可以是带有一定角度的斜势。藏锋的主要特征是力含其中,浑厚含蓄,圆润丰美。圆笔藏锋表现出圆柱形态,篆书主要用此法,隶书也多用藏锋。方笔藏锋表现为含蓄的棱角,一般有两种取势:一种是逆笔入锋,往左下角按笔,形成左下向右上的坡度,隶书横画起笔多如此;一种是往右下角行笔,落笔时逆锋后有一个向右下角斜按,楷书、行书等藏锋多用此笔。方笔藏锋,横画起笔,笔锋落纸向下竖按,竖画起笔,笔锋落纸向右横按,形成方笔的效果。方笔有露锋切入,笔锋有外露的痕迹,含蓄不够。无论是方笔还是圆笔,传统的观点多推崇藏锋。(2)露锋。所谓露锋就是笔锋顺势落纸,锋颖外露,露锋的表现形态主要是尖笔或者方笔。露锋的艺术特点是干脆利索,迅捷果断,笔力外露。楷、行、草书多用此起笔。具体方法是笔锋顺势直接落纸,根据笔画需要取势下按,或斜,或尖。露锋落笔不做任何逆锋动作,中、侧锋都可使用,起笔完成后顺势转成中锋行笔。露锋忌锋芒过尖,笔锋完全表现在外。避免笔锋过分外露的办法是落笔稍停,原地不动推转笔成中锋,不要急于改变笔锋的方向。楷书的尖笔稍含蓄一些,行草书则会使用大量的露锋。有些隶书为了调节节奏的变化,起笔也存在露锋现象。露锋起笔忌讳写出的笔画单薄和雷同,尤其是初学者。形成笔画单薄的原因是,落笔后行笔过快,笔锋在纸上迅速滑过,留下较长的一段细线,或者是偏锋起笔,锋颖不正。避免单薄的露锋起笔的做法是在笔锋落纸后稍作停顿,让笔画有一个蓄势的过程,然后再根据行笔的方向转锋运笔,注意这个停顿不是顿按,而是笔锋落纸完成起笔后的短短一瞬间,根据笔法效果适当地发力,表现出自然之态。露锋雷同的原因是,笔锋顺势入纸后,所有起笔都是一个方向,调锋行笔的动作和方向全部是一个模式,笔势没有任何的变化。露锋起笔避免雷同的做法是在笔锋顺势落纸后,根据需要调整笔锋,形成不同的起笔和行笔方向,就会出现不同的笔势。(二)行笔行笔指笔锋在纸上的运转动作,也称运笔。主要表现形式是:中锋、侧锋、偏锋。(1)中锋。所谓中锋指“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间,笔锋铺开,笔画两边齐平。用中锋写出的线条圆浑而有质感。(2)侧锋。所谓侧锋,顾名思义是指笔锋的侧面出锋,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侧锋主要用于楷、行、草书等笔画的起笔与转笔处,行笔以中锋为主,极少数的行笔根据需要用侧锋。侧锋的出现应当与执笔姿势有关,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汉魏之际,因为书写材料的限制,书写的姿势并非后世的垂足平腕,而是斜腕执笔,就如今天的钢笔执笔法,因此汉魏简牍手札里面存在大量的侧锋笔法。(3)偏锋。所谓偏锋,就是行笔时笔锋不在笔画的中间,而是偏斜一侧行笔,笔锋处于笔画的一侧,笔锋与笔腹在纸上并列行走。偏锋写出来的效果是笔锋一侧光洁平齐,笔腹一侧枯涩不平。我们在欣赏或创作一幅作品时,需要注意笔锋之间的转换,我们把这种转换叫锋变。锋变就是笔锋在行走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中锋和侧锋之间的转换。一个笔画的完成,起笔可能是侧锋,行笔需要转成中锋,收笔则有可能再转成侧锋完成。或者行笔中锋,使转的时候需要侧锋取势,则由中锋转成侧锋。(三)收笔收笔是笔画结束时,笔锋回顿或提起,完成笔画。收笔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锋、出锋。(1)回锋收笔。所谓回锋收笔就是指笔画最后收笔时笔锋回收,将笔锋藏于点画之内。(2)出锋收笔。所谓出锋收笔就是笔画的最后收笔顺势带出,笔锋显露在外。三、笔法的艺术表现形式笔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势”来完成的,又称笔势。“势”在行笔过程中表现的是节奏速度,“势”在起笔和收笔时表现的是提按使转,体现动与静的节奏美感。一般来说,横向的笔画的取势主要是仰势、平势、俯势,纵向的笔画注意擫势、拓势。篆书的横向笔画主要取平势或俯势,比如“王”,纵向的笔画以纵直为主,或向内取擫势,或向外取拓势,如“在”“帝”“国”。隶书、楷书、行书的横向笔画三种取势方法都有。比如米芾行书“青”字上面三横画的处理。撇、捺笔画在隶书中一般都是取仰势,撇画收笔向上回锋,捺画的收笔主要是上收,笔势也是往上的。行书中撇、捺的笔势变化比较多,尤其是在收笔时,由于书写速度和下一个笔画的呼应关系,行书撇画的收有向上和向下两种取势,如“序”“庸”。捺画则表现为反捺和点捺,在反捺收笔时有往上和往下两种。往下收,笔势取俯势,出锋收笔在捺画的外侧;往上收,笔势取仰势,出锋收笔在捺画的下侧。如“之”“文”。笔势的变化体现了行笔技术的多变性,而行笔技术的多变恰恰是书法表现笔法丰富性的核心和关键。许多作品之所以耐看,就在于书写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技巧,因此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既需要“法”的传达,又需要“势”的表现。所谓笔断意连,顾名思义,笔不连而意连,即上一个和下一个笔画之间的映带关系,表现在笔画之间是断的,而笔势是呼应连带的。笔断意连多用于行、草书,上一笔的收势与下一笔的起势是呼应的,行笔的按与提、停与行、起与止、轻与重、缓与急节奏分明。笔断意连体现了书写的流畅性和韵律感。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耐人寻味,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笔法的丰富性:起笔要准确、多变,线条坚而浑;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收笔要果断、到位。笔法的艺术效果,描述起来可能感觉比较玄乎,仔细分析,无外乎就是起、行、收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变化。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笔法的艺术魅力要慢慢体会。第二节结体要素一、什么是笔法笔法是指笔锋运行的方法,主要包括执笔和运笔两个方面。书法艺术所说的笔法主要是使用毛笔,通过运臂、运肘、运腕、运指等动作,在宣纸上书写出点、横、竖、撇、捺等汉字点画的运笔方法。笔法、结体、章法构成了书法艺术三大要素,学习书法必须先从用笔开始,因为毛笔的柔软性和汉字独特的结构特点,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点画特征,这是初学者必须熟练学习和掌握的。执笔是第一步,毛笔笔锋柔软的特殊性决定了执笔在书写中的重要性。执笔就是握笔的姿势,自古至今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双苞、单苞、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目前最实用的执笔方法是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是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结体,也称为“结构”“间架结构”“布置”“位置”等。《书法大辞典》的解释是:“指字点画之间的联结、搭配和组合,以及实画和虚白的布置。”篆、隶、楷、行、草五种不同的字体的结体各有各的特点。篆、隶的结体要素是平衡,以平画宽结为主,结体布局基本是平正均衡的;楷、行、草结体要素打破平衡,以斜画紧结为主,结体变化较大,有左低右高、左紧右松、上紧下松、左细右粗和上细下粗等。尤其是楷书发展成熟之后,出现了专门论述楷书结体的论文,比如隋代释智果的《心成颂》、唐代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一、篆书篆书的结体最主要的特点是平衡对称,上紧下松、上松下紧。“一是汉字笔画横比竖多,一样粗细的笔画,为了避免横画在排叠时过分拥挤,只能增加高度,因此,小篆的结体偏长。二是由于线条粗细相等,在纵横排列时,如果稍有倾斜,它所切割出来的空间就会不匀称,造成结体的不平稳,因此产生横平竖直左右对称的结体原则。”甲骨文已是相当完备的文字体系。商代虽非创造文字的时代,但是文字仍在不断地创造中。从甲骨文的形体结构看,字形结构还没固定,因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现象。比如:正反书,一个字正反书同时存在,通行不悖,如“旬”“卜”;一字异形;偏旁部首不固定;繁简并存金文的鼎盛期在西周,随着西周典章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中国历史上一个礼乐文化的盛世开始了。书法艺术作为礼乐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逐渐进入了空间的秩序化和线条的纯化。秦代之后的小篆非常强调对称与均衡,整个字体的左右、上下以对称为主,局部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也讲究对称。篆书的结体上紧下松,下部有垂脚的字,笔画多集中在上部,下部拉长。清代篆书兴盛,大家迭出,对篆书结体有所创新,比如吴昌硕的篆书结体打破均衡模式,增加穿插挪让成分,变得更加灵活。二、隶书隶书结体打破篆书的平衡,取横势,左右伸张。早期的秦隶结体尚保留了篆书中左右对称的意识,后来逐渐摆脱篆书的平正对称,字形开始简化,转长形为方扁,增加了折笔,变圆形为方形,变曲笔为方笔。汉代以后隶书成为主要的书写字体,书写的随意性加强。用笔有了提按,行笔有了粗细变化,收笔增加了燕尾和左右顿挑,出现夸张的波折;结体开始横向化,书写性空间扩大,字形的动态感增强。由纵势而变为横势破坏了小篆秩序感很强的对称模式,变得更加自由,字形舒展飘逸。成熟隶书的结构特点为:其一,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书强化横向分展,字形扁方。其二,化圆为方、化弧为直。隶书改为直画或方折,建立在篆书圆笔的笔意之上,起收笔有篆意。其三,变画为点、变连为断。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隶书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体态特征:结体端整,秀润飘逸,如《曹全碑》;结体端庄,布白匀称,波磔分明,井然和谐,如《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等;风格朴拙,结体上疏下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分间布白左右参差,如《张迁碑》等;舒展大气,结体宽博开张,如《西狭颂》《石门颂》等。三、草书从书法的发展来看:草书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结体从平正规范到大开大合。早期草书是和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这个时期的草书笔法有篆隶的影子,比较高古,结体相对规范一些,自身变化比较小。章草是早期隶书的草化,有波挑,字字独立,字形偏方,笔带横势,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的特点,书写节奏加快。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到了唐代,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四、行书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自形成之后,易识易辨,成为日常使用最普遍的字体。行书的结体既有草书书写的随意性又有楷书的规范性。行书结体灵活多变,不像楷书那样规范,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字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因此多变、求变是行书结体的最基本的要素。楷书中同一个字的相同笔画可以写成一样,行书则要富于变化,如果笔笔重复、字字相同就会显得单调呆板,王羲之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书论》)行书的结体特点为:其一,顺其自然,依据字体本身的自然形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应大则大,应小则小,疏、密、偏、正顺其自然。如“布”(长)、“略”(短)、“观”(大)、“立”(小)、“火”(疏)、“蠢”(密)、“非”(偏)等。其二,错落有致。其三,呼应连带。呼应就是通过点画之间的联系,使字变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笔画之间的呼应可以是连的也可以是断的,所谓笔断意连。其四,欹侧迎让。五、楷书楷书结体以方正为主,字形端正、重心平稳、比例适当,打破篆、隶的左右平衡,向右上角倾斜,更符合右手书写的习惯。早期楷书有隶书遗意,形取横势,又有行书点画,平正中有动感,自魏晋至唐代,楷书逐渐打破平衡,朝着法度化、规范化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楷书的结体方法有别于隶书而朝着方整、穿插错落并于倾斜中找平衡的方向发展。楷书的起、收笔变蚕头逆入而为斜切顺入,收笔变燕尾为回收,更符合与下一笔的呼应连带与右手书写习惯。楷书的结体打破了隶书的基本横平竖直的平稳形态,而开始向右上角倾斜,撇画不再收笔回锋,而是变得轻灵,捺笔加重。自身的平衡被打破,势必要通过左低右高的倾斜来校正,这种倾斜具有不稳定性和运动感,增加了楷书结体的变数。重建平衡,则需要通过其他点画配合呼应来完成,所以楷书的结体方式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高,于是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规范要求,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楷书书家,比如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其中三个是在唐代。欧体严谨内收,颜体外紧内松,柳体中宫收紧,赵体结体行书化。第三节章法要素宋代以前,书法的幅式主要是手卷。手卷一段段打开,文字一段段出现,看到的是一个个局部,这种观赏方式决定了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都以点画和结体为主要对象。宋代开始出现条幅。作品悬挂壁间,全部打开,所有造型元素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呈现在观者面前。远观章法,近看点画,章法最先进入视觉,审美作用特别重要,因此引起书法家的关注。何谓章法?章法是指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谋篇布局的方法,是书法作品三要素之一。墨为黑,纸为白,故又称章法为布白。布白有字中布白,字间布白,行间布白,计白当黑,奇趣乃出。一幅书法作品,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遂势瞻顾,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这幅作品就会笔势流畅、气息贯注,神完气足。清刘熙载《艺概》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要求点画精到,结体到位,章法优美,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点画与结体是细节、局部,章法是整体。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宏观上看主要有两种:竖式和横式。竖式。传统的书写格式,是指自上而下书写,自右而左分列竖着排列,是书法创作的主要章法布局。这种布局自甲骨文就开始了,金文规范化,一直延续到现在。横式。是指从右往左书写,一般只写一行,主要用于匾额形式,字数多的还是采取自上而下书写。现代的横式书写,是指自左而右书写,自上而下分行横着排列,非书法创作章法布局。甲骨文里也发现了这样的书写布局,但比较少见。传统意义的横式章法也有,但是极少。具体到每一件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布局的格式都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竖式书写,根据书体、内容和创作形式的不同,主要采取有行有列、有行无列、无行无列等布局方式。篆书、隶书、楷书章法布局主要以有行有列为主,主要是因为篆、隶、楷三种字体结体规范,大小基本统一,没有起伏变化。这种章法布局比较规矩,写出的作品整齐划一,美观大方,视觉效果好。其次,也可以采用无行无列的满章法布局,书写起来比较随意一些,有一种自然之美。近年来,这种创作的形式被广泛应用。行、草书作品大都采用有行无列或者是乱石铺街式的无行无列的满章法布局,原因是行书的书写随意性比较大,每个字有大小、开合、收放的变化,字与字之间有呼应连带,不适宜有行有列的章法布局。草书变化更大,尤其是笔画之间的缠绕与连带、大小穿插等,使得字距紧密,行距有时也表现不甚明显。一件完整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需要根据书体、内容和形式来确定,原则是风格一致,和谐统一。总而言之,篆、隶、楷书章法要密而实、疏而朗,行列有序;行、草书章法要变而贯,贯在中心线,变在字群字组、左右摆动。所谓墨法,就是书法创作中用墨液书写的方法。墨液在书写过程中有浓、淡、润、枯等各种变化,俗称墨色,墨色变化是书法创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要素。墨法在宣纸上表现效果一般为浓、淡、润、枯。古人也把墨分成五色: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主要说的是墨色的各种变化,这种分法一般应用于绘画。(1)浓墨。浓墨就是指墨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2)淡墨。淡墨指浓墨加水以后的一种墨色。淡墨的变化范围比较大,写出的字颜色较淡,线条边缘有一种特殊的渗水效果。(3)润墨。润墨指墨色慢慢从笔画中润化开来,形成浓淡适中的墨色效果。润墨需要对墨与水的比例把握较准,对行笔的速度与力度有很好的调控。润墨书写起来比较顺畅,生宣熟宣都可以,生宣容易出现涨墨的效果,显得元气淋漓。书法创作中润墨是最好的状态,能够达到心手双畅的效果。第四节墨法要素(4)枯墨。枯墨指笔锋里面墨液较少的情况下写出的飞白、枯笔、渴笔等点画效果。形式是指某物的样子和构造。书法创作形式要素内在的技术表现是笔法、结体、章法,外在的形式表现是中堂、横批、条屏、册页、斗方、楹联、手卷、扇面等。书法创作运用内在的技术要素,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将书体、内容、形式、空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实现创作书体与内容、创作章法与形式、创作形式与空间的完美结合。形式要素之间的搭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具体创作内容与形式来确定。第五节形式要素一、书体与内容和谐统一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书法创作所书写的诗、词、歌、赋等文字,书体指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书体,或者什么样的书体创作什么样的内容,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总的来说,它们之间的搭配还是有讲究的,搭配协调,能够锦上添花,搭配不和谐则不伦不类。庄重的内容适合正体的篆、隶、楷书书写,显得稳重大气;活泼散淡的内容适合行、草书,显得灵动自由;内容豪放激越的适合狂放的行、草书;内容婉约柔美的适合优美的小行楷。二、章法与形式和谐统一当下,传统形式的中堂、横批、条屏、册页、斗方、楹联、手卷、扇面等仍在使用,形式较过去更加多样化。这些形式因其自身的特点,对章法的布局会有一定的限制,比如中堂、对联、横批、折扇、条屏等章法布局相对要严谨、固定一些,这样的形式一般对字数或布局有要求。中堂的形式决定章法布局没有太多的变化与起伏。对联字数是固定的,左右对称,字体以横或方势为主,字与字之间多拉开距离,打破对联纵势的狭长感。折扇的形式也是固定的,行与行字数比例以相等或长短穿插为宜,这样布局整齐美观。横批有少字和多字之分。少字的,章法布局以平均分配为主;多字的,受空间限制,不做过大的起伏变化。条屏由几个单条组合在一起,每一条是独立的或连成一个整体,形式以风格统一为主,篆、隶、楷规范一些,行、草书条屏则适当随意一些。团扇、斗方、手卷则相对随意一些。团扇、斗方适宜行、草书布局,以灵活随意为主,尤其适合大开大合的变化;手卷根据内容与章法布局需要,或严谨或有开合变化。总之,章法与形式的搭配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根据特点随时调整,以最终的艺术效果来确定。三、形式与空间和谐统一在古代,书法作品主要是拿在手里展读、品味,多以小品形式出现。宋代以后书法作品被悬挂起来成为装饰的一个部分,形式变大,空间意识增强,形式被不断地完善。明代以后,高堂大厅不断出现,书法的装饰性逐渐加强,形式与空间的搭配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书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现代的书法创作主要是为了表现艺术效果,一方面以展示和展览为目的,一方面以装饰为目的,因此形式感越来越强,形式与空间的搭配也越来越紧密。现在,为展览而进行的书法创作占很大比重,成为形式与空间组合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展厅一般都比较高大,为了适应展厅的需要,展览作品高度要求都在六尺以上,形式以竖式为主。为了形式的丰富多样性,作品都做了一些设计,书体与内容、章法与形式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展厅效应是当下促进书法创作形式要素创新最主要的动力。以装饰为主的形式与空间搭配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各种现代意义上的装饰形式与理念被应用到书法创作中来,各种新的适应新空间的装饰效果被广泛使用,更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谢谢书法欣赏的过程与要求第四章书法欣赏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要求的。当我们打好了书法欣赏的基础,了解了书法欣赏不同的标准之后,我们就要深入研究书法欣赏的具体过程和要求。我们认为书法欣赏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感悟式的初级阶段到解析式的中级阶段,最后到综合式的高级阶段的过程。这些过程和方法因人而异,每个阶段的深度不同,特点不同,收效也就不同,各个过程之间则是递进式的升华。书法欣赏不外乎感悟式欣赏、解析式欣赏和感悟与解析相结合的综合式欣赏三种基本过程和方法。第一种欣赏方法具有大众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偏重于欣赏者个人的感受和经验,是宏观的、大范围的、大感觉式的欣赏。第二种欣赏方法则是既有宏观,亦有微观,是更偏于专业化的、具体的、深入的欣赏,是完全能够说服人的一种欣赏方法和态度。第三种欣赏方法是将感悟与解析结合起来欣赏书法的方法,具有宏观、微观,感悟、解析等相结合的特点。我们既尊重感悟式的欣赏,也提倡解析式的欣赏,更推崇综合式的欣赏,只有将此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书法家的内心感受和书法作品的文化内涵。书法作品要有高雅的文字内容、丰富的形式。内容上努力做到丰富、积极、健康、向上;形式上努力做到锋出八面、墨呈五色、结构和谐、章法统一。第一节书法欣赏的过程一、感悟式人们一般认识事物总是从初级的感觉和体悟开始,因为这样既容易把握事物大的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也方便自己总结和消化。书法欣赏往往亦是如此,不要说一般的书法爱好者,即使是专业书法家和欣赏家,欣赏书法作品也往往从感悟入手,首先把握住这件书法作品大的感觉和特点,然后再仔细研究和品味。第一节书法欣赏的过程一、感悟式我们在展览会或画廊观看书法作品,大多使用的是感悟式的欣赏方法,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我们根本来不及对作品进行仔细的品味和解析,只看作品的大感觉。一进展厅,哪件作品气势大,具有冲击力,哪件作品的观赏者就相对多一些。这是现代展厅文化的特点使然,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观赏把玩有明显的不同。鉴于此,当代许多书法家都很注重作品的材料、颜色乃至装裱形式,注重笔墨情趣的发挥等,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观众。虽然书法作品最感人心的并不只是这些字外功夫,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文化内涵,但是,当你的作品挂在展览会的大厅时,你不露声色地观察,如果没有一个观众在你的作品前面停留,哪怕是几秒钟,你的尴尬可想而知,你将无地自容。如果没有人欣赏你的大作,你就可能与商品经营者一样面临下岗的危险。因此,书法家一定要在作品上下大功夫,在作品的内容、材料、书体、形式、装裱等方面,都要认真对待,要对得起观众,要用自己的笔墨功夫和文化修养及艺术感悟去征服观众。二、解析式1.笔法解析要欣赏书法作品,首先要了解书法作品的用笔,因为笔法是书法学习、创作和欣赏的首要问题和关键问题,是书法学习、创作和欣赏的起始和核心。古今书法家就是用特殊的、圆锥形的毛笔,创造出了风格多样、个性突出的书法作品。所以,了解毛笔的特殊性能,使用自己得心应手的毛笔,掌握用笔的技巧和方法,对书法学习、创作,包括欣赏来说,便显得十分重要。笔法包括执笔和运笔等,是研究和探讨毛笔在宣纸上运行的方法、形成的轨迹、用笔的力度和深浅度以及毛笔和宣纸的摩擦关系、毛笔和墨液的协调关系、宣纸和墨液的渗透关系等。具体来说,笔法有方笔与圆笔、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起笔与收束、转锋与换锋、提笔与按笔、顺锋与逆锋、衂笔与绞笔等等。我们在这里重点探讨用笔的巧拙变化关系和中锋与侧锋的辩证关系问题。书法家写的字为什么就叫艺术,而一般人写的字则是实用书写?书法家往往追求充分利用手中毛笔的特殊性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技巧和效果,达到冯武《书法正传》中所载的“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特殊境界,“锋出面”“墨呈五色”,让毛笔真正为我所用,充分显示用笔的劲(劲拔)、灵(灵动)、瘦(瘦劲)、净(干净)、雅(雅致)的特点,从而避免呆(呆板)、弱(纤弱)、率(慌率)、滞(板滞)、俗(粗俗)等弊病。所以,书法家要尽全力使用手中的毛笔,不但要爱它、护它,更要用它,甚至要去“蹂躏”毛笔,迫使它产生出奇特的艺术效果.古代书法家历来强调“中锋用笔”,究其原因,和书法史的发展有关。因为从书法史发展来看,篆书产生在先,因为篆书用中锋,“中锋用笔”自然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隶变”以后,古代书法逐渐开始由单一的“中锋用笔”转换到“侧锋取势”的多元境界,但中锋用笔的传统并没有丢,而是有了时强时弱的不同变化。在创作中是否必须和完全“中锋用笔”,对此,历代书法家有不同的观点,并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有的人甚至把它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而有的人则强调“中侧兼用”。2.结构解析书法的结构问题亦是书法学习、创作及欣赏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点上,历代书法家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论述,如假托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之名而作的《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代书法家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等,都对汉字结构,特别是楷书结构进行了多方面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后人学习和研究楷书结构有很大启发。3.墨法解析书法创作和欣赏中的墨法十分重要,如果不讲究墨法的丰富变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将缺乏神采。所以在具体的创作中,必须用墨活变,方能精彩动人。书法虽然只有黑白两色,属于单色表现的艺术形式,但墨色出现干湿浓淡等丰富变化后,便打破了书法原有的单一局面,使其形式美感大为增强。4.章法解析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在创作和欣赏中十分重要,因为一件书法作品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看作者所书写的每一个字的端庄或险侧,也不是看每一行的呼应或对比,而是要着眼于全局,看整个作品的状态和气息,看其完整的形式效果和质量,既要从宏观方面去着眼,又要从微观方面去着手,既要追求作品的形式感,又要讲究作品的可读性。不但要注意处理好正文字与字、行与行的协调,还要处理好正文与题款之间的关系,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谐统一、美观大方。书法作品的题款和钤印十分重要,它们是书法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题款,也叫落款,是现在或若干年后,观众或读者解读书法作品的重要文本信息,是书法作品的背景资料,同时是书法家真实水平的具体体现。所以有人说,要看一个书法家的真实书写水平,并不是看他作品正文写得如何,而是要考察他作品最后的题款。印章是书法家的凭信,是书法家的艺术创作符号,它标志着一件书法作品创作过程的最终完成。印章在书法作品中绝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附带品,它对书法作品的布局会起到重要的协调和纠正作用。印章用得好,完全可以给书法作品添色加彩;如果印章粗劣或使用不当,就会削弱书法作品的艺术性,甚至严重破坏其美感.

一般来说,书法作品的题款必须包括这样一些内容:赠予某某先生的上款;说明年代、月份、地点及所用的书写工具、材料,书写作品时的环境、天气、心情,还有所使用的字体特点,所表现的风格特点等的下款。所谓上款,即是表明写给某某,或请某某雅正、正之等内容的题款。一般作为艺术创作,参加展览会的作品没有上款,具有商业价值的书法作品,受书者通常要求不题上款,这样便于作品日后流通。但一般用于朋友应酬、师生馈赠、好友托付的书法作品,都写有上款。这样做一是为了尊重嘱书者,二是具有纪念意义。书法家最痛恨这样一些索书者,这边无偿拿了书法家赠送的没有上款的书法作品,那头就到书画市场上去出售,而且价格极为低廉,因为赚多赚少都归他自己所有。这样做不但损害了书法家的名声,侵害了书法家的经济利益,而且也扰乱了画艺术市场.

书法作品的题款以实用的行楷书或行草书为常用和多见,因其既好学好认,大方、实用、美观,又流畅、潇洒,富有个性。还有题款的位置问题,传统的题款位置是在书法作品的左部或尾部,对联一般在下联的左边居下的位置,中堂或条幅等都在作品的左下部,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题款形式统一规范,耐读耐看。三、综合式所谓综合式欣赏,就是将感悟式欣赏与解析式欣赏结合起来的方法,也就是将书法欣赏宏观感悟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既寻求作品的大感觉,又不放过作品的细微处。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我们不妨这样做:先看书法作品整个大的方面,如材料的使用(注意考察材料的颜色和纹路)、尺幅的大小(大有大的气势,小有小的精巧)、书体的表现(注意基本风格的准确把握和评判,如甲骨文的挺劲方折、大篆的古朴沉厚、小篆的修美圆润、隶书的开张奇逸、行书的圆润秀劲、草书的洒脱烂漫、章草的含厚朴拙,等等),然后再进行解析式的欣赏,对作品的时代特点和书法家的个人风格进行分析和解剖。通过对书画作品宏观和微观几个方面,如材料使用、尺幅大小、书体使用、时代特点和个人风格的多方面感觉和分析,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和欣赏该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了。第二节书法欣赏的要求一、内容美书法作品的内容理应是文学性的(即指文学性和文学意义)。从古到今,书法作品的内容,大多为诗、词、文、赋等,如著名的《黄庭坚松风阁诗帖》《陆柬之书陆机文赋》等。还有大量的碑、志、铭、颂、序等,如《玄秘塔碑》《张玄墓志》《石门铭》《石门颂》《圣教序》等,实用性较强。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内容有所扩大,古今诗、词、文、赋更多,还有名人名言等。是书法作品就不能脱离文字,讲抒情就不能离开文学。所以,我们说书法艺术是内容(文学)美和形式(线条)美的有机结合。书法作品的内容美应该从以下三点去分析和思考。1.是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2.是否具有健康向上的情趣3.是否具有浓烈的感情二、形式美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为世人所喜爱。从书体上看有篆、隶、楷、行、草等;从用笔上讲,有方笔圆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从结字上谈,有穿插、避就、挪让、均衡、对称等;从章法上分析,有疏密匀称、计白当黑、大小错落、长短参差、粗细有别;从用墨上观察,有浓有淡,有润有燥,有轻有重。真是变化丰富、气象万千,让人叫绝。书法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1.是否具有深厚的功底2.是否具有撼人的力度3.是否具有磅礴的气势4.是否具有无穷的韵味谢谢生活中的书法第五章中国人的生活中处处有书法,书法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书法,有汉字的书写,有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现代装潢设计离不开书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要使自己的设计获得成功,就要研究和使用中国元素,而中国元素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书法和篆刻。楹联牌匾是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中国书法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实用体现,是书法与雕刻的完美结合。古代遗留下来的经典书法作品即是文物,文物考古和发掘,与书法创作及研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现代考古所发掘出的书法文物资料,为书法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大量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书法研究又有利于文物的发掘、管理和保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书法与网络接轨,使古老的书法焕发了青春活力,对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一节书法与装潢设计书法实用和审美并重的功能,使其在现代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极为广泛。在中国这个书法国度里,书法艺术无所不在。书法以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和渗透力的文化精神贯穿于中国历史,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书法以其实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标示在各种物品之上,渗透在各种设计之中,已成为现代设计必不可少的艺术表现手段。我们注意到凡是我国重大的艺术设计,最后获得成功的往往是与中国的文化符号——汉字书法结合最紧密的设计。比如,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就是借助了中国书法和篆刻的字形和契刻形式而胜出,一枚鲜红的不规则中国印,上面契刻了一个经过艺术加工和创造的北京的“京”字,在似与不似之间,既有篆书的文字造型,又改造为抽象的体育运动造型,既赋予了设计深刻的文化内涵,又和体育运动相结合,十分贴切、自然、完美。装潢设计属于实用美术的范畴,是一门综合艺术,是设计艺术技巧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无论是产品包装设计、书刊封面设计、牌匾装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还是商品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都表现出设计者的艺术创造力、审美理想和文化修养。设计是对物品美的发现和创造,是精心构思、精心创作并服务于人们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便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产物,是可以和雕塑、绘画、书法、摄影等相媲美的艺术品。装潢设计包括思想文化修养和技法训练两大部分,是设计者综合素质的体现。第二节书法与楹联牌匾楹联,又称“对联”“联语”“联句”“楹帖”等。因为早期的对联多题刻于壁柱之上,所以称为“楹联”。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是文学内容和书法形式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具有突出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义,其内容讲究平仄和对仗工整。最早的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明清时期是楹联艺术发展最兴盛、最辉煌的时期。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记》载,朱元璋建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世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以示迎春庆贺,并亲自撰写了“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的对联,赐给一位名叫陶安的文臣。朱元璋为此还“微服出观”进行检查。这一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的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优秀文化艺术形式。到了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都喜欢题写对联。对联这种艺术形式雅俗共赏,言简意深,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加之明清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明清时期,公卿大臣、文人墨客乃至一些粗通文墨的人,都喜欢撰写和使用对联。当时,属对成为文人雅集笔会的重要内容,课联也被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必修课。第三节书法与旅游观光书法与旅游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地大物博,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大自然所赐予的丰富的自然景观,更有历代先祖圣哲和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丰富的人文景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说明山、陕西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人文景观吸引了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参观访问。作为书法学习、创作与欣赏者,我们需要经常走出教室、走出工作室,到大自然中去,深入生活实际,考察交流,观察、学习、体验。已故西北大学教授杨春霖先生不但提倡书法家外出采风考察,而且还将这一艺术考察活动命名为“访碑游学”。我们认为:访碑游学活动可以丰富金石文献资源,增长书法家的知识储备,帮助其进行金石文化方面的研究;可以获得自然感悟,启发书法家丰富的想象和联系能力;可以使书法家获得丰富的创作灵感,从而创作出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古代文人和书法家十分重视访碑游学,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艺术感悟力,并进行研究和著述。宋代兴起的金石之学使得许多文人和艺术家都不断深入实际考察碑石,留下了丰富的金石文献资源。如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著有《集古录》(《集古录跋尾》)。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共10卷。该书成于宋代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

到了清代,金石出土日多,先秦、秦汉、六朝时期的文物,甲骨刻辞、钟鼎彝器、碑石墓志、砖瓦帛书等,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