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中学数学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版其次章《函数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Ⅰ》§2.1.3函数简洁性质的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以及应用定义解决一些简洁问题.
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
函数的性质是探讨函数的基石,函数的单调性是首先探讨的一特性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函数单调性的概念、驾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并能运用单调性学问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对函数本质的相识.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学生学过的函数概念的持续和拓展,又是后续探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基础.此外在比较数的大小、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相关的数学综合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整个中学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学问之一.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本节教学过程中还渗透了探究发觉、数形结合、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驾驭判别函数单调性
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生活问题动身,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应用图象和单调性的定义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让学生领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育学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3)情感看法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育学生直觉视察、探究发觉、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4、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运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推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难点(1)函数单调性的学问形成;
(2)利用函数图象、单调性的定义推断和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课,因此,教法上要留意:
1、通过学生熟识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体参加的主动性.
2、在运用定义解题的过程中,紧扣定义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加,逐个完成对各个难点的突破,以获得各类问题的解决.
3、在激励学生主体参加的同时,不行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详细体现在设问、讲评和规范书写等方面,要教会学生清楚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胜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4、采纳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
在学法上:
1、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育学生发觉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2、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相识到理性思维的一个飞跃.
三、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问题
情境
(播放中心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
满意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的探讨.
2、重视学生发觉的过程.如:充分暴露学生将函数图象(形)的特征转化为函数值(数)的特征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在正、反两个方面探讨活动中,学生认知结构升华、发觉的过程.
3、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通过对定义的解读、巩固,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运用定义.
4、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中学数学说课稿篇2
本节课讲解并描述的是人教版高一数学(上)3.2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中学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别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行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打算。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学问进一步深化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供应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学问上:理解并驾驭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实力上:培育学生视察、分析、归纳、推理的实力;在领悟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探讨函数的方法迁移来探讨数列,培育学生的学问、方法迁移实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探讨,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发觉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视察、仔细分析、擅长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识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生疏,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学问阅历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实力和演绎推理实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意引导、启发、探讨和探讨以符合
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实力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中学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纳启发式、探讨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加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索和相互沟通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觉、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索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究,同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须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探讨数列问题作打算。
2.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准备从今日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①
3.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确定从今日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5,10,15,20,25②
通过练习2和3引出两个详细的等差数列,初步相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学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视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育学生由详细到抽象、由特别到一般的认知实力。
(二)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假如一个数列,从其次项起先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从其次项起”满意条件;
②公差d肯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需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n≥1)同时为了协作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推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9,8,7,6,5,4,??;√d=-1
2.0.70,0.71,0.72,0.73,0.74??;√d=0.01
3.0,0,0,0,0,0,??.;√d=0
4.1,2,3,2,3,4,??;×
5.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其次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纳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探讨分组探讨a4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相互探讨的方式既培育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a2-a1=d即:a2=a1+d
a3–a2=d即:a3=a2+d=a1+2d
a4–a3=d即:a4=a3+d=a1+3d
??
猜想:a40=a1+39d,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育学生严谨的学习看法,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迭加法:
a2–a1=d
a3–a2=d
a4–a3=d
??
an–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an–a1=(n-1)d即an=a1+(n-1)d
(1)
当n=1时,(1)也成立,
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纳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比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学问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意方法,凸现思想”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即an=2n-1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匀称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探讨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晰。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加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改变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重量已知时,可依据该公式求出另
一部重量。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假如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其次问事实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首项a1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建立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纳启发式和探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留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学生探讨分析,分别演板,老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项数学生认为是16项,应明确a1为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16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a17,可用课件展示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实力,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爱好;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动身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终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识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书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若数例{an}是等差数列,若bn=kan,(k为常数)试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其次项起先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114习题3.2第2,6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24,从第10项起先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意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其次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中学数学说课稿篇3
抛物线焦点性质的探究(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抛物线焦点的性质”是抛物线的重要性质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抛物线的一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和探讨的抛物线有关问题的基本工具之一;本节教材对于培育学生视察、猜想、概括实力和逻辑推理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的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第22页“重视现代教化技术的运用”中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相识计算机的智能图形、快速计算、机器证明、自动求解及人机交互等功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努力探究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设计和组织能吸引学生主动参加的数学活动,支持和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开展课题探讨,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实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本人在现行中学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其次册(上)抛物线这一节内容为背景材料,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场地,以《几何画板》为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设计了一堂《抛物线焦点性质的探究》,详细目标如下:
(1)学问目标:了解焦点的有关性质;并驾驭这些性质的证明方法;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探讨思想在解决解析几何题中的指导作用
(2)实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探讨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能够依据条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培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思维实力(主要包括量变与质变,常量与变量,运动与静止)培育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自主学习的实力与创新的实力。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不畏困难,勇于钻研、探究、大胆创新的精神,在挫折中成长熬炼,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和抗挫折实力,通过抛物线焦点性质的探究及证明,使学生得到数学美和创建美的享受。
3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本节支配两节课,
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几何画板》探究抛物线的有关性质;
其次节课:证明第一节所得到的有关性质。
重点:
(1)如何利用《几何画板》探究、发觉抛物线焦点的性质;
(2)如何证明这些性质。
难点;
(1)如何利用《几何画板》探究、发觉抛物线焦点的性质;
(2)如何证明这些性质。
二、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学生在网络教室(每人一机),其中装有《几何画板》软件及上课系统,每个学生的窗口,其他学生及老师都可以通过老师机切换,从而和其他学生沟通,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沟通探讨结果。
三、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学生在网络教室(每人一机)中有几何画板软件,学生通过老师供应的网络,自已阅读,下载有关,利用《几何画板》的操作、试验、猜想,通过自已的探讨获得结论,并相互探讨视察到的现象、沟通探讨结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4.1使学生学会探讨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能够依据条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问题1回顾一下抛物线的定义,并依据抛物线的定义思索用《几何画板》如何作出焦点在x轴上的抛物线图象。由于创设了一个创作的《几何画板》的窗口及网络窗口,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得到以上问题的多种作法,以下就其中的一种作法作为探究、探讨抛物线焦点性质的基本图形。
中学数学说课稿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张西元。我说课的题目是《系统抽样》,内容选自于苏教版必修3其次章第一节,课时支配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初步了解驾驭了简洁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即抽签法与随机数表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系统抽样,它也是“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系统抽样的学习,更加突出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能够敏捷应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解决统计问题。难点:当不是整数时的处理方法,个体编号具有某种周期性时,“坏样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
(2)驾驭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
(3)正确理解系统抽样与简洁随机抽样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分类探讨的数学方法高考资源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须要,体会现实世界和数学学问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为了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推断、自主学习、合作沟通。因此,我采纳探讨发觉法教学。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新课引入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简洁随机抽样?有哪两种方法?
(2)抽签法与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简洁随机抽样应留意哪两个原则?
(4)什么样的总体适合简洁随机抽样?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进一步理解驾驭简洁随机抽样的概念方法和步骤?为新课学习打基础
2、实例探究
实例:某学校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对老师教学的看法,准备从高一年级500名学生中抽取50名进行调查,除了用简洁随机抽样获得样本外,你能否设计其他抽取样本的方法?
当总体数量较多时,应当如何抽取?结合详细事例探究问题,设计你的抽取样本的方法。抽取的样本公允性与代表性如何?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探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参加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觉新学问新方法,完成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并发觉“等距抽样”的特性,从而形成感性的系统抽样的概念与方法。这样做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较好地贯彻新课程所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
(二)新课讲授
1、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步骤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内容,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系统抽样”的概念,并点明课题)
[设计意图]经验实例探究过程,学生对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步骤应有大致了解,辅以老师引导,从详细到一般,本节新课题的学习便水到渠成。
2、典型例题精析
例1、某校中学三年级的300名学生已经编号为1,2,……,300,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按10%的比例抽取一个样本,请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并写出过程。
(老师题意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新学问新方法,学生分析思索,探究解题,小组探讨后口述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实例巩固,在得出新课的有关学问之后,再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驾驭系统抽样的方法步骤,达到学以致用的技能,培育“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例2、某单位在职职工共624人,为了调查工人用于上班途中的时间,确定抽取10%的工人进行调查,试采纳系统抽样方法抽取所需的样本。
[设计意图]当不是整数时,设置本题让学生尝试回答,并形成一般思路与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将全班学生按男女生交替排成一路纵队,用掷骰的方法在前6名学生中任选一名,用表示该名学生在队列中的序号,将队列中序号为,(k=1,2,3,…)的学生抽出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系统抽样吗?为什么?其样本的代表性与公允性如何?
2、若按体重大小次序排成一路纵队呢?
[设计意图]协作课本第60页“边空”问题:“请将这种抽样方法与简洁随机抽样做一个比较,你认为系统抽样能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吗?为什么?”,帮助理解个体编号具有某种周期性时,样本代表性较差的特点。同时分析系统抽样的优点与缺点。
(四)回顾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与步骤
2、与简洁随机抽样比较,系统抽样适合怎样的总体状况?
3、当不是整数时,一般步骤是什么?此时样本的公允性与代表性如何?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61页的练习第1,2,3题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状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驾驭所学内容。
中学数学说课稿篇5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很兴奋参与这次说课活动。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熬炼的机会,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来此予以指导。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珍贵看法。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教学,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化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下,教学内容为第96页至98页第五章第一节。本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着深刻的几何背景,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后,全等和平行(平移),相像,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加(减)法,数乘向量,数量积运算(运算率),从而把图形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体系。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平面对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学生了解了物理学中的有关力,位移等矢量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向量的深化学习。为学习向量的学问体系奠定了学问和方法基础。
(2)教学结构的调整
课本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一课时,首先从小船航行的距离和方向两个要素动身,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并重点说明白向量与数量的区分。然后介绍了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长度,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为使学生更好地驾驭这些基本概念,同时深化其认知过程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的依次做如下的调整:将本节教学中认知过程的教学内容适当集中,以突出这节课的主题;例题,习题部分主要由学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独立完成。
(3)重点,难点,关键
由于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本章的基础。为了本章后面学问的学习,首先必需驾驭向量的概念,要抓住向量的本质:大小与方向。所以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是为高一后半学期学生设计的,尽管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肯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但依据以往的教学阅历,多数学生对向量的相识还比较单一,仅仅考虑其大小,忽视其方向,这对学生的理解实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我认为向量概念也是这节课的难点。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多用困难的几何图形中相等的有向线段让学生进行分辨,加深对向量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大纲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须要,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基础学问目标:理解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共线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会用字母表示向量,能读写已知图中的向量。会依据图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线,相等。
(2)实力训练目标:培育学生视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觉规律的一般方法,培育学生视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说教学方法的选择
Ⅰ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纳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教学中突出以下两点:
(1)由教材的特点确立类比思维为教学的主线。
从教材内容看平面对量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与物理学中的`有向线段,矢量的概念类似。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类比作为思维的主线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学问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2)由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通常学生对于概念课学起来很枯燥,不感爱好,因此要考虑学生的情感须要,找一些学生感爱好的题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另外,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要多表扬,多确定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忱。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对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也有肯定的相识,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索,自主探究,沟通探讨等探究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Ⅱ教学手段
本节课中,除运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我还运用了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来协助教学。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沟通和探讨供应了平台;计算机演示的作图过程则有助于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更易于对概念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Ⅰ学问引入阶段———提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数学学习应当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觉数学、探究数学、相识并驾驭数学。
由生活中详细的向量的实例引入:大海中船只的航线,中国象棋中”马”,”象”的走法等。这些符合中学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2)视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得出有向线段的概念,有向线段的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明确知道了有向线段的起点,方向和长度,它的终点就唯一确定。再有目的的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学问点:向量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
(3)探讨探讨——深化概念
在得到概念后进行归纳,深化,之后向学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①向量的要素是什么?
②向量之间能否比较大小?
③向量与数量的区分是什么?
同时指出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讨和学习的主题。
Ⅱ学问探究阶段———探究平面对量的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
(1)总结反思——提高相识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也即共线向量,并且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规定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平行向量不肯定相等,但相等向量肯定是平行向量,即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条件。
(2)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学问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视察尝试,探讨探讨,老师引导来巩固新学问。
[练习1]推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①向量与是共线向量,则A、B、C、D四点必在始终线上;
②单位向量都相等;
③任一向量与它的相反向量不相等;
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
⑤模为0是一个向量方向不确定的充要条件;
⑥共线的向量,若起点不同,则终点肯定不同.
[练习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a与b共线,b与c共线,则a与c也共线
B.随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的始点与终点是一平行四边形的四顶点
C.向量a与b不共线,则a与b都是非零向量
D.有相同起点的两个非零向量不平行
Ⅲ学问应用阶段————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的初步应用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我采纳的是课本上一道典型的例题:在一个困难图形中视察,分辨平行,相等的有向线段。选用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独立思索,自主探究,沟通探讨等探究活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难点的突破。
例如图所示,设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中与向量相等的向量。(同时思索:向量与相等么?向量与相等么?)
详细教学支配如下:
(1)分析解决问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相等的概念。抓住相等向量概念的实质:两个向量只有当它们的模相等,同时方向又相同时,才能称它们相等。进而进行正确的分辨,直至最终解决问题。
(2)归纳解题方法
主要引导学生归纳以下两个问题:①零向量的方向是随意的,它只与零向量相
等;②两个向量只要它们的模相等,方向相同就是相等向量。一个向量只要不变更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随意平行移动的,既向量是自由的。
Ⅳ学习,小结阶段———归纳学问方法,布置课后作业
本阶段通过学习小结进行课堂教学的反馈,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学问,技能,方法的一般规律,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详细的教学支配如下:
(1)学问,方法小结在学问层面上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要抓住向量的本质:大小与方向,对它们进行类比,加深对每个概念的理解。
在方法层面上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如:
类比,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进行强调。
(2)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教材96至97页内容,整理课堂笔记,习题5。1第1,2,3题。
中学数学说课稿篇6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探讨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殊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
2、学生状况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学问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实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老师的教学带来肯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驾驭充要条件”(留意: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驾驭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老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行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学问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教学难点:“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详细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依据多年教学实践,学生对”充分条件”的概念较易接受,而必要条件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对于“B=A”,称A是B的必要条件难于接受,A本是B推出的结论,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对这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关键:找出A、B,依据定义推断A=B与B=A是否成立。教学中,要强调先找出A、B,否则,学生可能会对必要条件难以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学问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娴熟推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二)实力目标:
1、培育学生的视察与类比实力:“会视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视察其共性及特性。
2、培育学生的归纳实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视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得学问的感受。
2、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育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会视察”,“敢归纳”,“善建构”,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谛视问题的.创建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深厚的爱好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结构设计:
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我对本节课的数学学问结构进行创建性地“教学加工”,在教学方法上采纳了“合作——探究”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体现“参加式”、“生活化”、“探究性”,保证学生对数学学问的主动获得,促进学生充分、和谐、自主、特性化的发展。
整体思路为:老师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给出定义例题分析(采纳开放式教学)学问小结扩展例题练习反馈
整个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
(1)由生活事例引出课题;
(2)采纳开放式教学模式;
(3)扩展例题是分析生活中的名言名句,又将数学融入生活中。
努力做到:“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是概念课,要避开单一的下定义作练习模式,应当努力使课堂元素更为丰富。这节课,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协作教学,添加了一些与例题相匹配的图片背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另外将学生的自编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分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引出课题:
考虑到高一学生学习这一章的学问储备不足,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详细事例来提出本课的问题,并与学生共同利用原有的学问分析,事例中包括几个问题,为后面定义的分析埋下伏笔。
我用的第一个事例是:“做一件衬衫,需用布料,到布店去买,问营业员应当买多少?他说买3米足够了。”这样,就产生了“3米布料”与“做一件衬衫够不够”的关系。用这个事务目的是为了其次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充分条件的定义。这里要强调该事务包括:A:有3米布料;B:做一件衬衫够了。
其次个事例是:“一人病重,呼吸困难,急诊住院接氧气。”就产生了“氧气”与“活命与否”的关系。用这个事务的目的是为了其次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必要条件的定义。这里要强调该事务包括:A:接氧气;B:活了。
用以上两个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数学中应探讨的概念、关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助于提兴奋趣和深化领悟概念的内容,特殊是它的必要性。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给出定义。
在第一部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后,紧接着开展其次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让学生从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在引导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结合事例帮助学生分析。
得出定义之后,这里有必要再利用本课前面两节的“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的学问来加强对必要条件定义的理解。(用前面的例子来说即:“活了,则说明在输氧”)可记作:。
还应指出的是“必要条件”的定义,有如绕口令,要一次廓清,不行拖泥带水。这里,只要一下子“定义”清晰了,下边再说明“,A是B的必要条件”是怎么回事。这样处理,学生更简单接受“必要”二字。(因无A则无B,故欲有B,A是必要的)。
当两个定义分别给出后,我又对它们之间的区分加以分析说明,(充分条件可能会有多余,奢侈,必要条件可能还不足(以使事务B成立))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充要条件的定义(既是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就称为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使学生在此先对两个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两个概念的不同有了第一次的相识,第三部分再利用详细的数学事例来强化。
中学数学说课稿篇7
1、教学目标:
一、借助单位圆理解随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二、依据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够推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三、通过学生主动参加学问的"发觉"与"形成"的过程,培育合情揣测的实力,从中感悟数学概念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四、让学生在随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函数思想,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随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难点:随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授课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的很多运动改变都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现象,这种改变规律称为周期性。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刻画这种改变?从这节课起先,我们要来学习刻画这种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三角函数。
二、创设情境
三角函数是与角有关的函数,在学习随意角概念时,我们知道在直角坐标系中探讨角,可以给学习带来很多便利,比如我们可以依据角终边的位置把它们进行归类,现在大家考虑:若在直角坐标系中来探讨锐角,则锐角三角函数又可怎样定义呢?
学生状况估计:学生可能会提出两种定义的方式,一种定义为边之比,另一种定义在比值中引入了终边上的一点P的坐标。
问题:
1、锐角三角函数能否表示成其次种比值方式?
2、点P能否取在终边上的其它位置?为什么?
3、点P在哪个位置,比值会更简洁?(引出单位圆的定义)。指出sina=mP的函数照旧表示一个比值,不过其分母为1而已。
练习:计算的各三角函数值。
三、随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角的概念已经推广道了随意角,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在随意角的范围里改怎么定义呢?
尝试:依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你能尝试着给出随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吗?
评价学生给出的定义。给出随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四、解析随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三角函数首先是函数。你能从函数观点解析三角函数吗?(定义域)
对于确定的角a,上面三个函数值都是唯一确定的,所以,正弦、余弦、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我们将它们统称为三角函数。由于角的集合和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三角函数可以看成是自变量为实数的函数。
五、三角函数的应用。
1、已知角,求a的`三角函数值。
2、已知角a终边上的一点P(-3,-4),求各三角函数值。
以上两道书上的例题,让学生自习看书,学生看书的同时,老师提出问题:
1、已知角如何求三角函数值?
2、利用角a的终边上随意一点的坐标也可以定义三角函数,你能给出这种定义吗?(这种定义与课本中给出的定义各有什么特点?)
3、变式:已知角a终边上点P(-3b,-4b),(b0),求角a的各三角函数值。
4、探究:三角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六、小结及作业
教案设计说明:
新教材的教学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去体验新学问的发生过程,这节《随意角三角函数》的教案,主要围绕这一点来设计。
首先,角的概念推广了,那么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否也该推广到随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新学问的发生是可能的,自然的。
其次,究竟应当怎样去合理定义随意角的三角函数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让学生去辨证这个想法是否是科学的?因为一个概念是严谨的,科学的,不能为所欲为地编造,必需去论证它的合理性,至少这种概念不能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所冲突。在这个立-破的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可能是如何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可以从哪些角度加以科学的辩思。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随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
再次,让学生充分体会在随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中,是如何将直角三角形这个"形"的问题,转换到直角坐标系下点的坐标这个"数"的过程的。培育数形结合的思想。
中学数学说课稿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内容选自于中学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支配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事务的关系与运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它是本册其次章统计的延长,又是后面"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的基础。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新课改以来考查的热点之一。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务的关系与运算。
难点:互斥事务与对立事务的区分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问与技能目标
⑴了解随机事务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
⑵驾驭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会用其解决简洁的概率问题。
2、过程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老师岗前培训
- 项目经理临时聘用合同标准版
- 聘请技术顾问2024年度服务合同
- 2024年度东莞货物运输服务合同2篇
- 发电厂职业病健康培训
- 《注射美容医疗纠纷》课件
- 农产品电商平台合作运营合同(2024版)
- 电信员工安全培训
- 医疗器械业务员汇报
- 《基坑监测技术》课件
- 2024年湖北武汉城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第7课《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第1框《浓浓亲情+相伴一生》【中职专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感谢为我们服务的人》班会课件
- 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
- 小学体育-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教学课件设计
- 第一章-公路概论课件
- 基于PLC的水箱温度控制系统
- 十三项核心制度-上海第十人民医院
- 危险化学品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专项行动方案
- 七步洗手法 课件
- 学科前沿讲座-公共关系(2022下)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