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音韵学概论全套PPT课件绪论一、什麽是音韵学二、如何知道语音是变化的三、研究音韵学的意义和功用一、什麽是音韵学汉语音韵学,通常简称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的学科。音韵学有广狭之分。广义的音韵学研究对象包括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广义的音韵学包括共同语和方言的语音研究。狭义的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狭义的音韵学研究共同语的语音。音韵学的核心内容是古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的研究,通常提到的音韵学多数也是这个意义上的。现代音韵学现代音韵学已经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吸收了现代语音学、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是音韵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但是音韵学不等同於汉语语音史,在学科体系中,音韵学仍然占有独立的地位。这是因为:第一,汉语语音史并不是音韵学的全部内容;第二,音韵学有着自身的传统和术语体系。总的来说,音韵学是汉语历史音系学而不是汉语语音史。清代的音韵学清代学者把音韵学分为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三个分支。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材料,研究魏至隋唐的语音系统。古音学以《诗经》用韵和谐声字为主要材料,研究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等韵学分析发音方法和语音结构,用等韵图的形式加以表现。20世纪以後,以反映近代北方语音系统的韵书、韵图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开始兴起,有的学者称之为“北音学”。二、如何知道语音是变化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音的变化在文字上会有所反映。借词也可以反映语音的变化。方言是由於语言演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造成的,通过方言的比较同样可以看出语音的演变。历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本身就反映语音的变化。韵文也反映语音的变化。三、研究音韵学的意义和功用第一,音韵学是汉语史和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研究音韵学有助於更好地认识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第三,审定和规范汉字读音离不开音韵学。第四,现代汉语方言是在不同时期由古代汉语分化形成的,研究方言也必须借助音韵学。第五,古文字和古文献研究也离不开音韵学。第六,音韵学对古代文学、历史等学科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章:音韵学基础知识本章目录第一节反切第二节四声第三节韵书第四节字母第五节等韵图第一节反切反切,又称反语、反音,是用两个汉字拼出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具体的方法是取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下字)的韵母(包括声调)拼合成一个字音,比如“都宗”可以切出“冬”的读音。反切最初用“某某反”的格式,唐代讳“反”字,改为“某某切”,也有用“某某翻”或“某某纽”的,如唐玄度《九经字样》“盖”字注“公艾翻”、“公害翻”。反切法的出现汉字的注音是从汉代开始的,最初用“譬癋”、“读若”等方法。《颜氏家训·音辞》说:“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释名》,始有譬癋假借以证音字尔。”譬癋就是比拟,也就是用读音相近的字来比照,有时还对发音做一些描写。到汉末出现了直音法,就是直接用同音字来注音。服虔、应劭都为《汉书》做过“音义”,原书都已经亡佚了,但是在颜师古的《汉书注》中还保留了不少。反切注音出现在汉末。安然《悉昙藏》引武玄之《韵诠》说:“服虔始作反音。”颜师古《汉书注》中引了服虔、应劭的反切。反切的作用与不足反切的出现是汉字注音法一个重要的进步,用反切法基本上可以准确地给每一个汉字注出读音。反切出现以後,为古书做音注的各种“音义”类的著作也随之盛行起来。不过反切法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用反切来拼音时需要把上字的韵母去掉,把下字的声母去掉,对於不熟悉音韵的人来说并不是很方便。第二,由於同声母字或者同韵字的限制,反切的用字有时难免使用生僻字,实际上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古代的反切如果用今天的读音来拼的话,有些与实际读音并不相符,比如“古,公户切”,“寒,胡安切”;有些甚至是普通话没有的音,比如“东,德红切”,“皆,古谐切”。这是语音变化造成的。不仅今天如此,《切韵》中的反切,到宋以後就已经有一些不符合当时的读音了,比较典型的是“类隔切”。所谓类隔切,就是重唇音与轻唇音互切或者舌头音与舌上音互切的切语。比如:悲,府眉切;丕,敷悲切;皮,符羁切;桩,都江切;贮,丁吕切。类隔切相对的就是音和切”,上面举的反切在《集韵》中都改为了音和切:悲,逋眉切;丕,攀悲切;皮,蒲糜切;桩,株江切;贮,展吕切。第二节四声“四声”是指汉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声调是通过音高的变化(或伴有音长等其他非音质特徵的变化)来区别字音的手段,比如“天”和“田”,声母和韵母相同,仅仅是通过声调的不同来区分的。汉语的声调是一个音节之内音高的变化。四声中的入声比较特别,出现在入声韵中,入声韵带有塞音韵尾,因此入声与其他三声的区别不是单纯音高的区别。入声短促,所以又称为“促声”。相对入声,平、上、去三声称为“舒声”。此外,“平仄”也是四声中的重要概念,平声以外的上、去、入三声称为“仄声”。平仄的概念对於诗词格律尤其重要。“四声”的发现最早发现四声的是南北朝时的周閧、沈约等人。《南史·陆厥传》:“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罣、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閧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并,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世呼为永明体。”《南史·周閧传》:“(閧)始著《四声切韵》,行於时。”《梁书·沈约传》:“(约)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平上去入”这四个调类的名称大概最早是由周閧开始使用的。隋刘善经《四声论》说:“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閧。”沈约“四声”在近现代周颙、沈约等人虽然发现了四声,但是限於当时的条件,还无法对四声的调值做科学准确的描写。《文镜秘府论·四声论》引沈约《答甄公论》说:“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这种以四时之物象摹拟四声的办法显然是不科学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赵元任发表《中国言语字调的实验研究》,刘复发表《四声实验录》,开始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汉语声调,才揭示了声调的本质。“四声”的标注在四声的标注上,传统有四角标圈的办法。具体的方法是从汉字的左下角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在四个角上标圈,依次表示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方言中,有的调类分阴阳,就在圈下加短横来表示阳调,还有的方言某个调类不分阴阳两个,比如阳江话有四个入声,就通过改变圈的方向来加以区别。如下图:四角标圈法标注的是调类,对於调值还不清楚的古音来说非常适用。另外,在方言的比较上,使用四角标圈法也更容易看出方言之间调类的对应关系。第三节韵书韵书是按韵编排的字典。这里的“韵”就是“押韵”的“韵”,韵书的编撰目的也主要是方便人们写诗作文时选字押韵。汉语中,押韵首先要求“韵基”(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从《诗经》等早期诗歌来看,押韵的字声调也大多相同,但是不那麽严格。齐梁以後,随着四声理论的兴起,诗歌创作中对於声调越来越重视,在近体诗当中,押韵对於声调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切韵》以来的“正统”韵书都是按四声分韵的。韵书出现的几方面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发展四声理论的诞生反切法的广泛运用发展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成书於隋仁寿元年(601年),不过其原本也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主要是後来的各种修订本(之前最早的有魏时李登所撰的《声类》,还有晋代吕静的《韵集》,但都早已亡佚。)根据《切韵序》,之前的各种韵书都多少带有方音的成分,而《切韵》的意图是要起正音、规范的作用。在其刊行以後很快就取代了前代的各家韵书,六朝韵书渐渐地都亡佚了。然而“随珠尚飛,和璧仍瑕”(孙愐的《唐韵·序》),《切韵》一书收字太少,训释也过於简单。因此,唐代陆续有人对《切韵》进行修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王仁籧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和李舟的《切韵》。到了宋代,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和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两次下诏,敕令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对《切韵》进行修订。大中祥符元年修订完成,定名为《大宋重修广韵》,一般简称《广韵》。《广韵》的注释较为繁琐,因此,元代又对其注释进行了删改。一般称宋代原本为繁本,元代删改後的为简本。《切韵》到《广韵》的体例从《切韵》到《广韵》,编排上虽然有些调整,但是总的体例并没有改变:一是按四声分卷。平声字多,分作二卷,上、去、入各一卷,共五卷。二是卷内分“韵”。每韵取一个代表字为标目,即“韵目”。三是韵内按同音字分“小韵”(或称“纽”)。小韵首字下用反切注音,并注明小韵的字数。第四节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也就是从同声母字中选择一个作为这个声母的代表,比如用“端”代表[t]声母。古人发明反切是为了注音,并没有明确的分析语音系统的意图,而且反切最初都是随文作注,分散在古书的注释当中,所以同一个声母的字不一定会使用相同的反切上字。陆法言撰《切韵》,也仍然没有将同声母字的反切上字统一起来的意识,而且书中的切语本身就有不少是摘自前人的字书、韵书,也难以统一。产生字母出现在唐代与佛教的传播有关。当时的僧人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接触到梵文,梵文是一种以辅音为中心的拼音文字。受梵文的启发,将汉语的声母归纳出来。用汉字来作为代表字,就是字母。最早的字母是唐末僧人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见於敦煌发现的《守温韵学残卷》。三十六字母到了宋代,有人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将其增补为三十六个,形成了音韵学上影响深远的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唐宋间汉语读书音的声母系统。第五节等韵图等韵图也称“韵图”,是一种声韵配合表。等韵图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韵镜》、《七音略》为代表,是分析《切韵》(《广韵》)音系的。第二阶段以《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和《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简称《切韵指南》)为代表,这些韵图仍然沿用《切韵》(《广韵》)的韵目和早期韵图的基本框架,但是结合实际语音对音系进行了合并简化。第三阶段以明代徐孝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简称《等韵图经》)为代表,完全摆脱了《切韵》音系,根据实际语音编排。一、《韵镜》和《七音略》《韵镜》是南宋张麟之刊行的,撰者不详。该书在国内一度失传,近代才从日本传回。《七音略》是南宋郑樵所撰《通志》中的一卷,非郑氏所作,而是抄录现成的韵图。《韵镜》和《七音略》内容基本相同,应该是同一来源。《韵镜》和《七音略》都是四十三张图,称为“四十三转”。转是辗转的意思,就是指声韵辗转相拼以成字音。转又分“内转”和“外转”。按照传统的解释,内转是指除了齿音以外没有二等字,外转则是五音四等具足。但是臻摄也是有齿音有二等字,属於外转。所以关於内外转的性质还难以定论。每一图上列一个或几个“韵系”(四声相承的韵),具有开、合两种韵母的韵系开、合分列二图。每图的结构相同。纵向先按“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七音分为六栏(半舌、半齿合在一栏),每栏再按实际包含的类别分“清、次清、浊、清浊”。横向先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四栏,列出相应的韵目,每栏又分四行,即“四等”,一栏有两个以上韵目时按其等第排列。在纵横相交的格子列出相应字音的代表字,没有字的位置用圈表示(《七音略》直接用空位)二、《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和《切韵指南》《四声等子》撰者不详,大约成书於金代。这部韵图将早期的四十三图合并为二十图,每图使用十六摄为题,并注明内外转、重轻、开合。《四声等子》最早使用了十六摄的名称,但是二十图的排列并不是按十六摄的顺序。韵摄是参考实际语音对《切韵》韵系加以归并的结果,大体反映了实际语音中韵母合并的情癋,但是并不彻底。《切韵指掌图》托名司马光所作,真实作者已不可考。这部韵图也是二十图,虽然没有使用十六摄的名称,但是在韵系的归并上与《四声等子》非常接近。在声母的排列上,《切韵指掌图》把三十六字母按牙、舌头、舌上、重唇、轻唇、齿头、正齿、喉、半舌、半齿的次序一字排开,每个字母独占一列。在韵的排列上,与《韵镜》、《七音略》相同,先分四声,再分四等。《切韵指掌图》也是入声兼配阴声。此外,第十八图将本属止摄开口三等的精组字列在一等的位置,第十八和十九两图将蟹摄的三、四等韵和合口一等韵与止摄合并,都是实际语音的反映。《切韵指南》是元代刘鉴所撰,成书於至元二年(1336)。这部韵图在格式上与《四声等子》基本相同,但是分二十四图(见图1—9)。同《四声等子》相比,《切韵指南》是把“内外混等”的“江/宕”、“梗/曾”各自分开了,又将咸摄的“凡”韵系独立为一图;在排列顺序上按《广韵》韵目次序。《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和《切韵指南》虽然还是沿用《切韵》(《广韵》)的韵目,但是实际上已经不把《切韵》音系作为分析对象。另一方面,这类韵图由於对韵系做了大幅度的合并,仍然使用早期韵图以开合四等分析韵母的基本框架,实际上也不可能准确地反映《切韵》音系。第二章《广韵》音系本章目录第一节《广韵》音系的性质第二节《广韵》音系的声母第三节《广韵》音系的韵母和声调第一节《广韵》音系的性质从《切韵》到《广韵》,虽然韵的数目从193个增加到206个,但是语音系统并没有改变。增加的13个韵主要是在“真/谆”、“寒/桓”、“歌/戈”三个韵系开合口是否分韵的处理上不同,再就是“俨”、“酽”是否单立韵目。所以,《切韵》原书虽然已经失传,但是可以通过《广韵》来研究它的语音系统,《广韵》音系也就等於《切韵》音系。
《切韵》、《广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的性质从《切韵序》中我们知道,《切韵》是在刘臻、颜之推等八人(颜之推和萧该起主导作用)讨论的基础上,由陆法言执笔记录并最终撰写成书的。《切韵》的编撰目的是为了正音、规范,所以它的音系应该是当时的读书音。方言颜之推所推崇的语音最正的两个地方是金陵和洛下。当时北方(洛阳一带)贵族和庶民口音基本上一致,而南方(金陵一带)贵族和庶民口音却明显不同。这是因为南方土著的百姓说的是他们的土话,而士族说的是从北方带来的洛阳话。可见,这个读书音的基础是洛阳话。东晋南渡以後,这个读书音分化为金陵和洛下两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自周边语言的影响,这两支又分别发生了一些变化,即所谓“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而颜之推心目中的正音则是以洛阳旧音为基础的老派读书音。颜之推等八人最初只讨论了一个纲要,《切韵》最终是由陆法言编撰成书的,所以不一定能完全符合颜之推的标准。陆法言自己也说“疑惑之所,质问无从”,所以又参考了“诸家音韵,古今字书”,这就造成《切韵》中实际上可能包含了一些综合的成分。综上所述,《切韵》的语音系统基本上是以洛阳旧音为基础的老派读书音,同时也包含少量综合成分。第二节《广韵》音系的声母一、《广韵》的声类《广韵》只分了四声和韵,声母和韵母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广韵》的声母和韵母主要是通过分析书中的反切得到的。同时,早期的等韵图已经建立了一个音系的基本框架,虽然不完全符合《广韵》音系的实际,但是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系联法第一,基本条例。根据反切上字同用、互用、递用的关系合并相同的声类第二,分析条例。通过观察反切下字是否同类区分不同的声类。第三,补充条例。这条主要适用於实际同类,但是由於反切上字两两互用不能系联到一起的情癋。系联法的不足系联法在逻辑上是科学的,陈澧将“照穿并审喻”各分为两类也是重要的发现。不过,系联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对於实同一类而反切上字两两互用的情癋,如果没有又音的材料就无法系联,而又音的材料是否能"充分地补充基本条例的不足也是难以确定的。由於陈澧的四十声类还存在不足,後来的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做了修订和补充。黄侃、钱玄同将“莫”、“武”两类分开,成为41类;高本汉、白涤洲将三十六字母的“见、溪、疑、晓、影、来”各分为二类,成为47类;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又将三十六字母的“精、清、从、心”各分为二类,成为51类。根据董同騄、李荣、邵荣芬的意见,“士”类和“俟”类应该分开,那麽《广韵》的反切上字最多可以分为52类。陈澧与《切韵考》陈澧陈澧(1810-1882)清代著名学者。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世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人[1]。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六应会试不中。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于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著述达120余种,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切韵考》《切韵考》是第一部利用反切研究韵书音韵系统的专著。作者考证出《切韵》有40声类,311韵类。尽管后来的学者并不完全同意他的结论,但是很赞赏他创造的系联法。直到现在还有人用这种方法研究某种韵书或反切材料的语音系统。《切韵考》分内外篇。《内篇》6卷,第1卷序例,第2卷考证声类,第3卷考证韵类,第4、第5两卷把考证的韵类列成表,第6卷探讨某些理论问题。《切韵考》分内外篇。《内篇》6卷,第1卷序例,第2卷考证声类,第3卷考证韵类,第4、第5两卷把考证的韵类列成表,第6卷探讨某些理论问题。《外篇》是从等韵家的观点来重新排列《内篇》的内容,共3卷。第1、第2卷是韵表,相当于《内篇》的第4、第5卷,第3卷相当于《内篇》的第6卷。二、《广韵》的声母《广韵》五十二声类是根据反切上字归纳出来的,并不等於52个声母。联被切字韵母的情癋,反切上字有明显的分类趋势:三等韵一类,一、二、四等韵一类。这是由於三等韵有辅音性的-j-介音,所以声母带有颚化色彩。不过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两类之间偶尔也有互用的。比如“诡”是三等字,《广韵》“过委切”,上字“过”是一等字;“则”是一等字,《广韵》“子德切”,上字“子”是三等字。可见这种分别并不是音位性的。从音位的角度加以分析,《广韵》的52个声类可以进一步归并为37个声母。《广韵》三十七声母的拟音第三节《广韵》音系的韵母和声调本节目录一、《广韵》韵目的四声相承关系二、《广韵》的韵类三、《广韵》的韵母四、《广韵》的声调一、《广韵》韵目的四声相承关系《广韵》按四声分韵,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其中入声与其他三声数目相差较大,是因为入声只配阳声。去声数目最多,是因为“祭”、“泰”、“夬”、“废”四韵无相承的平、上声韵。此外,“冬”韵的上声因为字数太少,没有单立韵目,附在“肿”韵;“臻”韵的上声同样没有单立韵目,附在“隐”韵;所以上声比平声少两韵。“臻”韵的去声也没有单立韵目,附在“焮”韵,所以去声实际上比平声多三韵。阳声韵平声有35韵,而入声只有34韵,是因为“痕”韵入声附在了“没”韵。由於四声韵目的数目不同,互相之间的相承关系从韵书本身来看不是很清楚。而我们要分析《广韵》的韵母,首先就需要把韵目之间四声相承的关系整理出来。在这方面,清代学者戴震的《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声韵考》卷二)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戴震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一字东原,二字慎修,号杲溪,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乾隆27年举人,乾隆38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40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二、《广韵》的韵类韵类是指反切下字的分类。韵类不等於韵母,因为反切下字不仅反映被切字的韵母,同时还包含声调。陈澧在《切韵考》中分析《广韵》的韵类也是使用系联法,其原理与分析声类基本一致。第一,基本条例。根据反切下字同用、互用、递用的关合并相同的韵类。第二,分析条例。通过观察反切上字是否同类区分不同的韵类。第三,补充条例。反切下字也有实同类而两两互用不能系联到一起的情癋,陈澧是通过四声相承之韵的分类来帮助判断。早期等韵图对於联法不容易解.的问题,韵图的排列可以提供帮助。比如上面提到的“户庚切”和“户盲切”两个小韵,前者《韵镜》列在“外转第三十三开庚韵二等喉音浊”,後者列在“外转第三十四合庚韵二等喉音浊”,是开合口的区别。同一韵中如果包含多个韵类,在四声相承的韵中,哪些韵类才是相承的,单从反切是不容易判断的。比如东韵系,平声“红”和“弓”两个韵类,上声有“孔”一个韵类,去声有“贡”和“仲”两个韵类,入声有“木”和“六”两个韵类。这七个韵类的相承关系从韵图上看就非常清楚。“重纽”从早期韵图的排列来看,韵类当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重纽”。所谓重纽就是重出小韵(“纽”指小韵),是指“支、脂、祭、真(谆)、仙、宵、侵、盐”八个韵系中,在声母和开合都相同的情癋下唇、牙、喉音出现了对立的小韵,早期韵图上一类列在三等,一类列在四等。现代学者一般认为重纽的两类都属於三等,将列在三等的称为“重纽三等”或“三等B类”,将列在四等的称为“重纽四等”或“三等A类”。重纽的两类在反切下字的使用上有分别,但是也有混用的,依靠系联法难以分清,也需要参考韵图。重纽韵中,舌齿音三等究竟与重纽三等一类,还是与重纽四等一类并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本书姑且将三类全部分开,这样也便於读者了解重纽两类的分别。韵图的硬性规定韵图是分析《广韵》韵类的重要依据,但是由於其框架本身并不完全符合《广韵》音系,因此在排列上有时会出现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韵图做了一些硬性的规定。第一,三十六字母的喻母包括《广韵》音系的匣三(云)和以母,二者都只拼三等韵,韵图为了区别,将前者列在三等,後者列在四等。第二,三十六字母的照组声母包括《广韵》音系的庄、章两组声母,韵图为了区别,将庄组列在二等,章组列在三等。三、《广韵》的韵母四等韵母分布的规律(1)一等和二等不会同韵(2)四等是独立的韵(3)三等可以是独立的韵,也可以与一等同韵或与二等同韵。四、《广韵》的声调《广韵》是按四声分韵的,所以声调就是平、上、去、入四个。从一些日本文献的记载来看,隋唐时期汉语的四声有依声母清浊分调的趋势。比如日僧安然(841—并)所撰《悉昙藏》中有这样一段:
我日本国元传二音。表则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上中重音,与去不分。金则声势低昂与表不殊,但以上声之重稍似相合平声轻重,始重终轻呼之为异;唇舌之间,亦有差舛。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初习洛阳,中听大原,终学长安,声势太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平有轻重,轻亦轻重,轻之重者金怒声也;上有轻重,轻似相合金声平轻、上轻,始平终上呼之;重似金声之上重,不突呼之;去有轻重,重长轻短;入有轻重,重低轻昂。元庆之初,聪法师来。久住长安,委搜进士,亦游南北,熟知风音。四声皆有轻重著力。平入轻重,同正和上;上声之轻,似正和上上声之重;上声之重,似正和上平轻之重;平轻之重,金怒声也,但呼著力为今别也。去之轻重,似自上重,但以角引为去声也。音响之终,妙有轻重,直止为轻,稍昂为重。此中著力,亦怒声也。“轻重”相当於“清浊”,这指的是声调的“阴阳”,“怒声”是指次浊。从《悉昙藏》的描述来看,同一声调的阴阳两类是有区别的。不过这个时期浊声母还没有清化,阴阳调类出现的条件是互补的,阴调出现在清声母中,阳调出现在浊声母中,因而阴阳调类的区别不是音位性的。从《广韵》的反切来看,反切下字完全没有区分阴阳调类的并象,比如“东,德红切”,清声母字用浊声母字做下字;“红,户公切”,浊声母字用清声母字做下字。可见在当时汉族人的语感中,这种差别并不是区别性的。所以从音位的角度来看,《广韵》的调类还是平、上、去、入四个。以上讨论的是调类的问题。至於调值,由於缺乏可靠的资料,虽然也有学者做过一些推测,但是还没有公认的结论。思考:日语与中国隋唐古音的关系问题并课后参阅材料:1、邵荣芬《切韵研究》2、李荣《切韵音系》3、平山久雄《日僧安然〈悉昙藏〉里关於唐代声调的记载》第三章《广韵》音系与普通话音系的比较本章目录第一节《广韵》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第二节《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的比较第三节《广韵》声调与普通话声调的比较第一节《广韵》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一、《广韵》声母的演变第一,全浊声母清化。第二,唇音分化。第三,舌上音与正齿音合流。第四,齿头音和牙音的细音合流。第五,零声母范围扩大。具体演变(一)唇音:帮母、滂母、并母等(二)舌音:端母、透母、定母等(三)齿音:精母、清母、从母等(四)牙音:见母、溪母、群母等(五)喉音:影母、晓母、匣母等举例——唇音(滂母)举例——舌音(端母)举例——齿音(清母)二、普通话声母的来源普通话共22个声母(包括零声母),中古来源(节选举例)如下:声母来源[p]帮母和并母仄声[ph]滂母和并母平声[m]明母[f]帮母、滂母和并母[t]端母和定母仄声[th]透母和定母平声[n]泥母和娘母[l]来母[k]见母一等、合口二等、梗摄开口二等、通止蟹宕合口三等、蟹摄合口四等和群母通止宕合口三等仄声。[kh]溪母一等、合口二等、蟹梗开口二等、通止宕合口三等、蟹摄合口四等和群母止宕合口三等平声。补充:普通话的声母第二节《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的比较VS一、《广韵》韵母的演变第一,韵基大幅度合并。宋代出现的十六摄大体反映了韵基合并的趋势。第二,同一韵摄中,重韵合并,一、二等韵合并,三、四等韵(包括重纽三四等)合并。第三,有些韵摄进一步合并:宕、江合并,山、咸合并,臻、深合并,曾、梗、通合并,蟹摄细音并入止摄。第四,韵尾m变为n。第五,入声韵尾p,t,k消失。第六,介音由开合、四等演变为开、齐、合、撮四呼。主要变化同摄的韵,韵基的演变基本一致。掌握了韵基的演变,再结合等、呼的条件就可以推出韵母的演变。《广韵》韵母演变的详细情癋(一)通摄通摄包括“东董送屋、冬宋沃、锺肿用烛”三个韵系,11个韵。(二)江摄江摄只有“江讲绛觉”一个韵系,四个韵(三)止摄止摄包括“支纸蜫、脂旨至、之止志、微尾未”四个韵系,12个韵。(四)遇摄遇摄包括“鱼语御、虞闒遇、模姥暮”三个韵系,九个韵(五)蟹摄蟹摄包括“齐荠霁、祭、泰、佳蟹卦、皆骇怪、夬、灰贿队、稵海代、废”九个韵系,19个韵。(六)臻摄臻摄包括“真轸震质、谆准?术、臻栉、文吻问物、欣隐焮迄、魂混訬没、痕很恨”七个韵系,25个韵(七)山摄山摄包括“元阮愿月、寒旱翰曷、桓缓换末、删潸谏鎋、山产鑯黠、先铣霰屑、仙线瞃薛”七个韵系,28个韵(八)效摄效摄包括“萧筱啸、宵小笑、肴巧效、豪鰑号”四个韵系,12个韵(九)果摄果摄包括“歌哿箇、戈果过”两个韵系,六个韵(十)假摄假摄只有“麻马祃”一个韵系,三个韵。(十一)宕摄宕摄包括“阳养漾药、唐荡宕铎”两个韵系,八个韵(十二)梗摄梗摄包括“庚梗映陌、耕耿诤麦、清静劲昔、青迥径锡”四个韵系,16个韵(十三)曾摄曾摄包括“蒸拯证职、登等嶝德”两个韵系,八个韵(十四)流摄流摄包括“尤有宥、侯厚候、幽黝幼”三个韵系,九个韵(十五)深摄深摄只有“侵寝沁缉”一个韵系,四个韵(十六)咸摄咸摄包括“覃感勘合、谈敢阚盍、盐琰硊叶、添忝帖、咸錴陷洽、衔槛砲狎、严俨酽业、凡范梵乏”八个韵系,32个韵二、普通话韵母的来源普通话共38个韵母,中古来源如下(节选举例):补充:普通话的韵母注意:1、注意将普通话韵母的来源与《广韵》韵母演变结合2、注意将普通话韵母的来源于普通话声母的来源进行比较学习3、注意多结合古文实例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三节《广韵》声调与普通话声调的比较分析上图:从表3—2可以看出(1)普通话的阴平来自古清声母平声字和部分清声母入声字(2)普通话的阳平来自古浊声母平声字、全浊声母入声字和部分清声母入声字(3)普通话的上声来自古清声母、次浊声母上声字和部分清声母入声字(4)普通话的去声来自古去声字、全浊声母上声字、次浊声母入声字和部分清声母入声字调值的演变?中古汉语声调的准确调值,永远会是一个无解之迷,不同时代,不同方言,都只是在保持调类的对应,而不是维持调值的准确性。就如同,你的家乡话,城里的方言和乡下的方言,同一个调类的调值都可能不同。
既然无法知道准确的调值,从简化和易于学习的角度,我们只需要得出每个调类的大体调值。也就是平上去分别大致为平、上升、下降。同时,没必要去人为刻意区分清浊声母带来的调值不同,因为那是声母清浊的伴随现象,只要你正确发出了浊音声母,声调自然会低一些,即便不会低一些,也清晰地用声母作出了区分。
学习新的声调是很困难的,既然不需要掌握准确调值,那么,将以上三个声调与您的母语方言,或者普通话的声调耦合,是最明智的做法。一方面学起来很快,另一方面,不会象网上那些音视频那样阴阳怪气,更加自然(你要相信古人说话一定不会是象念经那样生硬和阴阳怪气)。
如果与普通话的声调耦合的话,平声的调值则为普通话的阴平55;上声的调值则为普通话的阳平35;去声则为普通话的去声51,或者不要读那么陡,读成53、52之类即可。这三个调值是清声母字的调值,前面说过,不必刻意区分清浊声母带来的调值高低,但我们在说普通话的时候,频繁使用的“半上声”即“214”中的“21”,是一个几近于低平的调值,它是完全可以利用的,作为浊声母平声字的调值:
平声分两个,一为高平,读若普语之阴平,一为低平,读若普语之半上;上声不刻意区分,读若普语之阳平,读准清浊后,高低自然来;去声不刻意区分,读若普语之去声,读准清浊后,高低自然来;如此,只剩下了入声,这个当然好办,入声的关键是韵尾,从调值上并非是独立的声调,只要保证韵尾的清晰,将入声读成短促的平声即可。同时,清声母读若普语之短促阴平,浊声母读若普语之短促半上。思考:上述回答对吗?上述回答来自知乎,www./question/30360924我们之前讲的是调类的演变。至於调值,由於中古四声的调值目前还不清楚,演变的情况也就无从说起。第四章上古音概要本章目录第一节古韵分部的沿革第二节上古汉语三十部第三节上古汉语的声调第四节上古汉语的声母第一节古韵分部的沿革上古音的研究是从古韵分部开始的。由於语音的变化,《诗经》中的很多诗篇魏晋以後读起来就不押韵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不懂得这种现象是由於语音变化造成的,於是提出了“叶音”(又称“叶韵”、“协句”)、“韵缓”等解释。“叶音”就是为求押韵和谐临时改变汉字的读音。“韵缓”就是用韵宽缓,不严格。其中叶音说影响最大,宋代朱熹在《诗集传》、《楚辞集注》中即大量用了叶音的办法。如《周南·关雎》第三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朱熹《诗集传》在“采”字下注“叶此履反”(用音标表示即[tshi]),在“友”字下注“叶羽已反”(用音标表示即[ji])。叶音说为求押韵临时改变汉字读音,有时不可避免造成一个字不止一种叶音。郑庠的失败宋代开始有学者对古韵进行分部。郑庠将古韵分为六部:由於没有摆脱叶音说的背景,郑庠的分部注定是失败的。正如江有诰在《音学十书·古韵凡例》中所批评的,郑庠的分部“专就《唐韵》求其合,不能析《唐韵》求其分”,所以“虽分部至少,而仍有出韵”。一、顾炎武的十部顾炎武的古音成就科学的古韵分部始於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古音学著作有《音学五书》,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和《古音表》。顾炎武的十部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古韵部系统。顾炎武最大的功绩是创立了“离析《唐韵》”的方法,使得古韵研究走上科学的道路。二、江永的十三部江永(1681年~1762年)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字慎修,又字慎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人。生员出身,晚年入贡。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著述甚多,《四库全书》收其所著书至十余部。戴震、程瑶田、金榜等皆其弟子。江永的主要贡献(1)将顾炎武第三部中的虞韵的一部分和侯韵分出,离析了虞韵。这部分字应当是独立的一部(侯部),而江永将其归到第十一部(幽部),是其不足。(2)将顾炎武的第四部分为第四(真部、文部)和第五(元部)两部,离析了先韵。(3)将顾炎武的第五部分为第六(宵部)和第十一(幽部)两部,离析了萧、肴、豪三韵。(4)将顾炎武的第十部分为第十二(侵部)和第十三(谈部)两部,离析了覃、谈、盐三韵。三、段玉裁的十七部十七部具体见书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个人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段玉裁的主要贡献(1)将顾炎武、江永的第二部分为第一(之部)、第十五(脂部、微部)和第十六(支部)三部。(2)将江永的第四部分为第十二(真部)和第十三(文部)两部。(3)将江永的第十一部分为第三(幽部)和第四(侯部)两部。(4)在韵部的排列次序上,顾炎武、江永大体延续《广韵》韵目的次序,段玉裁开始按照上古韵部的远近关系排列,这就进一步突破了《广韵》的樊篱。(5)提出“凡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将谐声分析的方法系统化。四、戴震的二十五部戴震最初将古韵分为七类二十部,後来改为九类二十五部(具体见书)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一字东原,二字慎修,号杲溪,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乾隆27年举人,乾隆38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40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戴震的贡献与不足贡献(1)分出一个霭部(祭部)(2)入声韵部独立,阴阳入三声相配。不足(1)不承认段玉裁第三(幽部)和第四(侯部)分立、第十二(真部)和第十三(文部)分立。(2)阴阳入三声相配不尽准确五、孔广森的十八部孔广森(1751——1786),字众仲,号撝约,又号轩。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九代孙。天资聪颖,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十九岁即已高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孔广森年少入官,翩翩华胄,一时间世人争相逢迎,冀相缔交。然而其生性淡泊,沉心著述,不愿与达官要人通谒。后告养归乡,读书其间,不复出山。“旋遭家难,以父所著书为族人讦讼,将西戍塞外,扶病走江淮、河洛间,称贷四方,纳赎锾,父因之获宥。未几,居大母暨父忧,竟坐哀毁卒,年仅三十有五。”著有《诗声类》,将古韵分为十八部(具体见书)孔广森的贡献与不足贡献(1)东、冬分立,离析了东韵。(2)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不足(1)真、文不分。(2)宵、侵、合、谈四部的对转关系不“准确。六、王念孙的二十一部著有《古韵谱》,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具体见书)王念孙(1744年——1832年),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乳名:国庆。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七、江有诰的二十一部江有诰(?—1851)中国清代音韵学家。字晋三,号古愚,安徽歙县人。江有诰是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古韵的学者,他既善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能用大量材料来解释具体问题。他以等韵作为辅助手段,从一字两读、谐声偏旁和先秦韵文押韵3个方面来分析古韵,从而彻底解决了平入相配和四声相配问题。著有《音学十书》,实际刊行的有《诗经韵读》、《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谐声表》、《入声表》、《唐韵四声正》七种。江有诰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具体见书)清代经学家的师承关系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八、古韵分部的补苴近代以来在古韵分部上有所贡献的学者主要有章炳麟、黄侃和王力。第二节上古汉语三十部上古一个韵部中往往包含《广韵》中多个韵,清代古音学家的办法就是从中选出一个“古本韵”,认为它保存了古读。这个方法是不科学的:第一,将问题简单化。语音演变的情癋很杂,所谓“古本韵”不可能全部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第二,不讲音变条件。如果“友”、“以”同音,“马”、“姥”同音,“京”、“疆”同音,就无法解释後来读音的分化。第三,不注意古音的系统性。最早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系统地构拟汉语上古音的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其後在上古音构拟上有代表性的学者有董同騄、陆志韦、王力、周法高、李方桂、斯塔罗斯金(С.А.Старостин)、白一平(W.H.Baxter)、郑张尚芳等。拟测上古韵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通过比较同一韵部中的中古韵母推测上古读音。其二,通过对转关系考察同类韵部的读音。其三,通过韵部的远近关系考察相邻韵部的读音。上古音十一类三十部第三节上古汉语的声调从语言的普遍性来看,声调的区别往往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音质成分的区别演化而来的,并不是语言的原始特徵。段玉裁主张古无去声。王力认为上古有两种入声:一种是长入,後来演变为去声;一种是短入,到中古仍为入声。在谐声和押韵中常常与入声发生关系的那部分去声字就是上古的长入声字。不与入声发生关系的去声字,王力认为是由上古的平声和上声变来的。第四节上古汉语的声母一、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研究上古汉语声母主要依据谐声,同时参考假借、声训等材料。同声符的字声母并不一定相同,但是一定比较接近。(参考李方桂的《上古音研究》)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声母显著的特点有:第一,舌音和齿音都各只有一套声母。第二,有两种流音。第三,有一套清响音声母。二、上古汉语的介音和复声母问题1.中古的三等砋有j介音。这个介音上古就存在,它不仅生成了中古的三等砋,而且对声母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介音j对於声母的影响主要是颚化,其中最典型的是使舌尖音演变为舌面音,形成中古的章组声母。2.李方桂认为上古有r介音,它也可以出现在介音j前。介音r有中央化的作用,生成了中古的二等砋;使舌尖音声母变为卷舌音,形成中古的知、庄两组声母;复合介音rj则使舌根音演变为舌面音,成为中古章组声母的一个来源。3.我们认为应该保留合口介音w,这个介音可能是辅音性的,因为即使在一等砋,它对於押砋也没有任何影响。4.中古四等砋的介音i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上古就有的,一部分是由元音e裂变来的。李方桂因为四等的介音i对於声母的演变没有影响而将其归入元音,不看作介音。实际上,李方桂的元音系统中有i和ia两个元音,主要元音前的i显然应该也是介音。四个介音(二)复声母问题复声母是指两个以上的辅音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声母。上古的介音r,j和w虽然是辅音性的,但是辅音性较弱,习惯上把它们看作介音,而并不把它们和前面声母的组合看作复声母。还有一些特殊的谐声现象反映汉语可能曾经存在过复声母。例如:1.来母字经常与其他声母谐声2.心母字经常与其他声母谐声这些特殊的谐声现象反映了汉语可能曾经有Cl和SC之类的复声母。但是,这些复声母应该如何构拟?它们的演变规律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目前还无法解.,有待於将来进一步的研究。第五章近代音概要本章目录第一节《中原音韵》的声母第二节《中原音韵》的韵母第三节《中原音韵》的声调近代汉语的代表音系是《中原音韵》音系。《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1277—1365)编撰的一部曲韵韵书,成书於元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中原音韵》反映的是元大都(今北京)话的语音系统。这个语音系统并不是当时的“正音”。明葛中选《泰律篇》卷十二说:“周德清以入声派入三声,直用填辞。推其原,亦为箫管度曲之便,乃以是为中原雅音,何其谬也!”从相关的记载来看,宋元时期洛阳话仍然是正音。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元孔齐《至正直记》也说:“北方声音端正谓之中原雅音,今汴、洛、中山等处是也。”虽然如此,由於《中原音韵》音系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北京语音的源头,所以一般都把它当作近代音的代表。《中原音韵》《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由於《中原音韵》不用反切注音,无法通过反切来考察其音系,研究《中原音韵》的语音主要是通过分析书中的小韵。比如:“东锺”韵去声“洞动栋冻并”同小韵,“江阳”韵去声“荡宕砀当挡”同小韵;《广韵》“洞动”“荡宕砀”为定母,“栋冻并”“当挡”为端母,表明定母仄声与端母合并。不过小韵的安排显示了音类的分合,对於整个音系的拟测还需要结合同前代和後代语音系统的比较。第一节《中原音韵》的声母《中原音韵》音系共有21个声母,如表5—1所示:中古到《中原音韵》汉语声母发生的变化一、全浊声母清化二、知照合流三、泥娘合流四、影喻合流一、全浊声母清化中古的全浊声母到元代全部演变为清声母。擦音和塞音、塞擦音的演变方式不同。1.浊擦音清化後与同部位的清擦音合并
2.浊塞音、塞擦音仄声字变为不送气清音,与同部位的全清声母合并3.浊塞音、塞擦音平声字变为送气清音,与同部位的次清声母合并二、知照合流庄、章两组声母在唐末已经合流为照组,到了元代,知、照两组声母也合流了:举例三、泥娘合流娘母元代变为舌尖鼻音,与泥母合流:[齐微]阳平:泥(泥)尼(娘)并(泥);去声:腻(娘)泥(泥)[廉纤]阳平:鲇(泥)黏(娘)拈(泥)少数疑母三、四等字也并入泥娘母:[先天]上声:睰(泥)辗碾(娘)谳(疑);[车遮]入声作去声:捏(泥)聂蹑镊(娘)驥臬蘖
(疑)四、影喻合流影母和喻母以及大部分疑母字元代合并为一个声母:举例[江阳]上声:养痒(喻)鞅(影);去声:羕炀样(喻)怏(影)漾恙(喻)[齐微]去声:异裔(喻)义议谊毅艺(疑)易(喻)翳瘗(影)觀籱曳(喻)A(影)诣(疑)并(影)刈硋(疑)意(影)劓(疑)懿(影);入声作去声:逸易埸译驿(喻)益(影)溢镒(喻)餻(疑)液腋掖疫役(喻)一(影)佾湙(喻)乙邑忆揖(影)射翊翼(喻)影母中古是清声母,喻(疑)母中古是浊声母,所以《中原音韵》中影母平声字为阴平,喻(疑)母平声字为阳平,两类不会同小韵。第二节《中原音韵》的韵母《中原音韵》的十九部并不是19个韵母,因为韵部不区分介音,所以一部之中可以包含不止一个韵母。《中原音韵》实际有46个韵母,详见书中表5—2。从中古到《中原音韵》音系,汉语韵母的变化一、介音的演变和四呼雏形的形成二、中古入声韵演变为阴声韵三、韵部的分化与合并一、介音的演变和四呼雏形的形成(一)一、二等主要元音的对立消失中古同摄的一、二等韵在《中原音韵》中大多归同一韵部。蟹摄一等(开口)和二等归在皆来韵,山摄一等(开口)和二等归在寒山韵,效摄一、二等归在萧豪韵,咸摄一、二等归在监咸韵;由於韵部合并,宕摄一等和江摄二等归在江阳韵,曾摄一等和梗摄二等归在庚青韵。这就说明一、二等的主要元音已经没有差别了。虽然一、二等的主要元音已经合并,但是由於一、二等的对立主要分布在唇牙喉音声母中,唇音声母的一等韵多为合口呼,与开口呼的演变不同,而牙喉音开口二等字产生了i介音,所以在《中原音韵》中一、二等同小韵情癋并不多,只出现在江阳和庚青两韵。不过,从整个《中原音韵》音系的格局来看,一、二等元音的对立已经不存在了。中古的开口二等牙喉音字到元代产生了i介音,由洪音变为细音。在江阳韵和庚青韵中,开口二等牙喉音字与开口三、四等字合流:[江阳]阴平:姜(宕开三)江杠盌(江开二)疆砳銃僵(宕开三);腔躪(江开二)蜣羌(宕开三);上声:讲(宕开三)港(江开二)镪(宕开三);去声:绛降洚虹(江开二)糨.(宕开三);巷(江开二)向(宕开三)项(江开二)。其他韵中,开口二等牙喉音字与开口一等字对立:[皆来]阴平:该垓罧陔(蟹开一)/皆F阶喈街偕楷并
(蟹开二);开(蟹开一)/揩(蟹开二);上声:改(蟹开一)/解(蟹开二);凯铠垲(蟹开一)/楷(蟹开二);去声:害亥礿(蟹开一)/懈械薤解獬(蟹开二)这些对立的小韵声母、韵部(主要元音和韵尾)、声调都相同,区别能是介音,其中的二等字应当与江阳、庚青两韵一样产生了i介音,这也与後来北京话的演变一致。(二)开口二等牙喉音产生i介音(三)非组和照二组细音变洪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铺装修协议合同版
- 传动轴平衡机操作规程(4篇)
- 挖掘机施工承包合同
- 房屋租赁协议书模板
- 子女名下父母存款保管协议
- 2024年二手房交易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合同3篇
- 药店承包经营合同
- 转让协议范本标准版
- 工人聘用合同范本
-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景观生态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20千伏线路工程深基坑开挖方案(实施版)
- GIS超高频局部放电典型图谱(共14页)
- (完整版)篮球校本课程教材
- 水产品保鲜技术论文范文
-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
- 真崎航の21部
-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完整版)
- 隧洞专项施工方案(完整版)
-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对变压器进行相关保护的设计abrg
- 挖机租赁台班表.doc
- 湖南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毕业生鉴定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