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欠薪分析调研报告_第1页
农民工欠薪分析调研报告_第2页
农民工欠薪分析调研报告_第3页
农民工欠薪分析调研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民工欠薪分析调研报告

一、讨论方法

讨论对象。本讨论抽取了重庆土桥中学、重庆大江中学、重庆鱼洞中学、重庆道角中学的400名农夫工子女为讨论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3份,回收率93.25%。其中,男生166人,占44.5%,女生207人,占55.5%;独生子女252人,占67.56%,非独生子女121人,占32.44%;学习成果优秀的31人,占8.31%,学习成果良好的95人,占25.47%,学习成果中等的192人,占51.47%,学习成果差的55人,占14.75%。

测量工具。本讨论采纳的调查工具节选自段建华于1996年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该量表用来测查被试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包括6个重量表:对生活的满意和爱好、对健康的担忧、精力、对情感和行为的掌握、愁闷或开心心境,以及松弛与紧急,共涉及18个题目。

施测程序。首先,在重庆土桥中学、重庆大江中学、重庆鱼洞中学和重庆道角中学对随机选取的农夫工子女进行团体施测,问卷当场回收。施测前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及留意事项。其次,从回收问卷中初步筛选出完整的和真实的问卷并剔除废卷。针对有明显反应倾向、多选、漏答的题项,标记缺失值。最终,运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讨论结果与分析

我们对收集的37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严密的统计处理,主要盼望揭示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因素。我们对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描述。结果发觉,373名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得分范围介入19-99分,平均分为70.542,标准差为11.377。依据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标准来看,45~72分表明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由此可见,本讨论所调查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仍有一部分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得分偏高或偏低。对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缘由:从农夫工子女自身条件来看,普遍年龄为6~18岁,处于童年和青春期阶段,心理冲突较为突出,各种对现实的认知冲突频发,因此农夫工子女自身就存在众多阻碍幸福感形成的因素。国家和社会对农夫工子女城市适应问题关注虽多,但是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相对迟缓。

接下来,我们探讨了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第一步,我们探讨了性别对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健康的担忧、对生活的满意和爱好、情感和行为的掌握、愁闷或开心的心境、松弛与紧急等六个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发觉只有情感和行为掌握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因子在性别上无差异。也就是说,性别对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总体影响不大,只是在个别因子上存在肯定影响,农夫工女性后代较农夫工男性后代在情感和行为掌握的表现上相对要弱一些。其次步,我们探讨了是否独生对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被试的总体幸福感的六个因子得分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检验,发觉只有对生活的满意和爱好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因子在是否独生上都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是否独生对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总体影响不明显,只是在个别因子上存在肯定影响。农夫工独生子女要比农夫工非独生子女对生活显得更加不满意,且关注爱好较大。第三步,我们探讨家庭月收入对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被试总体幸福感量表六个因子得分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检验,发觉农夫工子女的家庭月收入在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家庭月收入对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第四步,我们探讨学业成果对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被试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六个因子得分在学习成果上的差异检验,发觉不同成果的农夫工子女在精力、对健康的担忧、情感和行为的掌握、对生活的满意和爱好等四个因子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健康的担忧这一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觉成果越差农夫工子女对自身健康担忧越多,而成果优秀的农夫工子女对自身健康担忧少;通过对精力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觉成果越差的农夫工子女在生活中的精力也越差,常常感到无精打采,而成果优秀的农夫工子女在生活中的精力好,很少感到疲乏。通过对生活的满意和爱好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觉成果越差的农夫工子女会觉得每天生活中很少有自己感爱好的事,相反成果优秀的农夫工子女越会觉得每天生活中都有自己感爱好的事。最终,通过对情感和行为的掌握这一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觉成果良好的农夫工子女对情感和行为的掌握优于成果优秀、中等和差的农夫工子女,成果优秀的农夫工子女对情感和行为的掌握又优于成果中等和差的农夫工子女。第五步,我们探讨了居住状况对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各因子得分在居住状况上的差异检验,发觉不同居住状况的农夫工子女在精力、情感和行为的掌握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精力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觉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农夫工子女,比和(外)祖父母以及单独居住的农夫工子女在生活中有更好的精力。通过对情感和行为的掌握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觉单独居住的农夫工子女,对自己情感和行为的掌握要优于和父母一起居住以及和(外)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农夫工子女。第六步,我们探讨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对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各因子得分分别在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上的差异检验,发觉各因子得分在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是否和谐,对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存在显著影响。第七步,我们探讨生活的满足度和学校的满足度对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各因子得分在对生活满足度、学校满足度上的差异检验,发觉各因子得分在对生活满足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生活的满足度对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在对学校的满足度上,除了在对健康的担忧因子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对学校的满足度对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以上结果可知,影响农夫工子女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与父母是否生活在一起,以及对生活的满足度,直接影响着这一群体主观幸福感的顺当形成。

三、讨论结论与建议

本讨论对373份有效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大多数处于中等水平,少数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偏低;性别、是否独生、家庭月收入对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小;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农夫工子女比单独住或与(外)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农夫工子女表现出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与父母、同学、老师的关系对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表现为关系越和谐,主观幸福感越高;对生活和学校的满足度是影响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表现为满足度越高,主观幸福感就越高。

本讨论依据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本讨论发觉,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少数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偏低,这说明将来对于这一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依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国家、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以及个体等,都要想方设法促使这一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得到提高,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讨论发觉,居住状况和亲子关系是影响农夫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由于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孩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能受到关爱和照看,而与隔代的(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们与抚养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代沟,无法顺当沟通,由心理不适引发生理不适,使得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到苦恼和疲乏。与父母关系不和谐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青少年阶段农夫工子女有其特别心理特征,种种错综简单的冲突都需要父母的协作才能很好地解决。否则,会导致其心理失衡,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但有助于居住在城市的农夫工子女形成归属感和平安感,而且也有益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和社会,促进其更好地社会化。因此,建议进城农夫工家庭的父母多与子女沟通沟通,多理解他们,多关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让他们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里幸福成长。此外,要改善进城农夫工子女父母的训练观念,要求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使这一群体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

讨论还发觉,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对学校的满足度等因素,对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第一,正在学校接受义务训练的农夫工子女,同学、老师和学校对他们的影响特别大。讨论发觉,在学校中同伴关系和谐的儿童心理状况也会相对较好。与同学关系良好的农夫工子女,平常和同学、伴侣一起玩耍、学习,保持了良好的心理状态,且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怀、关心和支持。其次,由于老师的学问阅历较丰富,与老师关系和谐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关怀。第三,有讨论发觉,随迁农夫工子女大多在城乡结合部的公办中学校或者农夫工子女学校就读,这些学校得到政府的财政扶持的资金非常有限,办学条件同市区的公办中学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中国城市农夫工子女心理健康讨论的归纳发觉,农夫工子女学校的大部分老师待遇偏低,不情愿长时间在一处从教,流淌性较大。这在肯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和乐观性,因而可能忽视同学的身心成长,进而可能会造成农夫工子女对学校满足度偏低,降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建议学校应当熟悉到农夫工子女来自不同地区,生活和行为习惯都存在肯定差异,应当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他们与同学沟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要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内氛围,老师应当公正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多关怀同学的心理状况,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及老师对他们的重视,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讨论还发觉,居住状况、对生活和学校满足度等因素都影响着农夫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这些因素都与社会存在着肯定关系。农夫工子女从农村来到生疏的城市,而对训练上的不公平、学校师资队伍不强、硬件设施较差等问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肯定的影响,间接地也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夫工子女学校的关注,加大对农夫工子女学校的资金投入,充实师资队伍,保证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