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春教案7篇_第1页
七年级春教案7篇_第2页
七年级春教案7篇_第3页
七年级春教案7篇_第4页
七年级春教案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春教案7篇

七班级春教案篇1

一、教材内容分析

相像变换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通过同学所熟识的实际生活的现象,熟悉相像图形,了解相像变换,进而探究相像变换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熟悉相像变换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洁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像三角形打下基础。教材尽可能多地让同学主动参加,动手操作,拓展同学思索与探究的空间,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努力探究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熟悉相像图形和相像变换。

2、了解相像变换的基本性质,会按要求作出简洁的图形(经过相像变换后的图形)。

3、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育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喜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重点:熟悉相像图形和相像变换,会按要求作出简洁的图形(经过变换后的图形)。

2、教学难点:了解相像变换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出示教材中的图形f和f’(运用投影)引导同学观看图形的特点。

(同学可能会从图形的外形上去描述,例如图形的外形一样;也可能从图形的大小上去描述,例如图形的大小不等。)

老师要引导同学细致思索,回答要全面。

二、细致观看、熟悉特点

由图形f到f’,哪些转变了,哪些没有转变?

由同学小组争论,然后填入下列的两个空格中。

外形:;大小。

从而引出相像图形及相像变换的概念:

由一个图形转变为另一个图形,在转变的过程中保持外形不变(大小可以转变),这样的图形转变叫作相像变换。原图形和经相像变换后得到的像,称它为相像图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都是相像图形。

并让同学举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的相像图形。

如:按不同比例尺画的地图、在显微镜下观看到的东西与原东西。

让同学举一些在观看生活中的相像变换的例子。

如:相片的放大,缩小等。

例1:如图,把方格纸中的图形作相像变换,放大到形的2倍,并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变换后所得的像。

图形

引导同学结合相像变换的概念及其相像图形的特点来解答这个问题。

1、取特别点的方法,在这个方格纸内确定图形的一些特别点的对应点的位置。然后将它们按原图形的外形用线段连结起来,就得到所得的像。

通过上述的练习,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将一个图形作相像变换时,图形中各个角的大小转变吗?请举例说明。

2、将一个图形作相像变换时,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转变吗?怎样转变?

由同学小组争论,并抽代表回答争论结果。

然后归纳出图形相像变换的性质。

图形的相像变换不转变图形中的每一个角的大小,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应用新知,体验胜利

补充例题:已知,如图从abc到a’b’c’是一个相像变换,oa’与oa的长度之比为1:2

(1)a’b’与ab的长度之比是多少?

(2)已知abc的周长为16cm,面积为18cm2

分别求出a’b’c’的周长和面积。

a

a

boc

bc

(补充此题的目的是进一步应用前面已经形成的概念解决问题,也为今后学习相像形打好基础)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如何作出按要求相像变换后的平面图形。

3、相像变换的基本性质。通过观看两幅美丽的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同学的深厚的学习爱好,又为新学问作好铺垫。

通过小组合作争论的形式,既提高了同学的参加度,又培育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通过让同学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相像的图形及相像变换的例子;既加深了同学对概念的理解,又培育了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喜爱生活的情感。

在引导同学结合相像变换概念及相像图形的特点解决问题后,并提出问题。

通过小组争论的形式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体现了合作学习;二是教会同学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详细的问题中,解决后,要擅长归纳规律,从而体现从详细到一般的原则。

归纳出相像变换的性质后,引导同学运用性质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深化了相像变换,体现了数学是从一般到详细的过程。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像三角形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

1、本设计按“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种方式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和设计的立足点。

2、体现了同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数学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乐观性,提高同学的参加度。

3、首先引导同学从原有的学问阅历中,生成新的学问阅历,然后运用它解决问题,形成数学力量。

七班级春教案篇2

第一课大家之“家”

1、归属感:指对团体的依靠和需求的感觉。比如说,在假期里对校内生活的期盼,对老师、同学的惦念,就是我们对班级和学校的一种归属感。

2、“家”的感觉(校内生活):有温馨,有欢乐,有关爱,也有欢乐和苦恼。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共享收获的喜悦;我们共同生活,相互鼓舞,共享胜利的欢乐。

3、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园地:学校是我们学习学问、进展力量的场所,是我们陶冶情操、培育品行的环境,是我们培育爱好和进展特长的园地。

其次课我与我们

1、集体:是由很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的团体。

团伙:一些人简洁地聚合在一起或是为了错误目标而组织起来的群体。团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

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个人生活在肯定的集体中,离不开集体;另一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集体的利益和进展。

3、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

(1)一般状况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全都的。

(2)从长远看,坚持集体主义是对个人利益的爱护。因此,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情愿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

4、集体主义: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情愿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就是集体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并不意味着只顾集体利益,不顾个人利益,正值、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应当受到敬重和爱护的。

个人主义: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个人主义损害的不仅是集体和他人,最终也必定损害自己。

小团体主义:实际上是扩大了的个人主义,往往会腐蚀集体。其特点是当小团体利益和大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以及大集体根本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

5、团结就是力气:在班级和学校集体中生活,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关怀、相互关心,可以促进我们的进步、成长和进展。要真正做到团结互助,需要对团结有正确的熟悉:勇于开展批判与自我批判,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对别人的缺点敢于提出恳切的批判,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冲突。

6、竞争与合作:

(1)集体的力气和集体的进展,有赖于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既要敢于竞争,又擅长合作。

(2)敢于竞争意味着……

(3)擅长合作(团队精神),意味着……

第三课担当责任

1、责任是由一个人在一个集体中的角色所打算的应当做的事。每个人都要担当肯定的社会责任,但是并不是说每个人所担当的责任都是一样的。

2、我们是班级和学校集体的一员,是班级和学校的仆人。关怀集体,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建设集体是我们的责任。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建设集体的方法是担当自己应尽的责任。比如说主动关怀班级的进步与存在额问题,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乐观参与班集体各项活动,努力学习,仔细完成班集体交给的任务等。

3、为班级和学校做奉献:

(1)要学习螺丝钉精神,做好集体安排给自己的事;

(2)依据自己的特点,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主动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

七班级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通过观看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知道植物体以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通过对茎的输导作用的分析,了解爱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力量目标

1、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试验,培育同学科学的试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2、在试验或观看基础上,通过争论或分析得出适当的结论并加以表述,从而培育同学的学习力量和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相适应的教学,使同学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训练。

2、通过争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同学懂得爱惜树木,爱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爱护环境的思想训练。

教学建议

学问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探究试验的设计及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同学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探究试验,同学会依据已经把握的学问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汲取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同学对所学学问的运用、分析和综合力量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老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叙述环割枝条上方形成的"瘤状物"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简单的过程。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用讲得过细,要求同学明白是由于有机物的运输受到阻碍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1、让同学在课前完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试验的设计及完成,上课时将试验装置或处理材料带到试验室,对自己设计的试验进行介绍。由于同学设计的试验方案并不肯定完善,所以老师要自备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试验结果及树瘤标本,以便上课时分发给同学观看,最好能做到每组或每桌一份。

2、观看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时,引导同学观看试验现象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两点;一是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不宜说成导管被染红;二是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运输至叶。红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质,突出水的运输方向、途径和部位,无机盐一点即通。

3、树瘤形成的缘由很简单,其结构基础是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其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物质基础是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使有机养料积累。教学时只要让同学明准确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并领悟到韧皮部(树皮部分)运输有机养料即可。

从树皮对运输有机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同学明白爱惜树木、爱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祖国的思想训练。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通过对试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试验。

手段:以试验观看与分析、争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养分物质的探究性试验开头,但同学设计的试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老师肯定要预备好有关的试验,以供课上同学观看。重点要求同学通过设计试验,把握肯定的科学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同学看试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养分物质的试验)

一、导入: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同学回答问题。

总结:茎具有运输养分物质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结构中,哪些与运输养分物质有关呢?

二、讲授新课:

(一)探究性试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同学展现设计试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同学对每组的试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订正同学设计试验中消失的错误。

展现课前预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试验结果,并组织同学观看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同学分析、争论试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提出问题:参照"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试验设计及分析,推想一下茎对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结构是什么?如何用试验来验证?

组织同学分析争论、并汇报争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试验操作方法。

组织同学观看,并分析其形成的缘由。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积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养分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同学发??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养分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藏养分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茎对养分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探究活动

试验目的: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试验材料: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条

试验用具:等大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三个、小蜡烛、刻刀、小纸片

试验步骤:

1、取粗细大小相当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条三根(枝条上所带叶片数相等),将三根枝条底部分别斜切,观看其韧皮部。木质部和髓。

2、将一根枝条的韧皮部蜡封。方法是按木质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将小纸片刻成

形,盖在一枝条断面处,使其韧皮部露出,将小蜡烛点燃,使其蜡液滴在韧皮部断面上,待蜡凝固后,取走纸片。

3、将一根枝条的木质部蜡封。用同样方法将小纸片刻成相应的外形盖在枝条断面的韧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质部,将蜡液滴在木质部断面上,取走纸片。

4、第三根枝条不做任何处理。

5、将三根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个瓶中,置于暖和、光照充分的地方,几小时后观看现象并完成观看记录。

试验结果:

甲瓶中的枝条试验后叶片仍旧硬挺,这能说明蜡封韧皮部不影响枝条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条试验后叶片萎蔫,说明蜡封木质部阻碍枝条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条试验后叶片仍旧硬挺。

试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思索题:

此试验为什么要在暖和、光照充分的地方进行?

暖和、光照充分能使枝条上的叶片的蒸腾作用旺盛,枝条的吸水力量加强,进而得到的试验结果就越能说明问题

七班级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把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现“亚洲地形图”。

2、指导同学基本的读图方法,观看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推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熟悉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同学绽开竞赛抢答,增加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同学查图争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依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凹凸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现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看区分两图:

同学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看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打算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同学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熟悉亚洲气候简单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简单多样?

引导同学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简单多样的缘由。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假如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假如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简单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化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安排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简单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简单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问,引导同学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训练同学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同学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熟悉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简单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同学熟悉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七班级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力量

1.初步熟悉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3.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育同学简洁的时区和日期换算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同学对地图的阅读,使同学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学问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育同学喜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同学的骄傲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洁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呈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同学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熟悉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同学阅读课文其次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同学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同学阅读。老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同学通过阅读图1—1,进行争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化北极圈内,南部延长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熟悉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当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同学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争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同学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把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把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同学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裂,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把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七班级春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洁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20xx年-20xx学年七班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20xx年-20xx学年七班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3.引导同学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洁问题。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刚与小玲一起在水果店买水果,小刚买了3千克苹果,2千克梨,共花了18.8元。小玲买了2千克苹果,3千克梨,共花了18.2元。回家路上,他们遇上了好伴侣小军,小军问苹果、梨各多少钱1千克?他们不讲,只讲各自买的几千克水果和总共的钱,要小军猜。聪慧的同学们,小军能猜出来吗?

二、建立模型。

1.怎样设未知数?

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答案。

思索: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简单?

三、练习。

1.依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同学,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x、y的方程,

是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2.p38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小组争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五、作业。

p42。习题2.3a组第1题。

后记: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

七班级春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尝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究精神和观看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和探究未知世界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

培育阅读力量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