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及定位诊断)_第1页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及定位诊断)_第2页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及定位诊断)_第3页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及定位诊断)_第4页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及定位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觉系统

脊髓的解剖结构及传导束

运动系统及传导束常见损伤的表现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中枢神经系统

脑大脑间脑脑干小脑脊髓上、下行传导束灰质Centralnervoussystem,CNS概述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感觉是作用于各个器官的各种形式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包括

1.特殊感觉——视、听、嗅、味

2.一般感觉——

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的痛觉、温度觉、触觉

深感觉: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关节的

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复合觉(顶叶皮质感觉):实体觉、图形觉、

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等

一、感觉系统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痛觉温度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等浅感觉

深感觉

复合感觉(皮质感觉)

一般感觉一、感觉系统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

后角

侧角(仅见于T1-L3节段)

前角

灰质连合中央管外侧部中间带(前后角之间)灰质(“H”形灰质柱)脊髓的内部结构二、脊髓的解剖结构及传导束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白质位置围绕灰质周围长的上、下行纤维束组成短的脊髓固有束

前索

侧索

后索分部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脊髓白质上下行纤维束分布模式图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来自延髓)前庭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感觉传导束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各种感觉传导径路简易图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1.深感觉传导径路深感觉传导径路周围突

经脊神经

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成后索内侧丘系

交叉

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

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核Ⅱ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肌肉、肌腱、骨膜、关节感受器中央后回中上部旁中央小叶后部中央前回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2.痛觉、温度觉传导径路浅感觉传导径路周围突经脊神经

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脊髓丘脑侧束

前连合交叉

皮肤感受器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脊髓后角细胞Ⅱ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中央后回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3.触觉传导径路周围突

经脊神经

中枢突

经后根入脊髓后索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脊髓后角细胞Ⅱ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核Ⅱ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内侧丘系脊髓丘脑前束

皮肤感受器中央后回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触觉传导径路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薄束和楔束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上行纤维束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

一般躯体感觉传导路的共同点1.三级神经元传导第1级神经元位于后根神经节。第2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或延髓背部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3级神经元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2.交叉上行

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上行。

3.经过内囊后肢传导。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指骨骼肌的活动,包括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共济运动

三、运动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下运动神经元

肌肉锥体外系统小脑组成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皮质脊髓束:起自大脑皮质,下行至延髓下部锥体,大部分交叉到对侧于脊髓侧索后部下行,称为皮质脊髓侧束。少数不交叉纤维直接下行于脊髓前索的最内侧称为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延髓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皮质脊髓侧束纵贯脊髓全长沿途发出纤维止于同侧脊髓灰质,支配上、下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皮质脊髓前束止于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上运动神经元的功能:1.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痉挛性)瘫痪。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总结皮质脊髓束支配上、下肢骨骼肌随意运动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只接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纤维支配躯干随意运动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控制一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则伤侧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表现为硬瘫,肢体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2.下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它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其功能是将这些冲动组合起来,通过周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引起肌肉的收缩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小脑系统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骨骼肌周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肌肉的收缩

神经冲动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支配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显著减低或丧失,腱反射消失。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急性严重病变,由于断联休克作用,开始呈弛缓性瘫痪,休克期过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损害严重程度及有无感染等并发症的存在。上运动神经元偏瘫,上肢屈肌比伸肌肌张力高,下肢伸肌比屈肌肌张力高,呈现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体征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中枢性瘫、硬瘫)(周围性瘫、软瘫)

瘫痪分布整个肢体(单瘫/偏瘫/截瘫)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瘫痪降低,弛缓性瘫痪

腱反射增强、亢进减弱、消失

病理反射有无肌萎缩无或轻度(废用性)有,明显

肌束颤动无可有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异常,

无失神经电位有失神经电位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三)锥体外系统

广义的锥体外系统(extrapyramidalsystem)是指锥体系统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神经系统结构,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目前锥体外系统的解剖生理尚不完全明了,其结构复杂,纤维联系广泛,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丘脑、丘脑底核、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前庭核、小脑、脑干的某些网状核以及它们的联络纤维等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狭义的锥体外系统主要指纹状体系统,包括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总称为基底节。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亦称基底节(basalnucleus),位于大脑白质深部,其主要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成基底神经节(BasalGanglia)基底节组成图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基底节杏仁核

旧纹状体纹状体屏状核尾状核豆状核苍白球

壳核

新纹状体古纹状体

基底节的构成

基底神经节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锥体外系统的主要功能

1.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2.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

3.负担半自动的刻板动作及反射性运动,如走路时两臂摇摆等联带动作、表情运动、防御反应、饮食动作等。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行经内囊的纤维束内囊(internalcapsule)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1.完全性内囊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2.部分性内囊损害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内囊(internalcapsule)

内囊是感觉、运动、视觉传导束集中地,损伤时出现“三偏”综合征“三偏”综合征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四)小脑系统

主要功能

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受损

共济失调平衡障碍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四、常见损伤的表现脊髓横断面感觉运动传导束的排列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不同部位脊髓疾病的好发部位及损害表现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不同部位脊髓疾病的好发部位及损害表现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脊髓半横贯损害Brown-Sequard(布朗-塞卡尔综合症)综合征:①病灶同侧:损害水平以下深感觉缺失(后索受损),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锥体束受损)。②病灶对侧:损害水平以下痛觉和温觉消失(交叉至损伤侧的脊髓丘脑侧束受损)。触觉保留(因不交叉的触觉纤维在健侧后索中上行)。脊髓横贯性损害:该节段平面以下出现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四肢瘫或截瘫(锥体束受损)。各种感觉丧失(双侧后索受损,双侧脊髓丘脑侧束受损)。大小便障碍和脊髓反射的改变。当脊髓受到急性严重的横贯性损害时,如急性脊髓炎、外伤等,早期首先出现脊髓休克现象: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无病理征,伴尿潴留。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锥体束不同部位损伤的瘫痪表现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谢谢!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练习题1.脊髓后角损伤的表现?

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及深感觉保留)。2.内囊的位置?内囊受损后临床表现?3.盲人摸字的传导通路正确的是(A楔束传导上肢)A.经楔束传导B.经皮质脊髓前束传导C.经薄束传导D.经脊髓丘系传导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的白质传导束损伤后出现: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4.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体征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中枢性瘫、硬瘫)(周围性瘫、软瘫)

瘫痪分布整个肢体(单瘫/偏瘫/截瘫)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瘫痪降低,弛缓性瘫痪

腱反射增强、亢进减弱、消失

病理反射有无肌萎缩无或轻度(废用性)有,明显

肌束颤动无可有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异常,

无失神经电位有失神经电位

本文档共50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二\4点17分5.什么叫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