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理念_第1页
基础教育新理念_第2页
基础教育新理念_第3页
基础教育新理念_第4页
基础教育新理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教育新理念

与课程改革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存cklx@第一部分:国际背景与课程现状第二部分:新课程的理念第三部分:新课程的改革第四部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一部分国际背景与课程现状国际课程的调研

对北美、欧洲、东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以来开展的高中课程改革作了比较研究。一、国际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1.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公民的责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信息素养国际视野2.培养目标方面,各国普遍关注: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1999年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六项基本技能交流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自我:认同客观存在的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养成自尊心和自制力。人际关系: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社会:追求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环境:把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环境视为生命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然的平衡性与多样性。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韩国:

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区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从1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美国:

《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台湾地区

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提出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和分享等十大能力作为目标。

台湾即将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3大关系、10能力: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的发展

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7)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台湾即将推出的新课程把人、自然、社会视为有机整体,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规划新课程的目标体系。

(1)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

法国

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帮助他们获得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科的多样性在作为人的学生身上找到统一。

(国民教育研究和技术部:《为了21世纪的高中》,1998年)3.课程方面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韩国

考虑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前途,使教育内容和方法多样化,确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素质选择教学科目、能动地自律地学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国民共同基本课程和以选修为主的课程体系”。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大纲,1997年12月)

(2)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

美国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

(伍德·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高中学生年——国家的使命》2001年10月)

德国

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对自己未来发展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同发展学生参与社会民主建设的意识、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结合起来。(巴伐利亚等州课程纲要草案,2000年)

印度

将教育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将教育与工作世界相联系。

(2000年11月印度政府:《全国课程框架》)英国设计与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公民综合学习法国个体化帮助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日本信息科综合学习(3)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4)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瑞士

目前所进行的被称为“百年来最重要的改革”的核心是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日本

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为各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提供空间。英国

确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步骤: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学生初步形成个人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计划;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计划。(5)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德国

学校把不同学级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开始,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制定个人的课程表;不同的学生在相关学习领域形成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2001到2002年间,在北京、黑龙江、辽宁、江苏、广东、江西、广西、河北、山西、宁夏等10个省(市、区)对学生、教师、校长和社会人士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学生样本14036名、教师样本1650名。国内课程的调研二、我国课程实施现状与研制过程校长、教师认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

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校长对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系的认识

只有9.3%的教师和5.4%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紧。43.2%的教师和54.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严重脱节或有较大脱节。学校开选修课的情况学生是否希望开选修课

92.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但69.8%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其他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大量的书面练习自学老师讲授为主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

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公众对学生作息时间的反馈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占67.7%,在6小时以下的占22.2%;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自由支配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41.6%,没有的占19.4%。学生及社会公众对考试成绩的看法

85.4%的学生及78%的社会公众明确表示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新课程的理念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解读: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2、课程改革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紧迫地提出来,首先是由于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3、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病,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核心理念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文化重建的角度,引申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整体的人包含2层涵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国家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也具有目的性价值。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规划了三大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的世界。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惟科学主义”成为支配20世纪课程改革的主导价值观,受科学世界支配的课程体系也就成为“惟科学主义”的传播者,这种课程越来越脱离生活世界,进而导致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革目标。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建构跨学科的、统整的知识与学问,保证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新课程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从而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3)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

主张在价值观上尊重个别差异,秉承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评价方式上,试图采用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表现展示评定等质性评定方式祢补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不足;在评价内容上,注重描述学生的个性化反应,以提升评价的个人发展价值。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特定场所内,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学校独有的一系列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1)建设民主的管理文化教育民主化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课程管理民主化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教研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加剧了学校的划一性、僵硬化。教师之间形成合作的文化,能够使他们超越纯粹依赖个人的反思或者外在的专家,转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同事间的分享和支持,增加了教师的自信,鼓励了教师的试验和冒险。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来自教育作用的潜在文化,诸如学生的交友关系、师生的信赖关系、学校与班级的氛围等等对于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塑造学校文化环境是体现学校个性的重要途径。表现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任何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就会对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统帅下,个性化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努力。第三部分新课程的改革一、课程改革的历程1、我国经历7次课程改革A1952年,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程》、《中学暂行规程》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划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B1953-1958年,教育部几乎每年都要颁发一个新学年的教学计划(主要是课程表和说明)。C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为10年制教材,61年出版发行。D1963年,颁发<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后因文革,新的教学计划以及各科的教学大纲、教材,并没有全面实行。E1978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秋季向全国供书,提高教育质量,稳定社会秩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F1981年,邓小平提出“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精神,实行<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文理分科首次提出,对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G1986年,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1990年,颁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1992年,小学和初中课程统一设计,分为六三制和五四制,初中与高中脱钩;1996年,颁发<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稿)>,于1997年秋季在天津、江西、山西进行试验;2000年,在试验基础上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2年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两省一市高中课改再修订,全国实施。二、7次课改经验课程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改革是一种持续的行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对课程的关注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最早关注的是学制问题,然后是课程教学计划,再是教学大纲与教材,显然对课程实施以及评价方面关注不多。有关课程目标的讨论还没有涉及。课程结构只是作了些微调。课程越来越专门化与专业化。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需要不断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置于新的历史时期中作进一步的思考。现行课程存在问题1.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的偏离;2.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而且与课程目标有一定偏离;3.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4.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三、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1.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1.1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发展目标:

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方面发展目标。1.2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3普通高中课程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2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2.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转向以学生为核心的,融合社会性发展、个体成长、关注自然一体的价值趋向。2.2对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界定为“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2.3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四、课堂教学的革命1、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A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B创造始于问题C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D我们到底追求什么?E冲破观念障碍2、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A知识是从哪里来的?B没有氧气就不能燃烧吗?C牛顿力学可靠吗?D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吗?E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3、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A世界是综合的B高分低能的本质——知识的割裂C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综合教育4、研究性教学A研究并不神秘

(学习:learningstudy;研究:studyresearch;study带有研究性的学习和带有学习性的研究,代表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方法)B三个案例(1.日本小学三年级学生研究性教学-邮筒增设;2.美国小学五年级课外作业-什么叫文化?3.我国初中三年级一节环保课-水污染。)C研究性教学的特点(1.是开放性的,非标准答案;2.常常需要综合运用知识;3.常与生活密切联系,鼓励协作性学习)D确立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什么的意识,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我们到底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知识最重要、最有价值?怎样组织这些知识?用什么方法评价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5、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A从“哥本哈根研究所”说起(量子力学创立者-波尔所领导的,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先后有7-8人获得诺贝尔奖,波尔特点专讲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最前沿的)B循序渐进与跳跃式发展(“学校选择适合教育的人”到“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系统的越是严密的-中式,跳跃的常是前沿的-美式)C直线教学与散点教学(1.关于什么知识是必要的基础?2.关于学习无法跳跃的假设?)D不直接回答问题(教是为了不教)前沿性与基础性、循序渐进与跳跃式是一对矛盾,西方教育比较地注意到了前沿性、跳跃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创造性发展、超常规发展有利;我们较好地传授知识、打坚实基础有优势,但大胆创新、激烈竞争难适应讨论思考题:1.怎样理解课堂教学中问题与知识的关系?2.怎样理解课堂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3.怎样理解课堂教学中综合与分科的关系?4.怎样理解课堂教学中研究与接受的关系?5.怎样理解课堂教学中渐进与跳跃的关系?五、国际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势1、课程与教学的理念与时俱进的理念学生发展的理念2、课程与教学的目标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重视学生基础的培养注重学生潜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3、课程与教学的结构提高人文教育的比例普通教育基础课程与劳动技术和职业课程兼顾设立结构合理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和活动课趋于统一4、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内容的现代化内容的国际化内容的实用化内容的多样化5、课程与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