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_第1页
湖南省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_第2页
湖南省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_第3页
湖南省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_第4页
湖南省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湖南省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秦汉王朝采取以徙民实边、屯田为主要内容的边疆政策,秦朝给徙民予拜爵一级奖励,汉朝则免除所有田租和人头税,并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农具、牧畜和籽种.这些政策A.促进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B.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统治C.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2.宋朝官服吸收了周边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如骑马射箭时短窄袖子的上衣及与之相配的高帮护腿靴。辽国皇帝接见宋朝使节时穿着的是汉式黄袍,公元1055年后,所有契丹官员都必须穿汉式服装。这说明A.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B.服饰变化反映时代潮流C.契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宋与辽之间的外交频繁3.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4.清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依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这一做法A.不利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B.利于对少数民族的同化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D.扩大了清朝的统治疆域5.清朝在统一蒙古族地区后,实行了盟旗制度。盟旗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旗的基本设置是呈金字塔的层级管理体制,位于金字塔上层的是旗札萨克,旗札萨克负责旗内一般行政、军事等事务,从本旗王公贵族中选择,经理藩院上报皇帝任命,并由理藩院监管。这一-制度A.完全仿照八旗制度创制而成 B.体现了独特创新的治边智慧C.激化了蒙古部族的利益冲突 D.扩大了民族地区自治的权限6.中古中后期,随着生活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A.巩固了庄园与农奴制度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结束了西欧的分裂割据 D.推动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7.在中世纪的西欧,最高权威是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该规定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C.否定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D.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8.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A.联合发展的新时代 B.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C.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D.国家统一发展的新时代9.1814年10月1日,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齐聚维也纳,召开了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主持的国际会议,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首相卡斯莱尔、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和普鲁士首相哈登堡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见该会议A.由大国来协调争端 B.带来了欧洲的和平C.开创国际会议先例 D.确立近代外交制度10.1951年政务院发出了《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将“归绥”改为“呼和浩特”,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等等。这种做法A.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B.旨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C.宣告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式形成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11.1952年,中国民族自治区的类型有如下三种:由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区;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个别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区;由几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区。这表明,当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已正式确立B.体现出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全新局面12.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1个,到冷战结束前的1989年增加到37个。同期中国参加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则由71个增加到677个。到1997年,两者分别增加到52个和1163个。1977年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有45项,改革开放至冷战结束有112项。这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A.积极融入国际体系走向世界 B.实行全方位外交提高了国际地位C.抛弃闭关锁国转向对外开放 D.受冷战制约对外韬光养晦13.21世纪初,上海合作组织通过年度联合反恐演习等活动有效地震慑了本地区的“三股势力”,上海合作组织还创造性地举行了大型国际会议和开展了大型活动的联合安保合作,先后建立了北京奥运会、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庆祝活动、阿拉木图“亚冬会”等大型活动联合安保合作机制。这可用来说明A.上海合作组织为地区安全做出贡献 B.世界传统安全隐患的日益加剧C.上海合作组织服务于全球国家安全 D.联合国的全球治理能力的下降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指出:“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这次发言A.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B.成功推动了朝鲜问题解决C.拓展了中国对外交流的空间 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解决15.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16.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18.政权建设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部分文献摘录文献名称相关内容摘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依据材料,任选两个文献,解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政权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2)结合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材料二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仅1978年到1988年就签署、生效了122个。1978年以后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超出了外交、人道主义法、海事、航运、少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章程等狭小范围。据统计,中国至今参加的多边条约既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一般国际法,还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以及某些建立国际组织的章程等。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国际法律秩序。——饶戈平《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对国际法运用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差异并分析原因。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湖南省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王朝采取奖励措施推行屯垦戍边政策,这有利于调动徙民的积极性,有利于边疆的开发,进而有利于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秦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无法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排除A项;秦汉王朝采取以徙民实边、屯田,会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秦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B【解析】材料“宋朝官服吸收了周边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所有契丹官员都必须穿汉式服装”体现的是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说明的是服饰变化反映时代潮流,B项正确;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阶段,排除A项;材料与契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宋辽之间的外交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整个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多,而且很多外国人在中国任职做官,这体现了唐朝在对外政策上的开放与包容,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外国人的政策,未涉及到国家治理制度,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对外政策,而不是国内各民族情况,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外国人的政策,没有涉及到经济发展情况,故排除D。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采取因地制宜的统治方式,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同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盟旗制度下盟旗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旗札萨克由皇帝任命,理藩院监管,完善了蒙古部族的治理体系,强化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体现了独特创新的治边智慧,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仿照”,盟旗制度具有创新性,排除A项;盟旗制度有利于缓解蒙古族的利益冲突,排除C项;盟旗制度不属于民族地区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中后期,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王权不同程度的加强等,有利于西欧各国内部经济联系和认同感的加强,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中世纪后期,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冲击而非巩固了庄园与农奴制度,排除A项;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排除B项;中世纪后期,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未能结束西欧的分裂割据,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四分五裂,但和约没有导致欧洲政局的分裂,排除A项;宗教改革以后,神学思想和天主教会统治受到动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支持天主教和教皇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势力被削弱,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并未瓦解,天主教在法国、西班牙等地依然是很多民众的信仰,排除B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当时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B项正确;二战后,欧同体的成立开创了联合发展、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排除A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遏制俄罗斯和普鲁士的领土野心,梅特涅联合了英国甚至战败的法国,结成秘密同盟,给俄普的扩张计划打了大大的折扣。为了防止普鲁士主导德意志的统一,造成中欧一家独大,梅特涅处心积虑,设计了一个由奥地利主导的松散的德意志邦联。为了镇压欧洲日趋猛烈的革命风暴,维护君主专制政体,梅特涅又促成了俄、普、奥地利三个君主国的“神圣同盟”,日后成为了“欧洲宪兵”。在这次会议中形成了大国均势原则、大国协商一致原则、以对话协商而非武力冲突解决国际纠纷……凡此种种,至今仍是国际关系中的根本法则,A项正确;维也纳会议在一定期限内带来了欧洲的和平,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排除C项;材料与近代外交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的提示:“归绥”“迪化”是属于“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而修改的目的则是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D项正确;名称的更改并不能直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B项与名称更改无关,排除B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通过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方式把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结合起来,目的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前提下,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故排除A项;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正式确立,故排除C项;D项指的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故排除。12.【答案】A【解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参加的政府间以及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数量显著增长,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走向世界,故选A;全方位外交应包括以联合国和其他各种国际组织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以及各种双边外交,B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前中国并非闭关锁国,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受冷战制约”,排除D。13.【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因此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区域合作组织为地区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上海合作组织通过举行一系列活动为地区安全做出巨大贡献,但不代表世界传统安全隐患日益加剧,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上海合作组织为本地区保卫安全方面做出的贡献,没有强调上海合作组织服务于全球国家安全,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联合国全球治理能力的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4.【答案】C【解析】根据“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周恩来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有利于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拓展了中国对外交流的空间,C项正确;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亚非会议内容没有涉及朝鲜问题,排除B项;印度支那问题是日内瓦会议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在非洲大陆举办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C项正确;南非等国并非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与“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17.【答案】(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潮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18.【答案】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度,但国民政府长期实行独裁统治,并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的目标。国共十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