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高考等级考地理专题强化训练136重心转移带详解_第1页
2023年全国高考等级考地理专题强化训练136重心转移带详解_第2页
2023年全国高考等级考地理专题强化训练136重心转移带详解_第3页
2023年全国高考等级考地理专题强化训练136重心转移带详解_第4页
2023年全国高考等级考地理专题强化训练136重心转移带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微专题训练136重心一、单选题我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二者空间偏离最大的年份是()A.1996年 B.2004年 C.2011年 D.2015年.影响1996—2004年经济重心东移的主要因素是()A.东部率先开放政策 B.中部崛起政策C.西部大开发政策 D.全球金融危机.有关我国2000-2005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重心的改变后于经济重心的改变B.人口重心的改变先于经济重心的改变C.人口重心的改变与经济重心的改变同步D.人口、经济重心的改变在时间上无关联性.B分别确定四个年份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经纬度,算出空间距离就可确定二者空间偏离最大的年份。199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纬度相差约6',经度相差约1°41';2004年的纬度相差约17',经度相差约1。58';2011年的纬度相差约18r,经度相差约1°28,;2015年的纬度相差约71,经度相差约1°20,„所以2004年为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空间偏离最大的年份。故本题选B。.A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总体上是从东向西逐步展开的,1996-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迅速,所以经济重心东移,A正确;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是从2006年开始的,与图中经济重心转移的时间不符,B错误;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我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经济重心转移的时间不符,且西部大开发会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经济重心向西移动,C错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重心东移关系不大,D错误。故本题选A。.B2000-2004年,我国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迁移,2004年-2005年我国人口重心又向东迁移;2000-2004年,我国经济重心由西南向东北迁移,2004-2005年经济重心又向西南方向迁移;人口重心向西南

方向迁移的时间比经济重心向西南移动的时间早,说明人口重心的改变先于经济重心的改变,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o【点睛】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始于1978年,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是从2006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从2000年开始实施。哪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重心就会向这个区域所在方位移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这个点即区域的重心。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轨迹图”和T1K8I&9IK0IMIKZIK3IB4IKS»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轨迹图”和T1K8I&9IK0IMIKZIK3IB4IKS»g我国离餐技术产业重心制幽It够济重心铁逐图A.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向东北方向移动B.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是南方地区C.我国经济重心移动速度比高新技术产业重心速度移动快D.90年代以来南方经济衰退导致我国经济重心北移5.对产业重心、经济重心的研究,有助于①调整产业布局②提升产业质量③优化经济结构④控制人口规模A. B.(D® C. D.(2)®.B据题干的叙述可知区域重心是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的点。并不一定是高新技术产业最发达的地区,故A项错误;从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轨迹图中可以看出重心趋向于我国东南方向,说明我国南方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故B项正确;从两图重心移动过的经纬度可知高新技术产业重心速度移动较快,故C项错误;我国经济重心北移说明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经济发展较南方快,而不是因为南方经济衰退导致,故D项错误。.C提升产业质量和控制人口规模与产业重心经济重心无关;而研究产业重心经济重心的位置可以指导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下图示意2006—2014年贵州省各要素重心的时空变化,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城市群位于贵州省几何重心西面.地势平坦,经济基础较好,目前正在崛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02°26.97°-y-人口交心♦CDP上心27.02°26.97°-y-人口交心♦CDP上心F■第一产业/心*第二产业史心三产业支心・贵州省几何文心26.920-I06.W.贵州省各要素相对位置大致为()A.第一产业重心位于GDP重心的东南部 B.第二产业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西北部C.第三产业重心位于第二产业重心的北部C.第三产业重心位于第二产业重心的北部D.GIP重心位于人口重心的西南部A.第一产业占A.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最高B.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C.C.城郊农业发展较慢D.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低6.D据图可知,第一产业重心位于GDP重心的东北部;第二产业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西部;第三产业重心位于第二产业重心的东部;GDP重心位于人口重心的西南部。故D对,ABC错。故选D。.B据图可知,人口分布与GDP分布位置和方向具有一致性,说明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第二、三产业重心与GDP重心距离较近,而第一产业重心与GDP重心距离较远,说明贵州省GDP中第二、三产业贡献率高,农业产值较低;第一产业重心不断向人口重心靠近,说明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城郊农业的发展。故B对,ACD错。故选B。下面甲、乙两图分别为1984-2013年间中国人口与经济重心时空演变轨迹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13,451 113*47- 113,49- 113,451 113*47- 113,49- 113*51, 113•53,115*00,115roi115,20-甲中国人口重心演变轨迹乙中国经济重心演变轨迹.关于图示1984-2013年间我国人口、经济重心演变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人口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同时期经济重心的西南方向C.人口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大于南北方向D.经济重心一直在向西、向南移动.导致中国人口、经济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正确的是A.人口重心的移动主要是因为西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经济重心的移动主要是因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C.人口重心的移动主要是因为东南沿海人口死亡率低D.经济重心的移动主要是受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的影响8.B读图,从经纬度可知人口重心的移动幅度小于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A错;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同时期经济重心的西南方向,B对;人口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小于南北方向,C错;经济重心方向变化较多,总体上看在向西、向南移动,D错。所以选B。.D中国人口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移动造成的,不是西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和东南沿海人口死亡率低;经济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的影响,东南部经济发展快,西部经济发展,选择D。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变化。下图为我国1990〜2009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变化轨迹示意图(我国几何中心位36.20°N,104.90°E).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1990~2009年10.1990~2009年A.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一直在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B.人口重心不断向东南方向移动C.人口重心移动幅度小于经济重心移动幅度D.经济重心一直向东南方向移动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20世纪90年代经济重心向东部和南部移动幅度大,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B.人口重心南移主要是因为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吸弓I大量人口迁入2004年后,经济重心西移是因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2007年后,人口重心西移是因为中西部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大.C从图上可以看到南北方向上人口中心总体往南移,从东西方向上看人口重心总体往西移,总的来说往西南方向移动,B错误,另一方面从南北方向上经济重心总体在往南移,从东西方向上看经济重心总体往东移,总的来说往东南方向移动,A错误;从2002年-2008年,经济重心在往西北移动,所以没有一直往东南方向移动,D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人口中心南北方向移动0.15°,东西方向移动幅度大致是0.12°,经济重心南北方向移动04。东西方向移动0.3。,所以经济重心移动幅度更大,C正确。.D20世纪90年代经济重心向东部和南部移动幅度大,我国东部和南部城市和地区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A正确;人口重心南移主要是因为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人口迁入,B正确;2004年后,经济重心西移是因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开始发展,C正确;2007年后,人口重心西移是因为中西部经济发展较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大,D错误,本题要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所以,D符合题意。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图4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回答下列问题。112*E 117*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为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变化轨迹B.b为GDP重心变化轨迹C.能源消费总量重心向南移动幅度最大D.GDP重心东西移动幅度最大.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C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向西部发展明显,其重心变化轨迹对应c,能源消费总量重心变化轨迹b,GDP重心变化轨迹为a。答案选C。.D我国能源消费重心位于东部,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就是要加强我国东部能源生产的发展。答案选D。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下图为“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964198219902000(年)o纬度34.0。1964198219902000(年)33.5°33,0**32.5°32.0°31.5°②0”31.0°②0”30.5°30.0°29.5°29.0°.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正确的是B.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南迁移趋势明显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迁移没有关系B.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南迁移趋势明显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迁移没有关系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C.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西迁明显.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大致位于A.江南丘陵B,青藏高原14.B根据图示①地人口重心向西南移动,地人口重心向东北移动,①地表示汉族人口重心迁移,地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①地、地人口重心迁移方向大致相反。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迁移有一定联系。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15.C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位于(31°N,107°E),大致位于四川盆地。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在地(广东省清远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以下两幅图表示山东省2000~2012年人口重心迁移轨迹和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山东省几何中心位于118.137°E,36.333°N)。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轨迹(2000-2012年) 山东省经济重心迁移轨迹(2000-2012年)16.2000~2012年A.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在几何中心西南面B.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向接近几何中心的方向移动C.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逐渐增加D.人口重心移动幅度大于经济重心移动幅度17.2007~2012年,经济重心向西南移动,下列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西部内陆重工业、服务业、农业等加速发展B.西部内陆与江苏、河南、安徽、河北接壤的地缘优势得以发挥C.西部内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吸引外资D.西部内陆受外向型经济影响显著18.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地理位置及迁移轨迹反映出A.区域发展不平衡,但区域经济差异在缩小B.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地区人口快速增长C.经济重心跟随人口重心迁移,但迁移速度滞后于人口重心D.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距在加大.C读图,根据图示的经纬度,2000~2012年人口重心在几何中心西南面,经济重心在几何中心的东北面,A错。人口重心向远离几何中心的方向移动,B错。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逐渐增加,C对。人口重心移动幅度小于经济重心移动幅度,D错。.D2007~2012年,经济重心向西南移动,可能是西部内陆重工业、服务业、农业等加速发展,A正确,,西部内陆与江苏、河南、安徽、河北接壤的地缘优势得以发挥,B正确。西部内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吸引外资,C正确。东部沿海对外联系便利,受外向型经济影响显著,D错误,选D。.A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地理位置及迁移轨迹反映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但经济中心靠近几何中心,说明区域经济差异在缩小,A对。人口重心迁移方向,说明西南地区人口快速增长,B错。经济重心迁移速度快于人口重心,C错。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距在缩小,D错。

点睛:经纬度,2000~2012年人口重心在几何中心西南面,经济重心在几何中心的东北面。人口重心移动幅度小于经济重心移动幅度,也说明经济重心迁移速度快于人口重心。经济中心靠近几何中心,说明区域经济差异在缩小。19.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轨迹图”19.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轨迹图”和法——a受我国经济重心轨迹图“我国经济重心轨迹图”。据图可知().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轨迹图A.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位于经济重心的东南方向B.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趋势是向西向北C.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是北方地区D.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位于西部地区【答案】A从左右两图中的经纬度范围可以推断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位于经济重心的东南方向;左图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总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说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是南方(或东南)地区;从右图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重心位于东部地区。下图为某市建成区重心(图中黑点)迁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0.下图为某市建成区重心(图中黑点)迁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0.该市建成区重心迁移特征反映的是()A,西部地区建设速度较A,西部地区建设速度较东部快B,南部地区建设速度较北部快c.1987年之前城c.1987年之前城市建设较合理21.建成区重心迁移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东南部地区商业区面积不断扩大C.西南部地区工业区用地趋于减少D.1987年后建设速度逐渐加快)B.西北部地区住宅区建设面积萎缩D.东北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好转.B建成区重心的迁移,主要反映建成区修建的速度,不能反映城市建设的合理性。排除C选项;建成区重心转移所花费的时间依次是:10年、17年、11年、9年、9年。因此,西部地区建设花费时间多于东部地区,排除A选项;南部地区建设花费的时间少于北部,B选项正确;1987年之后花费的时间相对稳定,排除D选项。故选B。.A建成区主要由西北部向东南部转移,对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影响不大,排除C、D选项;建成区重心向东南部转移,可能引起人口向东南部转移,但不会导致西北部住宅区的建设面积(已经建成)萎缩,排除B选项;建成区重心向东南部转移,会推进东南部的发展,商业区的面积会不断扩大,A选项正确。故选A。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国冢级新区——雄安新区。雄安新区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境内,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京津冀几何重心附近。下图为2000年和2010年京津冀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京#算几何史7*京#算几何史7•”10♦京津*人0t7AKJ.♦东411纣译上7任丘市2000年和2010年京津冀人口豆心和经济史心22.据图可知,2000年—2010年期间()A.人口重心移动幅度较经济重心移动幅度大B.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C.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无相关性

D.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移动方向一致23.京津冀地区与2000年相比,影响2010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距离拉大的因素是()A.人口出生率B.淡水资源 C.经济条件 D.交通通达度22.D从右图可以看出人口重心移动幅度较小,A错误;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向东北移动,B错误,D正确;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有很大的相关性,C错误。故选D。23.C与2000年相比,2010年经济发达程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河北省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使2010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距离拉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人口重心的变化是人口迁移造成的,和经济发展有关。地理学中的重心是指某地理要素发展空间中的某一点,它可以反映一定区域内各方向该地理要素在该点所处于的平衡状态。图示曲线a、b与c分别表示1978-2005年我国经济重心、能源消费重心与能源生产重心的移动轨迹。据此完成下列问题。AA.西气东输工程C.西电东送工程26.我国积极发展核电的目的是①优化电力结构②缓解能源紧张A.①②③ B.①③④24.有关图示地理事物和现象时空分布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1978年能源生产重心在东北地区,随后向西南移动B.1978年后经济重心南北方向移动速度小于东西方向C.能源生产重心偏东部,能源消费重心偏西部D.能源消费重心随着经济重心移动而逐步南移25.下列工程能使能源生产重心西移减缓的是B,开发东海油气D.开发陕西煤炭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④解决劳动力就业C.@@④ D.②③④24.D由材料可知,c表示能源生产重心。结合经纬度可知,1978年能源生产重心在华北地区,A错误;a表示经济重心,结合经纬度可知,1978年后经济重心南北方向移动速度大于东西方向,B错误;b表示能源生产消费重心,C表示能源生产重心。结合经纬度可知,能源生产重心偏西部、能源消费重心偏东部,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费重心随着经济重心移动而逐步南移,D正确。.B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开发陕西煤炭都会使能源生产重心加速西移;开发东海油气能使能源生产重心西移减缓,故B正确,A、C、D错误。.A核电属于新能源,发展核电能够优化电力结构,①正确;发展核电能够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②正确;核电属于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核电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③正确;发展核电不能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下图示意"我国天然气2000~2011年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的经纬度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该时段,我国天然气供需重心的移动趋势是A.生产重心持续向西北移动B.消费重心持续向东南移动C.总体上供需重心相距渐近D.总体上供需重心相距渐远28.我国天然气2003年之后供需重心演变带来的影响是A.加快我国“西气东输”的建设步伐B.扩大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C.缓解我国东南部交通运输紧张局面D.加剧我国西北部荒漠化蔓延趋势.D根据两者重心的经纬度变化来分析,生产重心总体上往西往北移,但有波动;消费重心往东南移;总体上供需重心相距渐远,图中两曲线的差距越来越大。故选D。.A2003年之后供需重心演变表现为东西相距渐远,是因为能源生产重心西移,说明我国“西气东输”的建设步伐加快;能源生产也是经济活动,只会促进东西协调发展。;该工程为管道运输,对我国东南部交通运输紧张局面不会起到缓解作用;该工程会促进西部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西北部荒漠化蔓延趋势。故选A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雄安新区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境内,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小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京津冀几何重心附

近,下图为2000年和2010年京津冀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000年和2010年京津冀人口重心和线济1[心.雄安新区设立的条件是①地理位置 ②气候因素 ③基础设施 ④政策因素A.B.(2X3)c.®(3)D.纳.据图可知,2000年-2010年期间A.人口重心移动幅度大 B.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C.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无相关性 D.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移动方向一致.与2000年相比,2010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距离拉大的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 B.淡水资源 C.经济活动 D.交通通达度.A雄安新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国家级新区,设立的条件是政策因素,④对。地处京津冀几何重心附近,地理位置也是重要条件,①对。气候因素无差异,不是主要原因,②错。基础设施无优势,③错。A对,B、C、D错。.D根据图例,2000年-2010年期间人口重心移动幅度小,A错。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B错。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人口,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有相关性,C错。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移动方向一致,都向东北方向移动,D对。.C与2000年相比,2010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距离拉大的原因是经济活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产条件改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C对。与人口出生率、淡水资源无关,A、B错。交通通达度有影响,不是主要原因,D错。下图为我国茶叶生产重心移动方向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014-12013201220132012201120102009-藁枳茶叶产7名优茶产HT-»tt113*E.图中反映我国()A.茶园面积重心东移幅度最小 B.名优茶产量重心西移幅度最大C.茶叶产值重心西移幅度最大 D.茶叶产量的重心东移幅度最小.造成我国茶叶生产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是()A.政策的支持B.科技进步C.劳动力廉价 D.交通便捷.B东经度向东多数越来越大。由图中信息可以直接看出,茶园面积重心西移,但幅度很小;名优茶产量重心西移约1.5。;茶叶产值重心东西波动,但未超过I。;茶叶产量重心西移约1°。故B正确,A、C、D错误。.A分析图中信息可知,我国茶叶生产重心主体呈西移趋势。政府对茶叶的高度重视即政策的强力支持是中国茶园西移的主要驱动力,故A正确。西部劳动力廉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驱动力;技术及交通因素东部优于西部,故B、C、D错误。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表示2000年、201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分布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京津•京津・几何重心□2000年京博募人口,心O2010年京漳A人11*心♦208年京津A蛀跻重心1★2010d京济■心.据图判断京津冀地区A.人口重心朝着集合重心的西南方向偏移B.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小于人口重心的移动幅度C.自然差异导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在空间上偏离D.人口重心偏移受到北京、天津经济发展的影响35.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A.增强区域内中小城市的人口吸引力B.强化资金、技术、人才在京津冀集聚C.限制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内转移D.提高区域内特大城市的人口综合承载力.D从图中看京津冀地区人口重心朝着集合重心的东北方向偏移,A错;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人口重心的移动幅度,B错;经济差异导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在空间上偏离,C错;人口重心偏移受到北京、天津经济发展的影响,D对。.A增强区域内中小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对地区发展最有利,A正确;强化资金、技术、人才在京津冀集聚会加剧大城市危急,B错;限制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内转移,不利于经济发展,C错;应该适当减轻区域内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D错。人口重心又称人口中心,其变化轨迹能反映人口分布及其演变的基本态势。受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人口重心的位置相对呈不同变化趋势,下图为1953~2010年中国民族人口重心的位置变化就迹图。完成下列小题。.汉族人口 数民族人口而行BtW技.1990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重心()A.始终向西南方向偏移 B.比1953^1990年的波动更大C.向汉族人口重心靠拢 D.位于汉族人口重心的西南方向.与汉族人口重心变化轨迹相比,少数民族人口重心变化轨迹相对活跃,其主要原因有()①民族、人口政策差异②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状况③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④人口迁移频率与强度差异

A.①领 B.①②④ C.(D@④ D.②③④.D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重心先向西南,再向正西方向偏移,A错误;比1953~1990年的波动更小,B错误;逐渐远离汉族人口重心,C错误;从经纬度位置可以看出,位于汉族人口重心的西南方向,D正确;故选D。.A民族、人口政策差异,如民族成份恢复和更改,使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化差异性大,①正确;少数民族的高度集中分布,近年来离散程度增大,影响了人口重心的波动,②正确;少数民族中农业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影响了人口重心变化大,3正确;少数民族人口迁移频率与强度较汉族小,4错误;故选A。下图为201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草食畜牧业的产量重心位置,据此回答下列小题。40.40.甲、乙、丙、丁四类重心分别是A.水稻、小麦、草食畜牧业、玉米C.玉米、水稻、小麦、草食畜牧业41.我国的农业生产重心最接近A.甲地 B.乙地B.玉米、草食畜牧业、小麦、水稻D.草食畜牧业、玉米、水稻、小麦C.乙丙之间 D.丙丁之间■甲▲乙丙支丁]1100 115° 120°42.随着我国城市化、农业专业化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不断推进,可能出现A.几类重心全部聚集 B.几类重心全部分散C.粮食类重心向东北移动 D.畜牧业重心向东南移动.B畜牧业重心在我国的分布偏向西北,应该位于乙地,甲偏东北,为玉米重心,丁偏南(秦淮线大致与34N走向一致),为水稻重心,所以丙为小麦重心,故选B。.D农业生产重心应该位于几类主要农业重心之间,由于水稻产量高,重心应该略偏向丁地,故该题选D项。.C由于南方的城市化水平快速上升,以及东北农业开发和西北地区退耕等措施的实施,粮食重心逐步向北偏东方向移动,C正确,AB错;由于我国东南方向城市化水平的上升,畜牧业重心不可能向东南方向移动,D错。故选C。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强度与结构是影响区域综合碳排放格局的关键所在。工业重心是区域工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下图示意泛长三角工业重心与碳排放重心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图示时间内工业重心与排放重心转移方向的共同趋势是( )A.向东南转移B.向西北转移C.先东南后西北 D.先西北后东南.泛长三角地区2005年到2010年碳排放重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B.核心区大力发展制造业C.外围区大力发展服务业 D.产业转移的约束逐渐增大.下列措施不能够推动泛长三角排放重心与工业重心趋于重合的是()A.优化产业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率C.优化能源结构 D.加大外围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C读图分析可知,1990年至2000年工业重心与排放重心转移趋势都是向东南转移;2000年至2010年工业重心与排放重心转移趋势都是向西北转移。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A读图分析可知,泛长三角地区2005年到2000年碳排放重心的变化与工业重心的变化大体一致,说明核心区制造业向外围转移,核心区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产业转移力度扩大,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综上所述,B、C、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A。

.D分析可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可以减少碳排放,但不会导致碳排放与工业重心的改变,故A、B、C错误;加大外围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会使工业分布在空间上趋于分散,碳排放也会更加趋于分散,故D正确。长江经济带不同类型工业分布重心格局体现了东西部资源禀赋的差异,重心的移动反映出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下列两幅图分别示意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采掘业和高新技术工业的重心分布及移动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采掘业108°采掘业108°E 112°E■1孝感市, »咸宁市 、一、.孝感市, »咸宁市 、一、. ☆产业业心L 行政区.界.下列关于采掘业和高新技术工业分布重心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2010-2011年采掘业重心移动幅度比高新技术工业小B.2012-2013年高新技术工业重心移动幅度比采掘业小C.2013-2014年采掘业和高新技术工业重心同向移动D.2017-2018年采掘业和高新技术工业重心反向移动.与高新技术工业相比,采掘业重心分布更受制于()A.技术 B.市场 C.交通 D.资源.2013-2018年高新技术工业重心的移动反映出长江经济带()A.下游地区产业升级 B.下游地区人才外流C.上游地区技术扩散 D.上游地区污染加重.B由图可知,采掘业的重心分布及移动轨迹图实际范围的南北距离,是高新技术工业的重心分布及移动轨迹图实际范围南北距离的三倍,采掘业的重心分布及移动轨迹图实际范围的东西距离,是高新技术工业的重心分布及移动轨迹图实际范围东西距离的四倍。2010-2011年采掘业重心移动幅度比高新技术工业大,故A选项错误;B.2012-2013年高新技术工业重心移动幅度比采掘业小,故B选项正确;C.2013-2014年采掘业重心向北移动、高新技术工业重心向东移动,故C选项错误;D.2017-2018年采掘业重心向东南移动,高新技术工业重心向东偏南移动,故D选项错误。.D高新技术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采掘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与高新技术工业相比,采掘业重心分布更受制于资源。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A2013-2018年高新技术工业重心向下游移动,反映出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产业升级,人才丰富。上游地区技术比较落后,高新技术工业重心向下游移动不能说明:上游地区技术扩散;上游地区污染较轻;下游地区污染严重。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读我国省域人均碳排放重心转移图(1999年—2011年),完成下列各题。. 各年人划辘放重心.我国省域人均碳排放重心空间转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2001年至2004年重心由东向西转移B.2004年至2008年重心由北向南转移C.1999年至2011年重心一直在山西省D.1999年至2011年重心由东部向中部转移.人均碳排放重心发生转移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B.东部开发国家级新区的速度加快C.西部大开发使西部的能源消费增加 D.东部地区人均碳排放增长幅度加大49.A读图,根据图中碳排放重心分布的年份变化,2001年至2004年重心由东向西转移,A对。2004年至2008年重心先由北向南转移,再向西转移,B错。1999年至2011年重心由河南转移到山西省,C错。1999年至2011年重心一直在中部转移,D错。.C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于东部,A错。东部开发国家级新区的速度加快,与人均碳排放重心向西转移关系不大,B错。人均碳排放重心发生转移是西部大开发使西部的能源消费增加的结果,C对。东部地区人均碳排放增长幅度减小,D错。下图为1978〜2008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变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关于我国人口重心移动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移动不规则,向东移动的频率最高B.移动距离:东西方向小于南北方向C.移动速度:南北方向慢于东西方向D.中部地区成为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52.关于我国人口重心移动原因的叙述,合理的是()A.1996~1997年,人口重心西移与自然灾害有关B.2007~2008年,人口重心北移与生态移民有关C.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我国人口重心移动的主导因素D.人口重心移动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B由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重心1979~2000年向西、西南移动,2005年后向南移动,2007年后又向北移,A错误;东西方向移动约0.45°,南北方向移动约0.65°,B正确;南北方向移动速度快于东西方向,C错误。不能看出中部地区是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D错误。.D1996~1997年,人口重心西移与西部大开发相关,A错误;2007~2008年,人口重心北移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相关,B错误;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影响我国人口重心移动的主导因素,C错误;我国的人口重心移动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正确。下图为我国茶叶生产重心移动方向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茶国面积名优茶产量茶国面积名优茶产量113,£.图中反映我国A.茶园面积重心东移幅度最小B.名优茶产量重心西移幅度最大C.茶业产值重心西移幅度最大D.茶叶产量的重心东移幅度最小54.造成我国茶叶生产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是A.产业政策的支持 B.气候条件的变化C.劳动力素质高 D.交通更便捷.B读图可知茶园面积重心西移,A错;图中显示名优茶产量重心西移幅度最大,B对;茶业产值重心西移幅度比较小,C错;茶叶产量的重心主要是西移,D错。.A从图中可知中国茶叶生产重心整体呈西移趋势,政府对茶产业的高度重视及政策的强力支持是中国茶园西移的重要驱动力,当然科技、地价和劳动力低廉也有影响,但是影响较小,选择A。下图是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制成的福建省耕地、经济和人口重心演变轨迹图,回答下列各题。一饼地―倏一饼地―倏/♦AO.由图可以判断()A.耕地重心向东北移动A.耕地重心向东北移动C.人口重心向西南移动B.人口重心移动幅度最小D.经济重心移动幅度最大.1985~2010年,福建省耕地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是()A.东南部城市化速度加快 B,西部实施生态退耕政策C.西北部种植业结构调整 D.沿海地区开发后备耕地.D读图,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A错;人口重心移动幅度大于耕地重心,B错。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C错。经济重心移动幅度最大,D对。.A福建省耕地重心向西北移动,主要是东南城市化加快造成,A对。西部的生态退耕造成耕地比重下降,B错。与种植结构调整无关,C错。沿海地区开发后备耕地,重心会移向东南,D错。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下图为1989~2009年陕西省的人口重心移动轨迹、经济(GDP)重心移动轨迹及几何中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35.2035.1035.2035.1035.00—34.90期34.80«34.70部34.6034.5034.4034.30108/010sl65108.70108.75ICIWI0&85108.90108.95东经(度).陕西省的人口重心移动轨迹A.与经济重心的移动同步 B.与经济重心移动方向相反C.经度方向大于纬度方向 D.移动速度滞后于经济重心.影响陕西省经济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陕北地区退耕还林T程实施 B.陕北能源化T基地建设C.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D.关中平原白然灾害多发.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轨迹变化,说明陕西省A.人口分布日趋均衡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南部人口数量锐减 D.南北部经济差距变大.D结合图例可看出陕西省的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与经济重心移动方向相同,相同时间人口重心移动的距离小于经济重心移动距离,说明人口重心移动速度滞后于经济重心,D正确;经度方向移动小于纬度方向。.B由于陕北能源工业基地的建设,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人口向东北方向移,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向东北方向移,B正确;.B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轨迹变化,说明陕西省人口分布日趋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B正确;从图中看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一直在几何中心以南,说明陕西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一直偏,向北移会使南部人口数量会减少,但不会锐减,使南北部经济差距缩小。茶树性喜温喜湿,光照适中,怕涝。中国茶叶产区大致可划分为西南、江南、华南和江北四大茶区。下面两幅图为中国2009年-2014年茶叶产量重心及茶叶产值重心转移路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hi*oo,nr»,nroo1orwiw®'

.据图,下列关于我国茶叶产量和产值重心转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产量重心所在地的茶叶产量最大B.产量重心和产值重心持续向西移动C.产值重心呈北移趋势说明北方茶叶产值大于南方D.产值重心的移动总体滞后于产量重心的移动.吸引我国茶叶产量重心移动的主要地区是()A.西南产茶区 B.江南产茶区 C.华南产茶区 D.江北产茶区.下列关于2009年-2014年间我国茶叶生产重心总体移动趋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①西部地区多山地丘陵,荒地多,气候温暖湿润,产量增大②西部地区光照强烈,有利于茶叶进行光合作用,茶叶品质好③西部地区人力和土地成本比较优势明显④我国茶叶消费市场重心逐渐西移⑤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⑤ D.①②③©⑤60.D产量重心所在地不是茶叶产量最大的地方;产量重心持续向西移动,产值重心2012年到2013年向东移,没有持续向西移;产值重心呈北移趋势说明北方茶叶产值增长速度快于南方,但重心依然在南方;产值重心的移动总体滞后于产量重心的移动,D正确。.A从图中看产量重心大体向西和向南移,可知吸引我国茶叶产量重心移动的主要地区是西南产茶区,A正确。.C结合材料“茶树性喜温喜湿,光照适中,怕涝”分析,西部地区光照强烈有利于茶叶进行光合作用不正确;从材料和图中看不出我国茶叶消费市场重心西移,C正确。.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如图中表示江苏省1985〜2008年几种用地重心变化的轨迹.读图分析可知( )”、珠’1IX7gQ19$$g ★\局好市-★江苏行几何*心+农业生产用地承心a生态用地无心•城慎生活用地,心01020km1 L 」05S3J«00NII9*2OEI19M0EA.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主要原因是苏北地区农业发展快B.生态用地重心总体向苏南方向偏移主要原因是苏南地区环境污染较轻C.城镇生活用地重心总体向南偏移主要原因是苏南地区工业化迅速推进D.从重心变化的轨迹与几何重心的距离看只有城镇用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在增大

【答案】C此题考察的背景是江苏南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造成的影响。A选项错误,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主要原因是苏南耕地面积减少,导致重心向北迁移;B选项错误,生态用地重心总体向苏南方向偏移主要原因苏南地区由于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加重;C选项正确,城镇生活用地重心总体向南偏移主要原因是苏南地区工业化迅速推进;D选项错误,从重心变化的轨迹与几何重心的距离看,上述三个重心分布的不均衡性都在增大。读我国1991〜2006年能源消费重心轨迹移动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下列有关我国能源消费重心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图示阶段,我国能源消费重心持续向西南方向移动B.在图示阶段,我国能源消费重心由我国东北地区移到我国西南地区C.1994年我国能源消费重心大致在我国华北地区D.图示阶段,我国能源消费重心移动距离达到200km65.下列关于图示阶段我国能源消费重心移动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B.我国中西部地区轻工业比重较大C.我国中西部地区技术水平及生产工艺较落后D.我国中西部地区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C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但期间有向东南移动的过程;根据1994年我国能源消费重心的经纬度可知此时重心位于华北地区。.B2000年前我国能源消费中心偏西,和我国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等政策有关;我国能源消费重心总体向西移动和中西部地区技术水平及生产工艺较落后,以及以能源和原料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关,能源消费量上升较快。中西部地区重工业比重相对较大。地理学中,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平衡。下图为我国1980年至2005年能源生产(甲图)和消费(乙图)重心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6.1980年至2005年我国A.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大致一致B.能源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在空间分布上完全一致C.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由北方地区移到南方地区D.能源生产重心东西向的变化小于能源消费重心的变化67.1980年至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国家产业向西部转移B.东北、华北地区油气和煤炭资源的开发C.西南、西北地区油气和水能资源的开发D.东南部沿海地区核能、风能等能源的开发66.A读图可知我国1980年至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重心都是向西南方向转移的,所以可知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大致是一致的,并不完全一致的,BC错误,A正确。读图可知1980年至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重心东西向的变化在1980年至1985年是大于能源消费重心的变化的,D错误。故选A项。.C东北、华北地区油气和煤炭资源的开发并不会使得我国能源生产重心向西南转移.B错误。我国西南、西北地区油气和水能资源比较丰富,这些区域油气和水能资源的开发是我国能源生产重心向西南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A错误,C正确。东南部沿海地区核能、风能等能源的开发并不会使得1980年至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重心向西南地区转移,D错误。故选C项。下图为1980〜2005年我国人口迁出、迁入重心演化轨迹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纬度1I30EIJ4»E1I5»E纬度1I30EIJ4»E1I5»E.由图可知()A.迁出重心的位移变化比迁入重心明显B.迁入重心的位移变化主要表现在东西方向C.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一直迁往东南D.两重心位移在南北方向上基本保持同向变化69.2000~2005年我国人口迁入重心东移,最可能原因是( )A.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 B.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C.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 D.东北传统工业区振兴.D图示迁入重心的位移变化更明显,A错;迁入重心的位移变化主要表现在南北方向,B错;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迁移向西南-向南-向东南方向变化,C错;两重心位移在南北方向上始终向南,保持同向变化。选D正确。.C2000—2005年我国人口迁入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是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力增大。选C正确。电力强度是指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下图示意1985~2014年中国电力强度重心迁移轨迹。完成下面小题。34.235°N34.6°N109°E 110°E 111°E34.235°N34.6°N109°E 110°E 111°E 112°E 113°E70.1985~2014年中国电力强度重心始终位于()A.中部地区 B,西部地区C.东部季风区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71.影响我国电力强度重心迁移的因素有()①产业结构差异 ②科技水平差异③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 ④经济发展速度A.0(2X3) B.①②④ C. ④ D.②③④.C从经纬度判断,1985年重心在河南省(中部)西北部近,2014年在陕西(西部)中部附近,一直在东部季风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A根据材料可知电力强度反映了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我国电力强度重心总体向西移的趋势,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速度快于西部地区,或者说东部地区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上升幅度快于西部地区,所以,影响我国电力强度重心迁移的因素有①产业结构差异,②科技水平差异3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①②③对,④经济发展速度与电力强度重心的西移关系不大,④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o下图示意2002-2012年江苏省制造业重心变动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一制造业总体-一制造业总体-•-劳动宙集P♦俄本密集型一技术密集型B.B.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重心偏北D,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布重心偏北B.苏北劳动力价格高D.省内矿产资源丰富W , J—— , ■119.65 119.75 119.85 119.95东经/(°).江苏省制造业的分布重心A.总体重心移动距离东西向大于南北向C.总体重心先向东南后向东北移动.江苏省A.苏南区位优势逐渐丧失C.省内产业转移趋势明显72.B据图可知,结合图中纵横坐标的距离可知,南北迁移距离大于东西迁移距离,A错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布重心偏北,B正确;制造业总体重心先向东南后向西北移动,C错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分布重心偏南,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重心分布介于二者之间,D错误。故选B。.C苏南劳动力价格高,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方面优势丧失,但是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优势明显,A错误;苏北经济落后,劳动力价格较低,B错误;江苏省经济南北差距大,结合制造业总体重心移到可知省内产业转移趋势明显,C正确;江苏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主,没有资源密集型,因此矿产资源不丰富,D错误。故选C。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左图示意1985-2010年我国某省耕地重心移动轨迹,下右图示意1985-2010年该省人口重心移动轨迹。该省几何中心地理坐标为26。叱118°EO据此完成下列问题。.由图可以判断,该省()A.1985-2010年,耕地重心移动经历了“剧烈-缓慢-剧烈”的变化过程B.1985-2010年,耕地重心移动幅度高于人口重心移动幅度C.1985-2010年,人口重心一直在东南部地区D.2010年耕地相对集中分布于西北部地区.1985-2010年,该省耕地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B.东南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C.西部实施生态退耕政策D.西部平原广阔.C由图可以判断,1985-2010年,耕地重心移动经历了“缓慢-居IJ烈-缓慢”的变化过程A错误。从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1985-2010年,耕地重心移动幅度小于人口重心移动幅度,B错误。2010年耕地相对集中分布地区相对于该省几何中心地理坐标为26°N,118强偏向东南,D错误。右图显示1985-2010年,人口重心一直在东南部地区,C正确。.B1985-2010年,该省人口重心向东南移,说明东南地区城市化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多,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该省耕地重心向西北移动,B正确。下图为我国1980年至2005年能源生产(左图)和消费(右图)重心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6.198076.1980年至2005年我国()A.能源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在空间分布上完全一致B.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C.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D.能源生产重心东西向的变化小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向的变化77.1980年至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东部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开发B.西南、西北地区油气和水能资源的开发C.东北、华北地区油气和煤炭资源的开发D.东南部沿海地区核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B由图中经纬度可以看出二者在空间分布上不完全一致,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基本仍然在北方地区,而且能源生产重心东西向的变化约3。左右,大于能源消费重心的变化大约1°左右,故A、C、D项错误;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都向西南方向转移,所以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大致一致,故B项正确。.B我国能源生产以煤炭为主,其次是石油、天然气、水能等,核能、风能等新能源所占比重很小,故D项错误;东部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开发、东南部沿海地区核能、风能等能源的开发,不会使能源生产重心向西转移,故A项错误;东北、华北地区油气和煤炭资源的开发早,不会使能源生产重心向南转移,故C项错误,B项正确。城市商务活动空间布局滞后于城市空间地域扩张。读广州市1990~2007年商务活动重心坐标变化图,回.下列有关广州市商务活动空间重心坐标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历年来商务活动空间重心偏移方向几乎未发生改变B.历年来商务活动空间重心偏移距离呈逐年下降趋势C.2000~2007年商务活动空间重心偏移距离最大D.2000~2007年商务活动空间重心偏移方向未发生本质的变化79.依据广州市商务活动空间重心变化,推测广州城市主体扩展方向是()A.向北 B.向南C.向东 D.向西78.B由图中信息可知,1990~1995年商务活动重心位移较大,1995~2000年的位移就减小了很多,2000~2007年共7年间位移变得更小。79.C图中显示广州商务活动空间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说明广州城市主体扩展方向是向东。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受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状况影响,其空间分布不断变化。下图为我国1980-20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及总产量重心迁移轨迹。读图回答以下问题。JU* 1U* 1IS*80.1980~2010年我国水稻产量重心A,迁移距离和幅度小于面积重心 B.主要迁移方向表现为“北进东移”C.总体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 D.与面积重心空间变化趋势相反81.我国水稻面积重心和产量重心迁移轨迹表明A.西北地区的水稻总产量增加 B.南方地区的商品粮地位上升C.北方地区水稻生产效率上升 D.西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80.B从图中可以看出,1980-2010年我国水稻产量重心迁移距离和幅度均略大于面积重心;主要迁移方向向东北方向,表现为“北进东移”;但重心仍位于我国南方地区。.C从上题分析可知,我国水稻面积重心和产量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说明我国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所增加,北方水稻生产效率上升。下图表示我国能源生产总量、消费总量重心在经度和纬度上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7.关于我国能源生产总量、消费总量重心的叙述,正确的是()A.1978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的重心向东移动B.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的重心在东北地区C.1987-1991年期间,二者的重心大致重合D.二者相比,能源生产总量的重心较为偏北.上图反映出我国的能源问题主要是()A.能源生产与消费区域不平衡 B.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C.能源生产供不应求 D.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使用率低.下面各项中,适宜应用遥感技术的是()A.森林普查B.人口普查 C.交通定位导航 D.确定某点高程82.D根据图示:1978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的重心向西移动,A错;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的重心在江淮地区,B错;1987—1991年期间,两者经度位置重合,但是纬度位置相差大,所以重心不重合,C

错;二者相比,能源生产总量的重心较为偏北。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根据图示:我国能源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相差大,所以能源生产与消费区域不平衡,A对。其余选项不能从图中显示,可排除。.A遥感技术主要功能是拍摄遥感图例,可用于资源普查,如森林普查,A对。人口具有流动性,不适宜人口普查,B错。交通定位导航、确定某点高程利用GPS技术,C、D错。读我国1978〜2014年粮食及四种作物产量重心在经纬度上的变化趋势(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粮食士稻谷—小麦图甲小麦403K3632302X稻谷粮食士稻谷—小麦图甲小麦403K3632302X稻谷玉米一图N.四种粮食作物中,重心变化最小的是()A.大豆 B.稻谷 C.小麦 D.玉米.我国粮食产量重心变化的方向是()A.东北 B.西南 C.东南 D.西北.导致我国粮食产量重心变化最直接的社会经济因素是()A.气候变暖 B.人口迁移C.饮食习惯变化 D.土地利用性质变化85.C从图中看小麦重心经度和纬度变化都较小,重心变化最小的是小麦,C正确;大豆在经度上变化较大;稻谷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玉米重心经度波动较大。86.A从经度上看我国粮食产量重心由114°E逐步向东移动到115°E;从纬度上看由32°N向北移动到34°N,可知我国粮食产量重心向东北移,A正确。.D从图中可知我国粮食产量重心逐渐向东北移动,主要是由于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南方主要粮食产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农田多转化为城镇用地,使得粮食重心逐渐向东北移动,D正确。地理学中的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平衡。重心移动可用来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电力强度是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电力消费之间的关系。下图示意1985-2014年中国电力强度重心迁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886 3886 3 60a受0 ―(牛)66 2 & 6孑 孑O、,一―一―一Z 00.推测中国电力强度重心A.1985~2003A.1985~2003年位于京津唐工业基地B.2003~2014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C.1985~2003C.1985~2003年大致向东南方向移动D.2003~2014年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动.影响中国电力强度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是A.能源消耗 B.产业规模 C.技术水平D.能源结构.D根据经纬度,中国电力强度重心1985-2003年位于中西部地区,A错。2003-2014年位于黄土高原地区,B错。1985-2003年大致向西南方向移动,C错。2003-2014年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动,D对。.C电力强度是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影响中国电力强度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是技术水平,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比中西部高,C对。能源消耗、产业规模、能源结构不是影响电力强度的主要因素,A、B、D错。【点睛】根据经纬度,判断中国电力强度重心的移动方向,主要分布地区。电力强度是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影响中国电力强度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是技术水平。经济重心是指在区域经济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经济力量能够维持均衡。下图为公元元年以来全球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据图可知,1960年至2010年全球经济重心()A.移动速度先快后慢 B.始终位于欧亚大陆C.移动方向先东北后东南 D.已进入中国境内.近些年,全球经济重心仍在发生位移,其最大经济牵引力量应来自()A.东亚 B.西欧 C.北美 D.南美90.C从图中可知,1960年至2010年全球经济重心的移动速度是先慢后快,具体表现在空间位置的变化距离上,比如从1980年到2000年,20年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和2000年到2010年移动的距离差不多,根据经纬网可知,全球经济重心在基本上在15°W到60乍,60。1\1到73QN左右的范围内,而这个范围不全都在欧亚大陆范围内,也有一些位于海洋范围内也并没有到达中国境内,中国领土的最西端在大概74任的位置。移动的方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故选C。91.A从1960年到2018年,全球经济重心的整体迁移趋势是向东,由此可见,经济的最大牵弓I力来自东方的东亚地区,故选A。碳足迹是衡量生产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所直接或间接排放的CO?量,能够反应人类某项活动或某种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程度。我国生态环境的压力程度最大的区域位于东南沿海,由碳足迹重心演变曲线可以看出碳足迹重心迹的空间偏移及其趋势。读中国碳足迹重心演变趋势线图(图中县市都位于河北省),回答下面小题。92.从1997年到2008年碳足迹重心整体的大致移动趋势A.A.有波动向西南移动C.有波动向西北移动93.推测影响碳足迹重心演变的原因是A.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C.土地利用中自然植被破坏增多B.稳定 向东北移动D.稳定 向东南移动B.我国各地能源消费量增加D.各地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与速度不一.A读图分析可知,从1997年到2008年碳足迹重心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再向西移动,之后向东,再向南移动,最终2008年的位置在1997年的西南位置,因此重心整体的大致移动趋势为西南,但是移动过程有波动,故答案选A。.D碳足迹是衡量生产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所直接或间接排放的C02量,能够反应人类某项活动或某种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程度。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最初传统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因此能源的消耗量较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大,随着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东部地区的传统工业不断向内陆地区转移,从而导致内陆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多,碳足迹重心不断移动,故答案选D项。区域重心是衡量某种属性在区域总体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可表示分布的总趋势和中心区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劳动力重心也发生了明显移动,下图示意1978-2015年中国农业劳动力重心时空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ftl/E.造成我国农业劳动力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B.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D.环境人口容量变化的地区差异.伴随着劳动力重心移动,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