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朋友,请看大屏幕,他们是谁?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师:那谁能告诉我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孙悟空和猪八戒是唐僧的徒弟,唐僧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师傅。师:“孙悟空是徒弟”和“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两句话,哪一句表达得更清楚,为什么?生:第二句,因为它说清楚了“谁是谁的”。师:很好,我们在表述一种关系的时候以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合作探索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在数学王国中,数与数也存在着各种关系。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情境图。师:学校要举行团体操表演,有12名同学参加,可以怎样排队?生:可以排2行,每行6人。师:如何得知一共是12人呢?生:2×6=12,用乘法算式得出来的。师:很好。还有其他的想法吗?为什么可以这么摆?依据是什么?生:4×3=12,1×12=12。用乘法算式做依据。师:用三个算式可以表示6种摆法,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今天我们就从这几个乘法算式入手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师:在2×6=12这个算式中,2和6又叫什么?生:因数。师:12呢?生:积。师:今天我们给这三个数确定更加准确的关系。(出示课件)生齐读: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师: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自然数(0除外)。板书:自然数(0除外)师:根据另外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生1:4×3=12,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生2:1×12=12,1和12是12的因数,12是1和12的倍数。师: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同意吗?在数学中还真是这样,12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师:刚才大家认识了因数和倍数,那你们听老师说6是因数,12是倍数行不行?为什么?生:不行,在表达关系的时候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师总结:因数和倍数是数与数之间的相互的关系,只能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师:12的因数还有吗?(没有了)那你们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12的因数吗?生尝试完成,投影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拓展延伸1、探索交流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师:你能找出24的所有因数吗?师:大家都找出来了吗?谁下来分享一下?生1:我找到……师: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找到的吗?一次能找出几个?生:乘法算式,一次能找出两个。师:他找全了吗?还有没有补充的?你是怎样做到的找的这么全?师:依次一对一对的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同学们真棒。师:找因数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那谁能准确快速的找全16的因数?赶快动笔。生:1,2,8,4,16。师:这里是4×4为什么就写一个4呢?生:重复了,写一个就行了。师:你非常聪明,反应也这么快,真棒,重复的数字,我们只保留一个就好。师:同学们,观察这几个数的因数,你能发现它们什么共同点?生1:因数里都有1。生2:最大的因数是这个数,最小的因数都是1。生3:因数的个数不一样。师:那每个因数的个数能不能数过来?(能)也就是说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师:那我们来总结一下,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2、探索交流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师:因数大家都会找了,那一个数的倍数呢?怎样找?师:同学们,你能写出4的倍数吗?下面就把4的倍数写在你们的练习本上吧,我们来看看谁写的又快又多。师:好了,时间到,谁上来交流一下你写的4的倍数?生:4,8,12……师:你是怎么写的?能写完吗?师:再写一下5的倍数,9的倍数师:你们都能写完吗?生:不能。师:那怎么办?生:用省略号代替。师:观察一下一个数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师:下面我们再总结一下师: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它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它没有最大的倍数。【设计意图】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巩固练习。师:同学们,因数和倍数我们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了,下面我们就做几个小练习来检测一下自己掌握了没有,有信心完成吗?火眼金睛辨对错。小游戏:找朋友每个同学面前都有一张数字卡片,从现在开始,你就代表了这个数字。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站起来,并把写着自己学号的卡片高高举起。小结其实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秘密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研究、去探索。【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自然数(0除外)《因数与倍数》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对数的运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因数和倍数》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既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因数和倍数》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是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节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分数四则运算奠定基础。这节课在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前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用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ab=c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将要学习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因数与倍数》当堂检测班级:组名:姓名:一、填空。1、在18÷3=6中,(

)和(

)是(

)的因数。在3×9=27中,(

)是(

)和(

)的倍数。2、从小到大15的5个倍数有(

)。3、7是7的(

)数,也是7的(

)数。4、一个数既是25的倍数,又是25的因数,这个数是(

)。5、30的因数中,最小的是(

),最大的是(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18的因数有6个,18的倍数有无数个。

)2、

因为21÷7=3,所以21是倍数,7是因数。

)3、一个自然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就越多。

)4、一个数的倍数总比它的因数大。

)三、写出24的全部因数。【5分评价】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长评价:《因数和倍数》课后反思《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给予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在回答问题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遇到涉及自己的问题会高举手中的数字牌。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时,在团体操摆队形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初步渗透对新知识的理解。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趣味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智取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