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PAGE教学设计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王文涛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十课,上承本单元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下启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课主要概述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经济的变化;二是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三是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这三个问题前后相继,互为因果。清晰地揭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场景,反映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内部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同时,在整个高中历史课程中,本课上承必修1的《鸦片战争》,实质分析的是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制度、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近代中国的变化就是工业革命冲击下的产物。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时期,但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而本课纵横古今中外、概念性强,对高一学生而言认知上存在一定困难。故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既突出主题: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又要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设计历史情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感悟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曲折过程和近代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体会近代企业的艰难起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②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③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④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小农经济解体过程的学习,掌握重大历史现象的演进过程。运用阅读和分析材料,理解欧风美雨是中国近代化的外部条件。结合材料分析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特点和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②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③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①经济结构的变化②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的兴起2.难点:①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②民族工业的特点③对中国近代化的理解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温故知新情景导入明确课标认识重点探究合作落实课标课堂小结串珠成帘图片展示:中西方文明对照西方:工业文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中国:农业文明(小农经济、鸦片战争)通过课件展示本节课程标准与重难点,让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标,这一环节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痛苦之变小农经济渐解体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结合四个问题突破小农经济解体这一目。问题1: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什么?在经济结构中处于怎样的地位?问题2:小农经济的解体有何具体表现?问题3:小农经济的解体有何具体原因?问题4:小农经济的解体带来怎样的影响?跛脚之变创办洋务终夭折1、让学生阅读课本47-48页“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子目,完成下列表格2、文字材料:(1)梁启超《变法通议》记述,让学生思考“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2)合作探究:洋务运动的评价畸形之变兴办实业历艰难1、情景小剧、合作探究: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2、文字、图片材料设置问题。问题1: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何自身特点,对其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问题2:阅读材料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还有何特点,其发展受那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乾坤之变——民族企业当自强学生跟随老师回顾旧知,实质分析的是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变化就是工业革命冲击下的产物。思考、听讲、明确课标学生积极跟随教师阅读材料、思考、提取信息,并组织答案。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并由其它组的同学修正、补充。2、小组合作探究,评价洋务运动夹缝中生存,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在夹缝中生存。具有妥协性和革命性。通过设计相应的知识背景,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同时借助这些问题在旧知识与新知识搭起一座桥梁,通过设置相应情景,导入新课。在学习新课之前,明确展示课标,让学生首先知道这节课应该学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明确学习目标后,为课堂学习定下方向。培养阅读史料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体会自然经济解体的途径和表现。了解列强经济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体会自然经济解体客观进步作用。学习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将洋务运动的发生放到中外大背景中去思考,感受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感受古今之大变局下中国国先进的士大夫阶层思想的转变体会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想和政治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各种类型材料中读取信息的能力。选取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使学生更加亲近历史。感受民族资本家创业的艰辛。总结知识、拓展思维、树立正确的文明史观。六、教学反思课堂是落实教学改革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出台后,我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确立了基本的教学框架。本节课我将知识分为四部分(痛苦之变小农经济渐解体、跛脚之变创办洋务终夭折、畸形之变兴办实业历艰难、乾坤之变——民族企业当自强)进行处理,设计思路是由基础到综合,由课本到生活,逐步逐层的提升。让学生体验所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有生活,如果能更深入的研究,则能更好的指导生活。总体感觉本节课真正做到了“面广、点细”。通过问题引领启发了学生思维,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对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自我感觉不足之处是时间把握上还有待于提高。学情分析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王文涛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时期,但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而本课纵横古今中外、概念性强,对高一学生而言认知上存在一定困难。故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既突出主题: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又要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设计历史情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感悟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曲折过程和近代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体会近代企业的艰难起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效果分析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王文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的变化与收获是看得见的:1.学生情感表现:学生从学习、情景中得到学习的兴趣,从探究活动中获得合作交流的乐趣。学生参与度广,多数同学在小组活动、发言等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自信心。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一定的生物学素养。2.学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观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进入深层次的思考。思考能力。通过对探究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表达能力。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规范、有条理。教材分析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王文涛《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十课,上承本单元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下启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课主要概述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经济的变化;二是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三是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这三个问题前后相继,互为因果。清晰地揭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场景,反映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内部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同时,在整个高中历史课程中,本课上承必修1的《鸦片战争》,实质分析的是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制度、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近代中国的变化就是工业革命冲击下的产物。鸦片战争后,质优价廉的洋纱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后,逐步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为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一场洋务运动。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两次鸦片战争后,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所以从现代化史观来分析这一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即是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型,也就是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评测练习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王文涛【课堂检测】命题思想一紧扣核心概念(题点)概念——与小农经济有关1.曾主持中国海关总税物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最好的饮料——茶。他们无须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A商品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自然经济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命题思想二隐含社会热点(题点)从大国崛起因素来看洋务运动2.一个大国的真正崛起,最终要看其有没有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有没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洋务运动在这方面的实践尝试主要体现在()A求富举措B求强举措C育人举措D外交举措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题点)新史观——近代化史观3.如果从中国近代化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A有限度的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工业B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海军C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D开始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课后巩固提高】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2014年全国大纲卷)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3.(2014年山东卷)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4.(2013年山东卷)1872年,“机械螺丝(厂)”创与简村堡陈启沅(源),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以其交洋人也“材料中的螺丝厂最可能坐落于A北京附近B广州附近C西安附近D成都附近5.(2013年浙江卷)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一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桑蚕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唯湖以委„„官赋私负成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所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栗。——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马克思在这里是用来“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总要思想。——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课后反思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王文涛课堂是落实教学改革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出台后,我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确立了基本的教学框架。下面我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实践为例,反思一下关于本节课的教学。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一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问题意识强。上课后,我首先通过设计相应的复习题,让学生回顾上节所学内容,同时,借助这些问题在旧知识与新知识搭起一座桥梁,。同时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我都以提问的形式对探究后的问题有效巩固。如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与影响分别是什么?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用企业与民用企业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民族工业产生的和发展的原因,发展缓慢的原因?总之,通过设置相应情景,充分说明:同学们真正地进行了自学并认真进行了思考。最为精彩的的是结合材料与有关史实探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二是课堂达标率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度优。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增强同学们的目标意识,我们除在学案中设计了三维目标外,在导入新课后,还进一步重申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重点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并通过针对性的训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