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不同生物的繁殖方式是不同的,然而无论是无性繁殖还是有性繁殖,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才能完成。NO02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第一节染色体第二节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第三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第四节生活周期NO03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第一节染色体一、细胞的主要结构与功能NO04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一)细胞膜
细胞膜是指包被着细胞内原生质的一层薄膜,简称质膜。NO05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1、质膜结构质膜是流动性的嵌有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的液晶态结构。
2、细胞膜的功能(1)维持细胞结构细胞膜使细胞成为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单位,借以调节和维持细胞内徽小环境的相对稳定性。(2)选择通透性主动而有选择地通透某些物质,既能阻止细胞内许多有机物质的渗出同时又能调节细胞外一些营养物质的渗入。(3)质膜对物质运输、信息传递、能量转换、代谢调控、细胞识别、癌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NO06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是不同(1)细胞壁(2)胞间连丝NO07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二)细胞质
细胸质是在质膜内环绕着细胞核外围的原生质,是含有许多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各种细胞器)的胶体溶液。细胞器是指细胞质内除了核以外的一些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徽结构、微器官。主要包括线粒体(mitochondria)、质体(plastid)、核糖体(ribosome)、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高尔基体(Golgibody)、中心体(centralbody)、溶酶体(lysomme)和液泡(vacuole)等。其中中心体只是动物和一些蕨类植物及裸子植物所特有。质体(叶绿体等〉只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现已肯定,线拉体、叶绿体、核糖体和内质网等都具有重要的遗传功能。NO08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1、线粒体(1)结构线拉体线粒体是由光滑的外膜和向内回旋折叠的内膜组成的双膜结构。(2)功能:①是细胞里进行氧化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中心,是细胞的“动力工厂”。②是具有遗传功能,因它含有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且具有独立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是细胞质内遗传物质的载体之一。NO09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线粒体NO10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2.质体质体包括叶绿体(chloroplast)、有色体(chromoplast〉和白色体(leucoplast)3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叶绿体,它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器。叶绿体的主要功能:(1)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2)是具有遗传功能,也是细胞质内遗传物质的载体之一。因它含有DNA、RNA和核糖体等,故既能分裂增殖,又能合成蛋白质,还能发生白化突变。NO11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细胞叶绿体NO12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3、核糖体
核糖体是由大小两个亚基构成的微小细胞器。主要存在于粗糙型内质网上,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它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NO13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4、内质网内质网分粗糙型和光滑型两种。内质网主要是转运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和最终合成产物的通道。NO14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三)细胞核
原核细胞:细菌和蓝绿藻,其细胞中由于没有核膜,所以不能把核物质和细胞质分开,看不到核结构,这样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这些生物被称为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具有核结构,即核物质被核膜包被在细胞质里,故称为真核细胞。除了原核生物以外的所有高等植物、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统称真核生物。
NO15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细胞核核膜核液核仁染色质染色体双层膜、膜上有核孔含有核仁外,还含有染色质
RNA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NO16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二、染色体的形态
1、结构(1)着丝点(2)长臂(3)短臂(4)缢痕(5)次缢痕(6)随体NO17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2、大小
长:0.2~50.0μm宽:0.2~2.0μm一般染色体数目少的体积大,植物大于动物,单子叶植物大于双子叶植物。NO18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3、染色体分类(1)中间着丝点染色体(V型)(2)近端着丝点染色体(L型)(3)近端着丝点染色体(4)粒状染色体NO19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4、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则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水稻共有12对同源染色体,这12对同源染色体彼此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NO20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三、染色体的结构
(一)染色质的组成成分和基本结构真核生物中,染色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及少量核糖核酸(RNA)组成的复合物。DNA的含量约占染色质重量的30%。蛋白质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两类。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连接丝和一个分子的组蛋白。
NO21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二)染色体的结构模型
NO22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染色体的结构第一个层次是DNA分子超螺旋化形成核小体,产生直径约为10nm的间期染色线,在此过程中组蛋白H2A、H2B、H3和H4参与作用。第二个层次是核小体的长链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径约为3Onm的超微螺旋,称为螺线管,此过程中组蛋白Hl参与作用。最后是染色体螺旋管进一步卷缩,并附着于由非组蛋白形成的骨架或者称中心上面成为一定形态的染色体。NO23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三)异固缩现象由于染色体上各部分的染色质组成不同,对碱性染料的反应也不同。染色较深的染色质是异染色质,这个部位叫异染色质区;染色较淡的染色质是常染色质,这个部位叫常染色质区。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相比,只是DNA的紧缩程度及含量不同。在细胞分裂间期,一般异染色质区的染色线不解旋,仍然紧密卷曲,故染色较深;而常染色质区的染色线解旋变得松散,故染色很浅,不易看到。在同一染色体上所表现的这种差别称为异固缩现象。染色体的这种结构与功能、活性密切相关。常染色质可经转录表现出活跃的遗传功能,而异染色质在遗传上表现惰性,一般不编码蛋白质,只是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NO24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四、染色体的数目
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都是恒定的。而且他们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用2n表示。在性细胞中是成单的,用n表示。也就是说,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其性细胞的两倍。
有些生物的细胞中除了具有正常恒定数目的染色体以外,还常出现一些额外的染色体。通常把正常的染色体称为A染色体;把额外染色体统称为B染色体,也称为超数染色体或副染色体。
NO25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五、染色体分析及其应用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生物细胞核内所含的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以及配对关系进行分析,称为染色体核型分析或称组型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对物种起源及进化的了解,也可以为倍性育种提供参考。常用的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有染色体形态分析和染色体显带分析。另外还有染色体着色区段分析和染色体定量分析。
NO27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一)染色体形态分析
染色体形态分析:
对生物细胞核内所含的全部染色体的长度、长短臂的比率、着丝点的位置、随体的有无等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称为染色体形态分析。在实验中,首先对分裂着的细胞进行特殊的处理、染色并制片;然后进行镜检、显微照相和测微长度;最后把照片上的染色体逐个剪下来,按照一定的顺序贴在纸上。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NO29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二)染色体显带分析
使用物理、化学方法对染色体进行处理,使染色体呈现出亮暗相间或深浅不同的稳定带纹。对带型进行分析,可以更细微而可靠地识别染色体的特性。带型分析分为:荧光带型分析和吉姆萨带型分析。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1.荧光带型(Q带)用荧光染料荠子煃丫因处理蚕豆、中国田鼠和人类的分裂中期染色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经紫外线照射后,使染色体上清楚呈现亮暗相间的荧光带纹。NO31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2.吉姆萨带型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被吉姆萨染液染上的带纹不一,这对分析各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染色体结构变异、鉴定远缘杂交等起了很大作用。吉姆萨是一种复合染料。由于染色前进行的前处理和所用化学药物的不同,经吉姆萨染色后,便可以得到R、G、C、T带等。植物上常用的是C带。NO33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三)染色体着色区段分析
染色体经低温、KCl和酶解,再经HCl或HCl与醋酸混合液处理后制片能使染色体出现异固缩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着色区段,使异染色质区段可见。这种着色区具有特殊性,且较为稳定。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着色区基本相同,而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则有差别。因此用着色区段可以帮助识别染色体。作为染色体组型分析的一种方法,目前在部分植物中试验已取得了成功。NO35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四)染色体定量分析染色体定量分析:
是指根据细胞核、染色体组或每一个染色体的DNA含量以及其他化学特性去鉴定染色体。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第二节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
无丝分裂:
也称直接分裂,其过程是一个活细胞首先伸长,然后核纵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形成两个子细胞。因为在整个分裂过程中看不到纺锤丝,故称为无丝分裂。无丝分裂是低等生物(如细菌等)的主要分裂方式。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有丝分裂:
在分裂过程中有纺锤丝出现,故称之为有丝分裂。而减数分裂是生物在有性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高等生物的细胞分裂还是主要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的。
NO37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一、有丝分裂与染色体行为
(一)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其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
有丝分裂期(M期)间期①DNA合成前期,简称GI期
②DNA合成期,简称S期③DNA合成后期,简称G2期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细胞周期的控制:有两类基因控制细胞周期。第一类基因主要控制细胞周期过程中所需的关键蛋白质或者酶的合成,如控制DNA合成的酶中缺少任何一个亚基都会影响DNA的复制,从而阻断细胞分裂周期的发生。第二类基因,即直接控制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各个时期的基因。研究发现,在细胞周期中,G1、S、G2、M等各个时期之间都存在着控制点由这些控制点决定细胞是否进入该时期。细胞周期蛋白及依赖于周期蛋白的激酶CDK共同调控。
NO39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二)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
又称体细胞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即核分裂为两个;后是细胞质分裂,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一个核。根据核分裂的变化特征分为4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NO41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1.前期细胞核内出现细长而卷曲的染色体,以后逐渐缩短变粗。每个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但着丝点还未分裂。核仁、核膜逐渐模糊。在两极逐渐形成丝状的纺锤丝。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2.中期
核仁和核膜均已消失,核与细胞质已无可见的界限,细胞内清晰可见来自两极纺锤丝所构成的纺锤体(spinae)。各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排列在纺锤体中央的赤道面上,而其两臂则自由地分散在赤道面的两侧。NO43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3.后期
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已分裂为二,故每个染色单体就成为一个染色体。随着纺锤丝的牵引每个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因而两极各具有与原来细胞同样数目的染色体。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4.未期在两极围绕着染色体出现新的核膜,染色体又变得松散细长,核仁重新出现。于是在一个母细胞内形成两个子核。接着细胞质分裂,在纺锤体的赤道板区域形成细胞板,分裂为两个子细胞,又恢复为分裂前的间期状态。NO45未期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三)有丝分裂的意义1、核内每个染色体准确地复制并分裂为二,为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遗传上上与母细胞完全一致提供了基础。2、复制的各对染色体在分裂中有规则而均匀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使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这种均等式的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稳定性。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二、减数分裂与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后,配子形成过程中(动物)或配子体形成过程中(植物)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因为这种细胞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故称为减数分裂。例如,玉米的体细胞染色体数2n=20,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大孢子和小孢子的染色体数都只是原来抱母细胞的一半,即n=10。
NO47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减数分裂的基本特点:①各对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前期配对,或称联会。后期I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移向两极,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可自由组合;②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第一次减数,第二次等数,因而产生的4个子细胞染色体数为其母细胞的一半;③粗线期少量母细胞会发生相邻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片段交换。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47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
分裂期间期
(染色体复制)中间期
第一次分裂
第二次分裂
前期I中期I后期I末期I
前期II中期II后期II末期II
NO49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48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1.第一次分裂
(l)前期I
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①细线期:核内出现细长如丝的染色体
12345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49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②偶线期
染色体出现联会。联会:同源染色体配对,就是各同源染色体在两端先行靠拢配对,或者在染色体全长的各个不同部位开始配对。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成为二价体。
1
2345NO51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50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②偶线期
染色体出现联会。联会:同源染色体配对,就是各同源染色体在两端先行靠拢配对,或者在染色体全长的各个不同部位开始配对。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成为二价体。
1
2345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51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③粗线期:
染色体完成联会,二价体螺旋变的粗短,可见每个二价体都有四条染色单体。相邻的非姊妹单体之间进行片断交换,基因交换。
12345NO53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52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四合体、姊妹染色单体
和非姊妹染色单体:四合体:粗线期,二价体不断的螺旋化变粗短,可见二价体中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合体。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之间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出现姊妹染色单体配对)非姊妹染色单体:四合体内的一对姊妹染色单体与另一对姊妹染色单体之间互称为非姊妹染色体。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53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④双线期
四合体继续缩短变粗,非姊妹染色单体相互交叉联结在一起。
1
2345NO55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54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⑤终变期染色体螺旋化到最粗最短,前期I终止。此时交叉节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逐渐接近于末端,这种现象称为交叉端化,简称端化。
1
2345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55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NO57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56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2)中期I特征:核仁、核膜消失,纺锤丝出现。中期I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57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3)后期I特点:联会的二价体瓦解,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分别移向两极,但着丝点不分裂,故每个染色体仍包含两条染色单体。这样每一极只分到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2n→n)。后期INO59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58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59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4)末期I子核形成;细胞质分为两部分,形成两个含有n条染色体的子细胞,即二分体(二分孢子)。末期INO61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0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2.第二次分裂
(1)前期II每个染色体有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点仍连接在一起,但染色单体彼此散得很开。
前期II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1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2)中期II
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各个分裂细胞的赤道面上。着丝点开始分裂。中期IINO63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2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3)后期II着丝点分裂为二,各个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随之分裂为两条染色体,被纺锤丝分别拉向两极。
后期II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3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4)末期II拉到两极的染色体形成新的子核,同时细胞质又分为两部分。
末期IINO65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4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首先,减数分裂使含有2n条染色体的体细胞分裂产生含有n条染色体的性细胞,两个n条染色体的雌雄性细胞经过受精形成的合子染色体数又回复到2n。从而保证了物种在世代交替的系统发育过程中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和物种相对的稳定性。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5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其次,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姊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是实现基因重组的重要方式,这使得生物能在一定的遗传背景(即一定的染色体组型)基础上发生变异。因为含有重组基因的雌雄性细胞受精结合后,其后代会出现与双亲不同的变异个体。这就保证了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材料。NO67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6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7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三、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一)分裂时空1、有丝分裂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营养生长时期;而减数分裂则发生在生殖生长时期。2、有丝分裂发生在营养体分生组织的细胞里;而减数分裂则发生在生殖器官的造殖组织内。
NO69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8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二)分裂的方式与过程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主要有以下不同点:①前者同源染色体在前期不配对,而后者是配对的;②前者在中期排在赤道面上的单位是一个个染色体,而后者是一对对同源染色体;③前者在中期看到染色体的实体数为2n条,后者为n对;④前者在中期来自两极的纺锤丝共同拉一个着丝点,后者纺锤丝分别各拉一个着丝点;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9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⑤前者在后期着丝点分裂,而后者不分裂;⑥前者在后期拉向两极的是染色单体,而后者则为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⑦前者在后期染色体不减数,后者则减数。NO71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70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三)分裂的结果与次数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次并分裂一次,细胞也分裂一次。因此,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而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并分裂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了两次,故产生的4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应用:复习思考题1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71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第三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
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是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的,所以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植物利用块根、块茎、鳞茎、球茎、芽眼、校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都属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通过亲本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受精而形成为合子,随后进一步细胞分裂、分化和发育而产生后代。有性生殖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生殖方式,大多数动植物都是有性生殖的。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72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卵原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
第一极体
卵细胞
第二极体
第一极体
高等动物雌配子形成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73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精子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精子
高等动物雄配子形成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74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75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76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二)高等植物雌雄配子的形成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77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1、雌配子的形成过程雌蕊子房中着生胚珠,在胚珠的珠心组织里分化出于孢原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大孢子母细胞(2n),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直线排列的4个单倍体大孢子(n),即四分孢子。其中3个退化,只有一个远离珠孔的大孢子又经过3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单倍体核,其中3个为反足细胞,2个为助细胞,2个为极核,1个为卵细胞,这样由8个核所组成的胚囊称为雌配子体。其中的卵细胞又称雌配子。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78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2.雄配子的形成过程
雄蕊的花药中分化出于孢原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小孢子母细胞或称花粉母细胞(2n)的,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小孢子(n)。每个小孢子形成一个单核花粉粒。在花粉粒发育过程中,它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一个管核,即营养核(n),和一个生殖核(n)。而生殖核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个雄核,亦称精核(n)。所以,一个成熟的花粉位包括两个雄核和一个营养核。这样一个成熟的花粉粒被称为雄配子体。其中的雄核又称雄配子。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79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大孢子母细胞(2n)
大孢子
卵细胞
反足细胞
助细胞
小孢子母细胞
单核花粉粒
管核
生殖核
精核(n)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80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三、直感现象(一)胚乳直感胚乳直感是指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受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出父本的某些性状的现象,又称花粉直感。例如,将玉米黄粒植株的花粉给白粒玉米植株的花丝授粉,当代所结子粒即表现父本的黄粒性状。同样,以胚乳为非甜质的植株花粉给甜质的植株授粉,或以胚乳为非糯性的植株花粉给糯性的植株授粉,在杂交当代所结的种子上都会表现出明显的胚乳直感现象。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81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二)果实直感
果实直感是指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受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的现象。例如,棉花纤维是由种皮细胞延伸而来的。在一些杂交试验中,当代棉子的发育常因长纤维的父本花粉的影响,而使纤维长度、纤维着生密度表现有一定的果实直感现象。胚乳直感和果实直感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由于花粉影响而引起的直感现象,都只能在当代表现,不能遗传给后代;不同的是前者是直接受精的结果,而后者的组织并未直接参与受精。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82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四、无融合生殖无融合生殖:
是指不经精卵融合,而产生胚并形成种子的生殖方式,亦称无融合结子。无融合生殖与有性生殖相同点:
是生殖过程发生在性器官的胚珠中,依靠种子来繁殖;无融合生殖与有性生殖不同点:
是无融合生殖不经精卵融合。无融合生殖与无性生殖相同点:
不需经过精卵融合得到后代。无融合生殖与无性生殖不同点:是无融合生殖发生在性器官中,依靠种子繁殖,无性生殖则借营养器官繁殖。通过无融合生殖所产生的种子称为无性种子。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83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无融合生殖可以概分为两大类:(1)不可重复的无融合生殖:是指其所生产的种子为单倍体(n),在自然界中自生自灭,如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2)可重复的无融合生殖体
可产生新的无融合生殖体,如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和不定胚。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84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一)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
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是指雌雄配子体不经过正常受精而产生单倍体胚的一种生殖方式,简称为单性生殖。1、孤雌生殖:凡由卵细胞未经受精而发育成有机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这种卵细胞本身虽没有受精而发育成单倍体的胚,但是它的极核细胞却必须经过受精才能发育成胚乳。在这种生殖类型中,也有因为精子进入卵细胞后未与卵核融合即发生退化、解体,因而卵细胞单独发育成单倍体的胚,这称为雌核发育。在远缘杂交时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2、孤雄生殖:与雌核发青相对的是雄核发育,亦称为孤雄生殖。精子入卵后尚未与卵核融合,而卵核即发生退化、解体,雄核取代了卵核地位,在卵细胞之内发育成仅具有父本染色体的胚。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85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二)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
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是指从二倍的配子体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胚囊是由造孢母细胞形成或者由邻近的珠心细胞形成,由于没有经过减数分裂,故胚囊里所有核都是二倍体(2n)。因此又称为不减数的单性生殖。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86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三)不定胚
不定胚是直接由胚珠的珠心或珠被的二倍体细胞产生为胚,完全不经过配子阶段。
这种现象在柑橘中往往是与配子融合同时发生的。柑情类中常出现多胚现象,其中一个胚是正常受精发育而成的,其余的胚则是珠心组织的二倍体的体细胞进入胚囊发育的不定胚。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87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巩固题:复习思考题10、11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88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第四节生活周期
生活周期,又称生活史即个体发育的全过程。
一般有性生殖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周期是指从合子至个体成熟和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发育阶段。各种生物的生活史是不相同的。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生活周期大多数包括一个有性世代和一个无性世代。二者交替发生,称为世代交替。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89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一、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90页;编辑于星期三\9点6分1、无性世代红色面包霉的单倍体世代(2n=7)是多细胞的菌丝体和分生于孢子。分生子包子发芽形成新的菌丝,这是它的无性世代。一般情况下,它就是这样循环地进行无性繁殖。2、有性世代有时也会产生两种不同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超分子振荡体系-洞察及研究
- 拥堵预警与响应-洞察及研究
- 资源动态调整-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国医药业水处理设备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小学数学教研组教学风险防控计划
- 2025年幼儿园秋季幼儿体能发展促进计划
- 生态环保装饰工程重点及难点控制措施
- 2025初中理综教研组教学方法创新计划
- 岭南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学安排计划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外科护理学专项)-外科护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 智能船舶与海洋工程:物联网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 T-ZNZ 156-2023 莲鳖生态共育技术规范
- 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
- 联通商企营销方案
-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课件
- 幼儿园课程审议下的主题活动实施
- 2023年09月内蒙古阿拉善盟度“智汇驼乡·鸿雁归巢”公开引进高学历人才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含答案带详解
- 法医学考试重点
- 室内电梯安装安全技术交底
- 耶鲁布朗强迫标准量表(YBOCS)
- 医院精神科健康教育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