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演示文稿_第1页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演示文稿_第2页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演示文稿_第3页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演示文稿_第4页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演示文稿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特征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波斯:琐罗亚士德等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2、“人类意识”首次觉醒“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3、其作品包含本民族基本精神印度《吠陀》、《佛经》希伯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希腊《理想国》、《形而上学》波斯《古圣书》等先哲典籍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

“人竭力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想恢复或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算人们怎样才能够最好地生活在一块,怎样才能最好对他们加以管理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前770——前481)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前221)

春秋战国势力图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

人们想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想恢复或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算人们怎样才能够最好的生活在一块,怎样才能最好地对们们加以管理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礼崩乐坏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背景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郡县制的出现封建制的敝端既已充分显露,于是出现了郡县之制。鲁哀公二年铁之战,晋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明早在春秋末年,郡县制已经出现。郡县制是对封建制的否定。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

1、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天下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诸侯蜂起,争霸战争频繁。公田不治,井田制随之动摇和崩溃,私有经济迅速发展,“私家”和“公室”的斗争成为主要线索,前者日隆而后者日衰。2、社会结构剧变,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制的官僚社会过渡,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变为“布衣卿相,礼贤下士”。大夫、庶士、家臣等社会边缘阶层崛起,成为社会的中心,甚至平民也可因军功而暴发凌上。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3、与宗法制的解体相应,盛行了五个多世纪的礼乐制度衰落。“礼崩乐坏”一是表现为旧礼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4、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百余年中,变革尤其剧烈。在不断的征伐交攻之中,各诸侯国都在努力壮大自己,希望最终胜出。他们纷纷变法,如逐步推行郡县制,以军功为晋升其阶级禄位的依据,大量吸纳人才等。同时,诸子也纷纷提出各种谋求统一的理论设计,并干谒王侯,以求获得实践的机会。这些人的种种政治理论学说的创制以及各国君的反复实践尝试,为后来统一帝国的实现准备着条件。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五)学术垄断于公室的局面被打破后,私学繁荣起来。相应的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蓬勃发展。其表现一为百家各自立说,互相争鸣;二为各门学科走上了独立分化之路。先秦诸子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以至整个东方文化的精神资源。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二、“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的出现

商朝和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献以及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专门知识藏于王室,由巫、史、祝、卜等专门文化官员世袭掌管。商王和贵族无日不卜,无事不卜。巫、史、祝、卜是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政治,中国文化的许多门类,其起源都与之有关。这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所充斥的官方文化。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巫从古文字中的“巫”字看,是像两“工”字作十字交叉形。《说文》:“巫,祝也。女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与工同意。”而《说文》“工”字下又云:“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巫是能通神灵、知天知地的圣者。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史史是王左右掌管祭祀与记事的官员。由甲骨文看,商代有多种史官:“大史”、“小史”、“西史”、“东史”。西周时,“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太史”起草文书、编写史书,并掌管天文历法与祭祀。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祝《说文》:“祝,祭主赞词者。”负责祭祀时致告鬼神。由甲骨卜辞知祝活动于商王左右。《周礼·春官》有“大祝”、“小祝”。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卜《说文》: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衡也。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巫、史、祝、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政治。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

西周的社会意识由“尊神”转向“重德”,但文化由官方控制的传统被强化,有“国学”“乡学”之目,“学在官府”与“土地国有”和“宗法制度”相互为用。时至东周,天子的权威在夷狄交侵,诸侯争霸过程中大为衰减;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化;兼并战争使人才问题突出出来。统治者不得不在宗法制的“亲亲”之外,实行“贤贤”。官学根基被动摇。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春秋末年,公室进一步衰落,边鄙之地文化繁荣起来。国学及乡学难以为继,宫廷中的世袭的专职文化官员纷纷出走。王室文化官员下移列国、混迹民间,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最直接的便是学术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以此为契机,殷商西周一元垄断的王官之学转变为东周多元纷繁的百家之学。私立学术门派者不断出现,以孔子最为著名,成绩最大,也是官学转向私学的最典型的标志。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论语·微子》)老聃本为周守藏史,“见周之衰,乃遂去”。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孔子是在民间聚徒讲学的第一人。春秋战国之际,又有墨子聚徒讲学。到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会带一大批弟子,以研讨学问为务。而士人们也都把从师学习当作进入仕途的门径。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文公下》)。田骈在齐,“赀养千钟,徒百人”。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章太炎云:“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聃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国故论衡》)社会上流传的书籍也逐渐增多。人们开始把古书抄写在竹简或绢帛上。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墨子·贵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天下篇》)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

私学的繁荣也与统治阶级的扶持和资助有关,齐国稷下学宫可为代表。。齐国从田齐桓公开始,就在其都城临淄西郊的稷下设置学宫,称“稷下学宫”,吸引诸多学者前往讲学著述,形成了一个影响极大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战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如孟子、荀子、邹衍、淳于髡、慎到等人,都曾在稷下受过很高的礼遇,他们虽分属不同的流派,但都可以在此自由的进行学术讨论,著书立说,教育弟子,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稷下学宫的存在,有力的支持了百家争鸣的开展,也是战国时期学术繁荣的一个缩影。稷下学宫的规模也相当大,能容纳几千名学生在此学习。“稷下学宫”从齐威王时开始兴盛,到齐宣王时达到极盛。齐湣王时,燕军攻破临淄,稷下学者纷纷散去。待田单复国以后,齐国政府重开学宫,直至齐国被秦国所灭,“稷下学宫”一共存在了150年左右的时间,为促进战国时期文化与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稷下学宫有如下功能:1.各派私学收徒授业的基地。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文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谓学则。(《管子集校·第子职》)这很可能是当时的学生守则。2.学术研究辩难的中心。可以说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最直接和最集中的发生之地。不少著作如《宋子》《管子》《周官》等都写成于此。3.齐国统治集团的咨询机构。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春秋战国时期,与私学涌动密切相联的,是“士”阶层的勃兴。士本为贵族的最低等级,有自己的封地;有的后来转以俸禄为生,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多受过六艺的训练,其中有文吏和武士之别。加之部分贵族沦为士,和优秀的庶人上升为士,于是士阶层空前壮大,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春秋末期,他们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因为具有各种专业知识,故为诸侯国君和公卿士大夫所借重,养“士”之风形成。著名的如战国四公子: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士作为一个拥有独立的社会政治地位,掌握专门文化知识,不耕而食,不富而贵的专职脑力劳动者阶层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的历史舞台上,是有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原因的。经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的在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更高层次的劳动分工,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完全分离;另一方面,也提供了足够数量的劳动产品以减少一批“不耕而食”的劳心者。社会条件:士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进入春秋时代,社会动乱,礼崩乐坏,宗族“礼法”逐渐松驰以至瓦解,政归大夫,政出家门,甚至“陪臣执国命”的事件层出不穷。同时,奴隶起义、国人暴动也冲击、威胁着士的安稳、平静生活。这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士的社会地位。一方面,他们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艺”知识,已一无所有;另一方面他们在失去铁饭碗的同时,也摆脱了宗法制度的枷锁,不再依附于宗族,也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基本的人身自由。他们成为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最早的成员。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动乱时世也改变了大批王公贵族子弟的命运。随着宗法制的破坏,他们丧失了往日的尊贵和荣华,沦落到士的行列中,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心智和口舌,谋生立命。士阶层的另一来源,是庶人中的佼佼者。《周礼·地官·司徒》:“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就是讲把庶人中的“贤者”、“能者”选拔出来担任一定职务。政治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诸侯混战,那些雄图大略、远见卓识的国君侯王为了实现自己人的政治抱负,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智慧。

“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丧。”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士”不再固定依附于一个王室,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此间才俊辈出,其阶层共有的品格为:1.博大胸怀与开放心态。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2.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3.严格的道德自律。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二、百家争鸣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文化局面。司马谈评论当时学派曰:“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论诸子为六家,后来刘歆又将诸子归为儒、墨、道、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并于《汉书·艺文志序》中详为论述。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孔丘…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文化作了反思。…由反思中得出一些理论,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道”的内容。“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自觉,有很大的差别。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先生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孟子仁政论性善论民本论修养论荀子唯物天道论性恶论明分使群德主刑辅墨子兼爱与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老子本体论辩证法无为和以退为进历史退化论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消极自由的人生观韩非子极端性恶论斗争哲学国家主义独裁理论名家逻辑问题:合同异离坚白白马非马与这个变乱的社会一道被抛弃于动荡之中的是思想的世界。…在这一思想分裂的时代,人类才真的开始不完全依赖幻想的神明和自在的真理,而运用自己的理性……

(葛兆光)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42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杏坛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45(一)儒家学派1、代表2、主张孔子孟子荀子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在孔子出生前,他的家由于政治纠纷已经失去贵族地位,迁到鲁国。孔子一生事迹详见《史记》的《孔子世家》。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47(一)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47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孔子生平简要介绍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48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49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孔子在汉城孔子在柏林世界看孔子: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50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51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海外孔子学院分布图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52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来去楚,又曾入秦,又到过赵国,最后老死于楚国。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53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儒家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礼崩乐坏”,所以安定社会的途径在于“复礼”。如何“复礼”?复礼以“仁”。“仁”是人内心中的善性,是人的“不忍之心”或“不安之心”。养护之、推广之,则有仁人;人人如此,则有太平之世。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54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道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55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老子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56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世界看老子《道德经》英文版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老子》哲学对康德、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57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道老子最先提出了“道”的观念。道的本义为道路,老子将它引申为宇宙自然的本源及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58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而在人的处世态度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逍遥游》提出了“无己、无名、无功”的顺任自然的处世态度。《养生主》提出了“以无厚入有间”的避开矛盾的方法。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59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钜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墨子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60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又由于墨家出身于工匠阶层,所以他们有很多科学技术上的发明或发现,并能创造出很多防守工具,来抵抗外来侵略。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61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法家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家: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法家理论的代表人物: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商鞅重法、慎到谈势、申不害言术。韩非则集其大成。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62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三、先秦时代的区域文化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地域文化有:齐鲁文化:姜太公封齐侯;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今都属山东。三晋文化: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名晋。秦文化:陕西宝鸡、关中一带,受封最晚。楚文化:长江中游,包括今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区,面积最大。吴越文化:今浙江、江苏南部地区。巴蜀文化:今四川、重庆地区。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63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齐鲁文化一、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经济上“重农”,又“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政治上,不尚“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64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鲁文化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经济上重农;政治上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改造土著文化。鲁国得到的西周礼器文物典籍甚多,有“周礼尽在鲁”之说,鲁又有重礼的传统,所以孔子和儒家产生于鲁,乃势所必然。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65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二、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齐鲁文化曾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首先,齐鲁文化的出现,打破了镐京在文化上的垄断。古代文化中心由西而东转移。战国时期,齐国一直是东方的大国,统治者又重视文化发展,设立稷下学宫,“招致天下贤士”,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战国以后,儒学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百家争鸣。仅在先秦时期,齐鲁地区就产生了管子、晏子、孙武、墨子、孟子、庄子、邹衍、孙膑、吴起等文化伟人。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反映了齐鲁文化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齐鲁之地是当时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66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其次,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初崇尚的黄老之学来自齐鲁文化。齐鲁霸王之道,逐渐合成为“汉家制度”。刘向说,齐国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鲁国亲亲者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故鲁有王迹者仁厚也,齐有霸迹者武政也。汉朝统治者合而用之,对此后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儒术的独尊,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在后世二千年里取得了主流文化的地位。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67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三晋文化从学术思想上看,三晋是法家的主要发源地。前513年,晋执政大臣赵鞅、荀寅“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晋国成文法诞生。魏国李悝变法,并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申不害以法相韩15年;韩国思想家韩非,集战国法家理论之大成,更在先秦文化史上占有辉煌地位。赵国有慎到及援法入儒的荀况。吴起、商鞅等著名法家人物都原籍三晋。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68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以谋取霸主地位的必争之地。董说(yue,明代)《七国考》:“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因此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的必争之地,纵横家应运而生,司马迁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其中最著名的有苏秦、公孙衍、张仪等人,他们当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69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于前302年毅然决定仿效北方游牧民族,把“博衣大带”的华夏服饰改为上衣下袴的“胡服”;废除传统的车战和步战,改用“骑射”。这一改革成效显著,“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武灵王以开放的文化观为指导,从服饰、战法改革入手,极大地促进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中华文化因而获得更加蓬勃的生机。其他如魏人吴起、尉缭,赵将廉颇、赵奢等,都是兵家的重要人物。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70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秦文化在春秋时期,秦人活动范围以今天的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为中心,生活在东起函谷关、西到陇中,北到贺兰山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带。秦人先世是居于西戎间的嬴姓部落。“不与中国会盟,各国以夷狄视之。”西周中叶受封为附庸;东周初,因救驾之功,周平王封其为诸侯,并把周族聚居地丰、岐等处赐予秦人。秦民风坚韧强悍,勇于进取,务实高效,功利主义鲜明。专注于耕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问题,以最适用有效的手段调集资源、富国强兵,不屑于仁义礼乐的讲究,更无意于思辨、玄想。对人伦关系的道德要求,也远远不如东方各国那样严格。雍容纡徐的儒家文化难以立足,而励精图治的法家学说在此得到充分的实践并终成正果。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71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秦国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度,公室强大、私族卑弱,社会结构简明有效,因其封建制的传统并不深厚,所以变法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大批非秦籍的人才如百里奚、西乞术、孟明视、商鞅、张仪、公孙衍、白起、吕不韦、尉缭、王翦、李斯、蒙恬等都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贡献。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72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秦文化以功利追求、法纪严明、实绩恢宏著称,不以文学悠游,哲理创建见长。所谓“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农业、水利、畜牧业发达,善养马相马,伯乐、九方皋都是秦人。医药也较发达。秦以小篆为统一文字,喜刻石,留下了今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73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楚文化商周之际,芈(mǐ)姓荆人鬻熊立国于今湖北荆山一带,其重孙熊绎周成王时被封,立“楚”为国号。其创造的文化成为华夏文化幽丽清奇的南支。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是其表面的特点。“信巫鬼,重淫祀”是其显著的文化特色。这一点似保存了殷商时期的文化传统,与当时各国文化大异其趣。长于幻想玄思是其另一个明显特色。哲学上以虚无为取向。文学艺术上以浪漫华彩为尚。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74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楚地是道家的发祥地。老子、庄子都是楚人。庄子的散文和屈原的楚辞是楚文化瑰丽神奇、惊采绝艳的文学代表。33篇《庄子》以其幽远的意境,奇特的想象,变幻莫测的章法,汪洋恣肆的文笔,成为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屈原诗歌高洁的品格,炽烈的情感,驰骋的想象,宏阔的结构和一咏三叹的节奏,开创了独领风骚的楚辞文体,留给后世永久效法的楷模。工艺方面的成就为青铜冶铸,丝织和髹漆。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75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

楚文化巧夺天工的工艺,主要有青铜器、漆器、丝织、帛画等。荆楚艺术保留和延续了原始宗教的氛围,保留和延续了人类童年期的炽热情感和天真气息,同时吸收了中原传入的发达文化和工艺。它比中原艺术保留了更多原始文化和商文化的遗迹,又绝无殷商艺术的恐怖、威慑和周代艺术的理智、秩序,无论是工艺、绘画还是文学,想象总是丰富多彩,情感总是鲜明炽热。楚人有独特的风俗。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76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龙凤虎纹绣,1982年湖北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图案长29.5厘米,宽21厘米,由龙、凤、虎、虬四种动物组成,中间是一只凤鸟,双翅张开,脚踏虬;另一侧是斑斓猛虎,张牙舞爪朝前方奔逐龙,龙作抵御状。图案色彩鲜艳,绣工精细。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77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凤纹龙纹凤鸟纹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78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田猎纹丝带塔形纹锦镜衣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79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之物。长31、宽22.5厘米,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虎座飞鸟本文档共94页;当前第80页;编辑于星期二\18点57分战国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本文档共94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