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学习范文_第1页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_第2页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_第3页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_第4页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德育课堂学习范文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发掘自身潜能的客观规律,践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中职学生不喜欢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讨厌教师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喜欢活生生的事例,追求生动活泼、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发掘新的教学方式,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案例教学是个不错的突破口。职业学校德育教材的每一课前都有一个案例,其篇幅约占全课程容量的1/5左右,教师若能高屋建瓴地运用这些案例,再辅助一些身边的生活实例,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一、德育课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

1.激励性原则

大家知道,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大部分中职学生自信力缺失,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多关注案例中榜样的亲和力,精心发掘激励因素,展开“阵地战”,让学生见贤思齐,看到希望,以增强他们前进的内动力。

2.互动性原则

教学互动可以避免“教”与“学”的割裂和教学惰性,其中“生生互动”会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成为教学的主体,或许效果并不会太如人意,但是不影响育人效果;“师生互动”会使教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成为教学的主导,同时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

3.实践性原则

“明理笃行”是各种教学方法育人的最终价值取向,而案例教学是最省时、最经济的“社会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警醒下奠定职业人生的根基,绘就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二、做好“懒老师”,激出“勤学生”

一堂好的德育课,应该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所以,我们要:

1.细读案例,自主探究

一定要让学生读起来,避免一让学生读书,学生就张口无声或开小差。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四读”,即一看章节题目,初步领略本节重点,二抓主人公“德、能、勤、绩”的过人之处,三思“评析与思考”的设问,四究案例的延伸领悟。课中小案例学生可课外完成,由小组长督导检查,使之养成习惯,变成自觉行为,让“读例”落实处,收实效。

2.分组讨论,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环节,务必展开,不走过场。但也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综合素质较高,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男女比例,多则易乱;三是轮流发言,不能由小组长唱独角戏;四是限时完成,超时必停。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精心策划,课堂上长期训练。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教师作“导演”,分解案例任务,小组推荐“主演”,确保讨论效果,同时其他小组也可对回答提出质疑,当然教师还应适度“发难”和引导,避免“过易”学而无趣,“过难”启而不发。对于不同的认识,教师不必一律疏导,只需保持价值意识的主流方向即可,以此来传道、授业、解惑、导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和生活体验意识。

4.师生总结,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案例分析的成果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使其明辨是非,感悟生活,以此激发信心,不断提高。

三、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中,有时也会处于尴尬的境地,但运用教育机智,可以化险为夷:

1.“案”与“理”分离

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入“感性战胜理性”的歧途:对案例印象深刻,但忽视理论提炼。比如长时间沉浸于主人公的人生轨迹或者案例的情节发展,而遗忘了案例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思考,对于人生有何感悟。这就要求老师在总结上下工夫,将“案”与“理”融为一体。

2.“案例”和“生活”分离

有时候,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会质疑这种案例不会存在于现实生活,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学生片面性的认识,二是所选案例的独特性。所以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社会,案例选择时要顾及普遍性和实用性。

3.教学时间难于调控

教学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作”往往难于掌控,对于“节外生枝”的教育资源,应向课外延伸;对于“冷场”状况,教师要“加温升热”。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良好的氛围调控能力,对案例和学情的熟悉度应该是关键。

4.善用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学校课程从功能上来说,应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创造奠定基础,而不应该成为隔离学生与他生活世界的屏障。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是生活化的。作为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的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是应该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建构课堂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并能从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智慧,感受生活的快乐。这种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以下要素:一、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泛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周围环境的一切事物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所以作为三大课程之一的环境课程,就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环境也应该是生活化的,其目的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生活气息,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主要是指课堂客观硬件环境而并不涵盖主观上的人际关系环境。这种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具体表现在课堂环境的创设,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开展活动,从中学习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如三年级《我家的故事》(浙教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典型的故事来反映自己家庭的温馨,理解家长,爱自己的家。有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教室中安放了一幅很大的“房子”画作背景,在“房子”前又摆放了一棵硕大的“常青树”,并深情地说:“同学们,家庭就像一棵常青树,但每个家庭又各有不同,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在这家庭树下聊聊天,说说—《我家的故事》(示题)……。”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叙说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就比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显得更贴近生活,更有生活气息,也更有助于学生对家庭温馨的体会,特别是新课程把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作为教学主流时,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的生活场景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还包括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环境。社会即课堂,把学生直接带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让他们亲临其境去感受,甚至去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生活技能,体会生活的艰辛,感受生活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接受环境的熏陶,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二、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

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指新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和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选取学习内容,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把德育课程当作知识课程,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细嚼课文的做法。这是因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没有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没有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为载体的学习内容,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唤起学生的认同和学习的热情,而且也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前所述《我家的故事》教学,教材中虽有多幅关于家庭生活的插图,也反映着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去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内容,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说图中的意思,而是直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说说自己家庭成员中发生的一件事来感受家庭的温馨,并且让学生出示有关的实物,如父母用学生出生时的头发制成的“胎发笔”,父母希望孩子平平安安而挂在学生脖子上的“玉佩”等来叙说这些实物背后所蕴含着的父母的深情。学生所讲述的这些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一件件小事,它所引发出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使得学生再次重温了家庭的温馨,加深了对自己父母的了解和热爱,也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教学中没有教师的说教和灌输,课前也没有教师过多的刻意准备,而只是学生积极的自主参与,实话实说,但父母对子女们的那份爱意与厚望,却都已写在了学生们的脸上,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并不只是学生过去生活的机械重现和简单生活的翻版,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原有生活的重新提炼、体验,使之产生新的感受和经验,并用这种感受和经验来指导自己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真正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

新课程理念最根本的一条是“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第一性的,我们所要学习的道德知识、社会规则、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而最终又要为人的生活服务。所以作为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就必然十分关注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学生自身观察、调查、了解活动和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扩大他们的视野,深化他们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生活的能力。

如二年级《上超市》(浙教版)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去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初步学会自主购物,文明购物。教师在组织这一课的教学时,就把教学地点从教室移向了学校旁边的超市中。活动前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最需要什么,并准备一定的购物经费;活动时,先请超市营业员介绍到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自主购物。在学生购物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观察,发现问题予以及时的指导与纠正,如提醒学生在购物时不要高声喧哗,购食品时要注意品牌与保质期,不要的商品要放回到原来的货架上等,在活动的最后再让大家交流参加购物活动的体会,评一评谁在超市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得最文明,购买的东西最合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这种生活化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校外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原本比较枯燥的课堂学习赋予了新的活力。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又合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容易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当然,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每一节课都要带学生去校外活动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关的生活情景,开展诸如辩论、竞赛、游戏、操作实践性活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或者选择学生喜欢的其它室内活动,让学生从中进行体验、感悟,同样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四、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评价,教学就可能难以顺利进行,也可能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也同样离不开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这种评价与应试教学中的课堂学习评价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它首先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化评价,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因为学生是生活中有生命、有尊严的个体,对小学生的学习评价更要考虑学生的人格尊严,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不要经常用筛选、甄别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即使在学生的学习差异面前,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用评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应该是:

1、注重过程。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不应是采用静态的方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尺度去衡量全体学生,搞评价上的一刀切,而应是采用动态的方法,尽量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的参与程度,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即看个体的纵向发展而不是横向比较依次排队。因此这种评价能给每一个学生带来满足,尝试到学习的快乐。如前所述《我家的故事》教学,课中让学生讲讲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并出示有关的物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是看谁讲的故事最生动,谁出示物品的价值最昂贵,而是看学生能不能回忆起家庭成员间表示亲近的事例,有没有去准备有关涉及家庭生活温馨的物品,如是这样去做了,教师都应予以积极肯定的评价,因为学生在积极准备、参与的过程中,都会再一次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近,再一次带来激动,这正是本课学习的目的。

2、注重行为。当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和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建构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从重认知转向重行为。我们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主要不是看他的生活技能知道了多少,能背出多少条,而是看他掌握了多少,平时做得怎样,也着重看他纵向的提高。同样在《我家的故事》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讲述反映家庭温馨的故事,特别是讲到父母为了子女的成长,白天要上班,下班回家还一刻不停地操持家务,辅导子女学习,尤其当子女身体不好时,父母更是焦虑万分,彻夜不安……教师这时应该比较关注的是学生在此刻有没有体悟到什么,要不断设问学生:父母这样关心、爱护你,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是怎么做的?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以激发学生感恩的情感,从而达到理解家长,爱自己的家的目标要求。

3、注重多元。米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言语∕语言智力等九种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因此它呈现的表象或给他人的感觉是不尽相同的。根据加德纳这个多元智力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没有差生的。所谓差生,其实是学生的某种潜能缺乏适当的情境而没有充分发展造成的差异,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用学习结果作为唯一标尺衡量出来的产物,这种衡量的方法,今天我们用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看它,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要求教师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学生的不同行为,即多元评价。用这种方法去评价学生,就能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进步,就会赏识、悦纳自己的学生,即使学生在某方面还没有达到要求,我们也会认识到,那只是暂时存在的差异,或者是自己评价的要求太高,学生并不就是“差生”。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带着这样的理念和方法去评价学生,学生就能从评价中得到鼓舞,也促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更快的发展,以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学习兴趣专题教学模式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我个人认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一)学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

从学生层面来看,不少中职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极大影响了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有的学生认为上职校关键是要把专业课学好,因此,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都是一些空洞理论,今后没有多大用;有的学生还认为课本上讲的和社会上的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学不学都无所谓。由于认知内驱力不足,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所以学生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

(二)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学工作决定并影响着德育课实效性。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育人意识不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德育课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把握课堂教学,较少考虑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强德育实效性。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生能不能认真听课并参与其中是影响德育课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又跟教师讲课有着密切关系。

二、激发中职德育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德育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熟悉情况,因势利导

课堂上需要研习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上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弄清楚了学生的所思所想,知道了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的引导才具有针对性,也才能吸引住学生。例如,对中专一年级刚人学的新生,他们的情况一般可分为几种:一是对上职业学校存在偏见,认为自己不如上普高的学生,但是这部分学生非常想学有所成,知识能力相对较好;二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很迷惘,走一步算一步;三是在初中时就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根据这些情况,我在他们进入新学校的第一节德育课上,首先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异同,使学生理解了无论是接受哪一种教育都能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并展示报纸、电视报道等媒体材料,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比有着专科文凭甚至本科学历的无特长学生更容易就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导入,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这门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如何让你成功地成为一名职业人的课程,由此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印象,并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二)巧设“课前10分钟:时事热点分析”栏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当代中职生涉世面较广,思想相当活跃,面对异彩纷呈的社会现象和国内外大事,都会有所关注。教师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体系,还要注意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法律课的特色,我在教学中开辟了“课前10分钟:时事热点分析”栏目:在课前的这10分钟里,通过老师讲或学生自己来讲一些生活中的时事新闻和热点事件。例如,在讲授到“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时,我在课前10分钟栏目里讲了两个事件。事件1:“我爸是李刚”。从大家熟悉的一句流行语“我爸是李刚”开始,从事件的经过,审判结果,原因,以及对我们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事件2:“三名青少年贪玩扔石块致丛飞遗孀遇害”。向同学们讲前两天刚发生的时事新闻,逐一分析案件的经过,原因,以及对我们的教育意义,并且呼吁同学们要向丛飞夫妇学习,多做一些公益活动。最后总结这两个事件的共同点,一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一边是未成年人,但是他们都没有做到遵纪守法,因此,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尤其重要,并导入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通过这个栏目,可以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这个栏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采用专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中职德育课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在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上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