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绝句》赏析_第1页
古诗《绝句》赏析_第2页
古诗《绝句》赏析_第3页
古诗《绝句》赏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绝句》赏析

《早发白帝城》·李白篇一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出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立、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概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美轮美奂)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篇二

作品原文

古木阴中系短篷⑴,杖藜扶我过桥东⑵。

沾衣欲湿杏花雨⑶,吹面不寒杨柳风⑷。

作品解释

⑴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⑶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季节的雨。

⑷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作品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观赏这漂亮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明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绚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瘦长的柳条,非常轻飏。

作品鉴赏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靠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观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靠的游伴,悄悄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平安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现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瘦长柳条的轻快多姿场面,更加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颜色缤纷,布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急躁满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微小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布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留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气,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欣赏。

名家评价

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引朱熹:“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简介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其法号,生平不详。代表诗作有《绝句志南》。

《枫桥夜泊》·张继篇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巡游胜地。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闻名之作。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名扬海内外)

译文篇四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温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绝句篇五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动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洁白、双腿瘦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月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望庐山瀑布(其二)》·李白篇六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诗新颖而又真实,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入乎其内,发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备。”这是古人对此诗的评价。这首千古名篇,始终激发着国人的爱我中华的豪情,此诗乃李白代表作之一。(肯定是古代最出名的诗之一)

《凉州词》·王翰篇七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哀思”。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这诗给人的是一种感动和憧憬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始终为人们所传诵。(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喜此诗者甚多)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篇八

午枕(七言绝句)宋朝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午枕》译文

花前一枕午睡,竹席凉爽如水波欲流,斜阳已照着花枝,将婆娑红影映上我的帘钩。

窥视人的小鸟声声啼鸣,惊起飘忽的梦,它去得悠悠。只观察水那边青山重重叠叠,引惹起心头深隐难言的清愁。

《午枕》解释

午枕:即午睡:

簟(diàn):竹席。

红影:红色的花影。

悠扬:飘忽不定。

供(gōng):引起。宛转:缠绵,难以名状。

《午枕》赏析

这首诗将午睡醒来、由恍惚到糊涂的瞬间感受和心理的简单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诗的首句写春日午睡时将睡未睡的感觉,“花前”点出是春天季节,又照应下句的“红影”;“簟欲流”既指卧席波浪形的花纹,又指竹席光滑凉爽如水,睡意朦胧间,仿佛感到竹席变成了缓缓流淌的波浪,非常满意。次句写睡醒之感,这一觉睡得舒适漫长,醒来时只见花影投射到帘钩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会遮住帘钩,故而可看出此时日光已经西移,“催”字表达出惊异时间过得飞速的心理感觉,又从侧面形容梦之酣畅。

三、四句写醒来后心理的落差和变化,醒来耳中听得鸟鸣,却怀疑美梦正是被鸟鸣唤醒,寻声望去,好像鸟儿也在窥望自己,于是主观感情倾向认为是鸟儿有意唤醒自己,心头生起一种惆怅之感,再往远处远眺,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帘,于是愁绪变得更无穷无尽了。“青山”在这里可说是现实生活的象征,由于它稳定不变并朝夕与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识到令人沉迷的梦已飘远,思绪猛然回到现实中,定叫愁肠宛转。

抱负和现实是人类永无休止的冲突:人类不断地追求美妙的抱负,但和现实总有极大的差距:人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永久不行能到达完善的抱负境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尽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历史。无论是美妙的“悠扬梦”,还是象征意义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种可望而不行即的冲突冲突的心境构成了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因符合人类心理深层中的企恋心态,而获得了审美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从艺术上看,“悠扬梦”给人以美的朦胧感,“隔水山”则展现了美的距离感。从审美的观赏角度看,朦胧感和距离感有助于增加关感。加上句法新奇,对仗工整,声情和语意浑然一体,令人击节叹赏。

当然,此诗的前二句也是相当精彩的,如“簟欲流”、“日催红影”,或写出幻觉中的动感,或将太阳拟人化,炼字琢句新奇独创,雅丽精绝。全诗转折自然,委婉含蓄,体现一种整体的美,令人味之不尽。

《午枕》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睡醒来间春光动人便作此诗。

。《凉州词(其一)》·王之涣篇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