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体现的我国的怎样的气候差异_第1页
古诗词中体现的我国的怎样的气候差异_第2页
古诗词中体现的我国的怎样的气候差异_第3页
古诗词中体现的我国的怎样的气候差异_第4页
古诗词中体现的我国的怎样的气候差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中体现的中国的怎样的气候差异孝南实中鲁桂山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古诗词中,与气象气候有关的占了一定比例。地理教师如能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古词来说明气候的差异与变化,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气候的南北差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前两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诗中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可以看出,北方冬季风来得早且来得急,北方冬长夏短。八月(阳历9月份)北方就处于冬季风的控制之下,所以雨季也很快结束,雨带被冬季风推到南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显然是一次快行冷锋过境形成的天气特征。北方冬季长而严寒,南方的情况如何呢?白居易的《早冬》里说:“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意思是说:江南的十月(阳历11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样可爱。寒霜未冻死小草,太阳晒干了大地。可见江南是长夏短冬、冬季较暖的气候特征。苏轼在宝鸡前往四川的路上作有《石鼻城》,其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的句子。竹子是亚热带地区的典型植被,气候寒冷的北方是难以见到的。这也反映出同一时期气候的南北差异。这种差异在初唐诗人张敬忠《边词》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种差异在初唐诗人张敬忠《边词》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诗中写道:“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这里所说的“五原”,据有关学者考证,即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五原的春天比长安来得迟,二月(阳历3月)那里的垂柳尚未展叶;五原县“河畔冰开日”,长安的花却已经落了。由两地物候对比可以看出,两地气候因为两地纬度位置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体现了由赤道至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二、气候的东西差异王之涣《凉州词》的最后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几乎妇孺皆知。这里所说的“春风”应理解为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因为玉门关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过于干旱,因此杨柳难以生长。这反映了中国自东向西由于降水的减少造成自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特点。现代著名诗人邓拓有“一入川西面目新,平原冬望绿如春”的诗句,反映出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四川盆地因四面环山,特别是北有高大的秦岭和大巴山之阻,使得冬季风和寒潮难以影响到该地,该地1月份均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3~4度,即使是冬季也温暖如春。气候影响到农业生产,所以出现“平原冬望绿如春”之景。三、气候的垂直差异气候的垂直差异在古诗中不少反映。如唐朝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中的诗句:“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序》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均说明山上与山下的气候差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这里的“天山”指的是祁连山,山顶常年积雪,全年皆冬,但山坡上由于气温明显高于山顶,且有一定的地形雨,因而有不少郁郁葱葱的森林。这些诗句对讲解自然地理现象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有很大的帮助。四、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差异唐朝刘元载的《早梅》中有诗云:“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诗人借梅花来表现出山南温暖,而山北寒冷。这是北半球温带山区的普遍规律。因为一方面,北半球山脉的南坡为向阳坡,而山北为背阳坡,造成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阳光照射明显好于北坡,气温高于北坡。另一方面,中国东部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东部绝大部分地区深受冬季风的影响。冬季风不同于夏季风,它来势强劲,一次寒潮常常可以扫过几百万平方千米,甚至上千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但是,冷空气气冷而重,因而所能到达的高度非常有限,且在南下的过程中,边流动边分散,越向南方,厚度就越来越薄,一些较高的山脉常常成了它过不去的“坎”,必先要停留一段时间,或等到新的冷空气加入后,方可越过或绕过山脉继续南下。越过山脉后的冷空气势力大大减弱,且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明显。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大部分山脉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气温明显高于北坡。五、气候的古今差异据有关资料显示:近5000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4个冷暖交替的时期,其中,第三次的温暖时期是在7世纪~9世纪的隋唐时期。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当时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柑橘都能长生。8世纪,梅树生长于皇宫。9世纪初,西安还能种梅树。10世纪~12世纪为第三次寒冷时期。公元111年太湖全都冻结。杭州当时降雪时期被推迟到4月上旬。唐朝诗人张籍所作《成都曲》诗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热。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诗中所说的“锦江”是成都市的一条河。荔枝是一种典型的亚热带水果,其对寒冷气候的抗御能力很差。据研究,在越冬期间,荔枝最多只能抗御-4℃的低温。而今天四川盆地的荔枝栽培地区主要在川南长江和金沙江河谷相连的一些县。由此可以推测,成都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暖和,适宜荔枝生长。北宋诗人苏轼有“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的诗句。意思是说四川的荔枝多出于嘉州,而往北到眉山就屈指可数了。四川眉山以北60千米的地方。眉山都难见到荔枝,位置更北的成都就更见不到荔枝了。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的气候较唐代有变化。上图中显示,宋代正好处于比较寒冷的时期,气温比温暖的唐朝时期低,比现在也低。宋代诗人陆游不知道气候的这种时间上的变化,认为张籍并未到过成都,《成都曲》这首诗只是他杜撰出来的。理由是苏轼的诗句:“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他知道苏轼是四川人,诗中说成都之南的眉山没有荔枝应当是真实的。那么,张籍的诗就是想当然了。知识广博而又治学严谨的竺可桢经研究发现,诗人白居易在四川的忠州作过不少咏荔枝的诗。其中《种荔枝》写道:“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他认为,忠州与成都位于31°N附近,当时白居易能够“自向庭中种荔枝”,那么,张籍在成都看到“新雨山头荔枝熟”是完全可能的。六、气候的四季变化古诗词中描写春天的诗篇所占比例最高。例如,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岛。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非常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十分短暂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前一句非常生动地描绘出梅雨季节里阴雨连绵、雨声蛙声连成一片的自然景象。诗中的“家家”“处处”反映出梅雨范围之广。每年梅雨的情况不一,出现的时间和长短有时相差很大。梅雨期最长年份可达两个月,而有些年份则可能没有,形成空梅。南宋诗人曾畿在《三衢道中》中写道:“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说说大概就是这种情况。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夏季是同纬度地区除沙漠以外最炎热的地方。这在古代不少诗句中都有所体现,如“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这几句诗不仅写出了夏热,同时也道出了夏季昼长夜短的规律。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唐朝王毂在《苦热行》中把炎夏比作“洪炉”等等。最直白的要数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的句子:“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从这些句子里不难看出,中国东部夏季是何等炎热,还可以看出南北普遍高温的规律。从有些诗句里还可以看出,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容易形成干旱灾害。能反映中国秋天天气特征的诗句也不少。唐朝刘禹锡的《望洞庭》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此外,他在《秋词》里有这样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王勃有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诗词写的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多“秋高气爽”的天气特征。进入秋季后,北方广大地区雨季基本结束。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一次次南侵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中国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天空中的云雾减少。与此同时,中国地面主要受冷高压的控制,地面热低压逐渐消失。而高空副热带高压的南撤一般缓于地面高压系统南移,这使高低空同受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仅不利于云雨的形成,而且大气中的尘埃也被下沉气流带了下来,正所谓秋高气爽、天朗气清。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不仅夏热,而且冬天气温特别低。因为气温低,降水在很多情况下会以降雪的形式出现。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白居易《夜雪》中这样描述:“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作于公元816年,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九江为亚热带地区,冬季时有如此之大的雪,气温如此之低,这在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地区是罕见的。足见中国冬季之冷,大陆性气候之强。这些蕴涵着丰富地理知识的诗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地引用,可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从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时甚至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遗产。在古诗词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与气象有关的诗词。今天我们就山地和平原气候为例,来看一看古诗词里的巍巍高山和广阔大地的气候差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虽短短四句,却形象地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已经到了芳菲落尽,春凋零的时候了;可是在高山深处,古寺之中,本该凋残的桃花才刚刚吐露芬芳。那么,这其中到底有怎样的科学依据呢?这种现象主要是山地海拔过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气温垂直递减率),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同纬度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所以,同样的季节,山地气温会比平原地区更低,当平原地区春尽夏至时,山地的温度可能才刚刚达到春天万物复苏的温度,从而出现“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我们登山时也常常能够感受到这种现象,随着我们登上的海拔越高,气温会逐渐降低。因此在攀登高峰时,我们往往会随身携带一件厚外套,来抵御高海拔的寒冷。另外,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0米约降低6℃,但降水则随海拔升高而递增,当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则随高度增高而递减,所以高山地区气候随着高度的变化依序形成若干垂直气候带,就如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一样,这种环境条件就造成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垂直分异,也就会产生我们所说的山地垂直自然带。不仅是同纬度的山地和平原气温有所差异,山地的不同角度温度也有所不同。唐朝刘元载的《早梅》中曾经写到“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这句诗通过写梅花来表现不同坡度温度差异。南坡的枝叶在暖风中生长,而北坡的枝叶却沐浴着寒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方面,北半球山南均为向阳坡,而山北为背阳坡,造成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阳光照射明显好于北坡,气温也随之高于北坡;另一方面,中国的东部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时,东部绝大部分地区深受冬季风的影响。夏季风缠绵温柔,冬季风则与夏季风迥然不同,它来势强劲,席卷范围广,一次寒潮常常可以扫过几百万平方千米,甚至上千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但是,由于冷空气下沉,所以它所能到达的高度非常有限,且在冬季风南下的过程中,边流动边分散,越向南方,厚度就越来越薄,若是遇到高大连绵的山脉,无法度过,必先要停留一段时间,等到新的冷空气加入合流,方可越过或绕过山脉继续南下。但是,即使越过山脉,冷空气势力也会大大减弱,在这一场“长途迁徙”过程中,冷空气的气温也会随着升高,从而导致南坡的温度要高于北坡。其实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与科学原理相关的小知识,这需要我们读诗词时足够细心,发现科学和文学融合的独特魅力。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很多,例如: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中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中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中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中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中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中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14.“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