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路人行道及绿化升级改造工程设计-道 路工程设 计说明书_第1页
广场路人行道及绿化升级改造工程设计-道 路工程设 计说明书_第2页
广场路人行道及绿化升级改造工程设计-道 路工程设 计说明书_第3页
广场路人行道及绿化升级改造工程设计-道 路工程设 计说明书_第4页
广场路人行道及绿化升级改造工程设计-道 路工程设 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场路人行道及绿化升级改造工程设计第第页一、工程概述南沙区榄核镇广场路人行道及绿化升级改造工程设计(以下简称“本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镇区。广场路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为40km/h;项目北起镇南路,南至蔡新路,全长约700米,人行道宽约为4~14.6米。其中东段人行道改造范围为K0+000~K0+320段、K0+520~K0+700段与长江数码花园南侧人行道(长约230米),共730米;西段人行道改造范围为K0+000~K0+700段,共700米;改造人行道面积为13909㎡;改造边绿化带约1579平方米;改造长江数码花园南侧绿化带约1547㎡。本项目工程设计内容主要为广场路两侧的绿化带与人行道以及长江数码花园南侧绿化带与人行道的升级改造、现状空地拆除围墙后在人行道边线处新建绿篱式围墙、变压器遮挡、榄核广场东南角增加儿童游乐场等。本次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道路工程、园建工程、绿化工程等共三册,本册为第一册,道路工程分册。二、设计依据(1)《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194-2013)(5)《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2012)(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7)《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13】57号)(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及城乡规划部分)》(9)《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及其它国家及行业设计规范、标准及强制性条文(10)南沙区榄核镇广场路人行道及绿化升级改造工程初步设计专家评审会意见执行初步设计专家评审会意见情况(一)道路交通(1)增设1.5米宽绿道。执行情况:按意见增设绿道。(2)加强人行道的排水设计,建议基层采用细砂。执行情况:按意见增加细砂基层。(3)完善儿童游乐场总体设计,补充场地道路、排水等设计内容。建议取消漫步器,保证儿童安全。执行情况:按意见补充完善。(4)完善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执行情况:按意见补充完善。(二)园林绿化(1)补充总体设计索引,标明两个重要节点的位置,并说明改造提升措施。执行情况:按意见补充完善。(2)儿童游乐场注意遮荫设计,合理设置休息坐凳。执行情况:按意见补充完善。(3)绿化设计图纸补充现状保留植被的位置和品种。执行情况:按意见补充完善。(4)根据灌木的冠幅调整种植密度,适当降低乔木枝下高度。执行情况:按意见补充完善。四、技术标准广场路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为40km/h。本项目作为以人行道铺装改造为主的市政道路建设工程,花岗岩人行道砖及盲道砖饱和抗压强度≥120MPa,饱和抗折强度≥9MPa,防滑系数≥0.5,体积密度≥2.5g/cm³,吸水率<1%,空隙率<3%,磨耗率(迪法尔法)<4%,坚固性(硫酸钠侵蚀)质量损失≤15%,硬度(莫氏)≥0.7,人行道路床土基压实度≥92%。五、人行道设计本次改造遵循以下原则:(1)原道路的纵断面不做调整,人行道标高根据现状机动车道边标高进行确定。与现状衔接使整个人行道线形顺畅,也有利于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各沿街单位及出入口与人行道顺接。(2)本次设计仅考虑人行道铺砌和路缘石、无障碍设施、绿化带等的改造。(一)横断面设计根据现场踏勘以及与建设单位的沟通情况,本项目对广场路两侧人行道与绿化带进行升级改造与更换路缘石,并在绿化带外侧增设1.5米宽绿道。顺兴广场段(K0+320~K0+520段东侧)人行道因土地权属问题,不纳入本次改造范围。本项目改造横断面图如下:(1)道路横断面图1(K0+000~K0+320段)如下:8.3米(人行道)+1.5米(绿道)+1.5米(绿化带)+12米(机动车道)+4米(中央分隔带)+12米(机动车道)+1.5米(绿化带)+4.5米(辅道)+1.5米(绿化带)+1.5米(绿道)+2.5米(人行道)=49.3米;(2)道路横断面图2(K0+320~K0+520段):14.4米(人行道)(不改造)+1.5米(绿化带)+12米(机动车道)+4米(中央分隔带)+12米(机动车道)+1.5米(绿化带)+1.5米(绿道)+11.1米(人行道)=60米;(3)道路横断面图3(K0+520~K0+700段):12.9米(人行道)+1.5米(绿道)+1.5米(绿化带)+12米(机动车道)+4米(中央分隔带)+12米(机动车道)+1.5米(绿化带)+1.5米(绿道)+11.1米(人行道)=60米。人行道道路横坡2.0%向内。(二)路面结构设计(1)设计标准针对本项目的特点,本工程范围内路面结构设计依据《城市道路-人行道铺砌》(图集编号:15MR203)及相关规范。(2)人行道铺装根据现状调查及建设单位要求,本次设计范围内的道路人行道全部拆除重建,拆除既有人行道砖及调平层、基层。新建人行道砖统一拟采用30×30×6cm的花岗岩人行道砖,盲道砖采用30×30×6cm规格,施工确定图案时应征得甲方单位认可。①人行道改造结构为:6cm厚花岗岩人行道砖3cm厚M10水泥砂浆15cm厚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0cm厚细砂总厚度

34cm②新增绿道路面结构为:2cm厚红色砂砾式沥青混凝土面层(AC-5)粘层油0.4L/㎡3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0C)透层:PC-2乳化沥青1.2L/㎡15cm厚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0cm厚细砂总厚度

30cm③路缘石根据现状调查及建设单位要求,本次设计范围内的道路路缘石全部拆除重建,拆除既有路缘石。新建立道牙统一拟采用35x15x60cmA型花岗岩路缘石,平道牙采用20x15x60cmB型花岗岩平道牙,路平石采用10x25x99cm花岗岩路平石。④机动车道路面结构根据现状调查,本项目K0+515西侧路口破损较为严重,故对该路口范围进行破除重建。根据初步设计专家意见该修复路面结构暂定如下:24cm抗折强度不小于4.5MPa水泥混凝土总厚度

24cm(三)路面材料要求及施工要点(1)主要材料技术要求1)沥青混凝土施工道路沥青采用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AH-70),其技术指标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有关规定,各项指标的实验应按有关实验规程执行,采用成品沥青在使用前必须检验。确认无离析凝聚等现象时,且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规范规定,方可使用。沥青混凝土应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各种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目标配合比应用实际使用的材料进行试验,矿料级配范围不应随意变更。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8%。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和矿料级配由马歇尔实验确定,详细要求请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规定及材料厂家提供的技术指标和参数。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压实度以马歇尔实验密度为标准密度,压实度不小于96%。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集中拌和。铺筑沥青混凝土前,应检查确认基层的质量。当基层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未按规定铺筑下封层时,不得铺筑沥青面层。沥青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摊铺。在雨水口等处可采用人工摊铺。施工气温低于10℃,不宜摊铺沥青混凝土。基层上浇洒封层沥青后,宜立即撒布石屑或粗砂,用量2~3m3/1000m2。两层沥青之间洒粘层沥青。用乳化沥青(PC-3),用量0.3~0.6L/M2。稀浆封层施工应在干燥情况下进行。施工气温不得低于10℃。2)建筑材料要求◆沥青面层(a)、改性沥青改性沥青是在原有基质沥青(AH-70)的基础上,掺加约3.0%的SBS改性剂,改性后的沥青,与原有沥青相比,其高温粘度增大,软化点升高。在良好的设计配合比和施工条件下,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高温稳定性明显提高。改性沥青技术要求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针入度指标PI,不小于-0.4延度5℃,5cm/min(cm),不小于20软化点,Tr&b(℃),不小于55运动粘度135℃(pa.s),不大于3闪点(℃),不小于230溶解度(%),不小于99弹性恢复25℃(%),不小于65质量变化(%),不大于±1.0s(b)、配料级配应符合下表要求矿料级配表(方孔筛)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510090-10055-7535-5520-4012-287-185-10AC-1010090-10045-7530-5820-4413-329-236-164-8关键性筛孔通过率混合料类型公称最大粒径(mm)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mm)粗型密级配名称关键性筛孔通过率(%)AC-54.752.36AC-5<45AC-109.52.36AC-10C<45(c)、沥青用量一般为4.5%~6.5%,具体应进行马歇尔试验,以确定沥青用量及矿料级配。(d)、表面层混合料按马歇尔试验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其设计指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的要求,试验温度应相应提高10~20度。同时进行轮辙试验,以动稳定度检验混合料的稳定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要求:项目细粒式AC-10(C)马歇尔试件尺寸(mm)Φ101.6x63.5Φ101.6x63.5Φ101.6x63.5击实次数(次)两面各75次两面各75次两面各75次稳定度(KN)>8流值(mm)1.5~4.0空隙率(%)4~6矿料间隙率VMA(%)空隙率4%>13空隙率5%>14空隙率6%>15沥青饱和度(%)70~8570~8570~85动稳定度60度,0.7Mpa(次/毫安)>5000浸水马歇尔试验(48)残留稳定度(%)>85道路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粘层油设置于沥青面层之间或水泥路面与沥青面层之间,粘层油应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并选择适宜的喷嘴,喷洒量和喷洒速度应保持稳定。喷洒粘层油前必须清扫下承层,如用水冲洗路面,需待表面干燥后喷洒。喷洒粘层油前必须均匀成雾状,在路面全宽度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状,也不得有堆积。喷洒不足的应补洒,喷洒过量处必须刮除。喷洒粘层油后,严禁运料车以外的的其它车辆和行人通过。粘层油应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后,紧跟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粘层油应采用PC-3型阳离子乳化沥青,沥青用量0.4L/㎡。道路用乳化沥青的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道路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PC-3测试方法(JTJ052-2000)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T0652道路标准粘度计C25.3(s)8-20T0621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T0654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不小于(%)5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25℃)(0.1mm)45-150T0604延度(15℃),不小于(cm)40T0605贮存稳定性1d,,不小于(%)1T06552d,,不小于(%)5(a)、乳化沥青粘层、透层的施工①在乳化沥青粘层洒布前,应认真检查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质量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能施工。②在洒布过程中,粘层油和透层油的洒布量应控制在设计范围内,即洒布量应符合设计要求。③在洒布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不得污染环境。(E)、施工技术要求a摊铺作业摊铺开始前1小时左右使摊铺机就位于起点,并充分预热摊铺机熨平板。摊铺机采用挂线控制厚度(或用拖棒控制)。摊铺机行走速度应尽可能放慢,以便与拌和楼拌和能力相匹配(摊铺能力适当低于拌和能力)。铺装面层混合料摊铺时,摊铺机行走速度依据拌和能力,一般控制在2~3米/分钟范围,但不超过3米/分钟。摊铺机行走时,应尽可能少在玻璃格栅层上转弯。禁止摊铺机在所有铺装层面上急转弯和调头。施工管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拌和楼、运输车辆及摊铺机、压路机之间的协调统一,避免摊铺机长时间停机待料。摊铺最低温度为140℃左右。施工作业完毕后摊铺机应放置在当日施工范围以外(不停留在桥面铺装上过夜)。压路机等机械设备也应同样放置。b沥青砼料的碾压碾压工序是获得路面足够密实度和良好平整度的重要工序。摊铺机形成的表面是平整的,光轮的初压除了获得一个相对平整的工作面,还能起到保温防止混合料快速损失热量的作用,以便通过复压在要求的温度下获得密实度和表面平整度。最后由另一台光轮压路机进行收光碾压,以消除复压压路机反复碾压给路面留下的痕迹。复压一般3—5遍即可完全达到密实度的要求。主要控制的是复压的温度,复压温度大于125℃。复压完成达到密实度要求的现场肉眼判定标准是:①沥青脂上浮;②表面发亮。达到复压标准的表面应尽快采取收迹碾压的措施,以免温度降低无法消除复压痕迹。复压压路机的前进后退的位置,前行不超过稳压的表面,后退不进入c沥青混凝土施工接缝处理①、接缝位置

由于摊铺结束最后一个碾压段的混合料在压路机的重复碾压下不断地向前推移,造成接头路面的标高低于设计标高,形成一段抛物线性的斜面。所以在施工结束时,摊铺机在接近端部约1m处将熨平板稍微抬起驶离现场,用人工将端部混合料铲齐后再予以碾压。在已铺层顺路中心方向2-3个位置后放3m直尺,找出表面纵坡或已铺层厚度开始发生变化的断面(已铺层表面与3m直尺底面开始脱离接触处)。趁尚未冷透时用切割机将此断面切割成垂直面,并将切缝靠端部一侧已铺的不符合厚度平整度要求的尾部沥青混合料全部铲除,与下次摊铺时成平缝连接。同时在接缝处,对断面切口涂刷适量的沥青或乳化沥青。②、接缝方式

横向接缝有斜接缝和平接缝两种。中、下面层的横向接缝可采用自然碾压的斜接缝;在上面层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其他等级公路的各层均可采用斜接缝。斜接缝的搭接长度与层厚有关,一般为0.4~0.8m。搭接处应清扫干净并洒少量沥青。当搭接处混合料中的粗集料颗粒超过压实层厚时应予以剔除,并补上细料。斜接缝应充分压实并搭接平整。为保证接缝的压实度、平整度、外观美观,建议采用平接缝,平接缝应做到紧密粘结、充分压实、连接平顺。

d开放交通及其他①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C后,方可开放交通。需要提早开放交通时,可洒水冷却降低混合料温度。②注意气象预报,加强工地现场、沥青拌和厂及气象站之间的联系,控制施工长度,各项工序紧密衔接。③运料车和工地应备有防雨设施,并做好基层及路肩排水。④铺筑好的沥青层应严格控制交通,做好保护,保持整洁,不得造成污染,严禁在沥青层上堆入施工产生的土或杂物,严禁在已铺沥青层上制作水泥砂浆。(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要求及施工要点1)材料要求①水泥水泥可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快硬早强水泥和已受潮变质的水泥;水泥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不得小于6小时,因气候原因水泥终凝时间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应掺加缓凝剂;应选用强度等级为32.5或42.5的水泥。②碎石用于基层的碎石应满足下表所列性能要求:基层碎石性能要求项目要求扁平颗粒含量%≤20压碎值%≤302)级配组成用于基层的碎石的配合比应分别满足下表所列要求:基层材料(碎石)级配要求筛孔尺寸(mm)40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限通过质量百分率(%)-10088-9957-7729-4917-358-220-7<28<9注:0~5mm的细集料有塑性指数时,0.075mm筛孔的通过率不应超过5%。3)性能要求用于基层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4.0Mpa。4)施工技术要求在路基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在底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基层施工。底基层和基层施工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①在施工过程中,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配料要准确,根据施工时气温情况,用水量在拌和时以处于最佳含水量-1.5~1.5%为宜,以保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在现场摊铺时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②摊铺时要有专人检查质量,防止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离析,产生离析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应及时调整。保证基层成型后的路拱与路基的路拱一致。③碾压作业要保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开始碾压,宜采用12-18t压路机做初步稳定碾压2-3遍,初步稳定后用大于18t的压路机碾压4-6遍,压至表面平整、无明显轮机并严格控制压实质量,保证基层的压实度达98%以上。水泥稳定碎石宜在水泥初凝前碾压成活。④基层施工结束,即开始养生,常温下成果后应经7d养护,方可在其上铺筑面层;养生期间,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包括施工车辆),基层宜采用洒水养护,保持湿润。⑤养生结束,即可按照有关设计文件和验收规范规定进行验收。在强度达不到规范和设计文件质量要求的地方,应分析原因,采取加固措施,杜绝质量隐患。(四)道路无障碍设计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要求,在人行道铺设盲道,在建筑物、单位门口及人行道相交路口或人行横道线处均设置缘石坡道,两侧人行道设置便于轮椅、盲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设施。在无障碍设计中,必须保证盲道的连续性,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宜避开井盖。行进盲道外侧有围墙、花台、绿地带时,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地带0.25~0.5m处,有树池时,距树池0.25~0.5m处,没有树池时距缘石不小于0.5m。行进盲道在转弯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人行横道处入口、广场入口等0.25~0.50m处应设提示盲道,提示盲道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1)缘石坡道:①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缘石坡道;②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③缘石坡道可分为单面缘石坡道和三面缘石坡道;④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⑤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mm。(2)盲道设计要求①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颜色宜为中黄色,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②指行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③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于人行道砖一致;④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⑤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3)行进盲道的位置选择应按下列顺序,并符合下列规定:①道路外侧有围墙、花台或绿地带,行进盲道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地带0.25~0.50m处;②道路外侧有树池,行进盲道可设置在距树池0.25~0.5m处;③人行道没有树池,行进盲道距立缘石不应小于0.50m;④行进盲道的宽度宜为0.30~0.60m,可根据道路宽度选择低限或高限;⑤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宜与人行道走向一致;(4)提示盲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行进盲道起点和终点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宽度;②行进盲道在转弯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③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等,在相距0.25~0.50m处,应设提示盲道;④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0.30~0.60m。六、附属工程(1)车止石人行及非机动车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置缘石坡道,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及非机动车道的范围内,并与人行横道相对应。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宜没有高差;当有高差时,高出车行道地面不应大于1cm。为防止车辆损坏人行道,缘石坡道处应设置车止石。为了达到创建星海音乐小镇的目的,本项目对广场路人行道进行提升,本项目车止石采用花岗岩车止石(H=0.9m)。(2)装饰井盖人行及非机动车道装饰井盖人行及非机动车道上的各种管线井上应使用装饰型井盖,井盖应标识铭牌,且井盖不能凸出路面,各类装饰井应满足相关承载力要求并具有防盗功能。装饰井盖的大小应与各类管线井的井口尺寸相对应,采用镀锌钢板材质,其承载力应满足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井盖设施建设技术规范》。雨水口本项目设计范围内存在有现状雨水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