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夏商周王权制度综括_第1页
四、夏商周王权制度综括_第2页
四、夏商周王权制度综括_第3页
四、夏商周王权制度综括_第4页
四、夏商周王权制度综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夏商周王权制度综括一、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二、礼乐制度三、职官制度1一、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

宗法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是中国古代社会构成的重要方式。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商代,宗法制进一步发展,继统法以子继父为主,并由此产生了直系旁系之分、嫡庶之分、大宗小宗之分。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把原有的宗族之法系统化,并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2一、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

宗法制萌发于商周时期,成熟于西周、春秋时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几经演变,在唐朝末年瓦解。宋代,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并一直延伸到封建社会结束。

3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我国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但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区别。商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4嫡长继承制是指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始于商朝末,至周初正式确立。

嫡长继承制是指仅立嫡长子为继承人的制度。狭义的嫡长继承制指仅仅由正妻所生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继承,这种制度因为条件的局限而未能长期实行。后世多用广义的嫡长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正妻有儿子的话立她的儿子——嫡子,没有儿子的话立妾所生的年龄最大的儿子——庶长子)。

嫡长继承制始于商朝末,至周代立国而正式确立。此后延续两千多年的各个朝代大多严格遵循嫡长继承制来制定继承法,和选立储君。5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天子“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6诸侯国的分封有两种情况:1、同姓。凡是姬姓的周王室亲族,每人都可分到一块土地,在那里建立封国,此即同姓诸侯国。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封其兄弟立国者15,姬姓立国者40人。

2、异姓。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分封少数有功之臣,如姜子牙封于齐;

二是分封一些既不能征服又防止作乱的部落,

如夏王朝的后裔东楼公(姒姓)封于杞国,伏羲氏的后裔(风雄)封于宿国。周武王又将已灭国商纣王之子武庚(子姓)封于宋国,以示政治安抚。后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被周公平息,改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国。

7在西周时代,除了中央直接分封诸侯外,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再对下分封。

诸侯一般将中心地区留给自己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的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士,称作“禄田”。

8(1)嫡长子继承王位、国君位,其余的庶子一律分封出去;(2)诸侯之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3)诸侯再将部分国土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4)卿大夫又将部分采邑分给士作为禄田。这样,周王朝与分封诸侯国就保证了他们世世代代的血族统治,万里江山遂成一家。9宗法制度对中国姓氏产生的根本影响分封抽使国内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小的禄田。由于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

10宗法制的目的周代宗法,是主干的一支称“大宗”,旁支称“小宗”。大宗与小宗都是相对而言的,如卿大夫嫡系氏族相对于旁支是大宗,相对于诸侯公室则是小宗。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为了保证氏族在分裂衍生的过程中能有一支作为嫡系主干而永远不衰,并永远继承氏族名称和爵位,保持王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以有利于维系内部秩序,加强对外统治。11二、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宗法制与分封制只是规定了周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格局,礼乐制度才是治国之道。礼乐制度是西周稳定二百余年的奥秘。礼乐制度涵盖了宗教、典礼、政治、文艺各个方面。由礼乐制度产生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至深。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说:“有周一代之事,其关系于中国者至深,中国若无周人,恐今日尚居草味。盖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也。”杨向奎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礼乐文明是儒家学说的渊源,儒家思想陶冶了民族性格。前辈史学家的高论告诉我们,礼乐制度是透视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12周礼大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有关国家的基本典章制度

2、有关贵族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法律规定13周礼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即长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要求下级服从上级,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要按血缘宗法关系来区别亲疏贵贱,亲其所亲,尊其所尊。14周礼的基本特征周礼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用来调整内部关系,贵族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平民一律不得享有。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罚的锋芒指向奴隶和平民,而不是奴隶主贵族。15“明德慎罚”周公的“明德”:(1)统治者应勤政修德,严于律己,力戒荒淫。(2)要惠民、裕民。即体察民情,宽以待民。周公的“慎罚”:(1)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2)反对连坐诛族,主张罪止一人。(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4)刑罚适中。16

“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樊树志的《国史十六讲》对礼乐制度的描述:“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用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差异,绝对不可混淆。17西周的乐制是与各种礼仪活动相配套而实行的制度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18“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和谐。“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当然是音乐,但是他超越了音乐,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乐”的功能是,以音乐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情绪——喜怒哀乐,产生同类感……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万民之间显得附亲,增加凝聚力、亲和力。因此,“异”与“同”,两者缺一不可,否则社会就会失衡。19那么,礼乐制度如何体现了“异”与“同”呢?

见面的礼节就能说明“异”。据齐思和先生考证,称王为天子,始于西周。这可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其中包含着受命于天的宗教意义,统治者由此取得与鬼神并列的地位。按孔子的说法,礼是“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天子奉天承运,以礼治国,礼就变成了“国之大事”。周朝规定,距国都方圆1500里以内的诸侯,每年一次上朝觐见天子;以外每远500里,间隔时间增加一年,实际最远的距国都6000里,那就6年上朝一次。诸侯如不按时朝见天子,就被视作“大不敬”,要受到军事讨伐。《周礼》中记载,诸侯见到天子要行“稽首”礼,稽首就是先拜后跪,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于手前触地,停留片刻再起身,动作很大,相对缓慢。这种礼节只用于见天子,到后世发展为三跪九叩。这种礼节增强了天子高高在上的意识。20诸侯地位相同,见面就不用稽首,而用“顿首”礼,也是跪地叩首,但是头触地的时间很短。现在有人写信,落款后还加“顿首”,意思就是尊重对方,平等相待。周代,天子还不像秦以后的专制社会,天子也要还礼。天子回礼的动作叫“空首”,头不触地。那时还没发明椅子,人们都席地而坐,所以,天子的回礼大概也就是弯腰低头。瞻视天子的视线也有规矩,视线要在脖子到腰部之间,看见大夫才能平视,视线超过脸部就是傲慢。如果诸侯路遇天子,大夫路遇诸侯,士路遇大夫,下一级的都要下车表示敬意,上一级的则在车上示意即可。见面礼节的讲究区分了君臣的上下关系。21见面的礼节还能够区分血缘的亲疏关系那时,一般人见面以推手为礼(可能就像现在排球场上替换队员时,替换者与被替换者要轻轻地击一下手掌)。《周礼》中说,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对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你看,血缘亲疏在礼节上分得多么清楚啊。22商代可没那么多讲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商朝嫡庶不分,无上下贵贱之别,也没有君臣之分,也就不讲究礼。据此想像,觐见商王可能没什么大规矩。23礼节规矩愈大,礼仪就更能区分等级祭祀天地是隆重的大事。从西周开始,非帝王是没有权力祭天地的。那时人们认为泰山顶离天最近,祭天要在泰山上举行,叫封禅。春秋时,齐桓公称霸,会盟诸侯。他也想仿周天子举行封禅,管仲告诉他,你还没有得到帝王的位置,没有资格封禅。齐桓公也只好作罢。由此可见,礼制已经形成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天子祭天地,诸侯就只能祭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了。24礼制说起来很繁杂,各种礼仪要求都有一定的讲究

祭祀时杀猪宰羊也不是随便的。天子的祭祀大礼要供上牛、羊、猪,诸侯就不许供牛。西周时,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射箭的靶子也有讲究,天子的靶布上画熊头,诸侯的靶布上画麋鹿头,大夫的靶布上画虎、豹头,士的靶布画猪头,也可画一般的鹿头。随便乱来就叫“僭越”,要受到谴责和惩罚的。25歌舞都有一定的规格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即8个行列、每行8人、共64人的舞蹈阵容,

诸侯之能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26“乐”怎么就能起到和同的作用呢?有一礼必有一乐。周天子祭天地时要奏《黄钟》乐、和《大吕》歌、跳《云门》舞。奏乐、唱歌、跳舞制造出来的祭祀氛围,一定有宗教感,使人陶醉其中。上朝也要奏乐、和歌,退朝还要如此一番。饮宴也讲究音乐伴奏。在贵族之家,有宾客入门要演奏钟磬,宾客进入室内演奏停止;饮酒时宾主相互敬酒伴奏再起,送客要以《雍》为歌。有庶人参加的礼仪也讲究音乐。春耕前,天子、诸侯要出面举行象征性的典礼,叫籍礼,籍礼中要有大型的音乐演奏。打了胜仗要举行宴会庆贺,更需要奏乐助兴。西周时,民间常举行乡饮酒礼,庶人都可参加。仪式中要尊老,喝酒要礼貌,其间有专门的乐师带歌手登堂唱诗歌,吹笙的演奏曲子,然后唱与吹的人再合演,热闹而不混乱。27在音乐、歌舞中,拉近了等级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向心力,建立了和谐社会《礼记》中专门有《乐记》一章,其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礼”和“乐”是互补的,缺一不可。讲究“礼”,人们就不会争执;讲究“乐”,人们就互相亲和。“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的总结可能有些理想化,但西周安定二百年,礼乐制度的作用非同小可。28讲宗法制不讲礼乐制,会使人误以为西周是个充满矛盾的社会。讲礼乐制只讲差异不讲和谐,是对历史的误读。29三、西周的职官制度西周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制度,是因袭夏、商,经武王、周公、成王和康王几代建立起来的。《尚书·立政》载有不少周初官名,可以使我们了解西周如何设置官吏。近年来出土的大量周代铜器铭文中记载的周代职官,也可以与文献记载相补充。从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把西周的职官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来叙述。

30在西周的每一个封区内,诸侯是最高裁判者,因为他们被赋予以“专扬于国”的特权,而在整个封建国家内,周天子是最高权力的执掌者,诸侯的争执,都诉之于周天子。《诗经·大雅·假乐》云:“百辟卿士,媚于天子”,金文《献簋》云:“受天子休”,都说明了这个历史事实。在周天子之下,有中央政治的组织,《尚书·酒诰》云: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寮、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31所谓“内服”,即指中央政府而言。“百寮”、“庶尹”就是中央政府的官吏。以天子为首的中央政府,是西周最高权力机关。他统辖着无数以诸侯为首的地方政府。这种地方政府,在当时称为天子的“外服”。侯、男、邦伯就是地方诸侯。32当时中央政府的组织极为庞大,官吏的名称极为复杂,根据《尚书·立政》记载的官名有:

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攜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马,司空……

这些官称,若从其职司而言,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33

一、王室外廷政务官——任人、准夫、牧、司徒(土)、司马、司空(工)。

任人,就是“常任”。执掌王廷政务。准夫,就是准人,准为公平之意,执掌司法。牧,就是“常伯”,“作三事”,与《诗经·雨无正》的“三事大夫”,金文《盠方彝》中的“叁有司,司土,司马,司工”的职司相当。司徒即司土。从金文记载看,司徒不仅管理籍田等土地之事(即主民事),而且有时还兼管军事和卜事。司马主军事,还可参加周王册命典礼。司空即司工,管理工事。34二、王室外廷事务官——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

“大都”,是管理诸侯和国王子弟们采邑的官吏。“小伯”是管理卿、大夫采邑的官吏。“艺人”是有专门技术的官员,如卜、祝、巫师、工师等。“表臣百司”,在外廷管理政事。“太史”,负责记事和制作册命。“尹伯”,是众官的头目,“庶常吉士”,是具体办事的士官。这些官员对宫室内廷的“宫内官”而言,又可称为“府中官”。35三、王室内廷事务官——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攜仆、百司、庶府。

这些官员都是负责宫廷保卫和宫中事务的宫内官。“虎贲”,武职官,负责保卫周王的安全,“缀衣”,掌管周王的衣冠服饰,其职掌大约相当于后世的“尚衣”。“趣马”,掌管王室的车舆马匹。“小尹”就是总管小臣。“左右攜仆”,管理周王日常所用的器物或御车的仆夫。“百司”,管理王室内廷的各种事务。“庶府”,管理王室内廷物资贮藏仓库。这些都是周王的侍从或近臣。除此以外,在金文中还出现“虎臣”、“服”、“走马”、“小臣”、“膳夫”等,这些也都是与周王关系密切的官员,其职司与“宫内官”基本相同36以上这些官由师、保或宰、太宰总领而隶属于周天子。换句话说,师、保、宰、太宰就是百寮的首领,地位较高。周公的儿子伯禽就曾做过周王的师、保。《令彝》记载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这就是说,叫他管理王朝“三事大夫”和四方诸侯,并统领王廷“百官”。周初,武王继位后,曾任命姜尚为“师”,号称“师尚父”,在灭商及灭商以后巩固西周王朝政权的许多重大事情,都是师尚父出谋划策的。所以《史记·周本纪》说:周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为首封”,成为东方齐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代,“召公为保,周公为师”。那时,由于成王年幼,应付不了周初“天下未集”的复杂局面,所以周公旦曾“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直到七年后,成王长大,周公才还政于成王。在此期间,周公、召公曾奉命东征,平定了管、蔡、武庚等的叛乱,抓获了叛乱的东方五国首领,为巩固西周王室立下了丰功伟绩。此后,在广大的王畿地区:“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由此可见,师、保在西周拥有很大的权力。《左传·定公四年》说:“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可见师、保这类官和商代的“尹”职能相当,又说“周公为太宰”。宰这种官在商代就已出现,本为王室内廷的治事官。“太宰”是王室内廷治事官的首领,实际上就是王家的大总管。它的职司与后世的“相”职相同。后世“宰相”这个官称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37

《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38《礼记礼运》全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

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肴.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澣帛.醴盏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

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

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

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

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无礼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肴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肴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

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

39《礼记礼运》全文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朿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

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

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皇麒麟.皆在郊棷.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