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_第1页
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_第2页
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_第3页
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_第4页
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一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一章中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思考

—东西方体育思想的回顾与展望—

一、东西方体育思想的交融和发展

1、东西方的体育有着不同的类型,同时表现出不同

的特征。

2、东方和西方体育是两种完全不同走向的运动。

3、在人类走向新世纪的前夕,我们应当如何评价东

西方不同的体育以及它的观念呢?

第二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二、东西方体育思想的冲突和抉择

1、权威化的价值取向:

古希腊的文化是一种极富创新精神的文化。文艺复

兴之后,文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价值取向特

别注重实效,而不注重权威。

中国的传统教育崇尚权威的价值取向,表现在重书

本知识,轻实践体验;重教师尊严,轻学生主体作用。

特别是在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偏好搞统一,搞一刀切。如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形式,统一考试。这种崇尚权威的一统观使教学整齐划一,学

生缺乏个性与创造精神,这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心理是

一脉相承的。

第三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2、功名化价值取向:

西方的价值取向是功利性,而中国的价值取向是功名,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强调的是实利,后者强调的是名分。中国传统社会以官为本位,崇官、求官,惧官的文化价值取向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至今未能摆脱其影响。

第四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3、正统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人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时

在同代人的辈分关系中

在社会关系中

崇尚正统的价值取向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

改革事业。无论是体育活动还是体育课,整齐划一被看

作为正统,学生听话驯服也看作为正统,我们的学校体

育又如何能生动活泼起来呢的?!第五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4、礼仪化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体育往往纳入社会礼仪的范畴,同西方的竞技体育观与游戏观均有很大的差别。在秦汉时期,曾流行过以技击为特点的双人竞技性搏击项目,但是到了秦汉以后,技击性项目向礼仪化发展,就表现为技击项目的艺术化,中国的武术发展成了艺术化的套路,而同样是中国武术,传到朝鲜、日本、泰国,却仍然保持了跆拳道、柔道、泰国拳的技击特征。可见中国体育礼仪化价值取向根深蒂固,更不用说和西方的竞技体育相比拟了。

第六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5、单一化价值取向

一体化和多样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两大趋势,这两大趋势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受其影响,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必然是多样化的统一。

一体化是指当代的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媒介的发达,每一个国家均无法闭关锁国,均要和整个世界发生融合。

多样化是指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体育,决不能采用单一化、机械化的模式,而应当建立多样化、灵活化的学校体育体系。。

第七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转变观念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固然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可以成为继承的宝贵遗产,但现代学校体育毕竟源于西方。

在我们学习西方学校体育的同时,有不少人满足于规范的制度、统一的大纲、严密的结构与整齐的队形,甚至认为这是当代西方国家无法和我国比拟的优点。殊不知这一些正是我们弱点的表现。

因为规范不能和国情相结合,统一不能和灵活相结合,严密不能和活泼相结合,整齐划一不能和发展个性相结合,将导致中国学校体育永远是凝固与僵化

我们不能对世界各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视而不见,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观念而不是形式。

第八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二章、学校体育观念与课程理论

——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未来走向

一、体育观的历史选择

1、两种不同体育观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历程中,一直有两种不同的体育观,即体育的手段论和体育的目的论。

手段论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运动的本身以外,把运动动作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运动以外的社会目标。

目的论价值观则认为,运动的目的在运动的自身,所谓运动自身是指把目的定位于运动自身和作为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因此强调人在参与运动过程中达到的自身满足的目的。

第九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2、当代两种体育观的区别

第一、价值取向的重点不同。

第二、行为主体的地位不同。

第三、个体发展的内容不同。

第四、体育内容的结构不同。

第五、课程实施的途径不同。

第十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课程理论的两次世界性变革

60年代课程理论变革的主导动向是“学问中心”或称之为“学科中心”。

学科中心论的特征包括三项:第一是学问化。

第二是专门化。

第三是结构化。

70年代课程改革的主导动向是“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课程的特点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的重心,从大学学者书斋的学问知识过渡到尊重学习者的本性和要求。

2、承认儿童的学习方式同成熟学者的研究活动有着重大的差异。

3、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体育课程的历史回顾

学科中心论课程观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但是对各

个国家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对学科的深入程度也是不同的。

60年代的学科中心论的风源来自美国,它影响了

各种学术课程,但对体育的影响却不如学术课程大。在学科中心论的影响下,美国的各洲不同程度的加强了对学校体育的指导,在当时先后建立一些健身和竞技体育指导委员会,帮助各州的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战后苏联在很长时期是凯洛夫教育学占了统治地

位,学科中心论反映的是凯洛夫教育学的一贯思想。因此60年代来自西方的学科中心论思想实质上是对美国教育的反思和对苏联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肯定。第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的教育当然是沿着原来的轨迹向前发展,60年代至80年代的苏联学校体育基本也是如此。

日本全国有文部省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因此课程改革的思潮均能直接地从大纲中反映出来。60年代“回归基础”为口号的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对日本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1958年的体育大纲强调规范性和系统性;1968年的大纲以增强体质为特征,同时强调规范性和系统性,因此均是以学科中心论作为主导思想的。直至1978年新大纲的颁布,才标志着教育观的新转移。

至于我国,从50年代学习苏联体育教育理论之后,学科中心论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1978年后,我国恢复了原有的教育制度,但教育观念一直沿着原来的轨迹发展,直至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迎来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局面。第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人本主义体育课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是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的方面转移;

其二是由关心技能或体力发展向关心技能、体力、情意协调发展的方向转移。

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与规律形成的“学科结构”,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需求,把体育内容变为由多种项目组成的,全体必须学习的,有统一规范要求的课程结构,它是以学科自身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的。

而学习结构则主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发展需求,把体育内容变为由多种项目组成,同时可以供学生或教师选择的,即强调统一性又强调灵活性的课程结构,它是以学习为中心设计课程的。

第十四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是比较一致的。例如,在继续提倡掌握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提高体力,增进健康的前提下,又进一步提出: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倡体育生活化,通过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勇敢、顽强、坚韧等心理素质等。

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国家提倡快乐体育课,提倡终身的体育观,为此,特别提倡提高人的自我教育和学习能力,这包括了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和体育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十五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我国建国初期,学习了苏联的体育理论与实践,长期以来实施的是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论;1979年我国学校体育的一次重要会议——扬州会议以后,“以增强体质为主”成为了体育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的观点,这是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但是,“以增强体质为主”不能理解为以增强体质为唯一目的,我国80年代的学校体育一度重视增强体质而忽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的培育及个性的发展;忽视了通过交往实现社会化的教育功能。这种状况没有真正的摆脱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束缚。第十六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为了适应世界范围内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有必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来发掘学校体育的功能,把学校体育的价值目标真正地定位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为此,单靠正规的体育课是不够的,必须提倡各种非正规的潜在课程,在学校中,应当开设正规课程和活动课程,采取以两类课程为中心,多种课程模式并举,并结合家庭与社会体育,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第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三章、实施课程标准的主体是学校

——从教学改革到课程改革的历史性转移

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统得过死,作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只能机械地执行,甚至认为只要钻研大纲,改进教法,就可以推进教学改革了。实质上,教学改革不能涉及到体育课程的整体结构改革,学校不能成为实施课程标准的主体,这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第十八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一、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

在西方国家的一些课程论专家们对课程下过许多定义,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

1、课程是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是指课程表上某一门学科和所有学科的总体。如凯兹卫尔和凯未尔认为:“课程是一些排成顺序的学科和研究领域。”

2、课程就是教材和教学内容。如威廉.李纳德认为“课程就是储藏在书本里、实验室里、博物馆里的系统的内容,获得的知识的巨大宝库,它们准备为能掌握及解释它们的人所吸收。”

3、课程即功课的进程。在拉丁文中课程就是意指跑道。古德莱德认为:“一个合理的课程定义是一系列有意义的学习。”

第十九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4、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全部学习和经验。庞斯尔认为:“课程就是希望学生在学校所要学习的经验体系。”

以上四类的课程定义中,第一二类强调课程是教学科目及其总体,注重的是理论及书本知识的学习。第三四类强调课程应包括全部学习的经验,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经验。看来两者均有一定的片面性。

“课程”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概念,长期以来把课程仅仅理解为传统课程中所规定的知识体系,这已经远远不够了。课程不能局限于只是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而应该包括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课程”和“学科”、“教学内容”等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了其他活动。课程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内容的安排、进程、时限等。

第二十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如果按照上述思维方式来理解课程,就应当赋予课程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程应包含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两大部分。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包括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课程实践主要是指教学活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课程设计相当于绘制教学蓝图,而课程实践是按照蓝图施工。

课程理论的发展使人们对课程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把课程视为静态的课程设计与动态的课程实施相结合的观点却成了人们的共识。因此,我们可以把课程理解为:根据教学目标,把可以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财富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结构化教育活动方案及其实施过程。

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课程改革是一个对整个课程设计进行再设计的过程,它应当是“学校(计划的主体)根据法令和教学大纲等目标(计划的目标),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性(计划的思想),将学科等教育内容(计划的内容)与学年授课时数相应分配的(计划的方法)整体计划以及用一定的组织与方法实施这个整体计划”。

如果把课程看作一个总体计划制定与实施,那么它是包含了计划的主体、目标、思想、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的结构,这样理解课程而开展的课程改革就是一种影响整个教育的全面的彻底的改革。

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中的作用

建国以来,我们并没有重视课程理论的建设,但也开展了五次课程改革,这又是怎样理解的呢?这五次改革均是由教育部自上而下下达的,这就容易使人们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部领导的事,全国范围的学校只要开展教学改革就可以了。

在这一个问题上,我国著名教育学专家刘佛年曾作过评述,他指出:“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已进行了五次课程改革,先后编写了五套中小学教材。可是,不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如何更改,有一点是不变的,它就是全国统一的,不论什么样的地区,什么样的中小学,都要用统一教材。教师只能按照大纲、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不可能编制适合于本地区或本校条件的教材。因此,对他们来说,研究编制课程、教材是没有意义的,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单位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既然把课程看作为一种总体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那么,从课程依据的确定直至课程计划的完成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可能单独由某一部门来完成。在制定课程的过程中,上至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具体的学校和教师均应参加这项工作。至于体育教学计划,理所应当最终由学校来完成。

在我国,最高教育行政单位理所应当的承担了制定课程的重任,作为学校仅仅是执行既定的课程方案,根本谈不上是制定课程方案。学校只须制定一些执行既定课程计划的计划,如教学进度和教案等。

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三、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进展

10年来,我国开展了课程改革,和建国后的前40年相比,取得了重大的进展,199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颁布,这一部大纲和过去的大纲相比,也有突破性进展。但是,如果和世界各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相比较,我们存在的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主要表现为体育课程的统一性太强,学校和教师在制定课程和计划、执行课程和计划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中国学校体育在迈向新世纪的时刻,再也不能停留在修补的局部教学改革的水准上,我们要信心百倍地开展总体课程改革。要开展好体育课程改革,首先就要改革统得太死的局面。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大纲,一定要减少其统一

性,增加其灵活性,留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发挥自身特色的余地。

作为非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教育部只须制定基本的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的总纲,具体学科的教学大纲可放到地方制定,并容许学校从多种模式的大纲中选择适宜于本校特点的大纲,在这样的前提下,由学校和教师最终完成教学计划,使学校真正地成为实施课程标准的主体。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四章、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的结合

——世界体育课程标准的异图同归

体育教学大纲具有一定的法定约束力,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各国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没有约束力,体育教师就无章可循,也难以实现基准的教学要求和共同的教学目标;没有灵活性,就谈不上学校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体,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发挥。因此,这是一个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过程中头等重要的课题。

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一、中国的大纲约束力过大、灵活性过小

1、大纲把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因为大纲基本教材面铺得太宽,使很多原来可供教师选择的内容也称之为基本教材。

2、大纲的所有教材实质上均是可以由教师选用的,这是体育教学本身特点决定的。但是我国的大纲选用的范围受到极大限制。

3、大纲把各类教材分布到各个学期,结果是割裂了各类教材的内在联系,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可能。

4、1998年,国家教委在山东召开了教材改革规划会议,决定有计划地编写多套教材,既适合普通水平的教材,面向发达地区和条件较好的地区的教材和适合老、少、边地区程度略低的教材。

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世界各国体育教学灵活性的不同形式

1、课程模式的选择

这里指的课程模式单指体育必修课。由于必修课的开设方式不同,形成了学分制模式、必修选择模式、课程分类模式三种。

2、大纲模式的选择

日本采用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美国、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俄罗斯有全国制定的五类大纲,可供学校选择。

3、教学时数选择

日本的高中段保健理论2学分70课时,单独集中开设。体育理论占总课时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在体育课中开设。体育中的实践课程只进行分类,但不规定时数比重,开设时数由学校自主确定。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4、教学内容的选择

不少国家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很多内容,选择何种内容上课是由学校自主确定的。

5、教材顺序选择

年级学习的具体内容也是有学校自主安排的。某一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高一,也可安排在高二或高三,这样安排教材,就可以不单纯考虑教材本身的难易程度,而主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要。

6、教材组合的选择

在一堂课上是否能同时出现多种项目,出现同一项目的课上,能否让不同的学生同时学习不同的动作,这就涉及到教材组合选择的问题了。

第三十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体育教学灵活性的法定依据

尽管理解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如下3点上是可以达到共识的。即:教学大纲具有法定约束力,它和执行大纲的灵活性并不矛盾;教学大纲应当给予灵活执行的大纲的许可范围,如果没有这种范围,就难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进一步体现灵活性,首先要修订大纲,扩大大纲规定的灵活性范围。

四、体育教学灵活性的学科依据

1、体育学科特征补遗

2、体育学科规律新探

第一,技能发展的可替换性。

第二、身体发展的非同步性。

第三,情意发展的非客观性。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五、形式相异、实质相同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有的国家有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的,有的国家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看来是有很大差别。但是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灵活地执行大纲,使体育教学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已是共同发展的趋势。

世界各国体育教学的灵活性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均是教学大纲允许范围内的灵活性。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是能统一起来的,这种统一也成为了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体育教学的灵活性既有法定依据,又反映了体育学科的特征,它是进一步深入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但是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的约束力过强,而灵活性不足,制约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五章、课程、内容、素材及其教材化

—发挥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

一、课程、内容、素材及其教材化界定

1、课程类型

2、教学内容

3、教学素材

4、教材化

二、实施教材化的不同途径

美国、德国的途径是:课程类型——课程目标——素材选择——教材化,根据所选择的课程类型,确立具体单元教学的目标,再从广泛的运动素材中确定具体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最终确定教学步骤。

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日本的途径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素材选择——教材化。在确立课程目标基础上进行内容和素材两个层次选择,在确立具体教材结构内容基础上,在确定教学步骤。

俄罗斯的途径是:大纲类型——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材化。在选择大纲类型后,确定课程目标,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最终实现教材化。

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教材化中的教师地位

教材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把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地适应学生实际过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就实现了把广泛的体育文化素材进行选择和改造,使之成为大纲的教材范围;在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又一次的大纲教材范围进行和改造,再一次的教材化。前后两次教材化均是重要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第二次,因为第二次教材化过程真正的确立了教师在编制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但是,就是执行大纲与编制课程主体地位确立,并不在于了解教师教材化的涵义和过程,更重要的是改革现行教学大纲,使教学大纲的灵活性得实现,使之与教材化的基本要求相适应。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六章、教学分组与单元教学

——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一、教学分组的理论与实践

1、关于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2、关于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

3、关于A型和B型授课

4、教学分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二、单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1、单元的概念

2、单元的分类

3、教材单元的教材组合

4、单元的大小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单元分组与单元教学的关系

单元分组和单元教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其次,外部分组是进行专项单元教学有效的教学形式,但是某些学校会感到外部分组在具体安排方面有困难,采用以原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这同样可以进行专项单元教学。

总之,教学分组和单元教学有各种形式可供选择,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进行较为满意的设计。但是,作为中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明确学生技能发展的可替换性,身体发展的非同步性和情意发展的非客观性的学科特征,在教学组织方面完全可以采用一般知识课程不同的组织方式,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七章、竞技与健身两大系列的新内容

——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对竞技概念的不同理解

我国在80年代,对竞技与体育两个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其中,竞技概念是这样确定的“竞技运动(竞技体育)使我国的组成部分,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

第三十八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苏联体育理论》对体育作了如下概括:“竞技是特殊文化形态中,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它是增进健康,发展体能,促进青少年和成人的发育、培养坚强意志、进行道德和审美教育和提高国民文化水准的重要手段。并且,竞技运动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是普及国民运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国际经济与体育联合会的《竞技宣言》中,对Sport是如下定义的:“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括自己和他人间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日本体育大事典.》)。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认为竞技的核心就是比赛,不论是高水平的运动比赛,还是低水平的运动比赛;不论是以造优异成绩为目的还是以娱乐健身为目的,均属于竞技的范畴。

第三十九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竞技组织化的理论意义

现代竞技运动由游戏向职业竞技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即:游戏—非正规比赛—半正规比赛—正规比赛—职业比赛。

竞技运动的组织化的最高阶段是职业竞技。

竞技运动组织化进程的理论对指导体育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最大潜力并以取胜和创造优异成绩为目标的竞技是指正规竞技和职业竞技,而半正规以下层次的比赛,主要目标是娱乐和健身,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告诉我们竞技运动本身就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高水平的选手竞技;其二是一般水平的大众竞技。

按照这种理论,作为群众广为欢迎的大众竞技完全可以纳入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十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其次,由于不同的人群对参加竞技比赛活动的需求不同,人们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那一类比赛活动,这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修改正规规则和商定比赛规则的半正规和非正规的竞技比赛,完全可根据学习群体的原有基础和兴趣爱好来重新设计,这给竞技运动项目纳入健身运动系列创造了条件。

三、运动项目的继承与发展

运动项目的继承与发展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作为正规竞技运动,正沿着技术更难,强度更大、规则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着。这种运动的发展对普通群众来说,仅是增加了观赏的机会;对于运动员来说,则是提供了创造优异成绩的舞台。第四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但是,作为身心发展和自我满足为目标的竞技运动项目,其兴衰完全是随着一般人的行为态度的转化而转移的,或者是说随着一般群众的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化而转移的。

日本学者真野针对日本国民体育观的变化,提出了今后健身运动发展的方向,指出了新的运动应当包含如下特征:

1、普遍能从事的运动;

2、连续性强的运动;

3、规则简单的运动;

4、能根据自己力量调节运动量的运动;

5、探索未知而取得乐趣的运动;

6、面向年轻人,对高龄人也不失魅力的运动;

7、技术中包含提高体力的运动;

8、运动负荷小的运动;

9、能男女一起共乐的运动。第四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四、健身运动项目的开发

健身运动项目的开发必将导致一个新的内容体系的诞生。首先,健身运动项目不排斥竞技运动项目,一些方便开展,学生感到兴趣的符合适当、便于进入工作单位后继续开展的竞技运动项目是可以保留在健身运动项目体系之内的。

健身运动项目的开发,必将使之形成一个新的体系,在此同时,竞技运动作为国际比赛规范项目,也必然保持着它的独立体系,这两大系列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学校体育的内容,可以从上述两大系列中选择。

但是,学校体育的内容分类却不应当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因为这种分类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的。第四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五、竞技与健身两大系列的交叉

竞技与健身两大系列不是相互排斥的。

面向广大学生的竞技系列是对正规竞技进行选择、改造,使之成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中,有的可以达到健身目的而和健身运动项目合流,有的则可达到娱乐和休闲目的,也同样可以保留,这是一个学校体育的重要的内容系列。

作为学校体育的健身系列,即是指那些非竞争性的健身活动,也包含了经过选择和改造的竞技运动。很明显,竞技和健身再也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系列,而是形成交叉的两个领域,建立这样一个新的体系,将有利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第四十四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八章、实现有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转移

——发挥反馈功能的必经之路

一、学习评价的若干理论问题

1、评价目的

2、评价内容

1991年,日本文部省进一步强调体育教学大纲总体化的要求,对学习评价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

(1)关心、意欲、态度;

(2)思考、判断;

(3)技能、表现;

(4)知识、理解。

3、评价过程与方法

第四十五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1、评价内容一定要和学习过程相关

2、正确对待学习评价定量指标

上述三项内容均不列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指标理由有四。

第一,由于个体的差别性大以及发展的非同步性,把它们作为成绩评定指标不公平、不合理;

第二,要发挥上述3项测定的及时反馈功能,就应当提倡学生自测自评,而自测自评的内容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三,“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明显地表现出成绩评定的功利性。

第四,上述3项均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不仅要有针对性地采用,而且要保证其数据的真实性。

第四十六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3、重视运动行为能力的评价

4、重视行为态度的评价

5、重视教学过程的全面评价

6、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多种方式

第四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九章、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地位与教育功能

——纳入社会体系的校内外课余体育

一、学校体育纳入社会体系

学校课余体育均和社会体育关系密切,并成为社会体育有机组成部分。

二、体育俱乐部的地位

1、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在学校体育中,体育课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俱乐部组建不仅没有削弱体育课地位的,而且可以加强体育课的基础地位。学生在体育和学习到的知识和与技能,提高了才干,有利于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工作。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参加体育活动和各项组织与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骨干,进一步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

第四十八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2、在社区体育中的地位

社区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落实到基层的载体,开展社区体育也就成为推动与改革的一项重要主事,这不仅使我国的经验,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道路。

体育俱乐部是社区体育的主要形式,作为学校体育俱乐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体育设施,还可以有利用社区的指导力量,使社区成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桥梁,也为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社区体育的发展思路是学校设施向社区开放,社区设施向学校开放。

体育俱乐部是社区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些体育设施又成了公众体育的载体,学校运动俱乐部的发展就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校运动俱乐部走向社会加速了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

第四十九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3、在国民体育的中的地位

学校运动俱乐部理应包含高水平竞技和大众体育两个层次。因此,作为国民体育的各个领域,无论是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还是学校体育,学校运动俱乐部均占有重要的份额,因此说学校运动俱乐部的建立和完善,将对整个国民体育产生巨大影响,从这一点分析,学校课余体育的改革其社会影响将超过体育教学改革。

第五十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体育俱乐部的教育功能

重视体育俱乐部的教育功能,是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但是,校内外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以我国为代表的以教学班为单位的班级体育锻炼;另一种是以日本和欧美为代表的体育俱乐部,这两种形式各有特点。

归纳起来,体育俱乐部和班级体育锻炼相比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移

2、行为角色的不断变化

3、团体环境的优化

4、师生对应关系的变化

5、爱好的适应和个性化发展

6、运动行为能力的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