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标准化考评细则_第1页
安全标准化考评细则_第2页
安全标准化考评细则_第3页
安全标准化考评细则_第4页
安全标准化考评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标准化考评细则(量化)一、负责人与责任(一)负责人:(20分)1、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制订责任制文本并下发(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明确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应有落实“双基工作的内容”)。2、各部门(车间)负责对下发责任制文本的修订。并督促各单位每一名员工熟记本人的安全职责。(安全消防处可制订发放员工手册)3、公司主要负责人应知道自己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并知道“双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和基层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作的内容,及安全生产法里所赋予的第一责任人的6条内容。(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注:主要负责人:是指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公司所属单位及其他独立单位生产经理、厂长[企业第一把手]。安全生产双基工作:机构建设、法制建设、安全投入、教育培训、责任制。安全生产基层:是指车间及以下班组)4、公司主要负责人(董事长、总经理)做出文件化的安全承诺,由安全消防处制订,并经公司主要负责人审核。并向社会和从业人员公布,应在厂门内向外设立公告牌。(安全承诺应有主要负责人签字的文化的安全承诺,承诺内容应基本符合:1)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2)对企业的安全事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3)最大限度的不发生事故、不损害员工健康;4)公开的安全生产表现;5)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支持;6)树立表率作用,不断强化和奖励正确的安全行为;7)以预防为主,开展风险管理、隐患治理;8)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持续改进;9)鼓励相关内外部人员积极参与到安全标准化不断改进的过程中。)5、由安全消防处制订“民意调查”表,主要内容是负责人履行安全承诺、言传身教和成为安全生产带头人的表率作用等,是否被公司从业人员认可,“民意调查”表下发后,各部门(车间)负责认真登记填写,将调查情况反馈安全消防处。6、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贯彻“五同时”原则。(《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规定》中规定:企业单位的各级领导人员在管理生产的同时,必须负责管理安全工作,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法令和制度,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7、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立,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对公司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立,各部门(车间)自行对本单位的安全机构的设立,并报公司安全消防处。8、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对公司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情况作出文件或幻灯片式的介绍,包括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投入。9、由安全消防处制订公司实施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红头文,经公司领导签字后由办公室发放至各单位。10、主要负责人主持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时,要有各种会议纪录,会议内容要涉及安全标准化开展情况。并按规范要求实施。11、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制订值班制度,并提供值班记录。12、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制订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发放至各生产车间,由车间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修订补充,并及时报安全消防处。车间的每一名员工要了解本岗位安全工作。13、各部门(车间)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记录中要有“安全生产状况”的内容。(二)方针目标(10分)1、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制订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并发放至各岗位及公司的每一名员工手中,或上墙,或在公司橱窗中体现,保证每一名员工都要熟记(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安全生产方针要符合或严于法律法规的要求,要与企业的风险相符,与其他方针、目标(环保、质量)具有同等重要性。2、安全生产目标(两个目标:长期、短期的;年度目标)安全生产目标应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合理适当的、可考核、有时限的。3、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公司领导与各单位负责人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各部门(车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的安全目标责任书,安全目标责任书各单位制订时一定要有针对,实效性,并交安全消防处一份存档。4、由安委会负责对公司级目标责任的考核,各部门(车间)负责对本单位人员的目标责任考核。5、由安全消防处制订公司的安全工作规划或计划,由办公室发放至各单位,以保证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的有效完成;各部门(车间)自行制定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计划,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工作计划可以是一年或半年,但内容要符合要求。工作计划内容:实施计划的职责、权限;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实现安全工作目标的方法时间表和资源;有变时应及时修订。6、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将由安全消防处按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进行考核,要有考核记录。安全消防处制定安全目标考核办法,规定考核内容、方式、频次、责任部门、奖励方法。并按时考核,每月一次最少每季度一次,并且有考核记录。(三)机构设置(20分)1、由安全消防处制订公司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红头文,并发放至各单位。(安委员成立后,不定期发放安委红头文)安委会是领导机构,不是办事机构。2、安全生产委员会不能虚设,具体安委员会运作由安全消防处负责,但安全生产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有工会组织代表、安全管理人员代表和从业人员代表。3、由安全消防处制订安全生产委员会章程,并下发至各单位。4、安全生产委员会不定期召开会议,每月、最少每季应召开一次,会议应有内容,由安全消防处负责组织并记录会议纪要。5、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制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部门(车间)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300人以上企业应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管人数应职工总人数5‰且最低不少于3人配备。(查文件)厂(安全处、安管人员---车间(专职安全员)---班组(专、兼安全员)且有效运转(查网络图及运转情况)车间(专职安全员)指干部,即车间主任。6、公司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不包括安全员)定期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活动,由安全消防处负责组织记录,并制订安全培训教育登记卡,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参加公司组织的安全卷面考试。7、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将各类安全资格证书归档存放,并列出目录。(四)职责(30分)1、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制定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其职责,并下发至从业人员,部门(车间)的每一名员工应熟记。(制定中安全生产职责与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范围的相关性要相符)。2、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制定职能部门或生产基层单位的安全职责,并下发至各单位,各部门(车间)的负责人应熟记本单位的安全职责内容。(制定中内容要符合各单位实际)3、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制定“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内容应包括车间(部门)安全责任考核和从业人员安全责任考核。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应规定考核职责、频次、方法、标准、奖惩办法等。安全消防处要按考核制度对各部门(车间)进行考核,有考核记录。4、应建立公司级(安全消防处负责)、分厂(车间、部门)级安全生产奖惩管理台帐。(五)安全生产投入(20分)1、安全消防处负责建立安全投入保障制度,确定提取标准。制度内容应包括:安全费用筹集(提取)、使用(范围)、管理(批准、审计)责任等。制度中还应规定提取标准。2、公司财务处应建立安全费用台帐。安全费用不能挪作他用。(安全费用要符合单独建立、专款专用的原则,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台帐中应注意:安全投入使用范围,财政部478号文件有规定;一些费用的列支。(如肥皂、检测等,锅炉、压力容器检测属设备,不属安全设施)3、公司人事处负责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有缴费单据。(参加商业保险(意外保险)不能代替工伤保险,应按在册职工人数缴纳,要不漏1人,未交工伤保险不能办证或换证)二、风险管理(重点项,分值0.15分,此项需要各车间协同工作)(一)范围与评价方法(10分)1、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制订建立评价组织的红头文,同时制定风险评价指导书或风险评价程序,一并发放至各公司单位。风险评价指导书中应明确:1)建立评价组织的原则;2)风险评价目的,文件或评价报告中阐明开展风险评价目的,每次或每项评价活动有明确的评价目的或评价报告中目的要明确;3)风险评价范围,根据作业活动清单,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评价记录表,范围包括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的生产经营活动,检维修、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拆除工程、后勤服务等活动,不能有漏项;4)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应具有适用性,评价方法要适用、符合公司风险评价特点,风险评价可用“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表(SCL)分析记录表”等方法;5)风险评价准则要符合规定要求。2、每一个车间、每一个部门应组织一个评价小组,小组要合理(不同专业的人员),对本单位进行风险评价。持续改进持续改进评价方法危害因素识别审查改善评价方法危害因素识别审查改善检查纠正记录重大风险评价准则风险评价检查纠正记录重大风险评价准则风险评价 否重新提出控制措施可接受风险?重新提出控制措施可接受风险? 是维持原有管理维持原有管理风险管理机制(危害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各部门(车间)依据已确定的评价方法、评价准则,定期进行风险评价。(评价记录)(1)应对全厂各生产装置、设施、重要设备、重要作业及危险作业用确定的评价方法进行危害因素识别;危害识别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6441)附录A-A6和附录A-A7。1)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危害识别也称之为危害辨识,是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对危害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需注意危害是造成事件的根源或状态,不是事件本身。如,不能将火灾或爆炸当成危害,而应把导致火灾或爆炸的因素找出来。造成一个事件的危害可能有很多,应一一识别出来。还应将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识别出来。2)危害的根源及性质。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及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与撞击、物质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照明不足等);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露的原因等。危害识别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附录A-A6不安全状态和附录A-A7不安全行为,可以认为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即为危害。导致《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所列的20类事故的因素也可以认为是危害。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658.382GB6441―86(国家标准局1986年5月31日发布1987年2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工作。1名词、术语1.1伤亡事故: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以下简称伤害)、急性中毒(以下简称中毒)。1.2损失工作日:指被伤害者失能的工作时间。1.3暂时性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1.4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1.5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指除死亡外,一次事故中,受伤者造成完全残废的伤害。2事故类别01物体打击

02车辆伤害

03机械伤害

04起重伤害

05触电

06淹溺

07灼烫

08火灾09高处坠落

010坍塌

011冒顶片帮

012透水

013放炮

014火药爆炸

015瓦斯爆炸016锅炉爆炸

017容器爆炸

018其它爆炸

019中毒和窒息

020其它伤害

3伤害分析3.1受伤部位指身体受伤的部位(细分类详见附录??A.1)。3.2受伤性质指人体受伤的类型。确定原则:a.应以受伤当时的身体情况为主,结合愈后可能产生的后遗障碍全面分析确定;b.多处受伤,按最严重的伤害分类,当无法确定时,应鉴定为“多伤害”(细分类详见附录A.2)。3.3起因物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称为起因物(细分类详见附录A.3)3.4致害物

指直接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细分类详见附录A.4)3.5伤害方式指致害物与人体发生接触的方式(细分类详见附录A.5)3.6不安全状态指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细分类详见附录A.6)。3.7不安全行为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细分类详见附录A.7)。4伤害程度分类4.1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4.2重伤指相当于表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4.3死亡5事故严重程度分类5.1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5.2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无死亡的事故。5.3死亡事故a.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b.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含3人)6伤亡事故的计算方法

适用于企业以及各省、市、县上报企业工伤事故时使用的计算方法有:6.1千人死亡率:表示某时期,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伤亡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

计算公式:千人死亡率=(死亡人数/平均职工人数)×103(3)(1)6.2千人重伤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因工伤事故造成的重伤人数。

计算公式:千人重伤率=(重伤人数/平均职工人数)×103(2)

适用于行业、企业内部事故统计分析使用的计算方法有:6.3伤害频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的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伤害人数指轻伤、重

伤、

死亡人数之和。

计算公式:百万工时伤害率:A=(伤害人数/实际总工时)×106(3)6.4伤害严重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的损失工作日数。

计算公式:伤害严重率:B=(总损失工作日/实际总工时)×106(4)6.5伤害平均严重率:伤害平均严重率:表示每人次受伤害的平均损失工作日。

计算公式:N=B/A=总损失工作日/伤害人数(5)

适用于以吨、立方米产量为计算单位的行业、企业使用的计算方法有:6.6按产品产量计算的死亡率:

计算公式:百万吨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产量(吨))×106(6)

万米木材死亡率=(死亡人数/木材产量(立方米))×104(7)附录A(补充件)A.1受伤部位分类号1.01颅脑1.01.1脑1.01.2颅骨1.01.3头皮1.02面颌部

1.03眼部

1.04鼻

1.05耳

1.06口

1.07颈部

1.08胸部1.09腹部

1.10腰部

1.11脊柱

1.12上肢

1.12.1肩胛部

1.12.2上臂1.12.3肘部1.12.4前臂1.13腕及手

1.13.1腕

1.13.2掌

1.13.3指1.14下肢

1.14.1髋部

1.14.2股骨

1.14.3膝部

1.14.4小腿1.15踝及脚

1.15.1踝部

1.15.2跟部

1.15.3部(距骨、舟骨、骨)

1.15.4趾

A.2受伤性质

分类号2.01电伤2.02挫伤、轧伤、压伤2.03倒塌压埋伤2.04辐射损伤2.05割伤、擦伤、刺伤2.06骨折2.07化学性灼伤2.08撕脱伤2.09扭伤2.10切断伤2.11冻伤2.12烧伤2.13烫伤2.14中暑2.15冲击2.16生物致伤2.17多伤害2.18中毒

A.3起因物

分类号3.01锅炉

3.02压力容器

3.03电气设备

3.04起重机械

3.05泵、发动机3.06企业车辆

3.07船舶

3.08动力传送机构

3.09放射性物质及设备3.10非动力手工具

3.11电动手工具

3.12其它机械

3.13建筑物及构筑物3.14化学品

3.15煤

3.16石油制品

3.17水

3.18可燃性气体

3.19金属矿物3.20非金属矿物

3.21粉尘

3.22梯3.23木材3.24工作面(人站立面)3.25环境3.26动物3.27其它

A.4致害物

分类号:4.01煤、石油产品4.01.1煤4.01.2焦炭4.01.3沥青4.01.4其它4.02木材4.02.1树4.02.2原木4.02.3锯材4.02.4其它4.03水4.04放射性物质4.05电气设备

4.05.1母线

4.05.2配电箱

4.05.3电气保护装置4.05.4电阻箱4.05.5蓄电池4.05.6照明设备4.05.7其它4.06梯

4.07空气

4.08工作面(人站立面)

4.09矿石

4.10粘土、砂、石4.11锅炉、压力容器4.11.1锅炉4.11.2压力容器4.11.3压力管道4.11.4安全阀4.11.5其它4.12大气压力

4.12.1高压(指潜水作业)

4.12.2低压(指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4.13化学品

4.13.1酸

4.13.2碱

4.13.3氢

4.13.4氨

4.13.5液氧

4.13.6氯气

4.13.7酒精

4.13.8乙炔

4.13.9火药

4.13.10炸药

4.13.11芳香烃化合物

4.13.12砷化物

4.13.13硫化物4.13.14二氧化碳

4.13.15一氧化碳

4.13.16含氰物

4.13.17卤化物

4.13.18金属化合物

4.13.19其它4.14机械

4.14.1搅拌机

4.14.2送料装置

4.14.3农业机械

4.14.4林业机械

4.14.5铁路工程机械

4.14.6铸造机械

4.14.7锻造机械

4.14.8焊接机械

4.14.9粉碎机械4.14.10金属切削机床4.14.11公路建筑机械4.14.12矿山机械4.14.13冲压机4.14.14印刷机械4.14.15压辊机4.14.16筛选、分离机4.14.17纺织机械4.14.18木工刨床4.14.19木工锯机4.14.20其它木工机械4.14.21皮带传送机4.14.22其它4.15金属件

4.15.1钢丝绳

4.15.2铸件

4.15.3铁屑

4.15.4齿轮4.15.5飞轮4.15.6螺栓4.15.7销4.15.8丝杠、光杠4.15.9绞轮4.15.10轴4.15.11其它4.16起重机械

4.16.1塔式起重机

4.16.2龙门式起重机

4.16.3梁式起重机4.16.4门座式起重机

4.16.5浮游式起重机

4.16.6甲板式起重机

4.16.7桥式起重机

4.16.8缆索式起重机

4.16.9履带式起重机

4.16.10叉车

4.16.11电动葫芦

4.16.12绞车

4.16.13卷扬机

4.16.14桅杆式起重机4.16.15壁上起重机

4.16.16铁路起重机

4.16.17千斤顶

4.16.18其它4.17噪声

4.18蒸气

4.19手工具(非动力)

4.20电动手工具

4.21动物4.22企业车辆

4.23船舶

A.5伤害方式

分类号5.01碰撞

5.01.1人撞固定物体5.01.2运动物体撞人5.01.3互撞5.02撞击5.02.1落下物5.02.2飞来物5.03附落5.03.1由高处坠落平地5.03.2由平地坠入井、坑洞5.04跌倒5.05坍塌5.06淹溺5.07灼烫5.08火灾5.09辐射5.10爆炸5.11中毒5.11.1吸入有毒气体5.11.2皮肤吸收有毒物质5.11.3经口5.12触电5.13接触5.13.1高低温环境5.13.2高低温物体5.14掩埋5.15倾覆A.6不安全状态分类号6.0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6.01.1无防护6.01.1.1无防护罩6.01.1.2无安全保险装置6.01.1.3无报警装置6.01.1.4无安全标志6.01.1.5无护栏或护栏损坏6.01.1.6(电气)未接地6.01.1.7绝缘不良6.01.1.8局扇无消音系统、噪声大6.01.1.9危房内作业6.01.1.10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档车器或档车栏6.01.1.11其它6.01.2防护不当6.01.2.1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6.01.2.2防护装置调整不当6.01.2.3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6.01.2.4防爆装置不当6.01.2.5采仗、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6.01.2.6放炮作业隐蔽所有缺陷6.01.2.7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6.01.2.8其它6.0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6.02.1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6.02.1.1通道门遮档视线6.02.1.2制动装置有缺欠6.02.1.3安全间距不够6.02.1.4拦车网有缺欠

6.02.1.5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6.02.1.6设施上有锋利倒梭6.02.1.7其它6.02.2强度不够6.02.2.1机械强度不够6.02.2.2绝缘强度不够6.02.2.3起吊重物的绳索不合安全要求6.02.2.4其它6.02.3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6.02.3.1设备带“病”运转6.02.3.2超负荷运转6.02.3.3其它6.02.4维修、调整不良

6.02.4.1设备失修6.02.4.2地面不平6.02.4.3保养不当、设备失灵6.02.4.4其它6.0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6.03.1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6.03.2所用的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6.0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6.04.1照明光线不良6.04.1.1照度不足6.04.1.2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6.04.1.3光线过强6.04.2通风不良6.04.2.1无通风6.04.2.2通风系统效率低6.04.2.3风流短路6.04.2.4停电停风时放炮作业6.04.2.5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放炮作业

6.04.2.6瓦斯超限6.04.2.7其它6.04.3作业场所狭窄6.04.4作业场地杂乱6.04.4.1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6.04.4.2采伐时,未开“安全道”6.04.4.3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6.04.4.4其它6.04.5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6.04.6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

6.04.7地面滑

6.04.7.1地面有油或其它液体

6.04.7.2冰雪覆盖6.04.7.3地面有其它易滑物6.04.8贮存方法不安全6.04.9环境温度、湿度不当

A.7不安全行为

分类号7.0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7.01.1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

7.01.2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7.01.3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

7.01.4忘记关闭设备7.01.5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7.01.6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搬手、把柄等的操作)7.01.7奔跑作业7.01.8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7.01.9机械超速运转

7.01.10违章驾驶机动车

7.01.11酒后作业7.01.12客货混载7.01.13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7.01.14工件紧固不牢7.01.15用压缩空气吹铁屑7.01.16其它7.0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7.02.1拆除了安全装置7.02.2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7.02.3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7.02.4其它7.03使用不安全设备7.03.1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7.03.2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7.03.3其它7.04手代替工具操作

7.04.1用手代替手动工具

7.04.2用手清除切屑

7.04.3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7.0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7.0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7.06.1冒险进入涵洞7.06.2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7.06.3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7.06.4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7.06.5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7.06.6冒进信号7.06.7调车场超速上下车7.06.8易燃易爆场合明火7.06.9私自搭乘矿车7.06.10在绞车道行走7.06.11未及时口害望7.0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7.0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7.0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7.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7.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7.11.1未戴护目镜或面罩7.11.2未戴防护手套7.11.3未穿安全鞋7.11.4未戴安全帽7.11.5未佩戴呼吸护具7.11.6未佩戴安全带7.11.7未戴工作帽7.11.8其它7.12不安全装束7.12.1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肥大服装7.12.2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7.12.3其它7.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附录B损失工作日计算表(补充件)

1.死亡或永久性全失能伤害定6000日。

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按表1、表2、表3计算。

3.表中未规定数值的暂时失能伤害按歇工天数计算。4.对于永久性失能伤害不管其歇工天数多少,损失工作日均按表定数值计算。

5.各伤害部位累计数值超过6000日者,仍按6000日计算。

表1截肢或完全失去机能部位损失工作日换算表

远端指骨中间指骨近端趾骨掌骨腕部截肢

手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300100756050-2001501201056004003002402009006005004504001300

远端趾骨中间趾骨近端趾骨骨(包括舟骨、距骨)踝部脚拇趾二趾中趾无名趾小757575753001501501501506003503503503502400

上肢肘部以上任一部位(包括肩关节)腕以上任一部位,且在肘关节或低于肘关节

45003600下肢膝关节以上任一部位(包括髋关节)踝部以上,且在膝关节或低于膝关节

45003000表2骨折损失工作换算表骨折部位损失工作日骨折部位损失工作日骨折部位损失工作日掌、指骨挠骨下端尺、挠骨干肱骨髁上肱骨干6080906080肱骨外科颈锁骨胸骨跖、趾707010570胫、腓股骨干股粗隆间股骨颈90105100160

表3功能损伤损失工作日换算表1.

包被重要器官的单纯性骨损伤(头颅骨、胸骨、脊椎骨);1052.

包被重要器官的复杂性骨损伤,内部器官轻度受损,骨损伤治愈后,不遗功能障碍者;5003.

包被重要器官的复杂性骨损伤,伴有内部器官损伤,骨损伤治愈后,遗有轻度功能障碍者9004.

接触有害气体或毒物,急性中毒症状消失后,不遗有临床症状及后遗症者;2005.

重度失血,经抢救后,未遗有造血功能障碍者;2006.

包被重要器官的复杂性骨折包被器官受损,骨损伤治愈后,伴有严重的功能障碍者;a.

脑神经损伤导致癫痫者;3000b.

脑神经损伤导致痴呆者;5000c.

脑挫裂伤,颅内严重血肿,脑干损伤造成无法医治的低能;5000d.

脑外伤致使运动系统严重障碍或失语,且不易恢复者;4000e.

脊柱骨损伤,脊髓离断形成截瘫者;6000f.

脊柱骨损伤,脊髓半离断,影响饮食起居者;6000g.

脊柱骨损伤合并脊髓伤,有功能障碍不影响饮食起居者;4000h.

单纯脊柱骨损伤,包括残留慢性腰背痛者;1000i.

脊柱损伤,遗有脊髓压迫症双下肢功能障碍,二便失禁者;4000j.

脊柱韧带损伤,局部血行障碍影响脊柱活动者;1500k.

胸部骨损伤,伤及心脏,引起明显的节律不正者;4000l.

胸部骨损伤,伤及心脏,遗有代谢功能失调者;4000m.

胸部骨损伤,胸廓成形术后,明显影响一侧呼吸功能者;2000n.

一侧肺功能丧失者;4000o.

一侧肺并有另侧一个肺叶术后伤残者;5000p.

骨盆骨损伤累及神经,导致下肢运动障碍者;4000q.

骨盆不稳定骨折,并遗留有尿道狭窄和尿路感染。30007.

腰、背部软组织严重损伤;脊柱活动明显受限者;20001.

四肢软组织损伤治愈后,遗有周围神经损伤,感觉运动机能障碍,影响工作及生活者;15002.

四肢软组织损伤治愈后,遗有周围神经损伤,运动机能障碍,但生活能自理者;20003.

四肢软组织损伤,治愈后由于疤颜瘢弯缩,严重影响运动功能,但生活能自理者;20004.

手肌腱受损,伸屈功能严重影响障碍,影响工作、生活者;14005.

脚肌腱受损,引起机能障碍,不能自由行走者;14006.

眼睑断裂导致导闭合不全;2007.

眼睑损伤导致泪小管、泪腺损伤,导致泪溢,影响工作;2008.

双目失明;60009.

一目失明,但另一目视力正常;180010.

两目视力均有障碍,不易恢复者;180011.

一目的明,另一目视物不清,或双目视物不清者(仅能见前2M以内的物体,且短期内,不易恢复者);300012.

两眼角膜受损,并有眼底出血或溷浊,视力高度障碍者(仅能见1M之物体)且根本不能恢复者;400013.

眼球突出不能复位,引起视障碍者;70014.

眼肌麻痹,造成斜视、复视者;60015.

一耳丧失听力,另一耳听觉正常者;60016.

听力有重大障碍者;30017.

两耳听力丧失;300018.

鼻损伤,嗅觉功能严重丧失;100019.

鼻脱落者;130020.

口腔受损,致使牙齿脱落,不能安装假牙,致使咀嚼发生困难者;180021.

口腔严重受损,咀嚼机能全废;300022.

喉损伤,引起喉狭窄,影响发兰及呼吸者;100023.

语言障碍,说话不清;30024.

语言全废;300025.

伤及腹膜,并有单独性的腹腔出血及腹膜炎症者;100026.

由于损伤进行胃次全切除,或肠管切除三分之一以上者;300027.

由于损伤进行胃全切,或食道全切,腔肠代替食道,或肠管切除三分之一以上者;600028.

一叶肝脏切除者;300029.

一侧肾脏切除者;300030.

生殖器官损伤,失去生殖机能者;180031.

伤及神经、膀胱及直肠,遗有大便、小便失禁,漏尿、漏屎等;200032.

关节结构损伤,关节活动受限,影响运动功能者;140033.

伤筋伤骨,动作受限,其功能损伤严重于表2者;200034.

接触高浓度有害气体,急性中毒症状消失后,遗有脑实质病变临床症状者;400035.

各种急性中毒严重损伤呼吸道、食道粘膜,遗有功能障碍者;200036.

国家规定的工业毒物轻度中毒患者;15037.

国家规定的工业毒物中度中毒患者;70038.

国家规定的工业毒物重度中毒患者2000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有:A)装置、设备、工具、厂房等。(1)设计不良:设计强度不够,稳定性不好,密封不良,外型缺陷,外露运动件,缺乏必要的连接装置,构成的材料不合适;(2)防护不良:无安全防护装置或不完善,无接地、绝缘或接地绝缘不充分,缺个人防护用具或个人防护用具不良;(3)维护不良:设备废旧、疲劳、过期而不更新,出了故障未处理,平时维护不善。B)物料。(1)物理性:高温物(固液气)、低温物、粉尘与气溶胶、运动物;(2)化学性:易燃易爆物质、自然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危害物质;(3)生物性:致病微生物、传染性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害因素。C)有害噪声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等各种噪声。D)振动等。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A)不按规定方法操作,不按规定使用,使用有毛病的,选用有误,离开运转的机械,机械超速、送料或加料过快,机动车超速,违章驾驶。B)不采取安全措施。不防意外风险,不防装置突然开动,无信号开车,无信号移动物体。C)对运转设备清洗、加油修理调节,对运转装置、带电设备、加压容器、加热物、对装有危险物质容器违规操作。D)使安全防护装置失效。拆掉安全装置,使之不起作用,安全装置调整错误。E)制造风险状态。如货物过载。F)使用保护用具的缺陷。不用护具,不穿安全鞋,使用护具方法错误。G)不安全放置。在不安全状态下放置。H)接近危险场所。I)某些不安全行为。如用手代替工具。J)错误动作等。属于作业环境缺陷的有:A)作业场所:无安全通道,间隔不足,配置缺陷,信号缺陷,标志缺陷。B)环境因素:采光,通风,温度,压力,湿度,给排水等。属于管理缺陷的有:A)对物理性能控制的缺陷,设计检测不符合处置方面的缺陷。B)对人失误控制的缺陷:教育、培训、检测。C)工艺过程作业过程程序的缺陷。D)作业组织的缺陷:人事安排不合理,负荷超限,禁忌作业,色盲。E)来自相关方的风险管理的缺陷:合同采购无安全要求。F)违反工效学原理:如所有机器不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上述各生产装置、岗位、重要设备及危险作业作业用确定的评价准则进行风险评价,确定是否是可接受的风险。定期: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3)危害产生的后果。危害产生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死亡(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伤等)、疾病(如头痛、呼吸困难、失明、皮肤病、癌症、肢体不能正常动作等)、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水少空气、土壤、地下水及噪音污染。(2)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范围公司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应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危害识别的范围应包括: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停车等阶段;2)常规和异常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3)危害识别方法1)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步骤识别作业活动过程中的危害通常要划分作业活动,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或者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带压堵漏,物料搬运,机泵(械)的组装操作、维护、改装、修理,药剂配制,取样分析,承包商现场作业,弯头推制,吊装等皆属作业活动。A)按岗位划分的作业活动清单见表序号作业活动地点(岗位)作业活动名称备注填表说明:车间的作业活动包括日常操作和异常情况处理、开停车及管理活动,操作最好以生产装置的单元进行划分,管理活动以车间的管理岗位进行划分。日常的操作;如出料、切换、清罐(塔、器)、加料、提(降)负荷及重要参数的调整、巡检和作业现场清理;异常情况处理:停电、水、气的处理;设备故障时的防空或不停产情况下某一单元的打循环等;开停车:停车及交出检修前的确认;开车;管理活动:以工艺员、设备员、安全员、材料员等岗位为主,列出相关的管理活动。B)识别设备设施和管理活动的危害可按下述顺序:---厂址: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台风)等;---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建(构)筑物;---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装置、化工、机械、电气、特殊设施(锅炉)等;---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管理设施、急救设施、辅助设施等。识别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清单,如表:序号设备名称编号类别投用日期使用单位备注填表说明:参照设备设施台帐,按照十大类别归类,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十大类别: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等、通用机械类、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起重运输类、其他设备类。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2)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A)工作危害分析(JHA)B)安全检查表分析(SCL)C)预危险性分析(PHA)D)故障假设分析(WI)E)故障假设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WI/SCL);F)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G)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H)故障树分析(FTA);I)事件树分析(ETA)。根据我公司实际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其中比较常用和比较容易掌握的方法主要是工作危害分析(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SCL)。3)工作危害分析(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办理作业票等不必作为作业步骤分析。可以将佩戴防护用品和办理作业票等活动列入控制措施。划分的作业步骤不能过粗,但过细也不胜繁琐,能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是如何进行的,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宜。电器使用说明书中对电器使用方法的说明可供借鉴。作业步骤简单地用几个字描述清楚即可,只需说明做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体做。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对于每一步骤都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危害导致的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其严重性也应识别。然后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统观对这项作业所作的识别,规定标准的安全工作步骤。最终据此制定标准的安全操作程序。识别各步骤潜在危害时,可以按下述问题提出清单提问。A)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B)工具、机器或装备是否存在危害因素?C)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D)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滑倒、绊倒或摔落?E)从业人员是否可能因推、举、拉用力过度而扭伤?F)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G)是否存在过度的噪音或震动?H)是否存在物体坠落的危害因素?I)是否存在照明问题?J)天气状况是否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K)存在产生有害辐射的可能吗?L)是否可能接触灼热物质、有毒物质或腐蚀性物质?M)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以上仅为举例,在实际工作中问题远不止这些。(附页P26-31)2、各单位将风险辨识后的清单交安全消防处,由安全消防处负责记录重大风险,确定风险控制措施(查评价记录及重大风险清单)。通过风险评价,确认是重大风险的,应记录入重大风险清单: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序号危害潜在事件及后果风险等级部门、装置、工艺、设施改进措施操作、技术人力资源需求限制评估负责人参考序号保存部门:保存期限:年对重大风险,应提出风险控制措施。注意:是在原有控制措施基础上补充提出的控制措施判断措施是否合理,应根据《规范》4.2.3的规定A、控制措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B、控制措施的先进性与安全性;C、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与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D、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选择的措施应包括:A、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B、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C、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D、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注意风险评价要实事求是(三)控制措施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济运营情况,安全消防处确定优先控制顺序,采取控制措施。(查风险控制措施计划或风险控制措施表)2、风险评价中所有不可接受的风险提出的控制措施都在考核范围内,其中重大风险是考核重点。3、安全消防处对风险评价中提出的控制措施特别是重大风险控制措施(指在原有控制措施下仍是不可接受风险重新补充提出的控制措施),确定优先顺序并采取之,应下达执行计划。确定优先顺序的依据是风险评价结果和经营运行情况。4、控制措施依据《规范》中提出的。(四)风险控制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安全消防处和车间落实所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查记录或现场)(1)安全消防处抽查车间几项不可接受风险,检查措施落实情况。(2)检查重点是重大风险。2、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各部门(车间)应建立档案(查档案)《规范》原意是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对某些风险确定为重大隐患项目,但未给出哪些风险可以确定为重大隐患的条件,省安全监局[2006]84号文件,根据省政府171号制定了《重特大事故隐患认定办法》。(1)安全消防处按照省政府177号令和省安监局[2006]84号文件进行排查,有排查记录。(2)档案内容应符合规定:A、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B、评审意见C、治理方案,包括资金预算D、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E、竣工验收报告3、人事处培训中心负责将评价结果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宣传培训(有培训记录、抽查人员),可举行培训班,或在会议中、班组活动中有所体现。4、各部门(车间)岗位操作坐吃山空必须了解本岗位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山东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作者:山东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77号】

颁布日期:2005-2-4

执行日期:2005-4-1《山东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已经于2004年12月23日省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省长韩寓群二OO五年二月四日山东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及时、有效地排查治理重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重特大事故)隐患,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重特大事故隐患,是指存在于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设施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可能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不安全状态和缺陷。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及时解决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实施监督管理,并接受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报告、监控和治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全面负责。第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发现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排除;因城市规划或者生产技术、工艺、设计等原因难以立即排除的,应当成立由主要负责人负责的隐患治理领导小组,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和监控措施。第八条难以立即排除的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省有关事故隐患评估的规定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等级、影响范围和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第九条经评估属于重特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特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治理期限和目标;(二)治理措施;(三)责任机构和人员、经费和物质保障;(四)应急救援预案。第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自发现重特大事故隐患之日起15日内,将评估报告书和治理方案报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属于特大事故隐患的,其评估报告书和治理方案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分别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其中,治理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危险程度高的,其评估报告书和治理方案,还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第十一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收到评估报告书和治理方案后,应当及时组织论证,并向重特大事故隐患影响范围内的有关责任单位下达治理通知书,对治理情况进行监督。有关责任单位应当按照治理通知书和治理方案对重特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治理资金由有关责任单位负责筹集。第十二条有关责任单位对重特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时,应当采取严密的防范、监控措施,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重特大事故隐患治理前或者治理过程中,无法保证生产安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第十三条重特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组织验收。经验收认定事故隐患已消除的,应当作出重特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的决定;未消除的,应当依法作出停产、停业整顿或者停止使用的决定;经停产、停业整顿后,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依法予以关闭。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组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责令存在事故隐患的单位立即排除;难以立即排除的,应当责令其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治理,限期排除。第十五条下列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治理,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一)公共设施存在的重特大事故隐患;(二)破产企业存在的重特大事故隐患;(三)无法明确责任单位的重特大事故隐患。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前款规定的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治理。重特大事故隐患治理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作他用。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特大事故隐患,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接到事故隐患举报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和查处,并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第十七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在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工作中,未履行或者未按照程序履行其相应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直至记大过的行政处分;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直至降级的行政处分;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一)收到重特大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和治理方案后未及时组织论证,并下达治理通知书的;(二)对重特大事故隐患治理应当组织验收而未验收的;(三)发现重特大事故隐患违法行为未及时查处的;(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第十九条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对生产经营单位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罚:(一)未按照规定建立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报告、监控和治理制度的;(二)未定期对本单位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三)未按照规定对事故隐患进行评估的;(四)对存在的重特大事故隐患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五)未按照规定对重特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的。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处罚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二十条工矿商贸行业事故隐患的评估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其他行业事故隐患的评估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关于印发《山东省井工开采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鲁安监发[2006]84号

各市安监局:

为进一步贯彻《山东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省政府令177号),省安监局制定了《山东省井工开采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认定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二日山东省井工开采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鲁安监发〔2006〕84号)第一条

为了准确认定、及时消除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根据《山东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井工开采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中各类重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认定。第三条

井工开采非煤矿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事故隐患:(一)矿井主要排水设备的型号或数量不能满足安全规程要求的。(二)探放水设备配备不齐全或防治水措施不落实的。(三)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或发电机向井下直接供电的。(四)提升设备未按规定定期检测检验的。(五)未建立完善的机械通风系统或井下风速、风量、风质不能满足安全规程要求的。(六)超层、越界开采或擅自开采保安矿柱、岩柱的。(七)存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检测仪器的数量、频次等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八)井下爆破器材库或临时发放点的炸药、雷管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九)压风设备压力表、安全阀、断油(水)保护装置及温度保护装置等不齐全可靠的。(十)矿井图纸、资料与实际严重不符的。(十一)存在其他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第四条井工开采非煤矿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事故隐患:(一)不具备两个独立的能行人的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的。(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井底车场周围未设置防水闸门的。(三)大面积采空区(大于2000m2)其地面有村庄等建筑物或威胁井下作业人员超过10人以上的。(四)额定乘载人数10人以上的提升设备其防坠、防过卷、制动等安全保护装置不符合安全规程要求的。(五)井下爆破器材库未有单独通风风流或回风风流未直接进入矿井回风巷道内的。(六)井口标高低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的。(七)存在其他可能导致特大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第五条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事故隐患:(一)计算药量大和危险性大的厂房或库房没有设置在厂区边缘或有利于安全的地形处的。(二)同时生产烟花和爆竹产品的企业,没有分别建立独立的烟花生产线和爆竹生产线而混用生产厂房的。(三)危险品生产厂房或危险品仓库与邻近厂房、仓库、值班室等建筑物的内部安全距离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四)应当设置防护屏障的A级建筑物或危险场所没有设置防护屏障或防护屏障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五)烟花生产企业没有根据生产需要设立固定的礼花弹和亮珠晒场的。(六)不使用礼花弹晒场,而是在生产厂房门前或其他地方就近晾晒礼花弹半成品的。(七)在危险品储存仓库内混存A3级和C级烟花爆竹产品或混存成品、半成品和原料药物的。(八)面积小于20平方米的A级建筑物和面积小于300平方米的C级建筑物耐火等级达不到三级以上标准的;面积大于20平方米的A级建筑物和面积大于300平方米的C级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达不到二级以上标准的。(九)A、C级厂房的门、安全窗的设置或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十)危险品储存仓库安全出口的设置或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十一)在A、C级厂房或危险品储存仓库内部以及周边安全距离范围内用火炉或其他明火取暖的。(十二)有1KV至10KV的室外架空输电线路跨越A、C级建筑物或线路轴线与A级建筑物的距离不足50米、与C级建筑的距离不足电线杆高度的1.5倍的。(十三)有380/220V及以下的室外架空输电线路跨越A、C级建筑物或线路轴线与生产储存烟火药和黑火药的A级建筑物的距离不足50米、与其它A、C级建筑的距离不足电线杆高度的1.5倍的;(十四)用于加工药物或与药物接触的设备和工具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十五)消防水泵、消防水、灭火器、消防沙等消防设施配备严重不足的。(十六)危险性建筑物和危险场所无防雷、防静电设施或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十七)存在其他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第六条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特大事故隐患:(一)工厂或储存仓库地址已不符合城镇规划要求的。(二)危险品生产区、危险品总仓库区、销毁场和燃放试验场与外部周边的居民点、学校、工业区、旅游区重点建筑物、铁路和公路运输线、高压输电线等生产生活设施或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三)非危险品生产区、危险品生产区、危险品总仓库区、燃放试验场、办公生活区没有分别设置或相互间内部安全距离不足的。(四)未经审批擅自改变工厂设计方案规定的生产厂房、危险品储存仓库等的功能和用途的。(五)存在严重超定员、超药量、超范围生产和危险品储存仓库超药量储存现象的。(六)使用国家严格禁止的违禁药物生产烟花爆竹的。(七)存在其他可能导致特大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第七条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事故隐患:(一)甲、乙类火灾危险性和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生产装置,仓库、罐区等储存设施,与周边居住区、人员密集区、厂外道路、相邻工矿企业生产储存设施的安全间距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二)生产装置、储存设施、辅助生产装置、公用工程设施、运输装卸设施、电力线路、办公生活区等,相互之间的安全间距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三)危险化学品生产车间、储存仓库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或与员工宿舍的安全距离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四)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和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内设置休息室和非生产直接需要的办公室的。(五)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的。(六)生产或使用甲类气体或甲、乙A类液体的工艺装置和储运设施的区域内,未按规定设置可燃气体监测报警装置的;生产或使用有毒气体的工艺装置和储运设施的区域内,未按规定设置有毒气体监测报警装置的。(七)易燃易爆和有毒作业场所未按规定设置通风设施的;未按规定和生产工艺要求设置必要的自动报警和安全联锁装置的。(八)建构筑物的耐火等级、泄压面积、安全疏散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仓库的耐火等级、防火分区、安全疏散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九)危险化学品的贮存不符合《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等规定要求的。包括:1、遇火、遇热、遇潮能引起燃烧、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物品露天贮存的;或在潮湿、易积水的建筑物中贮存的;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与爆炸物品、氧化剂、易燃物品、自燃物品、腐蚀性物品未隔离贮存的;3、易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剧毒气体同贮的;4、助燃气体氧气与油脂类物质混合贮存的;5、易燃液体、遇湿易燃物品、易燃固体与氧化剂混合贮存的;6、具有还原性的氧化剂未单独存放的。(十)甲、乙类液体储罐区未按规定要求设置防火堤,或防火堤的容量、高度、强度、以及与储罐的间距等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罐区布置(罐区总容量、罐间距、罐排数、罐区间距等)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罐区的专用泵(或泵房)布置在防火堤内,或专用泵(或泵房)和装卸设施与罐区的安全间距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十一)甲B、乙类液体固定顶罐未按要求设置阻火器和呼吸阀的;甲B、乙类液体为喷溅式卸车(进液)方式或进液管伸至罐底的距离不足的。(十二)液氨、液氯生产、储存、装卸区无泄漏后的吸收、破坏措施的;液氨、液氯储罐未按规定设置液位计、压力表和安全阀的;液氨、液氯储罐与罐车之间的装卸管线上未设置止回阀和紧急切断阀的;液氨、液氯的灌瓶及装车装置未按要求设置防超装装置的;液氨、液氯的装卸软管未按规定配置并定期检测和更换的;硫酸、硝酸等强腐蚀性介质储罐未按规定设置防护围堰的。(十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锅炉等特种设备未按规定办理使用登记证;超期未检或未按检验要求检修(停用)的。(十四)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锅炉的压力表、安全阀超期未检,防爆膜未定期更换的。(十五)使用非法制造的压力容器、锅炉等特种设备及安全附件的。(十六)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区域内的电力装置(电机、灯具、开关等)不防爆,或防爆等级(类别、级别、组别)及线路敷设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十七)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区域内生产装置的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车间办公室、更衣室等生产辅助房间的电气设备达不到防爆要求的。(十八)易燃易爆生产装置区、仓储装卸区的厂房、库房、设备、设施未按规定设置防雷设施,或未按规定进行检测并符合要求的。(十九)易燃易爆场所的设备、管线等设施未按规定设置静电接地设施;汽车罐车、铁路罐车和装卸栈台未设置静电专用接地线,或未按规定进行检测并符合要求的。(二十)未按规定设置水、泡沫、蒸汽等消防灭火系统的;未按标准规定配置消防双电源的;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消防管路及消防栓的配置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二十一)生产装置区、储罐区、仓库未按规定设置固定(或半固定)式水(或泡沫)喷淋灭火系统的,或未按规定设置小型灭火器材,或灭火器材的种类、数量及设置方式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二十二)厂区内的消防道路(环行通道或回车场地、道路宽度、净空高度、转弯半径)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二十三)存在其他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第八条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事故隐患:(一)生产或使用光气、氰化氢等剧毒物质(气态或蒸汽)的生产装置,与周边居住区、人员密集场所、厂外主要道路的安全间距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二)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液氨、液氯等有毒物质罐区、液化烃罐区、甲类易燃液体罐区,以及大于或等于10Mpa的高压设备(介质为易燃、易爆、有毒物质),与周边居住区、人员密集场所、厂外主要道路的安全间距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三)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液氨、液氯、液化烃储罐,以及大于或等于10Mpa的高压设备(介质为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未按规定办理使用登记证、超期未检或检验不合格的。(四)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液氨、液氯等有毒物质罐区、液化烃罐区、甲类易燃液体罐区以及大于或等于10Mpa的高压设备(介质为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管道,未按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或未按规定定期检测及检测不合格的。(五)存在其他可能导致特大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第九条各级安监部门在安全生产检查和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自查中发现依据本办法确认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按照《山东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第十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五)风险信息更新1、安全消防处及各单位应不间断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1)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前。(2)厂区八大危害作业每次作业前都应做风险评价。(3)事故和变更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事故台帐、变更记录)(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定期安全评价应按期进行。2、安全消防处负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有评审或检查记录)(1)所有不可接爱风险的控制措施,都应评审控制结果。(2)重大风险是重点。(六)重大危险源1、由安全消防处负责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确定公司重大危险源。(查制度文本,查重大危险源档案,查现场)(1)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安全生产法》第33条:第三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10、22、48条第十条

除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外,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一)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二)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

(三)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四)车站、码头(按照国家规定,经批准,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六)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七)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他区域。

已建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监督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顿;需要转产、停产、搬迁、关闭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本条例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生产、运输、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二十二条

危险化学品必须储存在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者专用储存室(以下统称专用仓库)内,储存方式、方法与储存数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由专人管理。

危险化学品出入库,必须进行核查登记。库存危险化学品应当定期检查。

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必须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储存单位应当将储存剧毒化学品以及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当地公安部门和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

第四十八条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剧毒化学品和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向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制定。

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应当向环境保护、公安、质检、卫生等有关部门提供危险化学品登记的资料。《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第17条第十七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