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经济学论文_第1页
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经济学论文_第2页
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经济学论文_第3页
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经济学论文_第4页
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经济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进入21世纪,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转移流动,为适应新形势,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浪潮。同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党的十九大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和重点就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浙江经济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了以结构调整、增长转型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产业结构处在高变动和大调整之中。如何因势利导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主动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升级是浙江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为出发点,既着眼于当前的需要,更着眼于未来,立足浙江省情,分析了浙江省产业结构演变历史与动因,从三次产业结构、社会总产值结构、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以及地区比较等方面对浙江省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多视角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浙江产业结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文章提出了未来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重点,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若干对策与建议。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与建议目录第一章绪论1.1国内外研究背景...............................................................11.2有关产业结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回顾...........................4第二章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2.1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6第三章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3.1浙江经济发展状况........................................................113.2浙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14当前浙江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8结语.............................................................................23主要参考文献...........................................................................24第一章绪论1.1国内外研究背景1.1.1国际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增长商品和生产要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转移流动,各国经济拟于全球化竟争的舞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结构优化和高度化,来提高匡产业经济竞争力,成为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世员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不及时实施结构战畔调整就将“挨打”。如美国在80年代初就尝到落后挨打的滋味。其传统优势勿车、电子、造船、钢铁等产业的技术优势一个接一个地被日本企业蚕食和取嘴整个80年代日本成为新竟争者在美国引起巨大恐慌,日本通过模仿、引进禾中学获得技术窍门,很快缩短了与技术领先者的差距。这种竞争压力迫使美国始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了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赛人获得了21世纪的主动权,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意义充分显现出来。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使产业结构转换加快成为可能,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结构进入了新一轮以“新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初结构调整期。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它推动了电脑、件和通讯行业的发展,并且以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带动了整个经济的持久增长,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产值涟民生产总值的40一60%,新兴工业化国家为25一40%,其中,美国1994一1999间信息产业产值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既以上t21。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型服务经济代替了生产型工业经济,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服务业的夜和发展方向,而且改变着服务业的质量和速度。在上述背景下,后起国家和到的经营方向也正发生着变化,他们将更多地在新兴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方面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以期占有和扩大市场份额增长最快的新产品领域,而不像传统模式那样一味地在出口导向型产业和低技术含量产业中扩张。1.12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到年人均已接近美元,根据钱纳里,模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变三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中的工业化阶段,而且处于重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经验证明,伴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和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转换是必然面临的经济过程,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和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我国加入促使经济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结构变迁无疑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内容,结构调整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而又繁重。中国经济己到了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发展的阶段。为此,国家“十二五”计划把结构调整作为新世纪初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确立新型工业化战略,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和重点就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1.3浙江省相关研究情况浙江产业结构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浙江特殊的省情决定了境内产业集群的许多优势,因此成为国内产业集群研究关注的重点。学术界一方面对省内产业集群与国外产业集群作比较,找出差距;一方面就省内某一产业集群作具体分析,指出提升其竟争力的途径。二是浙江产业在长三角中的发展研究。有的学者研究江浙沪产业同构问题,有的学者研究长三角内产业如何整合发展问题,有的学者具体指出浙江产业如何借助世博会以及上海这一服务平台做大做强自己。三是提升浙江工业结构的研究。随着国内外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浙江工业结构面临着“轻、小、加”的问题,就如何提升工业结构,有的学者主张当地企业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发展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即主要依靠内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的学者则主张通过引进境外资金兴办三资企业,借助外部资源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上几个方面的论文颇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主要著作有:盛世豪等主编的“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朱华展主编的《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洪银兴等主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王自亮等主编的《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与动力》、史晋川、罗卫东主编的《浙江现代化道路研究》等。1.2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内容1.2.1研究方法全文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地区产业结构也不例外,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部门之间都存在许多数量关系,因而在研究地区产业结构时既要注重质的分析,又要注重量的分析,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由于研究客体的复杂性,在社会经济进程中,有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难以用精确的数量关系描述和把握,鉴于此本文采用了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例如对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策等都采用了定性描述的方法。本文在对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时,运用了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例如工业结构变动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效益等。其中对工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时,采用产业结构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偏离一份额分析法(SSM),并以长三角为背景区域,试图揭示浙江在长三角地区中经济结构优势和自身竟争力强弱,以及工业部门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2.纵向分析法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是较长时间的动态过程,为了深入探索地区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趋势,我们还必须从历史角度对其全部发展过程分阶段加以对比考察。本文在对浙江产业结构纵向分析时,分三个时段进行: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夕产业结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变,尤其以改革开放以来这段具有特别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时期作为研究分析的重点对象。3.比较分析方法本文在分析浙江产业结构历史演变时,更多地采用了动态比较分析方法,把不同时段的产业结构状况进行比较,以便找出浙江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在对浙江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时,更多地采用了静态比较分析方法,把浙江的产业结构状况与沿海五省市比较,找出浙江省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在对工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时,把浙江与长三角的上海、江苏进行对比,指出了浙江在长三角总体中的产业发展状况。第二章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3.1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样地之一。从已有考古资料看,在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间,浙江境内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相当广泛,并创造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洪文化和良清文化,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的生产已达到一定水平。3.1.1农业发展浙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以狩猎和农业为主的人类生产活动。杭嘉湖平原农村,在唐代就开始粮、桑、畜、渔综合经营。宋代比较重视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创新改进农业技术,北宋时,浙江是全国的主要产粮区之一,蚕桑、茶叶、柑桔等经济作物也有所发展。南宋时,杭嘉湖平原就有“湖丝遍天下”的说法。明清时期统治者都曾采取过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的政策措施,促使农业经济发展,除大面积种植稻谷以外,浙东北地区蚕桑种植大量发展,出现了商业性桑园,棉花也有大片种植:浙西南出现了蓝靛种植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农业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生丝和茶叶出口量激增。20世纪30年代前后,农村特别是沿海一带,蚕茧、生丝、茶叶、桐油、生漆等在商人大量收购和出口的刺激下,生产一度急剧发展。蚕茧常年产量达100多万但,生丝产量8至9万但,占全国1/3左右,茶叶出口量约有20万。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到1949年,全省主要农产品普遍比历史最高年产量下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有8.34亿元。3.1.2工业发展明末清初,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浙江部分农户开始脱离农业,转向发展手工业,农村兴起了一批工商业集镇,少数手工业行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丝绸生产加工方面。自鸦片战争以后,浙江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纺织、制革、造纸以及日用品工业、印刷等近代工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宁波、温州、杭州被先后开辟为商埠,兴办工厂,出现了买办资本。到19世纪80年代,本地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也开始投资兴办近代工业.浙江最早兴办的民族资本企业是1887年创设在宁波的通久源机器轧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浙江民族工业乘机获得发展,近代工业企业有400多家,其中多数是缀丝厂和丝绸厂。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浙江又兴办了工业企业数百家,其中多数是五金、机器工厂,还有一些造纸、制革、制药等工厂。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横征暴敛,工业生产继续衰落,1947年底,除了属于官僚资本的3家工业公司和其他10家工业公司外,全省总共只有330多家工厂,它们绝大多数是设备简陋、厂房陈旧狭小的丝绸、轻工和机器修理工厂.到1949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只有1.03亿元,工业总产值仅4.05亿元,多数工商企业濒临绝境,工业品自给率很低,日用工业品大多依赖洋货或上海货.全省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仅7595家,多数属于小型企业,技术设备多数是半机械半手工的。3.1.3小结浙江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勤劳的浙江人民利用境内的资源案赋构筑了传统而稳定的农业社会,建立了以粮为主,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的综合性农业经济区。但这种稳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而遭到严重破坏。总体上看,在近现代史上,浙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工业仅仅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某些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部门,而重工业部门几乎是空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第三章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现状4.1浙江经济发展状况4.1.1浙江经济增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20年,是浙江经济不断发展与腾飞的20年。2003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GDP由124亿元增加到9395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年均增长率高达13.1%,增长指数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由331元增加到20147元,由全国第14位跃升为第4位,年均增长12.1%,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32元和165元增加到13180元和5431元,由全国第9位和第8位均上升到居全国第3位,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和2.1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0%和8.6%;财政总收入由27.45亿元升至1468.89亿元,年均增长高达17.3%。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浙江已由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规模中等的省份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大省”。4.1.2浙江的工业化进程及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产业结构迅速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人均收人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总体性指标。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标准工业化结转换模式”,依据人均GDP收人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6个等级。借助钱纳里标准模式来分析浙江工业化水平及所处阶段,主要考察人均GDP收入水平,2003年浙江人均GDP为20147元,按汇率折算达到2434美元,结合浙江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情况,浙江总体上看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若用世界银行的收入标准衡量,按汇率法计算,浙江人均GDP接近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中等收人国家的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角度看,李长明提出了李长明标准,他根据100多个国家的资料,计算出人均收人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见表4一2。2003年浙江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例是7.7:52.6:39.7,三次产业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是28.3:41.2:30.5。参照李长明这一分析标准,我们可以看出一产的比重与3000美元比较接近,而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的位置发生了“互换”: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当于其他国家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当于其他国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即第二产业偏高,第三产业偏低:就业结构中,一、三产业类似于600美元,第二产业类似于2000美元。从这个角度看,今后浙江应继续进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革、优化、升级。从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浙江省的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但是从产业结构看,浙江省又处于工业化初期,偏差如此之大。4.2浙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4.2.1从地区比较看浙江的产业结构1.三次产业比重比较2003年,浙江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7%、52.6%、39.7%,与广东、山东、上海、江苏比较,第一产业低于广东、山东、江苏,居第二位,但比上海要高出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于广东、山东、江苏,居第四位;第三产业低于上海,仅比广东高1.3个百分点,居第二位。从就业结构看,2003年,浙江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29.6%、36.%、33.5%,与其他兄弟省市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居第四位,但比上海要高出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低于上海,居第二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于上海和广东,居第三位,比上海约低16个百分点。2.第一产业比较2003年浙江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之比为44.71:5.55:19.68:28.47:1.59,基本上打破了以往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发挥了省内资源优势,尤其是渔业资源优势,农业内部结构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但与其他省市相比,种植业所占比重高于上海、广东,居第三位,其中比上海高出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倒数第一,比第一位的江苏(5.58%)低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3.05%)也要低近1.5个百分点。3.第二产业比较(1)轻重工业比较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工业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在充分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轻重工业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比例逐步趋向协调,到2003年浙江轻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51.78%、48.22%。与四省市及全国的比较看,浙江轻工业所占比重最高,其中比上海高出23.43个百分点,比江苏高出15.3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浙江重工业所占比重在四省市中最低。(2)制造业结构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一直是浙江产值贡献最大的部门,目前已经形成了纺织、机械、汽车、电子、化工等制造业体系。4.第三产业比较从第三产业产值构成看,目前浙江第三产业仍集中于传统部门,如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及文教卫生等生活服务的行业和部门,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旅游业等新兴行业发展缓慢。2003年,浙江金融、房地产业所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19%、6.4%,二者之和还低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更低于批发零售贸易长饮业。与其他四省市相比,浙江金融保险业仅高于广东,居倒数第二位:房地产业在四省市中最低;从旅游业来看,2003年,浙江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为180.83万人次,比广东少1016.13万人次,比上海少63.88万人次,比江苏少42.33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873百万美元,比广东、上海、江苏分别少3394百万美元、1180百万美元、259百万美元。总体上看,浙江与沿海省市相比,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结构层次偏低。5.产业结构效益比较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测度产业效益的一种方法。偏离度的主要含义是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这里为GDP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其计算公式为:P=IL一CI式中,P为产业结构偏离度,L为某次产业劳动力比重,C为同次产业产值比重。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越不对称,两者的偏离度越高,产业效益越低下,即P值越大,产业效益越差。2003年,浙江产业结构偏离度为43.8,低于广东、山东、江苏及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上海25.6个百分点。说明浙江的产业结构效益相对较高,但在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浙江产业结构效益明显低于上海,与江苏相比,也不具有太大优势。从各次产业看,2003年浙江第一产业表现为较高的正向偏离度,表明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的事实;第二、三产业存在较大的负向偏离度。总体来看,浙江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于人口总量巨大,劳动力过剩,失业率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相对较少,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和产业范围有限,造成产业结构的高偏离度。6.从比较看差距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浙江与东部沿海发达的兄弟省市相比,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迁还有不少的差距。浙江与上海相比有很大差距,与广东、江苏相比也不占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仍较高。第一产业结构中的种植业比重偏大,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偏小;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轻工业部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例较少。制造业内部结构与江苏的相似系数较大,由于地缘相近,两省地竞争将有加剧的态势;第三产业仍然集中于传统服务业,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与上海、广东有很大差距。第四章当前浙江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5.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与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非对称性”浙江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表现为产业结构状况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阶段看,浙江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从产业结构演变阶段看,浙江则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当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工业部门比重的增加会对第三产业产生引申需求,使得第三产业部门比重不断上升,最终会使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幻。这一时期,从就业结构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较快的速度向第二、三产业迅速转移。目前,就浙江情况来看,2003年浙江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是7.7:52.6:39.7,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是28.3:41.2:30.5,可以看出,浙江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在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表明浙江仍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而没有转移到工业与服务业部门中。三大产业的这种结构偏差影响浙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增长质量的提高。5.2农业中种植业比重仍过大,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尽管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浙江农业内部结构改变了以往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而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但2003年浙江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仍高达45%,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不仅低于沿海其他省份,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发展不充分,从而限制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5.3工业结构整体素质偏低,结构升级缓慢浙江经济近年来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2003年浙江省GDP总量和工业总产值均列全国第4位,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国的9%。但浙江工业结构整体素质偏低,结构升级仍然十分缓慢,主要问题如下:(1)工业结构轻型化特征十分突出。浙江工业占第二产业产值的90%,在工业产值中轻工业占51.8%,高出上海近23个百分点,高出江苏15个百分点。近年来轻工业品严重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效益低下,浙江轻工业目前依靠其价格、成本和市场营销的优势仍保持发展,但随着国内市场走向成熟,浙江的这些优势正在丧失。(2)制造业结构升级缓慢。浙江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其产值约占工业产值的9成。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把制造业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工业化早期的主要产业,如食品、纺织、皮革制品等。第二类为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产业,如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第三类为工业化后期阶段主要产业,如耐用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等。按照这一划分并参照上节分析,目前浙江制造业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支柱,而工业化中后期产业比重不仅与苏沪两地差距较大,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了浙江制造业升级落后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情况。(3)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偏小。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海洋、医药、化工等高新技术行业在浙江工业发展中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小,贡献率低。2001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5%,对GDP的贡献率不到11%,全省R&D投入约34亿元,占GDP的0.6%,低于苏沪两地水平,甚至低于全国1%的平均水平,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40%左右。2002年底,浙江省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有1个(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2个,经过国家科技部和省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60家,2002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增加值完成450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76勺亿元的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92%,相对于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达到6既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研发能力不足,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偏少。2002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1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2.0%。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相比,明显偏低;三是发明专利比重不高,专利技术水平较低。2002年,浙江省17273项申请专利中,发明专利为1839项,只占10.64%,低于全国19.31%的水平;10478项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为187项,只占1.78%,低于全国5.22%的水平。5.4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结构层次偏低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浙江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18.6%提高到2003年的39.7%,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但仍然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仅相当于人均GDP为300美元国家的水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低,第二层次作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当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富裕程度提高后,对旅游、居民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增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生活中的联系过程增加,中介业务增多,对第一层次的需求呈增加趋势,第三第四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略有上升。就浙江省而言,传统的服务业,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作为浙江第三产业主要部分,占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到2003年仍达5既,高出上海近15个百分点,高出江苏近6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三层次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教育文艺广播影视业和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务增长缓慢,尤其是教育、科研及其服务业滞后已严重制约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5.5浙江与苏沪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方法,浙江与上海的产业相似系数为0.67,而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相似系数高达0.90。苏浙沪地区自然察赋较相似,经济发展阶段较接近,三地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特别是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高度趋同,三地产业结构调整路线也近似。2003年苏浙沪三地区工业部门产值排序结果表明,三地排列前十位的行业极其相似,三个地区都相同的部门有8个,分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这些部门的工业产值占各地区产值比重分别为:上海61.1%、江苏58.9%、浙江54.4%,这表明三个地区产值比重大,增长快的行业基本相同。结语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转换是必然面临的经济过程,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和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浙江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早期阶段的结构转换,向重化工业和高加工度化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结构转换。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经济浪潮迭起,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序幕已经拉开,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进入新世纪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中,如何因势利导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主动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占领21世纪经济发展的产业制高点,以实现浙江经济在高起点上的更大跃升,成为浙江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论点。主要参考文献【1】永治.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2】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吴先满.经济结构的历史变迁与战略性调整—兼论21世纪初叶江苏经济发展的主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王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0】刘再兴.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l.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11】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西蒙·库茨涅兹.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6】西蒙·库茨涅兹.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7】钱纳里,塞尔奎因.发展的型式:1950一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18】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19】减旭恒,徐向艺,杨惠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0】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1】李悦.产业经济学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朱高峰.产业大观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24】干春晖.中国产业经济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5】薛敬孝,白雪洁.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6】冯邦彦.香港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7】余利平.中国产业结构和协调机制研究[MJ.成都:四力I人民出版社,1992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卷绕控制器数据采集和通讯设计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柴油发电机监控器的设计基于CPLD/FPGA和单片机的爆速仪设计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晶闸管中频感应电源的研制基于十六位单片机的电力设备故障在线监测装置的设计与算法研究基于SPCE061A单片机的语音识别系统的研究基于PIC单片机的生物机能实验装置的研究基于MotorolaMC68HC08系列单片机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TCP/IP协议的单片机与INTERNET互连的设计与实现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和TCP/IP协议的单片机测控系统AVR8位嵌入式单片机在车载全球定位系统显示终端中的应用基于AVR单片机的250WHID灯电子镇流器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TCP/IP技术研究及应用基于P87C591单片机的CAN总线应用层协议的研究基于单片机实现对二级倒立摆的控制C8051FXXX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的研制基于80C196MC单片机控制的变频调速及配料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胶印机控制系统开发研究基于凌阳单片机的二次压降全自动测量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测距系统基于MOTOROLA单片机的专用电池组智能充电仪全站仪动态测量的研究以及其与单片机在轨道式龙门吊实时检测中的应用一种基于80C196KC单片机的新型电子负载的设计基于单片机的对讲系统的研究开发基于单片机的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再生修复机温度控制器的开发与研究基于单片机ATmega128的嵌入式工业控制器设计基于单片机的压电闭环微位移控制系统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高压静电除尘整流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设计采用W78E58单片机的酸碱浓度检测技术基于单片机的粮库温度监控系统设计HYPERLINK"/detail.htm?118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