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赣旅游大区_第1页
皖赣旅游大区_第2页
皖赣旅游大区_第3页
皖赣旅游大区_第4页
皖赣旅游大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面超额完成“十五”旅游计划2、率先发展红色旅游破解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难题。“旅游设施明显改善。4、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庐山是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鄱阳湖列名《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省现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4处,国家地质公园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107个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0个,其中4A级14个,3A级6个;旅游星级饭店280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1家;旅行社56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3家。全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景区的数量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75倍和2.5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山、湖、城、村为主体,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并形成了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名山瓷都名村文化旅游线、南昌-吉安?井冈山-赣州-瑞金红色文化旅游线、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名山道教文化旅游线等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和一批专项旅游线路。1、准确定位,树立形象发挥优势,打造品牌3、政府主导,政策扶持4、把握机遇,适时造势重要的启示: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是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外树形象,内练真功,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把握机遇,善于谋势,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敢闯新路,善解难题,是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必然途径。一是旅游管理体制存在不顺现象,主要反映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牵制,决策分散以及行业管理力度不强等方面;二是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入境旅游发展缓慢,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新兴旅游如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产品缺乏,旅游基本消费所占比重过大;三是一批品位高的旅游资源尚未转变为产品优势,知名度相对较低;四是部分地区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重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旅游交通设施和方式有待改善;五是旅游企业呈现“散、小、弱、差”的现状,缺乏在国际和国内市场有影响的旅游集团公司,整体素质不高。)“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环境1、机遇和条件。一是作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将更受广大国际游客的欢迎;二是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将得到国家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三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为我省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凭借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级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五是“十?五”以来,全国和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配套水平进一步提高;六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七是国家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对我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提供了条件;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为我省入境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极好的发展机遇。2、困难和挑战。一是我省入境旅游精品及线路匮乏,接待人数少,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大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形成入境旅游“盆地”现象;二是加入WTO的最终承诺完全兑现将给我省旅游企业带来不小冲击;三是我省与周边省份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和重点旅游区域未能充分的对接和互动,区域合作实现途径较少;四是我省外部交通虽然改善明显,但是部分景区内部交通仍然存在不足;五是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二、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旅游休闲后花园”与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建设红色旅游强省、旅游经济大省的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发展全面融入到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与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之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旅游型新农村建设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着力打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加快我省“七大旅游圈”的建设步伐,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绿色、蓝色、古色旅游全面发展,带动工业、农业、文化等各类旅游快速发展,以对接“长珠闽”、联通“港澳台”、共建后花园、融入全球化为抓手,以集约经营和质量效益型增长为核心,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省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工作方针旅游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为此,确立的工作方针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改革创新,加快发展;人才支撑,质量发展;联合协作,协调发展;保护开发,持续发展;重点推进,全面发展。(三)发展战略1、宏观战略: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和谐发展,项目带动、突出重点,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我省旅游业实施以下宏观发展战略。精品名牌战略:将南昌-吉安?井冈山-赣州-瑞金的名山名城红色文化旅游线、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的名山名城名村瓷都文化旅游线、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的名山道教文化旅游线、南昌-樟树-仙女湖-宜春-萍乡?武功山山水养生生态文化旅游线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旅游线,在此基础上,把环鄱阳湖旅游线整合成国际旅游黄金线路;跨省依托“长三角”等客源地,联合江西的庐山、景德镇、婺源、龙虎山、三清山和安徽的黄山、九华山,浙江的千岛湖等品位超群的旅游区,打造“浙皖赣边界”精品旅游线。同时,要努力将南昌建设成为全省入境旅游集散中心,将庐山建设成为国际会议中心和山水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将景德镇建设成为国际陶瓷文化旅游中心,将井冈山建设成为中国红色旅游中心;将龙虎山建设成为国际道教文化旅游中心,将三清山建设成为国际峰石奇观旅游胜地,将赣州建设成为世界客家风情旅游胜地,将婺源建设成为中国乡村风情旅游经典,形成功能各异的名牌旅游产品。集约经营战略: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协作与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旅游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发展,搞好旅游要素的综合开发,加强对自然、人文、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延长旅游产品链、服务链、经营链。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把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防止建设性破坏。优先做好规划工作,慎重、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2、战略举措:在宏观战略的指导下,我省旅游业采取以下战略举措。红色旅游领跑战略:抓住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加快实现红色旅游上水平、上质量,紧扣“政治、文化、经济三大工程”,将红色旅游作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领跑器,高标准建设好一批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打造出一批在国内具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精品,将“红色摇篮”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把江西建成红色旅游强省,使江西主要红色旅游区成为国内外旅游热点,使红色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生态旅游提升战略:江西是生态资源大省,形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相对独立的水陆相生、山水相依的生态大系统,充分发挥江西自然生态与文化环境交融的特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江西整个旅游业素质和效益,提升江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入境旅游促进战略:要把日韩、东南亚、港澳台作为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重点。进一步提升南昌昌北机场国际航空港的地位,开通若干条国际航班,增加国际包机业务;加强庐山在港澳台地区的宣传力度,扩大景德镇在欧美市场的宣传广度,拓宽龙虎山在韩国宣传的领域。把南昌-井冈山-瑞金红色旅游线打造成中国红色旅游的黄金线路,吸引入境游客。联合皖浙沪,在日本和韩国,主推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黄山-千岛湖-杭州-上海旅游精品线路。将南昌-九江?庐山-鄱阳湖-景德镇-婺源-三清山-龙虎山-南昌环鄱阳湖综合旅游线作为江西的拳头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四)发展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实现我省品牌旅游目的地和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建设的重大突破;全面提升江西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对外整体形象;实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推动旅游发展走上质量效益型增长之路;实现旅游业在中部地区的逐步崛起,旅游业成为江西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江西成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和全国红色旅游强省、旅游经济大省。到2023年,力争实现旅游直接就业人数5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250万人,其中红色旅游的就业人数占到40%以上。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社会收入的再分配,改进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优化地方经济结构,推动国内外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和谐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建立和谐社会做贡献。到2023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00万人次,年均增长21.8%;旅游外汇收入4亿美元,年均增长30.9%。接待国内旅游者99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68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4.4%和22.7%。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1亿人次,年均增长14.4%;旅游业总收入900亿元,年均增长23%,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0-12%,旅游业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红色旅游:到2007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50亿元,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35%左右。到2023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达到40%以上,相当于全省GDP的4.28%。乡村旅游:“十一五”期间,全省要力争建成10个以上江西旅游强县、100个以上旅游型村镇、200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和500个以上星级农家旅馆,其中应有三分之一进入国家级行列,进而以点带面,将“绿色家园”打造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以乡村旅游为支柱产业的自然村要占到全省村庄总数的5%,直接从事旅游业的农民20万人,间接从事旅游业的农民100万人,乡村旅游产业总收入18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0%,把我省真正建成旅游经济大省,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优秀旅游城市:南昌市、九江市、井冈山市、赣州市、景德镇市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上饶、吉安、萍乡、新余、宜春、抚州、瑞金、樟树等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至2023年,全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达到14座以上。旅游目的地:庐山、井冈山、景德镇、三清山、龙虎山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南昌、瑞金、婺源、赣州建设成为国内著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建设一批省内著名、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A级旅游景区: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龟峰、滕王阁、瑞金叶坪—沙洲坝、婺源、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高岭-瑶里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省A级景区突破100家。旅游产品体系:观光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升,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布局和内容基本成型,生态旅游产品走向成熟,红色旅游产品成为全国的典型和代表,各种专项旅游产品形成特色并系列化,新型旅游和特种旅游产品不断涌现。知名旅游企业:形成1-2家在中部地区有强大竞争力、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2-3家旅行社列名全国双“百强”。星级旅游饭店:全省5星级饭店达到10家,各设区市和县级市均有4或5星级饭店。全省4星级以上饭店达到50家。三、战略布局与产品体系(一)“双丰”型区域布局结构我省旅游空间结构为“双丰”型旅游网络形态,主要由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和“两纵三横”旅游区际通道网络组合而成。1、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全省建立以南昌市为一级,九江市、赣州市、鹰潭市、景德镇市、上饶市、宜春市、吉安市为二级,萍乡市、新余市、抚州市、瑞金市、井冈山市、婺源县为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连接主要旅游景区和重点旅游城镇的旅游集散服务体系。2、两纵三横“双丰”型空间格局。全省形成以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大穗高速公路江西段组成的“鄂赣粤”主通道和皖赣闽铁路、京福高速公路、济穗高速公路江西段组成的“皖赣闽粤”主通道为“两纵”;以长江航道、沿江铁路、杭瑞高速公路江西段组成的“杭景九”主通道,浙赣铁路、沪昆高速公路江西段组成的“沪昌”主通道,龙赣韶铁路、厦成高速公路江西段组成的“厦赣”主通道为“三横”的旅游区际通道组合而成的“双丰”型空间网络格局。两纵三横“双丰”型旅游网络结构体系将江西与全国主要旅游城市联接在一起,形成了连通省内外主要景区(点)的便捷、灵活、高效的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体系。(二)构建七大旅游圈1、南昌旅游圈(南昌-樟树-靖安旅游圈)。由南昌都市旅游区、樟树旅游区和靖安三爪仑旅游区组成。以南昌市区为中心和集散地,突出革命英雄城、历史文化和花园城市环境特色,把南昌建成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国中部会展之都、赣文化旅游中心和全省旅游集散地和服务中心;安义古村群和新建汪山土库建设成为乡村文化旅游中心;樟树建成国内重要的中医药研习中心和养生健身旅游胜地;靖安三爪仑建成国家森林生态度假旅游示范区。重点建设项目:八一起义纪念馆新馆建设工程,江西大旅社保护与利用工程,南昌城西“一江两岸”风光带开发,安义古村群景区深度开发,新建县望城小平小道红色景区开发、大塘汪山土库古民居景区,进贤晏殊纪念馆暨华夏笔都街,靖安三爪仑景区,高安华林寨—上游湖景区,奉新“天工开物”园和萝卜潭景区,樟树閤皂山景区等项目。2、庐山旅游圈(庐山-鄱阳湖-柘林湖旅游圈)。由庐山旅游区、鄱阳湖旅游区、云居山-柘林湖旅游区组成。以九江为集散中心,突出世界文化景观,国际重要湿地和名山、名江、名湖、名城融为一体的特色,将庐山建设成为国际会议中心和山水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把鄱阳湖建成国家重点生态旅游区;把云居山-柘林湖建设成为湖泊型会议休闲度假中心。构建具有东方色彩和神韵的“山江湖”旅游工程体系。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名山名城”区域旅游合作,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旅游产品。重点建设项目:庐山国际会议中心、东林大佛,沙河中国山水文化园、鄱阳湖古战场,吴城候鸟观赏中心,云居山景区综合开发,星子温泉度假休闲中心,柘林湖易家河国际温泉休闲与会议中心、鹿角尖国际会议中心和共青城高尔夫球场配套工程等项目。3、大井冈旅游圈(井冈山-吉安-万安旅游圈)。由井冈山旅游区、吉安旅游区、万安旅游区、安福旅游区组成。以吉安城区和泰和为集散中心,突出中国革命摇篮以及革命胜迹和高山美景相结合的特色,把井冈山建成全国红色旅游中心和标志性景区,成为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家重点生态旅游区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挖掘庐陵文化内涵,将吉安建设面向国内外的赣文化研究中心和著名旅游区;将遂川建成依托井冈山客源市场温泉度假区;把万安湖泊山水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度假休闲目的地。重点建设项目:井冈山国家红色旅游综合工程、井冈山梨坪会议休假旅游综合工程、井冈山农业科技生态园、钓源古村开发、青原渼陂村保护与深度开发、文天祥陵园、“东井冈”-东固红色景区、吉安吉州窑遗址文化保护与利用、永新三湾红色景区、安福武功山生态观光度假旅游、新干大洋洲青铜遗址公园、永丰欧阳修纪念馆保护与利用、峡江玉笥山道教文化与森林生态休闲、泰和白鹭湖生物谷生态休闲中心、万安影视城、万安湖亲水休闲、遂川汤湖-大汾热水洲温泉养生等项目。4、瓷都仙山旅游圈(景德镇-婺源-三清山-龙虎山旅游圈)。由景德镇旅游区、婺源旅游区、三清山旅游区、龟峰旅游区、龙虎山旅游区组成。以景德镇、鹰潭和上饶市为集散中心,突出世界瓷都、道教祖庭、峰林绝景、古村民居、革命遣址和丹崖碧水、茶乡风情特色,把景德镇建成国际陶瓷文化旅游中心;高岭-瑶里建设成为人文山水观光休闲的经典景区;婺源建设成为中国乡村风情旅游经典;三清山建设成为国际峰石奇观旅游胜地;龙虎山建成中国道教博览与研究中心和世界道教礼祖圣地;上饶建设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特色景区。加强与皖南(黄山)和闽北(武夷山)浙西(千岛湖)旅游区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打造中国黄金旅游区。重点建设项目:中国陶瓷博物馆、景德镇旅游服务中心、御窑遗址博物馆、世界名人雕塑广场,浮梁县高岭-瑶里国际九贤祠文化观光、金竹山寨森林生态度假休闲区,乐平市洪岩-翠平湖生态休闲区、古戏台博览区,三清山综合开发,婺源县大鄣山茶园生态旅游区,玉山县三清湖旅游区,弋阳龟峰景区、方志敏纪念馆景区,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景区,铅山鹅湖书院-峰顶山游览区,龙虎山保健养生旅游、中华道教博览中心、上清古镇改造工程,贵溪铜工业旅游项目,余江洪五湖休闲中心等项目。5、赣南旅游圈(赣州-瑞金-三百山旅游圈)。由赣州旅游区、瑞金旅游区和三百山旅游区组成。以赣州为中心和目的地、瑞金为次中心,突出革命历史文化、宋城文化、客家文化和东江源自然生态特色,以城市中心旅游区、红色旅游区、生态旅游区和客家文化旅游开放带组成的“三区一带”为重点,把赣州建设成为世界客家风情旅游胜地,打造成为连通“珠三角”“闽三角”地区的“千里自驾走廊”;把瑞金建成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和面向海内外的重要旅游区;把东江源建成珠江流城重要生态旅游区。重点建设项目:赣州中心城区综合旅游开发、赣州峰山休闲避暑度假区、瑞金市红色旅游开发、上犹陡水湖-五指峰旅游区、崇义阳岭景区、大余县旅游景区综合开发(含大余中国钨矿博物馆建设)、兴国县红色旅游开发、兴国三僚风水文化村、赣县客家文化城和白鹭客家文化民俗古村旅游开发、龙南汤湖温泉度假区、龙南九连山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定南九曲河度假区、安远三百山温泉度假区、宁都翠薇峰旅游区开发、于都长征第一渡景区、石城通天寨旅游区、全南南迳温泉度假区、寻乌调查旧址红色景区、会昌汉仙岩度假区和信丰走马垅脐橙度假区等项目。6、武功山旅游圈(仙女湖-武功山-安源旅游圈)。由仙女湖旅游区、武功山(明月山)旅游区和安源旅游区组成。以新余、宜春和萍乡为集散中心,突出山水生态,革命胜迹,禅宗文化和休闲度假特色,把仙女湖建成国内知名的水上休闲娱乐旅游区;明月山景区(温汤)高起点建设4A级旅游景区和温泉休闲度假区,武功山建成以山地草甸为特色的4A级生态旅游区,安源建成中国工人运动史博览中心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创建4A级(红色)旅游区;加强与长沙、株洲、湘潭等联系和合作,组建湘赣旅游经济协作区。重点建设项目:大岗山森林生态休闲景区、温汤度假中心、明月山景区、临济宗与沩仰宗禅宗文化旅游、铜鼓天柱峰景区和温泉景区、宜丰中国竹乡生态旅游区、萍乡武功山生态旅游区、萍乡“中国傩文化园”、安源红色旅游景区等项目。7、临川旅游圈(临川-乐安-南城-资溪旅游圈)。由临川旅游区、乐安旅游区、南城旅游区、资溪旅游区组成。以临川为中心,突出临川文化、“才子之乡”,千古一村,桔都、莲乡、傩风和麻姑山寿文化特色,把临川建成国内“才子文化”研究中心,麻姑山建成国内寿文化研究、传播中心,资溪建成生态旅游示范县,乐安、南丰、南城建成古风民俗风情旅游胜地。重点建设项目:临川温泉养生旅游度假区、麻姑山景区观光休闲旅游、资溪大觉山文化与生态休闲、南丰“三乡”旅游区、广昌百里莲荷观光、乐安流坑古村文化休闲深度开发、金溪陆九渊纪念馆文化观光和东乡生态农业观光、汤显祖艺术中心、王安石纪念馆、天主教堂等项目。(三)“文化江西”旅游产品1、以瓷都景德镇为依托的陶瓷赏购研修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景德镇精湛的陶瓷艺术和深厚的陶瓷文化,配以丰城洪州窑、吉安吉州窑,开展陶瓷鉴赏、陶瓷制作、陶瓷选购、陶瓷研修、陶瓷博览等旅游活动。2、以道教名山、佛教圣地为依托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以龙虎山、三清山、阁皂山、南昌西山、峡江玉笥山和庐山东林寺、九江能仁寺、云居山真如寺、青原山净居寺、宜丰洞山、宜黄曹山、靖安宝峰寺、萍乡杨歧普通寺等宗教圣地为重点,推出寻根礼祖、福地探秘、文化考察等旅游活动,形成禅宗祖庭考察旅游产品。3、以江西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为内涵的赣鄱文化旅游产品。重点开展名人故里寻踪,中华山水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考察,书院文化研修,客家文化寻根,赣南围屋探秘,滕王阁文化艺术鉴赏、八大山人书画研习、名人诗词名篇咏诵等旅游活动。开展以博物馆、古遗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资源依托的文物古迹旅游,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和展示江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生态江西”旅游产品1、以森林公园为依托的森林旅游产品。重点依托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发建设森林探险、森林探幽、森林探奇、森林寻秘、森林度假、森林科普、森林休闲等森林系列旅游产品。2、以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为主要依托的科考科普旅游产品。开发花岗岩、丹霞、岩溶和第四季冰川遗迹地貌景观,开展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和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武功山、武夷山、九连山、鄱阳湖自然生态和地质科学考察、野外实习和青少年科学夏令营等旅游活动。3、以自然保护区为主要依托的野生动物观赏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和完善鄱阳湖和婺源珍禽观赏、南昌城市观鸟、彭泽桃红岭野生梅花鹿观赏活动。4、以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为依托的复合型生态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婺源、瑶里、资溪、南丰等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相结合的复合生态旅游产品。全省重点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井冈山、武功山、武夷山(黄岗山)、三爪仑、柘林湖、鄱阳湖、婺源田园村落、大障山、瑶里镇、大觉山、三百山、万安湖、陡水湖、阳岭。(五)“红色江西”旅游产品根据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部委颁发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及要求,高标准建设好一批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打造出一批在国内具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精品。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中国红色旅游强省,打造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的首选地。为此,必须实施红色旅游的政府主导推动、龙头品牌带动、众星捧月联动、红绿古色互动、以人为本驱动和区域协作策动等战略,适应红色专题旅游产品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接轨的要求和游客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开发一批融教育性、知识性、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品,实现红色旅游由传统单一观光学习型旅游产品向多类型、多层次的复合型旅游产品过渡,在红色主体型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发展红绿辉映型、红古相衬型和红色点缀型旅游产品,同时注意组织适销对路的红色旅游产品线路。依托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旅游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进一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发展。1.精心打造以井冈山为节点的三条省内黄金线路:南昌-吉安?井冈山-赣州-瑞金;瑞金-井冈山-萍乡-南昌-上饶;赣州-于都-瑞金-石城-宁都-兴国-吉安?井冈山-永新-萍乡-南昌。2.重点推出跨区协作的六条精品线路:上海-嘉兴-南昌-井冈山-瑞金-长汀-高州-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的中国红色旅游精品概念线路;南昌-萍乡-永新-井冈山-兴国-于都-瑞金的江西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南昌-井冈山―永新-萍乡-铜鼓-修水―浏阳―平江-韶山-长沙的赣湘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赣州-于都―兴国―宁都―石城―瑞金-长汀-龙岩-梅州―高州-广州的赣闽粤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南昌-龙虎山-葛源-上饶-三清山-杭州-嘉兴-上海的赣浙沪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武汉-黄冈-九江?庐山-共青城-南昌-井冈山-萍乡?武功山―万载―铜鼓―修水-武汉的赣鄂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3.强力营造六条主题鲜明的精华线路:庐山-共青城-南昌-吉安?井冈山的江西红色名山游;韶山-茶陵-炎陵-永新-井冈山-兴国-于都-瑞金的革命圣地寻访游;南昌-萍乡-三湾-砻市-井冈山-瑞金-长汀-上杭古田-龙岩的人民军队建军游;兴国-吉安-永新-湖北红安-安徽金寨的全国将军县研修游;上海-嘉兴-南昌-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的革命胜利征程游;韶山-长沙-萍乡-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的伟人足迹追寻游。全省重点建设10个红色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地,萍乡、铜鼓、修水秋收起义纪念地,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历史纪念地(含赣州、吉安、抚州等地的红色旅游景点),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含安源中国少年先锋队诞生地),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弋阳方志敏纪念馆,横峰葛源为中心的赣东北革命纪念地,永新三湾改编旧址,新建小平小道等。(六)“休闲江西”旅游产品1、以高山避暑、湖岛游乐、温泉度假为主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发挥庐山、井冈山传统避暑度假功能,加快仙女湖、柘林湖、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明月山)等旅游度假区建设。2、以温泉、“药都”为主要依托的康体养生旅游产品。以庐山温泉、宜春温汤温泉、临川温泉、遂川汤湖和樟树“药都”为重点,开发温泉疗养、中医药康体健身等旅游产品。3、以土特名产、特色饮食为依托的购物、美食旅游产品。以景德镇瓷器、井冈山竹艺、婺源绿茶、南丰蜜桔、广昌白莲、信丰脐橙、樟树中药材等土特名产和赣菜、天师八卦宴等菜系为重点,推出土特名产购物和美食旅游产品。4、以环城度假休闲带和花园城市为依托的休闲娱乐旅游产品。以花园城市建设为契机,完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大力发展环城度假休闲带建设,开发都市休闲和郊野康体度假、休闲娱乐旅游产品。(七)旅游新产品开发1、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特色民俗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和农家旅游,具有丰富的“三农”经济和文化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绿色家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绿色家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密切的关联和特殊的促进作用。将乡村旅游发展全面融入到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围绕“绿色家园”品牌形象,以创建旅游强县、建设旅游型乡镇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为重点,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旅游休闲“后花园”建设。要面向市场,按照“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要求大张旗鼓地宣传乡村旅游,努力营造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江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开发乡村观光休闲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乡村文化互动游等系列产品,展示江西独具魅力的古村名镇和乡村风情,重点培育稻乡、渔乡、茶乡、酒乡、竹乡、桔乡、莲乡、橙乡、候鸟之乡、温泉之乡、傩舞之乡、毛笔之乡、夏布之乡、砚台之乡、羽绒之乡、烟花之乡、花卉之乡、客家风情之乡等特色旅游村镇;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一批“农家乐”旅游产品和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参与性强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同时,鼓励乡村旅游商品和乡土特色饮食的研发,使乡村旅游的游、食、购、娱融为一体,丰富多彩。重点旅游产品:依托中心城市南昌、九江、赣州,建设环城特色乡村、文化乡村、果业乡村、新型乡村旅游带;立足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南昌、井冈山等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整合特色规模果业资源,推出赣州-信丰-安远-寻乌脐橙观光农业旅游产品;挖掘名村名镇内涵,重点建设婺源系列村镇、吴城、流坑、渼陂、钓源、瑶里、上清、安义古村群、汪山土库等一批全国有影响的旅游名村名镇。2、工矿业旅游。以“瓷都”、“铜都”、“钨都”、“药都”、“盐都”、钢城、煤都、汽车城、飞机城为依托开发景德镇制瓷,德兴铜矿、赣南钨矿矿山开采,贵溪、新余冶金,南昌江铃汽车、“南飞”飞机、金圣烟业和各地有特色的酿酒、制衣、工艺品制作等工业旅游产品。启动瑞昌铜岭采铜遗址、景德镇高岭瓷土遗址、德兴银城镇银矿遗址的旅游开发,以德兴和大余为重点,开辟矿山专题旅游线。3、体育和探险旅游。以南昌、宜春等城市为依托,以2023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完善体育设施,发展城市体育旅游。以深山壑谷、险峰急流和众多溶洞为依托,重点开发庐山险峰探奇,三清山高山探险,井冈山森林探秘,三爪仑林海漂流、溶洞考察等探险猎奇旅游产品。4、自驾车旅游。发展汽车租赁业,规划设计驾车观光道(路),发展汽车旅馆,建设旅游自驾车营地,完善汽车旅游服务体系,合理规划自驾车旅游线路,以适应日益发展的自驾车旅游需要。(八)旅游线路1、黄金旅游线路。重点推出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赣北名城名山名村瓷都文化旅游线,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赣东名城名山道教文化旅游线,南昌-吉安?井冈山-兴国-赣州-于都-瑞金赣中南红色文化旅游线,南昌-樟树-仙女湖-武功山(明月山)-安源赣西山水文化旅游线,南昌-临川-资溪-南城-南丰-流坑赣东南文化与生态旅游线等5条黄金旅游线路。集中力量,完善配套软硬件设施,全面提升线路质量,使之成为国家级旅游精品线路。配合我省环鄱阳湖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经济带建设,整合资源,主推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三清山-龟峰-龙虎山-南昌环鄱阳湖综合旅游线;抓好“红色摇篮”主题形象营销和旅游产品建设,组合资源,主打南昌-安源-三湾-井冈山-吉安-兴国-瑞金-宁都-南昌红色旅游线。2、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建设南昌-吴城-共青城-星子落星墩-都昌老爷庙-湖口石钟山鄱阳湖水上观光游,南昌天香园-象山(白鹭)-吴城(白鹤)-余干(白天鹅)-彭泽(梅花鹿)-婺源(鸳鸯)珍稀野生动物观赏科考游,南昌-安义古村群-靖安三爪仑-永修云居山-柘林湖乡村文化与山水休闲度假游,南昌-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梅岭-西山-安义古村群南昌都市“后花园”观光休闲游,九江能仁寺-庐山东林寺-云居山真如寺-南昌佑民寺-吉安净居寺佛家名寺探访游,九江-湖口石钟山、鞋山-彭泽马垱要塞-龙宫洞长江风光游,上饶-三清山-婺源-景德镇名山茶乡瓷都观光生态游,赣州-于都-会昌-瑞金-石城-宁都-兴国革命传统教育旅游线,赣州-信丰橙乡-九连山-定南九曲河-安远三百山森林生态游等9条精品旅游线路。3、跨省区旅游线路。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和主要旅游客源地,组合并推介以井冈山、瑞金为核心,包括武汉、长沙、南昌、韶山、安源、古田、长汀等的“共和国摇篮”旅游线;起于瑞金和于都,止于延安的“重走长征路”旅游线;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弋阳方志敏故居-上饶集中营旧址-安徽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的“新四军战斗历程”旅游线;井冈山-永新-萍乡-铜鼓-修水-浏阳-平江-长沙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旅游线;安源-武汉-郑州-北京的中国工人运动史迹旅游线;以九江为起点,长江航运为载体,上通三峡、重庆,下至南京、上海的长江风光带旅游线;景德镇-婺源-黄山-歙县-衢州-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的赣皖浙闽山水文化旅游线;南昌-庐山-景德镇-婺源-黄山-千岛湖-杭州-上海的沪浙皖赣名山名城旅游线;北京-九江-南昌-赣州-深圳-香港的中国大京九旅游线;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的“江南名楼”旅游线;香港-广州-梅州-龙南-赣州-宁都-石城-宁化-龙岩-汕头的客家寻根旅游线;香港-深圳-河源-龙川-定南-寻乌-安远东江源生态旅游线。(九)旅游节庆活动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和会展旅游资源内涵,大力发展以赣鄱文化为重点的文化专项旅游,举办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旅游节庆活动,将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井冈山杜鹃花会、庐山世界文化景观节、龙虎山国际道教文化旅游节、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赣州客家文化节、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节、三清山山岳峰林景观旅游节、樟树药交会和健身旅游节等培育成为我省重要的节庆活动品牌。同时,各地有选择地办好以下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江西傩文化艺术节,滕王阁文化艺术节,南昌绳金塔庙会,吉安庐陵文化节,龟峰中华福寿文化节,临川中国戏剧节,南城麻姑山麻姑献寿节,南丰桔乡经贸旅游节,广昌莲乡荷莲文化旅游节,仙女湖中国情爱文化节,宜春禅宗文化节,靖安三爪仑漂流节,武功山登高探险节,赣州脐橙旅游节,大余梅关古驿道赏梅节,三百山东江源生态旅游节。根据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伟人生诞时日,适时举办周年庆典和纪念活动。四、旅游基础设施(一)旅游交通设施根据市场引导,政策调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强化软件,提高档次的总体原则,着力抓好航空运输和高等级公路等旅游外部交通的建设;重点改善省内旅游交通网络;高标准、高质量构建各旅游区内部交通体系。1、民航:完成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的扩建工程,加快口岸设施建设,使之尽快成为江西名副其实的国际航空港和4E级机场;增加井冈山机场至全国大城市的航班;完成景德镇罗家机场、九江庐山机场的改扩建和赣州新机场的建设工程;规划建设赣西机场、赣东机场,完善江西民航机场布局。2、铁路:力争提高吉安、井冈山、赣州和庐山站的等级标准,全面提升列车速度和增开列车次数,加快完成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南昌-九江城际高速轨道交通,加快北京-九江-南昌、上海-上饶-鹰潭-南昌、广州-萍乡-宜春-新余-南昌、深圳-赣州-吉安-南昌4条客运专线的建设,提高江西铁路运输能力,完善江西铁路运输网,力争将南昌建成全国四大客运和路网中心之一;搞好吉安-衡阳、向塘-抚州-龙岩、赣州-韶关、九江-景德镇-衢州铁路的建设。3、公路:加大连接主要旅游城市与重点旅游区的高速公路建设力度,提高主要旅游区内部公路等级,形成以南昌为中心,省内4小时、省际8小时的公路运输网。加快旅游城市城郊公路的建设,满足自驾车旅游的需求。建设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和交通主干道通往景区的旅游公路12条:南昌市安义县峤岭至靖安宝峰寺旅游公路;萍乡市武功山旅游区芦溪至麻田旅游公路;吉安市安福南坪温泉至武功山三天门旅游公路;井冈山荆竹山景区至湖南桃源洞旅游公路江西段;宜春市明月山温泉旅游区古庙至唐家山;九江市永修县柘林湖旅游区旅游公路;赣州市石城县通天寨旅游区旅游公路;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至婺源县灵岩洞景区旅游公路;上饶市三清山金沙景区旅游公路;抚州市资溪县大觉山旅游区至南城京福高速公路接口处的旅游公路;鹰潭市贵溪冷水镇经塘湾至雄石镇旅游公路;新余市罗坊会议纪念地红色旅游景区旅游公路。4、水路:重点加强长江江西段、赣江沿线、鄱阳湖沿岸港口建设;重点完成新建县厚田、新建县南矶山、余干县康山、鄱阳县白沙洲、星子县沙湖山等旅游码头建设;建设吴城旅游客运港区。(二)旅游市、镇体系建设努力建设和谐友好、亲和力强的旅游环境,建成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环境优美的旅游城镇,全面完成各设区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工作,努力提高省会城市、旅游景区依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江西旅游城市的市场辐射功能。南昌、九江、赣州等旅游中心城市要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形成鲜明的地域和个性特色;对列入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体系的城市,要加快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城市环境,加强市政建设和景观建设的衔接,健全旅游服务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建设;旅游城市要开辟与本区域景区容量相适应、连接主要客源地的交通线路;旅游城市的交通聚散地要提供旅游宣传、旅游咨询、聚散服务;在旅游城市的公共场所建立双语标识系统,在窗口行业推广使用英语,提高全民旅游意识。加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加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建设的力度,开展旅游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工作。注重旅游中心城镇的建设,加强城镇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产品、形象、市场的定位,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完善旅游中心城镇服务功能,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形成独有的旅游吸引物。重点建设一批旅游型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加大永修柘林镇、庐山海会镇、三清山金沙镇、星子温泉镇、婺源江湾镇、浮梁瑶里镇、宜春温汤镇、芦溪新泉镇、安福泰山镇、贵溪冷水镇、龙虎山上清镇、瑞金沙洲坝乡、青原区文陂乡、广昌驿前镇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区域旅游中心城镇。(三)旅游信息化按照打造“数字化江西旅游”的总体要求,建立旅游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程专家咨询小组,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强的领导保障。做好全省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研究确立全省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研究确立并实施具体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指导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信息化队伍建设,切实拓展信息技术在旅游各生产要素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力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立健全各级旅游局及旅游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体系,建立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实施网上办公、政务公开、交流和互动,为民服务;建设覆盖旅游资询、旅游服务、旅游宣传、网络旅游营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旅游企业宣传等方面的全省旅游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全省景区景点、红色历史、服务设施等十个数据库和旅游资源管理、服务、政务管理、应急指挥、决策等五个子系统,面向群众及旅游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健全江西旅游公众网;建设省级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利用网络对全省旅游整体形象进行宣传与促销;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建立全省旅游声讯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区域性的第三方电子交易服务,推动全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全省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景点、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型村镇、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信息化建设细则并具体实施;建立网上咨询体系和畅通的信息披露机制。五、旅游服务(一)旅游客运服务1、开辟江西与主要客源国和港澳台地区的直达航线。在巩固已有国际航线的基础上,争取开辟南昌-东京、南昌-首尔、南昌-上海-洛杉矶、南昌-曼谷等国际航线。增加南昌到国内主要大中城市的航班密度,积极开辟国内新航线。2、南昌、九江、萍乡、景德镇、赣州等主要城市开通市内旅游观光专线;吉安、上饶、鹰潭、宜春、新余、抚州等中心旅游城市开通至辐射区域内主要景区的直通客运线路;乐平、德兴、瑞昌、高安、贵溪、瑞金等具有一定集散功能的城市开通至周边重要景区的旅游客运专线,实现景区与城市的快速往返。3、旅游、民航部门密切合作,扩大地区性包机业务,探索联合组建专业性旅游包机公司;构建旅游交通协调体系,尽快实现民航、铁路、公路、水运“四票联售”和“往返联售”等售票方式,建立全省散客指导中心;鼓励成立汽车租赁公司,适应散客自助驾车旅游消费需求。4、重点新建和改扩建新型环保观光游船和城市湖泊观光船,开发“夜游赣江、南昌八湖”、“夜游龙虎山”等水上观光产品;发展省内鄱阳湖、万安湖、柘林湖、仙女湖等大型湖泊旅游区的豪华度假旅游船,形成豪华度假游和普通观光游相结合的产品服务体系。努力延伸赣江-鄱阳湖旅游线路,引导游船企业开辟鄱阳湖-长江旅游线;支持游船公司通过租赁、兼并、参股、收购等方式整合单船公司、打造系列连锁品牌。“十一?五”期末,我省营运的高档游船达20艘。(二)旅游住宿服务在全省建设以星级饭店为主体,以普通饭店为补充,高中低档结合,大中小规模适度的旅游饭店体系。适应度假和商务旅游发展的需求,引导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旅游饭店。适应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等散客市场需求,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和露营地。加强重点城市和旅游景区高档星级饭店建设,南昌五星级饭店达到4家以上,四星级饭店达到15家左右,并建成1家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的五星级饭店;各设区市、部分主要旅游区力争建设1家五星级饭店,各县级市和有条件的国家4A景区至少建成1家四星级饭店,各县至少建成1家三星级饭店。至“十一?五”期末,全省星级饭店达500家,其中高星级饭店50家。(三)旅行社服务在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素质,鼓励联合原则指导下,支持有条件的旅行社依托资金、品牌、规模、信誉、特许经营权等优势资源,建立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的销售网络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大型旅行社走国际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之路,形成3-5家起带动作用的龙头旅行社;支持中小旅行社面向专门旅游消费市场,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之路;争取设立中外合资旅行社。(四)旅游餐饮服务创新赣菜烹调工艺,打造赣菜烹调品牌,推广鄱湖鱼宴、庐山“三石”宴、井冈红军伙食菜肴、天师养生宴、客家民俗宴、临川才子宴、禅宗素食宴等赣菜系列。重点开发赣鄱渔村风味、苏区乡村风味、客家民俗风味、婺源徽派风味等地方特色菜肴和绿色食品、便携食品。主要旅游城市、旅游中心城镇建设特色饮食街,树立品牌意识,重视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打造餐饮名店。引导城市近郊和景区大力发展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五)旅游购物服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发具有江西特色的陶瓷用品系列、青铜文物复制品系列、民间工艺品系列、传统手工业品系列和绿色有机食品系列等六大旅游商品系列;重点开发景瓷工艺品、竹木制工艺品、铜制工艺品、傩文化艺术品、绿色有机食品等精品;大力展销烟、酒、茶、药、果等地方名牌商品。南昌、九江、赣州、井冈山等主要旅游城市建成和完善旅游购物区与旅游商品展销批发中心;其它城市、旅游中心城镇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旅游商店;景区在游客集中区设立旅游商品销售网点,星级饭店设立旅游商品销售橱柜。(六)旅游文娱服务在南昌、九江、赣州等旅游城市建设一批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在景德镇、萍乡、宜春、新余、鹰潭、吉安、上饶、抚州、井冈山、瑞金等城市建设一批休闲游乐设施,满足居民的节假日休闲和游客娱乐的需要;在主要旅游城市开发一些参与性、娱乐性、休闲性强的现代游娱项目,在景区开发具有田园野趣、体验游憩型的自然游乐项目;加强对城市公共歌舞娱乐场所的监督,规范服务行为,维护城市整体形象;加强对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的娱乐场所的引导,规范管理,合法经营,促进其健康发展;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大力推广参与性强的特色文娱项目。结合重点旅游区和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编排以革命摇篮、千年瓷都、道教祖庭、客家风情、鄱湖渔乡、山村茶道等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节目,定期演出;有计划的创作演出音乐剧《摇篮曲》、歌舞晚会《苏区风貌》《客家风情》《千年瓷魂》《傩乡风采》《莲乡风韵》、生态歌舞晚会《萍乡傩神》《鄱湖渔歌》《婺源茶香》、情景剧《井冈情》、歌舞剧《赣鄱大地》和《匡山鄱水》。(七)体育休闲服务在完善南昌、宜春作为我省综合性体育训练和比赛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南昌青山湖水上运动训练中心、永修柘林湖国家水上摩托艇训练基地、余干琵琶湖水上运动训练中心;重点城市和景区结合资源特点建设野外拓展、滑沙、滑草、攀岩运动等基地设施;继续完善南昌翠林高尔夫球场和共青高尔夫球场设施,打造共青高尔夫度假休闲旅游基地;建设靖安三爪仑、井冈山朱砂冲、武宁武陵源、资溪大觉山等一批特色各异的漂流精品;开展汽车拉力、龙舟竞渡、水上竞技、滑翔跳伞、攀岩探险、傩舞表演等体育活动;发展沿昌九、九景、沪瑞、赣粤、京福、206、320、319、105、316、323国道和“一江二湖八山”区域自驾车旅游,形成系列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六、旅游市场(一)旅游形象的塑造与推广加强江西旅游整体形象的提升与推广,坚持国际国内市场开发并举,强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积极开发国内旅游市场,规范引导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方针。形象塑造是旅游目的地占领客源地市场的关键。我省应全省一致地塑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整体形象。精心设计反映江西旅游整体形象的旅游标志,在全省主要交通口岸、公共场所、综合媒体上进行整体形象的宣传,精心策划旅游节事活动和主题活动,强化和美化江西旅游感知形象,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江西省的重要形象产业。在中国主要的国际口岸城市和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设立江西旅游咨询中心和江西旅游形象广告,在省际重要进出口处设立欢迎标示。树立并贯彻“服务就是营销,服务就是形象”的观念,树立并贯彻“人本主义”的服务理念,使服务与营销紧密相联系,努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旅游服务形象。加强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培育良好的旅游人文环境氛围。(二)三大市场开发1、全面发展国内旅游,保持国内游客数量持续高速的增长,努力提高旅游者留赣时间、人均消费水平和重游率,降低旅游者的季节波动性,追求旅游者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江西地缘优势,积极主动对接周边旅游网络,使江西尽快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重视细分市场,以差异化旅游产品对长珠闽核心市场,进行差异化营销。积极拓展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旅游市场和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十一五”期间应当集中我省力量作好重点省市的小康群体、家庭游客群体、离退休游客群体、散客自助游群体、学生群体等5大客源群体的市场营销工作,针对性地度身制作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产品体系与接待服务体系,增强市场渗透力,提高营销运转效率。重点推进以“我爱江西山和水”为主题的“江西人游江西”旅游活动,重视拓宽省内旅游市场。政府宏观开路,企业微观跟进,充分发挥旅游市场营销的二元积极性,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与区域性的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加强省内外旅游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在更广阔的视角内谋划江西旅游的大发展。2、入境市场开拓长期是江西旅游市场开拓的瓶颈,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是“十一?五”江西旅游业市场拓展的主攻方向。应当努力做到海外近程市场深度化,远程市场多元化,重点市场持续化,使国际客源市场结构更加平衡、合理,保持入境游客质量与数量的增长。努力改善江西海外旅游者的可进入性,明确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港的地位,减化入境手续,力争实行落地签证,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开通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主要境外客源地的直航航线,增加国际包机业务。要加强与国外旅行社的合作,争取在南昌设立中外合资旅行社和外资旅行社,鼓励旅游企业尤其是国际旅行社在境外设立促销机构,继续巩固东北亚、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深度持续开发日韩市场,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广泛招徕境外游客。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叫响“认识China―从江西景德镇开始”“认识中国特色―从江西井冈山开始”“认识东方山水文化―从江西庐山开始”的口号。3、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加强对江西出境旅游市场的引导、监督与管理,保持江西出境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七、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一)支持政策1、各级政府应当逐步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支持和引导旅游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要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省财政应安排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省旅游推介、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导向性投入、旅游人才培训及规划编制等方面,并随着财力增长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市、县财政部门也应安排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到2007年,省财政安排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在2005年7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到100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性投入在2005年1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到1000万元,到2023年分别达到3000万元和5000万元。省发改委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应逐年有所增加。2、允许国家及省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建设、乡村公路建设、以工代赈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老区建设、退田还湖工程等专项资金的使用,尽可能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把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3、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旅游企业进行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对旅游宾馆、饭店的更新改造、连锁经营、网络经营、旅游交通工具添置、旅游汽车异地联网租赁等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扶持。4、规范最低限价政策,避免旅行社、旅游饭店之间乱打价格战。对长线旅游产品,管理部门应该实施市场指导价。增强旅游区(点)门票价格定价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旅游价格网络和监控网络,防止低价倾销。5、全省引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绿色产品、绿色经营的旅游业“四绿”理念,把江西省建设成为旅游与环保相结合的典范。在各地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管理中认真推行ISI9000和ISO14000认证。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试行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与经营权分离等措施,支持投资商采用承包、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发我省旅游资源,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投入单项投资5000万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可按建设规划,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分期供地和分期办证,土地出让金、开垦费、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规费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分期付款或缓交。营造法制保障的旅游融资环境,给予旅游引资项目高新工业园的同等政策,积极吸引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积极协调相关管理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对星级饭店空气检测、环境检测按照下线收费;行政事业收费项目要严格控制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收取;引导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旅行社可以接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委托,为相关单位提供交通、住宿、餐饮、票务和会务等服务,收取服务费。7、重点抓好以航空、公路、铁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全面改善全省旅游交通条件,力争把昌北机场、井冈山机场建成中部入境旅游的主要航空港。增开至全省重点景区的旅游专列和重点景区依托城市的首发列车,把旅游景区内部交通的建设作为旅游交通的重点。提高交通的通达性,对正在进行营运的旅游车辆不得随意拦截、检查和扣留,确保旅游团队顺利通过,保证旅游团队按计划日程开展旅游活动;支持旅游客运公司开辟特色旅游专线,实行跨区域运营。(二)保障措施1、强化政府主导功能,加速旅游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领导、支持和推进工作。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大环境,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思想认识的飞跃求得旅游发展的飞跃,用观念政策的突破求得工作实绩的突破,用工作思路的创新求得工作面貌的创新。“社会扶旅游,旅游促社会”,应该成为全社会特别是我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旅游工作纳入自身重要的议事日程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扶植。各设区市及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政府要尽快健全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制度及目标考核制度,认真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切实解决旅游企业存在的困难,落实发展项目、工作任务和目标责任。发改、财政、交通、建设、文化、环保、公安、林业、金融等各旅游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把发展我省旅游业作为自己的份内工作,主动为旅游业大发展做好服务,全社会关心旅游业,大力营造有利于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大气候、大环境。2、锐意创新,建立科学高效的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是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我省各地要秉持科学发展观,高举人本主义旗帜,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促使江西旅游业从单纯数量型增长向科学质量型增长方向转化,从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化,为加快江西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转变提供体制保障,形成有利于“十一?五”规划实施的认知环境。加快理顺景区管理体制,重点理顺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旅游区的管理与经营体制。加快以资产为纽带的旅游企业集团和股份制企业建设,促进旅游区和旅游企业向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方向发展。3、走依法治旅的发展道路。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指导下,制定实施必要的区域性法规,制定和实施透明、公正、富有竞争性的市场“游戏规则”,在法制的保障下,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推进江西旅游经济大省建设。严格执行行业法规,促进江西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在修订完善《江西省旅游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制定《旅游行业管理若干规定》、《旅游饭店管理办法》、《旅游景区(点)管理办法》、《旅游企业量化年检考核办法》、《创建江西旅游强县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及标准等地方性旅游管理规章,提高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水平。我省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主动从管理、权力型向服务、规制型转化,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职责明晰、调控有力、精简高效的旅游行政管理机制。组建执法队伍,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形成“依法治旅”的浓厚社会氛围。4、实施科教兴旅战略,全面提高江西旅游业整体竞争力。建设江西旅游经济大省,动力在人才,潜力在科技。应当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胆进行旅游业知识创新、人才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形成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的促进机制和引导机制,全面提升江西旅游业整体竞争力。实施“江西数字旅游”计划,加强旅游产业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专业化、标准化“六化”建设,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用现代化科技促进旅游行业技术进步,不断增强江西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5、内联外拓,强化区域协作。要努力打破行政壁垒,摒弃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方式,逐步消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壁垒,坚持内联外拓、全方位开放,为旅游业的跨区域发展打好基础,共同营造旅游经济要素畅通大环境,引导、协调区域间的旅游协同发展。各地区间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共同发展”原则,积极推进跨地区、跨景区合作,实现省内无障碍旅游;通过区域协作,推动建立银旅合作、科旅合作、文旅合作、教旅合作、体旅合作等多种合作机制,在全省形成一种全开放外向型的大旅游格局,以区域大开放,形成旅游大协作,获得大发展。加强与全国特别是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努力建设省际间无障碍旅游区;赣湘鄂联手打造南昌-武汉-长沙“华中旅游极”;赣湘协作开发湘赣边以韶山-安源-井冈山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基地;赣闽合力推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社会风情旅游线;赣皖浙共同推广千岛湖-黄山-婺源-景德镇旅游线;在“泛珠三角旅游协作区”的基础上,积极倡导探索建设“泛长三角旅游协作区”的可行性,实现旅游接待地与旅游客源地的良性协作对接。建立江西省旅游营销协调中心,制定统一的全省市场营销计划,将江西旅游产品打包上市,统一出击,形成市场营销的合力,努力提高江西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6、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步伐,做大做强旅游企业。提高江西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做活旅游企业。积极推进国有旅游企业的改革,建立起符合现代科学的企业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管理的体制,努力提升行业整体素质,使之走上健康良性发展的道路。要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按照“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分明、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企业改组改制步伐,引导和支持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旅游企业参与改革和重组,促进旅游企业向市场化、品牌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进旅游饭店连锁化、景区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和导游服务公司化,促进市场主体规范化、市场分工合理化、市场竞争有序化。国有旅游企业的改制工作在“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积极组建区域性、专业性旅游集团;扶持和培育农民旅游经济服务组织;发展同业合作联盟,推进利益共享的连锁经营和集约式服务;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按照“控制数量、调整结构、推进改革、提高素质”的发展思路,优化旅行社行业结构,切实解决我省旅行社行业规模小、组织结构松散、竞争实力弱、适应市场和开发市场的能力差的问题;支持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尽快做大做强。7、优化旅游投资环境,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数量,提高融资效益,建立并完善一个能满足发展需要的融资体系,是我省“十一五”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各级政府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主体参与旅游业的开发与经营,调动全社会共同办旅游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旅游融资的综合效益,建设一个法制、务实、灵活、高效的多元化现代旅游融资体系;不断创新旅游招商引资办法,由以政府招商为主逐步转入以市场招商为主体,推行业主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等招商形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机制。各地应当按宁缺勿滥,双向选择的原则,认真组织做好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选择优秀项目,引来优质资金。在法制前提下,积极探讨采用租赁制、股份制、合作制的方式,吸引外资投资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应有旅游产业经营的意识,大胆解放思想,尝试旅游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寻求以资源换资金,以品牌换资金,以技术换资金的方式吸引旅游业投资。在融资实践中,应当坚持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观念,努力引大资、引优资。对因投资环境不善而阻碍旅游投资或引起投资商投诉、撤资的,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抓好对规划重点项目的跟踪落实;省市政府和各省级职能部门举办招商会、投资洽谈会和在对外招商引资时,应有计划有重点地推介旅游项目;支持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以各种形式投资旅游产业。8、建立高效、灵活的旅游安全体系。全省旅游经营单位应强化安全第一的观念,建立必要的安全工作责任制,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安全设备和设施,制订旅游安全紧急预案,认真查找安全隐患,切实保障旅游安全。大力加强旅游保险工作,确保旅游团队保险达到100%,旅游住宿保险和旅游特种项目保险达到国家标准。建立完善与公共急救服务系统相连的旅游紧急救援机构、设施和运营机制,各项指标必须符合公共急救服务标准。逐步设立符合国际惯例、救援及时、运行有效的旅游紧急救援中心,提高我省旅游紧急救援能力和服务水平。9、实施人才强旅战略,打造旅游人才双高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