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经典诵读与师生语文素养提升研究开题报告xxx县xxx镇中心学校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1、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其中古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解读她们,传承她们,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拥有了伴随终生的民族“精神护照”。然而,在“百度”“搜狐”等网站上搜索“中华经典的诵读”,呈现的相关内容极少,这说明,该项研究还极其匮乏。省内外,只是散见于一些报刊、网站的支离破碎的小块文章,或是探索阶段的初步研究,适用范围特定,针对性不强。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国家“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课程当中,要在全社会开展诵读古典诗词的活动。这个纲要性文件的颁布,说明党和政府已经把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3、教育部2007年9月正式启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旨在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经典诗文为载体,通过诵读,进一步提高国民的语文素质、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激发全社会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背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标把语文素养成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阅读精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学生在大量背诵古诗文中,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陶冶他们的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塑造健康的人格。从精典中,“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5、自2010年春以来,xxx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打造书香校园文化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全县各校已经形成了诵读中华经典良好氛围。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1、内容:①3至6年级每个年级如何选择编制适宜、有效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②怎样操作实践才能更好地使经典诵读工程在我镇3所完全小学乃至全镇小学扎实、有效地推进,呈现出“百花竞艳,硕果盈枝”的喜人局面;③制定经典读本的诵读所要实施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体系;④通过诵读经典,究竟对教师、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了哪些方面基本的、重大的变化、影响和质的作用;⑤阅读指导:经典诵读读什么?经典诵读怎么读?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诵读途径,在保证“量”的前提下,实现诵读“质”的飞跃;2、目标: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在文学的滋养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②增加全体教师的文化底蕴,丰厚素养;③借助精典诵读,加强书香校园的建设。三、课题的研究的主要思路指导思想:让孩子们在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的基础上,丰厚人文素养,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①把背诵古诗文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硬任务,实行人人过关制,确保将“读经典”落到实处;②利用学校“读书一角”和“诵读专栏”等阵地,宣传和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③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激发师生诵读兴趣,巩固读书成果;④探索经典诵读的途径和方法;⑤发动广大家长共同参与,在家中建书房,实现家校联动的“亲子读书”计划,为学生诵读经典提供有力支持与保障;⑥拓宽经典诵读渠道,实现经典诵读与综合实践等多学科融合;⑦研究重点:3所完全小学三至六年级11个班级、10名语文教师。四、课题的研究方法1、学习借鉴法:对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搜集、发放相关材料,让教师们知晓别人的研究现状、领域、方法等,避免无效的重复研究,以取长补短,少走弯路,务求省时,高效。2、“迷”住学生法:诵读经典,学生肯定要付出一定的辛苦才可能学有所直,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如何变“苦学”为“乐学”,这就是需要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先把学生“迷”住不失为好的方法之一。①以名人事例为导引。可举诗人杨万里《读诗》诗来说明阅读经典的益处:“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此句写出了诗人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却不被周围的风光所“干扰”,只是醉心于王安石的诗句,用它来代替早饭。与此相关联,再看诗人尤袤所说诵读的妙用“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幽忧读之以当朋,孤寂读之以当琴瑟也”。还有诗人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了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落,东方花柳逐时新。金鞍于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另外,前面说到的杨振宁,在小学就表现出了超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的爸爸没有按照我们现在的思想给小杨振宁强化数学和物理,而是找了一位清华大学的文学教授,强化他的文学素养。杨振宁由此而积淀了数首(篇)中华经典诗文,杨振宁称这些经典诗文对他的人格养成,对他的一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仍滋养着他的精神生命。如果学生被“经典”的神奇魅力有了认同,有所征服,有了兴趣点、动情点,何愁他们不带着激情和信心上路,至少他不会在心理上排斥诵读,进而去悦纳之,喜欢之。②短小性,哲理性,知识性经典文化引路。就是在诵读之初,先让学生诵读短小易记,富有哲思明理,知识性强的诗文,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如《论语》“泰伯篇第八”中:“子曰:‘学如不及,尤恐失之’”(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而追不上一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诗中两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为:我读书极多,不下万卷,因而下笔写作,左右逢源,才思风发,如有神助。它道出了读书与创造的关系,读书如采花,创作如酿蜜。诵读这些文化经典,怎会对学生没有启迪作用?③欣赏示范。教师可把一些“诗画”合一的名作让学生们在如痴如醉的氛围中“怡然自乐”“陶然自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④展示自我。在诵读一定作品的基础上,举办丰富多彩的诵读展示活动,如“中华诗文接龙赛”、“集体朗诵会”、“剧本、小品、相声表演会”、“自创或改编诗文诵读”、“投稿”,“参加各级各类相关大赛”,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使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既满足了学生们的自我表现,又获得了家长、老师、同学的肯定、表扬和激励。同时他们也切身体验到诵读经典,就能够把我们中华民族语言中最精华的东西牢牢背诵下来,成为一种基本的做人素养,有了宽厚扎实的文化根基,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就有了成长的基础,终生受益。巴金说: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也没有学过什么文艺理论,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文章,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写文章了。说的就是此理。3、系统研究法。就是整个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团队,定期开展诵读教研活动,分工合作,各有侧重,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形成一个有机的研究系统。因为,如果每个教师只是孤立地研究,势必带来理论上的贫乏无力和实践上的严重失调。依照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大系统中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各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中的每个要素的存在依赖于其他要素的存在,如果某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其他要素也随之变化,并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关注整体关照与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求得整体最佳效能。4、拟尝试的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历来,我们对经典诵读都有着这样的认识:“三分文,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也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也就是说,诗文的诵读,是与阅读主体的理解密切相关的,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①诵读与思考相结合。每学习一首诗词或一篇文章,要求学生不光是口动,更强调脑动,比如学习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为什么“绿”字用得比“满”“遍”等字好的原因;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等。思考是读者对文章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爱憎情感倾向的领会和感悟,是诵读的初始点、切入口,告诉学生要认识到读书离不开思考的重要性和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②诵读与生活相结合。诵读经典美文,要把读者的现实生活经验融合进作者的情感体验,以换位的方式,领会、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如学习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心愿和喜悦之感;梁启超的“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即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少年的厚望及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展望之深情……③诵读与品位相结合。这是指诵读者应该在诵读的前提下品咀嚼文章的语言、思想等方面的韵味和匠心,该快速读就读得快,该慢读则慢下来,该高亢热情就高亢热情,该沉郁顿挫就不能喜上眉梢……如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就要用若有所失,不知所措,百无聊赖的心情去诵读;而读到范仲淹的“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时,则是满怀欣喜……。所以说,诵读与品味相结合,就是读者读深、读透文章和提高赏析的过程。④诵读与导语相结合。在诵读经典诗文时,教师运用适时适当的诵读导语,会给学生的诵读带来意想不到的、多方面的巨大作用:可激趣、可鼓励、可提示……常用的导语有:“同学们,哪个同学愿意勇敢地带头来朗读一下本文,读出作者的意图来?”“某某同学,你的朗读声情并茂,让我们听者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你们的眼神里,老师读出了你们被文本打动、感染的心情,请你再把刚才同学们给你指出的欠缺的地方读出来好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自然、流畅地把文章再读一遍,把你的感受、你的体会读出来,写在脸上!”……5、对比研究法。为了呈现本课题的研究的实效,可与开展该课题研究前的学生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和考试成绩及其他方面作一比较,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四、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分三个阶段完成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5——2011.9)学习和研究有关理论,搜集有关信息,调查师生实际,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确定实验课题,制定实验方案。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1.10——2014.2)邀请有关专家教师对研究课题作进一步论证;在论证基础上进行研究与实践,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论文,拍摄实录片;总结阶段性成果。3、课题研究验证汇总阶段(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女子学院《田径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七中学2025年初三下化学试题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
- 张家口市怀来县2025年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人类学经典导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俄罗斯国情文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汽车轻量化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吉林农业大学《血液流变学与人体健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职业学院《农业企业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手术室病理标本的固定
- 酸枣仁汤的剂型研究
- 19J102-1 19G61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建筑与结构构造
- 2023年福建泉州交发集团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备考 有机化学基础 课件(共35张)
- 设备移机方案报告
- 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 旅游行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
- 基于 Unity3D技术的农场体验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 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