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焦距对焦方法“不用对焦的街拍和风景摄影”---其准确含义是:一旦你对准位于“超焦距”的景物对焦并固定这个对焦距离后,以后在一个很宽距离范围内的景物不必重新对焦就可以进行连续拍摄,并得到清晰的画面。
说到“超焦距”---在胶片机手动对焦的时代,“超焦距”似乎是摄影者必懂的东西。在自动对焦镜头出现后,由于对焦似乎已变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超焦距”莫名其妙地被冷落了下来。要知道,“自动对焦”+“超焦距”才能充分发挥现代相机的全部效能。
一、其实,“超焦距”一点儿也不神秘!
超焦点”和“超焦距:
当相机对无穷远的景物对焦的时候,画面上清晰部分只有“前景深”范围内的景物(此时“后景深”没用上----因它比无穷远还要远^-^),此时“前景深”的端点就叫“超焦点”,相机到“超焦点”的距离就叫“超焦距”(单位:米)(如下图)。
例如:佳能5D2相机上的35mm镜头,在光圈4的时候,如果对无穷远景物对焦,景物清晰的范围是:自相机前方10.58米开始直到无穷远。(此时超焦距10.58米)。
“超焦距”带来的福利:如果把上述相机从先前对无穷远对焦,换为对“超焦点”对焦,情况马上发生了变化。
从光学理论得知:当相机对焦在“超焦点”上的时候,从二分之一的“超焦距”起到无穷远之间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显然,由于对焦点的改变,此时就白白地多赚了二分之一“超焦距”长度的景深!这就是“超焦距”的魅力!(如下图)
例如上述相机换为对“超焦点”对焦,则景物清晰的范围是:自相机前方5.29米处(超焦距的一半即:10.58÷2=5.29米)起直到无穷远。(由此可见,虽然同样一台相机,由于对焦点不同便白赚了5.29米的景深耶!这意味着你拍风景的时候,原来拍眼前的花丛是模糊的,现在可以拍清晰了)
不对焦的街拍:
佳能5D2相机上35mm镜头,在光圈11时,超焦距为3.85米。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此时按照“超焦距”距离对焦,则相机前1.925米起到无穷远之间,都是画面清晰的距离。换句话说:只要是镜头2米开外的景物,不用对焦都能拍清晰了!这不正是街拍突发事件的福音吗?(如此时光线较暗,则相机的ISO要适当提高,以获得合适的曝光量)
二、怎样才知道“超焦距”是多少?
(注:“超焦距”只和3个因素有关:相机幅面[影响弥散圆直径]、镜头焦距、光圈。它和相机与景物间的距离等因素无关)
1、最严谨的方法是用公式计算:(详见附录)-----------天呐!又要考大学了。
以上程序除可以计算超焦距外,还可以进行一般情况下的景深计算。一物两用。
三、如何操作1、首先在镜头自动对焦状态下对准“超焦距”位置的景物半按快门对焦,待出现准焦时的“毕”一声后,依旧半按快门不放,然后抬高相机重新构图后再全按下快门即可。2、先在镜头自动对焦状态下对准“超焦距”位置的景物对焦后,小心地将镜头上的对焦开关由自动“AF”位置拨向手动“MF”位置。此后只要不触摸对焦环,无论你以后怎样构图,甚至多次拍摄都可以放心进行了。3、先将相机对无穷远景物对焦,然后慢慢转动调焦环,这过程中取景框中近处的景物变得越来越清晰,而无穷远的景物也将开始变得模糊,只要到达了这个临界状态,此时镜头的对焦点也是在“超焦距”附近。
--------------------------------------------------------------------------------------------------------------------------------
【附录】
超焦距H的计算公式:
H=F×F/(f×d)
F:镜头焦距
f:光圈系数
d:弥散圆直径(一般为:全幅:0.025,截幅:0.019)。
利用超焦距计算景深:
H×D
景深近界限=—————
H+D-F
H×D
景深远界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痫病辨证施护与健康教育
- 韵母课件介绍
- 音名唱名课件介绍
- 2025年其它核材料及相关特殊材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投标书(参考模板)
- 2025年SPI环氧乙烷银催化剂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石英玻璃纤维布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ZRO2陶瓷磨介项目合作计划书
- 《GBT3533.3-1984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方法》深度解析
- 2025年智能输电系统项目建议书
- 《基于Arduino UNO R3平台的具备自主循迹和自主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车设计》11000字(论文)
-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航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
- 消防维保工作计划
- AEO贸易安全培训
- 高考必背3000高频英语单词
- 数字化管理师复习测试卷附答案
- 甘肃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数据结构C语言版(第2版)严蔚敏人民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 消费者需求导向的改装车品牌建设-洞察分析
-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表式》及上海市行业协会在用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