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课题新文化运动命制人校对人审核人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识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理解背景和发展历程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新探索,学习其代表人物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历史责任感。课前案【宏观把握,统揽全局】(40分)要求:设计<<新文化运动>>的框架知识网络。【主干知识,落实到底】(60分)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你的意见如何?(15分)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你打算从哪几方面归纳新文化运动的概况?(15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种思想启蒙、文化革新、是不断发展的,告别激情燃烧的岁月,启蒙有一种激进的情绪转化为一种日常的智慧,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5分)新文化运动后期在主题上有何不同?(15分)【疑问区】【易缺易漏易混点】解释基本概念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新道德旧道德【延伸阅读】《新青年》《新青年》镌刻着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轨迹。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创刊之初的《新青年》,以青年为拟想的读者群体,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文学革命,反对旧文学、旧伦理,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十月革命后,刊物逐渐转向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1923年6月改为季刊,为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共出4期;1925年后为不定期。在近11年的时间里,《新青年》传播世界先进思潮,跨越了“民主与科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维度,推动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连续的。唯有将《新青年》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思想转变纳入到整体演进之中,才能正确解释《新青年》前后思想主张的区别及其内在联系。因此,研究《新青年》,向新世纪的中国青年展示真实而全面的历史真相,证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有利于拓展青年的理论视野,引领青年走出自身认知的局限。课堂案学生笔记课堂学习【展示篇】【主干知识,落实到底】(一)聚焦背景材料一、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材料二、1914年袁世凯祭孔材料三、1915年袁世凯到天坛行祭天礼材料四、《二十一条》的签订材料五、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聚焦内容 问题探究1、“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敬告青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要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呢?2、材料一: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礼教,……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陈独秀材料二:“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李大钊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3、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革命的同时,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三)聚焦影响史料1: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史料2:“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史料3:《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毛泽东说看的谈的讨论的都是《新青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史料4:中国存亡,就在这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节选):史料5: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史料6: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务,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毛泽东史料7:新文化运动仅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李时岳【拓展篇】【承前启后,立体提升】纵向:横向:立体:反思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在一轮复习中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归纳总结力欠缺,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图片、补充材料、历史视频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效果分析本课设计围绕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重、难点突出,知识结构清晰,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上课气氛比较活跃,运用新材料新情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对主干知识理解并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主动性,训练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了课堂有效性。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讲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同时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新文化运动评测练习题一、选择题1.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3.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4.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5.“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6.《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7.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8.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9.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10.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11.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二、材料题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炽,保守和进步共存。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8分)课后反思本节课紧紧围绕历史与生活这个主题,让历史课堂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营造出一个走进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历史总是过去性的。生动的历史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都与学生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教学模式需要生活化,必须摆脱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多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模式;教学语言需要生活化,运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把史实故事化、生活化、直观化、通俗化,给学生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最后,历史教育的目的也需要生活化,我们不是要学生去刻意记住那些“陈年旧事”,让是让他们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问题,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本节课知识和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落实,可是还是有缺陷,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今后还要努力。

课标分析1.学习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感受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