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1300余年,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建设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科举制度建设的一些特点。

科举制度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在唐代,统治者就注重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设置、考生资格确定、考官选任、考场管理、阅卷程序等,都做了详细规定。从宋代开始,各朝更是不断努力,使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更加凸显。比如宋代不仅对考试科目做了重要调整,还确立了三年一开科制度,同时确立了固定的考场(贡院),推行回避制度,形成了一套防止舞弊的措施,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再比如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制度和八股文,使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科举制度自创建之后,不断改进、完善。可以说,科举制度建设在科举制度创建后的1300余年里从未间断过,即使在废除科举制度前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科举制度奉行公平公正的原则,但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各种舞弊行为几乎与科举制度同时产生。因此,防止舞弊从一开始就是科举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会昌三年(843),礼部尚书王起代理掌管贡举考试,要求“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宋代加强了贡院管理,考生入场前要进行搜检,以防夹带资料入场。明代时每位考生有单独的号舍,由号军统一看守。清代对考生入场时的穿戴、携带的文具等有严格规定。可见在科举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历代在公平取士方面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

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也是科举制度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唐玄宗时期,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这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为保证主考官的文化素质,清代雍正年间推行“考差”制度,通过考试对有资格任主考官的官员进行选拔。在清代,各省乡试试卷一律官办,均以官尺长一尺、宽四寸为标准,每份试卷定价为一钱二分。

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如少数族群建立的政权在科举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金代为适应女真人应试,特设女真进士科。清政府在治理西南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度。为了使科举制度适应这里的特殊情况,清政府不仅在州县遍设官学,大力兴办书院和义学,还在官学专门设置少数族群子弟的入学名额,并严禁他省士子到这里来冒籍跨考。同时,增加这里的乡试和进士名额。这些措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当地的特殊情况,但又不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科举在西南土司地区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景象。(摘编自李世愉、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唐代统治者认识到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的重要性,对科举考试的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做了详细规定,并取得实效。

B.光绪年间,清政府特意开设经济特科,求取专门人才,这一举措表明清政府在科举制度建设方面勇于改革,因时求变。

C.清代实施的“考差”制度和统一各省科举试卷规格、定价的举措针对的问题不同,但都是科举制度规范化的体现。

D.清政府重视发展西南土司地区的教育事业,对该地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少数族群子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成效显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分述部分从全面性、持续性、规范性、适应性四个方面论述科举制度建设的特点。

B.第二段按时间顺序展开论述,论及唐代、宋代、明代在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方面所做的努力,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分论点。

C.除了例证法,第三段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法,通过比较宋代和清代对考生的入场要求,论证科举制度建设具有持续性。

D.文章末段以金代和清代的举措为例,阐述少数族群政权在科举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出民族特色,论证了文章的分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隋代以前,历代选才不设科考试;隋代推行科举这一新的选才制度,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对后世影响深远。

B.宋代调整考试科目、确立固定的考场,明代推行八股文,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考试走向标准化,但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C.唐代王起提出“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的要求,意在保护在朝官员,客观上起到防止科举考试舞弊的作用。

D.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到了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这一变革有助于科举制度规范化发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中国水利学会发布了《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T/CHES18-2018)。2018年8月,水利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文予以采信,各地在此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饮水安全评价细则等,作为各地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达标验收的依据。(摘编自《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评价若干问题解答》)材料二:

农村饮水安全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达标基本达标水量对于年均降水量不低于800毫米且年人均水资源量不低于1000立方米的地区,人均每日用水量不低于60升;对于年均降水量不足800毫米或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立方米的地区,人均每日用水量不低于40升对于年均降水量不低于800毫米或年人均水资源量不低于1000立方米的地区,人均每日用水量不低于35升;对于年均降水量不足800毫米或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立方米的地区,人均每日用水量不低于20升水质千吨万人供水工程的用水户,水质符合GB5749的规定;千吨万人以下集中式供水工程及分散式供水工程的用水户,水质符合GB5749中农村供水水质宽限规定对于当地人群肠道传染病发病趋势保持平稳、没有突发的地区,在不评价菌落总数和消毒剂指标的情况下,千吨万人供水工程的用水户,水质符合GB5749的规定;千吨万人以下集中式供水工程的用水户,水质符合GB5749中农村供水水质宽限规定;分散式供水工程的用水户,饮用水无肉眼可见杂质,无异色异味,长期饮用无不良反应用水方便程度供水入户(含小区或院子)或具备入户条件;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或取水水平距离不超过400米、垂直距离不超过40米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或取水水平距离不超过800米、垂直距离不超过80米。牧区,可用简易交通工具取水往返时间进行评价供水保证率≥95%≥90%,且<95%注:4项指标全部达标才能评价为安全,4项指标中全部基本达标或基本达标以上才能评价为基本安全。只要有1项未达标或未基本达标,就不能评价为安全或基本安全。(摘编自《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T/CHES18-2018>》)材料三:

在9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办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十年水利发展成效。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十年来,中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历史性解决。中国锚定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这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标,全面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十年来共解决2.8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比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表示,十年来,中国加大力度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水利部会同各个地方大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了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人民币,建立了完备的供水工程体系,到2021年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827万处,可服务人口达到9亿人,妥善解决了975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和120万农村人口的苦咸水改水问题,广大农民告别了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下一步,水利部还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的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陈明忠表示,将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状况的全面排查和动态监测的力度,保持饮水问题动态清零;加快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地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和小型工程的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鼓励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确保水质安全。(摘编自陈溯《2.8亿农民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农村“吃水难”成历史》,中国新闻网2022年9月13日)材料四:

河南省濮阳市是严重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5。全市190多万农村居民曾长期依靠抽取地下水过活,地下水经过处理后,虽符合饮用水标准,但口感仍较差。当地地下水水位也快速下降,形成了华北地区的地下水“漏斗区”,抽取地下水难度更大了。

2018年,濮阳市委市政府经过统筹考虑,决定拿清丰和南乐两县试点,推行“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的农村供水“四化”改造。濮阳市引入河南省水投集团作为战略合作方,采用市场化运营方式,分期分批建设供水厂、泵站、管网等农村集中供水设施,以上级分配的南水北调用水为优质地表水源,逐步置换农民长期使用的地下水。

在清丰县固城乡水厂内,远道而来的清澈南水经过过滤、沉降、消毒等一系列严格工序处理后,通过地下管网被输送到位于县城和各乡镇的水站、加压站,再被送往千家万户。据水厂负责人介绍,这里日产水量最高可达10万吨。

“通过这一个水厂,我们就实现了全县城乡一体化供应南水。”清丰县副县长弓晓飞介绍,他们和河南省水投集团共同出资成立水务公司,统一设计、建造和运营供水设施。政府对农村居民用水价格进行适当补贴,保证居民可承受、企业微盈利,突出公益性和可持续性。

2019年底,清丰县率先完成农村供水“四化”改造。2020年,濮阳市将这一模式向全市推广。

“截至去年底,濮阳市共投资32.3亿元,建成县级水厂5座、泵站6座、阀井2800多座,铺设供水管线近1600公里,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供水‘四化’改造,极大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吃水用水问题。”濮阳市委书记杨青玖说。(摘编自毕京津《河南濮阳推进农村供水改造工程——“这甘甜的水啊,咋也喝不够”》,《人民日报》2022年4月7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各地参照《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结合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达标验收标准,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村饮水安全评价细则等。

B.若某村年均降水量约750毫米,人均每日用水量约50升,有分散式供水工程,人力取水往返一次不超过10分钟,则该村饮水安全等级为达标等级。

C.“十年来”,中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19个百分点,100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2021年农村供水工程服务人口比2012年增加2.8亿。

D.受地理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濮阳市农村人口曾长期处于用水难、没好水的状态,濮阳市推行农村供水“四化”改造,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以水量、水质等四项指标评价农村饮水安全,所制定的评价标准涉及地域、供水工程规模等方面,科学合理。

B.牧区属于特殊地域,评价牧区饮水安全的主要依据是借助简易交通工具取水往返的时间,供水保证率、人均每日用水量等因素不能作为依据。

C.“十年来”,中国持续投入资金建设农村供水工程,解决了广大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我国还将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D.濮阳市与河南省水投集团合作,采用市场化运营方式,既保障企业获利,又解决农村供水问题,这一合作方式有推广价值。6.阅读材料三中画横线的部分,结合材料四中相关内容,说说濮阳市清丰县已落实陈明忠提及的哪些方面的工作,并陈述依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枯萎了的女人

屠格涅夫太阳刚刚升起,天空中没有一丝浮云。在别人替我套车的时候,我就到那个从前是果园,如今已荒芜了的小花园里遛遛弯,这个小花园以它芬芳而滋润的草木丛从四面包围着那间厢房。在清新的空气里,在明朗的天空下是何等地惬意呀,云雀在那里飞翔啼唱,撒下了它们银珠般的嘹亮歌声!

我顺着这条小路前去,来到了养蜂场。养蜂场的旁边有一间由篱笆隔成的棚子,我往那半开半掩的门里一瞧,里面黑咕隆咚的,可很幽静。

棚角里搭有一副床板,上面躺着一个盖着被子的小不点儿的人体……我便想离开这里……

“老爷,老爷!彼得•彼得罗维奇!”我听到一个微弱、缓慢而嘶哑的声音,宛如沼地上苔草发出的簌簌声。

我停下步。我听到它是从棚子角落里,从那张我曾注意到的床板上传来的。

我走近一看——我惊呆了——我面前躺着一个活人的身躯,可是这像是什么呢?

脑袋全干瘪了,呈单一的青铜色,鼻子窄得如刀刃一般,嘴唇几乎看不见了,不过牙齿倒很白,看得出那双眼睛,头巾下露出几绺头发,披在额门上。在下巴颏旁边,在被头褶子上,有两只也是青铜色的小手在那里挪来挪去,细柴棍似的手指在慢慢地摸索着。我更定神地瞧了瞧。他似乎想挤出笑容,我看到这张脸——金属般的两颊正在使劲……使劲浮出微笑,可又浮现不了。我感到这张脸更加可怕了。

“您认不出我了吗,老爷?”这声音又轻轻地说,“哪里认得出来呢!我是卢克丽娅……”

“卢克丽娅!”我喊了一声,“这是你呀?怎么会呢?”

“是我,老爷,是我。我是卢克丽娅。”

我被吓住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呆愣愣地看着她,看着她那又黑又僵硬的脸,这个干尸一样的女人是卢克丽娅?是我们家奴仆中的第一美人?是那个身材妖娆、性格开朗、舞姿曼妙的女孩?不,这不可能。

“哎呀呀,卢克丽娅,”我终于说道,“你怎么变成这副样子了呀?”

“讲一讲我遭的灾难吧。我出了这事已经很久了,有六七年了吧。那时候您已经不在乡下,您到莫斯科上学去了。事情发生在春天:有一天夜里……离天亮已经不远……我睡不着。一只夜莺在花园里唱得可甜啦……我忍不住了,便起了床,走到台阶上去听。忽然我觉得有人在喊我,喊声轻极了:‘卢莎……’可能由于我没完全睡醒,我踩了个空,从高高的台阶上直滚了下去。只是我的身体里边——内脏里边——像有什么断裂了似的……让我喘喘气……歇一会儿……”

卢克丽娅停下不说了。特别令我吃惊的是,她在讲她不幸的遭遇的时候几乎是愉快的,没有唉声叹气,一点没有怨言,也不指望别人的同情。

“从那时候起,”卢克丽娅接着说,“我开始消瘦、虚弱下来,我的皮肤变黑了,走路也困难了,后来两条腿全动不了啦,既不能站,也不能坐,只好老躺着。……结果,把我送到这里来了,因为这里有我的几个亲戚。您看到了,我就这么活着。”

卢克丽娅又静默下来,又竭力装出微笑来。

“你就这样老躺着吗?”我又问。

“我就这样躺着,老爷,已经躺了六七年了。夏天里我就躺在这儿,躺在这个小篱笆棚里。天冷了,我就被搬到澡堂的更衣间去。”

“谁来服侍你、照料你呢?”

“这里也有好心的人。他们没有丢下我。我也不需要很多照顾。我吃不了什么,水就在这杯子里盛着:里面总是存着干净的泉水。我自己够得着这杯子。我的一只手还能动。这里有一个小丫头,是个孤儿,她常常来看我,她常常给我送花来。”

“你不寂寞、不难受吗,我可怜的卢克丽娅?”

“那有什么法子?我不想说假话,起先难受得很哪,后来习惯了,硬挺过来了,也就不在乎了,还有人比我更不幸呢。”

“这话怎么讲呢?”

“有的人还没有安身的窝呢!还有的人是瞎子,是聋子!而我,眼力还挺好,耳朵也什么都听得见。田鼠在地底下打洞,我也听得见。各种气味我都闻得出来,即使那气味多么细微!我为什么要抱怨呢?”

“我什么也不需要,一切都满足了!”她费了好大劲并很动情地说了这句话,“老爷,请您跟您家老太太说说,这里的庄稼人穷得很哪,求她把他们的田租哪怕减轻一点点也好!他们的地很少,出产也少……我什么也不需要,一切都满足了。”

我向卢克丽娅保证,一定实现她的愿望。我已走到门口……她又叫住我。

“您记得吗,老爷?”她的眼睛里和嘴唇上闪过一种奇特的表情,“从前我的辫子一直挂到膝盖头!这样长的头发……可是拿它怎么梳呀?在我这种情况下……所以我把它剪掉了……唉……好了,再见吧,老爷!我不能再说了……”

几个星期以后,我听说卢克丽娅去世了。有人说,她在临终那一天老是听见钟声,卢克丽娅说钟声是“从上面”传来的。(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中的环境能与“我”的情绪相对应,如小花园中的美好景色与“我”愉悦的情绪相对应,棚子内幽静、黑暗的环境与“我”深沉的情绪相对应。

B.小说注重描写卢克丽娅的外貌,如描写了她的鼻子、嘴唇、牙齿、眼睛、头发、手、脸等。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人物描写更加形象、准确。

C.“我”不是那种恶霸式的“老爷”,而是对底层劳动者怀有同情心的“老爷”。“我”关心卢克丽娅,耐心地听她述说,还答应她一定减轻农民的田租。

D.小说在末尾交代卢克丽娅之死,《祝福》在前面部分交代祥林嫂之死,这两篇小说这样安排都有交代人物的悲惨命运,引人深思的作用。8.小说中画横线的段落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9.有人说:“枯萎了的卢克丽娅依然是美丽的。”枯萎了的卢克丽娅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之后,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魏征曰:“陛下初临天下,高昌王【注】先来朝谒,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加之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每来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十年之后,陇右空虚,陛下终不得高昌撮谷尺布以助中国。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太宗不从,竟以其地置西州,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贞观十四年,太宗幸同州沙苑,亲格猛兽,复晨出夜还。特进魏征奏言:“昔汉文临峻坂欲驰下,袁盎揽辔曰:‘陛下自轻,奈高庙何?’孝元帝郊泰畤,因留射猎,薛广德称:‘窃见关东困极,百姓罹灾。今日撞亡秦之钟,歌郑、卫之乐,士卒暴露,从官劳倦,欲安宗庙社稷,何冯河暴虎,未之戒也?’割情屈己,从臣下之言者,志存为国,不为身也。愿陛下割私情之娱,上为宗庙社稷,下慰群寮兆庶。”太宗曰:“昨日之事,偶属尘昏,自今深用为诫。”(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高昌王:这里指高昌国王麹文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

B.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

C.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

D.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人君居四海之尊”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B.“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与“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与“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中的“利”字含义相同。

D.“太宗幸同州沙苑”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中的“幸”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唐太宗认为,普通百姓说错话会遭人耻笑,君王如果说错话可能造成巨大损失。魏征赞同他的看法,并指出如果君王有过失,天下人都看得见。

B.唐太宗即位后,高昌王来大唐朝拜,后来在经商的胡人的多次劝说下,高昌王对大唐失去敬畏之心,不再进贡,也不再对大唐使者以礼相待。

C.侯君集平定了高昌国,唐太宗准备把高昌设为州县,魏征认为把高昌设为州县对大唐没什么好处,但唐太宗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在高昌设置了西州。

D.唐太宗在同州沙苑打猎,经常早出晚归,魏征举汉文帝和汉孝元帝的例子予以劝说,并指出正确做法,唐太宗认识到自己虑事不周,愿改正错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②昔汉文临峻坂欲驰下,袁盎揽辔曰:“陛下自轻,奈高庙何?”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程秀才①

司空曙

悠悠多路岐,相见又别离。

东风催节换,焰焰春阳散。

楚草渐烟绵②,江云亦芜漫。

送子恨何穷,故关如梦中。

游人尽还北,旅雁辞南国。

枫树几回青,逐臣归不得。【注】①诗人曾被贬为长林丞。这首诗是诗人在贬谪地长林所作。长林,在今四川境内。②烟绵:连绵。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第一、二句写“多路岐”“又别离”,饱含愁苦无奈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第三、四句写东风吹拂,节气更替,明媚的春日阳光照耀大地,交代了送别的季节。

C.第五、六句描写眼前春草连绵、云雾弥江之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程秀才的牵挂之情。

D.诗歌写“游人”“旅雁”和“枫树”,起到衬托诗人思归不得的愁苦心境的作用。15.第七、八句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择师的标准,这一标准即“______,______”。(2)李商隐《锦瑟》中,化用庄周、望帝的典故寄托幽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山间朝暮之景色和山间四季之景色,其中描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______”,描写山间夏日景色的句子是“______”。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观堂中滴入清水,手持墨块,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研磨。这个过程就是磨墨。磨墨是书画创作的一项基本功,磨出好墨是创作优秀书画作品的重要前提之一。磨墨讲究轻和匀。轻,指持墨块的手不可用力过猛,稍稍用力按压墨块即可。匀,指手持墨块匀速移动,不要时急时缓。做到了轻和匀,磨出的墨方为上品。心浮气躁者在磨墨时无法做到轻和匀,磨不出好墨。心境平和、有耐心者才能在磨墨时做到轻和匀,从而磨出好墨。磨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磨心性的过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大足石刻的开放,来此参观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也①____。大足石刻逐渐有了名气,但离“走向世界”还有不小的距离。

1986年,国家文物局在申报世界遗产时,将大足石刻列入预备名单。但在评审当天,由于申报文本和播放的幻灯片不足以展现大足石刻的分布情况和规模,加上语言理解上的差异等原因,在场专家疑问很多。眼见审议受阻,郭相颖②_____,拿出了他手绘的大足石刻长卷。经讨论,现场专家得出一个结论:大足石刻不仅艺术水平高超,而且规模宏大。

摩崖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区,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是我国现存的规模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艺术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由于经年风侵水蚀,这尊金身佛像手指掉落,抢救保护工作③_____。郭相颖作为大足石刻研究院的专家,多次参加论证会,与会者交换意见。2008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该造像抢救加固保护项目。该项目历经8年,投入各类修复材料约1吨,使用金箔44万张。2015年6月13日,历经800余载沧桑风雨的千手观音金光重现。

从怀揣调令只身爬上大足北山至今,郭相颖守护大足石刻已经48年。如今,郭相颖保护大足石刻的决心依然坚定,_____,______。18.请在文中“”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利用下面的短语续写两个分句,要求句式与画横线句子相同。

文物新知______

人生理想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自然界,所有动物都处于食物网之中,它们的一生融于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之中,它们和环境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②以生活在原始高山暗针叶林中的滇金丝猴为例,它们通过取食植物的种子,促进植物新旧更替,使森林维持生态平衡。③在冬季,滇金丝猴一半的食物是松萝。④松萝寄生在冷杉和云杉之上,如果a_____,就会对森林造成危害,如果滇金丝猴把一片区域的松萝全部吃光,又会b_____。⑤因此,在进化的过程中,滇金丝猴形成了一种习性……赶在某个地方的食物被吃光之前迁徙到下一个地方。⑥这一习性既c_____,又保护了森林:从而有助于森林生态平衡。21.文中有三个句子存在标点符号错误,请指出句子的序号并修改。

①序号:______修改:______。

②序号:______修改:______。

③序号:______修改:______。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答案和解析1~3.【答案】C、C、D【解析】(1)C.“清代实施的‘考差’制度”有误,从原文第四段“为保证主考官的文化素质,清代雍正年间推行‘考差’制度”来看,只是雍正年间推行了“考差”制度,并非整个清代。

故选:C。

(2)C.“第三段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法”分析有误,文中只是列出了宋代、明代、清代对考生的入场要求,并没有对比突出哪一个朝代,不属于“对比”,只是证明“科举制度自创建之后,不断改进、完善”的观点,论证在科举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历代在公平取士方面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的观点。

故选:C。

(3)A.“在隋代以前,历代选才不设科考试”理解不准确,从古代选官制度来看,汉代选才也会设科考试。

B.“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考试走向标准化,但也产生了负面效应”有误,由原文第二段“再比如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制度和八股文,使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可知,“推动了考试走向标准化,但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的是明代推行的“可举必由学校”制度和八股文。

C.“意在保护在朝官员,客观上起到防止科举考试舞弊的作用”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因此,防止舞弊从一开始就是科举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会昌三年(843),礼部尚书王起代理掌管贡举考试,要求‘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可知,王起提出“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的要求,意在防止科举考试舞弊,保障考试公平公正。

故选:D。

答案:

(1)C

(2)C

(3)D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4~6.【答案】B、B、【解析】(1)A.“结合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达标验收标准,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村饮水安全评价细则等”错,由“2018年8月,水利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文予以采信,各地在此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饮水安全评价细则等,作为各地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达标验收的依据”可知。

B.正确。

C.“‘十年来’,中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19个百分点”错,由“十年来共解决2.8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比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可知,19个百分点,只是和2012年的对比数值。

D.“受地理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于文无据,由“河南省濮阳市是严重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5”可知,文本只是介绍了濮阳市严重缺水的事实,没有提到缺水的原因。

故选B。

(2)B.“供水保证率、人均每日用水量等因素不能作为依据”错,材料二可知,可用简易交通工具取水往返时间进行评价只是用水方便程度的参考,而供水保证率、人均每日用水量等因仍是评价牧区饮水安全的依据。

故选B。

(3)由“濮阳市引入河南省水投集团作为战略合作方,采用市场化运营方式,分期分批建设供水厂、泵站、管网等农村集中供水设施,以上级分配的南水北调用水为优质地表水源,逐步置换农民长期使用的地下水”“通过这一个水厂,我们就实现了全县城乡一体化供应南水”可知,濮阳市清丰县已落实陈明忠提及的鼓励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

由“在清丰县固城乡水厂内,远道而来的清澈南水经过过滤、沉降、消毒等一系列严格工序处理后,通过地下管网被输送到位于县城和各乡镇的水站、加压站,再被送往千家万户”可知,濮阳市清丰县已落实陈明忠提及的确保水质安全的工作。

答案:

(1)B

(2)B

(3)①推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濮阳市引入河南省水投集团作为战略合作方,采用市场化运营方式,通过多种方式逐步置换农民长期使用的地下水,实现了全县城乡一体化供应南水。

②确保了水质的安全。清丰县固城乡水厂把清澈南水经过过滤、沉降、消毒等一系列严格工序处理后,通过地下管网被输送到位于县城和各乡镇的水站、加压站,再被送往千家万户。

(1)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7~9.【答案】D、、【解析】(1)D.“这两篇小说这样安排都有交代人物的悲惨命运,引人深思的作用”说法错误。小说在末尾交代卢克丽娅之死,为卢克丽娅的一生画上了句号,自然收束全文。但卢克丽娅之死不能算“悲惨命运”,小说在末尾交代卢克丽娅之死也没有起到引人深思的作用。

故选:D。

(2)运用了对比手法,文段中将“那又黑又僵硬的脸,这个干尸一样的女人”与“那个身材妖娆、性格开朗、舞姿曼妙的女孩”进行对比,通过描写卢克丽娅前后形象的不同,突出她变化之大。

文段中连用三个设问句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这个干尸一样的女人是卢克丽娅?是我们家奴仆中的第一美人?是那个身材妖娆、性格开朗、舞姿曼妙的女孩?同时这三个结构相似的设问句又构成了排比。通过描写“我”内心强烈的疑问,表现了卢克丽娅变化之大。

文段中运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表现“我”对卢克丽娅变化的惊讶。如“我被吓住了”是神态描写;“呆愣愣地看着她”是动作描写;“这个干尸一样的女人是……不,这不可能”是心理活动描写。正因为“我”内心的惊讶,才引出了后文中“我”对卢克丽娅的遭遇的追问。

(3)首先要准确理解“美丽”的含义。根据文意,卢克丽娅的“美丽”是精神、心灵方面的美好。

由文中“特别令我吃惊的是,她在讲她不幸的遭遇的时候几乎是愉快的,没有唉声叹气,一点没有怨言,也不指望别人的同情”“那有什么法子?我不想说假话,起先难受得很哪,后来习惯了,硬挺过来了,也就不在乎了,还有人比我更不幸呢”可以概括出,她在意外受伤后,调整心态,坚强地面对遭遇,不怨天尤人;在卧床的数年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乐观、顽强地生存下来。这种坚强、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体现了她的“美丽”。

由文中“这里也有好心的人。他们没有丢下我。我也不需要很多照顾。我吃不了什么,水就在这杯子里盛着:里面总是存着干净的泉水。我自己够得着这杯子。我的一只手还能动。这里有一个小丫头,是个孤儿,她常常来看我,她常常给我送花来”可以概括出,她不需要太多的照顾和食物,对自己的现状很满足;她从内心感激照顾自己的好心人。这种知足之心、感恩之心体现了她的“美丽”。

由文中“她费了好大劲并很动情地说了这句话,‘老爷,请您跟您家老太太说说,这里的庄稼人穷得很哪,求她把他们的田租哪怕减轻一点点也好!他们的地很少,出产也少……我什么也不需要,一切都满足了’”可以概括出,她同情穷苦的农民,希望“我”母亲能减轻农民的田租。她善良的心地体现了她的“美丽”。

答案:

(1)D

(2)①将卢克丽娅的今昔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卢克丽娅变化之大。

②使用排比、设问的修辞手法刻画“我”的心理活动,表明卢克丽娅变化之大。

③通过描写“我”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表现“我”对卢克丽娅的变化感到惊讶,自然引出后文“我”对卢克丽娅的遭遇的追问。

(3)①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她在意外受伤后,调整心态,坚强地面对遭遇,不怨天尤人;在卧床的数年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乐观、顽强地生存下来。

②有知足之心、感恩之心。她不需要太多的照顾和食物,对自己的现状很满足;她从内心感激照顾自己的好心人。

③心地善良(心系他人)。她同情穷苦的农民,希望“我”母亲能减轻农民的田租。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概括,有理有据,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0~13.【答案】D、C、B、【解析】(1)“泉石”作主语,“称意”作谓语,主谓句,其后断开,排除AC;“于宫中”是“照夜”的状语,中间不断开,应在“于宫中”前断开,排除B。译文:隋炀帝初次驾临甘泉宫时,对宫里的泉水山石很满意,但责怪没有萤火虫,下令:“捉一些,放到宫里,晚上用来照明。”主管官署急忙派出几千人去捕捉,送来五百车萤火虫放在甘泉宫两侧。

故选:D。

(2)C.“含义相同”有误,“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大意是“现在如果占有那里的土地,把那里设为州县”,“利”解释为“占有”;“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大意是“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利”解释为“有利的形势”。所以含义不相同。

故选:C。

(3)B.“后来在经商的胡人的多次劝说下”错误。文中“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的意思是从那以后,经商的胡人多次反映高昌王阻止他们向朝廷进献贡奉。

故选:B。

(4)①“吊”,慰问;“被”,遍布;“遐外”,边远的外邦;“为国之善者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讨伐有罪的国君,慰问受难的百姓,使国家的威信恩德遍及边远的外邦,这才是治理国家的良策。

②“临”,到;“揽”,拉住;“陛下自轻”,宾语前置句;“奈……何”,固定结构。译文:过去汉文帝来到一处陡坡,想奔驰而下,袁盎拉住缰绳说:“陛下轻视自己的性命,又怎么向祖宗交代呢?”

答案:

(1)D

(2)C

(3)B

(4)①这就是讨伐有罪的国君,慰问受难的百姓,使国家的威信恩德遍及边远的外邦,这才是治理国家的良策。

②过去汉文帝来到一处陡坡,想奔驰而下,袁盎拉住缰绳说:“陛下轻视自己的性命,又怎么向祖宗交代呢?”

参考译文:

贞观八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言语是君子德行的重要表现。凡是普通百姓,讲错了一句话,就会被人们记住,成为他的耻辱和负累。何况是一个国家的君主,说话更不能出现差错。君主说错话造成的损失极大,怎能与普通百姓说错话造成的损失相比?我经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次驾临甘泉宫时,对宫里的泉水山石很满意,但责怪没有萤火虫,下令:‘捉一些,放到宫里,晚上用来照明。’主管官署急忙派出几千人去捕捉,送来五百车萤火虫放在甘泉宫两侧。小事尚且如此,何况那些大事呢?”魏征回答说:“国君处于天下最尊贵的地位,如果有过错,古人认为像日食月食的亏缺一样,人们都能看见,确实要像陛下这样警惕慎重。”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定了高昌国之后,太宗准备在那个地方设立州县。魏征说:“陛下治理天下之初,高昌王最先来朝拜,从那以后,经商的胡人多次反映高昌王阻止他们向朝廷进献贡奉,再加上高昌王对我国使者无礼,以致皇上对他们的讨伐一再增加。如果只追究高昌王麹文泰一个人的罪过,这就可以了。不如趁此机会安抚那里的百姓并立高昌王的儿子为王,这就是讨伐有罪的国君,慰问受难的百姓,使国家的威信恩德遍及边远的外邦,这才是治理国家的良策。现在如果占有那里的土地,把那里设为州县,必须常年派一千多人镇守,几年更换一次,每次来往交换,死亡的就有十分之三四,还要派人置办衣物钱财,士兵还要承受离别亲人之苦,十年以后,陇右地区就会变得空虚,陛下最终得不到高昌国的一撮谷、一尺布来资助中原。这就是花有用的资财去做无益的事情,我看不出这可行。”太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最终在高昌设置了西州,每年调遣一千多人,防守这个地方。贞观十四年,太宗驾临同州沙苑,亲自格杀猛兽,经常早出晚归。特进魏征上奏说:“过去汉文帝来到一处陡坡,想奔驰而下,袁盎拉住缰绳说:‘陛下轻视自己的性命,又怎么向祖宗交代呢?’汉孝元帝到南郊祭祀天神,趁此机会留下来打猎,薛广德说:‘臣见关东地区极为困苦,那里的百姓正遭受灾难。而现在每天敲着亡秦的编钟,唱着郑、卫两国的靡靡之音,士卒暴露在旷野当中,随从官员劳苦疲倦,要使国家安定,为什么不以冯河暴虎之举为戒呢?’君王之所以割舍私情,委屈自己,听从臣子的话,是因为存有为国的志向,而不是为了自身。希望陛下割舍个人喜爱的娱乐活动,对上为宗庙国家着想,对下安抚百官和百姓。”太宗说:“昨天打猎的事属于偶然糊涂,从今以后我要深深以此事为戒。”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4~15.【答案】C、【解析】(1)C.“描写眼前春草连绵、云雾弥江之景”错。诗中的原句是“楚草渐烟绵”,“楚”是指湖北,也兼指湖南,诗人在被贬地四川,春草连绵、云雾弥江是诗人想象的楚地景象,而非眼前实景。

故选:C。

(2)“送子恨何穷,故关如梦中”的意思是,我与你分别有着无限的愁苦悲伤、无奈遗憾,一想到故乡只能在梦中相见就更加愁苦。其作用是,在结构上,既照应题目“送程秀才”,又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送别环境,引起下文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从情感上看,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出与朋友分别时的愁苦悲伤之情,以及因被贬而不得归乡的思归之情。

答案:

(1)C

(2)①从结构上看,这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七句紧承前文诗人与程秀才别离之事,第八句自然引出后文对羁旅之愁的抒发。②从情感上看,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送别程秀才时的惆怅心情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做具体的分析。

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6.【答案】【小题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小题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小题3】云归而岩穴暝,佳木秀而繁阴【解析】故答案为:

(1)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重点字:存)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重点字:鹃)

(3)云归而岩穴暝

佳木秀而繁阴(重点字:暝)

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7.【答案】慢工出细活

磨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磨心性的过程。心浮气躁者在磨墨时无法做到轻和匀,磨不出好墨。心境平和、有耐心者才能在磨墨时做到轻和匀,从而磨出好墨。这告诉我们,慢工出细活。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早已是家喻户晓。在当今世界,效率最为人们所看重,一切事物讲的都是速度。速食,速背,速记等词俨然已成为了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可是,速食真的安全吗?速背速学真的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东西,肯定没有慢工出细活来得实在。读了英国、俄罗斯和我国的关于“慢”的谚语,肯定会给我们许多感悟和联想。

曾在某本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蝴蝶必定要经过在蛹中的痛苦挣扎,方能破茧而出。有个小男孩捡到了一个蛹并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当蛹上出现裂痕时小男孩帮忙把它剪开了。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本以为小虫子能够变成蝴蝶翩翩起舞,可谁知出现的是臃肿的身子和干瘪的翅膀,根本不能使它飞翔。它注定飞不起来了,注定终生与爬虫为伍,无法在天空展翅飞翔,触及洁白的云朵。大自然的规律终究不可违背,蝶只能经过在蛹中的磨难才能使自己的翅膀强壮起来,最后才能破茧而出,

小男孩的善意一剪,反而害它失去了一生。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

我们的学习不也如此吗?强调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特别是语文,英语这些姓“文”的学科,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考的压力下,我们都成了应试教育这架“大机器”中的一个个“零部件”,被动地运转着。在听课时自应抓住重点,在做作业时也自当讲求方法与技巧,追求速度也无可厚非,但一味贪多求快,囫囵吞枣而不愿稍加咀嚼回味,那么,即便是追求所谓的高分之目的也是难以达到的。我们整日埋头苦读,在茫茫题海中迷失了自我,忘了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速成班、竞赛辅导班打出的广告,内容大同小异,大概都是让您的孩子在一个月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什么样什么样的水平。看到这些事,我不禁莞尔,如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能达到这么好的效果的话,就不会在这些小街小巷里打广告了。学习这种事情急不得。每天理解一点,积累一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马克思坚持读书,在伦敦那家图书馆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蒲松龄为完成《聊斋志异》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学之余积累素材,据说还曾经在驿道边摆茶摊采风,这些名人的生活经历都告诉我们,成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而需要坚持与不懈的努力,这也许便是“慢工出细活”的奥妙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交代了磨墨的方法、要求和作用。驱动任务是思考材料带来的启示,并根据启示写一篇文章。破解这道作文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材料带给我们的启示。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些关键信息进行思考,如“磨墨是书画创作的一项基本功,磨出好墨是……重要前提之一”“心浮气躁者……磨不出好墨”“心境平和、有耐心者……磨出好墨”“磨心性”等。

由“心浮气躁……磨不出好墨”“心境平和、有耐心者……磨出好墨”可知,磨出好墨需要好的态度。由此可以联想到做好一件事需要好的态度,慢工出细活。由“磨墨是书画创作的一项基本功,磨出好墨是……重要前提之一”“磨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磨心性的过程”可知,磨墨虽然很基础,但有着重要作用;在磨墨的过程中磨砺心性,有助于个人成长、发展。由此可以联想到打好基础,才能取得成就;磨砺心性,成就更好的自己等等。

行为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磨砺心性,成就更好的自己。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磨砺心性,需要我们心态平和,淡定从容,稳中求胜。二、磨砺心性,需要我们充满耐心,久久为功,等待一朵花开需要很多的耐心。三、磨砺心性,需要我们杜绝心浮气躁,宁心静气专注当下。

立意提示:

1.慢工出细活。

2.打好基础,才能取得成就。

3.磨砺心性,成就更好的自己。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