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入案例_第1页
小学语文导入案例_第2页
小学语文导入案例_第3页
小学语文导入案例_第4页
小学语文导入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导入案例小学导入案例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2、结合实际体验,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教学设想:(一)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多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品读),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作者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二)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共同探讨、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进入中学生活,你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然而,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课《生命生命》。(说明:导语设计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并用X饱满的语言使学生入境传情。)二、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初次感知课文,教师提出默读要求:(1)结合文后注释理解词义。(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学会看文后注释,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投影复习、反馈文中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再次默读课文。品读文章,提高读书质量,默读要求:(1)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2)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学生交流:1、朗读自己勾画的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处理好朗读技巧。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并结合作者的身世,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表达的思想内容。3、齐读课文。(师):杏林子本人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而奋斗的榜样。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支生命的赞歌。在前两次默读、同学交流、语段理解试读的基础上,出声齐读文章,再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生命意识的体会和认识。4、出示投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补充名句,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1、说(师):作者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你也能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有关人生的认识和道理看看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投影展示五幅图片,教师先示范(选一幅图):(师):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伸向远方。我们想到生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那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正记录着我们人生的历程。其余四幅同学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已有的体验,学生谈了关于生命的不同认识和感受,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认2、写通过课文、图片、同学们的交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体会,写出你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学生当场写作,并进行全班交流,共同体验生命内涵的丰富性。老师也交流自己写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四、结束语:力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五、布置作业:以“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作业:1、查询有关生命的形成和起源。2、摘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3、收集珍爱生命的名人佚事。4、上网搜索感悟生命的精美散文。小学语文导入案例

《树和喜鹊》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多种方法反复诵读中复习生字、词语,奠定牢固的语文基础。2、通过观察图画,结合生活实际,与小组伙伴共同交流等方法来领会课文内涵,同时获得阅读方法的渗透。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明白有朋友才有快乐,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友爱会使同学的相处更加快乐。教学难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会阅读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出示谜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看谁的小脑瓜最聪明,第一个猜出来。二、复习旧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树与喜鹊》,跟着老师写课题。1、读课题。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在树和喜鹊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那就让老师看看大家准备工作做好了吗?3、考察字词掌握情况:(1)开火车领读不带拼音的字宝宝。(2)男女同学赛读词语。(3)挑战读含有生词的句子。4、听故事录音。5、自由读课文:(1)数一数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三、品读课文: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孤单?为什么树和喜鹊都很孤单?体会“只有”的意思(相机板书: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孤单)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周围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3、看图体会树和喜鹊的心情然后有感情的朗读。4、树和喜鹊会一直这样孤单下去吗?让我们自语阅读后面的课文找出答案吧。出示自读要求:(1)树和喜鹊后来有了什么变化?(2)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产生变化的?(边读边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5、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上面两个问题。6、汇报交流结果:下?(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快乐)8、让我们来看看树和喜鹊与他的朋友们是怎样在一起快乐生活的?(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9、出示第五自然段:(1)这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的什么事?(2)“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照样子说词语。(3)体会快乐,指导朗读。10、出示第6自然段,仿写“也”句。四、总结全文有朋友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啊!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有朋友才有快乐!《会唱歌的木叶》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字。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会用“问好”、“交谈”、“祝福”等词语造句。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感悟课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百鸟朝凤》音乐带或DVD、录音机。学生:采摘自己喜欢的不同种类的树叶若干片。教学过程一、读课文题目、质疑齐读课文题目。教师:读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归纳学生的问题。(木叶真的会唱歌吗?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唱什么歌?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请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自由拼读。3�抽生把自己认为不易读准的字介绍给大家。4�出示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抽读、正音。5�生字扩词练习。6�各学习小组讨论识记生字字形。7�全班交流个别生字的识字方法。区别:滴——摘。8�全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9�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先观察田字格内的字,提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找出关键笔画,看看怎样才能写得美观。10�重点指导“飘”、“异”、“愉”的笔顺、结构。11�练习书写。三、细读课文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呢?2�学习第9、10段。(1)教师:课文中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指导读好问话。(2)出示句子:“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3)学生自由读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是什么意思,树叶里都藏着哪些歌。(4)练习朗读。(5)抽读、评价。他或她读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3�学习第11自然段。过渡:听了阿姐的话,“我”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1)自由读。(2)“奇异”是什么意思?(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3)出示句子,理解:“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图画:满山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为什么说“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歌唱什么?(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乐的语气。)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段写的是木叶唱的歌。4�学习第3~8自然段。(1)出示句子:“滴沥!滴沥……”那是向黄莺问好。“布谷!布谷……”那是和杜鹃交谈。“如意!如意……”那是对画眉的祝福。(2)自由读,同桌对读。例:(一生)木叶向黄鹂问好……(另一生)滴沥!滴沥!(3)这三个句子中有四个省略号,它们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吗?(4)姐姐还和哪些小鸟对了话?怎么对话的?(5)指导朗读:①抽生说说该怎样读这三句话。②指名读。③评一评。④比赛读。⑤齐读。(6)请学生自由选择“问好”、“交谈”、“祝福”中的一词说一句话。(7)交流、评价。(8)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引读第8自然段。请学生思考: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山林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①交流讨论。②“悠扬”是什么意思?③为什么大家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