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1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第2章职业认知第3章自我认知第4章决策与行动第5章就业形势与就业途径第6章求职材料准备第7章应试及技巧第8章就业风险与权益保护第9章大学生创业指导与案例分第10章职业核心能力第1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1.1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划分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必要性1.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的关系1.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1.1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划分

1.1.1职业的基本概念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的类别和内部构成、外部关系也随之越来越丰富。《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不同学科对职业的界定也不尽相同。

(1)社会学的角度。日本社会学家尾高邦雄认为,职业是某种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实现,因此职业包括工作、工作的场所和地位;我国学者姚裕群认为,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

(2)经济学的角度。美国社会学家塞尔兹认为,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个界定强调了职业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维持个体生命与生活的功能,突出了活动与报酬的交互性。

(3) 管理学的角度。我国管理学专家程社明认为,“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知识、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他认为职业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① 与人类的需求和职业结构相关,强调社会分工。

② 与职业的内在属性相关,强调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③ 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

④ 与个人生活相关,强调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职业做了如下界定: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职业必须具备下列特征:

① 目的性。职业活动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

② 社会性。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

③ 稳定性。职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完成,并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④ 规范性。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⑤ 群体性。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

综上所述,职业的合理界定应包括从事职业的主体、职业的个体与社会功能、职业的时限以及职业的性质等要素。由此可以得到,职业的外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有工作,

二是有收入,

三是有时间限度。

总的来说,职业指具备劳动能力的个体,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从事社会生产服务,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并获取合理的个人报酬,以满足自身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持续性活动。

1.1.2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

“生涯”一词是由“职业”拓展而来的,主要指个体一生的道路或发展途径。生涯理论专家舒伯认为,生涯是指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变方向和历程,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及由此表现出的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类型。社会生命周期、生物生命周期和职业生涯周期组成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经历的生命周期空间。其中,职业生涯周期在人的总生命周期空间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从任职前的职业教育培训到寻求职业、就业从业、职业转换、逐步晋升,直到完全脱离职业工作,职业生涯周期占据了一个人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它对个人、家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道格拉斯认为,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行为活动;组织心理学家霍尔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终其一生,伴随着与工作或职业有关的经验和活动;美国学者雷蒙德·伊诺则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经历的与工作相关的经验方式,工作经历包括职位、职务经验和工作任务。法国的权威词典将职业生涯界定为连续性的分阶段、分等级的职业经历。职业生涯也是人的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的有机整体。

不同的学者对职业生涯的含义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内外部影响因素的不同,可以将职业生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的各种工作职业的总称,是客观的职业,简称外职业生涯;第二种是指一个人一生中具备的知识、价值观、素质、经验、能力、处世态度与身体健康等因素的变化过程,简称内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通常由别人决定、认可,在外职业生涯中外界环境因素起到关键作用。内职业生涯主要靠个体自身获得,在内职业生涯中个体的内在因素至关重要。

也有学者根据个体一生的职业生涯变化状态将职业生涯分为传统性职业生涯和易变性职业生涯,其中,传统性相对易变性更稳定,从事传统性职业生涯的个体一般不会转换职业;易变性职业生涯则指个体在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价值观改变以及工作环境变化等可变因素影响下发生职业变化。

职业生涯的概念主要包括:

(1)职业生涯是个体的概念,是指个体的行为经历,而非群体或组织的行为经历。

(2)职业生涯是职业的概念,实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职业经历或历程。

(3)职业生涯是时间的概念,意指职业生涯期。职业生涯期起始于最初工作之前的专门职业学习和训练,终止于完全结束或退出职业工作。实际的职业生涯期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很大,有长有短。

(4)职业生涯是发展和动态的概念,指个人的具体职业内容和职位发展与变化。职业生涯不仅表示职业工作的时间长短,而且内含职业变更与发展的经历和过程,包括从事何种职业,职业发展的阶段,职业的转换、晋升等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从广义的角度讲,指个体一生所有的经历与活动,包括生活经历、工作(职业)经历、情感经历等,综合涵盖个体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从狭义的角度讲,职业生涯指从个体有意识地进行职业准备开始到完全退出职业世界期间,所经历的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事件与角色的总和,包括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家庭生活、公民生活等事件与角色。

1.1.3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

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职业的过程被称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个人根据自身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个人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个人能力的职业。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评、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因此,最初的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最为关键。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自我剖析、目标设定、目标实现策略、反馈与修改四个方面。自我剖析就是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和了解自己。目标设定是指在自我剖析的基础上,设立明确的职业目标。目标实现策略是指通过各种积极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去争取职业目标的实现。反馈与修改是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目标的界定。

1.1.4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

1.金斯伯格的职业性成熟论

金斯伯格(Ginzberg)认为,青年的职业选择观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空想期。这一时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之间。这个时期人们想象着将来会成为某一类的人,做着某种职业,内心只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幻想,这种幻想并不会受到个人能力与现实世界的制约,只是单纯的期待与想象。

(2)尝试期。这一时期是从10~12岁开始,到16~18岁结束。这个时期的人们对未来职业的幻想已经脱离了少年时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开始意识到个人的喜好和能力、现实社会的事业需求等客观因素,开始根据自身特点和现实社会的职业性质来调节将来的职业目标。

(3)现实期。这一时期从18岁左右开始。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真正地将主观意愿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根据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和对社会需求的客观分析,来选择将要从事的职业。具体来说,这一阶段又可划分为三个子阶段:

① 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人们试图把自己个人的选择与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等客观条件联系起来,进行折中和调适。

② 结晶阶段。这一阶段人们对某一个目标十分专注,并努力地使自己向这一目标靠近。

③ 特定化阶段。这一阶段人们为了某一个特定目的,接受进一步的学习或培训。

2.萨帕的职业发展阶段论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Super)把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成长阶段(出生至14岁左右):该阶段的人以幻想、兴趣为中心,对自己所理解的职业进行选择与评价。

(2)探索阶段(15岁左右至24岁左右):该阶段的人开始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对职业的社会价值、就业机会进行考虑,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3)确立阶段(25岁左右至45岁左右):该阶段的人对选定的职业进行尝试,变换工作,到逐步稳定。不论对组织或个人,“确立”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因为25岁左右至45岁左右是一个人一生工作最主要的阶段,企业组织中90%以上的员工多在这个年龄范围内。

这一阶段又可细化出以下两个子阶段:

① 尝试阶段(25岁左右至30岁左右):刚出校门的职场新人,对企业运作、工作本质及职业的内涵和特质并不了解,选择企业、职业多是听从父母、师长的意见或是道听途说,等到实际投入后,往往事与愿违。

② 稳定阶段(30岁左右至45岁左右):这一段时间,大部分的人应该已经确立了其事业的目标,经过十年的磨炼,无论在专业还是人际关系上,都有相当的基础,正好全力发挥、贡献所能。

(4) 中期阶段(45岁左右至50岁左右):该阶段也称为危险期。在历经稳定期个人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充分发挥与竞争评比后,小部分表现特殊或获得特别赏识的人员可能更上一层楼进入企业核心,或成为独当一面的部门主管、高级顾问等,肩负更大的责任。但大部分的人员可没那么幸运,金字塔形的组织越往上层人数越少,这是必然的。一般人心理上一时无法调适,因而对自己的能力、理想等产生怀疑。生涯的停滞是危险期的特征。

(5)维持阶段(50岁左右至60岁左右):该阶段劳动者维持现状,保全自己的社会地位。大多数的人在危险期的抉择可能是“宜静不宜动”,而进入“维持阶段”,选择留在原公司里。

(6)衰退阶段(60岁以上):该阶段中人们的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或退出工作领域。

当然,美国学者萨帕的“生涯阶段”只是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有助于人们规划生涯,消除不安的心理压力及障碍,顺利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我国专家也提出了与之相似的划分方法,即萌发期、继承期、创造期、成熟期和老年期。虽然以上阶段的年龄会有重叠,但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角色和任务都是不同的。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必要性

1.2.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征

1. 个人化职业生涯规划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别人的不适合你,你的也不适合别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之上制订的。大学生首先应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学校加在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而是根据自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制订的个人化的方案。

2. 开放性

个人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并不意味着个人要闭门造车、独自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意味着要一次性完成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在校大学生还未接触社会,对社会、职业的认知较少,个人的决策能力水平较低,难以独自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即使完成了职业生涯规划,在融入社会以后,他们也需要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职业生涯的方向。

3. 长期性、持续性

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规划,它不是阶段性的规划,而是贯穿于人的职业发展的始终,它与个人的职业共存,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改变。大学生要做好准备,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性、持续性,改变传统的静态地制订计划的方式,着眼于长远的未来,从人的一生的职业发展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2.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学生规划未来职业走向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完成具体的职业计划和知识储备。

(1)有利于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结合自身条件准确定位,实现人职和谐,达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也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个体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大学学习生活,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清晰地认识外界的机会和威胁,根据自身的特点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更有针对性地挖掘个体的潜力。职业生涯规划还能有效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同时又满足自身需求的职业岗位,在这样的岗位上实现自身目标。

(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职业生涯规划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要注重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更加理智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不断完善自身人格,谋求自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2.有利于学校与家长建立互联机制

对于家庭而言,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校与学生家长建立家校互联机制,例如可以由学生家长、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组建家校委员会。一方面,家长和社会各界在专业、就业等方面存在的疑惑和顾虑可以通过家校委员会这一沟通的渠道得到解答和释放,学生家长会对学校设置的专业有理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向家长反馈相关信息,可以提高社会对相关专业的认可程度。

3.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解决学校面临的就业、生源、学生教育培养的困境,满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提高学校自身的竞争力。

(2)有利于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3)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4.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1)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减少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

(2)有利于提高就业率,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稳定。

(3)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1.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的关系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定向及在校期间的职业心理发展、职业能力培养等施加影响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目标不仅是实现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更是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实现其人才价值的最大化,这一工作能够更好地体现大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方向以及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前有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新要求、新标准和新变化,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落实紧密结合,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就业创业选择机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主要体现在前者对后者的重要作用上。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知

多数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才开始思考自己期待的人生道路,但他们对于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都感到迷茫,对找工作这件事毫无头绪。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学生秉持着“广撒网”的原则投递简历,不能正确地理解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与工作任务。作为半个社会人,大学生所接触的职业信息以及就业信息比较多元,但是其正处于学习和发展阶段,自身的社会生活与实践经验不足,是非判断能力相对较差。有一部分学生只能够以简单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体,无法站在系统化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以及解读,个人的认知框架和体系还不够规范。

在信息化、科技化时代背景之下,各种现代化搜索工具应运而生,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的就业信息和职业种类主动进行寻找,在海量的信息数据库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形式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和理解。另外,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生活,缩小个人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距离,从而主动将在学校中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就业相联系,从整体上提高个人的就业实力。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合的职业目标,在多元化价值观念发展的当下,大学生对于不同职业的评判也有所不同,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生活。因此,在职业规划教育中,高校如何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为关键,老师必须要以简单的指导为主体,主动地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和鼓舞。在职业生涯规划之中,学生的自主选择最为关键。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能够有效践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准确的定位,对个人的就业能力有一个客观且清晰的认知,从而保障规划的正确性以及有效性。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就业、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和就业、创业积极性是实现顺利就业、创业的主要基础和保障,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个人就业的重要价值,才能够体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价值。推动大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的自由程度越来越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入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就业的热情以及积极性。

目前,多数高校开设了自主选修课程,通过学分制的形式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有一部分学生所选择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许多学生缺乏主见,盲目跟从其他同学的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审视自己,主动与老师进行互动,在老师的指导之下明确自己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方向,从而更好地发挥选修课程的引导作用及优势。

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许多学校以学生为主体,严格按照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保证学生能够对个人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方向有一个客观的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能够引导学生针对个人的专业学习情况对自身的学习和成长目标进行主动地修正,剔除不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部分,保障职业目标的高水平以及实践价值。老师需要以一个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在每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结束之后对自己进行反思,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养成良好的岗位责任心,主动完成个人的学业,积极实现学业水平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一点对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受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和大学“精英教育”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学习、职业发展方面欠缺主体意识。专业选择、专业学习似乎都只是为了使父母、老师满意,没有考虑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认知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职业之后,结合自身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提高其主体意识,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是大学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订立的心理契约。制订科学、合理、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激励其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和工作,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个人发展的主体意识,为规划的实现制订出有效的实施步骤,有意识地在工作重点上下大功夫,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根据目标和进程不断总结和完善自己的计划。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尤为关键,各高校老师必须要了解不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发展要求,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保证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和发展,在不同的岗位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2020年7月,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12.6万名2019届本科毕业生样本进行追踪,其中15.9%的本科毕业生在教育业就业(如表1.1所示),教育业成为了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任职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比例仅次于教育业。

在薪酬方面,伴随着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人才需求增长不断释放,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本科专业毕业生薪资较高,如图1.1所示,上述三个行业201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6858元、6145元及5899元。

图1.1

2019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前十位主要专业类别

为了有更好的就业前景以及完成想去更好大学的心愿,考研也正在成为更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341万人,较2019年报名人数增幅达21.85%,再创历史新高。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如图1.2所示),全国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由2015届的13.5%增至2019届的15.2%。其中,“双一流”院校读研比例远超地方本科院校。

图1.2

2015~2019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变化趋势

1.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内部环境分析:自我评估

《孙子·谋攻篇》中言:“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全面分析,通过自我分析,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可行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估,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才能对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因此,自我评估是生涯规划的重要步骤之一。

自我评估通常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以及组织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内容。即要明晰自身想做什么,自身能做什么,自身应该做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自身会选择什么职业等问题。

2. 职业环境分析:环境评估

职业环境分析主要是指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它主要是通过对组织环境特别是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有关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弄清环境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职业路线的选择。

在这一环节中,要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环境为每个人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发展的条件、成功的机遇。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一方面,要清楚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任职条件所需的知识、能力、经验和经历等。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同时也要积极参加职业实践,通过实地锻炼来加强自己对职业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要从本地区和具体就业区域的角度来评估就业形势。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变迁、科技的高速发展、市场的竞争加剧等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外部环境,就会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否则,就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事倍功半,难以成功。因此,在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人在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中对自己有利与不利的因素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趋利避害,使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使自己充分适应与满足社会的需要,使个人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

3. 职业定位与选择

完成自我评估、职业环境分析后,就应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

职业定位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

(2)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3)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

(4)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4.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

在实际执行中,应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在确定职业目标时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大学生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目标的确定有些理想化,而具体行动计划又有脱离实际的倾向。

在对个人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对环境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结合个人职业理想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实现某种职业生涯目标,进而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所以目标抉择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利益整合原则。利益整合是指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社会利益的整合。

(2)时间梯度原则。由于人生具有发展阶段和职业生涯周期发展的任务,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内容就必须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并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内完成。

(3)可行有效原则。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环节上,应不断进行反馈、调整,使得计划是合理、可行的,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4)动态创新原则。一般来说,组织的职位是动态的,社会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当是动态的。

一般我们首先可以根据个人素质与社会大环境条件,确立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将目标分化成符合现实和组织需要的中期、短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实施目标,通过其效果及与环境、个人的适应性,再逐步检测修订目标。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序如图1.3所示。

图1.3职业发展目标程序图

5. 设定特定学期的职业生涯目标

学生需要通过自我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目标设定。心理学家洛克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目标设置理论”。洛克认为,只要人们将目标上升为自觉目标,目标就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它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动机。职业生涯目标就是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可以预见的、具有一定实现可能性的最长远的目标,它的实现基于小目标的逐一实现。因此,它需要进行分解,分阶段逐步实现。为了实现人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在校大学生需要设定特定学期的职业生涯目标。

特定学期生涯目标的设定,是将学生的职业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以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制订阶段性的努力目标即学生的学期目标或事件目标。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将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进行目标分解,细化为有时间规定的学年、学期、月、周、日目标,直接将目标分解为某确定日期可以采取的具体步骤。学生围绕着具体任务,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增进自己的个人条件,减少职业目标与个人条件间的分离,逐渐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

6. 制订学期行动计划

制订学期行动计划就是落实特定学期的职业生涯短期目标的行动方案。围绕特定学期的职业生涯目标,与自身条件比较,寻找其中的差距,制订行动计划,并据此严格执行。计划可包括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如何改进不良习惯、如何培养特长、如何完善人格、如何改正缺点、如何提高成绩、如何弥补差距等。学期的行动计划在学生的理想与现实间构建了通路,可以增强与理想职业相匹配的能力,使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具有可能性。

制订学期行动计划必须围绕特定学期的职业目标,认真分析职业目标要素,实现行动的针对性。制订学期行动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应当听取多方意见,尤其是学长和辅导员的建议。制订的计划应和自己的目标罗列在一起,经常对照落实情况,促进行动的执行。

在计划的落实阶段,要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有必要通过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注意培养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即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等。

7. 职业生涯规划的反馈调整

影响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由于对自身及外界的环境都不十分了解,最初确定的职业生涯目标往往都是模糊或抽象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有意识地回顾自己的行为,检验自己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规划的反馈修改,应坚持稳定与变化相结合的原则。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反馈调整。但规划的修改则需要经过慎重考虑,除非是出于特殊原因或者发生意外事件,职业生涯规划一旦确定下来就应尽量保持稳定,尽可能不要做大的变动和调整。学校应教育、引导大学生注意职业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让他们主动适应各种变化,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此状况下,要使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需不断对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反馈调整,及时纠正最终职业目标与分阶段目标的偏差。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必须分阶段地将预期目标与现实状况进行比较,筛选出有效、可行的执行措施和合理适度的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

第2章职业认知2.1职业分类与职业变迁2.2职业世界探索

2.1职业分类与职业变迁

2.1.1职业的定义对于职业这一定义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更注重其社会属性,认为职业是劳动者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有的人更注重其个人属性,认为“职业”是各类组织向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平台,而员工在接受工作或任务时能够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实现双赢。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职业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不断产生的,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调整着自己的专业内涵和外部特征。职业在社会生活中,主要体现三方面的要素。一是职业职责,即每一种职业都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职业权利,即每一个从业人员都有一定的职业业务权利,也就是说,只有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才有这种权利,而在此职业之外的人不具有这种权利;三是职业利益,即每个从业人员都能从职业工作中取得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从而使个人获得心理平衡,达到“乐业”的境界。任何一种职业都是职业职责、职业权利和职业利益的统一体。

2.1.2职业的特点

1. 社会性

职业是劳动者所获取的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分工角色,具有社会性特征。每一种职业必须有一定的从业人数,职业与职业之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2. 经济性

劳动者要从职业活动中获取经济收入,作为个人生存和维持家庭物质生活的来源。

3. 专业性

职业是人们从事的专门业务,一个人要从事某一种职业,就必须具备专门的知识、能力和特定的职业道德素质。每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或技术规范要求。

4. 行业性

行业性是指每种职业都存在、聚集于一定的行业之中。

5. 时代性

职业会随时代的需求而产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迁,新的职业不断产生,旧的职业不断消亡,原有的职业也会发展出新的时代内容。

6. 差异性

不同职业之间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包括职业劳动的内容、职业的社会心理、从业者个人的行为模式等。

7. 层次性

职业评价的层次性源于不同职业的体力、脑力付出的不同和工作复杂程度的不同,以及工作的轻松性、教育资格条件、在工作组织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工作的自主权、收入水平、社会声望等方面的差别。

2.1.3职业的分类

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使用的职业分类的依据是1999年年初通过审定,1999年5月正式颁布,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该书参照国际职业分类标准,从中国实际出发,将社会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下分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准确地介绍了各个职业的工作内容及活动范围,客观地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职业结构状况。

《大典》按照工作性质同一性的基本原则,对我国社会职业进行了科学划分和归类,将其归为八个大类,即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军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如表2.1所示)。

大类的划分原则。大类是最高层次,它的划分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我国政治制度、管理体制、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现状等因素,将我国社会职业大致划分为管理类、技术类、办公型和技能类等。第七和第八大类不再细分。

中类的划分原则。对大类职业进行分解得到中类。中类是根据职业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加工和运用的技术以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的同一性进行划分的。

小类的划分原则。小类是按从业者的工作环境、条件、技术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划分和归类的。一般来说,第一大类小类的划分依据,是职责范围的层次和业务同一性;第二大类小类的划分依据,是工作或研究领域,专业的同一性;第三和第四大类的小类的划分依据,是事务和所从事服务项目的同一性;第五和第六大类小类的划分依据,是所从事工作的操作程序规范的同一性、工艺技术的同一性、操作对象的同一性以及生产产品的同一性。

细类的划分原则。细类是职业分类体系最基本的类别,即职业。细类的划分,一般采用工作分析法,即将工艺技术、对象相同,操作流程和方法相似的若干工作种类或岗位,归并为一个细类职业。在遵从工作性质同一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职业类别的特殊性采用特定原则。

第一大类的细类职业主要是按照工作的复杂程度和所承担职责的大小划分的;第二大类的细类职业主要是按照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性专门划分的;第三和第四大类的细类职业主要是按照工作任务、内容的同一性或提供服务的类别、服务对象的同一性划分的;第五和第六大类的细类职业主要是按照工艺技术、使用的工具设备、使用主要原材料、产品用途和服务的同一性,并按此先后顺序划分的。在按上述原则进行各职业类别划分的同时,还参照了我国的组织机构分类、产业分类、行业分类、学科分类、职位职称分类、工种分类等体系。

对于脑力劳动者,一般要考虑其所具备的技能、学识、经历以及职务上所承担的责任,对于体力劳动者,一般要考虑其劳动作业程序、使用的工具设备及原料、生产的产品、提供服务的种类及服务的类型等。

2.1.4新职业与新就业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种新兴职业和新型就业方式也应运而生,蕴含着未来劳动就业的发展趋势。及时关注新职业和新就业的特点和影响,主动顺应趋势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先机,科学地进行职业的选择。

1.新兴职业的特点

按照现行职业分类原则,我国于2004年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截至2009年,共向社会发布了12批122个新职业信息,完善并发展了我国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体系。2019年4月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

这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广泛使用对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趋势:

一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催生高端专业技术类新职业。

二是科技提升引发传统职业变迁。

三是信息化的广泛应用衍生新职业。

2.新兴职业的新要求

新兴职业已经成为我国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就业白皮书(2018年)》,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人数达1.7亿人,超过当年总就业人数1/5,超过当年新增就业四成。

从核心职业素养来看,新兴职业对数字素养的要求最为突出。新兴职业一方面直接来源于数字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托数字经济发展来实现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因此,未来劳动者必然是人人皆需具备数字素养。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国民数字素养,力争到2025年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世界银行在《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中指出:未来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这意味着今后所有类型的工作(包括低技能工作)都要求具有高级认知技能,高级一般性认知技能的价值高于具体工种的技能。这也要求大学生必须把综合素质提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劳动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和素质储备,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3.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

1)

21世纪中国急需的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相关数据显示,未来10年急需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农业科技、环境保护技术、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工商与国际经贸、律师等方面的人才。

未来10年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领域有:

(1)生物技术。

(2)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

(3)新材料科学领域。

(4)新能源及相应技术开发领域。

(5)空间技术。

(6)海洋技术与海洋资源开发。

上述六个领域的技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可以形成九大科技产业,这些产业包括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智能机械产业、软件产业、新材料开发与制造产业、核能与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产业、空间技术与开发产业、海洋技术与开发产业。

2) 21世纪中国社会的主导职业

我国人事管理机构对未来急需人才的分析和预测显示,我国21世纪的主导职业包括会计、计算机软件开发、环境保护、健康保健、咨询服务、保险类职业、律师、老年医疗服务、公关与服务、市场营销、生命科学领域的职业、咨询与社会工作、旅游管理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

具体内容如下:

(1)会计类。

(2)计算机技术类。

(3)计算机软件开发类。

(4)环境保护类。

(5)中医和健康医学类。

(6)咨询服务类。

(7)保险类。

(8)法律类。

(9)老年医学类。

(10)家庭护理和服务类。

(11)专业公关类。

(12)市场营销类。

(13)生物化学和生物技术类。

(14)心理学类。

(15)旅游类。

(16)人力资源类。

3) 21世纪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根据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预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也在发生变化。某些行业社会需求的加大促使其蓬勃发展,并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

具体内容如下:

(1)网络信息咨询与服务业。

(2)房地产开发业。

(3)社会保险业。

(4)家用汽车制造业。

(5)邮政与电信业。

(6)老年医疗保健品业。

(7)妇女儿童用品业。

(8)旅游休闲及相关产业。

(9)建筑与装潢业。

(10)餐饮、娱乐与服务业。

2.2职业世界探索

2.2.1产业、行业的概念及分类

1. 行业与产业的划分所谓行业,是反映以生产要素组合为特征的各类经济活动。从该定义可以看出,行业是根据人类经济活动的技术特点划分的。即按反映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不同排列组合的各类经济活动的特点划分。例如:铁匠与木匠、律师与医生。我们从他们各自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很容易就能看出他们各自的技术特征,从而区分四种行业。

所谓产业,是指对各类行业在社会生产力布局中发挥不同作用的称谓。行业划分的着眼点是生产力的技术特点这一微观领域;产业划分的着眼点是生产力布局的宏观领域。如上述铁匠、木工、律师、医生四个行业从它们在生产力发展总链条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归类,就会发现:铁匠与木工同属于加工制造业,律师与医生同属于服务业。加工制造业与服务业又分别被称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概括人类生产行为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中存在着多种研究思路。目前国际普遍流行的是三大产业划分思路,即按照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顺序,以第一农业、第二加工制造业、第三服务业来划分,并用来反映国民经济中各类活动的不同特征。

1985年,国家统计局明确地划分出了三大产业:把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定为第一产业;把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和建筑业定为第二产业;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各行业定为第三产业。这是我国政府关于经济结构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与举措。

2. 不同行业和产业在社会化大生产内的功能

第一产业(简称农业)是整个社会大生产的基础。人类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资料都离不开农业。农业是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生存和进行其他生产的先决条件,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独立的基础,更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产业主要是加工制造业(简称工业)。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主导。工业是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原材料进行再加工、深加工的物质生产领域。它所包含的行业门类较多。按照劳动对象可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制造业。

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向全社会提供各种各样劳务的服务性行业。第三产业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它所包括的部门不断扩大、增多,因而第三产业是个发展性的概念。第三产业可具体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第三产业又可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行业、邮电通信行业、物资供销和仓储行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商业饮食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技术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修理业务;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公安司法机关等。

第三产业以第一、第二产业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为基本条件,通过服务的形式生产出非物质形态的产品。满足第一、第二产业社会生活的多种需要,这种服务性的产业活动就像“润滑剂”和“增效剂”,渗透到第一、第二产业,物化于各物质生产要素之中。

3. 职业和行业、产业之间的关系

职业是反映以社会分工为纽带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行业是反映以生产要素组合特征的各类经济活动,产业是各行业在社会生产力布局中发挥不同作用的称谓。职业、行业、产业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在狭义的范围内可以混为一谈,互相代替。

2.2.2职业世界探索的内容及方法

1.职业世界探索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与分析,通过外部环境分析弄清环境对职业发展的要求、影响及作用,并对各种因素加以衡量、评估,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与规划。职业世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行业

(1)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家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或者社会研究机构每年都会推出各种行业分析报告,这就是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最好资料。

(2)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各行各业都有其准入门槛以及对人才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是进入行业的前提。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包括这个行业人才胜任能力的标准、人才发展前景、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晋升路径。

(3)行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声望。多倾听社会各界人士对该行业的评价,了解该行业的整体社会声望,也是进行职业选择与规划的参考依据。对行业的评价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行业的社会声望也是褒贬不一,在不同的评价影响下,应该尽可能客观地认识行业的现状。

(4)行业代表人物。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通过调研行业代表人物的先进事迹、成长历程,可以加深对该行业的认识与了解。相反,了解行业反面典型的失败经历,也能够从侧面知道行业存在的风险与弊端,树立对行业全面、客观的认识。

(5)行业规范及标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标准及规范,这些规范可能是明示的,也可能是潜在的,这些标准有可能是国家制定的,也可能是行业内部的,行业的规范及标准代表了行业的人才准入门槛以及从业人员基本守则。

(6)行业知名企业名录。行业知名企业一般是该行业发展的缩影,代表了该行业的最高发展水平,因此了解行业的标杆企业是了解该行业的最好方法。

2)企业

(1)企业的基本状况。主要是了解企业过去的创业历史,现阶段的运行状况和规模,以及未来的竞争优势与发展前景,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组织机构、经营战略、核心竞争力、资金和技术实力,也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关系、领导者的管理水平等。

(2)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生命线,应尽可能地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和分析企业目标在执行方面的措施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3)企业文化。它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别的企业,并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一个主张员工参与管理的企业,显然比一个封闭的企业更能够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渴望发展,追求挑战的员工也很难在论资排辈的企业中受到重用。当然,倘若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有冲突,难以适应企业文化,他将难以在组织中得到发展。

(4)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及规划,可以比较理性地判断出哪些类型的企业更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同时,在选择企业时,应该更加注意到是否有适合自己的人际环境,是否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5)企业福利薪酬。薪酬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但在职业规划时,要把薪酬放在一个长远的范围来考虑。

3)职业

(1)职业描述。职业描述是对职业最精练的概括和总结,是透彻理解职业和调研职业的基础。

(2)职业的核心工作内容。就是这个职业一般都干什么活,什么工作是这个职业必须要做的。

(3)职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社会的影响。职业的发展前景,是国家、社会对这个职业的需求程度,它取决于职业在国家现阶段发展中的作用、职业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生活领域的影响。

(4)薪资待遇。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根据参与社会分工的量来确定相应的报酬,在不同的行业、企业,相同的职位会有不同的薪资待遇。

(5)岗位设置及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差别。不同行业对职业(岗位)的理解和要求也是有差异的,而具体的企业更是千差万别。

(6)基层岗位及职业发展道路。你要了解哪些基层岗位是面向大学生开放的,这些岗位对应的日后职业发展道路是什么。

(7)职业标杆人物。就是在这个领域谁做得最好,他是怎么做到的,他都取得了什么成绩,遇到了什么困难,具备什么素质等。

(8)职业典型的一天、一周、一月、一年。你要知道这个工作的一天、一周、一月、一年是怎么安排的,从而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生活。

(9)职业通用素质要求。通过认真阅读岗位描述,对比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还有哪些要加强和补充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

2. 职业探索的方法

1) 资料收集法

通过书籍、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或通过参加职业展览和人才招聘等活动收集相关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

2) 生涯人物访谈

生涯人物访谈,就是对职场人士的岗位工作状况、任职资格、职业发展经历等方面进行访谈。简单地说就是设法找一个或多个职场人士(通常是你感兴趣职业的从业者)进行采访。

(1)了解自己。借助一定的工具(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职业能力测量表、职业价值观自测量或测评软件)分析自己的兴趣、技能和工作价值观。

(2)寻找生涯人物。结合自己的兴趣、技能、工作价值观、教育背景和已掌握的职业知识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3~5个职业,然后在每个职业领域寻找3位以上的在职人士作为生涯人物。生涯人物可以是自己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也可以是他们推荐的其他人。

注意:

第一,生涯人物的职业应是自己向往的,但不应将生涯人物访谈当成获得与雇主面试的机会,每个职业领域的生涯人物应注意结构合理,既有初入职场的人士,也有工作了一定年限的中高层人士。

第二,正式访谈前,对生涯人物的信息掌握得越全面越好。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是必需的,对于可以在生涯人物的讲话、文章或者大众传媒和单位网页上可以获得的信息要尽可能地收集和熟悉。

(3)结合目标职业信息设计访谈问题。例如,针对就业问题进行的生涯人物访谈问题设计如下:

注意:

第一,以上问题仅供参考,各人提的问题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通过生涯人物访谈,要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第二,设计的问题可以以封闭式为主,既节约时间,又能得到需要的答案。

第三,问题设计要尽量口语化、易懂。

(4)预约生涯人物。预约方式有电话、QQ、电子邮件和普通信件等,其中电话最好。预约时首先介绍自己,然后说明找到他的途径、自己的采访目的、感兴趣的工作类型以及进行采访所需要的时间(通常20~30分钟)。如果生涯人物能和自己见面,就感谢他能够接受采访并确认采访的日期、时间和地点;如果生涯人物不能和自己见面,就问他能否给出5分钟的时间进行电话采访;如果还是不行,就表示遗憾,并请求推荐一位与他所从事工作相似的人,如果得到了被推荐人的名字,就表示感激。

注意:

第一,联系前的准备要充分,电话联系时还应备好纸和笔,以备临时电话采访。

第二,联系时一定要有礼貌,时间要短。

(5)采访生涯人物。采访方式可以是面谈、电话访谈、QQ访谈,最好是面谈。面谈前,采访者一般可以用已经从其他渠道了解的生涯人物的好消息轻松打开话题。之后就可以按设计好的问题开始访谈了。遇到生涯人物谈兴正浓时,采访者要乐于倾听,给生涯人物留出提供其他信息的机会。在访谈结束时,请生涯人物再给自己推荐其他相关的生涯人物。这样就可以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职业认知领域。

注意:

第一,采访前为自己准备个“30秒的广告”,因为在访谈过程中生涯人物可能会问采访者的职业兴趣和求职意向。

第二,面谈前,应征求生涯人物的意见,视情况对谈话进行录音,或书面记录,或不记录。

第三,面谈一定要守时、简洁,不浪费他人时间。

第四,结束时,可以向生涯人物赠送小礼物与一些关于学校和自己所学专业的宣传材料。

第五,访谈结束后,对于不允许访谈现场记录的内容应迅速补记。

第六,采访结束后一天之内,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表示感谢。

(6)用职业信息加工的观点来分析。在一个职业领域采访三个以上的生涯人物后,就可以对照之前自己对该职业的认识进行比较,找出主观认识与现实之间的偏差,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职业和工作环境。是否具备所需能力、知识与品质,进而详细制订大学期间的自我培养计划。如果访谈结果与自己之前的认识出现严重脱节,就有必要进入另一个职业领域开展新一轮生涯人物访谈了。

3) 职业体验

大学生职业体验是通过短期实习、企业参观和认识实习等课内外方式来认知职业世界的有效方式。职业体验能使大学生对企业的运行模式和企业文化有更多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企业的人才素质要求有更深的感受。

亲自体验,能让同学们了解目标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职业体验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第3章自我认知3.1兴趣的自我认知3.2性格的自我认知3.3能力的认知3.4价值观的认知

3.1兴趣的自我认知

3.1.1兴趣和职业兴趣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具有社会制约性,人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其兴趣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兴趣有个体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对的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发出来的。大学生的兴趣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主要与需求相关联,表现为对物质的兴趣和追求(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精神兴趣主要指对精神生活的兴趣和追求(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等)。

第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

第三,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个人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与情绪。社会兴趣是指社会成员对某一领域的普遍兴趣,或社会某一领域对社会成员的普遍需求。

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方面的表现,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注意,并向往之。职业兴趣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拥有职业兴趣将增加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

3.1.2职业兴趣的分类

约翰·霍兰德(JohnHenry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说是生涯规划领域应用的最广泛也是最实用的职业理论之一。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分类方法,将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划分方式可以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岛测验”完成。认真阅读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组合,对照霍兰德职业代码表,确定自己的职业类型,帮助自己把握好职业定位和方向。

1. 艺术型(Artistic,简称A)

共同特点: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

职业倾向:心态较为复杂,喜欢要求具备艺术修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直觉的工作,并将其用于语言、行为、声音、颜色和形式的审美、思索和感受。

典型职业:艺术方面(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摄影家、广告制作人),音乐方面(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文学方面(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不善于事务性工作。

2. 常规型(Conventional,简称C)

共同特点: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

职业倾向:喜欢要求注意细节、精确度、有系统、有条理,具有记录、归档、据特定要求或程序组织数据和文字信息的职业,并具备相应能力,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典型职业: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

3. 企业型(Enterprising,简称E)

共同特征: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职业倾向:喜欢要求具备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以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典型职业:项目经理、销售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

4. 研究型(Investigative,简称I)

共同特点: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职业倾向: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具备智力或分析才能,并将其用于观察、估测、衡量;最终形成理论解决问题。

典型职业: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系统分析员。

5. 实用型(Realistic,简称R)

共同特点: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职业倾向:喜欢使用工具、机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对要求具备机械方面才能、体力或从事与物件、机器、工具、运动器材、植物、动物相关的职业有兴趣,并具备相应能力。

典型职业:技术性职业(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技能性职业(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农民、一般劳动)。

6. 社会型(Social,简称S)

共同特征: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职业倾向: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够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喜欢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开发或治疗等的工作,并具备相应能力。

典型职业: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

参照职业代码对职业兴趣和职业类型进行定位。霍兰德所划分的六大类型,并非并列的、有着明晰的边界的。他以六边形标示出六大类型的关系,如图3.1所示。

图3.1霍兰德职业类型图

从图3.1可以看出,6种兴趣类型之间是存在联系的。

(1) 相邻关系,如RI、IR、IA、AI、AS、SA、SE、ES、EC、CE、RC及CR。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的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现实型R、研究型I的人就都不太偏好人际交往,这两种职业环境中也都较少有机会与人接触。

(2) 相隔关系,如RA、RE、IC、IS、AR、AE、SI、SC、EA、ER、CI及CS。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相邻关系少。

(3) 相对关系,在六边形上处于对角位置的类型之间即为相对关系,如RS、IE、AC、SR、EI、及CA。相对关系的人格类型共同点少,因此,一个人同时对处于相对关系的两种职业环境都兴趣很浓的情况较为少见。

如果个人的兴趣与职业的一致性高,就可以达到人职协调;一致性中等,则人职次协调;一致性低,则会出现人职不协调。

3.1.3职业兴趣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

1.职业兴趣影响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

著名的职业经理人李开复先生的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就受了职业兴趣的极大影响。起初他读大学时选择的是法律专业,而当他一年后发现自己对法律没有兴趣,也没有成为一名律师的意愿,却对计算机非常有兴趣时,浓厚的兴趣促使他每天都盼望着晚上去电脑室进行探索和研究,往往一不留神就是一个通宵。

接触计算机后,他给自己提出了很多问题,“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而他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其一生的意义所在。在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慎重分析下,他在大二决定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想起当年的人生选择,他感慨地说道:“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着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2.职业兴趣能够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探索与创造力

职业兴趣是创新的源泉。良好而稳定的兴趣使人在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人能最大限度地去挖掘潜能,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充分施展才华,创造出新的业绩,或有一个发展空间。反之,如果对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就会影响积极性的发挥,难以从职业生活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不利于工作上的成就。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个工作有兴趣,他便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他在工作中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

3.职业兴趣能够增强人的职业适应性和稳定性

一个人在从事他所感兴趣的工作时,能很快地熟悉和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也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满足感,成为职业活动的主人,能积极主动地分析、设计工作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长时间保持工作的高效率,对工作岗位产生浓厚的感情;反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