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战略_第1页
中国金融战略_第2页
中国金融战略_第3页
中国金融战略_第4页
中国金融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论“战略”一词,原为军事用语,是指“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与策略”。后该词运用于其他领域,一般喻为“决定全局的策略”,是指在总结历史,把握与洞察当前、发展趋势与环境的基础上,对未来行动的一种选择。也可以说,是某类组织或人,基于未来环境的分析,确定要达到的一定目标,并策划完成此目标的一系列手段、方法与策略的组合。简言之,是目标与策略的集合。一、为什么要研究?今天,中国为什么要研究金融战略?过去的1978-2023年,中国13亿人口的大国,以GDP年均9.8%的速度,保持了连续30年的高增长,创造了被世人公认的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然而,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尽管30年改革开放成绩骄人,但是在进一步迈向全球化经济征途中,迄今的“内修”功夫仍差人意,经济、金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是30年来从未见过的。回顾过去,中国金融从30年前的一家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简单的存、放、汇业务发展到今天,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租赁、QDII、QFII……股票、理财、股指期货、金融衍生品、ETF……同业市场、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收益率曲线……货币乘数、汇率浮动、SDR份额、人民币国际化、次级债、拨备覆盖率……等等,分别体现金融机构、产品、市场、调控监管不断创新的金融名词不断涌现,说明中国的金融体系已是相当的丰富。但是,伴随市场的发展,同样带来一系列问题与矛盾的空前多样性。在鼓励金融机构充分商业化运作的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否继续鼓励发展?在支持金融创新中,如何评论信贷规模调控下对“高杠杆率”产品的限制?一边是M2过多、流动性过于充裕,一边是“三农”金融、中小金融、创新金融的资金需求,嗷嗷待哺。支持金融机构引入外资和金融机构“走出去”,是时代大势,但此过程中风险怎么控制?加强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党企关系”、“政企关系”又如何妥善处置?侧重于加快汇率浮动,短期内不利于就业与增长,侧重于汇率的过度干预,长期内不利于结构问题的解决,那么什么又是真正合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防范巨额纸币美元为主的储备贬值风险,鼓励在海外多元化运用、资源型投资,遭遇海外多种阻力,如果快速减持美元,到头来又损人不利己,怎么办?等等。举不胜举的各种金融问题与矛盾,无不表明,在中国现实金融生活的背后,市场与政府干预的矛盾、创新与监管的矛盾、融资结构的矛盾、计划与市场的转轨矛盾、经济与政治的矛盾、短期与长期的矛盾、内外经济的矛盾,大量的问题与矛盾,同时存在,混杂交织,困绕着政府的决策。伴随市场的发展,也同样带来一系列问题与矛盾的空前复杂性。要人民币国际化,自然要求放开资本管制,但资本管制完全放开,当今中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必然守不住,怎么办?要坚守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国内结构调整迟缓,国内流动性过多,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又怎么解决?强调商业金融机构竞争原则,应消除政府隐性担保,必然会出现金融机构倒闭破产事件,在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之前,又必然产生群体性事件和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要维持目前严格的机构准入限制。而维持过于严格的限制,民营资本难以介入,为“三农”金融、中小金融服务的机构与机制自然被压抑或被扼杀,怎么办?等等。关于当前中国金融问题与矛盾的空前复杂性,其例子同样举不胜举。上述一系列的金融问题与矛盾,错综复杂,互相交织,处理中孰前孰后、孰轻孰重、孰短期孰长期、孰国内孰国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切,迫切要求决策部门,尽快统筹大局,运筹帷幄,就中国金融发展的方向、原则、不同时期的发展内容、不同政策措施的先后衔接配套,有个明确的答案,有个清醒的判断与安排,即必须要有一个金融发展的总体战略(尽管内容可以不公开)。因为与过去的30年毕竟大不相同,当今的中国金融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把分析的视野进一步扩展到外部经济,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发生的重大变化,同样要求中国金融必须要有系统的战略思考。2023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元霸权地位相对被削弱。同时中国经济已挤入世界大经济体行列,尽管国人仍然可保持东方特有的清醒和谦和,可以强调若干宏观指标被13亿人相除后的“人均”意义,但是客观上巨大的经济体量,其一举一动,已不能不影响世界经济。从“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到“中国责任论”等等各种舆论,无非反映了世人从不同角度表示的不理解、关注、责备、害怕,甚至个别组织从自身利益出发仇恨中国的态度。当然也有“得中国者得天下”的拥护态度。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可以说,当今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已不是过去30年特别是前10年那样,几乎可在旁人不关注的情况下独自发展。今天的中国,就如挤上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自己再加小心,仍会不由自主地踩上或者碰着旁人的脚。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不断增大的资源、能源进口需求量,自然会引起旁人的议论(何况在节能减耗方面中国仍有不及他人之处)。2.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稍有举动,为国际市场所关注、担心。同样,鉴于转轨、新兴国家的开放教训,中国实行正常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也会带来他国的舆论压力甚至是保护主义的制裁。理应,中国可以鉴于自身状况采取金融渐进开放的态度,但是过去未曾有的、现在对世界又有如此影响力的中国实力,还在持续壮大,必然会引起国际上一些势力集团对中国金融要求加快开放的压力。而且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中国金融政策的变化,通过国内实体经济传递到全球实体经济、进而传递到有关国家,反馈其新的政策信号,这同样又会影响、制约我国的金融政策。这些政策自然包括汇率、利率、外汇储备多元化、主权财富基金、人民币离岸业务、资本账户管理等。这一切,决定了中国巨大经济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在金融全球化下,中国政府必然会面临从来没有料到、也是不愿意看到的一系列动态反馈。这迫使中国政府需要系统思考,其未来各项金融政策的孰前孰后、搭配衔接的问题。总体上说,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日趋激烈。特别是这轮美国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力量组合变化的形势更趋复杂化。世界经济正处于又一个“二百年大变局”的转折时代。其中,人类经济史上中国的又一次伟大复兴,正成为世界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重要议题之一。中国的未来,走向举世注目。特别在美国当今,有关涉及中国崛起的研究文献几乎每天翻新,出现各种遏制言论不可避免。因此,作为一个长过程而言,中国如何、中国能否与世界的转型和睦相伴而崛起,迫切需要有金融战略的谋划。这已是关乎一国贫富、兴衰、存亡之大事。因此,我们既要继续奋进,谋求不断的突破,在参与构筑新的时代大势中,维护自身的发展大业。又要在发展中国大业的同时,顺时代大势、追求世界和谐,其中不乏包括适当的、临时的妥协和委屈,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国际摩擦,实现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不使国际货币体系崩溃,不使全球化趋势中断甚至倒转。一筹莫展,不求国家的上进,非国人精粹的传承。简单的“愤青”,只图短期情感的宣泄和痛快,同样非国人精粹的传承。厘清中国金融长远发展的应有逻辑、谋划好今后的具体部署,这既是中国经济伟大复兴中极为重要的关注点和精妙之处,也是让当今世界“中心货币”国家及其它国家能够接受中国历史性复兴所必须要做的“中国宣示”。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个30年,中国的金融,是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孤儿”。“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为一体,是财政的“出纳”。中国当时几乎无市场意义上真正的“金融”,自然也无从谈起金融战略。1978—2023年的第二个30年,历经伟大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事实求是地说,在世界金融的棋盘中,中国仍只是一只棋子,更多的时期是在不自觉地“下棋”。30年前,我们并没有明确的、并被以后历史不断验证的战略规划(当然体现阶段性策略的五年规划并没有间断过)。下一个30年,由中国不断壮大的经济地位所决定,以及危机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将显著不同于过去的30年,中国要谋求经济的持续发展,已不同于过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可以“闭门”发展自己,而是必须事先要有系统思考与战略谋略。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事务协调由G7转变为G20机制的时代,意味着正是中国必须确立战略利益的重要时期。中国更需要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为与世界经济发展做出共赢的、务实的选择。或者形象的说,当中国经济、金融还只是一条小河时,我们可以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但是当这条小河已变成大河,与外面的大海相连,甚至自身已成为大海的一部分时,就不能仅靠“摸石子”过河跨海了,而是需要学习造船、造桥技术,只有通过驾船、搭桥才能过河跨海了。二、研究什么?当人们一讨论起现实金融问题时,面对的是大量具体的国内、国际问题、各国不同的金融模式、以及争论不休的各派金融理论,往往会使决策者举棋难定,影响其判断与定夺。因此,战略制定中的理论澄清、理论导向,尤为重要。而在以“华盛顿共识”为典型特征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笼罩下,转轨、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金融战略理论是什么?可以说,仍是一片空白与困惑。好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了,主宰世界主流学术的美国学术界也在呼吁:要反思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要重新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值此机会,人们能否思考、如何思考主流、金融学在指导实践中存在的缺陷?一个与成熟、发达经济体不同的转轨经济、非世界储备货币国家的发展中经济,在已经全球化的金融框架下,如何理解现实的货币、金融特质?如何把握货币、金融的发展理论?世界著名金融学权威兹维?博迪和罗伯特?C?莫顿教授,从“职能透视”角度所定义的金融概念及其释义框架,确实高度概括了一个成熟经济体内的一个成熟金融体系的内容与功能。但是这能否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发展中、转轨、非中心货币、大国经济体”诸特征的国家对金融发展的思考?即“发展中”:人均收入仍处于全球较低的水平,自然决定了金融发展的初始水平是低水平的;“转轨”:经济运行包括金融运行,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是一个非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非中心货币”:其一国货币为非国际储备货币,也未进入某一货币区,在国际浮动汇率体系下,其对外一切经济金融活动仍严重受制于世界大国中心货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大国经济体”:尽管具有“发展中”、“转轨”、“非中心货币”国家的非成熟市场体的特征,但其经济总量却又名列世界前茅,其一举一动又是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简言之,这是一个既是过渡、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对世界经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非一般经济体。因此能否用指导成熟经济体发展的金融理论,简单指导“过渡”经济体,帮助其完成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飞跃?特别是在一个国家间利益博弈的世界里,对一个正在影响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国家而言,答案也许是否定的。这决定了,必需对金融发展战略理论要有新的视角。那么,又应该从哪几个角度把握?这是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处理国内金融各项复杂的问题、对外金融中的汇率、资本管制、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秩序重建诸问题时的急迫需要。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发展理论的指导。所以,本书在讨论全部战略内容前,专设一章,首先进行指导理论的探索,重点帮助人们了解,现实世界纷繁复杂金融现象背后的货币金融特质到底是什么?与主要拥有国际货币、成熟经济体大国不同的中国,其金融战略制定的理论基础又应该是什么?可以说,这是统领全书战略内容的灵魂和核心(第二章内容)。从形式看,研究一国金融战略,必然涵盖战略方向的确定、围绕战略方向所要实现的目标,由目标所指向的重点任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涉及的行动纲领,包括一系列政策制度的调整与改革。从内容看,应研究什么?作为战略内容的选择,首先应该体现具有时间上的前瞻性、着眼于世界经济力量变化的未来格局中,与中国金融发展相关的重大内容。其次,这些内容必然涉及金融相关困难决策中的重要问题,即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再其次,这些内容是必然涉及战略性意图,是体现一个统一战略意图下不可或缺的方面。最后,自然必须具有战略实施中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内容。由此看,本书开宗明文指出,战略是对未来行动的一种选择,那么在“选择”之前,全书必须先搞清楚“未来”是什么?或者说在本书特指的到2023年前后的“未来”是什么?金融是依附于、服务于经济。要回答“未来”是什么?首先就要回答未来经济的明显特征是什么?作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全球化中,一切经济活动已离不开全球经济。因此,思考未来中国经济,又必须从相关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抽象全球经济的特征,然后才能回答,这些特征对未来中国金融意味着什么?自然,这一“未来”的环境分析内容,是全书金融战略研究的起点(第三章内容)。相对于一定的未来环境,出于一国经济民富国强的最高目的,制定金融战略,必将涉及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因此,在此之前必须明确,“金融要干什么,金融能干什么?”即必须明确统领、贯穿于整个金融战略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主要目的和核心逻辑是什么?大道至简见真理。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金融事务中,一个好的战略,必须能够以极其简洁、明了的战略话语,纲举目张,统领整个金融发展的方方面面内容。这是确立全部战略内容之前必须明确的。战略不是诸多改革开放措施的罗列与堆积。缺乏清晰的战略方向核心意图,不可能构成一个好的战略(第三章内容)。战略理论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对一个较为封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要发展,首先面临的是金融要开放。开放意味着一国金融与世界金融的融合。由一国货币衍生的各类金融活动,要与世界金融的融合,本质是一国货币与他国多种货币的融合,是一国经济、金融体系与他国经济、金融体系的融合。在非金本位时代,各国货币、金融间的融合,主要表现为各主权信用货币的比价或汇率。当今世界的金融秩序又是基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国际浮动汇率时代。因此,转轨中的中国要开放,直接面临的是,走“两极论”之一的固定汇率或者浮动汇率?还是另选“中间道路”?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以往汇率由固定走向浮动的转化中,教训是什么?世界货币史上难道仅是固定汇率一定与金融、经济危机有不解之缘,还是另有其他?汇率的“中间道路”是否就是死路一条?若非“死路一条”,其根据、其利弊、其需要的其他政策配套又是什么?这一切,在理论上(当然,未必主流理论就是真理)、实证上有否根据?这是研究中国金融战略许多具体内容前,绕不过去的首要问题。所以,首先探讨大国经济崛起中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第四章内容)。从本书第四章分析可知,一定的资本管理政策其实是汇率政策的一种补充。因此在中国目前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局面下,理所当然,仍应继续维持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而放松资本管制又事关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参与金融全球化的大局。放松管制是大势所趋。问题是,这一管制如何逐渐放开?管制的放开,与中国具体案例中的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制度的动态变化又如何衔接?这是该问题的关键。这也是在讨论汇率这一战略内容时必然的逻辑衍生(第五章内容)。当今的中国,已不同于一般的转轨国家,也不同于一般的小国经济体。从人类近几百年货币史看,伴随一个大国经济体地位的确立,出于本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利益和稳定全球经济的双重需要,大国经济体的货币国际化问题,既是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兴衰周期过程中内生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新生大国经济体必须正视的问题。因此在确立金融战略或确定人民币区域化中具体的政策之前,必须回答:一般意义上说,一国货币国际化对一国经济到底有什么好处?中国战略研究中,为什么一定要涉及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尽管人民币在未来10年内成为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前途渺茫,但能否成为区域货币?从历史看,国际货币权力不会是由他国自动让渡的,那么中国又应通过什么政策措施去努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其中间目标、其最后前景又会是什么?这是当今讨论中国金融战略必然要涉及的一个大问题(第六章内容)。在当今全球经济失衡、再平衡的较长调整过程中,不管以往的失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全球范围内对此的争论仍在继续),现在中国一个国家已经拥有亚洲各国官方外汇储备的46.6%,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30.24%,且增长态势仍不减。如此惊人的巨额储备又主要为主权信用货币(美元纸币)。这种状况决定了,除了通过政策调整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外,巨额储备如何正确使用?主流教科书所说的外汇储备管理原则是:“安全、流动、保值”,此教条是否适应中国当前的特殊情况?要不要明确修正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管理原则?巨额外汇储备是否、能否运用于追求国家的战略性利益?那么哪些是“战略性利益”?如果修正此管理原则,则在管理体制调整上有否必要及时跟进?另外,全球正热议、关注中的增持黄金储备问题,在从黄金本位到纸币本位、从英镑霸权到美元霸权的历史变迁中,能启示中国什么等等,这是在研究中国金融战略中,不可能回避的一大问题(第七章内容)。以上各段落的介绍,均是从中国金融与外部金融的联系层面进行的不能回避的战略性思考。未来的十年,中国的金融体系能否适应以上各项战略性抉择?能否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基础仍在国内金融。那么现实中国金融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本书指出,可概括为“金融弱国”与“金融滞后”两大问题。解决这两大问题,自然是金融战略的题中之义。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金融弱国”,在中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国内严重的“金融滞后”。这又如何解决?目前重要的,不是去反复阐明经过改革后应形成什么样的状态,不是向人们进行口号式、空洞式的改革理想描述和“彼岸”是什么的情景告示,而是应该解决“桥和路”的问题。因此,深刻分析为什么中国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老是得不到解决?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由此才可能找到问题解决的动力与原则。这是本书想特别告诉读者的一个答案(第八章内容)。中国在崛起中,拥有既具“一国两制”、“境外国内”特征、又在地理上紧邻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这是当今世界各大经济体所没有的。保持香港的持续繁荣,是中国政府的职责。到2023年,把上海建成与人民币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中国金融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招棋”。中国内地在金融战略过渡期内,资本项下实行有限的开放,香港应否、香港能否成为中国金融开放的“桥头堡”和风险“隔离区”?在此过程中,沪、港能否合作互利?未来的远景又是什么?这恐怕是中国研究金融战略研究中的一个特殊问题,自然也构成本书必然要回答的重要问题(第九章内容)。当然,在G20时代,从研究大国经济体金融战略出发,自然不能排除对国际货币体系重建、亚洲货币金融合作等重要问题的思考。由于本书关于战略的思考,重点贯彻“以我为主”式的思考,因此与此相关的内容,主要散见于其它金融主题的讨论中。以上介绍,基本回答了本书金融战略制定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如果从战略制定后的战略落实、操作层面看,自然还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提纲挈领的工作规划。即包括在一定的战略方向之下的目标、任务、实施原则等一系列行动纲领,这对实际管理部门同样是非常的重要。对此的阐述,构成了本书第十章的内容。也是对全书的一个小结(第十章内容)。三、怎么研究?在一些转轨或发展中国家,以往人们思考与确定一国金融战略规划时,往往容易陷入这样一种情景:按照现成的经济、金融理论,通过简单对照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又主要是英美两个“市场导向型”国家,而不是德日两个“银行导向型”国家(而后者分别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同样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所谓最前沿、最先进的金融制度或金融技术,找出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善本国金融体系的一系列具体指标。中国在某些时期、某些方面也不例外。这固然有其合理的成份,但其明显的不合情理之处,读者也是不言自明的。本书作为金融战略研究方法的重点,除了作为结论,最后要指出今后“工作指标”意义上,要“干什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基于理论逻辑和国内外现实的出发点,指出“为什么”要这么干。这是明确“干什么”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去努力寻求体现中国金融未来历史的、理论的一致性、必然性及其唯一性。这不仅是为了赢得专家学者对本书战略、策略观点在理论上的赞同,更主要的,是为了克服战略制定中自身可能的局限性和主观随意性,增强理论指导的自觉性。这是“怎么研究”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战略的制定必须要有理论指导。那么,什么是理论?理论是人们对实践活动的本质抽象。进而言之,现实生活中已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各种金融理论,是在对过去各种金融现象因果关系的分析中,设定假设条件,去伪存真,舍象揭示理论本质所不需要的非主要相关的各种因素后抽象而成的。有时,这些因素还包括非金融的各种经济的、法律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即理论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然而,现有主流货币与金融学理论又是发源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形成于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崛起过程,抽象和解释于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经济体。因此,今天当人们把前人抽象的理论用于指导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指导具有“转轨、发展中、非中心货币且又是大国经济体”这样特征的中国,可以想象,要使这一理论真正具有指导意义上的真理性,自然要考虑上述特征因素对过去形成理论的干扰影响,同时,又要注意把当初西方在形成理论中曾被抽象掉的非主要相关因素,重新相应放进现实实践中,即要有其他经济的、法律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的“还原”。否则,就会出现该理论解释当今中国实践时的“走样”现象,就会出现为什么对中国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骄人成绩,始终存在有些西方金融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其实,对上述理论其“相对真理性”的看法,从历届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的分别贡献看,同样可以得到印证: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不是最后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是在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早期较多表彰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到后来又开始表彰货币主义、非信息对称理论、博弈论、制度经济学这一变化看,表彰内容在不断变化,说明理论在不断的发展。正如已故经济学大师保罗?萨缪尔森所说:从来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纯粹的市场经济。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经济学往往似乎是在无穷无尽地处理新的困惑、问题和两难困境。正因为当今的经济与金融理论仍处于动态的、不断的发展中,因此若用动态的、不完全成熟的理论来简单指导非成熟市场国家——特别像中国这样具有转轨、赶超战略特性的国家——更要小心。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德怀特?铂金斯在告诫中国学者时曾说:“对于中国的经济学家,特别对于接受过西方博士项目培训的经济学家来说,主要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实际问题中。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必须思考什么是对中国真正重要的问题,而并非什么是当时在西方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如果你根据在美国的经验认定你所应该做的解释,照搬哈佛经济学或麻省理工经济系最有名的五位经济学家的模型,那就错了。当然你可以这么做,而且这也有可能为你博得在国际学术界的声望,但也有可能意味着你的研究对中国就不会那么重要了……中国经济学家想要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但它本身对中国的任何实际问题是不会有重大贡献的。”对照中国30年的金融实践,由一位美国教授而非中国学者来阐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太有说服力,太生动了,既精辟又浅显。尤其对于研究中国金融战略而言,一个对推动金融发展实践有用的理论,绝对不可能是国际学术期刊转载次数最多的理论。那么,在中国由“金融弱国”走向“金融强国”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理论?此理论应该能解释与指导与一般国家不同的(转轨、发展中、非中心货币又是大国经济体)的中国的金融发展(一定意义上可称为金融战略理论)。过去30年的中国金融实践同时证明,此理论必须能充分体现本书在第二章对金融所定义的“四维系统”含义,即金融系统是一个由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金融、与涉外金融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只有基于“四维”系统性的思考,才有可能再结合上述中国特征,予以理论的创新。美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金融曾定义:“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具体讨论的是:有效的市场、风险和收益、期权定价、公司金融四个方面。不管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S?米什金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托马斯?梅耶,还是其他著名教授撰写的风靡美国高校的货币金融学教科书中,对金融体系的介绍也主要都是从市场结构、市场工具、中介机构、市场的调控监管四个方面进行正面的功能描述。但是,中国当前急需的是什么理论?需要的不仅仅是承认、肯定以上各位教授对成熟金融体系所作的客观的理论描述,而是对“如何尽快形成”成熟金融体系有指导性的理论。因此,这一理论必然是结合中国“转轨、发展中、非中心货币且大国经济体”特征的理论。严格说,这个理论肯定是“发展过程”的理论与方法。尽管这些理论与方法在战略过渡期结束后、在中国金融真正完全融入“彼岸”成熟市场体系后,回过头看,也许已经过时,但是,对中国未来特定的10年来说,对一个由“金融弱国”向“金融强国”的推进过程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怎么研究”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必须创新对中国金融发展有用的理论。研究中国金融战略,除了要搞清楚“为什么”这么干的理论必然性之外,在“怎么干”的制度设计层面研究上,也不能简单迷信“华盛顿共识”。研究中国金融战略的出发点是什么?就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体而言,金融发展与开放的更大意义,是促进实体经济持续稳定与健康的发展,是服务于民富国强的最高目标。因此,金融战略的目标内容可以着眼于金融自身,但是必须落脚于经济发展。发达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对一国而言,可能意味着经济的发展,但一味单纯追求扩大金融资产数量、金融机构数量、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金融的开放度,并不意味经济必然能保持稳定的增长。因此,长期看,一切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金融发展战略,不是一个好的战略。其次,战略既然是基于对未来的一种选择,但在可以预见的进一步全球化中的未来的不确定环境中,客观上既存在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环境”因素,同样也存在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负环境”因素,譬如有缺陷的国际货币体系等。正是各种正、负环境因素的汇聚,体现为世界经济、金融运行的现行制度体系,核心又体现为由“中心货币”国家主导的、长时间历史沉淀的所谓“成熟的、国际通行的”金融制度体系。因此,发展中国家要研究金融战略,如果是简单模仿、抄袭和沿袭体现“中心货币”国家经济发展“结果”的、“成熟的、国际通行”的金融制度,在某些方面,往往会引发更多的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负环境”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个大国经济体来说,要实现由“金融弱国”转化为“金融强国”的“赶超”型战略,更不应简单奉行“拿来主义”。绝对不能以人家的“结果”,作为达到自己战略意图的“策略与手段”,简单一味维护现行有缺陷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绝对不能不问时间与条件,拿人家“成熟机器”中的零部件“硬性”塞入自己“不成熟机器”中;绝对不能从已被近40年历史所证明的、现行以美元为主导的有欠缺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寻找简单模仿全球金融世界里最新出现的“时髦”制度与技术(自然包括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简言之,不能陷入“华盛顿共识”的陷阱。但是,静而视之,在我们政府部门相关的金融发展规划中,往往“目标内容”的成份重于“制度机理”的探究与描述,缺乏“赶超”型战略目标实施中,对“负环境”因素的抵制与防御的制度安排。因此,从正面说,在战略讨论涉及的汇率、资本管制、一国货币国际化、黄金储备、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国内诸项改革中,西方现代金融理论中几乎已都有相应现存的答案,但未必都简单适合中国的发展需要,如资本管制的理论应如何适应汇率渐进改革的意图?一国金融开放与一国货币国际化能否同时追求?当全球储备相当多份额集中于一国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与该国汇率改革、货币国际化和国际货币体系改善的关系?一国货币国际化中内外金融市场能否相对分割又同时利用的问题?等等。也就是说,中国未来发展所需的理论指导必须要考虑以上诸项改革开放的内容,在渐进推进过程中的相关性,即注意各项制度的配套与衔接。各项制度设计需要有总的战略意图和方向,讲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这是“怎么研究”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战略设计要体现战略方向上的内在逻辑性、整体性。研究服务于中国经济崛起需要的中国金融战略,既要在顺应与支持世界力量与格局重新组合大势中,维护抓住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利益的中国金融发展机遇,又要尽可能避免未来“全球化趋势”的突然中断,在尽快发展中国金融实力的过程中,与相关各国齐心协力,努力促成在世界力量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实现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有序重建,这是研究中国金融战略的世界意义。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反映人类有效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如供求曲线,是永恒的,但是在人类社会当处于大国兴衰、更替的漫长的历史转折时期,影响各国间经济力量剧烈变化的,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些最基本的经济规则(当然最终决定力量必然是经济因素),个别事件的发生、偶然因素的累积,同样不可忽视。面对未来动荡的外部环境,各国政府特别是大国政府间的博弈政策,将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加上不同国家民主力量、民主政治推进程度的不同,其博弈后政策偏离经济规则的不确定性也越大。就此意义讲,研究一国金融战略的难点,是研究国与国之间政策博弈中各种复杂组合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说,在世界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和重组的大变革时期,迫切需要的不仅仅是体现现代经济学的主流理论,而是需要能适应世界经济力量发生变化,同时能维持世界经济秩序的指导理论,需要的是能反映大国兴衰、更替的政治经济学。这一点正如前面所述,其需求客观性,其实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不同时期盛行的主流流派的变迁中,同样可以得到折射。国人有幸的是,在中国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已经完全不同于19世纪1840年的时代,也不同于上个世纪的任何一个年代。当今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壮大,既有国际需要、也已具备一些初步条件,能与亚洲、“金砖四国”等新兴国家以及世界上一切愿意维护和平、民主的国家和力量一起,共同寻求修补现有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理论与方案,确保人类经济活动的稳定发展。本书的谋局布篇,出于为赢得各类读者的需求,即既要得到专家学者的信服,又能满足决策者需要和一般阅读者的兴趣要求,自然全书要有基本理论与实证角度的分析,又要有从制度的比较分析到战略目标、任务和行动纲领的阐述。但是,这只是写此类书的一般常理要求,也是必须的。然而,对研究一个正处于转轨、崛起的大国经济体的金融战略而言,更具特殊需要的是,必须回答其战略的特殊性和策略性,即在追求本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如何顺应世界经济力量和格局的变化,维护全球包容性增长中的全球化趋势不被中断。因此,在研究“后起之秀”国家其经济、金融“赶超”战略理论时,既应符合传统实证经济学(是什么)和规范经济学(应是什么)的研究方法,又不完全是传统实证和规范经济学分析的方法。这是成功研究中国金融战略的关键,也是最艰难之处。战略未必一定是敌对的。战略是制定方为谋取某种利益的计划,它同样可以在基本不伤害他者、寻求和谐的情况下实现,如历史上的英国、上世纪70年代前的美国,其经济发展同样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今天,在世界对中国可能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未知”、“不安全”猜疑太多的状况下,中国更需要以清晰的和谐金融战略昭示天下。这是“怎么研究”要回答的第四个问题:中国金融战略的设计,同时要着眼于维护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全球包容性增长的命题。本书给出了什么答案——第2至10章内容摘编1.中国经济未来:四大机遇与四大挑战金融战略服务于经济。中国经济的未来是什么?从哲学意义上讲,当今存在的一切只是客观现实,对未来而言,并不是绝对的机遇,也不是绝对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只是从人们眼前出发,相对于有局限的认知水平而作出的一种判断。当今判断的机遇,最终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机遇,判断的挑战,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构成挑战,取决于一国政府的战略构想及各国政府间的政策博弈结果。归纳国人目前的判断,多数学者都承认,中国未来经济仍能保持相对较高速度的稳定增长,但对增长机遇的分析,仍有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存在以下四个主要的机遇:一是高储蓄率。纵观人类历史,大国的经济崛起,往往是与高储蓄率相联系。尽管中国的人口在老龄化,但从人口平均年龄看,我国正从20世纪80年代的28岁逐步提高到2050年的46岁左右,该年龄段正处于收入——储蓄较高的时期。因此中国整体储蓄率仍处于相对高峰阶段。二是工业化、城镇化。世界经济史上一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往往都与工业化、城镇化或全球化相伴随。我国的重化工业过程尚未最终完成,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更是甚大。城镇化率仍低于东南亚平均水平,仅相当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平。三是全球化。人类千年经济史上的两次全球化,明显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但在第一次(1870—1913)中,中国几乎是全球化的被抛弃者,导致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直线下降。由1820年的32.9%占全球最高,下降到1900年仅占6.8%。在第二次全球化的前30年(1950—1980),也没有享受到全球化的好处。1979年改革开放,又加上“人口红利”因素,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的收益,中国占全球贸易和GDP的份额,分别由1978年的0.8%和1.7%,上升到2007年的7.7%和6%。目前,世界上尽管在美国危机后出现了对全球化的反对声和“杂音”,但在世界民主力量逐渐上升的历史时期,主导世界经济周期的主要发达国家仍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享受者和推动者,加上一批正在崛起的新生市场国家同样是这轮全球化利益的享受者和推动者,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仍可维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对于目前正积极投身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来说,正是谋发展的大好机遇。四是体制改革的空间。30年的改革“奇迹”,制度、体制的改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TEP)上的明显提高。今后政府管理职能、财税及金融等方面改革压力和空间仍然巨大,制度与体制的深入改革,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力。同样,中国经济未来要继续保持相对较高速度的增长,也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广泛而言,挑战来自于各个方向,如大国地缘政治问题,领土统一与主权安全问题,气候变化与碳排放问题、国内收入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民主政治改革和软实力问题,以及其他一系列内外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这里,如果就纯经济增长的长趋势分析,关键性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过去30年经济奇迹的取得,与我国的人口结构相对较年轻有相当大的关系。目前该优势正出现消退势头,未来会构成增长的约束与潜在的负担。而且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之快,跳过了西方国家曾经历的建立庞大中产阶层的漫长过程,带来了西方不曾遇到过的挑战。二是资源、环境制约。此问题的严重性已无需更多的阐述与数据例证。三是经济结构的失衡。也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经济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结构问题,有影响总量增长的出口与消费结构问题,有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投资结构问题,也有收入分配结构等问题。体制与机制问题是以各种扭曲的经济结构形成得以表现。解决好此问题,将涉及中国发展中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特别是在国民经济从过去高速增长转向未来相对次高速增长的阶段中,集中表现为艰难的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四是国际金融秩序重建中的动荡。2023年美国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对过去一个时期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一次强制调整,表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金融制度正在逐步积累、孕育着相反的力量。从历史趋势看,趋于国势式微的美国,为继续保持过去的荣光与地位,肯定会以更大的力量,运用美元其特殊地位,维护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美元政策意图,必将引起美元主导地位衰落后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更加不稳定、大国货币汇率更趋动荡的不确定性,全球化趋势噪音增多、贸易投资摩擦加大,这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的稳定发展,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2.未来环境对中国金融的需求是矛盾的四大机遇与挑战,对金融意味着什么?从机遇看,在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内,高增长的动力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仍是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及中国改革的“制度红利”(不过人口红利因素在减弱)。高储蓄率又为未来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这一切,既给中国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又要求现实的中国金融,必须加快推进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以进一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一句话,要求中国金融应尽快全球化。从挑战看,作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巨大体能的进一步发展,渴望资源、原材料,渴望全球市场,从而渴望最大限度地减弱资源、原材料对未来增长的约束;随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养老资金的逐步积聚,在下一轮经济趋于次高速的增长下,未来全球第一的庞大的中产阶层巨大的养老金池和金融资产,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高投资利益;同时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需要金融的进一步催化等等。这一切,同样迫切要求发加快展新型金融机制,加快金融全球化进程,以提高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效率。但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崛起之机,不同于“四小龙”甚至是德、日两国经济崛起之时。2023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世界经济一个新历史时期的开始。在面对国内上述一系列挑战的同时,将国际金融秩序重建中一系列新的不稳定因素,尽管世界经济事务的协调机制已被迫由G7过渡到G20。客观而言,当今世界还没有出现二战后取代英国的那样的国家,没有出现一个与美国综合实力相当的国家和集团替代美国,来主持重建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因此不稳定的世界金融秩序,对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对已是巨大经济体,同时资本账户又未彻底开放、本国货币还不为世界所接受的中国而言,想经济全球化,又必须时刻防范金融全球化中的风险传递。陷于外部负面效与正面效应同存、且有时前者大于后者的窘境,特别是随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展,随之而来的负面“反作用力”可能会更大。这意味着,面对外部并不稳定的环境,只要在本国金融体系未充分发展和完善之前,金融的全球化绝对不能操之过急,仍需要保持必要的“风险隔离”和“减震”装置。这进而也意味着,汇总未来的各种环境因素,对中国金融的客观需求不得不是矛盾的:既要金融的全球化,又必须是有限的金融全球化。3.现实的金融供给:“金融滞后”和“金融弱国”以上针对中国经济未来环境对未来金融发展的分析,是需求分析。如果能进一步指出现实中国金融是什么?对未来经济又能供给什么?再综合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因素,未来中国金融战略的应有指向就更容易明确。30年的中国金融如同中国的经济,同样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相对于中国经济目前和未来的需求,中国金融的现实供给,其不足之处也是世人公认的。这些不足可以概括为“金融滞后”与“金融弱国”两大特征现象。对于前者,人们还容易接受;对于后者,也许有些人不赞成。关于“金融滞后”,可以从多视角分析。学术界更多地是从比较成熟市场经济体的金融结构指标进行阐述。如金融市场的发展(市值/GDP)、企业融资结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比)、产品多样化程度(信贷、证券、衍生工具之结构比)、机构多样化程度(银行、非银行机构之比),等等。这些分析有其合理之处。然而,中国正处于改革的艰难过程之中。正因为如此,本书不想简单从金融改革的“结果”层面,而是从金融应发挥的功能“机理”层面,寻找改革的轨迹与内容,以推动改革。如果由此分析中国金融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发现,中国金融的滞后现象很多很多,集中归纳,表现为三大矛盾特征。一是投资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并存,金融优化配置功能明显不健全。一方面表现为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三农”、中小企业、创新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嗷嗷待哺。二是货币供应过多、“货币迷失”与资本化不足、金融抑制严重并存。中国M2/GDP高达151%(2023年),明显列世界前茅,流动性严重过剩,但同时企业外部融资占GDP之比始终很低,长期徘徊在17-18%左右,内部发展基金积累缓慢,非国有企业的资本化问题长期难以解决。三是对外的巨额金融投资(外汇投资)与较高水平FDI的严重并存。直接表现是我国对外净资产收入占对外净资产之比仅为1.8%,日本和德国分别是6.4%和3.9%。意味着在国际资金大循环中,中国总体金融效率是严重的低下。关于“金融弱国”的提法,作者是在2007年提出的。关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同时又是一个“金融弱国”的思想,主要是基于在国际比较中,一国金融制度及其运行机制是否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上风”,即是影响旁国还是被旁国所影响进行的思考。若就此出发,毫无疑问,可列举一系列特征性现象:人民币汇率不敢自由浮动;人民币远不是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这是“金融弱国”的主要标志;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如一国宏观调控受制于他国的“原罪”现象等弱机制问题;在国家层面存在严重的“货币错配”;从大宗原材料、能源定价的话语权看,中国第二大经济体还只是一个“跛足巨人”;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深度与广度,仍属刚刚起步,海外资金尚不敢让其自由进出;加上国内金融的一系列行政管制,导致中国表面热闹的“金融的发展”、“骄人的成绩”,还只能属于初步的、浅层次的“自娱自乐”阶段。限于篇幅所限,以上只是概略的描述。能否对中国金融目前阶段的“金融滞后”和“金融弱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是直接事关中国金融未来一个历史时期战略方面能否正确的选择。4.战略方向的唯一选择:充分的市场化和有限的全球化基于以上四大机遇与四大挑战对未来金融的需求分析,同时基于“金融滞后”和“金融弱国”对未来金融的供给分析,理论逻辑和现实决定了,当今中国没有其他选择。在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内,或者说在到2023年前后的战略过渡期内,作为金融的总体战略方向,只能选择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和涉外金融的有限全球化。所谓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是指,中国经济面对稳定增长的挑战,中国金融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从市场准入、资金价格、微观治理到金融运行,实现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所谓涉外金融的有限全球化是指,在汇率、资本管理、一国货币国际化等核心问题上,未必能一步到位,按成熟、发达经济体的惯例或主导的制度运行。如果过快打开“金融国门”,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不仅在方向上是错误的,而且是极其危险的。今天的中国既不是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国内战火纷飞,经济、金融实力势单力薄状况下研究中国金融战略,也不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世界上美元霸权地位刚刚确立、美国经济正处鼎盛时期研究中国金融战略。而是在中国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雄心迈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国运”正旺、美国经济以这轮危机为标志,开始出现衰落之征兆、同时美国不管从国际政治、军事、经济、技术与金融等方面看,又仍处于绝对大国地位的时期,研究中国金融战略。因此,面对不同的时代特征,决定了要制定一个好的金融发展战略,必须顺势而为,要有新的思维。在这一时期,美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美元仍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周期。近五、六十年的世界金融史表明,不受国际社会硬性约束的美元这一“中心货币”和其他“非中心货币”交织而成的世界货币体系,影响着世界各国货币间汇率的起伏跌宕。过去几十年的相关国家金融危机史已证明,在美国等“金融强国”的制度优势惯性下,对小国、转轨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而言,若全面、过快地参与金融全球化,放松各项金融管制,收益与风险明显并存。弄得不好,将招惹金融危机或经济动荡(若加入美元货币区,则另需分析)。同时当年中国,既不是不被人关注的小国经济体,也不是对世界经济无所作为的经济体,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国内结构等问题又甚为严重,这决定了可以有所作为,又不能太有作为。在自身未做好充分的制度准备情况下,全面放松国内的一切金融管制,一时间也许会享受金融全球化的好处,但也会难免发生有些国家曾经历过的“灭顶之灾”。难免形成中国只能被迫为国际市场资源调节的对象,难以实现“以我为主”地引导世界资源配置为我所用的局面。特别是今后国际金融秩序重建中现在难以预料的矛盾与冲突,往往会引致“中心货币”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可能采取过激政策,引致世界新的不稳定因素,更容易对全面、过快融入金融全球化的国家带来不必要的外部冲击。同时又需看到,在中国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完全有可能出现的事实是,如果自身加快市场导向的国内金融改革,充分利用好城镇化、工业化、国内高储蓄率以及合理利用好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源,中国经济在尽可能趋向市场可能性边界及外移边界本身的过程中,仍存在巨大的潜能与空间。因此,如何抓住自身发展机遇,在参与金融全球化、享有金融全球化好处的同时,力避因自身条件不具备而可能引致的金融全球化中的风险?如何“鱼与熊掌”兼得?在认清世界时局大势,亚洲、“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的“国运”正旺、美国经济“国运”正衰,世界力量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期,维护好这个势头,发展好这一势头,在不使历史趋势突然中断的过程中,获得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这正是确立中国金融战略核心意图的出发点。具体分析,中国金融战略的核心内容有四项:人民币汇率、资本账户管理、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内金融改革。在这四项内容中,国内改革是其他三项的基础和条件。缺乏国内金融(包括经济)的进一步改革,一切金融开放活动都难以推进。因为要与全球化金融全面接轨,基本条件是国内金融充分的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国经济崛起的显著标志,因此也是中国金融战略所谋求的核心内容。只有围绕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渐次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和资本管制的放开,才存在不偏离中国经济利益的最后追求。但是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资本管制的基本放开为前提。而资本管制是汇率政策的一种配合,汇率政策既是推动国内经济结构改革和稳定发展的杠杆,又是国内经济、金融逐步改革的结果体现,是一个不断演变的适应过程,同样离不开其他三项内容因素的制约。因此,整个战略的实施,关键是要处理好上述核心内容在政策操作上力度搭配和先后次序。例如,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需要有国内改革汇率进一步趋于弹性和资本管制放开的配合,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加快推进,又可减轻汇率弹性的要求压力。汇率的逐趋弹性,既需要国内改革的配合,又给放松资本管制减轻了压力,给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创造了条件,等等。由此可见,“有限的全球化”,是指在汇率、资本管理、人民币国际和国内改革方面,分别逐步推进、相互配合促进中的一种交错发展,是一个逐步逼近全面参与金融全球化的动态过程。“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可以说,“有限的全球化”是战略过渡期内的无奈选择。是为了趋利避害,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发展自己,打好金融强国的基础,为金融更大的开放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用近似中国中医学的语言来表述该“充分市场化和有限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意图,即为:“与虚避邪、以虚固本、固本扶虚、以虚制虚”。这里的“虚”字,更多的喻义为“金融”,“本”字更多的喻义为“实体经济”。与虚避邪。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又是收益者。中国未来要进一步享受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必须参与金融全球化。但是在以美元为主导的有欠缺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多端,在参与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又要尽可能避开、防范市场动荡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冲击,即参与金融全球化是有一定的“防火墙”隔离的、是有限的金融全球化。以虚固本。通过有限的金融全球化,提高我国的金融体系效率,以支持经济结构的调整,壮大实体经济的实力与竞争力。固本扶虚。在壮大实体经济实力与竞争力的过程中,进一步给金融体系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需求,也可给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以扶植、培育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以虚制虚。在通过参与金融全球化,壮大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更大范围的金融开放,逐步形成“金融强国”实力,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改善国际经济、金融的新秩序。5.现实的金融世界远非西方主流教科书所能概括金融战略方向的选择,需要有理论的支撑。既使战略方向确定后,在涉及一系列具体金融行动策略的选择时,又会面对众多金融理论讨论,同样存在各派理论谁对谁错,难以分辨的问题。2023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已引发国际上一批经济学家正在反思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此,作者相信,在各个具体金融问题上,如果不被貌似正确的理论所迷惑、所纠缠,如果不是限于教条,也不是从西方学术界公认权威的辞书、词典出发,而是从一系列问题的现象出发,将金融本质所衍生的各种现象性业务,再回归金融本源,追根寻源,反而可能是“大道至简”。然后,再结合中国金融的需求与供给,探究中国未来的金融是什么,答案自然能“水到渠成”。作者认为,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分析,任何金融问题,要真正把握其现象背后的实质,或者把握相对于经济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的金融系统功能的实质,必须把握以下四个方面:1)必须理解金融系统自身是一个大系统的概念。由货币衍生的一系列金融产品,不管其形态、功能如何复杂,其实质是“人类之间的一种信任”的表达。失去其信任,该产品、功能自然不复存在。这已为人类金融史所不断证明。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照样不管以任何眼花缭乱的形式出现,其“信任”的存在或者功能的实现,都首先存在于自身的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的具体特征:第一,是个四维的系统。理解一个具体的金融体系(体系内的某一个金融产品也同样)是否稳定、健康,都离不开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金融行为和金融开放(涉及汇率、资本流动等涉外金融内容)四个要素。一国金融体系的具体状态,也是由该四要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四要素分别的作用力不同,可以衍生出各种复杂的组合、体现为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各种景象。转轨、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发展中呈现的各种金融不稳定景象,可以从四要素因不同的组合而找出具体原因。2023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同样充分引证了此判断的正确性。只是美国官方经济学不会承认货币政策的原因,多在监管、微观金融行为上找原因。即不承认危机的根源,是美国利率政策的长期失误,造成信用过度膨胀,引发了全球性危机。第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能否有效发挥,有赖于与实体经济恰到好处的结合。作为结论性话语,这里须关注、明确,在金融史上争论不休的三项内容:(1)“金融抑制”不行,“过度发展”同样也不行。客观上,当一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金融运行形态是具有显著的差异要求。因此对于处在特定发展阶段的一国经济,世上所谓最优的金融系统模式,未必是最好的、唯一的。(2)一国金融系统以金融市场为主导还是以银行中介为主导,既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也与一国当时经济本身结构有关,不存在绝对的谁优谁劣的问题。历史上的货币霸权国家,往往采取金融市场为主导的模式。因为该国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尽可能将世界其他国家纳入其主导的市场体系中,如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其后的德国和日本,尽管已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但在国际金融市场已有的路径依赖下,只能惯性地被罩在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模式和纽约金融市场影响下,注重于发展银行中介主导的模式。并不是日、德两国不想尽快拓展本国金融市场与本币的国际化。(3)同理,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也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如何合理对待,要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的金融四要素中结构平衡的需要。同时不排除在不同时期会出现分业和混业经营重点的循环。美国从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到1999年《美国现代金融服务法案》,再到不久前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是对混业、分业经营持偏见人的理论的最好讽刺。第三,是一般经济学家所不易和不愿承认的,但是又是被几个世纪来的各国金融历史所证明的,即金融体系功能的正常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的政治决策架构和民主力量的发展。即不要过高估计金融政策这一单项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稳定作用。远在19世纪公民投票权受限,央行的优先目标可以在维护金本位下的钉住汇率制而不受任何挑战。20世纪相关国家工会主义和议会工党的兴起,货币政策则不能不考虑起充分就业的目标,不能不放松资本管制。今天,不以中国为例,就以危机中的美国为例,议会力量同样决定了美国未来金融的特征及对经济走势的影响。第四,作为逻辑的衍生,既然金融自身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金融系统中出现的任何一种信号,反映的应是金融系统的全息信号。只是不同的信号在不同时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重点、兴奋点不同而已。如果由此理解“三元悖论”,西方论及的仅是“角点解”,是的“固定汇率”、“完全的资本流动”。现实经济世界中的各种制度释放的信息却并非如此。在“并非如此”下,可以说“三元悖论”并没有给出什么明确的解。仍以汇率为例,确实金融系统中的价格信号变动,会引起系统内资源的变动。然而,价格决定机制变化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价格变动之本身,还需要整个金融系统乃至经济系统的调整才能加以适应。2)金融“天生的”内在不稳定性和扩张性,是理解金融系统的第二个明显特质。导致此特质的原因:一是货币的“公共物品性”与金融使用中的“私人性”,两者的结合一定会产生“公地悲剧”,形成道德风险。二是货币金融该种“公共物品性”,是以“普通信任”这一相对较为脆弱的、无形的心理因素为基础,表现于基于脆弱基础上的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三是责任和义务的不对称,容易引起货币金融的过度膨胀。四是金融系统服务的对象——实体经济——本身具有内在周期性和结构性的扭曲。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容易引发金融的不稳定性和扩张性。3)金融系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系统。对此的判断,不是局限于哲学意义上一切事物是运动的解释,而是基于金融系统“天生的”内在不稳定性和扩张性的理解。因为存在“天生的”不稳定性和扩张性,自然会引发经济的动态波动,从而需要不断寻找金融系统改善的方案以纠正经济的动态波动。指出这一点,既有助于理解系统变革(改革)与既定宏观政策之间的关系,也特别提醒了转轨国家的人们,一切改革与开放的举措,都不是一国金融史坐标上的零点。因此在改革开放中,不要疏忽了原系统内正处于渐变到质变变化过程中某个维度的细微变化,及其对系统内互为联系体的“本质”的影响。也就是说,一项新制度的转变过程,实质上是在破坏原系统的平衡向新平衡中的转换过程,是一种新旧因素的重新组合方式。人们往往容易重视“重新组合”中的新因素,忽视旧因素是否或者如何仍在起作用的情形。更需注意的是,改革开放又是在人的头脑指挥下进行。由于人们认知“偏见”的绝对性,或用乔治?索罗斯的“反射理论”说,历史事实本身存在由于人的认知“偏见”的影响,因此迄今的理论永远只是对历史本质和实践的一种近似的、不精确的反映。这一切,决定了金融系统不可能不是一个动态的演进系统。4)结构主义或非平等性,是理解现代金融系统的第四个显著特质。全球的金融,是各国多种货币、多种金融系统同存的世界。在这大系统中,各国货币、金融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由于金融系统具有自我强化(或弱化)的特性(存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或网络效应)的特性,自然,“中心货币”及“中心货币”国家的金融,存在“领先”优势和大国主导优势。该“中心货币”往往在给本国金融发展提供了境外空间的同时,还引导、决定着“非中心货币”国的货币与金融的制度及走势。这在金本位时代也是同样。指出这一特质,特别对正处于转轨、“非中心货币”地位的国家,在制定一国金融对外开放战略时(主要是汇率、资本管理政策),尤须予以充分的关注与小心。以上金融系统的四大显著特质,是对以下各章复杂、具体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简要抽象。由于“导论”篇幅有限,尽管这些逻辑性结论文字不多,但是作者仍是认为,这是指导中国金融战略、策略和政策制定的统领性理论。是理解其它多个具体金融理论的基础。偏离此,则不易把握一些具体金融问题的实质。同时,指出这些特质,也不是给“阴谋论”提供任何理论根据,只是想告诫善良的人们,现实的金融问题及金融系统是复杂的,绝对不能天真的、书呆子式的,就某一具体的金融问题而论金融问题,应持有系统的、动态的认识视角。而且尽管如此,由于人类的认知局限,人们还可能只是在逐渐逼近金融的本质。6.西方迄今关于宏观审慎管理的理论框架是不全面的在厘清有关金融的基本理论之后,正确认识当今全球正讨论的“宏观审慎管理”问题,同样也是中国金融战略理论研究和具体战略措施制定中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后经国际清算银行行长安德鲁?科罗克特(AndrewCrockett)在2002年9月首次界定的“宏观审慎管理”概念,时下正成为危机后时代全球热门的话题。什么是“宏观审慎管理”?目前体现全球大多数国家共识的《巴塞尔协议Ⅲ》,核心是通过进一步上调资本充足率、增设留存缓冲资本和反周期缓冲资本等指标,以降低银行扩张信用的杠杆,维护银行的稳定运行。美国议会新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也设计了系统性风险防范、消费和投资者保护、高管薪酬限制、监管体制完善等广泛内容。但在核心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方面,不管是“沃尔克法则”,还是衍生品监管改革、信用证券化产品风险留存的要求和提高银行资本标准等内容,一一仔细琢磨,也是通过各种措施,防范信用膨胀与银行风险。因此总体上说,新近各国的改革方案,基本上都是落脚于“微观监管”,落脚于微观金融企业的“杠杆”限制,从而解决顺周期等问题。难道这是从美国金融危机中应吸取的最大教训?这涉及到对美国金融危机根本原因的判断是什么。对此,时下全球还在争论,不同的利益者也许永远不会统一在相同的观点上。作者自2023年底来反复强调,监管不力是危机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并曾几次冷嘲:若日本、德国、中国监管不力,能惹成这样“百年一遇”的世界大危机?显然不可能。那又为什么?有人又说,原因是全球经济失衡。作者认为,那也只是经济现象、是各国政策的结果。根本原因是美国政府错误判断(或说利用)这一轮全球化形势,长期推行低利率政策,刺激了信用膨胀。其他劳动力便宜、资源等出口主导国家,在享有全球化收益中客观上不自觉地助推了美国错误政策的执行。而美国此错误政策之所以能推行,客观的、深层的制度基础,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制度。即这场危机与世上许多次金融危机一样,本质是货币现象。因此仅仅抓住监管不力的教训,远不能避免今后世界不再发生类似的危机。这一道理可用小学生算术题举一不当例子:货币、信贷、资产、信用,是由货币衍生的、表示货币购买力不断放大的金融概念。如果以信用膨胀所拟地表示货币供应量。西方教科书指出,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眼下宏观审慎管理的对策,集中解决的是微观金融企业的高杠杆效应,相当于货币乘数效应,央行的低利率政策相当于放大基础货币的效应。如果原来3*3=9,即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广义货币,如果经这一轮对货币乘数监管的改善,但对国际货币这一基础货币投放仍得不到约束,则还是可以出现5*2=10,最后,仍难免信用的大膨胀。所以,西方迄今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是不彻底的、不全面的。只要世界对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形不成一定的约束(这又谈何容易),就会出现如西方一些有识之士感叹的:再一次危机仍不可避免!因为目前出现的系统性风险,不是单个国家的风险,是现存国际货币制度下的全球性风险。何况,美国还只是提出系统性风险问题,对于具体如何识别、防范?新通过的法案,还并不清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指出:“将监管放在识别和遏制系统风险上是徒劳的。由于我们缺乏完善的风险动态模型,且全球金融系统时刻处于复杂的变化中,因此,察觉风险要么不可能,要么错误百出。”面对上述状况,发展中国家、非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特别是正在制定金融战略的中国,应采取的态度只能是:一是基本赞同危机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二是不能满足于监管层面的治理,而是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呼吁并参与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行动,寻求大国货币间的汇率稳定机制;三是在认识到目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不全面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势单力薄,只能好自为之,尽可能处理好对外经济政策,继续去努力构筑防范外部冲击的“防火墙”。必须认识到,目前关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是权威的,但未必是全面的,是针对自己国家所需要的。览7.葵战略研过渡挣期内工必须障选择难有管姜理的传浮动叠汇率蜓制度岁纯汇率鉴问题蹈既是迹当前歉经济煮生活杯中一慧个重手大的郑现实嫌问题蚀,又盼是中杠国金营融战窗略制积定中的首先泛必须嫁回答屋的一福个重使大战止略问的题。机乔汇率呼是什陆么?财教科忘书上汉有标霜准的将、从铸两国浙货币怎比价够角度闯的解荐释。权本书趟想进脑一步裕揭示筒,本愉质上哲汇率伍制度余只不凝过是葡反映持不同广国家逼金融袖体系召的一闻种交虾换,足是不动同货抖币价耐值的腾一种谅比较县。一假国选贤择什乏么样周的汇黎率制艇度,忽是从筝属于尿一国械货币贡稳定刃机制韵的选狠择,息是一吵国货欣币稳猴定机迅制的蜡一个送组成装部分枕,由绞此才那涉及秤到资驴本流扛动管蠢理等惧政策脾的选仰择。烟因此商,一幸旦确砖立了禽某种洋汇率仔制度名,自辆然会膝对货慨币政场策、严资本鸡流动匠管理雅产生知不同式的效颠应。沉斗人们坦基于糕布雷月顿森筝林解输体后稳危机六频频壤发生瓜的情葵况,划往往惩把固指定汇拌率与匹金融际危机燥联系知在一叔起研边究。听本书呈从历食史的暗、实竹证的驻、理扛论的读角度纯再一批次证朝明,愈其实旅不管铁是在默浮动趁汇率胸制(荡金本安位下舅)还寿是固弦定汇凳率制盼下,犁都曾这发生容过危姑机。蛙危机鸟不是荷固定漠汇率楚制的膏专利宰,只补是同情一种绣信用邻膨胀允的原筐因在但不同该汇率午制度财环境塌下导主致危训机的密不同普表现卷而已盐。同返时,找大量乏的实誓证分浑析表利明,院世上屈并没科有出豪现过锹危机够显著呜集中少于单淹一种渐汇率笛制度猎下的虑现象比。扎柄至于务一国针选择松什么咽样的脱汇率坐制度眯,实传际上咐是在鸽寻找童与本曾国最膏优的贼货币绢区边往界。艺其中欧,大患国、证小国亭与发截达国急家、弹发展度中国燃家,考对此链的选佛择,皮又会姻有不克同的炒利益防视角储,也鸽不存宏在理骆论上晕的唯位一性做。因夕为大谦小不型同的贴经济堤体,弓对整酬个世昼界的糖供求谢产生肉的冲你击完妹全不润一样酿。大膨国经翁济体仍在一取个货洁币区居内无杀法“级搭便华车”环。从鸭历史撤角度尝看,芬大国忠经济雷体同保样存薄在汇停率制危度的道选择牲。不肺过在绘其不纸同的涉发展芳阶段终,出拣于内第外平语衡的才要求同,对完汇率飘制度涛的选线择,包实际更上是持在决关定着通当时膊国际睛货币取体系招的主度要特葡征。性不论份是在雾金本锄位时艰期,喉还是运在布鲜雷顿疗森林显体系参时期搭,抑禁或在虏当前罩的浮仔动汇汗率体膀系时迎期,赢其拥小有的搁是更巨多的牧“坐敬庄”刚式的器货币片稳定录机制读。相日反,断由于衫货币仙的网棚络和阴规模智效应猛,决膏定了肃小国冷特别嘱是经屈济开威放程皆度较之高的唇小国优,在符汇率齿制度浑选择凯上的扔灵活歉性空雾间并防不大鸣,不验得不浓将自罗己置块身于拜在大微国所常设定竭的国煤际货朝币、荒汇率狡体系柴中,括选择盘相对证适应卖本国舞情况跨、种薪类有忽限的今某一表汇率饺制度奸。而剃且在纷一般物情况懂下,疼因为防市场穿大势诉的作量用,岗市场荣投机花力量斑和国驰际合渴作往夜往都摸支持蚀大国若“中宁心货昂币”邮的基容本稳群定。茄对处晚于“匠外围泽货币竿”的乔小国馒,不翼但较辱难获繁取货梅币合船作,冬甚至厨投机泼努力民也是勇顺周雹期的谢。因它此,翁对小爱国货欠币来以说,沟往往轻需要误通过邀汇率鸡以外汉的额汤外稳劫定机中制(鸦如资屠本账匀户管纲理)包来保行证宏疼观经典济体电系的摆稳定筛。而返且,托相比想发达育国家牲,由疾于发违展中祖国家哄在国桶际经例济分仙工的随不利挑地位狠、自窄身市最场的怀不完石善、挑货币幅错配箱和“强弱币箱”的池地位慎,更惭是决越定了宗汇率抹选择帽中的亏困境做。无锈奈,须作为蛛对汇机率制雨度的余一种舍补充既,往糠往实忙行资罩本账驾户一骡定程瞒度的孔管制碎。调因此捎,固遍定、临浮动就汇率礼制度春到底叛谁主富沉浮梳?历离史上脉,西泊方学裳者分昨别以迹金德带尔伯籍格和常弗里以德曼记为代泰表的疯两派列争论狼,始汁终难鹅有定玉论。考现实乏中,盟两派拴理论计在世管界上辈的不科同国突度内桑使用拨,也感是各麻有利触弊,娘需要叔视条援件而案权衡核。恰惩恰在佛世界膝现实面金融情中,井大量搬存在斤的是树中间打汇率念制度同,是乔固定融汇率企和浮衫动汇将率的凶组合治。对旬此,攀全球断现存粘的各咳种汇蔑率理淡论中鸽,没蔑有任朱何理艺论能桃否认帝,一葡个国但家不森能实村现波恨动幅绞度适弊中的搞目标芳区汇弊率制浊度(杨Kr支ug逐ma灭n,辱19烧91从);盛也没旗有任证何理赵论能屡说服哭,任贷何一须种汇犬率制谅度适跟合所央有国艘家的蹦所有层时期沸(F盖ra苏nk绞el傍,1砍99贡9)澡。W晚il透li割am厕so医n的辫研究凳也表定明,蚊角定三汇率幼制度女(货愁币局遮和浮迹动汇看率制态)同匀样难下以避敬免危滩机的绞形成谢。绪跪在明削确了弓汇率洲选择牲理论农后,烧另一伪个需做要注惩意的芹问题黎是,杯一定增汇率说制度胖的选锅择是捉否合城理、鼻有否欲风险雾?不揪仅仅陕取决系于被得选汇祸率制皆度本颂身是瘦否合喉适,瘦还取换决于争选择穷前的棚汇率顺制度惕向被辫选汇币率制魄度的裙转换舅过程浪本身固。因暑为国扰际上主已发庭生的狸大量银货币眼危机俩证明诞,危精机发企生的秃原因怨不是泛汇率品制度求本身壶,往山往由罢于汇趴率制样度转祸换过说程中勿的其扑他政毕策的疤不协亩调。熔顷大量宾的理气论与太实证滴分析耕表明观,选糠择什父么样衰的汇恰率制床度,疤确实苹是个盘复杂枣的问肆题。病中国肠未来余的5辨年、饮10须年内稳,到推底选译择什昂么汇学率制们度?耗从根希本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