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硝化课件_第1页
第5章-硝化课件_第2页
第5章-硝化课件_第3页
第5章-硝化课件_第4页
第5章-硝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硝化及亚硝化

本章重点掌握内容:1.5种硝化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在合成上的应用(混酸硝化、硫酸介质中的硝化、有机溶剂-混酸硝化、在乙酸酐或乙酸中的硝化、稀硝酸硝化)。2.混酸硝化法中脱水值(D.V.S)含义及计算,废酸计算含量(F.N.A)以及废酸中各成分含量的计算。

第一节概述

1.1硝化与亚硝化

硝化:向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上引入硝基的反应。

亚硝化:向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上入亚硝基的反应。硝化和亚硝化都是亲电取代反应,其反应方程式:

Ar-H+HNO3

→Ar-NO2+H2O

Ar-H+HNO2

Ar-NO+H2O

1.2引入硝基的目的(1)将引入的硝基转化为其它取代基。如-NO2转换成–NH2。

(2)利用硝基的强吸电性,活化芳环上的其它取代基,促进亲核置换反应的进行,如-Cl被-F,-OH,-OR,-NH2置换。

(3)利用硝基(生色团)的特性,赋予产品某些特性,如加深染料的颜色等。

1.3硝化剂工业硝酸有:98%的发烟硝酸和65%的浓硝酸

1.4硝化方法(1)用浓硝酸-浓硫酸的混酸硝化;(2)在浓硫酸中的硝化;(3)有机溶剂-混酸硝化;(4)在乙酐或乙酸中的硝化;(5)稀硝酸硝化。

第二节硝化反应历程

2.1硝化剂中的活泼质点

用浓硝酸作硝化剂:

亲电质点硝酸合氢正离子浓硝酸在浓硫酸中:浓硫酸起催化作用,用量较大。

2.2反应历程

硝化是不可逆反应,水的存在不会导致硝基的脱落,但是水会影响硝化反应的速度和硝化物异构体的比例。前3种硝化方法按照此反应机理进行,后2种则不同。

慢π络合物σ络合物硝化反应方程式:

硝化反应是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上有给电子基团,硝化反应易进行;苯环上有吸电子基团,硝化反应难进行。在苯环上引入一个硝基后,在相同条件下引入第二个硝基的难度较大,因此,只要控制适当的反应条件,可以在苯环上只引入一个硝基。第三节混酸硝化

混酸硝化:用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物作为硝化剂的硝化反应。

适用范围:在反应温度下,反应物和产物为液态,不溶于废硫酸(50-80%)。

被硝化物有:苯、甲苯、二甲苯、氯苯、二氯苯和萘等的一硝化以及硝基苯、硝基甲苯和硝基氯苯等的再硝化。混酸硝化法是最重要的硝化方法。

混酸硝化的优点:(1)混酸硝化能力强,反应速度快,生产能力高,并且可以使用接近理论量的硝酸;(2)混酸中硝酸的氧化能力低,氧化副反应少;(3)硫酸用量不多,废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在50-80%之间。液态硝化产物不溶于废硫酸,可以用分层法将硝化产物与废酸分离,分出的废酸可回收循环利用。

3.1混酸硝化动力学

混酸硝化是两相反应,亦称非均相硝化。以甲苯为例,两相反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甲苯从有机相向相界面的扩散;(2)甲苯从相界面扩散进入酸相;(3)在扩散进入酸相的同时,甲苯发生反应生成一硝基甲苯;(4)生成的一硝基甲苯从酸相扩散返回相界面;(5)一硝基甲苯从相界面扩散进入有机相;

(6)硝酸从酸相向相界面扩散,在扩散途中与甲苯进行反应;(7)硝化生成的水从相界面扩散返回到酸相;(8)有些硝酸从相界面扩散进入有机相。

根据传质和硝化反应两者的相对速度,硝化动力学可分为三种类型:(1)瞬间型(或快速传质型):反应在两相的界面上快速进行,反应物不能在同一液相区共存。(2)快速型(或慢速传质型):反应主要在酸膜中或在两相界面的边缘上进行,有机物在酸膜中的扩散阻力是控制步骤。加强搅拌,提高传质。(3)慢速型(或动力学型):反应主要发生在酸相中,硝化反应速率是控制步骤。甲苯在71.6-77.4%H2SO4中按照(1)、在66.6-71.6%H2SO4中按照(2)、在62.4-66.6%H2SO4中按照(3)。

3.2混酸的硝化能力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硝化过程都要要求混酸具有适当的硝化能力。硝化能力太弱,反应速度太慢,甚至硝化不完全;硝化能力太强,反应速度过快,容易发生多硝化。因此,工业上常用硫酸的“脱水值”(D.V.S)

或“废酸计算含量”(F.N.A)

来表示混酸的硝化能力。D.V.S或F.N.A高,混酸的硝化能力强,适于难硝化的物质。D.V.S或F.N.A小,混酸的硝化能力弱,适于易硝化的物质。

(1)硫酸的脱水值(D.V.S)

硫酸的脱水值是指硝化终了时废酸中H2SO4/H2O的计算质量之比(比值)。

废酸中含H2SO4的质量废酸中含H2O的质量混酸中含H2SO4的质量混酸中含H2O的质量+硝化生成H2O的质量D.V.S=D.V.S=

当已知混酸的组成、硝酸/被硝化物的摩尔比(硝酸比)Φ时,硫酸的脱水值的计算公式可以推导如下:设混酸中的硫酸和硝酸质量分数(%)分别为w(H2SO4)和w(HNO3)

。以100份质量混酸为计算基准,当Φ>1时,则混酸中H2O的质量=100-w(H2SO4)-w(HNO3)生成H2O的质量ΦΦΦ=实际消耗HNO3的质量ΦΦΦ

当硝酸的用量等于或者低于理论量时,即Φ≤1时,硝酸全部反应,即相当于Φ=1,则硫酸的脱水值计算如下:

(2)废酸计算含量(F.N.A.)

废酸计算含量是指硝化终了时废酸中H2SO4的计算含量(质量分数),也称为“硝化活性因数”。Φ>1时,以100份质量混酸为计算基准计算公式推导如下:Φ废酸总质量=ΦΦΦ

当Φ≤

1时,硝酸全部反应,即相当于Φ=1,则废酸含量计算如下:

当Φ≤

1时,可以推导出。D.V.S和F.N.A的关系式如下:

[例题1]设1kmol萘在一硝化时用质量分数为98%的硝酸和98%的硫酸,硫酸的脱水值为1.35,硝酸比Φ为1.05,使计算要用98%的硝酸和98%的硫酸个多少kg、所配混酸的组成、废酸计算含量和废酸组成。解:100%的硝酸用量=萘的摩尔数×Φ=1×1.05=

=1.05(kmol)=66.15(kg)98%的硝酸用量=66.15/98%=67.50(kg)98%的硝酸中H2O的质量=67.50×2%=1.35(kg)反应生成H2O的质量=1.00×18=18.00(kg)

设所用98%硫酸的质量为Xkg,98%硫酸中含H2O的质量=2%Xkg,则脱水值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

D.V.S=解得所用98%硫酸的质量X=27.41kg混酸中H2SO4的质量=27.41×98%=26.86(kg)98%硫酸中含H2O的质量=27.41×2%=0.55(kg)混酸中H2O质量=98%的硝酸含H2O量+98%的硫酸含H2O量=1.35+0.55=1.90(kg)混酸质量=98%硝酸的质量+98%硫酸的质量

=67.50+27.41=94.91(kg)混酸中含H2SO4的质量混酸中含H2O的质量+硝化生成H2O的质量混酸中H2SO4含量=26.86/94.91=28.30%混酸中HNO3含量=66.15/94.91=69.70%混酸中H2O含量=1.90/94.91=2.00%混酸组成(质量分数):H2SO428.30%;HNO369.70%;

H2O2.00%萘一硝化消耗HNO3的质量=1.00×63=63.00(kg)

剩余HNO3的质量=66.15-63.00=3.15(kg)废酸总质量=混酸中H2SO4质量+剩余HNO3质量+混酸中含H2O质量+生成H2O质量=26.86+3.15+1.90+18=49.91(kg)废酸计算含量F.N.A=混酸中H2SO4质量/废酸总量×100%=26.86/49.91×100%=53.82%,即为废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废酸中HNO3含量=剩余HNO3质量/废酸总量×100%

=3.15/49.91×100%=6.31%废酸中H2O含量=(混酸中含H2O质量+生成H2O质量)/废酸总量×100%=(1.90+18)/49.91×100%=39.87%

废酸组成:H2SO4

53.82%;HNO3

6.31%;H2O

39.87%

3.3混酸硝化的影响因素

(1)硝酸比:一硝化时,Φ约为0.97-1.05;硝基化合物的再硝化,Φ约为1.07-1.20。(2)混酸组成:在原料所能配出的范围内;尽量节约硫酸的用量;尽量减少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

(3)温度:硝化是强烈放热反应,同时混酸中的硫酸被生成的水稀释时,还放出稀释热。为了保持适宜的硝化温度,必须加强冷却、尽可能快地移出大量的热效应,以免温度过高发生多硝化、氧化等副反应的发生。(4)搅拌:硝化常常是非均相反应,应加强搅拌,有利于传质和传热。一般地搅拌反应器的转速在100r/min。

(5)酸油比和循环废酸比酸油比是指混酸与被硝化物的质量比。酸油比与混酸的组成有关,加入循环废酸有利于传热,提高反应速度,避免多硝化副反应的发生。

(6)副反应硝化副反应主要是多硝化和氧化。

①减少多硝化副反应的方法是控制混酸的硝化能力、硝酸比、循环废酸用量、适宜的反应温度和采用低硝酸含量的混酸。

②在发生氧化副反应时,硝酸分解为二氧化氮,而二氧化氮又会促进氧化副反应。加入适量尿素,将二氧化氮破坏掉,从而抑制氧化副反应的发生。

3N2O4+4CO(NH2)2

→8H2O+4CO2↑+7N2↑

3.4废酸的处理

混酸硝化法会产生大量的硫酸质量分数在68-72%的废酸,必须加以回收利用。废酸的处理有以下两种方法:(1)首先加入反应物萃取有机物,然后用过热水蒸气在170oC

左右吹出残余硝酸和亚硝酸,最后高温蒸发浓缩成90-93%的硫酸循环使用。缺点:能耗大,有酸雾,需要特殊的浓缩设备。(2)在110-140oC、减压(21.3-23.1kPa)蒸出水,将68-72%的废酸浓缩成77-78%的硫酸供循环使用。

3.5生产实例冷却结晶法连续高效精馏

间二硝基苯的制备及纯化分离化学法分离、提纯副产物2,4-二硝基氯苯的制备-两步硝化法冷却结晶法2,4-二硝基甲苯的制备连续高效精馏

第四节硫酸介质中的硝化

当被硝化物和硝化产物是固态而且不溶于或微溶于中等浓度硫酸时,将被硝化物溶解在浓硫酸中,加入浓硝酸进行硝化,反应完毕加水稀释,使硝化产物析出。

4.1影响因素选择硫酸浓度的原则:对被硝化物有较好的溶解度,用量少,不引起磺化副反应,不形成“溶剂壳”。硫酸浓度一般低于90%。

4.2生产实例

(1)2-氨基-4-乙酰氨基苯甲醚的合成

介质4-乙酰氨基苯甲醚2-氨基-4-乙酰氨基苯甲醚的另一种合成方法选择性选择性单乙酰化(2)1-硝基蒽醌的合成介质40±2℃,8h(3)3-氨基萘-1,5-二磺酸的合成萘-1,5-二磺酸3-硝基萘-1,5-二磺酸发烟硫酸介质发烟硫酸4-氨基萘-1,5-二磺酸(氨基C酸)的合成发烟硫酸介质(4)2-硝基-4-甲基苯胺和3-硝基-4-甲基苯胺的合成(补充)介质介质第五节有机溶剂-混酸硝化

当被硝化物在反应温度下为固态而且容易被磺化时,选择合适的惰性有机溶剂溶解被硝化物,然后加入混酸进行硝化。惰性有机溶剂可以选用二氯甲烷[沸点低(40oC),易挥发,损失大]、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和1,2,3-三氯丙烷等。实例:2,6-二甲基-3,5-二硝基-4-叔丁基苯乙酮(酮麝香)2,6-二甲基-4-叔丁基苯乙酮

第六节在乙酸酐或者乙酸中的硝化

不耐强酸、易磺化、多硝化和氧化的芳烃可以采用在乙酸酐中或乙酸中的硝化方法。

6.1反应机理

在乙酸酐中硝化时,可能的硝化活泼质点是NO2+或CH3COONO2H+

注意:硝化剂要现用现配,低温硝化。

6.2合成实例(1)2,4-二硝基-3-甲基-6-叔丁基苯甲醚(葵子麝香)合成为了避免磺化、氧化、置换硝化副反应,要在乙酸中硝化。5-甲基-2-叔丁基苯甲醚(2)5-硝基呋喃-2-丙烯酸的合成

呋喃环和碳碳双键不耐强酸,要在乙酐或乙酸中硝化。另外,吡咯环、噻吩环对强酸也不稳定。三氯乙烷(3)2-羟基-3-氰基-4-甲氧甲基-5-硝基-6-甲基吡啶的合成

在强酸中,吡啶类化合物芳环上的氮原子可被质子化,从而使硝化困难。在硝化时加入尿素防止氧化副反应。

(4)4-硝基萘-1,8-二甲酸(分散染料中间体)的合成

苊很活泼,在硫酸中可磺化,在过量硝酸中又可多硝基化。4-硝基萘-1,8-二甲酸5-硝基苊苊

第七节稀硝酸硝化

酚、酚醚、某些N-酰基芳胺容易与亲电试剂发生反应,可以用稀硝酸进行硝化。

7.1反应历程:亚硝化-氧化反应历程

总反应方程式为:Ar-H+HNO3

→Ar-NO2+H2O

氧化亚硝化慢

亚硝化反应机理:

7.2反应条件(1)硝化反应的反应介质:一般为水;如果被硝化物不溶于稀硝酸而且呈固态,通常还加入惰性有机溶剂(如氯苯、四氯化碳、二氯乙烷)来改善反应物的溶解性,提高反应收率。(2)硝酸的用量:一般为理论量的110-150%,

同时不断地加入少量亚硝酸钠或亚硫酸氢钠。

(3)硝化温度:一般在20-75oC。(4)当芳环上有羟基、烷氧基、碳酰氨基、芳酰氨基或同时有烷氧基和乙酰氨基,可以用稀硝酸硝化,硝基主要进入这些基团的对位,当对位被占据后进入邻位。

注:在稀硝酸中硝化,-NHCOCH3,-NHCONH-,-NHSO2-Ar的定位能力比-OCH3强。

7.3重要实例(1)简单酚、酚醚在稀硝酸中硝化

置换法:许多邻硝基或对硝基酚、酚醚的合成采用将氯基置换为羟基、烷氧基的方法。分离(2)4,6-二硝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