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高中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概括内容要点【考情简述】本考点对应考纲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着重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理解整篇中心的能力。本考点涉及的题型较多,考查形式比较灵活,同时也是考查热点,常与对文中词句的理解结合在起考查。归纳概括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在复习中要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掌握住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组织答案的技巧。【概念阐述】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包括三大题型:层(段)意概括、特定信息概括、主旨概括。其中特定信息概括是考查重点。对于内容要点概括而言,要有立足全局的意识,作答时应做到“点要全、语要精”,条理简明。1.层(段)意概括层(段)意概括就是对文章某几段或某段的段意进行概括。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2.特定信息概括特定信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3.主旨概括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设问方式】1.层(段)意概括(湖北卷)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才子赵树理》)2.特定信息概括(1)(2021北京)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心灵的呼吸》(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2)(2018天津)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虹关何处落徽墨》)3.主旨概括(2017全国卷II)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窗子以外》)【解题思路】一、层(段)意概括解题技法1.提取词句法。对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题,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直接提取即可。2.层意相加法。没有中心句、结论句、关键词的段落,首先要确定段落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各层层意相加。对于多段落的层意概括题,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二、特定信息概括解题技法1.特点类概括。(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明确陈述对象的特点,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思维趋向。①概括人物形象特点:A.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B.从描写中概括特点。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C.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写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②概括物象特点: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和环境特点。②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③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阅读原文,确定区域。题干中关键词出现的区域往往是答题要点所在区域。(3)概括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2.因果探寻类概括。(1)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因果探寻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2)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散文中作者多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文中的叙事、描写等。说到底,散文往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要尽量把“因”找全。(3)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所在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此外,往往会有一二要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3)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米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三、主旨概括解题技法1.主旨概括常用方法(1)因文而异法。①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②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③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2)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3)借助背景法。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5)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2.主旨概括答题格式概括主旨的一般格式: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愿望)。典型例题【题目】(2022·山东青岛·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老家余欢我这回一放假,便回到老家去了。老家是在乡下。四五间用水泥砖修建起来的屋子,正厅前方偏左侧有一间厢房,厢房后方斜倚着三间猪圈,一堵矮墙把房子围成了个圈儿,墙上栽有一片菊花,时时放出香味;花心有蜜蜂,每到午间,便“嗡嗡”呼叫。房子四周环拥着不尽的包谷杆儿,包谷棒上倒挂着些粉红的、米白、褐色的包谷须,有风时,包谷须微微波动;像小侄子偶尔皱起的眉头,几分钟后又舒展开来。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沟里间或传来几声蛙鸣,沿沟上方一带相间地栽着一排李树和梨树,一株葡萄架在李树上,春夏别有一番热闹。老家的生活很是风雅。一条李树枝伸进窗台,紧挨着窗玻璃,我就住在这间朝南的屋子里。每逢风抱着花来看我写字,粉红色的花瓣打着转儿飘落在纸上,绘出一条漂亮的弧线时,我便抬头向外看看。奶奶拄着拐杖,坐在葡萄架下的石凳上,阳光穿透叶子,窸窸窣窣洒落下来,擦白了她稀疏的头发。阳光在她布满褶皱的青灰色脸上来回跳动,没多久便安静下来,仿佛她的脸有魔力似的。老家的气息较城市更为平和。我回来的第二天,便去村里游荡。放眼一望,碧绿千顷:一块块辣椒地占据了村庄,地里全是一片深色的绿,地势高低起伏,这种绿仿佛是从远处山坡的苍翠欲滴分流过来似的。这绿,借着露水清澈地显露出来,露水似滴未滴,才看一眼,就想把它储存到心中去。地中间零星站着五六个人,指着辣椒在说着什么。大纳路通车后,往来村里的陌生面孔增多了。我刚路过田坎,便看到地里有几颗脑袋在晃动,接着传来一道声音,“琳琳,你回家了啊!”“嗯,回来了,大娘,今年的辣椒结得真好。”我弯下腰,伸手摘了一把,放进她旁边的篮子。“是的,刚我听到那个四川老板和村支书说,他今天要买一吨,我要抓紧摘勒。多摘点,好多讨点工钱,赶场天给我孙儿买字帖……”我们都是村里的居民,自有一种情分。我从小在村里长大,对村里的一草一木也颇为熟悉:沙湾的泉水最甜,水井湾的次之;环山的映山红最多也最好看;三伯家养了一群鸡,大的也有,小的也有。它们白天躲在包谷地里,晚上被安置在一间用水泥砖砌成的鸡圈中……离开家乡之后,在贵阳居住,愈加想念老家的这种平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与和谐。我每天傍晚都要去村中走走,这村子里似乎有一种魅力,能让人平静下来。老家的蚊子很多。每到晚间,蚊子成群结队的在门前扑打翅膀,嗡嗡作响。我虽把房门紧闭,甚至还叮嘱小侄子不要开门。但是一转身,侄子已经溜了出去,随之混进来几只蚊子。我托着杀蚊剂四处喷射,另外又撕开苍蝇纸并将它摊放在各个角落,还是不能杀绝。侄子也在一旁忙得不可开交,捉到一只蚊子,急忙跑过来对我说,“姑姑,我把它扔出去,让它饿死就行了。”于是为了解救这些蚊子,小家伙每天都会进出跑十几次,兴高采烈地数他放出去的蚊子。老家的雨是温和的。近日天气闷热,一朵乌云笼罩在老家上空,偶尔阳光躲进云里,天空便呈现出黑压压一片。我们生怕下暴雨,连忙收了房屋板上晒着的洋芋片。黄昏时,豆大的雨点淅淅沥沥终于落了下来。几个外乡人撑了雨伞,安心地走在雨中——村里道路不会泥泞,地面不会积水,所以不必忧虑。这个季节的雨不似夏季那样大雨如注,而是温和的雨。下雨时,窗子照样开着,一眼就可看到远处的景色;车辆照样往来,行人络绎不绝。院中的万寿菊经过雨的洗礼,没掉一片花瓣,反而愈发娇艳。下雨伴随有风,不过这风也不怎么可畏:风没带劲儿,包谷杆仍然挺直腰板向上生长,就是刮上一天也吹不倒一棵包谷杆儿。反倒是夜晚云收雨过后,道路上的水经过风轻轻一吹,随即干涸。这雨吸收了许多热气,带来丝丝凉意,以至于晚上睡觉,仍需要盖上被子。深夜,村里的灯相继熄灭后,蛙开始在田地里群叫。我起身开窗,蛙声更加响亮。仔细静听,这蛙声很是特别。时长时短,时高时低;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辽阔,时而细腻;悠扬缠绵,余音绕耳;像一首首天籁,很是助眠。等到蛙声渐渐弱了起来,我已然睡着了。杜甫有诗云:“月是故乡明。”诚然,对于老家的这种情结,今生无论如何我也是丢不掉的了。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老家”的情结,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丢掉,这源于老家承载着作者美好的回忆,寄托着她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B.“大纳路通车”、“陌生面孔增多”以及乡邻摘辣椒的热情,让读者感受到“老家”发展的脚步和人们内心的幸福感。C.老家的雨天是温和的,尽管也有暴风骤雨的时候,然而在作者眼里并不可畏,因为作者是地地道道的老家人,早已适应。D.夜晚的蛙声在作者眼里不仅不是一种噪音,反而是一首首天籁,助人入眠,表明老家平和的气息让作者内心变得平静。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描写了老家周围环境,屋子虽简陋,但被菊花、溪水、桃李、间或传来的几声蛙鸣所环绕,既描摹当下生活环境,又为下文回忆过去做铺垫。B.文中“我弯下腰,伸手摘了一把,放进她旁边的篮子”一句,用“弯”“摘”“放”一连串自然熟悉的动作,将邻里之间的和谐尽数展现出来。C.文中写到侄子每天都会进出跑十几次,兴高采烈地数他放出去的蚊子,以小见大,表现出老家人内心的淳朴善良。D.文章取材富有生活气息,平实中不乏深情意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老家一草一木、亲人邻里的深厚情谊。3.请赏析文章第三段的语言特色。4.文末以杜甫诗句“月是故乡明”作结,作者对于老家的这种情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尽管也有暴风骤雨的时候,然而在作者眼里并不可畏”理解错误,文中说“暴风雨不可畏”的原因并非“因为作者是地地道道的老家人”,而是“路面不泥泞,地面不会积水”“风也不怎么可畏:风没带劲儿”。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又为下文回忆过去做铺垫”分析错误,第二段是作者回到乡下后对老家周围环境描写,下文是写回到乡下后的见闻,没有回忆过去。3.①巧用修辞,生动形象:善用比拟,风抱花看写字富有人性;②用词富有表现力,活泼有趣,富有画面感。“穿透”“洒落”“跳动”的阳光,富有动感;坐在院中的奶奶,画面感强。③清新自然:粉色花瓣,轻盈飘落,给人轻松舒适之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特定段落语言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文章第三段描写了老家风雅的生活,语言表达很有特色,具体分析如下:①巧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如“每逢风抱着花来看我写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风的友善的人性。“粉红色的花瓣打着转儿飘落在纸上”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瓣的友善。“阳光在她布满褶皱的青灰色脸上来回跳动,没多久便安静下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阳光的亲昵、调皮。②用词富有表现力,活泼有趣。如“一条李树枝伸进窗台,紧挨着窗玻璃”中“伸进”“紧挨”都富有动感;“粉红色的花瓣打着转儿飘落在纸上,绘出一条漂亮的弧线时”中“飘落”“绘出”也都富有动感;“阳光穿透叶子,窸窸窣窣洒落下来,擦白了她稀疏的头发”中“穿透”“洒落”“擦白”等都富有动感。以上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运用,增强了画面感。③语言清新自然,给人轻松舒适之感。如“每逢风抱着花来看我写字,粉红色的花瓣打着转儿飘落在纸上”“阳光穿透叶子,窸窸窣窣洒落下来”“阳光在她布满褶皱的青灰色脸上来回跳动,没多久便安静下来”等。4.①老家环境自然优美;②老家气候温和,风调雨顺;③老家生活风雅、平和、宁静;④老家人淳朴和善、相处融洽、纯真和谐;⑤老家带给人们美好的回忆,内心的平静,是离家之人的情感寄托;⑥老家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成为新农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思想情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末以杜甫诗句“月是故乡明”作结,作者对于老家热爱的这种情结在文中有多处体现,具体分析如下:①通过描写老家优美的自然环境来表现对老家的热爱。如“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沟里间或传来几声蛙鸣,沿沟上方一带相间地栽着一排李树和梨树,一株葡萄架在李树上,春夏别有一番热闹”“深夜,村里的灯相继熄灭后,蛙开始在田地里群叫”。②通过描写老家风雅的生活来表现对老家的热爱。如“一条李树枝伸进窗台,紧挨着窗玻璃,我就住在这间朝南的屋子里。每逢风抱着花来看我写字,粉红色的花瓣打着转儿飘落在纸上,绘出一条漂亮的弧线时,我便抬头向外看看”。③通过描写老家温和的气候来表现对老家的热爱。如“老家的雨是温和的”“院中的万寿菊经过雨的洗礼,没掉一片花瓣,反而愈发娇艳”。④通过描写老家人的淳朴和善、相处融洽、纯真和谐,来表现对老家的热爱。如:“我”回老家受到家乡人热情问候,小侄子的“放蚊子”“数蚊子”等。⑤通过对老家新农村发展前景的描写来表现对老家的热爱。如“放眼一望,碧绿千顷:一块块辣椒地占据了村庄,地里全是一片深色的绿”“刚我听到那个四川老板和村支书说,他今天要买一吨,我要抓紧摘勒。”⑥通过描写老家带给人们美好的回忆,来表现对老家的热爱。如“我起身开窗,蛙声更加响亮。仔细静听,这蛙声很是特别。时长时短,时高时低;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辽阔,时而细腻;悠扬缠绵,余音绕耳;像一首首天籁,很是助眠”,这些美好的回忆将成为离家之人的感情寄托。【对点练习】【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由土而陶许锋①偶然去过石湾后,又去过几次,不为什么,只为看陶。②石湾的陶像庄稼一样吸引着我。③其实,长着陶的石湾是个小地方,像北方的一个庄子——庄子里长的都是庄稼,石湾长的却是陶,长了一辈子的陶。④庄稼自是有生命的,庄稼能让庄子活一辈子;陶似乎没有生命,却也让石湾活了一辈子——一辈子可以是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一次次看了石湾的陶之后,我晓得,没有根的东西也能长在土里,也有生命。⑤站在石湾,穿过风尘,我似乎看到了地下那蔓延的根,纵横的根,弯弯曲曲地执拗地活着的根,根上结着陶,陶活在下面,也活在上面,活在过去,活得好,活在后来,还活得好,如北方的庄稼一样生生不息。⑥什么土长什么庄稼,长麦子的土,长高粱的土,长野果的土,都不一样。石湾的土自然不是一般的土,它适宜陶的生长。石湾的土有它的温度、硬度、粒度、厚度。我确定,石湾的土就是石湾的土,是石湾才有的土,是五千多年前绵延至今的土。⑦由土而生的陶,也是坚持了一辈子。五千多年,质朴得像庄子里的农人,山脊,溪流,山花,野蜂,彩蝶……那个时代的石湾,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了生存,石湾的人学会了磨制锋利的石器,他们攥着原始的工具切割,开采,一路披荆斩棘。而用汗珠子和泥烧陶,似乎是为了一种美好。陶可以盛住生活,生活的水,生活的酒,生活的滋味。他们隐隐晓得,有了陶,他们才会过上丰富且有品质的生活。⑧男人和女人一起营造美好生活的场景已经被牢牢地定格于石湾陶瓷博物馆,烈日下光着膀子的男人正在打磨自己的生活,他严峻的目光与紧蹙的额头,结实的褐色的皮肤,被泥裹了半截子的手臂以及手中的陶的雏形,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女人呢?女人在哪里?贤淑的俊俏的女人以女性的姿势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个刚刚成形的陶,她的手,依然陷于褐色的泥里,但她的目光是柔软的,动作是舒缓的,她正沉浸在无比幸福的想象里,她背上的婴儿正歪着脑袋咧着小嘴在梦里酣畅淋漓地遨游。⑨由土而陶,不是磨,不是敲,不是煅,是烧,尽管煅与烧往往连在一起。煅用的是狠劲,烧却是温和的,循序渐进的,能使泥坯脱胎换骨。只是,麦草的力量是有限的,它燃烧之后随风飘摇的火焰让陶无法集中升华。才有了窑,陶窑。⑩石湾的窑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窑。龙窑自是很大,像它的名字一样威风八面。石湾的龙窑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如熊熊火势的走向。一棵经年的古榕笼罩在龙窑之上,像是龙须似地密不透风。而它的根,竟然绕过“山脊”,盘踞在龙窑的背后。龙窑便像卧龙,似睡非睡,警觉而灵敏。⑪南风古灶是石湾最古老的一座龙窑。既是龙窑,名头如此响亮,为何又取了个小气的名字?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五百多年来,以传统的柴烧方式烧制陶器,至今保存完好。被冠以“灶”的原因,石湾人以前大都以陶业为生,龙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其地位与户户烧火做饭的炉灶同等重要,称为“灶”,是被高看,不是小瞧。⑫我几次站在南风古灶前,面对或背对去想象它的历史。我的目光过于短浅,看不到五百多年前它熊熊燃烧的壮阔。但是,至今仍弥漫的柴火的气息,让我闻到了陶工的汗水,泥土的芳香,陶的浴火重生。我仿佛看到密密匝匝的兴奋、期待的目光随着陶膛的火在四周盈漾。石湾人祖祖辈辈的希望,都在这灶口里。⑬南风古灶窑体总长34.4米,窑室内长30.87米,窑面有投柴孔29排,每排5个。火眼作为烧窑时观测窑温和投放木柴之用。窑炉前端的燃烧室俗称“灶头”,是用于预热升温。窑灶共有五个窑门,用于陶的出入,窑体左侧的4个俗称“灶口”,尾部的一个俗称“栏尾”。这些精巧的“机关”的作用,我感受不到,但是陶工能,陶工时而文火,时而武火,时而面火,时而脚火,那陶,红釉还是绿釉,蓝釉还是白釉,用何等的火,何等的工夫,何等的耐心,陶工知道分寸——石湾的陶自此而生,有了烙印,有了品性,有了色彩,有了在风风雨雨中屹立的骨架与魂魄。⑭石湾是陶的城,是陶都,陶城,发达于唐宋时期,至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今日,你若进了石湾,也俨然进了陶界,到处都是陶,精巧的,绚丽的,粗犷的,大气的,诡异的,变幻的……从历史的烟云中走来,带着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⑮是的,由土而陶,是质变,是嬗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作者多次专门去石湾看陶,表明石湾的陶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作者,同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写南风古灶的规模形制,时至今日没有一丝变革,表现作者对这一历史古迹没有创新的哀叹之情。C.由土而陶的质变,指通过烧,使具有合适的温度、硬度、粒度、厚度的土循序渐进地脱胎换骨,变成陶的过程。D.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石湾人就烧陶,陶从生活器具嬗变为一种有烙印、有品性、有色彩的具有岭南文化气息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嬗变为一种让人敬仰的文化精神。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湾的陶像庄稼一样吸引着我”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石湾的陶”对于“我”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B.文章第②~④段用庄稼和陶做对比,表现了石湾的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石湾几千年来一直接受着陶的滋养。C.第⑤段句式灵活,整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陶的生命力旺盛、生生不息的特点。D.文章以陶为中心行文,形散神聚,融入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语言整散结合,错落有致。3.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我”被石湾的陶吸引的原因。4.请概括⑪~⑬自然段的内容。【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沙堆里的城隍梁衡西方的神话中都是些离人很远的女神、酒神、爱神等,哪怕帮人找对象,也是派个天使躲在暗处远远地射上一箭。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神总是在人的身旁,如影随形,朝暮不离,无时不在护佑着你。2021年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现在正挖掘的这个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周长不到两公里,里面也设了个城隍。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堡子渐为风沙所埋,现沙面上已固化为耕地、草坡、灌木林,间有大树,城隍爷就埋在下面。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城隍爷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装,双耳垂肩,白脸红唇,身威而面慈。他宽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张成接物状,目视前方。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考古人员为防风化正准备以塑料蒙面处理。我们正赶上将蒙未蒙之时,难得一见的佛光乍现的这一刻。城隍爷和众文武的红袍、黑靴、蓝袖口,甚至金腰带上的云纹都历历在目。只是犹裹沙土半遮面,有的刚露出一个头,有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的半边身子钻出土外,目光炯炯,刚从古代穿越而来。中国土地辽阔,各地风俗信仰不同,但城隍无分南北,是一个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按辖区工作,保佑百姓平安。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习惯上总要拿一个现实的人来做躯壳,就像写小说要有个原型。比如关公被推举来作财神,秦琼、尉迟恭被选来作门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比如杭州曾是南宋都城,它的城隍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么,这座长城脚下的明代小城堡,该选谁来任城隍呢?这一带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范仲淹。北宋与长城外的西夏长年对峙,屡遭败绩,守边武将已畏敌如虎,皇帝就把文臣范仲淹派去带兵。范保家卫国真是赤子忠心,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范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渔家傲》为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我仔细端详眼前的这尊城隍,还真像史上留下的范公画像。我仔细研读出土的碑文,它先交代城隍的设置:“城隍有祠,遍于环宇,非只大都巨邑而也。虽一村一井,莫不图像而禋祀之。”古代的政治家早就明白,单纯的行政管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依德治民。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总是让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劝,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周长两公里的堡子只是小小的一个点,但它是长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种地貌,一种气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轮回。你只要看看脚下被深埋着的这一座城、一座庙、一个神,就知道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沙尘肆虐。当地传统说书中有一个代表作《刮大风》:“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因为,这里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600年啊,城隍在深深的沙土下做了好长一个梦,直到有一天考古队员把他轻轻推醒,他蒙眬中看星汉摇落,旭日东升,浩浩乎绿海无垠。走出开挖现场,我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土坑旁堆着一大堆刚挖出来的老树根,虬曲缠绕,须乱如麻,根部已有一抱之粗。原来,这城隍庙里与正殿相对着还有一个戏台,这些树就长在戏台上的沙土里。清理遗址时工人嫌它们碍手碍脚,就统统锯断挖去。我扼腕顿足。古树也古啊,它们同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更是一段乡愁!试想,当年这荒僻之地,常年草盛人稀,鸟飞兽亡,军民无以为乐,只有逢年过节时庙里才给城隍爷唱一回戏,胡汉交易,人神共乐,喧声满院。这些老树也于黄沙中吐出绿叶,抚慰着守边人苦寂的心。何不留下这些古树,把整座庙宇开辟成一个旅游场所,城隍归座,武士扬眉,绿树遮阴。让外来的游人在土堆上吼一阵信天游,再邀城隍爷同坐喝一壶马奶酒,唱一首《出塞曲》,看一出600年前的地方戏,那该多有味道!(有删改)2022年1月14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听闻出土城隍庙,“立马”赶到现场,用行动表明“我”对出土城隍庙兴趣浓烈,心情十分迫切。B.城隍替身“无统一规定”,由百姓自己选举产生,说明被选做城隍替身的是百姓爱戴的有德之人。C.文章开头把西方的神话和中国的神话进行对比,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突出了中国“神”的特点,也是散文“形散”的体现。D.文章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现范仲淹戍边的艰苦和思乡,引用《刮大风》是为了表现“清平堡”的环境特点。2.假如今天梁衡的梦想成真——整座庙宇真的被开辟成一个旅游场所,范仲淹当选了这里的城隍爷。请联系文本分析范仲淹当选的理由。3.梁衡在《梁衡理性散文选》自序中说:“散文美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第二层是抒情的美,第三层是哲理的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抒情的美”。【答案】一、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现作者对这一历史古迹没有创新的哀叹之情”分析错误。文章写“南风古灶的规模形制,时至今日没有一丝变革”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古迹至今仍保存完好并发挥作用的赞叹之情。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用庄稼和陶做对比”分析错误。文章第②~④段用的是类比手法,而非对比。3.①石湾的陶历史悠久。石湾的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达于唐宋时期,至明清两代达到鼎盛,绵延了五千多年;石湾最古老的陶窑——南风古灶至今保存完好。②石湾的陶风格多样。有的精巧,有的绚丽,带有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③石湾的陶体现了坚守、不急不躁、温和、有耐性等文化精神。石湾人重视制陶,并且一直坚守至今;烧陶的过程温和、循序渐进,但具有强大的力量,能使泥坯脱胎换骨;陶工烧陶时,不仅要付出汗水,而且需要掌握火候,需要工夫和耐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我”被石湾的陶吸引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回答石湾的陶的特点。由第⑦段“由土而生的陶,也是坚持了一辈子。五千多年……”可知,石湾的陶历史悠久;由第⑭段“石湾是陶的城,是陶都,陶城,发达于唐宋时期,至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今日,你若进了石湾,也俨然进了陶界,到处都是陶,精巧的,绚丽的,粗犷的,大气的,诡异的,变幻的……从历史的烟云中走来,带着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可知,石湾的陶不仅风格多样,而且带有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由第⑨段“由土而陶,不是磨,不是敲,不是煅,是烧,尽管煅与烧往往连在一起。煅用的是狠劲,烧却是温和的,循序渐进的,能使泥坯脱胎换骨……”可知,石湾的陶烧制工序的要求之严;由⑬段“陶工时而文火,时而武火,时而面火,时而脚火,那陶,红釉还是绿釉,蓝釉还是白釉,用何等的火,何等的工夫,何等的耐心,陶工知道分寸”可知,该部分集中体现了坚守、不急躁、温和、有耐性等文化特点。4.南风古灶是石湾人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焕发着无限生机。作者对此充满赞叹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依据第⑪段“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五百多年来,以传统的柴烧方式烧制陶器,至今保存完好”“石湾人以前大都以陶业为生,龙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和第⑫段“石湾人祖祖辈辈的希望,都在这灶口里”可知,南风古灶历史悠久并且是石湾人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依据第⑬段“石湾的陶自此而生,有了烙印,有了品性,有了色彩,有了在风风雨雨中屹立的骨架与魂魄”可知,石湾的陶至今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二、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D.“文章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现戍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欧式镂空雕镜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养殖场供氧工程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多级自吸旋涡泵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儿童起立床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除铁机械过滤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户外膜结构停车棚施工方案
- 2025年中国自动高速纸板插中削薄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背板跳线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石龙工厂弱电工程施工方案
- 2025年中国圣诞雪松装饰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护理查房
- 油气储运节能优化方案
- 浙江省Z20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英语试题 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2024)人教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
-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复习试题(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腕踝针中医技术
- DB34T 4620-2023 疼痛科治疗室建设规范
- 2024年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考核题及答案
- (完整版)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制度
- 物流公司员工守则以及管理制度
- 易制毒化学品识别与检验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