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肿瘤副综合征肿瘤副综合征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肿瘤副综合征Paraneoplasticsyndrome
肿瘤副综合征
(第三只眼看世界)prefaceParaneoplasticsyndromerate肿瘤病人约有10-20%,75%的病人在病程的第一阶段发生.
化学能量观是化学观念中的核心观念,是从能量角度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尝试基于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能量与物质、能量与化学反应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对2012年修订的三个版本教材能量观建构的方式进行分析、归纳,提出能量观建构的基本策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能量观微粒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化学能量观是化学观念中的核心观念,需要经过螺旋式递进。2012年修订的三个版本[1-3]的化学教材在不同阶段都有安排,充分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要求教师把握好知识深广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又要层层递进,从定性到定量、事实到科学概念来认识并建立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双向关系,引导学生建构适应层次的能量观[4-6]:(1)物质具有能量,不同物质或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所具有的能量不同。(2)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变化,而且有能量变化,伴随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有不同的形式;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能量是影响化学反应的重要因素,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以化学反应为基础和前提,能量不会创生和消亡,只是在转化的过程中有能量转化的效率问题,使能量有所损耗。(3)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化学。(4)微观世界也存在着能量关系,表现为分子间、原子(离子)间、电子与原子核间的相互作用。一、基于课标的视角,比较、分析三个版本教材能量观的呈现方式课标中,每个二级主题都从“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化学学习内容进行了说明,还有可供选择的情境素材。其中,在“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二级主题中明确指出:“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着能量的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笔者尝试基于课标,分析三个版本教材能量观呈现的基本视角(见表1)。教材还以蜡烛燃烧为素材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能量观渗透在火焰温度的测定之中,若能在描述“发光、发热、火焰”等具体现象的基础上再提出更为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转化?”实验就不再局限于蜡烛燃烧的具体现象和产物的检验上了。使学生了解该反应是持续发生的自发反应,先反应释放的能量可引发后续反应,从而将化学的基本观念与化学过程的方法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7]。物质的化学变化包括了质的变化、量的变化与能量转化,从能量观的角度理解物质结构及其转化是化学的基本视角。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能“煮熟”鸡蛋、化学电池等日常现象作为情境素材,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和建构性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二、初中化学能量观建构的基本策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研究化学反应合成物质同样重要。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建构不同知识之间、理论与事实之间、新旧经验之间的有意义联系,在关注情境的选取与创设、问题的构思与引导、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活动的设计与安排的交互过程中经过螺旋式递进,使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在燃烧和燃料的学习中得以强化,了解如何应用化学变化实现能量的转化和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和发展能量观。1.借助实验表征建构能量观借助实验表征,引导学生理解吸、放热除了对温度有影响,还会引起气体压强、体积、溶解度、物质状态等的变化。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手感知,或通过合适的实验装置(如图1、2),借助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化学能量观的理解。还可以借助铁丝、镁条、氢气的燃烧、干电池和充电电池等实验探究,使学生宏观感知、理解化学体系是一种储能体系,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变化,常见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且电能与化学能可以相互转化。借助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水的电解,观察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等实验,使学生了解有些化学反应需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反应就不能发生。从而有效调节和控制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过程,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使化学反应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明白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建构能量观。2.深化对燃料和燃烧的认识,发展能量观教材中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人类利用燃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化石燃料的不充分燃烧上。因此,关于能源问题,一要让学生了解燃料燃烧反应释放能量,帮助学生研究怎样才能使燃料完全燃烧,提高燃烧的效率;二要让学生考虑燃烧的安全问题,学习怎样运用化学知识防火、灭火;三要讲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怎样减少燃料燃烧时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四要讲燃料的选择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讲化学科学为开发清洁、高效的能源能做些什么[8]。利用核心概念的文字表达方式揭示有关燃料问题的化学学科本质(如图3):图3燃料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设置问题组:(1)燃烧能为我们做什么?(2)选择燃料时应综合考虑的因素有哪些?(3)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作为燃料,有些则不能?(4)燃烧生成物为什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有哪些对策?(5)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什么规律?(6)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我们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制备和选择反应条件有什么启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通过问题组的解决,借助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从化学反应热现象认识到通过化学反应可以获得能量,通过对燃烧概念的发展性理解,使学生了解燃烧是强化物质转化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的重要内容,形成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对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条件的认识,初步感知可以通过改变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影响化学反应。了解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能源居于首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化学,认识化学在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中的重要作用,从自我做起,节约能源,引导学生建构能量观。3.借助微粒观,了解能量观的内涵微观层面认识能量观,这部分内容既基于物理学习,又与微观世界联系,抽象程度很高,鲁教版以水为例,创设连续性问题情境:在水的状态变化时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间隔怎样变化?在水天然循环的各个环节上水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是怎样运动的?以分子或原子不断做无规则运动为切入点,推论出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热能。溶解现象并非单纯的物理现象,其伴随的能量变化涉及微粒的运动和相互间的作用力。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能量变化: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吸收热量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放出热量过程。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核外电子运动也是一种能量的反映。元素得失电子的能力取决于原子中电子的能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处于较高能量状态,不稳定,原子间通过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的方式成键,使体系能量降低,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学生形成核外电子运动的能量思维方式,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转化的思维方法等[4]。因此,可把物质转化过程看作是诸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等释放出来,或者是热能、光能等转化为物质内部能量(化学能)被储存起来的过程。在水的电解教学中,若能从微观视角解释为什么水需要通电,引导学生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深入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那么学生对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会达到更高的水平[9]。初中学生的能量观建构是一个不断深化、有机联系、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化内容,随着对能量观认识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将从微观表征对化学和能量关系本质加以构建,形成更合理、完整的能量观。因此,学生能量观的建构应该注重认识和理解的完整性,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加本质化,自身的观念更加清晰化,实施以观念建构为本的课堂教学。教育部在2000年3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第一次设置“课题研究”内容,即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传统学科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接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给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研究性学习中,知识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两中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的过程,突出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探究性。我校是一所农村高级中学,是以美术、音乐、体育为特色的学校,生源主要是本县重点中学录取之后的学生,所以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存在者一定的不足,再加上他们进入学校后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在选择专业时目的非常明确,这就形成了学生对学生基础课重视不够。物理这门学科在中学中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难就难在“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过就忘,一做就错”,这样就使得物理这门学科在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学生心目中显的比较深奥。因此,农村高中要完全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大纲设置的“研究性学习”去要求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根据农村高中的实际情况,对研究性教学做了一定的尝试。农村中学的物理研究性教学必须和传授性教学密切配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需要讲授的内容才讲授,适合学生探究的就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来解决,进而得到正确的结论。为此,我进行了以下处理:引导学生回到牛顿时代,目的是让学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文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即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具体方法:创设物理学史情景。德国科学家开谱勒对行星的运行规律进行了规范:所有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从而开谱勒被人们誉为“宇宙大法官”、“天空的立法者”。开谱勒虽然对行星的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但是他没有研究行星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运动。所以到了17世纪,雷恩、胡克、哈雷等科学家猜想认为:“行星饶日运动受到了向心力的作用,其向心力来自太阳的引力,并猜想出:引力的大小跟太阳和行星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F向∝1/r2)”后来,牛顿根据这一结果,总结、推理的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的科学思维方法(1)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F太阳∝M大m行/r2F向=F引(2)行星与卫星之间的引力:F行卫∝m行m卫/r2F向=F引(3)地球与地面的物体间的引力:F地物∝m地m物/R2F向=F引(4)自然界中所有物体与物体间的引力为:F∝m1m2/r2即可推出F=Gm1m2/r2的万有引力定律这节课从内容到知识面以及学生掌握的程度上,应该说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但从研究性教学来看,万有引力这一发现过程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学生还是不太明白,只能用课外时间让学生了解。考虑到农村中学的特殊性,笔者给学生留了一道课外题“我所了解的物理学家“,要求学生在两周的是内完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每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输理一下本章的知识、出卷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被动的考试。但研究性教学要求突出也学为主体,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跟夸美钮斯的理论完全一致,我们知道,信息处理技术方法是通过收集、分析和提炼各种信息来获得创造观念的创造技术方法。鼓励学生经常查阅与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课堂上所学知识按照自己的方法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加以归纳、整理和加工,使之系统化和网络化。具体做法:要求,每一位学生对每章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梳理知识),独立自主地按自己的方法对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加以归纳、整理和加工,使之系统化和网络化。如学习运动学一章后,学生将公式整理如下:(1)a=vt-v0/t→vt=v0+at作图v-t图象→x=v0t+at2/2两方程消t得:vt2-v02=2ax(对自由落体有a=g)(2)v0=0时:vt=at,x=at2/2→vt2=2ax(对自由落体有a=g),引导学生总结在相同的时间内各量的比值变化特点,如:v1:v2v3=?X1:X2:X3=?等等。要求学生每学完一章内容后就主动出一套试卷,这种方法充分表现了学生自主复习、自主做题、自己考察,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强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习性。根据学生梳理知识和出卷情况跟踪发现:凡梳理知识、认真出卷的学生,该章的测试成绩一定比较好。这样就使学生尝到了梳理知识、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好处,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从此树立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以上实例说明,教师灵活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包办完成的任务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完成,尤其是让学生自己也当了一回老师,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学习的劲头大了,课堂气氛好了,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Preface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临床症状:不同肿瘤可有相同的症状,也可出现特异性症状。2、一种肿瘤可以引起几类症状,而同一症状也可由不同肿瘤所引起。3、非特异性表现可以出现在肿瘤之前或同时被发现。4、非特异性表现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对症处理难于见效,常常需要反复多次或长期持续用药。
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亚急性小脑变性
最常见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小细胞肺癌多见)、Hodgkin病、乳腺癌。多数出现于肺肿瘤症状以前,有长达6年多的报道。少数在发现肿瘤以后出现症状,甚至迟于6年。
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
Peterson随访55例亚急性小脑变性伴Yo抗体阳性病人,最终52例(95%)发生了恶性肿瘤,其中卵巢癌26例,乳腺癌13例,其他妇科肿瘤和肺癌13例。症状:初为眩晕,恶心,呕吐,后出现躯干和肢体共济失调,语言不清,眼球震颤,复视,听力丧失,个别有吞咽困难,辨认能力下降,头痛,视力下降等。CT或MRI,早期无明显异常,晚期可见四脑室扩大,脑萎缩等。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人血清和脑脊液中Yo抗体阳性。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重症肌无力主要发生于胸腺瘤,约1/3。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疾病,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抗体(胸腺瘤免疫刺激)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破坏了受体,使神经肌肉的传导阻滞。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临床特征:①时好时坏,好与坏的变化可在数分钟内发生。②以眼睑和眼肌最常见,其次为脸部肌肉和口咽肌,肢体和颈肌受累也多见,但总是和眼睑、口咽肌无力相伴发生。③胆碱类药物治疗能使肌无力好转。
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诊断方法:
依酚氯胺(腾喜龙)或新斯的明药物试验。注射后肌无力会明显改善。
电生理检查使用3-5HZ的频率刺激神经后,90%病人的肌电位逐步减低。
实验室检查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有85%-90%呈阳性。主要鉴别诊断是肌营养不良症,神经精神因素引起的肌无力症,癌性肌无力(Lamber-Eaton)综合征。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治疗:手术为主:多数病人术后肌无力并不立即好转,要数月甚至数年内逐步改善。对症治疗:首选抗胆碱酯酶类药物,常用吡啶斯明或新斯的明。血浆交换:用于胸腺瘤术前准备,或用于重症病例。必要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类药物。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癌性肌无力(Lamber-Eaton综合征LES)指周围胆碱神经突触传递障碍疾病。主要发生于肿瘤病人(发生率达60%-70%),主要是肺小细胞癌,其他有肺腺癌,乳腺癌等。肿瘤症状出现前,约3周到4年不等,少数病人LES可发生于肿瘤症状以后。机制:是由神经接头处突触前膜钙离子通道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致使神经终末释放的乙酰胆碱不足,阻止了神经肌肉的传递。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临床表现:肢体肌无力,以下肢肌无力多见。以肢体近端肌群无力比远端无力更多,下肢肌无力重于上肢。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鉴别:与重症肌无力,有以下几点可供区别:1、在主动持续运动10-15s后,LES的肌力能暂时恢复,而重症肌无力不能;2、LES肢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而且在肢体主动运动后,腱反射会增强。重症肌无力腱反射正常。3、LES其他表现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口干、阳痿、便秘、脑神经受累也多见,常见上眼睑下垂。4、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人血清中可找到抗核、抗平滑肌、抗线粒体等自身抗体,但抗乙酰胆碱受体阴性。5、电生理检查常用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在肢体主动运动前后测量,CMAP显著上升。6、LES对箭毒敏感,对新斯的明反应欠佳。皮肤副综合征黑棘皮病
少见的良性肿瘤,本身不恶变,常伴有腹腔恶性肿瘤。60%为胃癌,其他有结肠癌、食管癌、胆囊癌、肝癌、胰腺癌、直肠癌;少见有肾癌、卵巢癌、宫颈癌、肺癌、甲状腺癌。大多数与肿瘤同时出现,也可发生于肿瘤确诊前后。初期为皮肤色素沉着,呈灰棕色或黑色,干燥,表面粗糙,逐渐增厚呈绒毛状,可进一步发展为疣状或疣状赘生物。皮肤副综合征常好发于颈、腋窝、乳房、腹股沟、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手掌和脚底皮肤往往有角化过度。约30%有粘膜受累,常见于颊、咽、外阴和阴道粘膜,眼睑等,还可累及喉,食管粘膜。用硝酸染色可见黑色素沉着于上皮基底膜。皮肤副综合征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以卵巢癌较多,其他可以是肺癌,胃癌,直肠癌,胰腺癌,鼻咽癌,乳腺癌,肾癌等。多数与肿瘤同时或先于肿瘤出现,少数迟于肿瘤出现。一般预后较差。临床表现与一般皮肌炎基本相同。但其起病急,进展快,皮肤病变较肌肉症状更为显著。皮损常初起于面部,典型为上眼睑出现红色斑,逐渐向前额,面颊、耳前、颈和上胸部扩展。四肢肘、膝、踝、掌指关节和指关节伸面也可有紫红色丘疹。肌肉受累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肌无力,类似于癌性肌无力。受累肌肉可有疼痛和压痛。没有皮肤病变,只有肌肉症状者为多发性肌炎。皮肤副综合征实验室检查:24小时尿肌酸增高,血清肌酸磷酸激酶、醛缩酶、α-羟丁酸脱氢酶、谷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治疗:1.控制肿瘤能使部分病人的症状好转,但恢复过程较慢。使用泼尼松或低剂量甲氨碟呤有助于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2.局部要避免阳光暴晒。可外用可的松软膏,肌无力用新斯的明治疗疗效欠佳。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柯兴氏综合征(Cushing)伴发Cushing综合征常见的肿瘤是肺癌,约占50%;其余50%是类癌、嗜铬细胞癌、神经母细胞癌、甲状腺髓样癌、胸腺瘤;较少见的有乳腺癌、卵巢癌、腮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组织合成和分泌ACTH前体或中间物质。在胸腺瘤、肺小细胞瘤伴Cushing综合征的肿瘤中提取了ACTH样多肽,它具有ACTH的生物活性,结构也类似。临床表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腹壁紫纹、痤疮、皮肤色素加深。肿瘤恶性程度越高者,Cushing综合征表现程度反而越轻。诊断主要依据检测血清ACTH和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若血清ACTH大于44PMOL/L,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大于552NMOL,则提示有异位ACTH分泌。
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治疗:1.治疗肿瘤。肿瘤得到控制后,ACTH水平下降,临床症状缓解。2.对症处理包括应用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药物,如氨鲁米特(氨基导眠能),密妥坦(邻对二氯苯二氯己烷)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促性腺激素综合征主要见于绒毛膜上皮瘤,在非滋养层细胞肿瘤中也常见,其中主要有肝癌,结肠癌,乳腺癌以及儿童的肝癌。临床表现:儿童期早熟,男性为第二性征早熟,女性有阴道出血。成年男性可表现为女性化或男性乳腺胀痛。生育期女性月经量少。过量的HCG可以刺激甲状腺,使部分病人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据检测血中HCG水平和尿妊娠试验阳性。治疗方法是治疗原发肿瘤。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低血糖症胰岛细胞腺瘤可以导致低血糖。有些非胰腺肿瘤也可以产生严重的低血糖。多见于间皮瘤、平滑肌瘤、纤维肉瘤、血管内皮肉瘤、神经纤维瘤等;还可见于肝脏肿瘤、肾上腺癌、胃肠道癌和其它肿瘤。这类肿瘤体积较大,重量均超过1Kg,常侵犯肝和腹膜后组织。临床表现为低血糖症,可伴发精神症状。诊断除测血糖外,主要是排除能引起低血糖的其它原因,包括饥饿,用降糖药过量等。治疗应先输入葡萄糖液,纠正低血糖,控制急性症状。然后治疗肿瘤,对已不适合手术,放疗,化疗的晚期肿瘤,可试以胰高血糖素治疗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高血钙以乳腺癌、肺癌、肾癌、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易发生。恶性肿瘤中9%有高血钙症。血钙波动在略有增高至20mg之间,尿钙排除量增多,血磷则降低或正常,尿磷亦可降低。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高肾素血症(高血压)常见肿瘤有肺癌、肾母细胞瘤、Hodgkin病、肾血管外膜瘤。引起肾素异常增加的原因是在肾脏肿瘤病人中,由于肿瘤压迫或浸润肾脏,使其缺血而致肾素分泌增加。再之,肿瘤细胞本身会异位分泌肾素。检测肿瘤伴高血压病人的血清,会发现肾素增高。高血压程度不一,从中度到恶性高血压,可伴低血钾和醛固酮增多。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抗利尿激素综合征(SIADH)肺癌多见,胸内肿瘤可刺激垂体后叶释放精氨酸血管增压素(AVP),可分泌类似抗利尿激素的物质。肺部感染(结核和肺炎)、中枢神经系统创伤、转移性肿瘤、药物(氯丙嗪、尼古丁、吗啡、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可引起.临床表现:主要是水中毒,可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甚至抽搐并有血钠降低。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诊断须有以下条件:①持续性低血钠,血清钠低于120mmol/L;②血渗透压低(通常<280mosm/kg);③尿渗透压超过血渗透压(≥500mosm/kg);④在不服用任何利尿剂的情况下,尿钠排除量连续超过200mmol/24h;⑤无血容量降低和征象;⑥肾功能正常;⑦肾上腺及甲状腺功能正常;⑧临床上无失水或水肿;⑨水负荷试验显示水排泄障碍。治疗:1.按水中毒处理。2.处理原发肿瘤。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类癌综合征:主要发生在类癌,但类癌不一定全发生类癌综合征,小肠类癌常见。也可发生在肾、胰、结肠和肺的类癌。非类癌中有类癌综合征的有肺小细胞癌、胰腺癌等。发病机理:类癌产生5-羟色氨酸、血管舒张激肽、组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各类症状。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临床表现:1、皮肤表现:皮肤潮红,始于脸部然后播散到颈、胸、四肢。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小时。发作时感皮肤灼热、麻刺、并有心悸、视物模糊、头晕、头痛。潮红可自发性或因情绪激动、疲劳触发;也可因饮水、进食、排便激发。麻醉、手术、钡灌肠和体格检查时,触摸肝脏也可引发皮肤潮红。其他有糙皮病、皮肤暴露处有鳞屑、色素沉着。2、胃肠道表现:常见小肠运动功能亢进,可腹泻,大便不成形呈水样,一天多达20-30次。.还可有腹痛,肠鸣音亢进。
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3、气管、支气管痉挛时,可闻及哮鸣音,类似哮喘,主要为呼吸困难。4、心脏病灶:表现为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狭窄,甚至可导致右心衰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很少受累。诊断:测24小时尿液5-羟基吲哚醋酸(HIAA),上升100mg以上(正常为2-8mg)。治疗:关键是治疗肿瘤,手术切除为首选。对症治疗可用5-羟色胺拮抗剂,如姜西麦(methysergide),赛庚啶对腹泻有效。生长抑素八肽(善得定)能使皮肤潮红改善,腹泻控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缓解气管类癌的症状有效。血液系统副综合征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肾癌,也可见于肾上腺肿瘤、肾脏良性病变、肝脏肿瘤、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病人中多见。红细胞增多的原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升高。促红细胞生成素来源:1.肿瘤细胞本身产生。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产生。在肾病病人中,则由肝脏制造。所以肝肾肿瘤的病人可有红细胞生成素增多。2.肾间质生成,肿瘤压迫了肾血管而产生肾缺氧,或者肾血管内有瘤栓导致肾缺血、缺氧,使肾脏分泌过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清红细胞生成素升高能确诊。红细胞增多症会造成严重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血粘滞度增高、血流减慢、血液有效携氧量下降。在绝大多数的病人中,肿瘤得到了控制后,红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对症处理有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减少血液粘滞度,可以服用少剂量阿司匹林等药物。血液系统副综合征白细胞增多有些肾癌、肺癌、胰腺癌、黑色素瘤、脑瘤、淋巴瘤在感染的情况下,可伴有粒细胞增多。这是由于肿瘤分泌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3和白细胞介素1的后果。无感染,非白血病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0×109/L,称肿瘤白细胞增多副综合征。无临床症状或脾肿大,外周血检查时发现。其特点为:1、白细胞总数不超过100×109/L;2、没有原粒或早幼粒细胞出现;3、血小板计数正常;4、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升高;5、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正常;6、没有PH染色体出现。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研发合同范本
- 杭州房屋合同范本
- 窗帘墙纸合同范本
- 沟通技巧与职场人际关系的建立
- 数字艺术社团创作与展现活动计划
- 社交媒体时代品牌传播的多元化路径
- 信用服务法律法规知识考核试卷
- 幼儿园小班的学前教育工作计划
- 可持续发展小班环保项目专项计划
- 2025年01月江苏南京师范大学教学科研岗公开招聘人才66人(第一批)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1
- 2万吨马铃薯深加工(淀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服饰品设计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颅脑横断层解剖09课件
- 2023年同等学力申硕英语真题
- 2023年04月广东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许可审查中心招考聘用医疗器械注册审评员(员额)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安捷伦N9020A频谱仪操作说明
- 孟氏骨折与盖氏骨折
- 我的妹妹-教学设计教案
- GB/T 30512-2014汽车禁用物质要求
-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 小学一年级硬笔书法入门25839教学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