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_第1页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_第2页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_第3页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_第4页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包括:血管内成分逸处血管外(通透性及完整性的改变):☆水肿、积液和出血局部组织血管内血量的异常

☆充血、淤血

☆缺血血液出现异常物质

☆血栓形成

☆栓塞

☆梗死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概念:充血(hyperemia)和淤血

(congestion)局部器官都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过去教材充血分类:

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一、充血(动脉性充血)概念: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

(arterial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hyperemia),简称充血。病变:局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一)常见出血类型原因:1.神经体液因素:

舒血管神经兴奋-神经兴奋性充血缩血管神经抑制-神经麻痹性充血2.局部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分类:1.生理性充血:2.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最常见致炎因子→轴索反射、血管活性物质→

细动脉扩张→充血(局部红肿)

减压后充血:局部器官、组织→细动脉张力↓压力突然解除→细动脉反射性扩张→动脉充血(四)病变及后果:1.肉眼:局部轻度肿胀,色泽鲜红,代谢增强,温度升高。2.镜下: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3、后果:(1)有利:细动脉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局部温度升高,机能活动↑。临床:热敷、红外线照射等致充血→代谢↑→治病(2)不利:脑充血:头痛、头晕;脑出血: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二、淤血(静脉性充血)概念: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於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淤血较动脉性充血常见,临床及病理意义较大,可发生于局部及或全身。(一)原因: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狭窄、闭塞→血液回流受阻→淤血例如:绷带包扎过紧、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肝硬变、肿瘤压迫等2.静脉腔阻塞:见于静脉血栓形成、瘤栓,侧枝循环不能建立。3.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血液搏出↓→静脉回流受阻→淤血左心衰→肺静脉血回流受阻→肺淤血肺心病→上、下腔静脉血回流受阻→大循环淤血*静脉血液坠积:长期卧床→肺淤血,褥疮。

*静脉调节神经麻痹:冻伤、烧伤。(二)病变和后果:肉眼:1、器官:肿胀、包膜紧张、边缘钝圆,质软,暗红。2、局部组织:暗红色(体表紫绀cyanosis)体积增大,代谢低下,功能减退,温度↓(局部血流淤滞,单位时间内通过局部的血液减少,组织代谢率↓,产热↓,毛细血管扩张,散热↑)镜下:1、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2、组织水肿或淤血性出血。后果:慢性淤血静脉压升高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血管基膜变性EC间隙变大通透性升高淤血性水肿(浆膜腔积液)淤血性出血(形成含铁血黄素细胞)实质C萎缩变性、坏死间质网状纤维塌陷,胶原纤维增生淤血性硬化(无细胞性硬化)(三)重要器官的淤血1.肺淤血:

多见于左心衰竭镜下:(1)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2)肺泡腔:水肿液、红细胞。

(3)心力衰竭细胞:巨噬细胞吞噬Hb形成含铁血黄素,心衰时出现称为“心衰细胞”(heartfailurecell)

(4)肺泡壁变厚和纤维化肉眼:(1)淤血肺肿胀,体积↑

(2)切面挤压见粉红色泡沫状液体。(3)肺褐色硬化(brownduration)。2.慢性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

镜下:(1)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窦高度扩张,充满血液(淤血区),肝细胞萎缩坏死

(2)相邻小叶淤血区相连(淤血带)(3)淤血区周边部肝细胞脂肪变性

(4)后期,间质纤维化,假小叶形成

(淤血性性硬化)肉眼: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槟榔肝(nutmegliver):

肝小叶中央因淤血呈暗红色,细胞萎缩;周边脂肪变呈淡黄色,两区域互相交织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似槟榔。长期淤血表面呈细小颗粒,犹如“猪皮”,→淤血性或心源性肝硬化(congestivelvercirrhosis)第二节出血(hemorrhage)概念:血液自心、血管腔内外逸,称出血。分类:按性质分:生理性、病理性按血液逸入部位分:内出血、外出血按血液逸出机制:破裂性出血、漏出性出血按出血大小和范围:血肿(hematoma)

淤点(echymosis)

体腔积血一、病因和发生机制(一)破裂性出血: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所致,出血量大。⑴血管机械性损伤:创伤⑵血管壁或心脏本身的病变:动脉瘤、粥样硬化、静脉曲张、心肌梗死、室壁瘤等。⑶血管壁周围病变侵蚀:肿瘤、结核、溃疡病。(二)漏出性出血:1、概念:

指→通透性↑→血液漏出2、特点:光镜下血管仍维持其完整性,但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间隙增大。因其发生在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又称“渗血”毛细血管前动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后静脉3、原因:⑴血管壁损害

①感染中毒:EHF,鼠疫,毒物。②淤血、缺O2③免疫因素:变态反应。④维生素C缺乏:EC间粘合质中透明质酸合成障碍。⑵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再障、白血病、骨髓转移瘤等→血小板生成减少原发性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

先天疾患:血小板功能不全、血小板颗粒缺乏症→血小板结构及功能缺陷→出血(3)、凝血因子缺乏:

先天性凝血机制障碍:少见,血友病等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VitK缺乏(IIⅦ、Ⅸ、Ⅹ↓)

肝脏疾病。DIC:消耗性凝血病。二、病理变化:(一)内出血:

体腔内:积血(血液、血凝块)。组织间隙:血肿皮肤、粘膜、浆膜:瘀点、瘀斑、紫癜。(二)外出血:咯血、呕血、便血、血尿等。三、后果:取决于出血量、速度、部位。漏出性出血:少→后果轻;多→重→休克破裂性出血:快

超过循环血量1/3→出血性休克

重要器官者→致命,如心包出血、脑出血

功能障碍:脑内囊出血→肢体偏瘫

慢性出血→贫血第三节血栓形成

概述:概念:在活体的心、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形成分发生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生理条件下血液保持流体状态及具可凝固性,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始终处于平衡,即保证了血液的凝固性,又保证了流体状态。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1、屏障:将血小板、凝血因子、ECM分隔开。2、抗血小板粘集:合成分泌PI2、NO、ADP酶3、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1)合成凝血酶调节蛋白:+凝血酶激活蛋白C(蛋白S)灭活Ⅴ、Ⅷ

(2)合成膜相关肝素样分子:+ATⅢ凝血酶、Ⅸ、Ⅹ等。(3)合成蛋白S4、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t-PA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一)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最重要最常见原因1.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血小板、XII*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VII

*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①粘附反应

(adhesion):

血小板粘附于局部内膜损伤处暴露的胶原。

血小板表面整合素多糖蛋白受体--vW因子—胶原②释放反应(releasereaction):

血小板颗粒的内容物向血小板外释出。

α颗粒:Fbg、PL4、PDGF、vWF

δ颗粒:ADP、Ca2+、5-HT等。

TXA2③粘集反应:ADP、TXA2为强有力的粘集介质。形成血小板血栓,此时为可逆性。同时内皮损伤→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酶原→→凝血酶(核心成分)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不可逆性

血栓多见于静脉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风湿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等病变的心血管内膜上。胶原暴露→活化Ⅻ因子释放组织因子(二)血流状态的改变正常:轴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边流血浆血流缓慢或涡流出现:血小板接触内膜机会↑凝血因子、凝血酶浓度↑内皮细胞受损伤→

→激活内、外源凝血途径→凝血凝血因子释放↑抗凝血因子↓静脉易形成血栓的因素:V>A4倍①血流缓慢②静脉瓣的存在③静脉血流停滞④壁薄:易受压⑤血液粘性↑心脏和动脉血流缓慢或涡流出现时,血栓易形成。例如二尖瓣狭窄或动脉瘤形成时。(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主要指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质和量的增高,血液高凝状态。1、遗传性高凝状态:少见

V因子基因突变→编码的蛋白使蛋白C失去抗凝血作用2、获得性高凝状态:1)凝血因子↑:

DIC、羊水栓塞、恶性肿瘤、溶血时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2)血小板增多或血小板粘性增加:如妊娠、产后、手术后、吸烟、高脂饮食等。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免疫性疾病→产生抗磷脂抗体

→血液高凝状态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一)血栓形成过程:1.血小板的沉积与凝聚2.血液的凝固(二)血栓类型:1、白色血栓(palethrombus)(1)形成过程:血小板粘集堆→珊瑚状小梁→中性粒细胞吸附纤维素网形成(2)特点:肉眼:粗糙、与血管壁连接紧密。灰白,质坚实的小结节或赘生物→白色血栓。是静脉血栓的头部(起始部)镜下:血小板小梁:珊瑚状,伊红色。(血小板/析出性血栓)白细胞:位于小梁表面少量纤维素网。红细胞:位于小梁间。(3)好发部位:血流较快部位:动脉、心室(瓣膜赘生物)。见于延续性血栓的头部。2、混合血栓(mixedthrombus)

静脉延续性血栓的体部。(1)形成过程:血小板小梁→漩涡→另一血小板小梁形成小梁间形成纤维蛋白网,网眼中RBC(2)特点:红白相间层状(又称层状血栓)粗糙干燥圆柱状,有粘连。(3)好发部位:房颤(左心房球形血栓)、动脉瘤内又称附壁血栓

混合血栓与死后凝血块的区别鉴别混合血栓

死后凝血块质地干燥,粗糙,质硬湿润,光滑,柔软易碎,无光泽富于弹性色泽红白相间,分层状均质暗红,鸡脂样与管壁头部与管壁紧密与管壁无紧密粘连的关系粘连3、红色血栓(redthrombus)(1)形成过程:血流缓慢(停滞)→红色血栓(形成同血管外凝血过程)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2)特点:镜下:纤维素网,红细胞。肉眼:(新鲜):暗红、湿润、具弹性。(陈旧):干燥、易碎、无弹性4、透明血栓(hyalinethrombus):见于DIC(1)好发部位:微循环小血管(微血栓)(2)特点:主要成分:纤维素(纤维素性血栓)补充:其他血栓的分类方法一、按血栓的部位分类:1.附壁血栓:贴附于心脏房室和血管内膜面的血栓。2.闭塞性血栓:引起血管管腔完全堵塞的血栓。3.球形血栓:见于左心房、二尖瓣口的上方。(猝死)4.赘生物:发生于心瓣膜上的附壁血栓。常为白色血栓二、按血栓的内容分类:1.细菌性血栓(腐败性):2.癌(瘤)血栓:三、血栓的结局1、溶解、吸收:纤溶酶、蛋白水解酶(WB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