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复活 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复活 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复活 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复活 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复活 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

目录明年工作计划NEXTYEARWORKPLAN人物形象COMPLETIONOFWORK作者介绍ANNUALWORKSUMMARY学习活动展示SUCCESSFULPROJECT1123导入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过?有没有因为什么事儿而“堕落”过?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寻找下答案。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常识积累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和有深度。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02章节PART故事情节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高潮(44-58段)结局(59-78段)04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开端(1-21段)01发展(22-43段)0203这里输入标题03章节PART学习情境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一年一度的校园话剧节到了,同学们想把《复活》(节选)内容搬上舞台。为了保证演出的成功,希望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共筹智慧。语文课代表正着手剧组的筹备工作,准备组建编剧、导演、演员(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海报设计、沙龙研讨五个小组。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原著内容,上网查找与原著和作者相关的资料,根据意愿自行选组。学习情境活动任务55%55%55%任务一:搜集作者资料,熟悉小说内容,设计演出海报。(演出前)任务二:把握人物形象,揣摩心理变化,撰写赏析文章。(演出前)任务三:举办文学沙龙,研讨小说主题,理解“复活”的深刻含义(演出后)搜集作者资料,熟悉小说内容,设计演出海报。要想演好这场戏,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必须走近作者,了解原著以及与原著相关的内容。我们先检查大家课前的预习情况。01任务活动一:交流展示《复活》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写于1889一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列宁评: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评: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交流展示写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关心人民困苦,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交流展示《复活》原著《复活》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小说主要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在出席法庭陪审时,发现被诬告杀人的玛丝洛娃正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于是良心觉醒,开始悔罪。他极力为玛丝洛娃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上诉失败后,又陪她流放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使她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求婚。交流展示小说以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陪她去西伯利亚为主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民的苦难,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广泛深入地再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生活画面,全面体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毁一切假面具”的创作思想。通读全文,梳理情节。从会面开始到结束,两个人的情感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以表格、表情或曲线的方式画出。可做文字说明。要求:任务活动二: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2.画出心理变化示意图写出你的阅读困惑。(一)梳理情节,复述故事。讲述表格的内容。主要内容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描写手法开端隔栏相见祈求宽恕认出身份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发展长凳交谈追问旧事回避躲闪高潮卢布插曲动摇犹豫讨要卢布结局结束会面决心救赎拒之千里(二)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图谱。1.首尾的情绪峰值。见面前和见面后的情绪是否一致?本次见面对两个人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因为这一点决定着后面情节的发展。2.情绪落差峰值。两个人情绪变化反差最大的是哪个情节?交流3:阅读困惑(两个小组)(一)第一组问题:(细节、“反常点”、作者的“画外音”)1.聂赫留朵夫去请求玛丝洛娃宽恕,为何想到“我在认罪”,“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2.当聂赫留朵夫问起旧事,请求宽恕时,为何玛丝洛娃以“那事早就完了”?3.玛丝洛娃讨要卢布的行为,为何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窘迫震惊?任务活动三: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04章节PART人物形象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是一个什么形象?从您和你的称呼变化中,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中多次描写她的外貌和神态,尤其是“笑容”的眼神,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一:思考讨论场景一:铁栅栏初见场景二:长凳交谈场景三:讨要卢布场景四:告别时分STEP1STEP2STEP3STEP4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他的心灵此刻正要完成一种重大的变化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全能视角的内心独白总结人物方法:以对话展开,心理描写、内心独白来刻画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全能视角的第三人称心理分析,深刻剖析两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来刻画比较诗人和聂赫留朵夫的感情不同?我爱过你;爱情,或许还没有在我的心底完全熄灭。但我已不愿再让它打扰你,不愿再引起你丝毫悲切。我曾默默地、无望地爱过你,折磨我的,时而是嫉妒,时而是羞怯。我是那么真诚那么温柔地爱过你,愿上帝赐你别的人也似我这般坚贞似铁。(普希金,1829)04章节PART研读主题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是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玛丝洛娃,有人说是托尔斯泰……请你结合文本,背景、情节,谈谈你的看法思考讨论: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典型意义: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体现了托尔斯泰思想转变后的精神追求。复活代表“精神的人”战胜“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非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完善。观点一:复活主要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观点二:玛丝洛娃人性与尊严的复活: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少女第二阶段:遭受抛弃、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我是苦刑犯,是窑姐儿……您是老爷,是公爵,您用不着跟我打交道,免得惹一身脏。你去找你的那些公爵小姐好了,我的价钱的一张十卢布的红钞票””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救你自己!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那肮脏的嘴脸!你走开,走开!“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和西蒙松一块走掉,就会使他自由”于是她下定决心不接受他的牺牲。2.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休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也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内体与村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衣看人性与尊严的时归《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追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感谢您的聆听!2020THANKYOU复活(节选)

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的情节,文章可以划分几个层次?2.找出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3.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预读先学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其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作者简介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复活》。作者简介情节梗概

《复活》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战争的重负、连年的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托尔斯泰日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人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带有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为鲜明,也最为突出。通读

·

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梳理情节。2143585978

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小组合作探究思考一:聚焦玛丝洛娃的笑,请补充下列表格。方法指导: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玛丝洛娃的笑反映的心理研读文本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同时又有几分对贵族阶级的蔑视。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笑容隐退,痛苦浮现。

对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以及他是否真诚悔过抱着强烈的怀疑,对之前他的所作所为心怀鄙薄。对这个曾经欺骗自己、现在却想救赎她的人,心怀不屑,甚至抱有敌意。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思考二:找出文中描写聂赫留朵夫犹豫和徘徊的相关句子,再分析其心理。方法指导: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反映的心理研读文本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为自己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深切地悔恨和自责,为曾经善良、纯真的玛丝洛娃现在的沉沦感到心痛。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聂赫留朵夫渴望“复活”,渴望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但是面对沉沦的玛丝洛娃,他产生了动摇。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虽然已经开始“复活”,但并不彻底,有时还会处于“摇摆”的状态。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在托尔斯泰笔下是一个矛盾、痛苦、已经决心迈出忏悔的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他开始坚定自己的想法,面对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既要拯救她,也要拯救自己,这也是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体现。思考三: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①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②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③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