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

如何让学生通过《听听那冷雨》一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以下是xx收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

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第一课时

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

(一)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xx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3、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三)小组讨论交流。

(四)明确

(1)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1)

(2)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3)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五)小结与作业

《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

第二课时

目标: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

2、展示目标

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1、自学成果交流

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2、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

3、共同欣赏文章第四段

A、学生齐读

B、学生自主赏析

C、教师讲解

三、提问:通过学习本文有何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文语言特点: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交流写“雨”诗句。

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先让学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内交流。如果学生找的不全,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找出后也可适当讲解。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听听那冷雨教案二:

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教学时间:20XX年12月11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夜(北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

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

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既然是声音,当然要在声音中体会,才能更加真切。下面老师先来朗诵一段,体会一段,虽然献的可能是丑,但希望能引出你们的美来。翻到课文第96页,看第五段。

大家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诵,对哪些句子特别有感觉?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台北,思绪却被绵绵的雨丝牵引到大陆,引用了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吟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诗句,又引用了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句子。李清照的这首词主要表现的是国破家亡的说不尽的惆怅,元好问的曲主要是表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慨叹,作者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凄凉、凄清、凄楚,但是毕竟与古大陆隔了25年了,又觉得有些迷茫惆怅,就变得“凄迷”了。后边作者又引用蒋捷的词,听雨,从少年听到中年,再到老年,历经人生百态,在冷冷的雨声中老去。却是在楼上、江上和庙里,始终不得归家,无尽的怅惘从心底里生起,可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呢!老师将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来表达:

感受文字:先生走在台北的雨巷,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却灵敏了他的听觉,牵走了他的思绪,占据了他的灵魂!那声音是李清照倚着窗儿眼睁睁地看着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风中飘摇的梧桐叶上的滴滴声,雨滴在梧桐叶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溅起的是无尽的愁滋味。那声音也是元好问在聆听一阵骤雨弹遍新荷弹出如珠似玉的声音后,所发出的“人生几何,休放虚过”的慨叹。那声音更是余先生历经风吹雨打,飘飘荡荡几乎迷失了自己之后心底最深沉的呐喊: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那声音虽然被一片海阻隔,却泛起了先生笼住心脏的悲伤怅惘。那声音就是古大陆的声音,那声音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声音,那声音就是故乡的声音。

2、接下来就由我们同学前后桌四人一小组,来个小组活动。活动项目如下:

确定一段你们最喜欢的写雨的段落;

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诵;

将解读化为优美的文字,小组间交流补充;

确定一个朗诵课文的代表和一个朗诵你们的体会的代表。

(时间是8分钟)

3、约三组学生朗诵评价,老师评价、指导。

朗诵小结:大家刚才用自己的声音解读了这篇美文,不仅读出了情感还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段的理解,看来余光中让我们同学来听听他的雨声这选择是对的。

4、现在我们或许能够更加明确地解决余光中要听的这冷雨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吧?我们用“这冷冷的雨声里有……”句子来形容。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来确定你们小组里能想到的最优美、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

小结: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从孩童走到中年甚至百发苍苍的人生岁月。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遥望故乡母亲永远不灭的乡愁。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身上涓涓流淌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见证古文明渐渐消散的无尽怅惘。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

三、总结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情多在雨声中”,张咏在《雨夜》里怕听雨声,因为那揪心的乡愁;余光中要听听那冷雨,也是因为乡愁。但余光中的乡愁不仅仅有一个漂泊游子“同乡会”式的乡愁,更有一个xx特有的文化乡愁。一花一世界,一雨蕴情怀,这世上的点点滴滴都有无限的风景,就需要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文中涉及的诗歌: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元好问《小圣乐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蟑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析: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点绛唇(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①燕雁:北来之雁。②商略:商量,筹划。③第四桥:又称甘泉桥。

④天随: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居松江甫里,曾乘扁舟渔樵于太湖。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韵译: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重点鉴赏第二联: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听听那冷雨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②鉴赏课文,体味文章中流淌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③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雨中蕴含的诗词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层解读作者在雨中寄寓的文化忧思。

重点难点:鉴赏课文,体味文章中流淌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当它一走进艺术世界,便带有了各种感情色彩:(从经典古诗中体会意象的主观色彩)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农作物得到滋润,这是喜雨。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时候,景致最美,这是好雨。

归纳:这是喜雨、好雨,心暖则雨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这是苦雨。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初冬时候,送别友人,离愁万千,这是寒雨。

归纳:这是苦雨、寒雨,心苦而雨寒。

雨本是平凡的景物,进入诗中就成为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抒情意象。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知道:听雨,其实也是一种心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情境下,听雨的感受也不同。(投影)

二、介绍作者

那么,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我们又会感受到怎样的雨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听听那冷雨》。(投影、板书课题)

1、检查预习情况

首先,回答预习时我们布置的问题:在本文中,听雨的人是谁?

整个情境中有没有听雨的“人”?--“他”

再具体一点:

是二十五年没有回家乡的“他”、是中年的“他”、是“发上下一点白霜”的他(他就是作者的化身)。

2、介绍作者

作者是谁?--余光中

(投影)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3、一起回忆他的作品:《乡愁》

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四年,海峡两岸已经阻隔了整整二十五年。(和文中的25年相吻合)“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对历史来说不过是一瞬间,对余光中而言,却是人生之中难得的壮年、有所作为之际。然而,在这样宝贵的二十五年里,他却只能漂泊异乡、浪迹天涯。一个游子的心中,会是怎样的情思?--乡愁!

(引导背诵《乡愁》,同时投影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他的诗歌中,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牵引着他对大陆母亲的牵挂。这种牵挂,血脉相连、割舍不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就让我们跟随着这位浪迹天涯、满怀乡愁的游子,走入台北的长巷短巷,风里雨里,一起“听听那冷雨”。

三、理清思路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文章中提示文章行文思路的语句。(拿起笔,划出提示性的句子。)

示范:第1小节“惊蛰一过,春寒加剧。”春寒料峭,雨季开始。“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什么呢?“想这样子的台北……想整个中国”。想的是什么?故乡,大陆。由现实生活中的雨写到思乡之情。

第2小节中“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依然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确:

第3小节中“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通过感觉写雨,重点写嗅觉。

第4小节中,“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这一段重点写看雨,用文中的话是:观雨。

第5小节中,“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第6小节中,“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

第7小节中,“各种敲击音和滑音密织成网”,都是写听雨。

第9小节,“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第10小节,“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还是写听雨。

第11小节中,“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现在雨下下来……没有音韵的雨季。”“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写雨的音乐,还是写听雨。

第12小节中,“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作者又回到现实。

2、总结:

根据大家的回答,文章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前2小节由雨季引出思乡之情,第3小节写嗅雨,第4小节写观雨,第5-11小节写听雨,第12小节回到现实。

(板书:雨季思乡嗅雨观雨听雨回到现实)

3、文章结构:

眼前--回忆联想--眼前(板书)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眼前的雨会勾起作者的乡愁?

请同学们从文章第一小节中找找理由。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投影)

“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二十五年里,漂泊异乡的游子,再也无法和大陆相融,只能寄情于淅淅沥沥的春雨、秋雨。几十年的情感时空,“一切都断了”,隔断了的不仅是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的自由来往,更在于年复一年地隔绝了往来的书信、亲人朋友的音讯和大陆故乡的真实消息。唯一不断的,“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只有雨还连着台湾和大陆,连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都阻隔不断的乡愁。

长期不能得到大陆的音信,只有从大陆来的寒流,才能给我带来一些安慰。只有在雨中,才能让游子感觉到:故乡,似乎就在身边;自己,似乎从没离去。

2、春雨勾起了作者对故乡、对大陆的思念之情,那么,在雨中,作者又品味到了怎样的故乡、怎样的中国呢?

我们一起来看“回忆联想”的部分。

(1)第2小节研习

“杏花。春雨。江南。”我们可以联想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天街小雨润如酥”。春天的雨,是少女,她温柔、清新。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她的衣袂飘过,天地万物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多美啊!美丽的中文!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方块字,就是汉字,因为每一个汉字一般占一个方块面积。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一个民族的精神就在其中。无论是霜雪云霞的美丽,还是雷电霹雹的骇人,它们一个个都寄托着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

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强烈地吸引着自己。可是,自己却“不能扑进她怀里”,这是怎样的愁苦啊!

(2)第3小节研习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投影)我们划上停顿的符号,再读一遍。

一个个镜头密集地闪过,在这个世界里,到处是雨,雨到处都是。它铺天盖地地袭来,把你整个儿包了进去。它下得酣畅淋漓,你只能听它,只能看它,只能沉浸在它营造的氛围里。(投影)

在这迷幻的雨气中,对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也钻了出来,在那雨里,嗅出的,是故乡的泥土气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里,萌动的是对大陆的回忆。

(3)第4小节研习

雨可嗅,雨里有故乡的泥土气息。雨也可观。

在美国的丹佛山住着,他想念着大陆的雨。

“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感到眼眶似乎也要裂开。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湖上几处山峰孤清寂愁苦,到了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下一场雨。

这样的灵感,这样的意趣,只有中国文化中才有。

在台湾“两度夜宿溪头”,看着那“润碧湿翠”的夜雨,他怀想的是“云缭烟绕,山隐水退”的宋朝山水。

台湾的山水,“雨意迷离,山也虚无”,却比不上那画里的山水。“而究竟……说不清楚了吧”,画里的山水和那大陆的记忆,早已分不开了。

雨,留在中国的诗词里,留在宋画的韵味里。作者的心,永远在那片出生的土地上,在那片土地上的悠悠历史里。

五、重点突出(分析听雨)

雨可嗅,雨可观,雨更可以听。

1、阅读第5小节回答问题: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明确:

首先是听觉上的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的秋雨。疏雨滴梧桐,滴,短促。点点滴滴,扰人心绪。骤雨打荷叶,打,噼里啪啦,乱敲一阵,无端带来一阵慌乱。

秋天的雨,本身听来就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而如今,在岛上回味起来,则多了一层凄迷。

(2)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明确:

不同。迷茫的是什么?--离开了这么多年,故乡是什么样子?亲友可都安好?“凄凉、凄清、凄楚”和“秋雨”的特点正符合,而“凄迷”更可见作者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3)这种“凄迷”的感觉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化用诗句,使感情更形象。

(4)朗读,投影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

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

(5)提问: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作者的处境与蒋捷相似,都是“饱经风霜”。面对萧萧秋雨,自然会想到自己的一生。

明确:

余光中去台湾时才21岁,“掉头一去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是雪满白头”。(投影)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少年时候,欢乐无忧,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客舟”一词就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惆怅和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更是凄苦无奈。(投影)

这一切,都与雨景交融一起。雨声让他沉静,让他找到灵魂深处的自己,雨在窗外召唤着那个迷失的灵魂。

(6)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

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2、研读第6-10小节

在第6-10小节里,作者一直在写雨的音乐。作者说“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

在大陆和岛上,听到的是一样的雨吗?我们对照着来看一看。

(1)第6、7小节里的雨是什么样的雨?

“韵律清脆可听”“温柔”“低沉的安慰”“温柔的灰美人”,是温柔的雨,是绵绵细雨。雨打屋瓦,奏出的是柔和的情韵。

(2)第9、10小节里的雨是什么样的雨?

第9小节里,我们看到了:四月里霏霏不绝的黄梅雨、七月的台风台雨、雷雨、滔天的暴雨,还有斜斜的西北雨。

四月的雨,绵绵不绝,我们可以联想到《岳阳楼记》里这样的文字: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哀。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投影)

雨声滴滴嗒嗒、没完没了,作者的心再也无法平静。就像“湿黏黏的苔藓”一样,“去国怀乡”的冷湿情怀,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对大陆的回忆,在心底越积越多,越发苦涩、厚重。

七月的雨,作者连用了“挟”“掀”“压”“泻”“扑”“弹”“刷”“鞭”“打”等九个动词,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什么样的雨?--雨下得那么急,那么有气势,显示出一份狂野。

在台湾,再也听不到大陆上那样温柔的雨,狂野的雨里,找寻不出一丝安慰,正像作者此时的心情,思念大陆,心潮澎湃,难以平复。

第10小节告诉我们,其实在岛上,也有绵绵细雨,可这样“潇潇”的雨,和江南的雨是那般相似。对故乡的记忆是那么清晰,作者听到岛上的细雨,只能是回想起江南。

(齐读、投影)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两种读法,比较一下哪一种更好。

--明确:

没加任何标点表明一气呵成,说明大陆在心中。作者思绪万千,一泻万里,对大陆的回忆,剪不断理还乱。

3、研读第11小节

雨是回忆的音乐,在回忆中,游子似乎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大陆。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是要回到现实的。历史在前进,它放弃了太多,甚至是那“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它“一下子长高了”,瓦屋变成了一幢幢无瓦的公寓,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里。(投影)

干涸的土地需要滋润,干涸的心田同样需要滋润,但从此,再也听不到雨打灰瓦的美妙音乐,回忆的凭借没有了,又拿什么来滋润游子思乡的心田?在这岛上,又能到哪里去寻觅文化的寄托?

七十年代的台湾,黑白屋瓦的公寓,雨,无声地降落。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投影)没有人去在乎那些能够温暖、安慰你心灵的东西,要寻找,也只能从几千年前留下的《诗经》里去找了。

如果从没接触过中华的传统文化,记忆里从没有过《诗经》的身影,那在这黑白的默片中,人又会是怎样孤寂地活着?

也许,居住在都市森林中的人们,早已没有了听雨的闲情逸致,即便有,他又能听到什么呢?大概只有雨滴打在坚硬的街道和水泥屋顶上所发出来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声音吧,而那差不多是一种让人厌烦的噪音。谁还能体会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