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广东省江门市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一模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全广东省江门市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一模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全广东省江门市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一模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全广东省江门市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一模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全广东省江门市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一模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江门市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一模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耱(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早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板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城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良性的,不能因为工业化而让乡村失去了它应有的韵味。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中因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时,西方一些国家很不适应,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一带一路”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2016年ll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际上是无意间送给中国人的大礼。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排除干扰,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人类谋福祉。(摘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有删改)材料二: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超然客公众号中国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始于西周,于春秋战国基本定型,于西汉完成记载。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通过官方推行,二十四节气才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2000多年以来,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不仅传承着二十四节气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一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选自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有删改,作者张勃系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链接材料】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雨水开始,至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春秋战因,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把握农时为第一步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B.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由此产生。C.西欧农业模式的产物——农药与化肥的副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来越大,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D.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应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有机肥料,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B.二十四节气是天文与农学两方面知识高度配合的体系,只能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产生,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C.长期以来,二十四节气被全国各地采用,为多民族共享,各族人民通过创造性利用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D.只有采取更加有组织、有计划的措施,使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日常农业生产,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才能保障国计民生。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农业。B.《吕氏春秋·审时》有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C.游牧文明的发展仅需要了解四季这种较粗的时序概念,没有细分节气的需求。D.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被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原因。(4分)5.张艺谋总导演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拉开了北京冬奥会的序幕。请你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结合你对冬奥会的认识,谈谈自己对这一设计的意图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化雪的日子巴金初春的微风吹拂着我的乱发,山脚下雪开始融化了。化雪的日子是很冷的,但是好几天不曾露脸的太阳在天空出现了。我披上大衣沐着阳光走下山去。我因为神经衰弱,受不了城市的喧嚣,两个月前便搬到山上来。在这没有一点波涛的安静的山居中,我的身体渐渐地好起来了。身体一好,精神也跟着好起来。心里很高兴。我觉得心里充满了爱:我爱太阳,爱雪.爱风,爱山,我爱着一切。充满了这种爱,我披上大衣踏着雪沐着阳光走下山去。我走了一半的路程,刚刚在一所别墅门前转了弯,便看见一个中国女人迎面走来。我一眼就认识她,站住叫了一声“景芳”。我知道她是上山来找我的。她跑得气咻咻的.肣上发红。她一把抓住我苦恼地说:“我实在受不下去了。”我看她这样子.听她这口气.不用问便知遠她又跟她丈夫吵架了。我想我又得花费半天工夫去劝她。“什么事情?是不是又吵了架?”她点点头。“什么事情?”她看我一眼,头靠在沙发背上,两手托着头.自言自语地说下去:“老实说,没有什么事情。我自己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我想我们这样住下去是不行的。我们也许应该分开。”"兹生,你一定给我想个办法。我没有勇气再跟他一起住下去了。”她求助般地对我说。“我问你究竟还爱不爱他?“我想了半天才想到这句话,我这时侠只希望他们两个能够和好起来。“我爱他。“她略略停顿一下便肯定地回答道。这个回答颇使我高兴。我以为问题不难解决了。我直截了当地说:“那么你还说什么分开的话?你既然爱他,那么一切都不成问题了。”不久伯和的颀长的影子就在我的窗前出现了他进了房间,便走到他妻子面前。在沙发的靠手上坐上,爱抚地摩她的肩头.低声在她耳边说:“景芳,回去吧。”“我们回去吧。不要在这里打扰兹生了。这一次又是我不好。”他站起来轻轻地拉她的膀子,一面埋下头在她的耳边说话。我祝福他们,把他们送走了。心里想,在这次的和解以后,他们夫妇总可以过五天安静的日子吧。但是就在这天晚上伯和一个人忽然跑到我这里来。我去给他开了门。他的一张脸冻得通红。他转身在房里走了两步,忽然猛扑似的跑到我身边,抓住我的左膀,烦躁地说:“兹生,你帮助我!”“什么事情?告诉我。“我吃惊地问。“兹生,我不能够支持下去了。你说,你说应该怎么办!我对景芳……”“伯和,你不应该这样折磨景芳。她至今还爱你。你为什么老是跟她吵架?你说让她一点儿也是应该的。况且她的脾气并不坏。”“你不了解我们的情形。”“那么是谁的错?难道还是她的错?”“那自然是我的错,我也承认。她没有一点错。”这答语虽然是我意料不到的,但是我却高兴听它。我想抓住这一点,我就可以解决他们的争端了。我便追问下去:“你究竟为什么一定要那样做?你既然知道自己错了,难道就不可以从此改过来?”"兹生,相信我,我说的全是真话。”他开始申诉般地说,“我的确爱过景芳,到现在还爱她。我也知道她还在爱我。然而一一”他停了停,沉思般地过了片刻,这时候他把一只手压在额上。我也注意他的前额。我看见他额上已经挂满汗珠了。超然客公众号”然而我不愿意再爱她了。”他突然放下手急转直下地说,态度是很坚决的,仿佛爱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爱是很痛苦的。从前她也曾使我快乐,使我勇敢。然而那些日子已经过去了。你知道我的思想变了……”“我有了新的信仰,我不能够再像从前那样地过日子。我要走一条跟从前相反的新硌.所以我要毁弃从前的生活。”他像朗诵一般说着这些话,可是我依旧不能够了解。他继续说下去:“然而她却不能够往前走了。她不赞成我的主张。她要过从前的生活。这也许不是她的错。然而她却使我也留恋从前的生活。她爱我,她却不了解我的思想,她甚至反对它。现在是她使我苦恼,使我迟疑了。”“我最后想到一个办法。我想只有让她离开我。于是我故意把自己变成一个残酷无情的人,常常无缘无故地跟她争吵,这只是为了使她渐渐地对我失望,对我冷淡,使她不再爱我,使她恨我……”这番话来得很突然,很可怕,我从前完全不知道。但是现在我却更同情景芳而更不了解他了。我甚至觉得他的举动太不近人情,我便带了点气愤地说:“她的意思是对的。这是她的权利,你不能够强迫她。”这一下又使他突然沉下脸来。他颓丧地落在沙发里埋下头坐了半晌。于是他站起来,失望地说:“我走了。”便拿起大衣披在身上开门走了。我的神经受到这些刺激以后身体又坏下去。我在家里躺了十几天不能够出门。等我病好拉着手杖下山的时候,已经是晴朗的仲春天气了。伯和夫妇并不曾来看过我的病。在我的病快好的时候,我接到他们两个署名的一封信,是从马赛寄发的,说他们已经买了船票,就要动身回国了。1934年秋,上海(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我”的身体时好时坏,都与调解伯和、聚芳夫妇之间的矛盾有关系。B.虽然夫妇常常吵架,以致景芳产生了要离开伯和的想法,但是她仍然爱着他。C.伯和是一个青年留学生,他追求进步,有了新的信仰,不愿为个人感情所累。D.伯和夫妇最后写信给“我”告知他们动身回国了,说明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解决。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景芳、伯和夫妻吵架,先后到“我”这里寻求帮助,情节一前一后,有略有详,有舒缓有激烈,最后在伯和的倾诉中点明吵架的根本原因。B.全文略写景芳,“我”下山在别墅门前转了弯便遇见了她,接下来寥寥几笔,就刻画了她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C.文中伯和向“我”倾诉,几个“然而”引出对内心世界的大段表述,跌宕起伏,缠绵婉转,却又清晰坚定,把伯和的复杂情感与痛苦根源表露无遗。D.有人评论巴金的文笔,“是用心血和胆汁浸润过的燃烧肴激情的炽火”,本篇小说也符合这个特点,酣畅、激越而宫有诗意,使人深受感染。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找”这一人物形象。(4分)9.小说以“化雪的日子”作为标题,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义言文,完成10~14题。宣德三年二月,上御文华殿,谕侍臣曰:“治民有本末,制田里,设学校,本也。不幸而有愚顽者,然后刑之,然观肉刑,则过于惨。”侍臣曰:“古人用肉刑,则人人自爱而重犯法。至汉文帝除之,句是人轻冒法。”上曰:“古人教民之道周备,故犯法者少,后世教民之道不至,故犯法者多,未必系内刑之存否。隋、唐以后,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亦良法也。汉文除肉刑,唐太宗观《明堂针灸图》,禁鞭背,皆后世仁政。汉、唐享国长久,有以哉!”六月,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上问:“何如?”对曰:“太宗自十五六年,数疾不视朝,凡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许计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成。”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四年秋七月,户部上户口登耗之数,上曰:“隋文帝户口繁殖,自汉以来,皆莫能及。议者以当时必有良法,享国不永,故无传焉。此未必然。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隋文克勤克俭,足致富庶,岂徒以其法哉?大抵人君恭俭,则生齿日繁,财赋打然充足。”五年春正月,吏部奏选辟。上曰:“省辟,安民之道。唐、皮廷官惟百,夏、商官倍,秦、汉以下,设官益多,何也?”侍臣对曰:”时不同也。”上曰:“唐、虞、三代,事简民淳,不可比拟,唐太宗定内外官七百三十员,去古未远,亦可为法。”侍臣对曰:”然必君心清,则事简,则官可省;官省,则民安矣。若政务庞杂,小人幸进,则冗食者多。”上嘉纳之。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节选自《明史.本纪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B.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C.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D.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法立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文中的太宗指明太宗永乐帝。B.吏部,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隋唐、五代时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史部尚书,掌管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制动等事务。C.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也指祖、父、子三代或曾祖、祖、父三代。文中取前一个含义。D.赞曰,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多置于篇末,如《汉书》《后汉书》篇末的“赞”。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宗认为,肉刑虽然可以让人敬畏法律,但是过于凄惨,所以汉文帝、唐太宗等明君都主张废除肉刑,推行仁政。超然客公众号B.太宗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贿受贿,贪腐之风开始盛行。宣宗认为除恶一定要从根本解决,于是决定罢免当时的大贪官刘观。C.宣宗认为,精简授官,可使百姓安宁。侍臣认为君王内心清净,就可简约政市,精简官员。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侍臣的意见。D.宣宗即位以后,官吏称职,政治稳定,法度修明,仓库充实有余,百姓安居乐业。史官将这一时期和他父亲仁宗所在时期合称为“仁宣之治”。13.把文中画横线的旬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l)后世教民之道不至,故犯法者多,未必系内刑之存否。(2)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l4.文本二说宣宗时期“蒸然有治平之象”,请根据文本一概括出现这种气象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木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竹宋词,完成15-16划。江城梅花引王观年年江上见寒梅。暗香来,为谁开。极是月宫、仙子下瑶台。冷艳一枝春在手,故人远,相思寄与谁。怨极恨极嗅香蕊。念此情,宋万里。暮霞散绮。楚天碧、片片轻飞。为我多情,特地点征衣。花易飘零人易老,正心碎,那堪寒管吹。15.下列对这节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暗香来、为谁开”轻轻一间,道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冷。B.上阕借古人“折梅赠远”习俗表达了对身处远地的故人的思念。C.“怨极恨极”与“那堪寒管吹”之语,揭示了人生易逝的主题。D.整首词就像是跟所见的寒梅深情地对话,更觉无人倾诉的孤寂。16.试比较“暮霞散绮。楚天碧、片片轻飞”与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境的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赋”多铺采捆文,善用修辞,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谴责统治者对搜刮的财物毫不珍惜视为泥土和沙砾。(2)儒道两家都常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煎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千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3)“雁”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孤寂落寞、忠贞不渝等情感,比如唐代诗句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8~20题。中国年,一处一处、一片一片中国红。在中国人眼里,红色从来都代表喜庆、热烈,红得______________,红得______________,红得______________。中国红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幸福的表现。中国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承载传统,更承载了希望,承载着未来。中国年,是欢乐中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象征;中国年,它饱含着一种希望的力量和春意盎然的冲动,其中孕育的是积极向上的美好。中国红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我们欢呼着民族兴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凝结着中国红。这是因为红是血液,红是心愿和祝愿,红是信仰和精神。中国年,是人们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诠释在一个喜乐的日子里,用红色渲染,用红色烘托,红色是中国年的代表,是华夏文化的______________,是幸福的化身。中国红,中国年,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土生历史的厚重,是生活中珍贵的情怀。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喜笑颜开兴高采烈喜闻乐见图腾B.喜笑颜开载歌载舞喜闻乐见标志C.喜气洋洋兴高采烈雅俗共赏图腾D.喜气洋洋载歌载舞雅俗共赏标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红,属于世界更属于中国,我们欢呼着民族兴旺,我们每一入中国人骨子里都流淌着中国红。这是因为红是血液,红是信仰和精神,红是心愿和祝愿。B.中国红,属于中国,更屈于世界,我们欢呼着民族兴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流淌着中国红。这是因为红是血液.红是心愿和祝愿,红是信仰和精神。C.中国红,屈于世界,更屈于中国,我们欢呼着民族兴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凝结着中国红。这是因为红是血液,红从心愿和祝愿,红是信仰和精神。D.中国红,属于中国,更屈于世界,我们欢呼着民族兴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凝结着中同红。这是因为红是血液,红是信仰和朸神,红是心愿和祝愿。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超然客公众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______①________。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______②________,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当三联书店提出想重刊此书时,我又重头读了一遍。我不能不为当时那股闯劲所触动。_______③_______,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走了样,就是失之片面。B.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C.常常难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D.常常难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走了样,就是失之片面。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旬,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要求:结合图片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信息和理解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B项逻辑顺序有误。对应材料一的第二段“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可知先有天人合一哲学,进而孕育二十四节气;且整个第二段都可看出运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是重农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选项中“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表述都颠倒了逻辑先后顺序。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合信息和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选项中有些内容是整合多段的信息而成,有些不一定有原句表述,在原文的基础上推断成立即为正确。A项由材料一第三段可以推断得出。材料中提到化肥给环境与生态带来的副作用,化肥是无机肥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中强调的二十四节气尊重自然的理念,可得出“应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有机肥料”这一说法成立;材料中的“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对应选项里的“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的表现,“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对应选项中的“种养结合”;“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方式”对应“循环利用”。所以信息符合,推断成立,A项正确。B项“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于文无据,虽然从材料二第二段可推出“二十四节气需要天文与农学知识高度配合”,材料一第五段也明确指出“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但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这一事实,以及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性,并不能作为中国早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证明,因此这一结论于文无据。且不同文明体特点不同,并无优劣之分。C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属于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四段中“传承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和“创造性利用”之间是递进关系,选项中将“创造性利用”表述为方法途径,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观”表述为结果,曲解了句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才是由此产生的结果,而且“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内在统一的,并非“丰富多彩”。D项“回归日常农业生产”信息概括不全。原文还包括“生活日用”,从“国家祭典”“习俗活动”“文艺作品”这些词语也可以得出。“才能保障国计民生”也夸大了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作用。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做题时应先明确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一的观点包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两方面,还要熟悉运用各种论据进行论证的常见方法,这样才能准确判断。A项为事实论据,说明中国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可论证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B项属于道理论据,引用《审时》中“三才”思想与农业关系的论述,证明中国古代农学思想发达是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条件之一;C项以游牧文明和材料中的农耕文明进行对比论证,说明游牧文明不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从而证明具有农业基因的中国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D项虽是事实论据,但是支撑的是材料二的观点,论证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且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各族共享的观点。4.①中国古代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和发达的农业作为先决条件;②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知识与农学高度配合是必要的技术条件;③中华文明是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明模式;④秦汉时的郡县制为二十四节气的推广和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答对一点计1分,共计4分,高度概括即可。超然客公众号)【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材料信息和整合概括的能力。分别从材料一的第二段、材料二的第二段、材料一的第五段和材料二的第三段提取出相关信息,并且从基础、技术、文化、制度四个方面进行概括。5.①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选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冬奥倒计时,表达民族自豪感。②借冬奥会推广中国文化: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③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④表达希望与祝福:立春预示严寒结束,春天到来,也是冬奥会蕴含生命力与希望的最好象征。(或者与本届冬奥“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吻合。)(任答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作答时应先提取材料(包括链接材料)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的阐述,并与冬奥会的特点及精神对接,不应泛泛而谈。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有一定的了解。6.B【解析】A并非“都”有关系;C“没有为个人感情所累”,理解错误,文中伯和已经深为个人感情所累;D共同署名写信,一起回国与矛盾解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7.B【解析】文中没有外貌描写,也没有心理描写。8.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①“我”热爱自然与生活,厌倦城市喧嚣,心中充满爱。②“我”关心朋友,真诚助人,是伯和夫妇矛盾的调解人。③“我”对个人感情与信仰之间的冲突还不能理解,如“我”对于伯和的变化,充满困惑。④小说中的“我”反应了作者及那一代青年思想上的成长过程。(本题共计4分,答出文中的“我”是“知识分子”1分,其他四点任答三点给3分。)【解析】人物形象分析题先点明身份,再重点分析形象特点,最后归结到形象意义,点出“我”与作者的联系。9.①标题“化雪的日子”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②化雪的日子很冷但雪化后便是阳光和温暖;③“化雪的日子”象征了伯和与景芳在新旧生活与信仰之间冲突、挣扎、蜕变的过程。(手法2分,如只答“双关”给1分;表层意和深层意各2分。)【解析】先答手法,再答表层意与深层意。10.C【解析】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11.B【解析】吏部只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武官选用由兵部掌管。12.A【解析】“肉刑可以让人敬畏法律”是侍臣的观点,“所以”的因果关系在文中也不明朗。13.(1)后代教导百姓的方法不周到,所以违犯法律的人增多,不一定在于肉刑存在与否。(共4分,计分点在“至”“系”“存否”及句意。)(2)过了几个月,(皇上)就命刘观去巡视河道,而让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投进监狱。(共4分,计分点在第一个“阅”字,“寻”,“下狱”及句意。超然客公众号)14.①废除肉刑;②惩治贪官;③恭俭爱民;④精简授官。(任答三点得3分。)【解析】根据文意,高度概括,如果照抄原文,不给分。附参考译文:宣德三年二月,皇上驾临文华殿,对身边大臣说:“管理百姓有主次,制定田亩制度、开设学校是根本,不幸出现愚蠢冥顽的人,才对他施加刑法。然而我看肉体惩罚太凄惨了。”皇帝身边近臣说:“古人施加肉体惩罚,那么人人自我爱惜而把犯法看得很重。到了汉文帝废除肉刑,从此人们轻易违犯法律。”皇上说:“古人教导百姓的方法周密完备,所以违犯法律的人少;后代人教导百姓的方法不周到,所以违犯法律的人增多,不一定在于肉刑有没有。隋唐以后,用鞭笞、杖责、服劳役、流放、处死作为五种刑罚,也是好的刑法。汉文帝废除肉体惩罚,唐太宗观看《明堂针灸图》,禁止鞭打脊背,都是后世的仁政措施。汉、唐国运延续长久是有原因的啊。”三年六月,皇上告谕朝臣说:“对于贪污腐浊的风气该怎么办?”杨士奇回答说:“贪污风气从永乐末年开始,现在更加严重了。”皇上问:“(到底)如何了呢?”回答说:“明太宗从十五六年以来,曾经多次身染疾病不上朝,身边的侍臣就请托行贿受贿,公然横行,毫无禁忌。”杨荣说:“在那个时侯,只有方宾有贪污之名。”皇上立即回头问杨荣说:“当今贪污最厉害的是谁?”回答说:“没有比刘观更厉害的了。”杨士奇说:“风纪端正严明是用来约束百官的,风纪长官如果这样了,那么没有才能的御史就会效仿他,御史奉命巡查四方,那么不贤能的官员都会效仿他。”皇上叹息说:“除恶一定要从根本解决,不过如果罢免刘观,谁来取代他呢?”杨士奇说:“通政使顾佐清廉公正很有威严。”杨荣说:“顾佐担任京都府尹,能够禁止防范下属官吏(腐败),政治清明,革除了很多弊端。”皇上高兴地说:“顾佐竟然这样能干!”过了几个月,就下命让刘观去巡视河道,而让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投进监狱。四年秋七月,户部呈上户口增减数字,皇上说:“隋文帝时期户口增长,自汉以来都比不上。议证者都认为当时一定有好的法度,只是因为隋朝统治时间不长,所以没有流传下来。其实未必这样。法律依存于人,理财是国家的大事,汉唐开始执政时制订的法律不能说不好,可是子孙征用民力纷纷兴起,耗费财政没有节制,国家不可能不衰败困苦。隋文帝能够勤劳节俭,足以使国家富庶,哪里只是因为法度呢?大概君王恭谨俭约,那么国家人口就会一天天多起来,财物赋税自然充足。”五年春正月,吏部上奏选拔征辟官员。皇上说:“精简授官,是使百姓安定的方法。唐尧、虞舜设置官职只有一百个,夏商官员翻倍,秦汉以来,设置官员增多,这是为什么呢?”近侍大臣回答说:“时代不同的原因。”皇上说:“唐尧、虞舜、夏商周三代,事情少,民风淳,不可比拟。唐太宗设定内外官七百三十员,距离古代不远,亦可效法。”近侍大臣回答说:“这需要君王内心清净,那么事情就少;事情少了,那么官员就可精简;官员精简了,那么百姓就安宁了。如果政务多而杂,小人因侥幸而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