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短诗五首九年级下册同学们可以看看这首诗,和以往我们学习的“李白”“杜甫”有什么区别?这是早期以白话为基础创作的诗歌。自“五四”前夕“新诗”诞生以来,通过诗人不断的探索、发展和创造,产生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五位诗人的诗,去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韵与哲思。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1、朗读诗歌,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3、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沈尹默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月夜》知识必备《月夜》写于1917年,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创作背景知识必备新
诗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初创阶段,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新诗也被称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文体知识知识必备划分朗读节奏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韵律节奏: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短长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同学们,先来给文章划分一下朗读节奏吧。整体感知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呢?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谈谈。细读感悟1、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象特征氛围霜风月光树猛烈寒冷明亮皎洁高大营造了霜风寒月的幽静氛围。2、诗人是怎样修饰这些意象的?诗人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光”。“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和力量;“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用“顶高的”修饰“树”,这树给人一种昂扬的姿态!3、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拓展资料《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正是“五四运动”前夕。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结合写作背景,想一想诗中的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3、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我”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文章主旨1、运用白话,语言凝练含蓄。这首诗只有四行,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语言凝练而含蓄,具有新诗之美。2、意境清新,含而不露。这首诗的意境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行诗含义很广,诗中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造出浑然天成的画面与意境氛围。写作特色作者简介戴望舒
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萧红墓畔口占》《萧红墓畔口占》知识必备萧红
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成就很大的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人物链接知识必备创作背景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人狱,并受伤致病。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依旧的祖国山河及挚友的逝去,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知识必备划分朗读节奏同学们,先来给文章划分一下朗读节奏吧。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1944年11月20日pànmàn萧红墓畔口占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闲话: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整体感知诗歌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我”不远万里行了六个小时的路,来到萧红墓前送一束红山茶。细读感悟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呢?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谈谈。1、你怎样理解标题之中的“口占”二字?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口占”说明这首诗不是作者刻意为之的,而是文学素养的沉淀与情感的自然流露。2、这是怎样的长途?是“走了六个小时的”,是“寂寞的”。作者是在怎样情况下走了六个小时?创作背景“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3、如何理解诗中的“山茶花”?“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抹亮色,茶花历来被赋予高洁、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赞美和激赏,也寄托了作者对她的深情悼念。诗人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呢?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4、“我”用了六个小时才能过来,却只“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你感受到了什么?“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的内心的沉郁。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是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的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形成对比,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5、诗人说“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而这种等待是怎样的?这种“等待”是漫长、痛苦、难以忍受的,萧红的生命也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6、“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中“却”字表现出了什么?“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7、诗人在萧红墓畔时怀着怎样的情感?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③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本诗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祭奠亡友的所行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文章主旨
语言平实,言简义丰全诗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的语言,没有过多铺陈,没有华丽辞藻。叙述十分简洁,简单描述诗人去萧红墓前凭吊的事,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发出来。写作特色作者简介卞之琳
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其创作的新诗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断章》知识必备划分朗读节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1935年10月同学们,先来给文章划分一下朗读节奏吧。shì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整体感知细读感悟你读出了什么哲理?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谈谈。1、诗中的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但“风景”在此是一个抽象词汇,读者可以自己去填充,由“桥”可以想象桥下的流水淙淙,河岸绿竹葱茏、野花摇曳,江上悠扬的船歌,林间清脆的鸟鸣等,画面明净和谐,静穆清澈。第二幅画面:“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在绿竹野花之间,你在欣赏这如画美景,但是却有人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你”成为了别人的风景。这两幅画面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是“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的时候发生了联系。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你”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中,“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的窗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光给“你”一片梦幻般的宁静与惬意。“你”在欣赏着如梦如幻的夜色,正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样的“你”进入了“别人的梦”,给别人带来愉悦。前三幅画面中呈现的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第四幅画面则通过联想展开,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3、诗中主客流转是如何体现的?你风景看风景的人看桥上楼上明月你的窗子别人的梦装饰前两句:看似互不相关的两个画面,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后两句:“你的窗子”与“别人的梦”本互不相关,因“装饰”产生了关联。(主、客体)(客体)(主体)(主体)(主、客体)(客体)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平衡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有意还是无意,都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梦这几个典型意象,诗人通过调度和安排,让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阐释了诗人智慧思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文章主旨
建筑美
第一句:8个字第二句:9个字第三句:9个字第四句:8个字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建筑,完整、协调,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写作特色
语言美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类似“顶针”的手法,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
画面美
诗歌虽没有对风景着力描绘,但“桥”“楼”“看风景的人”等惹人联想:水、船、树、花、竹、山、船歌、鸟鸣……若隐若现的虚化背景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人与物的框架勾勒出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作者简介芦荻
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风雨吟》知识必备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最深重苦难的时候。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海边的风雨十分熟悉。那时诗人平日熟悉的各种景象发生了巨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创作背景知识必备划分朗读节奏同学们,先来给文章划分一下朗读节奏吧。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1941年12月duò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整体感知细读感悟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呢?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谈谈。1、“卷”“奔”二字写出了怎样的场景?“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风雨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奔”字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滂沱之势。“卷来”“奔来”一前一后,把风之狂暴、雨之凶猛、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写足,充满了强烈的动感与巨大的冲击力。2、诗人把“郊原”和“房舍”比作什么?有什么作用?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郊原”比作海,将“房舍”比作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极富画面感,形象地写出了郊原和房舍在风雨中的状态,表现了房舍的渺小和飘摇不定,突出了风雨之大、情势之恶劣,暗示作者心中的恐惧、不安。通过写郊原、房舍,描绘了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3、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一方面,“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忧惧不安的心理。另一方面,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4、诗中的大地和风雨分别指什么?“大地”指的是风雨如晦的中国,“风雨”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又指社会上的风雨(社会的灾难)、人生的风雨(人生面临的坎坷与困难)。结合时代背景,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华大地上的腥风血雨。5、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画面,在颇有象征意味的“风雨”中,作者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表现出其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文章主旨1、用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勾勒画面,意境雄浑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卷”和“奔”体现出自然的伟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风雨之后,“郊原”化作“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雨的滂沱如注的场景,营造出极具气势的雄浑意境。写作特色2、意蕴丰富,给读者以想象空间结合写作背景,可见作者赋子“风雨”这一意象以丰富的象征意义。整首诗作,体现出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的多层意蕴,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3、音乐美和形式美押“来”“海”韵。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节奏整齐。作者简介聂鲁达
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统一》知识必备划分朗读节奏同学们,先来给文章划分一下朗读节奏吧。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整体感知你读出了什么哲理?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谈谈。细读感悟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1、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花叶2、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拥有怎样的万千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3、怎样理解“整片大地都是一朵花”?把“大地”比喻成“花”,“花”在世人眼中是“美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饭店小额入股协议书
- 饭店招聘厨师协议书
- 酒吧卡座外包协议书
- 2025年员工培训计划全攻略
- 农家乐入股合同协议书
- 项目文明施工协议书
- 养老院老人退养协议书
- 判决书双方协商协议书
- 酒店转让居间协议书
- 设备临时使用协议书
- 2025年商法知识竞赛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威海】2025年山东省威海技师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9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第六届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机械租赁投标服务方案
- 2025年北京市朝阳区九年级初三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
- Unit1-Unit2重点短语(背诵版+默写版)外研版英语新七年级下册
- 《抗休克药物治疗》课件
- 《2024 3572-T-424 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规范 第 3 部分:供餐》知识培训
-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教材字词打卡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