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年度布局规划和月度固定资产需求计划编制_第1页
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年度布局规划和月度固定资产需求计划编制_第2页
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年度布局规划和月度固定资产需求计划编制_第3页
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年度布局规划和月度固定资产需求计划编制_第4页
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年度布局规划和月度固定资产需求计划编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5~2010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措施,是促进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加快制定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地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对提高全市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全国、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总体规划,结合泉州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农业比较优势分析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改革开放25年来,国民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农业资源优势我市枕山面海,整个地形呈“E”型并向东南方向开口,有利于东南季风过境,对发展农、林、渔业极为有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太阳辐射量高,无霜期长;海域辽阔,海岸线长421公里,浅海滩涂118万亩,10~4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224.85万亩,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运输、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滩涂养殖、水产加工潜力巨大,具有发展“蓝色产业”的优越条件;属低山丘陵地貌,耕地202.17万亩,山地丘陵1021万亩,占陆地面积的62.18%,有大量的中低产茶园、果园可开发,具备发展“绿色产业”的条件;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气候区,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有动植物、微生物近万种,农业名、特、优、新资源众多,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有利于我市参与国内、国际农业分工,发展质量优、规模大、品牌强、效益高的优势农产品。(二)市场区位优势我市是沿海经济开放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25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资源、资金合理有序流动。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拥有各种综合性和专业农副产品集贸市场300多个,年交易额近100亿元;农产品购销公司300多个。数十万供销大军和遍布国内外的销售网点把我市与全国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逐步与世界大流通融为一体。区域内交通发达,通过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与国内外实现客货快捷、方便到达,对主要出口目的地港澳台、东南亚和东亚物流通畅,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商品率、外向度提供了现实条件。(三)产业规模优势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2003年农林牧渔业比重为34.5∶1.6∶29.3∶34.6,粮经产值比重为36.9∶63.1。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推进,并向“两高一优”农业和特色农业方向发展,形成了一批以集约经营、出口创汇为目标,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特点的开发性、效益型生产基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步伐加快,“订单农业”、“合同农业”、“股份合作制农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进一步扩展,逐步成为我市农业经营的主导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9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50多万户,通过组织“252”特色农业产业基地、“4121”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1168”蓝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区域特色产业带的形成,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供了产业基础。(四)经济发展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具有侨乡特色的建设路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GDP达1380.11亿元,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农业、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87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195元。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作物、畜牧和水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农业对外开放呈现良好态势,至2003年,全市共批准农业外商投资企业193家,总投资4.4亿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按新口径)3.86亿美元;我市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按出口货源口径,下同)近1.6亿美元。较为发达的经济为发展农业、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供了物质条件。(五)环境条件优势一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二是农业生态和防灾减灾体系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达58.7%,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农业科技工作网络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南安等4个县(市)列入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农村科技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四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已形成农技推广、农业机械、植物保护、种苗和农资供应等五大服务体系,并逐步把服务领域扩展到资金、信息、购销、运输、贮藏、加工等方面,涌现出300多家中介组织和专门协会,涵盖农林牧渔业,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供强有力支撑。(六)侨台联动优势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有670多万人,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台湾同胞中约900万人的祖籍在泉州。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全球构成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是我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重要力量。我市对台区位优势突出,与台湾自然条件相似,两地农业生产互补性强,发展泉台农业合作潜力巨大。充分发挥侨台优势,有利于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相对下降,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地位不可动摇。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主导产品规模不大,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发展滞后,产业链短;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名特优新品种推广滞后,农产品发展受市场制约日益显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建设层次低、主体缺位、功能不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滞后,市场份额小。为此,面对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扬长避短,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使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壮大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基本原则1.坚持因地制宜和市场导向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和优势产区的形成。2.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突出特色的原则。发展优势农产品,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优势、生产基础、产业化基础和市场前景等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相对集中,扶优扶强。3.坚持科技进步与体制创新的原则。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新办法,探索千家万户农民参与现代市场竞争的有效形式。4.坚持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要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注意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污染,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示范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生产经营自主权,通过规划、示范、引导,使农民自愿并积极参与,充分体现农民的合法权益。6.坚持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原则。要把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促进广大农民纯收入的较快增长。(三)发展目标力争通过6年的努力,优先培育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水产品等10种农产品,建立24个具有鲜明特色、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区域;建成一批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发挥比较优势,造就一批区域品牌和知名品牌,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份额;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提高优势产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力争到2010年,在优势区域内,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达到68%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优势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率达40%,农产品出口额达3.07亿美元;全市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趋向合理,粮经产值比例调整到30∶70,水产品等10种优势农产品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80.68%提高到85%,有力地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三、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区域布局(一)确定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根据我市实际,此次选定优势农产品的主要依据是:自然资源和生产基础条件好,区域特色明显,生产规模较大,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一是选择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确定我市的优势农产品:水产品;二是选择在全国和全省具有比较优势和突出地位的农产品:乌龙茶、芦柑、龙眼等;三是选择区域内消费需求大、种养相对集中或规模成片、发展前景较广的农产品:食用菌、生猪、蔬菜、花卉等;四是选择区域内有一定生产规模、产业基础和龙头带动企业,具有传统的生产和消费习惯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市场,具有发展成为名牌潜力的农产品:马铃薯、家禽、德化梨等;五是对应《福建省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四大主导产业和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域布局规划》,最终确定优势农产品的品种。优势产区从资源条件好、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市场潜力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确定。区域布局以乡镇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保持乡镇行政区域完整性和优势区域的连片成带。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已是大势所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生产受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制约日益明显。从整体看,我市与全国相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优势较大,如水产品、乌龙茶、芦柑、龙眼、蔬菜、食用菌、生猪、花卉等有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产品价格竞争力强,具有较强市场发展潜力。还有一些产品如马铃薯膨化食品、家禽、德化梨等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如品牌、龙头企业带动等),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潜力。(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根据上述主要依据,经过比较分析,今后6年我市着重对水产品、乌龙茶、芦柑、龙眼、德化梨、蔬菜、食用菌、马铃薯、畜禽产品(生猪、家禽)、花卉等10种优势农产品,重点予以扶持建设。1.水产品。我市是我国东南沿海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和福建省沿海蓝色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国内海洋捕捞产量、远洋渔业规模、水产品市场交易额、一般性贸易出口额和深水网箱养殖等位居全省前列。水产品为我市最大宗的出口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潜力较大。2003年全市海水产品总产量94.6万吨(海水养殖产量34.54万吨),产值46.8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2.3%,出口创汇0.8亿美元以上。但水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具有比较优势的养殖品种尚未成为强势产业;海洋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渔业科技滞后,制约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病害防治滞后,生态养殖空间拓展不够;渔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保障体系薄弱;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主攻方向:积极调整渔业结构,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重点发展海水养殖业、外海和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运销。以开展养殖新领域、新品种,发展优质苗种繁育、生态养殖、无公害健康养殖为重点,推进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拓展10米等深线以外养殖空间,积极发展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和围网养殖;积极推广高产高效集约化养殖,继续开展底播增殖、人工放流增殖、拦网等生态养殖模式,逐步恢复和增加渔业资源;大力开发和推广鲷科鱼类、虾蟹类名特优新品种养殖;进一步整合区位优势,扶持一批加工、运销型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巩固和扩大国内国际市场份额。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沿海水产品优势产业带。主要布局在湄洲湾南岸、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海域,即泉港区界山、南埔、后龙、峰尾、山腰,惠安县辋川、东桥、净峰、小岞、东岭、山霞、张坂、崇武、百崎、洛阳,丰泽区城东、东海,晋江市陈埭、龙湖、深沪、金井、英林、东石,石狮市蚶江、祥芝、鸿山、锦尚、永宁,南安市石井。严格执行《泉州市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在渔业资源利用区的44个养殖区和6个增殖区范围内进行滩涂、浅海、围垦及工厂化养殖。在惠屿、小岞、崇武、永宁、围头等养殖区发展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以崇武、深沪、祥芝三个国家级中心渔港为依托,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沿海水产品优势产业带水产品产量100万吨,产值56亿元,其中海水养殖25万亩,产量40万吨,占总产量的40%;良种覆盖率提高到80%,水产品加工率提高到40%。把沿海水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成为我市水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提高水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进口国要求或合同约定,出口创汇1.3亿美元。2.乌龙茶。我市是全国乌龙茶主产区,生产环境优越,生产历史悠久,茶农素质较高,栽培技术成熟,采制工艺精湛,茶文化底蕴深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随着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中国(安溪)茶都的建立,茶叶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我市乌龙茶名优特品种丰富,有驰名中外的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佛手、水仙等。2003年全市茶园面积33.77万亩,茶叶产量2.63万吨,产值6.1亿元,产量占福建省乌龙茶产量的近40%、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1/3强,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按出口货源口径,下同)0.7万吨,占全国乌龙茶出口总量近1/3,创汇0.2亿美元,安溪乌龙茶出口单价比全国茶叶出口单价高出80%。“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安溪县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居全省首位,为全国产茶大县,安溪铁观音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安溪县、永春县被列为全国乌龙茶出口基地县。以铁观音为主的名优乌龙茶,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是我市的主要出口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随着茶文化的弘扬及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内名优茶消费市场空间递增。但乌龙茶产品品牌多、名牌少,名牌产品市场份额小,带动型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能与国际接轨的龙头企业更少,产品名称、等级不规范,质量安全状况还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随着茶叶进口国实行新的食品卫生检测标准,茶叶出口受技术壁垒影响将日益严重。主攻方向:改善茶叶生产生态环境,加快生态茶园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基地建设步伐;加强茶叶生产过程卫生、质量控制,降低农药残留,做好绿色、有机食品开发工作,加强初制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开发茶饮料、茶糖果、茶果冻、茶叶小吃等茶系列食品;改造低效茶园,加大泉台茶叶技术交流与合作力度;加强茶叶加工新工艺、新设备开发研究,提高茶叶制优率;加快国家级茶叶重点实验室、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实施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为契机,规范茶叶等级和茶叶市场。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晋江上游东西溪两岸乌龙茶带。铁观音主要布局在安溪县西坪、虎邱、龙涓、祥华、芦田、蓝田、长坑、湖上、感德、剑斗、福田、桃舟和永春县一都、横口、坑仔口;黄金桂主要布局在安溪县虎邱、蓬莱、金谷;本山主要布局在安溪县虎邱、西坪、芦田、尚卿、蓬来、金谷、长坑;毛蟹主要布局在安溪县大坪、龙门、官桥、虎邱、蓬莱、魁斗、金谷、湖头和南安市翔云、蓬华;佛手主要布局在永春县苏坑、蓬壶、玉斗;水仙主要布局在永春县东关、湖洋。发展目标:适当种植一些芽期早、香气高的特色品种,稳定铁观音种植面积,通过建设生态茶园,提高铁观音品质。到2010年,晋江上游东西溪两岸乌龙茶带铁观音种植面积比重达50%,名优茶达80%以上,无公害产品比重达50%以上,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进口国要求或合同约定,出口1万吨,创汇0.3亿美元。把安溪县建设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茶叶生产销售集散地。3.芦柑。芦柑是我市大宗水果之一。2003年全市栽培面积25.33万亩,产量27.74万吨。我市芦柑以“永春芦柑”为代表,饮誉海内外,在国际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产品远销俄罗斯、加拿大、台湾、香港、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芦柑之乡”——永春县是全省最大的柑桔生产基地县,永春芦柑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称号;2003年出口量3.75万吨,货值0.17亿美元,占全国芦柑出口总量近20%,连续多年居全国县级之首。我市芦柑深加工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很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我市芦柑品种结构不合理,中熟品种多、晚熟品种少,采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较薄弱,加工业规模不大,出口国家和地区过于集中。主攻方向:坚持鲜食加工并举、突出产后加工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芦柑深加工。逐步压缩中熟品种面积,扩大早、晚熟品种种植面积;采用闽台农业合作技术改造芦柑生产技术,按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芦柑品质、优质果率,改善产品外观质量,打造“永春芦柑”品牌;加快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推广高接换种技术,扩大良种供应能力;加强采后处理、加工、储运和包装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采后处理水平,提高芦柑汁、芦柑罐头等系列产品加工和营销能力。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晋江东溪两岸芦柑带。主要布局在永春县湖洋、东平、东关、桃城、岵山、五里街、石鼓、达埔、坑仔口、玉斗、锦斗、蓬壶、吾峰、介福,南安市向阳、九都、码头、罗东、乐峰、诗山、蓬华、金淘、眉山,德化县三班、龙门滩。发展目标:积极申报“永春芦柑”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把晋江东溪两岸芦柑带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芦柑出口基地。在改造老果园、新植芦柑中推广早、晚熟芦柑良种,到2010年,晋江东溪两岸芦柑带早、中、晚熟芦柑的比例达到1∶7∶2,优质果率提高到90%,无公害产品比重达60%以上,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进口国要求或合同约定,出口6万吨,创汇0.25亿美元。4.龙眼。我市是全国、全省龙眼的主产地,栽培历史悠久。南安市、晋江市、洛江区为全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县,南安市被命名为“中国龙眼之乡”。2003年全市龙眼面积44.02万亩,产量4.32万吨。我市龙眼品种资源丰富,生产条件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有价格竞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龙眼的冲击,晚熟龙眼在竞争中能够扩大出口。目前我市龙眼单产低,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早、晚熟品种少、产品比重低,果品外观、质量参差不齐,采后处理水平和加工能力低,出口很少;近年来因价格低迷、效益不佳,挫伤果农生产积极性,导致生产管理粗放。主攻方向:选育推广晚熟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研究开发保鲜和系列加工技术。通过良种选育与引进,大力推广高接换种等技术,实行大规模品种改良,实施标准化栽培管理,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积极应用先进实用生产技术,解决龙眼异常落花落果、“大小年”现象和病虫鼠害防治问题,开展龙眼反季节生产试验;开发龙眼饮料等系列加工新产品,提高龙眼酒、龙眼休闲膨化食品等加工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能力;加强采后处理、储运和包装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采后处理水平和能力,改善产品外观质量,力争多出口。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晋江中下游两岸龙眼带和324国道两侧龙眼带。晋江中下游两岸龙眼带主要布局在永春县岵山,南安市诗山、码头、金淘、梅山、洪梅、洪濑、康美、省新、美林、溪美、英都、东田、柳城、霞美、丰州,安溪县城厢;324国道两侧龙眼带主要布局在泉港区界山、涂岭,惠安县辋川、螺城、螺阳、黄塘、紫山、洛阳,洛江区河市、双阳、马甲,丰泽区华大、城东、北峰、清源,鲤城区浮桥、江南,晋江市紫帽、内坑、磁灶、安海、灵源、罗山、龙湖、金井、永和、深沪、西园,南安市官桥、水头。发展目标:稳定现有面积,到2010年,鲜果产量达6万吨。两个龙眼带早、中、晚熟龙眼的比例达1∶7∶2,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产品加工率达75%;以晚熟龙眼为主,出口0.8万吨,创汇0.08亿美元;无公害产品比重50%以上,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进口国要求或合同约定,使龙眼产业切实发展成为我市水果业的主导产业。5.德化梨。“德化梨”是经商标注册、具有品牌优势的农产品。“九仙山”牌德化梨在农业部主办的2002年全国优质早熟梨鉴评会上,荣获“全国优质早熟梨”称号,其中“西子绿”获得第一名,是福建省在全国优质早熟梨鉴评会上首次获得的殊荣。德化县是早熟梨适栽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明显的竞争比较优势,上市时间要比主要竞争对手日本梨早一个月以上。德化梨为德化县果树主栽品种,2003年种植面积达3.03万亩,产量0.14万吨,产品已外销日本、香港和台湾。发展优质早熟梨适应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出口潜力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德化梨生产基地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果园管理比较粗放,采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薄弱,缺乏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尽快提高苗木质量和供种能力;推广两次果实套袋等技术,严格执行德化梨无公害生产标准,抓紧制定德化梨绿色食品生产标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培育和扶持具有市场开拓能力、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龙头企业,打造“德化梨”品牌,带动整个产业稳定、持续发展;加强采后处理、储运和包装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采后处理水平和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外观质量,扩大出口。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戴云山早熟德化梨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杨梅、葛坑、上涌、汤头、春美、美湖、浔中、龙浔、三班、雷锋的高海拔区域。发展目标:到2010年,把德化县建成我省主要鲜食早熟梨生产基地,德化梨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量4万吨,产值1.6亿元。无公害产品比重达50%以上,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进口国要求或合同约定;出口1万吨,创汇0.06亿美元,使德化梨成为德化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6.蔬菜。蔬菜是我市大宗的农作物之一。2003年播种面积88.43万亩,总产量104.81万吨,产值12.74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26%;出口超0.35万吨,创汇超0.35亿美元。我市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常年种植40余种;夏季可利用山区自然气候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秋冬春季露地蔬菜与长江以北地区生产的同类蔬菜相比,有明显的季节差,具有时空互补性。蔬菜属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数产品生产成本远低于国际水平,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力,我市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等重要的蔬菜消费市场具有区位优势,出口潜力较大。我市蔬菜公司是闽南地区最大、全省第二的蔬菜调剂中心和集散基地。泉州蔬菜网已经成为全省较有影响的区域性蔬菜专业网站和信息中心。但是我市蔬菜规模化生产少,优质蔬菜比重低,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易受国际市场绿色壁垒限制;营销方式传统,有规模、有实力的蔬菜流通企业少,影响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攻方向:以“提高质量,培育品牌,发展加工,扩大出口”为重点,治理和改善生产环境,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蔬菜、高山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及其保鲜、加工业。积极开发推广耐贮运的优良品种,实施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塑料大棚、微灌、新型覆盖材料等现代设施栽培技术,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提高采后保鲜、速冻、脱水、腌渍能力,培育一批与优势产区相衔接的龙头企业及品牌;依托泉州蔬菜公司、蔬菜网,加快交易市场、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开发面向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的高山反季节蔬菜,扩大出口。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泉东南蔬菜优势区、泉中部蔬菜优势区和泉北部高山反季节蔬菜优势区。泉东南蔬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泉港区界山、涂岭,惠安县东岭、东桥、辋川、螺城、螺阳、紫山、黄塘、洛阳,鲤城区浮桥,丰泽区北峰,洛江区河市、双阳、马甲,晋江市池店、磁灶、内坑、安海、东石、永和、龙湖、深沪,南安市官桥、水头、石井;泉中部蔬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南安市码头、诗山、梅山、洪濑、康美、丰州、美林、溪美,永春县湖洋、蓬壶、达埔、石鼓、五里街、桃城、东关,安溪县湖头、蓬莱、参内、城厢、官桥、龙门;泉北部高山反季节蔬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德化县桂阳、上涌、赤水、春美、美湖、国宝、雷锋、盖德、浔中、龙浔、龙门滩,永春县桂洋、苏坑、锦斗、呈祥。发展目标:到2010年,三个蔬菜优势区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一步提高,产品优质率达80%以上,无公害产品比重达50%以上,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进口国要求或合同约定;蔬菜速冻、保鲜及加工能力显著提高,加工蔬菜比重达25%以上;出口0.8万吨,创汇0.8亿美元。7.食用菌。食用菌被誉为“健康食品”,是“白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自然条件优越,食用菌种类较多,栽培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经验丰富,发展食用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较显著。2003年全市食用菌鲜品产量6.62万吨,产值2.38亿元,出口0.21万吨,创汇0.02亿美元,产品销往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欧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食用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比较明显的资源、技术和价格优势,是参与国际市场贸易最有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加入WTO后,食用菌产品的出口环境得到改善,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我市食用菌生产规模不大,专业户和生产大户少,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结构不合理,珍稀食用菌品种份额少,加工技术滞后,产品附加值低,质量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攻方向:调整品种结构,提高非木腐生菌、反季节食用菌和珍稀食用菌的市场份额,发展具有独特风味和特殊保健功能的新特菌类;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规范菌种市场,确保菌种“统一化、良种化”;加强食用菌深加工、保鲜贮藏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后保鲜加工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发食用菌调味品、休闲食品、营养食品和保健药品等深加工系列产品,促进产业升级;利用茶树屑等代用料种植食用菌,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技术;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树立品牌,培育一批贸易型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泉西北食用菌优势产区和泉中南食用菌优势产区。泉西北食用菌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德化县国宝、浔中、龙浔、盖德、美湖、春美、大铭、赤水、上涌、葛坑,永春县仙夹、岵山、五里街、吾峰、达埔、蓬壶、呈祥、桂洋、锦斗、玉斗、坑仔口,安溪县白濑;泉中南食用菌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安溪县金谷、魁斗、参内、城厢、官桥、龙门、虎邱、龙涓、芦田,南安市码头、金淘、康美、洪濑、美林、溪美、英都、东田、官桥、水头,晋江市安海、内坑。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食用菌鲜品产量8万吨,产值5亿元,食用菌结构得到较大改善,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普遍应用,优质菌种覆盖率达90%,初级加工率达60%,建立完善的科研、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体系,无公害产品比重达75%以上,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进口国要求或合同约定,出口1万吨,创汇0.1亿美元。8.马铃薯。我市马铃薯生产已有百年历史。1997年采用脱毒生产技术后,发展迅速。2003年种植面积24.38万亩,鲜薯产量24.43万吨,成为冬季农业开发和粮油作物结构调整的主要作物。我市发展马铃薯生产有明显优势,一是冬春季的气候条件适合其生长;二是马铃薯收获期主要在2-5月,刚好错开北方马铃薯主产期,补充马铃薯市场供应的空档,在价格和销路上占有优势,可利用区位优势销往香港和东南亚;三是我市有一批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原料需求量大;四是马铃薯脱毒技术得到较好应用,种薯繁育基地和体系初步建成。现制约马铃薯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脱毒种薯供应不足,品种上菜用型多、优质专用型少,晚疫病、疮痂病、青枯病等病害发生较重,商品率低。主攻方向:应用脱毒技术,加大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和引进力度,建立种薯繁育基地,抓好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扶持农业科研机构开展适合炸片等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开发、引进、筛选工作,优化品种结构,提高鲜销马铃薯品质;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扶持晋江福源食品有限公司和亲亲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与马铃薯种植基地建立密切关系,组成马铃薯生产--加工一体化结构。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泉西北春秋种马铃薯优势区、泉中南冬种马铃薯优势区和德化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泉西北春秋种马铃薯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德化县水口、南埕、雷峰、浔中、龙门滩、三班、龙浔、盖德、国宝、上涌、汤头、葛坑,永春县苏坑、呈祥、锦斗、玉斗、坑仔口、一都,安溪县桃舟、长坑、感德、剑斗;泉中南冬种马铃薯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永春县湖洋、东关、东平、桃城、五里街、石鼓、岵山、达埔、蓬壶,安溪县城厢、官桥、龙门,南安市石井、水头、官桥、东田、仑苍、柳城、溪美、美林、省新、康美、金淘、码头,晋江市池店、磁灶、罗山、安海、东石;德化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布局在德化县浔中、盖德、美湖、赤水、大铭、桂阳、葛坑。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建立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8万亩,鲜薯产量28万吨,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商品率达75%以上,无公害产品比重达30%以上。力争优质鲜销型马铃薯销住香港、东南亚等地区市场。9.畜禽产品(生猪、家禽)。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2003年,畜牧业产值41.74亿元(其中生猪和家禽产品产值38.8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8.8%。随着加入WTO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优质安全畜产品国内消费和出口量日趋增长,市场需求容量愈来愈大。我市肉类、禽蛋人均占有量低于全省、全国水平,是畜禽产品的销区,每年需要从外地调入大量的生猪、禽蛋,其中生猪调入量约占总消费量的45%,畜产品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市畜禽品种资源较为丰富,已有10个畜禽品种列入全省保护规划,有多家提供家禽良种苗的龙头企业。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饲料成本将进一步下降,畜产品的成本劣势将得到根本改变,有利于我市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当前阻碍我市畜产品市场开拓的主要问题是总量较小、基础设施薄弱、养殖环境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畜产品加工业滞后,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尚有较大差距。主攻方向:按照“饲养上规模,管理上水平,质量上档次,产品保安全”的要求,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建设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加大优良种质资源保护、优良种苗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推广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利用果园、竹园、茶园发展园地鸡;实施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推广畜禽清洁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发展无污染、无残留的安全、优质饲料产品,积极推广青贮技术;大力发展生猪、家禽屠宰及肉制品的加工及外销,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名牌,率先建立无规定的疫病畜禽出口保护区。优势区域:生猪:近期在南安市、晋江市、洛江区、泉港区、惠安县重点建设泉东南生猪优势产区,中远期在安溪、永春、德化建设山区生猪优势产区。家禽:在晋江市、南安市、永春县建设泉中南蛋鸡优势产区;在南安市、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泉港区的沿海乡镇建设沿海蛋鸭优势产区;在永春县建设有品牌特色的白鸭优势产区;在洛江区建设丽佳鸭优势产区。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畜禽产品(生猪、家禽)产值47亿元,加工率达到30%以上;无公害鲜活畜产品比重达40%,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进口国要求或合同约定;畜禽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5%,在山区新建养殖场必须符合产业布局规划,配套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力争把我市建成台湾畜牧业外移的重点基地和台湾、香港鲜活畜禽产品的供应基地,出口创汇0.08亿美元。10.花卉。花卉业是我市的新兴优势产业。本区域内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山区和沿海地域差异性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野生资源,发展亚热带、反季节花卉和盆景有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和气候条件。我市花卉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较快发展的阶段,目前逐渐形成规模,产值位居全省前列,2003年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45万亩,总产值1.92亿元,出口创汇0.03亿美元以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城市、城镇绿化、美化的蓬勃发展,花卉苗木的消费将不断增长,花卉产业是一个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发展空间、潜力很大。但我市花卉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总体生产规模不大,市场竞争无序,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实力不强,缺乏品牌花卉和特色产品,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十八学士”茶花、杜鹃、棕榈科植物和榕树盆景等泉州特色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驯化开发本地野生花卉资源,集中力量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泉州花卉品牌,如矮化刺桐花等,开发观赏和食用、药用兼备的花卉及花木果木盆景,培育精品、特色和品牌花卉;加强花卉科研创新,提高花卉业科技含量,改进栽培技术;大力培育和扶持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含量较高和辐射带动面广的花卉业龙头企业;依托泉州花卉城、花卉网加快批发市场和营销、信息网络建设。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泉州花卉走廊”、晋江市花卉优势区和德化县花卉优势区。泉州花卉走廊以泉州花卉城为龙头,主要布局在南安市丰州、霞美、官桥、水头,丰泽区清源、北峰,洛江区马甲、河市、双阳、万安;晋江市花卉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晋江市安海、永和、罗山、新塘、西滨;德化县花卉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德化县龙浔、浔中、雷峰、南埕、水口、春美、大铭、赤水。发展目标:根据花卉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到2010年,花卉种植面积达2.8万亩,产值4亿元,出口创汇0.1亿美元,使花卉产业成为我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措施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要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提高优势产区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对优势产区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进步,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我市优势农产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一)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成套农业技术,加快优势产区农业科技进步1.加强良种化建设。把种苗业作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发展壮大的先导产业,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质专用良种,重点建设一批优良种苗繁育基地,提高供种质量和能力,较大幅度提高优势产区的良种覆盖率。在优势产区实行统一供种,提高良种的集约化应用水平,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2.加快推广先进实用成套农业技术。加快推广生态化生产、高效种养模式、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应用、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环保等先进农业实用技术。面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成套农业技术。加大对优势产区的技术支持力度,扶持骨干农业科研机构,完善科研设施,改善科研手段,积极与上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针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和开发,突破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关。在优势产区实施“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加大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推广力度,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3.创新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要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县乡村农技推广网络,继续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推广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支持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科技人员兴办农业科技企业,从事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进行农业高科技产品的生产。积极发展民营科技,鼓励有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设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农业院校等结成利益共同体,把企业做大做强,以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在优势产区的重点县市优先建设和扶持区域性、专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站,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方面的专家,可定点联系优势产区的农业科技示范场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成果等参股,与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特别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产品的保鲜与深度加工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区位品牌战略,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积极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各主管部门要加快制订和完善优势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安全质量生产技术规程、产地环境标准、农产品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准,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与国际相接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配套完善生产性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促进标准技术进村入户;在优势产区,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批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和管理的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2.大力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猪禽肉、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率先推行市场准入和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大力推行农产品档案记录制度,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理顺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以跨越国外市场的技术性壁垒。加快建立并完善市、县两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鼓励开展安全质量农产品认证(认定),落实《泉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原产地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奖励方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安全农产品市场份额。在优势产区巩固和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重点扶持符合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要求的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3.积极打造“区位品牌”。优势产区要严格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企业集聚,利用群体效应,集中宣传,打造“区位品牌”,提升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各地要抓紧对优势农产品注册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认证,积极组织优势农产品申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以发挥区位品牌所特有的品牌效应。鼓励农业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和创名牌活动,培植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以及市级知名商标。(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开拓1.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依托农业信息网和农产品信息网,建立延伸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在优势产区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尽快建立和完善优势农产品产销和进出口预警机制,跟踪国内标准和出口目的地国家质量标准、技术法规的变化,提高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科技、购销、价格等方面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提高准确性和权威性,减少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2.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在巩固和提高现有农副产品综合和专业市场的基础上,在优势产区集中建设现代化的专业批发市场。尽快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我市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集散中心,完善市场交易、检验检测、产品贮运、配送和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发展区域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扩大其辐射范围。培育农业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大户和具有强大市场开拓能力的贸易型龙头企业,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力。加大营销力度,政府要对从事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参加大型展览、展销会和开展名牌产品的宣传推介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提高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3.实行农产品交易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有条件的优势产区,积极推广代理、绿色农产品直供、连锁配送、定点销售、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和展示中心等流通设施,逐步实现冷链运销,增强市场服务功能,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4.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围绕优势农产品,加快发展各类优势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等非公司型中介组织,政府要对制度健全、动作规范、作用明显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奖励。加强永春县柑桔同业公会、安溪县茶叶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设,发挥他们在产销衔接、技术服务、价格协调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扶持他们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论证、市场营销等服务,支持他们应对歧视性反倾销、反补贴及其他贸易和技术壁垒,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谈判地位,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协调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优势产业建设水平1.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突破行政区划,培植一批以优势产区为依托的高水平、规模化、专业化和外向化的带动力强的贸易型、加工型龙头企业。要着眼于入世后农产品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把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在抓好农产品分级、包装、储运、保鲜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精深系列加工。2.营造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充分运用WTO规则,制定优惠政策,在财政、税收、办证、用电、用地、贷款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借鉴国内外投融资经验,引导龙头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利用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和技术改造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引导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发行股票。采取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及营销网络体系。3.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和农民企业家的培植。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户”等经营形式,走“小农户、大群体,小规模、大基地”的路子,带动千家万户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加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和保障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避免分散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良性发展机制。政府部门要出台规则,在“公司+农户”的“+”字上起联姻、规范、督促的作用,实现农户和龙头企业“双赢”;培养和提高农民市场意识和经商能力,促使农民确立“市场至上,效益第一”的观念,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农民企业家。(五)加强政府支持保护力度,引导优势农产品良性健康发展1.加大政府对优势产区的投入。市、县两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增加对优势产区的投入。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建立优势农产品开发专项扶持资金,提高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效力,加大对良种繁育推广、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安全农产品认证、市场设施及信息预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示范和农业科研教育等的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发展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贸易。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应重点支持优势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农产品开发项目;整合农业部门支农资金,优先投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农业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探讨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和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优势农产品健康发展。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优势农产品项目的专项支持。2.放宽市场准入和实施减税政策。在优势产区,凡法律和法规没有明确禁止进入的经营项目,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降低市场准入注册资本限制条件和企业冠名条件;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启动民间投资;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农业利用外资步伐。在优势产区从事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加工设备,符合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进一步放宽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注册资本要求,鼓励农产品生产单位自营出口或通过各类外贸公司代理农产品出口,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对农民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的,给予免征个人所得税;完善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对大宗鲜活农产品运销免收过路过桥过遂道车辆通行费。3.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本着“增收与减负并重”的原则,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逐渐提高农业的积累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清理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等收费规定,简化各种审批手续和程序,减免优势农产品在流通、储运和交易等中间环节的收费,降低运销成本。在大型和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出口环节,对优势农产品逐步实施免费检验检疫,对国家强制免疫的重大疫病实行免费防治。(六)提高认识,加强协调,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一批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