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_第1页
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_第2页
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_第3页
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_第4页
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摘要:文章首先对梅城古镇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包括梅城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梅城独特的历史文化。通过分析梅城古镇的旅游资源,找到其开发优势,挖掘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形成旅游吸引物,从而明确梅城古镇的旅游开发和保护的方向。本文旨在通过对梅城古镇现阶段旅游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分析,提出切合实际并有利于梅城古镇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梅城古镇TheStudyOfTourismDevelopmentAndProtectionOf

MeiChenAncientTownTourismManagementclass0901YangXiaoqianInstructor:LaiYanboAbstract:Firstly,thisarticleanalysesthetourismresourcesofMeiChenancienttown,incluingthenaturalresources,humanresourcesandtheuniquehistory.ThroughanalyingthetourismresourcesofMeiChenancienttown,findingouttheadvantagesofdevelopment,diggingoutthedistinctiveresources,soastoformtourismattractionsandmakesurethedirectionofdevelopmentandprotection.ThearticleaimtoanalysetheproblemsandthecurrentsituationofMeiChenancienttownastogetaavailabl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andsuggestion.Keywords:Thetourismofancienttown;developmentandprotection;TheMeiChenancienttownTOC\o"1-5"\h\z\o"CurrentDocument"一、引言 3\o"CurrentDocument"二、梅城古镇的旅游资源分析 3(一)梅城古镇的历史 3(二)梅城古镇的旅游资源 4(三)梅城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6\o"CurrentDocument"三、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7(一)梅城古镇旅游资源现状 7(二)梅城古镇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8\o"CurrentDocument"四、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10(一)摸清家底,抢救保护濒危旅游资源 10(二)丰富产品文化内涵,增加产品数量 11(三)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古镇旅游环境 12(四)加快旅游宣传,提高旅游知名度 12(五)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12五、总结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一、引言我国古镇旅游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比较热门的旅游类型,因此各种古镇旅游开发热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但无论是发展阶段还是初级阶段的古镇,在开发和保护方面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古镇旅游不是简单地把古镇旅游资源粗放型地开发成商业性旅游景点,而是要求我们对古镇所拥有的宝贵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利用,在保护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并在开发中对古镇进行保护,实现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本文就是以梅城古镇为例,研究其所拥有旅游资源,并深入分析当前梅城古镇旅游开发和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梅城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提出适合梅城古镇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二、梅城古镇的旅游资源分析(一)梅城古镇的历史建德梅城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以前,梅城千年以前就是州府所在地。早在秦汉时期,梅城属于富春县地,到三国吴黄武四年时期,建德置县,梅城成为县治所在地。唐万岁通天二年,梅城升格为睦州府的州治所在地。从唐至清,建德梅城一直是州治所在地。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严州府居浙江省六府之一,上接徽歙,南连金衢,下通杭州,接两省,跨三江,连五州,州治梅城居于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丁”字形交汇处,是钱塘江中游的水运枢纽和交通重镇,其影响辐射至浙皖赣数省,梅城街上货栈遍布,商贸活动也非常繁荣,地位可与杭州、宁波等州郡相媲美。梅城不仅由于特殊的地理成为浙江商贸活动的中转中心,更由于它踞浙之上游,婺、歙之要冲,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素有“严州不守,临安必危”之说。北宋方腊义军多次占据梅城,可见方腊深知梅城是进退自如的军事地理要冲。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手段的时代,严州州治梅城成为钱塘江中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水运交通方式逐渐衰弱,而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兴起。处于“丁”字形的三江交汇处的梅城失去其地理优势,加上新安江水库的建成,建德府县从梅城迁至白沙(今新安江)。梅城连降三级,降格为一个小镇。最后严州梅城古镇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或封尘,或破坏,无人问津。(二)梅城古镇的旅游资源梅城古镇,一座近1800年历史积淀的古镇,虽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是梅城所蕴含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厚。为了避免梅城古镇逐渐消失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让它重新焕发昔日光彩,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成为梅城古镇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首先,对梅城古镇的旅游资源有清晰的认识,即摸清家底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对梅城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前提。梅城古镇的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另一类是人文旅游资源。根据梅城古镇情况可知,梅城古镇属于资源型历史文化古镇,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两者高度融合。近1800年的历史积淀所孕育的灿烂严州文化是梅城古镇的特色旅游资源。1、梅城的自然旅游资源梅城古镇,北枕乌龙山,南依新安江、左右分别是西山和凤凰山,江对面是南峰山。古镇镶嵌在这青山绿水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自然风光独好。城南的新安江犹如一条浣纱女手中的白沙,给梅城古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诗如画的碧江把梅城古镇衬托地柔美无比,来来往往的许多诗人都因美丽的新安江留下诗句。梅城北面的乌龙山是天目山支脉昱岭山的东南脉,主峰高917米,因逶迤雄伟,矫若蛟龙,岩石乌黑而得名。乌龙山东西绵延60多公里,又因形似五岳之首的泰山,民间称之为“小泰山”。乌龙山受地形海拔影响,雨水多,云雾缭绕,经常形成美丽的奇观,如“乌龙戴帽”和“百练飞瀑”。乌龙山植被繁茂,花香醉人,是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浙西名山。站在乌龙山顶,梅城古镇和新安江一览无余,古镇因为乌龙山而更有魅力。从梅城乌石滩到桐庐茨溪口的江段,被称为“七里泷”,全长23公里,分为“一关三峡”即乌石关、乌龙峡、子胥峡、葫芦峡,是富春江国家森林园的主体,被称为“小三峡”。《严州府志》对七里泷这样描写:舟入七里泷,两山夹峙,一江如带,中流鼓棹,江水碧澄,山势陡缓有序,扬帆江上,如行画廊。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描写的也是七里泷峡谷这段。七里泷被赞“不是漓江,却胜似漓江”。古镇有自然山水的点缀,愈加散发出古镇山青、水清、史悠、境幽的特点。2、梅城的人文旅游资源梅城古镇有着近1800年的历史,其孕育的严州文化有着明显的山水特色,与周边地区,尤其是原杭州的平原特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严州历史文化包括了原严陵六县,即现在的建德、桐庐、淳安三县。但严州文化主要集中在府治梅城区块。严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特点,人文旅游资源大致可从名人文化与刻印出版史、名篇小说、诗画艺术、建筑、宗教、特色民俗、特色物产这几个方面进行开发。“梅城的由来”可以说是梅城古镇的一大特色旅游资源,梅城,曾名罗城,是古睦州和严州的州治所在地。《浙江地名简志》记载,梅城之名由来有二说,一是根据《建德县志》记载,南门临江一段城墙上的雉堞皆作梅花形,故名“梅花城”,简称“梅城”。二是明初建五门,犹如梅花五瓣,故此得名。关于“梅城”之名的由来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古时建筑等级、格式和规模都有严格限制,而严州梅城并非皇帝居住地,却造起梅花城墙更是令人费解。所以,在这方面,梅城古镇的特色在于梅城不是皇帝居住地却建立梅花形雉堞城墙,这是绝无仅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江上的九姓渔民及其民俗文化更是梅城古镇的一大特色旅游资源。九姓渔民是一支生活在新安江上以舟为家,以捕鱼为业的水上部落。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陈友谅大败后,朱元璋将其俘虏流放到严州府,将其贬为贱民,并禁止他们上岸居住、穿鞋上岸,且禁止他们与岸上人通婚和上岸读书应试。正是由于这道禁令,孕育了九姓渔民独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俗民事。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九姓渔民的水上婚礼,这与岸上的婚礼嫁娶有着明显差别。九姓渔民及其婚礼民俗是梅城人文历史中非常宝贵的资源,目前已开发,但待完善。除了“梅城的由来”和“九姓渔民”这两大特色旅游资源。在名人文化方面,有许多名人志士在梅城都留下了许多事迹。唐朝的刘长卿、杜牧、宋璟,宋代的范仲淹、陆游等名人墨客均在梅城担任过知府、知州、刺史等职,并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世之作。如范仲淹在梅城创立睦州第一书院——龙山书院,并兴建严先生祠堂,写下千古名文《严先生祠堂记》。在宗教文化方面,千年古刹玉泉寺,坐落于乌龙山南麓,由净土宗五祖少康大师创建,是浙江省净土宗的开山祖庭,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49年左右)。少康大师在此不遗余力宣扬净土佛法,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他撰写的《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册传》还被收入《大藏经》,成为研究净土佛教的重要文献。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农历十月初三,少康大师在此圆寂,距今已有1200余年。玉泉寺现建有大雄宝殿、放生池、天王殿、弥陀殿、观音阁等,香火旺盛,是一处佛教朝山、游览和观光之胜地,也是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对外开放的重点寺院之一。在文学艺术方面,著名的明清小说《金瓶梅》、《水浒传》、《官场现形记》更是把严州梅城写进小说里,形成了文学史上少见的“严州现象”。在诗画艺术方面,严州美丽的山水,诞生了独具严州山水特色的“睦州诗派”与“新安画派”,为严州历史文化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在出版印刻史方面,陆游的《剑南诗稿》在严州首刻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严州首刻成书,人称“青柯本”。史学家袁枢在梅城任教时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编年体改编成纪事本末体,开创了我国第三种史书题材。在特色物产方面,严东关的致中和五加皮享誉中外,在多次国际展会上获得殊荣。严东关五加皮及其文化都是梅城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特色旅游资源。(三)梅城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优势1、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梅城古镇从置县以来,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但集镇之形成却早于置县之前。可见梅城古镇历史之悠久。严州自隋文帝时期置州以来,下辖建德、淳安、桐庐、寿昌、遂安、分水六县,但严州历史文化资源主要聚集在首县建德、府治梅城。梅城为严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关严州的有史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子胥野渡”这个景点就是来自于春秋楚国名将伍子胥躲避楚平王追杀路经胥口的历史。西汉初年,由于“七国之乱”,朱买臣逃难至此,在此凿池涤砚,筑室读书,如今他的故居还在,其后代至今生活在朱池村。而东汉的高士严子陵因留恋严州的自然山水,在此隐居垂钓,据史料记载,严州州名即来源于此。严陵八景中的“双台垂钓”也因严子陵在富春垂钓而得名。梅城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名人文化和刻印出版史、名篇小说、诗画艺术、建筑、宗教、特色民俗、特色物产等方面都有体现,这在上文中已有提及。根据梅城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可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方式。2、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梅城古镇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丰富且多方位多层次的,这在浙江乃至华东地区的古镇中是少有的。以人文历史和自然山水见长的梅城古镇同典型小桥、流水、人家风格的江南水乡古镇特色错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同时,浓郁严州文化特色的梅城古镇与以徽州文化为特色的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又有着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在建筑、宗教、民俗等方面形成差异性。正是由于梅城古镇的这种与众不同,潜在着巨大的旅游吸引力。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为骨架,独具特色的严州历史文化为灵魂,美丽的自然山水和名胜古迹作为肉体,一江春水为血液,独具特色梅城古镇旅游资源已展现在我们面前。上文提到的“梅城的由来”和民俗“九姓渔民”可以说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旅游资源。这些饱含历史文化知识的旅游资源,有文化内涵的支撑,显得饱满丰富,开发这样的旅游资源,正是符合了当下旅游者求知探欲的心理,而且也是对严州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3、战略位置优越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简称“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是浙江省的黄金旅游水上通道,而梅城古镇便位于中心位置。如今,两江一湖的上游千岛湖景区和下游的杭州西湖、西溪景区开发成熟,名声享誉中外,唯独这中心的梅城古镇却默默无闻。千岛湖景区经过这几十年的建设,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但是以自然风光游览为主的千岛湖景区缺少人文底蕴的衬托,如果要将千岛湖旅游业做大做强,让外来游客能在观光游览之余,欣赏体验到人文气息浓厚的历史文化,中游的梅城古镇旅游开发势在必行。同理,杭州旅游趋近饱和,大杭州旅游版图尚未完善,处于黄金水道中心的梅城古镇开发旅游不仅可以延长游客在杭时间,为主城杭州景区分担旅游容量,形成浙西的旅游集散中心,而且可以推动杭州旅游西进战略工作,促进浙西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快长三角经济圈向浙西延伸。处在中间位置的梅城古镇从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都体现了其战略位置的优越性。4、外部环境带来新机遇2011年,杭州启动了“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这是杭州旅游西进战略在十二五期间的创新性拓展。启动会上省常委黄坤明明确指出“三江两岸”的梅城至杭州主城区是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这是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最佳契机。此外,建德各级党委、政府已经将梅城古镇的开发与保护提上工作议程。2010年开始的梅城40年大修水利防护工程和沿江观景带建设工程正在进行中,工程将原南段城墙当作护城堤坝的内坡基础,重新砌入大坝中,并正着力恢复当年雉碟形梅花城墙和南面的三座城门,现已恢复建成一座小城门。沿江观景带建设工程以城墙大坝为基础,延伸岸边观景区域,新建滨江公园并疏浚东、西二湖。同时,2010年严州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则为研究、弘扬严州文化提供了平台。在交通方面,杭黄高铁的建成将使建德成为杭州市西大门和对外交通的枢纽城市。杭黄高铁将贯通杭州富阳、桐庐、建德、淳安通往安徽。届时,将有更多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抵达梅城,欣赏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体验独具特色的严州历史文化。三、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和问题(一)梅城古镇旅游资源现状1、旅游资源破坏浪费严重虽然梅城古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旅游资源破坏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遭到上世纪战火和文革等人为破坏之后,众多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古迹如今已湮没,如古镇上的思范堂、范公祠、明桂青柯、六合古井和古镇周围的奉真道观、乌龙庙、方腊点将台、千峰榭、潇洒楼、赏春亭、环翠亭、玉泉亭、碧涧别墅、龙门塔等。具有古镇标志的梅花城墙也被拆毁,现只留下临近新安江的南城墙。与古建筑单体不可分割的历史环境也遭到破坏,各种现代化建设与古建筑相间。过度商业化也导致现代商业气息掩盖了古镇的历史厚重感,从而导致古镇整体风貌受损。总之,目前梅城古镇的旅游资源因为各种因素,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和浪费,形成“只闻其声,未见其影”的尴尬局面。2、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顺应“杭州旅游西进”战略和建德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梅城古镇提出“建新城,保古城”的开发保护思路。在此思路下,规划开发城西新城,计划将目前古镇的公共部门,如政府、学校、医院等迁往城西。目前梅——泷生态旅游综合体在公开招标建设进行中,包括完成梅城古镇保护规划,实施正大街(或三星街区块)保护改造和旅游开发;完成梅城玉泉寺景区的提升建设及其周边百步阶、阿育庵景点建设;推进碧溪坞养生度假、严东关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完成南峰塔、梅城旅游码头的提升建设等。同时古镇对梅城南段的大坝进行改造,以恢复昔日澄清城门。3、保护观念存在偏差、保护制度不完善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正确的古镇旅游保护观念,目前,梅城古镇旅游资源保护方面存在观念上的偏差,比如将保护视为仿古重建,历史古迹的复原几乎等同于重建,严州知府衙门的重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重建的严州知府衙门不仅水泥、石灰,景观灯等现代材料随处可见,而且重建的严州知府衙门和古严州知府衙门城墙结构完全不同。对比《严州古城-梅城》中的照片资料,古严州知府衙门城楼正中为单个拱形城门,城门上面是檐牙高列的谯楼,城门对面是高大的照壁,照壁背面的石座上蹲着一只专治贪官的“四不像”。但是新建的知府衙门城楼却为三个拱形门,且门口立着的是石狮,这完全违背了历史真实性和“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同时,孤立、静止、片面地对待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的观念,使得古镇旅游资源在更大程度上遭受了破坏。比如在七郎庙不远处,建造了大片高层商品房,破坏了七郎庙的历史文化环境。(二)梅城古镇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1、产品开发层次低,产品单一目前,梅城古镇开发的旅游产品层次普遍偏低。如新安江的“观水上婚礼,品渔家婚宴”的产品虽已开发,但是主要以观光为主,而体验性不强,缺少原汁原味。由于游客没有深刻体验,难以了解九姓渔民这一特殊群体丰富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值得让人深思的是,梅城“九姓渔民”水上婚礼产品的市场运作放在了市区建德。作为“九姓渔民”文化的发源地的梅城却没有能力经营这个产品,这个现象说明了古镇梅城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市场运作能力非常薄弱。同时,从梅城的旅游产品数量来看,几乎为零。目前,在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中,梅城古镇只作为建德一日游,或者千岛湖-建德两日游等短线旅游产品中的一个点,如“建德七里扬帆一日游”中包括乘坐观光船,欣赏梅城古镇、双塔凌云。而以梅城古镇为主体的一日游的旅游产品为零。在携程、同程、去哪儿、艺龙等旅游网站也找不到关于梅城古镇旅游产品的影子。2、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环境差梅城古镇目前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明显落后。目前,梅城古镇有较大接待能力的酒店屈指可数,大多数游客在梅城游玩后,只能回市区新安江住宿。在餐饮方面,目前只有凌云阁大酒店、福满楼酒楼等几家酒店能接受团队用餐。而在购物和娱乐方面,几乎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在交通方面,梅城也没有配备旅游集散中心,一些通往名胜古迹的交通道路无法通车,只能步行。由于梅城古镇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整个旅游环境较差。3、游客数量少,客源市场尚未形成梅城古镇的游客数量很少,只有在旅游旺季时,依托新安江“清凉世界,梦幻新安”品牌,能带动一些游客游览梅城古镇。如新安江一日游:新安江-梅城古镇-七里扬帆-葫芦峡漂流-新安江清凉湿地-新安江夜游。在平时,鲜有游客专门前往梅城古镇旅游,梅城古镇没有形成客源市场。根据旅游系统结构理论,客源市场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即“推力”和“拉力”。梅城古镇旅游市场游客数量少,没有客源市场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梅城古镇旅游没有吸引力。这吸引力就是客源市场形成所必备的“拉力”,梅城古镇旅游产品的数量、质量、规模、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落后,加上没有旅游宣传,不足以产生旅游吸引力,梅城旅游的游客少之又少,自然没有客源市场。4、旅游形象不鲜明,宣传不到位梅城古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它最大的特点。但是,目前由于梅城古镇处于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在市场营销和推广方面还很缺乏,梅城古镇的旅游形象一直没有树立,形象定位也不清晰,对梅城古镇的描述也就只是概念性的“千年古城”而没有清晰的形象定位。以梅城下游的龙门古镇为例,其文化底蕴远没有梅城古镇深厚,打着“孙权后裔”的牌子,通过旅游宣传,依靠电视剧取景拍摄、“三国文化”三国群雄聚首龙门、风情庙会、“掏牛锅、品牛菜”美食之旅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从而树立了“孙权后裔”聚居地的旅游形象并打响了品牌。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需要策划有自己特色的旅游宣传,让游客接收到旅游讯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才能被游客所知、所爱。梅城古镇有自己的特色,在钱塘江流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区域特色性,与周围山水文化见长的景区,可形成差异化竞争。但没有与之相呼应的旅游宣传和形象定位,所以知名度不高,游客数量少。5、古镇保护与开发存在矛盾,公众参与少目前,梅城古镇相当大一部分历史古街区由于居住环境质量差,已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居住要求,其商业功能也随之退化,而如果大规模地将历史古街区如南门临水街、严东关等历史街区开发新建,则非常容易破坏历史地段的延续性和古镇整体历史文化环境。同时,由于历史街区居住环境质量不佳,当地居民对保护历史街区存在排斥心理,认为这些历史街区毫无价值,加上错误的保护观,比如认为保护工作会下降他们的生活质量等,所以,当地居民对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参与性非常低,甚至有抵触情绪。四、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一)摸清家底,抢救保护濒危旅游资源梅城古镇作为历史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是目前梅城旅游面对的最大问题。抢救濒危的旅游资源是当务之急,而摸清家底是进行抢救式保护的前提。如果不摸清家底,就不知道梅城古镇到底有哪些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现状如何。那么抢救保护就无从下手。针对目前梅城旅游资源现状,提出抢救保护对策如下:1、摸清家底梅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建议调研组从物质类和非物质类两方面着手进行调研审查。物质类旅游资源可从古建筑、历史文化遗址、名胜风景等方面着手,非物质类可从梅城民事民俗、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方面着手。古建筑有胡茂亨老宅、府前街孙宅、府前街四合院、遂安会馆、古城墙、古牌坊等;历史文化遗址有总府街、天营巷、双井弄、将军弄、六眼井、东湖、西湖、龙山书院、乌龙庙等;名胜风景有两江成宇、双塔凌云、千峰古榭、八面层峦等。在非物质旅游资源中,民事民俗有“九姓渔民”民俗、正月十五舞龙灯、严州露抬等;表演艺术有严州十番锣鼓、目莲戏、严州三江渔火、严州虾灯、严州马灯等。总之,梅城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内涵十分丰富,上述提到的只是九牛一毛,还有严州文化中所蕴含的其他旅游资源如当地传统生活生产方式、特色物产、民间戏曲绘画、名人文化、地名文化等。这要求调研要从各方面各层次展开调研。可采取的调研审查方法有成立文艺采风小组、拜访古镇老一辈民间艺人、查阅当地县志和镇志、实地考察探索等。2、制定规划,加强保护梅城古镇遭到破坏的旅游资源很多,保存尚完善的为数不多。目前,玉泉寺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梅城南峰塔和北峰塔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严州虾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尚未得到保护。制定规划,加强保护要求我们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对目前濒危最严重的旅游资源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式保护,比如乌龙王庙、澄溪道院、七郎庙、青柯亭等。对于已经完全毁坏已无历史遗迹的地方,可以置碑石,以刻碑文示人。其他旅游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对单体、群落、历史街区等提出不同的保护措施。如单体建筑根据破败情况进行修缮、维护并保持历史环境的统一性,对群落式文化资源和古街区需要隔离出保护带。对于濒危的传统手工艺,可由政府出资,集中古镇手工艺传人,开设班级,培养下一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者,从而达到保护和永续利用的目的。(二)丰富产品文化内涵,增加产品数量目前梅城古镇已开发的旅游产品存在知名度不高的现象。探其原因,不是梅城旅游资源本身没有吸引力,而是没有将旅游产品与梅城特色文化相结合。比如梅城的“九姓渔民”婚俗,这是梅城非常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虽然“观水上婚礼,品渔家婚宴”已开发,却放在了上游的市区新安江举行,脱离了“九姓渔民”文化的孕育地,失去了原汁原味,而且没有新意和吸引力。所以在旅游产品完善时,一定要注意要以文化内涵作为产品的支撑,否则空有表面文章,没有文化内涵底蕴,旅游产品难以吸引游客。“九姓渔民”水上婚宴应将开发重点放在文化开发上,即九姓渔民的民俗风情上。首先是将“九姓渔民”系列活动重新搬回梅城,回到原汁原味的古城外的江面上。其次是提高活动的参与性,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水上婚礼的独特性,如游客可以做一回九姓渔民,当水上婚礼的“新郎”、“新娘”,住渔船、捕江鱼、吃江鱼等。通过体验,留下美好回忆和深刻印象,体会到渔家的婚俗和生活生产方式。同时,以水上婚礼为契机,与渔家其他民俗风情串联。比如,在九姓渔民婚宴上,有敬酒的风俗,酒可以用严东关致中和五加皮。这样,既丰富了婚礼趣味性,又将渔家特色物产融进了水上婚礼敬酒风俗,还有新安江特有的冷水鱼等特产,和水上婚礼捆绑销售,不仅丰富产品文化内涵,而且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应。因为梅城古镇旅游产品很少,所以还需要开发种类多样且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如梅城的名人文化、名篇名著甚多,可开发“《水浒》、《聊斋》寻踪一日游”、“品读名人诗词、探浙西诗歌之路文化之旅”、“品严东关五加皮,探养生之旅”等线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梅城古镇文化资源。但在开发这些产品时,需要注意文化与体验相结合,否则难以留住客人。(三)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古镇旅游环境梅城古镇在旅游六要素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应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梅——泷生态旅游综合体的开发中,可以建设一些具当地特色文化的住宿酒店,如以“七里扬帆”风景名胜为出发点,建造集旅游观光和住宿餐饮于一体的帆船酒店。在餐饮方面,加快建设具有团队接待能力的酒店,同时可开发一批具严州饮食文化特色的酒店,如目前在建德比较有名的地方特色餐饮名店“严州府”是值得借鉴的例子。在交通和购物娱乐方面也要根据旅游发展需要同步跟进。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梅城古镇整个旅游环境的不适宜性不仅体现在旅游六要素的不完善,还体现在公共环境上。如街道上的电力通信电缆杂乱、旅游交通标志不明显、广告牌多而杂乱等。在这方面,需要引起旅游开发规划部门重视,避免视觉污染和破坏历史风貌,要给游客舒适的旅游环境。(四)加快旅游宣传,提高旅游知名度梅城古镇旅游缺乏旅游宣传、知名度不高,是梅城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梅城旅游市场不完善,客源市场尚未形成的重要原因。要加快梅城古镇旅游宣传大可借鉴旅游宣传成功的古镇。比如乌镇,既拍乌镇旅游宣传片,又请《似水年华》女主角刘若英当旅游形象代言人,还通过恢复“香市”传统节日,大力宣传了乌镇旅游,其效果大家有目共睹。而附近的龙门古镇也是如此,借助“三国群龙再聚”、“千年迷情庙会”等活动宣传龙门古镇,吸引着杭州、浙江乃至海外的游客。所以,梅城古镇也可以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通过各种手段加快旅游宣传。首先通过传媒手段,拍摄梅城古镇的旅游宣传片投放在杭州、宁波、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渐而投放到浙江省乃至省外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让大众了解梅城。其次,通过举办传统节事活动,如严州舞龙灯、严州马灯、严州斗虾、严州露抬、梅城庙会等有梅城特色的节事节庆活动先吸引千岛湖、杭州两端的游客,形成聚拢效应,打开大杭州旅游市场。最后借助杭黄高铁来贯通浙江、安徽两大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形成客源市场,树立起千年古镇的旅游形象。(五)梅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一直以来,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古镇的旅游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1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而且我国《文物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同样适合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因为古镇同样是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与结晶,是人类文化遗存,和文物一样,适用于文物保护原则。所以梅城古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并不是不可调和,不可共生的,而是可以良性互动的。1、鼓励公众参与,调和保护利用矛盾了解古镇,莫过于古镇居民,尤其是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古镇的老一辈居民,他们对古镇历史非常了解,并有着很深的情感。所以,鼓励公众参与古镇的开发与保护,是调和矛盾的润滑剂。虽然在古建筑尤其是古民居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存在矛盾,但是只要进行合理利用,就能调和这种矛盾。即对古民居外表进行科学修复,保持原来的历史风貌。对古民居内部进行合理的现代化的改建,使其符合居民居住条件。民众是古镇的主人,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权利和义务。在梅城古镇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中,要充分发挥古镇居民的作用,让梅城居民,特别是对梅城历史比较了解的居民,直接参与到旅游开发和保护中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建立完善地方性的开发与保护条例。同时,鼓励公众参与不仅要让当地民众参与到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制度的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去,还要鼓励他们通过日常生活,去展示梅城古镇的历史风貌、民风民俗,向旅游者宣传梅城。2、保持古镇历史风貌和整体格局古镇的整体风貌是给游客的第一印象,是旅游者的“主观环境”空间。比如,人们一提到乌镇、西塘,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小桥、流水、人家。所以,保护一个古镇的整体风貌和整体格局,有利于旅游者对旅游地产生深刻的主观意象,促进古镇旅游形象的树立和品牌的打造。在保持梅城古镇的历史风貌和整体格局时,要注意梅城的水系、道路和空间格局。梅城的整体格局为北枕乌龙山、东西分别是凤凰山和西山,南面是新安江,隔江对面是南峰山,整个梅城古镇在山水环绕中。古镇主要有正大街、南门街、西门街、东门街四条主街道,形成十字形格局。在十字形街道格局基础上有序排列各条街巷。所以在保护和开发建设中,需要保持古镇原有的格局,对已经失去的部分,可以根据《严州图经》①或者梅城地方志等史料记载,进行合理修复,还原。1《严州图经》:中国现存图经中年代最早的图经。共八卷今存卷一至卷三。现存《严州图经》在地图中有“建德府”和“府境”之称,图中山脉用写景法表示,河流用双曲线表示,河流名称注于双曲线内,河名首字上游方向,地名等文字注记外括方框,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