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错误!未指定书签。PA总论1.1项目背景目前,美安科技新城区域主要由长流站与狮子岭站通过2回10kV线路供电;随着美安科技新城的开发建设,该区域用电负荷将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2015年和2020年最大负荷分别达到10MW和35MW。因此,海南电网公司拟实施海口美造110kV输变电新建工程的建设,一方面可满足美安科技新城负荷增长需要,为开发区内新建项目供电;另一方面可优化海口西南片区10kV电网结构,缩短供电半径,提高供电可靠性。因此,建设海口美造110kV输变电新建工程是非常必要的。海口美造110kV输变电新建工程位于海口市长流镇和石山镇,建设内容包括变电站工程和线路工程:(1)新建美造110kV变电站,采用半户内布置,主变规模本期2×50MVA;110kV出线本期2回,10kV出线本期2×14回,工程新建海口美造110kV变电站位于规划十路以东、美安环路以北,用地面积约为4023m2(合6亩);(2)美造站新建双回110kV线路接入长流220kV变电站,线路全长约2×13.42km,其中电缆线路长约2×0.65km;架空线路长约2×12.77km,同塔双回架设,新建杆塔共862013年7月,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以《关于调整美安科技新城一期110kV美造变电站项目规划选址意见的函》(海高新函[2013]336号)(见附件3),同意110kV美造变电站选址,选址位于规划十路以东、美安环路以北。2013年10月,海口市规划局海口市规划局以《关于海口美造11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供电线路路径的复函》(海规函[2013]1662号)(附件4-1),同意线路路径(绕城高速以北段)走向;2013年11月,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以《海口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关于美造11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供电线路路径(美安科技新城段)的复函》(海高新函[2013]550号)(附件4-2)同意线路路径(绕城高速以南,美安科技新城段)走向;2015年8月,海口市国土资源局以《关于海口110千伏美造变电站输电线路J10-J13段跨越雷琼世界地质公园问题的函》(海土资矿字[2015]87号)(见附件4-3)同意线路路径J10-J13段走向。2013年10月,海南海口供电设计公司完成该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1月,海南电网公司以《关于海口美造110kV输变电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海南电网计[2013]262号)(见附件2)同意工程建设。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作为该工程环评工作的中标单位(见附件1),于2015年3月开展海口美造110kV输变电新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对该工程进行实地踏勘和调查,收集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有关工程资料,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从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特点出发,重点评价输变电项目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对周边环境、特别是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海口美造110kV输变电新建工程电磁环境影响专题报告》。1.2编制依据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07.01);(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10.29);(5)《电力设备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239号,1998.01.07);(6)《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1997)第18号,1997.3);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4)《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5)《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6)《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感应强度测量方法》(DL/T988-2005);(7)《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1.2.3工程基础资料及有关批复(1)《海口美造110kV输变电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海南海口供电设计公司;(2)《关于海口美造110kV输变电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海南电网计[2013]262号),海南电网公司。1.2.4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根据输变电工程特点,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见表1-1。表1-1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污染物名称评价标准标准来源工频电场强度4000V/m《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1.2.5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中有关规定,海口美造110kV变电站采用半户内布置形式,电磁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拟建架空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10m范围内无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1.2.6评价范围依照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有关规定,结合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及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确定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见表1-2。表1-2项目评价范围及依据污染物名称评价范围来源或依据电磁环境110kV变电站站界外30m范围内;电缆线路为电缆管廊两侧边缘各外延5m;架空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m范围内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1.2.7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本工程电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3。表1-3电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序号工程名称环境保护目标特征(常住人口)与工程位置关系影响因素1拟建美造~长流110kV双回架空线路美李村行政村,1~3层房屋,约200户,共约1000人;最近一户为李家居民房,2层砖混结构房屋,共6人。架空输电线路J3~J4段南侧,最近距离为18m(最近一户为李家)运行期电磁场2文森村自然村,1~3层房屋,约30户,共约150人;最近一户吴家居民房,1层砖混结构房屋,共7人。架空输电线路J5~J6段北侧,最近距离为15m(最近一户为吴家)3文明村行政村,1~4层房屋,约150户,共约700人;最近一户劳家居民房,3层砖混结构房屋,共5人。架空输电线路J6~J7段北侧,最近距离为13m(最近一户为劳家)4变电站无//2项目概况2.1项目基本组成及性质工程基本组成及性质如下表2-1。表2-1本工程建设组成和性质一览表(一)变电站工程新建110kV美造变电站主体工程①新建美造110kV变电站,占地面积4023m2,采用半户内布置,主变规模本期2×50MVA②110kV出线2回,架空出线;10kV出线2×14回,电缆出线;③无功补偿装置:配置2×(3+5)Mvar电容器组。④新建一栋三层配电装置综合楼。辅助工程进站道路,长10m,占地面积500m环保工程事故油池、消防砂池、化粪池、绿化等。(二)本工程110kV输电线路工程新建110kV线路工程美造站新建两回110kV线路接入长流220kV变电站(以下简称“新建美造~长流110kV双回线路”),线路全长约2×13.42km;其中:同沟双回电缆线路长约2×0.65km;双回架空线路长约2×12.77km,同塔架设,新建杆塔共86基。光纤通信工程沿新建线路架设两根12芯OPGW光缆。2.2海口美造110kV变电站概况2.2.1变电站地理位置工程新建海口美造110kV变电站位于规划十路以东、美安环路以北(规划十路、美安环路现状为土路),用地面积约为4023m2(合6亩)。目前站址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场地原址为水田,站址西面和南面现状为乡村小路(即规划十路和美安环路),东面和北面原址为水田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工程平面布置见附图2,四至情况见图2-1。图例荒草地水田坡地临时工棚区图例荒草地水田坡地临时工棚区规划十路规划美安四纵路图2-1海口美造110kV变电站四至图2.2.2变电站建设规模(1)变压器容量本期规模2×50MVA;主变采用采用两相双绕组有载调压高阻抗风冷变压器,低噪音。(2)电压等级及出线间隔数本变电站电压等级为110kV/10kV。各电压等级出线规划如下:110kV出线间隔:4个(出现2回);10kV出线间隔:3×14个(出线2×14回)。(3)无功补偿装置配置2×(3+5)Mvar电容器组。2.2.3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及合理性分析海口美造110kV变电站采用半户内布置,按无人值班、有人值守变电站进行设计;主变户外布置,110kV配电装置采用户内GIS设备,10kV配电装置采用户内开关柜设备。变电站为一栋三层配电装置综合楼,混凝土框架结构;除变压器外所有电气设备全部放置综合楼内,主要包括电气设备房间及附属功能间,其中一层主要为电缆夹层,二层是出线间隔、接地变室、电容器室、泵房和工具间等,三层为GIS设备室、10kV配电室、主控室、继电器室、蓄电池室及相关附属功能间。在三层设置两个吊装平台,110kV为架空向北出线,10kV为电缆出线。进站大门设在变电站南面中部,主变布置在场地中央,综合楼西部,1#、2#、3#主变(预留)由南向北呈“一”字排列,主变之间用防火墙隔开。事故油池布置在2#主变压器西侧;站内四周为环形消防通道,消防砂池位于2#主变压器西侧、事故油池南侧;站区空场地均将进行绿化。海口美造110kV变电站总平面布置见附图2。本变电站采用半户内布置形式,主变布置在场地中部,110kV及10kV配电装置均采用户内布置,10kV线路采用电缆出线,110kV线路向北出线,再加上变电站四周围墙的阻隔,减小了噪声、工频电磁场对外环境的影响。站区配电装置分区合理、紧凑、清晰、直观、层次分明、进出线方便顺直,并充分考虑及利用地形、气象等条件设计出节能的变电站总平面图,达到了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减少了电气设备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强度,从而降低了对站区及周边电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噪声影响。因此,海口美造110kV变电站变电站的总平面布置合理。2.2.4变电站公用工程给排水、排油:变电站给水系统采用市政管网供水;变电站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做站内绿化,不外排;站区内雨水经站内管道收集后排入站外雨水管道。在主变压器下设集油坑,坑内铺设不小于350mm厚卵石层,站区内按照变电站终期规模修建事故油池(30m3),事故油池的容积大于单台主变油量的60%。当主变压器事故或检修时,其绝缘油可经事故排油管从集油坑排入事故油池,经油水分离器分离后,大部分变压器油回收利用,少量含油废水和废油渣站区道路:站内道路呈环形布置,混凝土道路。绿化: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在进场道路两侧、站区入口和主要建筑附近种植观赏和美化效果好的常绿树,站内绿化选择低矮根系浅的灌木及花草类为主;其中变电站站内绿化1568.5m22.2.5变电站占地及土石方量美造变电站站址占地面积4023m2(合6亩),规划为供电用地(见附件3),均为永久占地。变电站西面和南面规划为规划十路和美安环路,东面和北面规划为美安科技开发区用地,不占用基本农田,工程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变电站站址处、东面和北面现状为水田,南面和西面为乡村小路,不涉及占用基本农田。工程施工产生的土石方挖方约1000m3,填方量约3500m2.2.6变电站拆迁2.2.7工作制度和劳动定员2.3线路概况2.3.1线路路径本工程线路从海口220kV长流变电站采用电缆往南出线(J1—J4),至南海大道南侧后,东行至J4处转为架空。架空线(J4—J13)沿南海大道南侧东行至绿色长廊转南,沿绿色长廊西侧南行至椰海大道转西,沿椰海大道北侧西行穿越220kV长永I线、长永II线、华长I线、华长II线后继续西行至疏港大道转南,沿疏港大道西侧穿越220kV华长I线、华长II线、马丘线、马永线,继续往南跨越220kV丰玉I线、丰玉II线、110kV永老线后至与绕城高速交叉口西北角处,然后跨越绕城高速路后向西南方向走线至规划十路,沿开发区规划十路至美造站。其中J10~J13段约有3km长度(4个塔基)位于世界地质公园三级保护缓冲区内,其中J10、J11、J12位于园区规划的村镇建设区,J13位于生态保育区。(一)根据海口市规划局《关于海口美造11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供电线路路径的复函》(海规函[2013]1662号),本工程线路(绕城高速以北段)具体路径如下:海口220kV长流变电站位于南海大道与长滨路交叉口东北侧。本工程新建110kV美造至长流双回线路从长流变电站电缆出线,顶管穿过南海大道,后电缆改架空线路依次沿南海大道、绿色长廊、椰海大道、疏港大道向南敷设至与绕城高速交叉口西北角处。(1)在60米红线宽南海大道路段,规划高压架空线路位于道路南侧绿地内,距规划路中35(2)在60米红线宽绿色长廊路段,规划高压架空线路位于道路西侧绿地内,距规划路中35(3)在60米红线宽椰海大道路段,规划高压架空线路位于道路北侧绿地内,距规划路中35(4)在100米红线宽疏港公路路段,规划高压架空线路位于道路西侧绿地内,距规划路中60(二)根据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海口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关于美造11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供电线路路径(美安科技新城段)的复函》(海高新函[2013]550号),本工程线路(绕城高速以南,美安科技新城段)具体路径如下:110kV线区内路由美造变电站出线,沿规划师路道路东侧绿化带,距规划路中18米综上,本工程长流~美造110kV双回线路全长约2×13.42km;其中双回电缆线路长约2×0.65km;双回架空线路长约2×12.77km,同塔架设。线路沿线地形分布:丘陵约占1.5km,平地约占11.92km;全线使用双回杆塔86基,其中双回路直线钢管杆塔74基,双回路转角钢管杆塔4基,双回路终端钢管杆塔8基。详见附图3。2.3.2电压等级、回路数、架线方式电压等级:110kV。回路数:双回路。架设方式:架空线路、电缆线路。2.3.3导线型号(1)架空线路导线:均采用1×JL/LB1A-300/40铝包钢芯铝绞线。(2)电缆线路型号:采用ZR-YJLW03-64/110kV-630mm2型阻燃交联聚乙烯绝缘皱纹铝包防水层聚乙烯护套电力电缆。2.3.4杆塔、塔基及电缆(1)杆塔根据本工程线路所经地区地形特征,本工程线路全线新建110kV双回杆塔86基,其中双回路直线钢管杆塔74基,双回路转角钢管杆塔4基,双回路终端钢管杆塔8基,杆塔使用情况如表2-4所示。架空线路杆塔结构示意图详见附图5。表2-4杆塔使用情况表线路名称杆塔型式型号呼高(m)基数(基)备注长流~美造110kV架空线路110kV双回杆塔110SZ22334直线钢管杆110kV双回杆塔110SZ12770直线钢管杆110kV双回杆塔110SJ1244转角钢管杆110kV双回杆塔110SJD218终端钢管杆杆塔基数小计21~3386(2)塔基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杆塔位置,钢管杆塔拟采用板式基础、灌注桩基础。(3)电缆敷设方式本工程电缆线路穿越道路时,拟采用顶管敷设方式;除穿越道路外的电缆线路,拟采用电缆沟敷设方式;电缆敷设后,盖混凝土板。电缆排列方式为垂直排列。电缆沟结构详见图2-1。图2-1电缆沟剖面图2.3.5(1)线路工程占地本工程线路包含架空线路及电缆线路;电缆线路占地主要包括电缆沟、接头井、工井、检查井等;架空线路占地主要包括杆塔施工区、堆料场及牵张场施工区等。线路总占地7340m2,其中永久占地2120m2,临时占地5220m2表2-5线路工程占地面积表单位:m2序号项目名称永久占地临时占地小计1110kV双回电缆线路300290032002110kV双回架空线路1820112029403堆料场及牵张场施工区/12001200合计212052207340工程沿线土地利用现状为村镇用地、公共绿地等用地,土地利用规划为广场用地、公共绿地和特殊用地等,不涉及占用基本农田。(2)线路工程土石方量本工程线路土石方主要来自杆塔施工和电缆沟的开挖和回填等。线路工程总挖方量为8380m3,填方量为4550m3,各部位挖填方平衡后共弃土石方量为3830m3,其中电缆线路段弃土量为2190m3,架空线路段弃土量为1640m3(共新建杆塔86基,平均每个塔基弃土约表2-6线路工程土石方平衡表单位:m3序号项目名称挖方量填方量弃土量1110kV双回电缆线路292073021902110kV双回架空线路546038201640合计838045503830由于输电线路建设具有跨距长、点分散的特点,且单个基础开挖产生的弃土较小;因此,对于可以回填利用的土方临时堆放于塔基临时占地区和电缆沟沿线,施工结束后及时回填电缆沟和覆土绿化或硬化。架空线路多余弃土平铺于塔基的连梁内并整治绿化,或运送至政府指定地点妥善处理。(3)线路工程绿化情况线路工程绿化主要为塔基处施工结束,回填土方后进行的覆土绿化,线路临时用地和永久占地绿化面积为5870m22.3.6线路工程拆迁为吴家居民房,距离椰海大道道路红线约3m,1户2人居住。。2.3.7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情况本工程110kV电缆线路下钻穿越公路1次,下钻穿越铁路1次,220kV线路1次;在设计线路交叉穿越情况时均按规范要求设计,满足《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要求,详情见表2-7。表2-7电缆线路钻越设计情况单位(m)被钻越物被跨越次数/次设计情况规范要求水平交叉水平交叉公路11.20.810.5铁路11.10.610.5220kV线路11.30.710.5本工程110kV架空线路沿线跨越的具体设施情况详见表2-8。表2-8架空线路交叉跨越设计情况序号交叉跨越跨越次数(次)最小允许垂直距离(m)设计规范要求高度(m)1220kV电力线38m4m,在跨越处不得接头2110kV电力线16m3m,在跨越处不得接头310kV电力线35m3m4高速公路125m7m,在跨越处不得接头5城镇道路320m7m,在跨越处不得接头6鱼塘115m3m7树木/8m4m8非居民区/12~25m110kV线路6m9居民区012m110kV线路7m由上表可知,本工程线路可研设计中交叉跨越处跨越220kV电力线的最小净空垂直距离为8m,跨越树木段的最小净空垂直距离为8m;在非居民区走线时,由于弧垂的变化,设计对地高度最小为12~25m,分别达到《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及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相关设计规范的最低要求;本工程设计跨越树林段最小净空垂直距离为8m,除塔基占用少量灌草丛外,不对林木进行砍伐,较好地维持原有生态环境。2.3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分析(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本项目属于城乡电网改造及建设类,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本)中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变电站选址合理性分析拟选变电站址位于美安科技开发区一期地块规划十路以东、美安环路以北,地处地貌单元属海口平原地貌,场地现状为水田,规划为供电用地;站址处靠近负荷中心,有利于满足远景负荷增长需要及减少线路损耗;变电站位于规划十路和美安环路交汇处,满足大件运输及消防通道的要求;工程区域无拆迁安置;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及环保、安全等要求;站址周边现状主要为水田,已规划纳入美安科技开发区,周围没有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建筑物及其它易燃易爆设施。因此,站址选择合理。已取得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关于调整美安科技新城一期110kV美造变电站项目规划选址意见的函》(海高新函[2013]336号),详见附件3。(3)选线合理性分析电缆线路主要沿现状长滨路西侧绿化带和南海大道南侧绿地内敷设电缆,本工程电缆与管道、道路、构筑物等之间的距离均符合《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及《电缆设施保护条例》的相关要求;周边环境保护目标较少,施工方便,电缆路径的选择较为经济、合理。架空线路沿南海大道南侧绿地、绿色长廊西侧绿地、椰海大道北侧绿地以及疏港公路西侧绿地范围内走线,不占用基本农田,沿线植被主要为桉树、橡胶、棕榈树、等城市绿化景观树,花椒树、甘蔗和水稻等农作物,以及低矮绿化和灌草丛等。本工程的架空线路J10~J13段约有3km长度(4个塔基)的线路穿越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西侧边缘区域,穿越的具体位置为园区内已建的疏港大道道路红线边缘西侧。由于线路杆塔选址位于世界地质公园三级保护缓冲区内,其中J10、J11、J12位于园区规划的村镇建设区,J13位于生态保育区;海口市国土资源局同意该工程四个杆塔选址意见。本段线路采用高跨方式通过,跨越树林段最小净空垂直距离为8m,除四个塔基占用少量灌草丛外,不对林木进行砍伐。项目施工不破好地质公园的地势,破坏的少量植被在施工后可以恢复,能较好地维持原有生态环境。综上所述,本线路走向符合规划要求,并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同意;线路沿线无珍稀和受保护物种分布;110kV线路采用高塔架设,减少对林木的砍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轻微且是可逆的,路径选择合理。(4)架空线路交叉跨越高度及走廊宽度合理性分析根据可研报告,本工程架空线路段导线对地距离在12m~25m间,满足《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1999)和《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的高度要求(110kV线路经过居民区导线对地面距离不小于7m,经过非居民区不小于6m)本工程线路导线交叉跨越处净空距离在5m~8m之间,亦可满足《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1999)和《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对应的高度要求。由表8可知,工程线路在跨越树木时,应采用高杆塔跨越,施工中采用牵张放线,减少林木砍伐,较好地维持原有的生态环境。综上,本工程架空线路交叉跨越高度符合要求,是合理可行的。3工程分析3.1变电站运行工序流程图3-1变电站运行期电磁场强度产生环节示意图3.2线路运行工序流程工程拟建110kV美造变电站工程拟建110kV美造变电站现有220kV长流变电站新建长流~美造110kV双回线路,线路总长13.42km,其中同塔双回架空线路12.77km,双回电缆线路0.65km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图3-2项目线路运营期产污环节示意图3.3电磁污染源分析输电线路及变电站附近由于高电压和大电流效应,在其附近会存在一定强度的电磁场,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电磁影响。工频电、磁场特性:1)电场强度大小与导线相对于大地的电压成正比,磁感应强度大小仅与电流大小成正比,而与电压无关;2)导线排列方式不同,电磁场大小不同。导线水平排列时,场强的影响范围最大;正三角形排列时次之;倒三角排列、垂直排列时最小。双回路采取逆相序布置线时电磁场强度要比单回路电磁场强度低得多;3)电场中的导电物体(如建筑物、树林等)会使电场严重畸变,从而产生一些屏蔽作用,可以减弱电场强度,而工频磁场能穿透大多数的物体(如建筑物、树林等)。4电磁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4.1电磁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为了解本工程周围的电磁环境和声环境现状,我所委托深圳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对工程拟建变电站所处区域,以及输电线路沿线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值进行了现状监测,有关情况如下:监测时间:2015(2)监测气象条件:天气:阴;温度:32℃;湿度:65%(3)监测项目地面以上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等效连续声级。(4)监测布点本次监测共设7个监测点,其中拟建变电站四周共设4个,线路沿线的环境保护目标处设3个。监测布点具体见表4-1。监测布点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的要求。监测单位严格《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HJ681-2013)的要求进行监测,客观反映了工程周边的电磁环境实际情况,因此监测布点方案合理。表4-1电磁及声环境现状监测点序号类别位置地理坐标1变电站拟建变电站东面(N19°55′47.16″E110°10′15.28″)2拟建变电站南面(N19°55′42.25″E110°10′12.38″)3拟建变电站西面(N19°55′47.16″E110°10′09.48″)4拟建变电站北面(N19°9′52.06″E110°31′42.38″)5环境保护目标美李村李家大门外输电线路南侧18m(N19°59′28.23″E110°12′3628″)6文森村(吴家)厨房外输电线路北侧15m(N19°58′38.11″E110°12′54.08″)7文明村(劳家)一楼大门外输电线路北侧13m(N19°58′24.23″E110°10′48.28″)(5)监测方法及仪器本次环评监测采用的监测方法与仪器见表4-2。表4-2环境质量监测方法及仪器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方法标准号仪器名称及型号灵敏度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工频电磁场强度测试仪HI-3604;检定单位:华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检定证书号:WWD201400668;有效期:2014.04.02-2015.04.011V/m~199kV/m0.1mG~20G《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DL/T988-2005)4.2电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1)监测结果环境现状监测点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监测结果见表4-3。表4-3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现状监测结果检测点/位置工频电场(V/m)工频磁感应强度(μT)水平分量垂直分量合成量水平分量垂直分量合成量(1)拟建美造110kV变电站站址东面(N19°55′47.16″E110°10′15.28″)0.0130.0220.026站址南面(N19°55′42.25″E110°10′12.38″)0.0110.0230.025站址西面(N19°55′47.16″E110°10′09.48″)0.0140.0260.030站址北面(N19°9′52.06″E110°31′42.38″)0.0130.0270.030(2)环境保护目标输电线路美李村(李家)(N19°59′28.23″E110°12′3628″)0.0160.0310.035文森村(吴家)(N19°58′38.11″E110°12′54.08″)0.0170.0280.033文明村(劳家)(N19°58′24.23″E110°10′48.28″)0.0180.0300.035(2)监测结果评价根据监测结果表4-3可知,拟建海口美造110kV变电站站址四周的工频电场强度在2.8~3.2V/m之间,工频磁感应强度在0.025~0.030μT之间;工程新建110kV输电线路沿线美李村(李家)、文森村(吴家)和文明村(劳家)等环境保护目标处工频电场强度为4.0~4.2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为0.033~0.035μT。由此看出,所有监测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4000V/m和100μT的控制限值要求。5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1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及类比分析本工程架空线路电磁影响预测采取理论计算和类比分析的方法。电缆线路电磁影响预测采取类比分析方法。5.1.1110kV双回架空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理论计算分析理论计算模式架空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影响预测计算,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附录C、D规定的计算模式进行。高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下空间工频电场强度的计算(附录C)1)单位长度导线下等效电荷的计算高压送电线上的等效电荷是线电荷,由于高压送电线半径r远小于架设高度h,因此等效电荷的位置可以认为是在送电导线的几何中心。设送电线路为无限长并且平行于地面,地面可视为良导体,利用镜像法计算送电线上的等效电荷。多导线线路中导线上的等效电荷由下列矩阵方程计算:式中:Ui——各导线对地电压的单列矩阵;Qi——各导线上等效电荷的单列矩阵;Λij——各导线的电位系数组成的n阶方阵(n为导线数目)。[U]矩阵可由送电线的电压和相位确定,从环境保护考虑以额定电压的1.05倍作为计算电压。[λ]矩阵由镜像原理求得。2)由等效电荷产生的电场计算为计算地面电场强度的最大值,通常取夏天满负荷有最大弧垂时导线的最小对地高度。因此,所计算地面场强仅对档距中央一段(该处场强最大)是符合的。当各导线单位长度的等效电荷量求出后,空间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可根据叠加原理计算得出,在(x,y)点的电场强度分量Ex和Ey可表示为:式中:xi、yi——导线i的坐标(i=1、2、…m);M——导线数目;Li、Li′——分别为导线I及镜像至计算点的距离。由于接地架空线对于地面附近场强的影响很小,对单回路水平排列的几种情况计算表明,没有架空地线时较有架空地线时的场强增加约1%~2%,所以常不计架空地线影响而使计算简化。(2)高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下空间工频磁场强度的计算(附录D)由于工频情况下电磁性能具有准静态特性,线路的磁场仅由电流产生。应用安培定律,将计算结果按矢量叠加,可得出导线周边的磁场强度。不考虑导线i的镜像时,导线下方A点处的磁场强度:式中:I——导线i中的电流值;H——计算A点距导线的垂直高度;L——计算A点距导线的水平距离。计算参数的选取本工程拟建架空输电线路为110kV同塔双回架空线路,共有双回路钢管杆塔86基,呼高为21~33m,按最不利原则进行预测典型塔型的选择,选取呼高最低、线路相间距最大的110SJD塔型进行预测,导线为1×JL/LB1A-300/40铝包钢芯铝绞线,相间距为2.5m。根据设计资料,110SJD塔呼高为21m,导线对地高度最低为12m,因此考虑最不利情况,按本工程导线实际最低对地高度(与类比监测时线路对地高度一致)进行理论计算。预测参数的选取见表5-1。表5-1本工程新建110kV双回架空线路设计参数电压等级(kV)110导线分裂数单分裂塔型110SJD相间距(m)2.5导线类型1×JL/LB1A-300/40铝包钢芯铝绞线导线外径(mm)23.94输送总容量(MVA)36导线排列形式垂直排列,逆相序导线计算高度(m)12.0(导线设计最低对地高度,与类比监测时线路对地高度一致)计算区域(m)50(距杆塔中心)计算结果本工程送电线路典型塔型距地面1.5m高处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强度预测结果见表5-2;典型塔型导线两侧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分布曲线见图5-1、5-2。表5-2工程新建110kV双回架空线路工频电磁场强预测结果距杆塔中心距离(m)计算高度12.0m(导线设计最低对地高度,与类比监测时线路对地高度一致)理论计算值工频电场(kV/m)工频磁感应强度(μT)EB02.0163.802.5(边导线正下方)1.9953.3651.8622.76101.2121.60150.6550.88200.3860.4822.5(边导线外20m)0.3060.36250.2320.28300.1860.20350.1520.16400.1210.12450.1170.08500.0950.08图5-1本工程110kV双回架空线路下方工频电场强度分布曲线图5-2本工程110kV双回架空线路下方工频磁感应强度分布曲线1)工频电场由表5-2和图5-1可知,本工程新建110kV双回架空线路运行期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随着距离边导线投影水平距离的增加总体呈逐渐衰减趋势,同时,随着对地高度的增大,工频电场强度随之减小。导线对地高度为12.0m(导线设计最低对地高度,与类比监测时线路对地高度一致)时,线路下方距地面1.5m高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2.016kV/m,最大值出现在杆塔中心处,所有预测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4000V/m控制限值要求。2)工频磁场由表5-2和图5-2可知,本工程新建110kV双回架空线路运行期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随着距离边导线投影水平距离的增加总体呈逐渐衰减趋势,同时,随着对地高度的增大,工频磁感应强度随之降低。导线对地高度为12.0m(导线设计最低对地高度,与类比监测时线路对地高度一致)时,线路下方距地面1.5m高处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3.80μT,出现在杆塔中心处,所有预测点的工频磁感应强度均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100μT控制限值要求。5.1.2110kV双回架空线路电磁环境影响类比分析类比的可行性本工程新建110kV双回架空线路,本次环评选择已建导线布置形式及运行工况与其相似的海南省三亚110kV南鸭线进行类比分析。表5-3本线路与三亚110kV南鸭线类比条件对照表项目名称评价工程类比工程本工程110kV双回架空线路三亚110kV南鸭线电压等级110kV110kV架设形式及回路数双回架空线路双回架空线路导线类型1×JL/LB1A-300/40铝包钢芯铝绞线1×JL/LB1A-300/40铝包钢芯铝绞线导线截面积1×300mm21×300mm2导线排列形式垂直排列,逆相序垂直排列,逆相序导线对地垂直距离(m)12.0(导线设计最低对地高度)12.0(监测时导线对地高度)输送容量36MVA38.2MVA三亚110KV南鸭线120#~121#塔之间(监测时导线对地高度为12.0m)监测单位深圳市清华环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监测时间2012气候条件天气:多云温度:32℃湿度:77工况负荷名称电压(kV)电流(A)有功功率(MW)三亚110kV南鸭线106.9~111.598.3~108.426.0从表5-3中可以看出,本工程新建110kV双回架空线路输送容量略低于类比线路,导线设计最低对地高度与类比线路监测时对地高度一致,电压等级、导线截面积与类比线路基本一致。因此,采用三亚110kV南鸭线监测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和类比,具有可行性。类比监测结果类比监测结果见表5-4,变化趋势图见图5-3、5-4。表5-4三亚110kV南鸭线监测结果三亚110kV南鸭线工频电场强度(V/m)工频磁感应强度(µT)水平分量垂直分量合成量水平分量垂直分量合成量边导线外0m1275133218440.8310.9911.293边导线外2m1113117816210.7940.9581.244边导线外4m977109814700.7660.9031.184边导线外6m944101213840.7340.8881.152边导线外8m83199712980.7120.8641.120边导线外10m66683110650.6610.8131.048边导线外12m5127449030.4870.6670.826边导线外14m4015797040.3910.5810.700边导线外16m2884365230.2010.4160.462边导线外18m2653894710.1790.4140.451边导线外20m1882953490.1650.3870.421边导线外25m1241922280.1230.2650.292边导线外30m5875940.0870.1660.187图5-3工频电场强度与线路投影距离关系图图5-4工频磁感应强度与线路投影距离的关系图从类比监测结果看,类比输电线路110kV南鸭线(监测时导线对地高度为12m)两侧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1332V/m,工频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为1.293μT,均分别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4000V/m和100μT的控制限值要求;且类比监测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实测值在边导线外均呈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可以看出,类比监测线路边导线外距地面1.5m处的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均分别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4000V/m和100μT的控制限值要求。5.1.3电缆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分析本次评价采用类比分析法对电缆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类比的可行性本评价选择已建导线布置形式及运行工况与其相似的海口110kV塘荔鹿河线、茅鹿河线双回电缆线路作为类比对象进行类比分析。类比条件见表5-5。表5-5类比条件对照表项目名称评价工程类比工程美造110kV输变电新建工程110kV双回电缆线路110kV塘荔鹿河线、茅鹿河线双回电缆线路电压等级110kV110kV回数双回双回布设形式电缆沟电缆沟埋地深度1.8m1.8m导线类型ZR-YJLW03-64/110kV-630mm2ZR-YJLW03-64/110kV-630mm2导线截面积630mm2630mm2导线排列形式垂直排列垂直排列线路沿线环境沿城市主干道敷设沿城市主干道敷设输送容量(MVA)4648110kV塘荔鹿河线、茅鹿河线双回电缆线路监测单位深圳市清华环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监测时间2013气候条件天气:阴天温度:33℃湿度:68%风速:3m/s监测点位垂直于建港路双回电缆线路设置监测断面(N18°14′3.52″E109°30′3.37)运行工况负荷序号线路名称电压(kV)电流(A)有功功率(MW)1110kV塘荔鹿河线、茅鹿河线双回电缆线路114.72~115.23105.48~107.6319.52~21.37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本工程新建110kV双回电缆线路与类比线路在电压等级相同,回路数相同,且均为沿道路敷设电缆地埋走线等,参数基本一致;因此,故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电磁环境影响类比分析110kV塘荔鹿河线、茅鹿河线双回电缆线路监测布点从电缆沟上方(0m处)开始,沿垂直于电缆线方向监测;监测结果见表5-6,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与线路距离的关系见图5-5图5-6。表5-6工频电磁场类比监测结果监测点/位置工频电场(V/m)工频磁感应强度(μT)水平分量垂直分量合成量水平分量垂直分量合成量电缆沟0m5.389.8611.230.2340.4960.5482m5.079.1510.460.2080.4610.5064m4.348.259.320.1850.3810.4246m3.657.298.150.1560.2950.3348m3.176.537.260.1350.2580.29110m2.675.285.920.1180.2030.23515m1.873.734.170.0970.1640.19120m2.184.094.630.1130.2060.23525m1.232.853.100.0780.1220.14530m0.861.561.780.0450.0770.089图5-5电缆线路监测断面上电场强度与距离的变化曲线图图5-6电缆线路监测断面上磁感应强度与距离的变化曲线图由上图、表可知,已建110kV塘荔鹿河线、茅鹿河线双回电缆线路垂直于建港路设置的监测断面地面1.5m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在1.78~11.23V/m之间、工频磁感应强度在0.089~0.548μT之间,均分别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4000V/m和100μT的控制限值要求。根据以上类比分析,预测本工程双回电缆线路建成后产生的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亦能满足相应标准限值要求,对周边电磁环境影响处于标准允许范围内。5.2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变电站产生工频电磁场的电气设备主要有主变压器、电容器、母线等大电流导体。在正常运行情况下,110kV变电站内主变压器旁、母线下方以及10kV配电区内的电磁场强度较大。但由于工频电磁场强度随距离的衰减很快,在围墙外的电磁场强度已很弱。本次环评通过类比监测相同规模已运行变电站的电磁影响,来预测分析本工程拟建美造110kV变电站的电磁影响。5.2.1类比条件分析本环评选取与本工程拟建美造110kV美造变电站主变规模、主变布置形式和出线方式相同的深圳坪西110kV变电站进行类比。本工程拟建美造110kV变电站与深圳坪西110kV变电站主要指标对比如表5-7所示。表5-7类比变电站主要技术指标对照表主要指标美造110kV变电站坪西110kV变电站电压等级110kV110kV主变规模本期:2×50MVA已建成:2×50MVA变电站形式半户内变电站半户内变电站电压等级方式110kV/10kV110kV/10kV主变位置和布设方式站区中部,户外布置站区中部,户外布置配电装置布置方式10kV户内布置10kV户内布置出线回数110kV(2回)110kV(2回)出线方式架空出线架空出线电磁环境条件附近无军事、无线电通讯设施附近无军事、无线电通讯设施深圳坪西110kV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周边环境及监测布点示意见图5-7。图5-7类比变电站站区总平面布置及监测布点图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工程拟建美造110kV变电站与坪西110kV变电站的电压等级、主变规模及布设方式、电压等级、出线回数和出线方式相同,主变位置和周围电磁环境基本一致。因此,以坪西110kV变电站作为类比对象对本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能够反映本工程拟建美造110kV变电站投运后的电磁环境影响,因而具有可比性。5.2.2监测点布设类比监测共设置3个监测点位,1个衰减监测断面。监测点位分别位于变电站东、南和北侧围墙外5m处,由于由于变电站西面紧邻山坡,无法布设监测点;衰减监测断面布置于南侧围墙外(距出线处20m),测点间距5m,测至南侧围墙外50m处。监测布点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的要求。监测单位严格《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HJ681-2013)的要求进行监测,客观反映了工程周边的电磁环境实际情况,因此监测布点方案合理。5.2.3变电站运行工况监测时,深圳坪西110kV变电站的2台主变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见表5-8。表5-8深圳坪西110kV变电站监测期间主变运行工况项目电压(kV)电流(A)有功功率(MW)无功功率(MVar)1#主变(50MVA)11071~1202282#主变(50MVA)11071~1202395.2.4监测期间气象条件天气:晴,温度:23℃,湿度:60%5.2.5电磁场强度类比分析110kV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强度类比监测结果见表5-9。表5-9工频电磁场强度类比监测结果点号点位描述电场强度RMS平均值(V/m)磁感应强度RMS平均值(μT)1南侧围墙外5m90.30.652东侧围墙外5m15.60.113北侧围墙外5m(西侧为壁,无法到达)63.20.154南侧围墙外0m95.10.655南侧围墙外10m64.30.496南侧围墙外15m50.30.427南侧围墙外20m37.70.708南侧围墙外25m47.90.759南侧围墙外30m33.20.6210南侧围墙外35m16.30.4111南侧围墙外40m33.30.3612南侧围墙外45m16.30.3413南侧围墙外50m3.90.39根据类比110kV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强度监测结果,变电站各围墙外5m处工频电场强度在15.6~90.3V/m之间,工频磁感应强度在0.11~0.65μT之间;衰减监测断面工频电场强度在3.9~95.1V/m之间,工频磁感应强度在0.34~0.65μT之间。可以看出,围墙外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监测值均远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4000V/m和100μT的控制限值要求。电磁监测断面变化趋势见图5-8、图5-9。图5-8电磁监测断面工频电场强度变化趋势图图5-9电磁监测断面工频磁感应强度变化趋势图本工程拟建美造110kV变电站与坪西110kV变电站的电压等级、主变规模及布设方式、电压等级、出线回数和出线方式相同,主变位置和周围电磁环境基本一致。故深圳坪西110kV变电站的实测数据能基本反映美造110kV变电站投入运行后的情况。因此,可预测在评价范围内,美造110kV变电站投运后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强度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4000V/m和100μT的控制限值要求。5.3环境保护目标电磁场影响分析本次评价根据各环境保护目标与工程拟建110kV变电站或架空线路的距离、高差以及类比变电站和架空线路在相应距离处的影响值,类比预测出本工程拟建变电站与架空线路对各环境保护目标的预测值,再将各个环境保护目标的现状监测值与预测值进行相加,叠加后的工频电磁场预测结果见表5-10。表5-10本工程环境保护目标工频电、磁场强预测叠加结果环境保护目标与拟建工程的距离(m)电场强度现状监测值电场强度预测值电场强度叠加预测值磁感应强度现状监测值磁感应强度预测值磁感应强度叠加预测值(kV/m)(μT)美李村(李家)1层线路南侧,距离线路18m0.00420.3940.3940.0350.600.602层0.00420.4750.4750.0350.720.72文森村(吴家,共1层)线路北侧,距离线路15m0.00400.6550.6550.0330.880.88文明村(劳家)1层线路北侧,距离线路13.0m0.00420.8150.8150.0351.121.122层0.00421.1801.1800.0351.561.563层0.00421.5301.5300.0352.082.08本工程变电站附近无电磁环境保护目标。线路工程沿线保护目标为距线路18m处的美李村李家居民房,距线路15m处的文森村吴家居民房,距线路13m处文明村的劳家居民房。根据预测结果,输电线路沿线环境保护目标美李村李家一层最大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分别为0.394kV/m、0.60μT,二层最大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分别为0.475kV/m、0.72μT;文森村吴家(共1层)最大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分别为0.655kV/m、0.88μT;文明村劳家一层最大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分别为0.815kV/m、1.12μT,二层最大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分别为1.18kV/m、1.56μT,三层最大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分别为1.530kV/m、2.08μT。因此,预测本工程线路建成后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4000V/m和100μT的控制限值要求。6、电磁污染防治措施1、变电站内主变三面设置防火墙;大功率的电磁振荡设备采取必要的屏蔽措施,将机箱的孔口、门缝连接缝密封。2、电缆线路采用电力电缆加套管直埋敷设。电缆外层的屏蔽层和包装层可起到有效屏蔽作用,而且电缆线路埋于地下,地表也有良好的屏蔽作用。3、本工程新建架空线路采用高塔架设,增加导线对地高度;采用电磁影响更小的JL/LB1A-300/40铝包钢芯铝绞线;并采用双回路塔架设,此设计可缩小线路走廊宽度;降低线路走廊下的工频电场强度,减小电磁场对环境的影响。4、加强线路日常管理和维护,使线路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此外,本工程架空线路采用双回路塔架设,此设计可缩小线路走廊宽度,降低线路走廊下的工频电场强度,以减小电磁场对环境的影响。7电磁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价结论7.1项目概况(1)新建美造110kV变电站,采用半户内布置,主变规模本期2×50MVA;110kV出线本期2回,10kV出线本期2×14回,工程新建海口美造110kV变电站位于规划十路以东、美安环路以北,用地面积约为4023m2(合6(2)新建长流~美造110kV双回线路,线路全长约2×13.42km,其中电缆线路长约2×0.65km;架空线路长约2×12.77km,同塔双回架设,新建杆塔共86基。7.2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本项目属于城乡电网改造及建设类,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5月1日实施的第21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2013年修正)》中的“第一类鼓励类”7.3变电站选址、选线合理性分析拟选变电站址位于美安科技开发区一期地块规划十路以东、美安环路以北,地处地貌单元属海口平原地貌,场地现状为水田,规划为供电用地,站址处靠近负荷中心,周边无环境保护目标,工程区域无拆迁安置,周围没有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建筑物及其它易燃易爆设施。本线路走向符合规划要求,并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同意;线路沿线无珍稀和受保护物种分布;110kV线路采用高塔架设,减少对林木的砍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轻微且是可逆的,路径选择合理。7.4电磁环境保护目标本工程电磁环境保护目标共3个,分别为拟建美造~长流110kV双回架空线路沿线的美李村(位于架空输电线路南侧,最近为距离线路18m处的民房)、文森村(位于架空线路北侧,最近为距离线路15m处的居民房)和文明村(位于架空线路北侧,最近为距离线路13m处的居民房)。7.5电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区域内无大的电磁场干扰源,工频电场强度及工频磁感应强度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4000V/m和100μT的控制限值要求;总体上工程沿线电磁场水平较低,电磁环境良好。7.6电磁环境影响分析根据理论计算及类比监测,本工程110kV双回架空线路、110kV双回电缆线路及环境保护目标处的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均分别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4000V/m和100μT控制限值要求。7.7电磁污染防治措施对于变电站大功率的电磁振荡设备采取必要的屏蔽措施,将机箱的孔口、门缝连接缝密封。加强线路日常管理和维护,使线路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7.8评价结论本工程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现行的产业政策,选址选线合理。只要加强管理,认真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对电磁环境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满足标准限值的要求。从环保角度分析,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附件5-1附件5-1目录TOC\o"1-2"\h\z\u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11.2研究工作的依据、内容及范围 11.3编制原则 31.4项目概况 31.5技术经济指标 51.6结论 6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82.1项目背景 82.2建设的必要性 9第三章建设条件 113.1项目区概况 113.2建设地点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3.3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134.1市场分析 134.2营销策略、方案、模式 14第五章建设方案 155.1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 155.2建设规划和布局 155.3运输 185.4建设标准 185.5公用工程 205.6工艺技术方案 215.7设备方案 215.8节能减排措施 24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256.1环境影响 256.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266.3评价与审批 28第七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297.1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297.2劳动定员 297.3经营管理措施 307.4技术培训 30HYPERL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现代建筑企业运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盐城工学院《免疫学原理及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后期特效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中国当代文学(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生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大同大学《仪器分析(光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民族大学《工程训练(Ⅱ)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县医院聘请社会监督员实施方案(经典版)
- 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
-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课件
- 教学工作奖励办法
- 会员卡转让协议书范本(2024版)
- 育婴师培训课件
- 2024年扬州市职业大学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应用
-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化学
- 激光雷达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 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例讨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