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文化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1页
凤庆县文化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2页
凤庆县文化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3页
凤庆县文化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4页
凤庆县文化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凤庆县文化资源情况调查汇报一、调查背景1、县情介绍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西北部,跨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3′之间,东与大理州巍山县、南涧县相连,东南与本市云县毗邻,西南与本市永德县交界,西、西北与保山市昌宁县接壤。县城凤山镇居县境中部,东至昆明市500KM,南距临沧市政府驻地123KM。总面积3335KM2,东西最大横距5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1公里。全县辖13个乡镇,183个村、4个小区,46万人。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干凉同季,年平均气温17℃。气候温和、日照充分、雨量集中、干湿分明,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称。立体气候孕育了凤庆复杂多样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赋予了凤庆丰富生物景观。是世界著名“滇红”之乡,是世界凤庆县所处滇西纵谷南部,因为澜沧江及其支流顺甸河、黑惠江、迎春河切割,从北至南形成四大峡谷。西部地势较缓,呈波浪式向西延伸,形成以营盘为中心中山丘陵盆地。境内最高点为大雪山黄竹林,海拔3098米。最低点为孟统河出境处,海拔919米。县城海拔1578.8米。境内山脉属怒山、云岭两大山系。澜沧江以南属怒山山系,从南至北分布,主要有大雪山、万明山、黑龙潭山3支。澜沧江以北属云岭山系,从西北向东南分布,主要有光山梁子、金堂山、卡马山头、池塘梁子、灵宝山、六五山等,连贯鲁史、诗礼、新华3个乡镇。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澜沧江从西北入境,由东南出境,穿过县城北部,过境长度59.4全县地表径流量20亿立方米,平均年产地下水6亿立方米。境内地热丰富,有沸泉2个,中热泉6个,中温泉2个,低温泉3个。森林以针叶树和阔叶树为主。县人民政府驻凤山镇,邮编:675900。代码:530921。区号:0883。拼音:Fengqingxian。2、历史沿革凤庆,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些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这里被称做濮人,是布朗族、佤族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粟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现在全县有24种民族。据记载,濮人曾参加武王伐纣,会战于孟津。凤庆唐属姚州,宋归永昌。元泰定二年(1325年),夷长孟氏,请求内附。泰定四年内附后设顺宁土府。天顺元年(1328年),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为流官制,称顺宁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置顺宁县。民国2年(19)废府留县,先隶迤南道,后属迤西道。民国(1929年),裁撤道署,直属云南省府。民国31年(1942年)属蒙化第五行政区。民国38年(1949年)属蒙化第十一行政区。1950年2月22日,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3月属大理专区。1954年8月3、行政区划凤庆县现辖8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小湾镇、营盘镇、三岔河镇、勐佑镇、雪山镇、洛党镇、诗礼乡、大寺乡、新华彝族苗族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二、文化资源概况(一)茶文化资源1、滇红茶凤庆是滇红茶诞生地,滇红工夫茶于1939年在凤庆首先试制成功。据《顺宁县志》载:“1938年,东南各省茶区靠近战区,产制不易,中茶企业遵奉部命,主动开发西南茶区,以维持华茶在国际上现有市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顺宁茶厂(今云南滇红集团凤庆茶厂),筹建与试制同时并进”。当年生产15吨销往英国,以后不停扩大生产,产品质量优异,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凤庆是大叶茶发源地,适合生产红茶和普洱茶。从上世纪40年代起所生产“滇红”就出口英美等国,产品包含滇红功夫茶、滇红碎茶等,曾先后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中国名茶、国家外事礼茶等荣誉称号。1986年生产滇红茶被看成国礼赠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听说,英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凤庆也被称为“滇红茶乡”、“世界滇红之乡”。2、太华茶《徐霞客游记》载,梅姓老人曾以太华茶款待徐霞客。3、百抖茶凤庆百抖茶,亦称土法功夫茶。是凤庆独特传统茶俗。当地彝族老年人,尤其喜饮瓦罐烤百抖茶。4、锦绣茶王在凤庆小湾镇锦秀村香竹菁(茶王村),有一株树龄有32祖宗级茶树王—锦绣茶王,它是栽培型古茶树代表,也是世界上发觉最粗大栽培型古茶树,它树干直径足有1.84米,85、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南线途经凤庆,因有澜沧江这一天堑,也因为凤庆县是全国主要茶叶出产地,是著名滇红茶诞生地,茶马古道凤庆段就成为极其主要一段。这一段以凤庆城(旧称顺宁)为中心,又可分为两条,一条是北道,从顺宁出发到下关,人称“顺下线”;另一条是西南道,被称为“迤道”。其北道初为用竹筏在白鹦哥渡将骡马和货物分别横渡澜沧江后,经鲁史、犀牛,再以竹筏在犀牛渡口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关,再转运于丽江茶马市场,销往康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顺宁知府刘青率军民在澜沧江上修建青龙桥后,马帮就经三沟水梁子,下新村街、过青龙桥、登骡马萎坡,又下鲁史、犀牛、横渡黑惠江抵下关。西南道实际上是北道延伸,其路线为从顺宁出发,经锡腊(今营盘),过德党、进镇康后出缅甸。西南道商帮大多以腊戌(缅甸)为终点,主要交易或以茶贸纱等。而北道商帮将茶叶及山货驮出去,又将布匹百货驮进来同时,也将外面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驮了回来。北道对沿途驿站经济、文化发展功不可没。滇缅公路通车前,茶马古道凤庆段是滇西南一片联络北出下关、昆明,南进镇康,再西出缅甸主要通道,乃至是滇西南一片联络中原和东南亚国家动脉。这条茶马古道开辟于1328年,距今已近700年了。近700年来,无数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丝绸、运进百货、运进中原文化,又从南到北运出茶叶、运出药材、运出了山风野俗。至今,生存在茶马古道上人都还在说:“旧时马帮不但为我们驮出了一方富裕,而且为我们驮出了一方文化。”当初从凤庆到昆明一共18个马站,在凤庆有顺宁站、大寺新村站,鲁史金马站、鲁史街站和犀牛站。每个马站间大约15KM,恰好是马帮一天行程数。在茶马古道典盛时期,每一个马站都是一个商品物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致是经济文化中心。在凤庆境内这段茶马古道上,最为繁荣是鲁史镇和凤庆城。6、凤庆大叶种茶凤庆大叶种,又名凤庆种,是有性繁殖系品种。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原产凤庆县,主要分布在凤庆、云县、昌宁一带。植株高大,茶树最高达6m以上,分枝部位高,密度较稀,树姿开张或半开张,叶片呈水平或向上斜生。叶长12.6~20.5cm,宽5.2~8.1cm,叶形椭圆,叶尖急尖或渐尖,叶面隆起,叶色绿,富光泽,叶片较厚软,叶脉9-14对,叶缘呈波状,叶齿稀浅。预芽能力强,芽叶肥壮,色黄绿,多茸毛,持嫩性强,1芽3叶百芽重平均98~170g。抗寒性和适应性较勐海种强,坚固力较强。产量高,在良好培育条件下通常每公顷产量为3000kg左右。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春茶1芽2叶鲜叶含咖啡碱3.56%,氨基酸2.90%,茶多酚30.19%儿茶素总量134.19mg/g。198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7、茶文化艺术节(红茶节)每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是茶乡凤庆一年一度传统茶文化艺术节(5月更名为“中国·凤庆红茶节”)。茶叶节是一个借茶叶贸易交流为主经济文化交流会,每年都会吸引周围各县市许多客商前来贸易交流,同时也吸引一些边境上外国客商,比如缅甸、越南等。茶叶节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宣传了凤庆茶文化,促进了开发旅游资源和经济交流互助。(二)旅游景点凤庆县拥有丰富旅游资源,以石洞寺景区、凤庆文庙、鲁史古镇、红龟山景区等为代表景区景点,已逐步吸引外界游客。现在,凤庆县还有大量旅游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凤山烈士陵园:在县城西凤山,海拔1750米,占地5184平方米。1955年由县委、县政府决定并报经省政府民政厅同意修建,筑有烈士墓17座,方形烈士纪念塔1座,塔碑刻有在征粮剿匪中英勇牺牲46位烈士英名。1982年起,县人民政府逐年琼英仙洞:琼英洞群是凤庆一大风景名胜,地处郭大寨乡。从古至今,琼英洞群吸引了许多旅游兴趣者和探险者来到怒山余脉褶皱深处探询“世外桃源”。琼英洞群以“险、秀、奇、绝”而著名,洞内有许多石田、石乳及许多奇形怪状石头和历代官员、名人墨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为洞内奇异石头,美如玉石,这个洞被人们称为琼英仙洞,所以郭大寨乡也就被人们称为“琼英乡”。观音阁:在洛党镇大兴村对面忙朵村后山坡,楼阁由何盛方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阁内塑有佛像,旁植花木,有坤道住持,风景幽美。清真寺:一是营盘街清真寺,二是县城清真寺,均几经复修重建。为县内伊斯兰教活动主要地点。龙华寺:在县城内,僧人黎海门创建,塑有香山佛像、十八罗汉神像。青龙山:在营盘镇东,有峭壁岩洞,古寺古木、自来水等。文庙:位于县城,是祭奠中国传统文化先驱、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纪念性建筑,整个建筑占地约1平方米,有魁星阁、崇圣祠、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龙门、泮池等组成,布局合理,技艺精湛,具备较高建筑艺术水平及历史研究价值,是凤庆历史文化发展见证。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本省现存第二大孔庙。凤庆文庙始建于明万历34年(16),清康熙8年(1669年)重建,清光绪(1893年)全部完工。大殿悬挂有“圣集大成”、“斯文在兹”和“万世师表”横匾,大成殿外悬挂有明朝“嘉靖大铜钟”一口。石洞寺: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洛党镇箐头村,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94年),1926年重修。寺内建筑有大殿、两厢、拱桥、莲池、双阁等。另有古茶花树一株,合抱有余,定名蒲门茶,名九蕊十八瓣,与寺齐名。寺前双阁,建于清道光、咸丰(约公元1848—1853年)年间,对峙于两巨石上,其间以石桥相通,建有拱桥、莲花池,地势险峻、风景优美。青龙桥:距县城40公里,横跨于金马和正义两村相交澜沧江上,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青龙桥始建于清乾隆26年(公元1761年)。桥长93.52米,宽3.9米,系铁索14根,左右栏杆扶手铁索各一根。用32根铁杆兜住桥面14根铁索,中间铺上木板。整个桥面呈中间略高、两端偏低弧形飞虹。两侧安有木栏,保障行人来往安全。两岸桥头盖有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形态壮观大门楼阁,既可供守桥者住宿,又可供行人凭栏远眺澜沧江风光。大门暮关晨开,自成“一夫当关,万夫暮开”天然关隘。青龙桥离水面青龙桥气势雄伟,两岸风光秀丽,引来了无数文人雅士吟诗撰文以记。在桥墩上、石壁上、桥门上,甚至在桥头两边山崖上都有诗印迹。诸如:“澜沧万里自西来,混沌何年始凿开。半壁河山连铁锁,中流砥柱镇风雷。”“横亘水中央,垂虹百丈长,铁索飞碧落,石壁破青沧。浪急蛟龙吼,山深猿穴藏。临流凭眺望,天堑壮遐方。”有情有景,令人浮想。青龙桥因小湾电站建设于3月拆除,将在县城周围选址重建。小湾生态旅游区:主要包含小湾电站及高峡百里平湖、玉龙池、黑龙潭、黄草坝水库、48道河森林风景区、锦绣茶祖,徐霞客品太华茶遗址,青龙桥等。玉龙池和黑龙潭玉龙池和黑龙潭坐落在小湾镇与凤山镇交界山顶上,海拔分别在2400—2860米,距小湾镇约10玉龙池和黑龙潭草丰林茂,池水清盈,池中有小岛数个,池边有野生大树杜鹃数百亩,林中生长着大量白鹇、野鸡等宝贵动物。空气清楚,景色迷人。小湾电站电站位于小湾镇,离县城49公里。小湾电站是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首选项目之一,是澜沧江梯级电站“龙头”电站和“调水”库区。电站坐落在澜沧江与黑惠江变汇处,总装机容量为420万千瓦,水库容量为151亿立方,设计坝高292米,是世界最高双曲拱坝,工程总投资420多亿元,年发电量为188.9亿千瓦时。“一坝高筑截留万方江水,六机飞旋送出亿伏电光”小湾电站旅游规划已进入论证阶段,这里将建设“小湾电站百里长湖观光游”,“小湾生态度假游”。将建设“电站观景台”,“青松亭”、“太华屋”、“温馨园”等景点,以满足游客观景、休闲、品茶、娱乐等需求,观景台可使游客早观沧江晨雾,夜观沧江明珠,白天可观电站美景和新镇全貌。鲁史古镇鲁史镇在县城东北部澜沧江、黑惠江之中间,历史上素有“夹江”之称。历史上鲁史乃是凤庆通往巍山、下关、昆明直至中原主要交通枢纽和驿站。县城和鲁史镇都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要冲上,是蜚声中外“茶叶之乡”。现在鲁史镇金鸡村尚遗留有百株连片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山野上,也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其中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人。并开设“俊昌号”茶庄,长久从事茶叶贸易。还有出自段逸甫茶园“凤山春尖”,是民国时期云南茶叶极品之一。鲁史古镇以四方街为中心点,形成“三街七巷一广场”格局。走进鲁史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印迹。这里四合院营造很有特色。四合院装修、雕饰、彩绘、处处表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两厢一照壁格局。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此门就自整天地,很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宽大院落内,植树栽花,叠石造景。在临街或靠路墙体上,有画有诗。过去,临街人家总有一个很宽石板走廊。鲁史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就像当地寻常人家门楣处对联:“含笑看人生,平心尝世味”。庆甸遗址:坐落在凤山镇麦地村明王室(寺)后老君山峰献山顶,距县城约5公里,为元朝天顺元年(1328)所置勐氏衙门。明洪武(1382)裁县后为勐氏部落首领衙门,当地称“勐家衙门”,坐东向西、面向府城,前后相距百余米3个山包,为县府前殿、中殿、后殿。前殿前有一块百余丈平缓之地,九龙山绕其南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林壑清幽。明万历26年,(1598)改土归流后即废。解放后曾先后出土1.25千克银元宝4个及明代文物数件。勐氏石城:为勐氏部落城堡遗址,位于新华乡牛肩山中部,当地人称“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勐氏部落城堡,以石筑成,故名石城。遗址坐南向北,东面悬岩峭壁,西北为松林陡坡,仅南向有一公里多长山梁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饮用。勐氏城东、北、西三面以藤索塔木排,上垒石头,如遇敌来犯,就砍断藤凤山公园:相传很久以前,一只金凤凰飞到这里,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便不顾再往前飞,落到这里变成了这只山,后人取名凤山。凤山象一只巨大凤凰向着东方升起太阳展翅起飞,这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天高云低,烟雾迷漫,是过去“顺宁十景”中“凤岫凝烟”景观,也是人们“登山观城景,入林赏凝烟”游览好去处。1990年,县政府决定修建凤山公园,多年来已修建公园大门、登山石阶、凉亭、茶花女塑像等雕塑,公园初具规模,已成一风景名胜。红龟山文笔塔:位于县城城东7公里,建于光绪甲申年(1884)年,为凤庆著名景点之一,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高35米,层叠17级,登临其境而环视,有“四面云山来眼底”万祥寺:万祥寺,现称东山寺、东山宫,位于县城东。土府勐效忠建于嘉靖年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僧人广照重修,清光绪5年(1879)僧人真檀重建大殿、两厢、大门,以后历年绅士捐资补修并添建戏楼、客厅、北花园等。江宁人杨振赞颂该寺曰:“策马东山路,阴阴见树林,僧来知寺近,桥回识泉深。飞阁鸣山雨,清烟荡远岭,对兹清万虑,原酒托狂吟”。50年代后该寺被改作粮仓,1984年落实宗教产房后偿还宗教,1985年凤庆道教协会在此成立,恢复宗教活动,近年来,寺院不停集资,并做了扩大和修缮,现为凤庆道教活动中心场所。莲净庵:又称新寺,位于城南先生邑,清康熙年间修建,咸丰7年(1857)毁于战乱,光绪(1889)僧人隆云重修。50年代后停顿宗教活动,1983年县政府同意莲净庵为全县佛教开放寺院,并在此建立了佛教协会。教徒们集资修复了寺院,新建了藏经楼,重塑如来佛、药师佛、观音、地藏等佛像,每逢节假日,信徒们纷纷入寺烧香许愿、求拜平安、钟声、经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古墨:位于县城最北端,诗礼乡政府驻地西北方向,距县城112.6公千米,距乡政府驻地11.6千米,村委会驻地阿苦黑,海拔1857米。属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总面积12.061平方千米,分2个自然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328户1340人。古磨房、古民居、古核桃树、古香樟树、古茶树和流浪河组成一个完整整体。依照初步调查,古墨村最早水磨房建于清嘉庆年间,现有磨房33间,其中可使用19间(现在仍正常使用12间),磨房遗址14间,碾子房遗址2间,榨油房遗址2间,造纸房遗址1间,建筑上都采取以石条为基、垒石为墙、青石板为顶、石头铺路、石板为桥建筑格调;有古核桃树200多株,冠大叶茂,树干奇形,苍劲壮观;有上百年树龄古香樟树6株;有零星分布古茶树800多亩。古墨磨房建筑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MERGEFIELDbasicpropertybrief三岔河琼凤桥:三岔河琼凤桥也叫东风桥,位于三岔河镇顺甸河上,是连接三岔河镇东西两片木廊桥。民国(1925年)由地方人士捐资修建。桥主体为木质结构,有桥房、桥亭、扶栏,桥长40米,宽3.5米,是全县跨度最长木廊桥。20世纪70-80年代前是东西两岸主要交通通道,至今仍在使用。琼凤桥在地方桥梁建筑史上具备主要里程碑作用,具备独特建筑艺术和主要人文价值。MERGEFIELDbasicpropertybrief凤庆茶厂:现为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企业。位于县城﹙凤山镇﹚东北角,创建于1939年3月,是我国驰名中外名茶“滇红”诞生地,创始人为冯绍裘先生。凤庆茶厂是全国最大集种植、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于一体民营股份制茶叶企业。现存50年代建盖办公楼一栋,砖木结构,二层楼,为苏式建筑;办公楼前立有冯绍裘塑像一座;厂房(烘干车间、筛分车间、成品车间、制箱车间、包装车间、仓库等)8栋,厂房之间有铁轨相连。厂内设有陈列馆一栋,保留有较为丰富、详实文字材料、图片、不一样时期产品和部分旧机器实物。现因新修公路厂区被分割为三个部分。建厂早期自行设计冯式“三筒式手揉机”、“脚踏与动力两用之揉茶机”、“脚踏与动力两用之烘茶机”,开创了我国研制生产制茶机械历史,首开我国机制红茶之先河。滇红茶叶产品一直畅销国内外市场,滇红茶曾一举夺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享誉世界,为临沧赢得了“滇红之乡”美名。1986年云南省原领导人就用凤庆工夫红茶赠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60多年来,滇红茶一直被国家定为外交礼仪茶,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情信物。闻名中外凤庆茶厂具备很高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茶叶科研价值。凤庆茶厂是滇红发展史见证,为研究中国茶文化提供实物依据,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多得文化遗产。MERGEFIELDbasicpropertybrief永和燕子岩古道:位于洛党镇永和村,建于民国37年(1948年),由永和村和桃花村开明绅士杨信钦、苏秘山带头集资修建,古道南距凤庆县城18公里,西距云县县城16公里,道路全长1800米,用石头铺垫和在石头上开凿而成,燕子岩驿站位于驿道中间,有巨大石岩、空阔河岸和天然石堤,在古道西侧石崖上凿有当初国务院总理李根源题词“开险通塞”四个阴刻隶书大字。永和燕子岩古道是当初连接凤庆和云县主要交通枢纽,它修建反应了当地能工巧匠智慧。MERGEFIELDbasicpropertybrief盘陀石寺: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后山村,因门口立有两巨石,巨石上阴刻三个大字“盘陀石”而得名。始建于清嘉庆(18),庙宇坐南朝北,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后毁于战乱。光绪7年(1881年)重建大殿、西楼和大门。光绪30年修建后阁。民国(1928年)赵玉才、陈玉明等人倡修西楼。当初盘陀胜景为“顺宁十景”之一,具备一定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因为年久失修,寺观景点已经被破坏,只有巨石上大字“盘陀石”依旧醒目清楚。龚传文将军墓:位于凤山镇大有村甘家坟山头,距凤庆县城约5公里。墓主龚传文(1897-1988),祖籍南京,出生于顺宁县维平乡大有村,毕业为顺宁旧制中学第一班。民国8年投笔从戎,分到靖国第二军第四旅(朱德任旅长),民国被保送入云南讲武堂16期受训,民国考入黄埔军校下级军官干训班受训,民国26年任国民革命军九十八师二九四旅副旅长,民国36年入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民国37年任国民七十九军军长,1949年12月在四川率部起义。部队改编后仍任军长。1960年调回云南,先后在云南省委、省政协任职,1988年1月5日在昆明病逝,葬于昆明。1994年,后人将其迁移至此。龚传文将军墓坐东南朝西北,长2.90米,东西宽1.95米,高2.0米,墓前有平台、石栏。究其一生所作贡献,该墓具备一定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MERGEFIELDbasicpropertybrief灵应山玄真观:位于凤庆县洛党镇桃花村箐头山,建于清乾隆年间。寺内建筑大多毁于文革期间,1980年,桃花生产队集资出工修缮,1985年修复被毁庙宇,恢复正常宗教活动。现在原址重新修建大殿、厢房、客房和大门,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顶仿古建筑。玄真观是凤庆县主要道教活动场所之一,对研究道教起源和发展具备主要意义。徐霞客品茶处:位于大寺乡马庄村高笕槽小组东北1.5公里、澜沧江白鹦哥渡口东南岸0.5公里处。《徐霞客游记》有载“……又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枧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余。……”塘房:位于鲁史镇沿河村东南,距鲁史镇8公里。这里是茶马古道上一个主要驿站,虽没有鲁史古镇那样规模,但这里建筑用石头垒墙、石板盖顶,道路用石块铺筑,非常具备地方特色。现在,从黑山门到塘房还基本完整保留有大段古道,是茶马古道曾经繁荣见证。六、历史名人龚彝龚彝,字和梅,祖籍山东,其先祖于明洪武初,徒滇后世居顺宁城北鼓山桥头。明天启四年(1624年),考中举人,天启五年考中进士。崇祯年间,官任南京兵部员外郎,后升兵部郎中。清军入关后,长江以南先后建立几个南明政权相继灭亡。1646年,广西巡抚瞿式耕和龚彝等人联合一些明朝旧臣拥桂王朱由榔建立永历王朝。永历三年,永历帝封龚彝兵部侍郎。很快又升任户部尚书。永历九年,龚彝随永历帝退守云南。为了长久抗清,龚彝亲自到永昌、顺宁、景东等地征兵募粮。永历十二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退往滇西。龚彝得知后日夜兼程赶到腾冲,永历帝已逃往缅甸。龚彝只好返回顺宁老家。第二年,当他得知永历帝情况后又四处活动,动员各土司起兵反清。龚彝旧部元江知府那崇首先率兵响应。不料此时永历帝已被清兵俘获押回昆明。龚彝不顾生死立刻赶到昆明,不卑不亢数次求见永历帝一面。吴三桂同意后,龚彝备酒食菜肴请永历帝。席间龚彝伏地痛哭,帝也痛哭不能饮。龚彝且拜且哭劝永历帝饮酒,帝才勉强饮下。龚彝拜哭不止,自感往事已不堪回首,以头触地而死。三日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篦子坡。南明最终一个王朝结束。而龚彝忠烈却永远被后人缅怀。清朝末年,顺宁知县亲自撰文,知府琦磷附跋立“明户部尚书龚彝老先生之故里”碑亭于顺宁城北鼓山桥头。民国元年,顺宁知府张汉皋将昭忠祠更名为龚公祠。李根源题书“磅礴万古”四个大字匾额悬于祠正堂。赵又新赵又新(1881~1920),原名复祥,字凤喈。先世从南京随军入滇,在顺宁鲁史落籍。其父赵德周,迁居县城来凤街。赵复祥自幼聪明好学,才思灵敏,少有大志。光绪三十年(1904)秋,赵复祥与顾品珍、唐继尧、叶基、李根源等30余人,毅然东渡日本留学,进东京振武学校。光绪三十一年,与云南同学杨振鸣、罗佩金等40余人,率先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同盟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回国,先后授任讲武堂教官、七十五标教练官。武昌起义后,率队反正,被推为统领,后又投奔江西督军李烈钧,先后任都督府顾问,水上警察厅厅长,赣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湖口起义失利,潜返云南,为避侦缉,更名赵又新。回滇后,先任讲武学校校长,护国讨袁时,任第一军第二梯团团长,随蔡锷进军川南,屡立战功,战后任第七师师长。张勋复辞,唐继尧组织靖国军,赵又新任第二军军长,辖朱德、金汉鼎两个旅,驻守云南。功勋卓著,被授与二等嘉禾勋章和文虎勋章。驻守泸州时,兵变战败以短铳自击而逝。赵又新殉难后,孙中山南方军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云南省政府追赠“武烈公”,建武烈公祠于昆明翠湖畔,灵柩葬于玉案山麓。朱德题词“护国之神”。孙中山为其中殿题额“砥柱南天”。并赠挽联:“大局赖同撑,我在粤峤君在蜀;束刍聊借奠,生为名将殁为神。”罗稷南罗稷南,原名陈强华,号小航,出生于顺宁城内来凤街书香之家。幼读私塾,天资颖异,少有壮志。北京大学毕业,曾任厦门大学校长,后投笔从戎,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第三军第二十八师师部秘书,十九路军总指挥部秘书,并参加十九路军等组织福建人民政府。曾代表人民政府到江西苏区订立抗日反蒋协定,受到毛泽东接待。取笔名为罗稷南和尊闻。曾翻译高尔基作品《幼年时代》、《没落》、《旁观者》、《磁力》、《燎原》、《魔影》,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英国狄更斯《双城记》等20多本(部)外国名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稷南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但未到职,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上海市人民代表等职。鲁迅先生儿子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这本回顾录中,叙述了一件事:1957年毛泽东到上海召集周谷成、罗稷南等人座谈,当初正值知识界反“右”。罗向毛提出一个大胆构想疑问: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毛泽东对此十分认真,他深思片刻回答说:以我估量,要么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是识大致不做声。罗当初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说。“文革”动荡,罗稷南受迫害含恨逝世,终年73岁。上海文艺界于1979年罗为恒罗为恒,字紫台,凤庆人。少年时随父罗一鹏在昆明读蚕桑学校,后东渡日本秋田矿山专门学校学习采矿专业6年,并于19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回国,在南京参加辛亥革命。后参加护国讨袁,随赵又新入川,任第二军军需处长,泸州征收局局长。杨森兵变后,罗到上海学习英语六个月,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矿冶专业,其间发表《铅锡分解》科研结果论文,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到新泽西州炼钢厂做工两年。1928年回滇后,被龙云聘请为个旧锡业企业协理、工程师。后到云南大学任教授,1937年到天津,任北洋工学院矿治系教授。“七.七”事变前夕,返回昆明被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陆崇仁聘为一平浪制盐场采矿制盐总工程师。后曾到缅甸经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省侨联委员、省政协委员。1955年向省政协提出一提案:“凤庆洛党有一条燕子岩河,地形、地物、水量各方面条件很好,提议优先开发水电站。”提案转回凤庆后,县人民政府同意洛党区实施,于1958年建成临沧地域第一座小水电站──洛党后河边水电站。罗筱池罗筱池,名为藩,彝族,凤庆县凤山镇人。其父罗琨池为清代云南八大书法家之一。罗筱池幼习经史,20岁中秀才,工于诗词。19毕业于省农校,曾任蒙自中学校长,省政府秘书长。担任《义声报》、《天南新报》主笔3年。辛亥革命时,任南军统领赵又新都统秘书。护国讨袁时随赵又新入川,与军中朱德、李吉阶(李谦)等人义结金兰,共同创办怡国社、新华诗社、振华诗社。同时兼督办四川高县、珙县、长宁县县长等职。19,泸州杨森兵变后,杨森组成川二十军并任军长,聘请罗筱池为二十军少将秘书长。1927年,杨森追随蒋介石反共,蒋介石密令杨森就地逮捕朱德。因公文传递之通例,罗先看到密电后,急与城防司令李谦(顺宁人)密商,决定舍身相救,于是安排心腹副官杨金龙、黄天柱(均为顺宁人)护送朱德潜往成都。1931年,罗筱池出任川军驻南京办事处少将主任,后因与卢汉交往甚密,就应卢汉之邀回滇任卢汉少将机要主任秘书。1933年,出任盐津县长。1935年,红军长征过云南,朱德密约他在盐津县飞云寺会晤,邀约他随红军北上抗日,罗不愿随,后因10万救国捐为部属挪用,被停职审查。1945年回顺宁任田粮科副科长。1950年2月,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罗筱池被迁到青树。1953年因迫于生活无着,致函朱德,朱德赠款给予接济。1956年,云南省文史馆聘他担任文史馆员,按月发给薪金。被安排在文化馆工作,选为县人民代表。1960年病逝,享年84岁。冯绍裘冯绍裘(1900—1987),字艳群,湖南衡阳人,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毕业,滇红茶创始人,凤庆茶厂首任厂长。民国27年(1938),祁门等出口茶产地相继论陷,中国茶叶企业为开辟新茶叶出口厂区,电邀被流散离开祁门茶叶改良场冯绍裘,到汉口负责茶叶产销技术工作,8月迁重庆,9月中旬到云南,几经波折,由下关步行到顺宁,已是秋末初冬时节。冯绍裘看到凤山茶树成林、芽壮叶肥、白毫浓密,对这种云南大叶种茶很感兴趣,第二天请凤山茶园试采一芽二叶鲜叶5千多克,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各500多克,两个茶样,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其汤色、香味匀为国内所罕见。将两个品种寄香港茶市,被誉为红、绿茶中之上品。顺宁初冬季节尚能生产出这么高级红绿茶叶,使冯绍裘一行人欣喜若狂,12月转回昆明汇报后,引发茶界高度重视,并将试制成功红茶命名为“滇红”。指定由冯绍裘等筹建云南省茶叶企业顺宁试验茶厂。民国28年3月8日,冯绍裘抵顺后,建厂、生产双管齐下,自己设计试制木质三桶揉茶台,以取代传统手揉制茶方法,在投产前就向茶农推广12台,从此,顺宁民间和茶厂开始使用揉茶机具。民国29年3月,冯绍裘又绘制图纸,委托云南五金厂制造手摇分筛机10部,7月起陆续运到顺宁,第二年就全部安装到位,开始使用。同时,招聘技工,培训人才。又请昆明中央机器制造厂仿制法国克鲁伯大型揉捻机2台,处理筛分机1民国31年,太平洋战争暴发,腾冲、龙陵相继失陷,冯绍裘请假携眷回湖南衡阳,被重庆中茶总企业向云南茶叶企业借调到湖南安化砖茶厂。1981年,《中国茶叶》发表冯绍裘撰写《“滇红”史略》。1987年因病逝世,享年87岁。他创制“滇红”已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名茶之花。七、文件名邦从古到今,凤庆人杰地灵,民族文化渊源流长,素有滇西文件名邦之美称。先民有自己语言,有优美山歌和情歌,有多彩多姿民间舞蹈,有动听传说和民间故事。万历初年,土府勐寅就购经、史、子、集,创建聚书楼(又名万卷楼)。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府米璁创设育贤书院。从此,兴义学,修馆舍蔚然成风。可考有龙泉馆、育贤馆、乐育馆、牛街馆、阿鲁司馆、石洞寺馆、汇英馆、翊文馆、南北馆、松林塘馆、萃文馆、会文馆、蚕桑学校、县立中学、女子师范、省立中学等。顺宁府(今凤庆)凤山书院,光绪年间,藏间一百零六种,计三千一百三十一本。民国(1928年)图书馆创建,民国11月民众教育馆创建。其间,文化团体也相继创办。清道光末年有吟秋诗社,光绪二十六、二十七年(1900、19)有海棠诗社,民国十八年有春风文艺月刊社,同时创有新剧团。各文艺社及教育局、中学、小学,先后出版过《文艺月刊》、《春潮》、《晨曦》、《教育季刊》、《县立初级中学一览》、《民众周刊》、《三月刊》、《顺宁日报》、《青年旬刊》、《旬刊》、《季刊》、《半月刊》、《凤庆报》、《凤庆文艺》、《茶乡》、《迎春河》等近20种刊物。八、特产小吃1、特产滇红茶凤庆是“世界滇红之乡”,滇红工夫茶中,品质最优是“滇红特级礼茶”,以1芽1叶为主制成,成品茶条索紧直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多而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浓透明,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最适宜作高级礼品。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主销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各国和西欧、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域。内销全国各大城市。滇红品饮多以加糖加奶调和饮用为主,加奶后香气滋味依然浓烈。冲泡后滇红茶汤红艳明亮。高档滇红,茶汤与茶杯接触处常显金圈,冷却后立刻出现乳凝状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是质优表现。核桃凤庆是“中国核桃之乡”,核桃栽种历史悠久,据教授考证,距今约有3000多年。凤庆核桃因为大多个植生长在山区和高山峡谷自然生态环境中,无污染,且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含油量高。是传统出口创汇商品。鸡枞鸡枞(TermjteMushroon)被誉为“菌中之花”、“菌中之王”,该菌入口有香、甜、脆、嫩、鲜之感,鸡枞营养丰富,100克干品含蛋白质28.8克,碳水化合物42.7克,热量286凤庆是鸡枞主产地之一。鸡枞在农历火把节(农历6月24、25日)、月半节(农历7月14日)左右雷雨之后大出。鸡枞难以保留,又只产于雨季,所以做成油鸡枞保留,用来佐餐。把鸡枞洗净,放入油锅中,与辣椒、花椒等香料同炸。腊肉用酒、盐和各种香料腌制一个星期左右并挂干猪肉。炒、煮、蒸皆可,十分美味,尤其是猪腿肉,比外地烟熏肉要好吃得多。牛干巴挂干牛脊肉,用干辣椒煎,味道不错。2、小吃小锅米线凤庆特色米线,早餐通常都是一碗米线。卷粉跟米线一样用米做,大薄圆片状,能够加料卷了吃,外包一层薄锅巴,也能够切成条同米线一样吃。饵丝米做,同小锅米线一样,很有口感。饵块米做粑粑锤切成薄小片,炒饵块很好吃。粑粑和粑粑锤米做,小块圆形,烤了吃,新鲜热粑粑能够直接吃,香甜而柔软。粑粑锤则是椭圆形或长方形,切开蒸、煮、炒或烤都能够。凤庆在冬至节有做粑粑、吃粑粑习俗。豌豆油粉用米和豌豆加水熬成糊状,冷却后成冻状,切成条加料凉拌了吃,也可直接吃,夏天首选。粑粑卷凤庆特色小吃。制作简单,先将豌豆粉加香料做成豌豆浆,盛在烘热铁锅内,炼成纸通常薄豌豆粉锅巴,把菱形饵块经炭火烘软,在两块饵块涂上拌有茴香籽、油辣椒稀豆粉,摊涂均匀包裹起来再用碗豆粉锅巴裹成卷。锅巴香脆,饵块柔软,佐料味佳,尤其可口。凉宵做米油粉(不加豌豆)时候,用漏勺把米糊经过小孔滴到冻水里冻成蝌蚪状,加冰水和糖水,是夏天最爱。毛豆腐就是长毛豆腐,能够烤了吃也能够炒了吃,属于臭豆腐一类,但绝对不一样于其它地方臭豆腐,风味绝佳。酱豆腐加米酒、糖水、盐、茴香、红辣椒、姜、木耳等腌制豆腐,凤庆独有,胜过腐乳百倍。酱豆果加米酒、糖水、盐、茴香、红辣椒、姜丝等腌制黄豆,不一样于豆豉,风味独特,佐餐之用。酱菜(腌菜)加米酒、糖水、盐、茴香、红辣椒、姜、蒜苗等腌制青菜,有切成段,有整条卷成卷,能够佐餐或炒肉片,米线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