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案与测评》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福建版)文化经典阅读_第1页
2022《学案与测评》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福建版)文化经典阅读_第2页
2022《学案与测评》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福建版)文化经典阅读_第3页
2022《学案与测评》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福建版)文化经典阅读_第4页
2022《学案与测评》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福建版)文化经典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一理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内容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采用单项选择题的方式考查,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体现对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正确理解。这道题的难度比一般考查文言字词的题目要大,它必须以一定的古代汉语阅读能力为基础,强化对思想的微妙之处的理解。但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经典阅读的难度,因其选择项具有提示和导读功能,能帮助考生理解原文。

【例1】(2010·福州质检)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万章)曰:“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注】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②暴:公开介绍。③而:如果。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心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B.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你伟大如尧。C.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孟子》中的民本思想和天命观的理解。在设题时,说话者万章和孟子都在段落的开头补充出来,故A项“万章……心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难度不大。B项有原文“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为依据,也明显正确。D项的判断要结合两处,即“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难度稍大。而C项中“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为无中生有。答案:C【参考译文】

万章说:“请问(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予他,老百姓授予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予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能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避居到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子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予他的了。《太誓》说过:‘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例2】(2010·厦门一中最后一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文,回答问题。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非常重视对《诗经》的学习,认为不学习《诗经》就无以立身。B.孔子认为《诗经》三百篇的主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C.孔子诗教,旨在将所学应用于政事外交,否则背诵再多的诗句也无意义。D.学《诗经》虽重要,但孔子仍认为不够,人的言行还需要礼乐约束。解析:做选择题时,要对选项逐一加以比对,根据文段的内容,对题目的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A项把《诗》与“礼”的作用混为一谈,张冠李戴,错得很明显。答案:A【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不学礼,便没办法立身。”孔子说:“《诗经》可以激发我的善恶感,礼可以使我立身于社会,音乐可以使我完成修养。”孔子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指点迷津高考文化经典单选题致误点分析(一)读不懂文字的“字面义”致误弄懂文字的“字面义”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关”,部分考生文言翻译能力偏低,无法较准确地把握关键词句的“字面义”,因过不好这“第一关”而致误。【示例1】(2010·上杭一中质检)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诚:真是。②熄:通“息”。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③冠:男子成人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成人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④女:通“汝”。⑤淫:乱;移:变;屈:挫抑。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算是大丈夫。“妾妇之道”其实就是他对公孙衍等人的评价,表明他们只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答案:C【误点点示】C项“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错。语段中相关的文字是“丈夫之冠也,父命之”,意思是丈夫(古代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要为他主持典礼,给予训诫。这是语段的“字面义”,如果把握不准就会失去正确判断的依据。【示例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孔子的“恕”道还提倡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答案:A【误点点示】本题考查对孔子“恕”“仁”及其关系的理解,A错在“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很多考生以为它正确,除了“想圣人当然”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无法理解关键句“尧舜其犹病诸”的“字面义”——“尧舜大概还担心做不到这样(“这样”指子贡所说的仁道)呢?”这是由对“犹病诸”的理解出错导致失分。(二)对文本内涵的“失度”引申致误从文化经典“微言”引申出的“大义”理解要“适度”,理解得“过”和“不及”都是对文本内涵的损害。很多考生也深知这一道理,但由于他们长期受到大而空的“套话式”甚至是“政治口号式”文本教学的毒害,没养成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对文本作恰当引申的阅读习惯,所以就很轻易认同命题者专门针对他们如上阅读心理缺陷而设置的对文本内涵的“失度”分析。【示例3】(2010《考试说明》样卷)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弑仁者,谓之贼;弑义者,谓之残③。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注】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③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④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认为君臣的名分是绝对不可更易的,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正确的。B.孟子认为桀、纣都是贼仁贼义的残贼之人,是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算不得国君,所以流放、讨伐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对。C.孟子认为君王必须有保民、养民的重大责任,如果失责,人民可以将他推翻。他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责怪臣之不臣。D.孟子指斥桀、纣都是残贼仁义的暴君,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如果贼仁贼义,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就要被流放,被讨伐。答案:D【误点点示】本题围绕“汤放桀,武王伐纣是否正当”这一问题展开理解,A、B、C均是对文本内容的合“度”引申。而D“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有误,孟子对齐宣王是心平气和地“讽谏”,并非政治火药味十足的“严厉警告”;而且也不是仅仅针对齐宣王,而是借此阐明“民贵君轻”的观点。因此,D的理解是过火的,但很多考生认同它,这与他们平时脱离文本实际,爱用政治话语作过“度”乱套的阅读坏习惯不无关系。(三)断章取义,浮想联翩致误任何文本都是浑然的统一体,理解其中的内容必须时刻顾及“上下文”,如果断章取义,势必谬以千里。有些考生弃置这一阅读常识,理解文本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沿着一定的思维定势,浮想联翩而致误。【示例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注】①财: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通“刈”,取。“私淑艾”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子”的意思。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列出五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阐述了君子育人是根据学习者自身的条件和学习的愿望需求来施教的。B.有如时雨之化者,是指教育资质聪颖的学生,老师的点拨就如春露春雨适时滋润草木,使得草木生长旺盛。C.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是指君子教育有成全学生优秀品德的,有培养学生成为经商奇才赚大钱当大腕的。D.有答问者,是指学生提出问题向老师请教,老师给予恰当的回答。这种教法在一般的教学中是相当常见的。答案:C【误点点示】C错在对“有达财者”的理解上,本题注释中已注明:财,通“材”,而且从孟子的义利观出发来考虑,孟子显然不会意在将学生培养成为“经商奇才赚大钱当大腕”。但有些考生却不作如是观,因为他们望文生义,由“财”想到“发财”,再想到“赚大钱当大腕”,于是便有“成为经商奇才赚大钱当大腕”的浮想,如此脱离上下文,岂不丢分?(四)张冠李戴致误【示例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③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注】①亟:屡次。②混混:水流丰沛浩荡的样子。③盈科:水注满低洼处。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子引用孔子赞美水的话,但不知其用意,便请教孟子,想弄清说的是什么道理。B.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以水喻人。认为水应有源,人应有本,否则必将枯竭、浮躁。C.孟子叹息时间像流水一样,奔腾不息。一去不复返,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D.孟子所说的“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是在批判某些人追求不适当的虚假名声。答案:C

【误点点示】选段涉及孔孟对“水”的感怀。孟子的感怀是B选项所说的“水应有源,人应有本,否则必将枯竭、浮躁”。联系《论语·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可知孔子的“水哉,水哉!”的叹息应是C所说的。有些考生因记忆模糊又读不懂文本而张冠李戴地把孔子的叹息当成孟子的。考点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这一考点采用简答题的形式加以考察,要求考生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在命题中,有时还会要求考生就选文以外某一相近的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例3】(2010·厦门市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解析:题目的要求是指出“中道而立”的思想在孔孟教育方法中的体现。答题时首先应结合文本解释“中道而立”的内涵,其次再分别指出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方法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答案:“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参考译文】

孔子说:“对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讲高深的知识学问;对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讲那些高深的知识学问。”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深很完美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无法接近。为什么不能让它变得可以接近而叫人每天孜孜不倦地追求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工人而修改或者废弃规矩,神射手后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例4】(2010·双十中学模拟考试)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离娄下》)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中耻的对象是什么,请简析。解析:本题的要求是概括和分析孟子“耻的对象”,在文中可以找到与之联系的词语,如“为机变之巧者”和“不若人”都是足以羞耻的,第三段文字可以概括为“以仁义为行事标准”,也能从中提取出孟子“耻的对象”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分析,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答案:羞耻心固然重要,但对于哪些事情要引以为羞耻,则更需要自我省察。孟子之所耻,不是耻“恶衣恶食”,以物质生活不如人、钱财不如人、权力不如人为耻,而是以仁义道德不如圣贤、不能成为圣贤为耻。(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玩弄机巧诈变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与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指点迷津高考文化经典简答题的解题要领及主要答题误区第一,文化经典阅读中,简答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其前的选择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对于本题具有很强的“指路”或“铺垫”功能。考生答题应充分注意到这种功能并适度地加以“化用”。而很多考生要么无视小视它,答题时不懂得借鉴,要么过于依赖它,抄袭而无己见地答题。这是简答的主要误区之一。【示例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源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

答案:(1)C(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2)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误点点示】在解答简答题时,一些考生没有抓住选择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只从“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引申到成语“出尔反尔”,从而大写特写为政者的信用问题。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典型误区。其实在选择题A项中已明确提到这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D项更直接挑明“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结合这两处说明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了。第二,命题者除命制直接根据选文展开分析的题目外,更常选一点与选文观点近似或相左的话来和选文结合着让考生进行分析。考生作答时必须快而准地悟出结合点并紧绕结合点组织答案。对此,很多考生做得不好,他们或找不到结合点,或结合点理解歪了,或不顾结合只就一方大说特说。这是简答的主要误区之二。【示例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子曰:“奢则不孙,简则故。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朱熹说:“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为钟鼓,则为乐。”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礼乐的根本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礼的目的是追求秩序,乐的目的在追求和谐,礼和乐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恭敬和顺的社会。所以,孔子反对在礼乐形式上讲排场而忽视内在恭敬诚笃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误点点示】这道题要求考生将朱熹的“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为钟鼓,则为乐”与选段结合起来分析。其中“将之以玉帛”和“发之为钟鼓”分别为“礼”和“乐”的形式,这个内容在选文第三段有体现。可见,朱熹的话和选文的结合点在“礼乐的形式”。抓住“敬”和“和”这两个字,再结合选文一、二段来分析,就可得出“礼和乐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恭敬和顺的社会”的结论了。考生如果抓不准结合点,就无法从“敬”和“和”这两个字入手,答题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第三,简答题靠表达,简答的主要误区还在于考生的表达上,组织语言磕磕碰碰甚至缺乏应有的逻辑。【示例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认为从个人品质来说,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做自我批评。你的意见呢?请简析。答案:我同意孟子的观点。凡是行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严于律己,凡事多做自我批评,多反省自身的行为,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成为有德有为之人。这样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归服。【误点点示】本题只要将“严于律己”和“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展开来说即可。但考场中不少考生答题时语言啰嗦、拖泥带水,就是答不到点子上。比如有的考生答成要每天反省自己。曾子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够,应该如何改正,反省自身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语言能力的问题,表达不简练,意思也不集中。解答文学经典阅读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粗译文本,尽量读懂文本的“字面义”要理解和分析文本首先要会翻译,但在紧张的考场中,很难精确地翻译文本,所以,考生只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些条件,试着粗译文本即可。粗译时可利用的现有条件是:①积极调动以往积累的文言知识,大胆又灵活地迁移到文义的疏通上;②选文后若有注释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借之以读懂文义;③选择题的选项对文本理解具有很强的“提示和导读功能”,应使这种功能最大化以降低理解难度。二、做选择题时,要从选择支的比较上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选择支的内容常形成互补或对立关系,认真比对再结合文本大意理解,一般能确定答案。三、做简答题时,要尽可能结合选择题的选项内容来组织答案通过选项的阐释,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会被揭示得较为透彻,考生只要顺着选项所指引的思路,吃透要求,文从字顺地立论阐发,就可较好地解答。如果题干有别的材料让考生结合着分析,那么,此时应从同向或异向角度迅速悟出“结合点”,而后紧绕它融合文本理解展开简答。四、提早作好应考准备平时应尽可能通读考试所规定的文化经典,理解经典大意,感悟归纳诸子思想,特别应敏锐而深入地感知他们就类似问题发表看法时的思想异同。而后辅以适量的练习,及时检验读的效果,不断总结答题方法及易误点,做到胸有成竹。

一、《论语》(一)《论语》及其思想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其思想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思想多集中在《论语》一书中,我们需要反复阅读原文,密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从古人思想中汲取智慧,并学习做人的道理。1.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的要求。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孔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君子的修养。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其五,君子不党。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还要“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2.关于教育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士”“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3.关于治国安邦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否则国将不国,政将不政,社会将混乱不堪。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以“人伦纲常”治国呢?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时作了说明,子路问孔子:“卫国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然孔子也认为,重视伦理纲常的作用也不能脱离礼让。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常的精神纽带。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严于律己。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家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孔子还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当然,孔子还认为君主治国除了行为端庄之外,还应重视才智礼义仁德的关系,这些都是治国不可偏废的条件。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可见治理好国家对君主的要求应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另外,孔子还总结了历代圣明君主治国的道理,重在宽厚、诚信、勤敏、公允。即:“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曰》)

(3)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同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再使他们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另外,孔子也特别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有一次颜渊请教老师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借鉴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在这里孔子不仅强调了法制对治国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今人学习。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4.关于学习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的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3)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4)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做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