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福鼎县志初校稿_第1页
民国福鼎县志初校稿_第2页
民国福鼎县志初校稿_第3页
民国福鼎县志初校稿_第4页
民国福鼎县志初校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明叔岳大人:兹就已收到者顺便带奉

福建县志

闽清壹部八册

邵武又四册

崇安又贰册

福鼎不全。计十一卷。续行该失补齐但无把握。

将乐概况一册。正式县志正在刊,即此俟刊就当购奉侄倩杰夏叩

建公财座赐鉴接奉:

手示委觅《福鼎县志》一事,遵即趋往有关机关,以及土绅之家查访。据云,

因去岁四月间敌人过境,所藏图书、志乘或被焚、或散失,以致无存。最终由此间

文学家卓剑舟处寻得不全《县志》计十一卷,先行由邮寄到上。请察收应用。谨辞

肃。复顺侯崇安。不一。

晚黄秀亭拜启

十二月卅一日

福鼎县志卷一

纬候表

福建分星,或指牛、或指斗、或兼指牛女,其占不一,然已成古说矣。计算全

球经纬,起于近代。据从前教育部观象台测验,福建位置在地球之北温带而近于热

带。其地界之最东者,旧日在中线偏东六度外,台湾基隆领海。甲午以后,最东经

度惟至闽浙交界,沙堤港、太姥山海角。沙堤、太姥,俱福鼎领土,然则鼎地经纬

固福建全省东北界,与浙接壤之分线所亟,应揭然明者也。至昼夜永短、寒暑往

来,亦因地球向背、太阳偏正,与夫距离有远近之差,四时气候于是乎成。鼎虽闽

辖,全邑温度不尽同福州,且略似浙东、平泰诸县,纬度关系使之然也。自民国纪

元后改用阳历,日数有增减,虽不符昔之朔望弦晦,其以二十四节按月支配,较便

推算而利于耕作,爰类及之,作《纬候表》。

经纬

福鼎县治北纬二十七度二十分,东经三度五十三分。

气候

鼎邑虽属闽地而邻于浙,其气候实与福州稍异。如春初间常雨雪,较寒于冬,

【侯官乡贤谢金銮《秦屿竹枝词》云“童子携笼添兽炭,客中二月尚重裘。”】发

雷常早,遂成阴霾。夏则多旱,低田喜晴、高田喜雨,收获不齐而丰歉因之。秋初

飓风时发,暑雨霭霖,乍晴复雨,溪流泛涨山岚,海瘴尤盛于夏秋之交。秋热更

烈,雨复暴寒。湿热薰蒸,人多疟痢。霜降稍觉清凉。将届小阳,复成暄花有

非时而开者。小雪以后,霜华满地,辄作严寒。冬至既交,则雪常盈寸,此乃邑中

一岁之气候也。【旧志】

《福建地理志》称:“福建虽居温带而含热带性质,濒海之地,赖海风调剂,

尚觉温和。冬季无降至华氏三十二度以下,夏季无升至百度以上者。其风向,夏日

一日数易,日间南风或东南风,夜时或有转为北风;冬日南风虽小,每日必数次。

其雨量,因距海近,受日光之热力亦强,是以颇多。”鼎地亦如之。

【附】国历

福鼎僻处海隅,人多守旧。际兹国历初行,民间咸以为不便于计算。其实有最

简易法,特邑人未周知耳。国历算法,每年十二月,除二月二十九日或二十八日

外,其馀大月悉为三十一日,小月悉为三十日。月之大小固定不变,日之多少亦固

定不变。计每年大月为数七,即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等是也。小月为数

四,即四、六、九、十一等是也。大小更以手形骨节凸凹为准,列为一图。凸处为

大月,凹处为小月。自左顺序数之,八与一同在凸处,再由八月数至十二月,无少

差错。此男妇老幼之所能周知者也。兹特摹出如左:(图略)

【附】国历二十四节歌

改用国历真方便,二十四节极好算。

每月两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更变。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什三。

诸君熟读这几句,以后宪书不必看。

一月大寒随小寒,若种早稻须耕田。

立春雨水二月到,小麦地里草除玩。

三月惊蛰又春分,稻田再耕八寸深。

清明谷雨四月过,油菜花黄麦穗青。

五月立夏望小满,割麦插秧莫要晚。

芒种夏至六月至I」,黄梅雨中难睁眼。

七月大暑接小暑,红日如火除草苦。

立秋处暑八月过,快割膏梁玉蜀黍。

九月白露又秋分,收稻再把麦田耕。

十月寒露霜降来,黄豆白薯都收清。

立冬小雪农家闲,拿去米麦换洋钱。

只等大雪冬至到,把酒围炉过新年。【歌制于立法院张某君。《序》云:“在

新历中,无论那一年,每月都有两节。从一月到六月,每月的六号同二十一号是逢

节的日期。从七月到十二月,每月的八号同二十三好是逢节的日期。有时也许早一

两日或迟一两日,但最多相差不过两日。】

福鼎县志卷二

地理志

冠疆界沿革表于全志,其有沿无革者,第作《地理志》,居第二,新例然也。

鼎置县后无甚变动,惟县名一节,前人援据失实,致东北隅疆界分划不清,是不可

以不辨。《郡志》窜浙平之鹤顶山于吾邑山川门,讹为福鼎,遂谓县命名以此,前

《志》沿之,此大误也。是山距离福鼎界二十里有奇,不应拦入吾圉。邑明经江贡

珍《迂园阔谈》,力诋其非,论颇痛切,但尚未明言名县果何取职者,憾焉。故家

遗老相传,县名盖取《易•杂卦》“鼎新”义,谓新于福宁设一县。又云,邑诸山

以太姥为著,太姥诸峰以摩霄为高,摩霄之巅状若覆釜,呼为覆鼎。“覆”音同

“福”,故以“福鼎”名县。犹之治西覆船山,原以形似名建县,后易为“福

全”。二说皆名正言顺,无待借助他山。而后说较长,以之指定县,斯疆界判矣。

若夫县地从前所隶属,暨置县后四至八到,以及内部之分析都图,前志已详。兹悉

照登,至比年来渤山勘界,并自治划区,亦应备载。志《地理》。

福鼎全县地唐虞,夏商属扬州之域。【《禹贡》:“淮海惟扬州”闽当海港,

亦其地也。】周为七闽地。【《周礼》"职方掌七闽八蛮”郑康成注:“闽蛮之别

也。”熊渠卒后,叔熊自濮如蛮,后子孙分为七姓,故谓之七蛮。《国语》:“史

伯日:闽,芈蛮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按闽之名始见于此。】春秋

为越国,战国属楚。【《史记•东越列传》:“少康封庶子无馀于越,二十传至勾

践,又六传至无强,灭于楚。越之子孙播迁海上,各为君长,朝服于楚。又七世至

无诸,姓邹氏,为闽越王。”】秦为闽中郡【《史记》:“秦并天下,废蜀越王,

无诸为君长,以其地置闽中郡。”】汉为冶县【《史记》:“闽越王无诸从诸侯灭

秦,又率越人佐汉击楚。高帝复立无诸为闽越王。”《三山志》“汉建元元鼎间,

闽越乱国。除以其地为东冶。”《舆地纪胜》:“汉武帝元封间讨平之徙,其民于

江淮间尽墟其地其逃亡者颇出,立为冶县,以抚其遗民。”按班掾《汉书》,“无

诸都冶”与《西南夷》同传。】后汉于冶县地置侯官都尉,属会稽郡南部。【张勃

《吴录》。】建安初始有侯官、建安、南平、汉兴【其一史未详。】等五县。

[《方舆纪要》。】此属侯官县地,三国时地入于吴。【《吕岱传》。】晋灭吴,

析侯官地,置温麻县。【《通志》。】此属温麻县地。隋开皇九年,废温麻县入原

丰县。【《三山志》。】唐武德元年,以温麻旧县置长溪县,寻为宁远镇。长安二

年,复于宁远镇地置长溪县。【《通志》、《三山志》。】元升长溪县为福宁州,

属福州路。[《通志》。】明改为I福州路为福州府,【《福州府志》。】寻改福

宁州为县,属福州府。【《福州府志。》】复升福宁县为福宁州,直隶福建布政使

司。【《通志》。】清雍正十二年,福建总督郝玉麟奏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增置霞

浦县。乾隆四年析置福鼎县,【《府志》。】属福建省福宁府。【以上历史旧志,

繁征博引,令阅者不易分晓。《乡土志》但采其简而易知者。兹照录而稍增之。】

道光元年,避宣宗名,改福事府为福甯府,福鼎仍隶焉。民国元年废各府,置东路

观察使驻福州,辖十五县。福鼎在其辖下。三年,改东路观察使,置闽海道,福鼎

属闽海道。旋废各道,省以下即为县,福鼎直隶福建省。自开县至今,地理上有沿

无革。惟大翁山一岛,向系霞、鼎两县海界分线。民国四年,许巡按世英勘界,以

该岛全归吾县。且昔为禁地,今经开垦,微有不同耳。

“为”字疑衍。

按,福鼎目:汉建安初分属侯官县;晋属温麻县;唐属长溪县,又为宁远镇,

寻复为长溪县;五代至宋悉如旧制;元至元二十三年,升长溪县为福宁州;明洪元

武元年,州人袁大禄以福宁州归附,二年,改州为县,成化九年又升为州;清雍正

十三年升州为府,添置附郭一县日霞浦县;乾隆四年,析霞浦县东北地,置福鼎

县。此其大略也。始唐乾符二年,里人林嵩登第,福州刺史观察使李晦表请改乡里

名,因勃赐乡名“劝儒”,辖五里,日“擢秀”、日“望海”、日“育仁”、日

“廉江”、日“遥香”,计二十四都。乾隆四年,制府郝玉麟以桐山距霞浦治较

远,议划劝儒乡之擢秀一里七都归霞浦,其望海、育仁、廉江、遥香四里,自八都

至二十四都题请立为福鼎县,奏入,报可。此又福鼎受地建县之始末,而散见于故

家佚书暨官[]文卷者也。全县形胜,旧志称“大冈镇其东,沈菁卫其西,叠石拱

其北,沙堤襟其南。陆路北达浙江分水关,据上游之胜;水路东通瀛海烽火门,扼

天堑之雄。而又有三十六湾、昭君岭,百步溪、水北溪环绕左右前后,气象雄伟,

隐然全闽锁钥。"县治形胜,《府志》称:“群峰环拱,两水襟流;七星缀桐岭以

生妍,双髻映荆山而竞秀。潮萦岛屿,嶂锁温衢。”皆纪实语也。兹将全县四至八

到,及广袤各若干里、距省京各若干里,悉详如左:

县治在省城东北

东抵湖头鼻及浙江平阳县蒲门界,九十里。【《州志》:“州东至海,及浙江

蒲门千户所平阳界。”】

西抵沈青及霞浦县查洋界,七十里。

南抵霞浦县龙亭界,一百一十里。

北抵浙江平阳县分水关界,四十里。【《明史•地理志》:“州北有分水关与

太顺界。关在西北,与平阳孔道别。】

东北抵浙江平阳县赤阳界,五十里。【《州志》:“州东北至浙江平阳县

界。”】

西北抵浙江泰顺县叠石隘界,五十里。【《明史•地理志》:“州西北有桐

山,接浙江泰顺界。”】

东南抵海,七十里。【《明史•地理志》:“北有流江寨,与平阳分界"。】

西南抵霞浦县查洋界,七十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

南北袤一百五十里。【以上悉依旧志。官舍甫里数照登。现据新测算,全县横一

百八十一里,纵一百二十九里,合计面积二万三千三百四十九方里。计里之法,今

必详于古,特录以质精于测量者。】

距省三百三十六公里。【以下依照新计划公路线里数计算。】

距南京一千五百三十三公里。【此条系由县治经省城往南京计算。若由县治取

道浙江往南京,则仅约一千一百公里。】

乡都【计二十都,都皆一图,立十甲属之。】

在坊原州廉江十七都一图。【村二十。】

前店水头【今呼水流美】后瞻溪柄三斗珑缸窑藤里榄下阳中肖家坝

麻坑里西园素赖岑头阳镇边堞里柯岭浮柳阳石壁阳】

治东南八里起为一都,原州育仁里,十六都一图。【村十九。】

铁塘里柘头国松阳文阳西山南乾骆驼【《三山志》作“骆驼岭”。】

郭阳坪蓝田三义河前岐吴家山大小岳百胜【《三山志》、《府志》俱作“百

秤”。】上屿下屿张家山军营谢豹尖

治东南三十里起为二都,原州育仁里,十五都一图【村十五。】

西宅龟岭武阳阳边蔡阳薛家埃大浦蔡澳埋头括里余家坪凤桐王承

桥亭熊岭

治东南五十里起为三都,原州育仁里,十三都一图【村十二。】

沿州巽城朱坑【《府志》作“朱坑底"。】车头【州、府志俱作“车头

山"。】彭家阳江家岭埃里东阳山印据贡阳牙基西澳小巽大小白岩后

湾塘文侯山阮阳高山关盘

治东南五十里起为四都,原州育仁里,十二都一图。【村十五。】

店下福安塘屿前萝口深坑西岐阳岐蛤澳【俗呼蛤澳塘。】白鹭上弹

水澳富家洋楼下阳山门里林西桥

治东南五十里起为五都,原州育仁里,十二都二图。【村十三。】

玉岐【州、府志俱作“甘家岐”。】弹江澳腰钓澳南镇台家阳后港涵

头金竹湾福屿牛矢墩东岐城门国

治东南五十里起为六都,原州望海里,十一都一图。【村十七。】

清溪黄崎屯头佳湾官仓斗南【《州志》作“斗门”。】东溪后坪梦溪

埸谷杨家坪傅岩后堤日澳番崎头大小赏筲

治南九十里起为七都,原州望海里,十都一图。[三村。]

秦屿【前志皆作“嵯屿”。清代官司印篆文移秦字概加山旁。按“嵯”字,

字书皆不载,邑人多从《明史•地理志》作“秦屿”。又相传始居其地者为秦姓,

因以名屿。】跃鲤【《府志》作“洋底”。】布山【旧志,木都村仅有二,而不

及布山。惟《山川志•七都》有南山。因是时未经开垦,但有荒山而尚未成乡村故

也。今补入。】

治南八十里起为八都,原州望海里,十都二图。【村八。】

才堡【《州志》作“才村”。】底才方家山墓亭里五彩湾南山郭阳流

治南七十里为九都,原州望海里,十都三图。【村十七。1

外宅阳门山兜吉溪澈村茶堂东山下海田后岚亭三墩棋兜古坪塔

阳头官仓佳阳萝溪头缸窑

治南一百里起为十都,原州望海里,八都一图。【村十八。】

樟岐【州志作“漳崎”。1渠口涵口王渡南峰山北峰山溪边上澳下楼

毗湾塘边梅楼秋溪赤溪蒙湾菜堂丁下堤太姥阳

治南一百一十里起为十一都,原州望海里,八都二图。【村十八。】

渠阳葛染南堤峡门【《州志》作“欠门”。】石澜月屿秦家阳赤屿金

山岭后甘山岭坪南阳北阳【一作“濮阳”。】汤家阳张家阳上宅湖头

治西南七十里起为十二都,原州望海里,九都一图,析其半为五甲。【村十

五。】

黄冈阳桑园溢溪菁坑庄边仙蒲水菱阳芹阳吴阳山发阳考阳湖林头

【旧志作牛栏头。】梅阳堞里仙后

治西南七十里起为十三都,原州望海里,九都一图,析其半为五甲。【村十

五。】

五蒲乌杯漆溪蒋阳竹林【《州志》作“竹林下"。】橘溪【《州志》作

“半溪”。】九鲤车岭紫岭茶阳金谷阳溪口镇福阳南阳归德阳

【按:十二、三都分划与他都殊,都各仅五甲,合之始为一图,当时未知何

意。一云此两都土旷人稀,故合为一,徭役较易于供给:一云此两都本系九都地,

建县时析为两都,友助扶持。辈不忍显分畛域,今尚沿称为十二、三都。二说并

存,当以前说为尤是。】

治西南三十五里起为十四都,原州遥香里,二十一、二都并一图。【村十

八。1

后坑大小囊浮柳莘阳【《州志》作“新洋”。】赤岩举州石床梅山高

山阜坪南网马冠翁溪东门岭峻窿大坪桃枝坑水沟【一作“水郊”。】

治南二十七里起为十五都,原州遥香里,二十都一图。【村二十七。】

水岐头碗窑龙乾倪家地白琳昆山翁潭孙店东湾瓜园宝桥岭后湖头

上庐黄壅头镰屿【《府志》作“沈屿”。】店头王家屿忤阳王宫头下庐柘

里汉山大赖南山里后溪天王亭

治南十五里起为十六都,原州遥香里,二十三都一图。【村二十七。】

郑岐凤阳王孙雪堞牛阳乌石唐阳金钗溪【《府志》作“金沙溪”。】

管阳【旧志作“管溪”。】谢阳后阳果阳【旧志作“过阳”。】下阳溪后埠

溪宝庙

治西七十里起为十七都,原州遥香里,二十四都一图。【村十七。】

马阳墩头缙阳【旧作“箭洋”。】刘阳茶阳暗溪七蒲乾头姚阳馥潭

西阳天竺沈青溪头楮岭【今呼楮楼。】广化西坑【一作“西岷”。1

治北一十里起为十八都,原州廉江里,十八都一图。【村二十五。】

水北【俗呼“水北溪”。】上坪园贯岭透堤【《府志》作“秀程”。】乌

溪坑下大障柏模库口龙埠上堞叠石王家阳南溪菱阳沿屿马山头大山

章峰望海庙边古林孤岭高滩河坑

治南七里起为十九都,原州廉江里,十九都一图。【村二十五。】

塘里大厝基资国董江三门里【《府志》作“山门底”。】岩前花亭山

深山前茗阳战坪阳分水【俗呼“分水关"。】

治东四十里起为二十都,原州育仁里,十四都一图。【村十六。】

象阳郭阳佳山【《府志》作“周佳山”。】安仁山小澜流江岩坑炉屯

大春小春沙堤焦宕澳前王家阳大峰

自治区

福鼎全县为都二十,合以在坊实计二十一都。旧志云然,及今无异清季。邑中

筹办自治,其制以区计,分全邑为十九区,日城区、日玉塘区、日果阳区、日管阳

区、日安仁区、日水郊区、日点头区、日白琳区、日福溪区、日秦屿区、日破门

区、日后岚区、日巽城区、日店下区、日沙堤区、日前岐区、日南溪区、日库口

区、日松阳区,其实即二十都之变相,持取其都之繁盛地以名区耳。民国三年,店

下区之澳腰乡、沙堤区之南镇乡,因平日公事,辄与其区民衲凿,且两乡壤地相

接,特分出为澳南区,呈请立案,爰有二十区之称。二十一年县奉省政府令改良自

治,以旧二十区幅员太狭,将全邑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自治区,

兹特制成分编如左:

第一自治区分编:

第一区居全邑中及北部,合旧有之县城、玉塘、松阳、库口四区为一区。东至

大小岳外,与二区彩澳寨、国山共界;南至铁闩山八尺门,与二区铁闩洋面平分,

及四区镰海面界;西至浮柳阳,与五区石壁城界;北至十八都车头山,与浙江泰顺

石湖头界;东南至上下屿,与二区铁闩洋面界;西南至郑岐,与五区王孙界;东北

至分水关,与浙江平阳关帝庙界:西北至叠石与泰顺雅阳界。全区地约一千方里,

户七千四百有奇,人民三万八千五百有奇,设镇三,日桐城、日桐南、日桐北,乡

十有一:山门里、岩前、玉塘、麻坑里、梅溪、松阳、南阳、百胜、库口、透堤、

分水关,附乡约一百,不备载。山以桐山为著,平陂宽旷,即今县治自置营。开县

筑城后,山尽削为平地,今可辨认者惟城永宁里,有地颇高,日企岭,及旧游击署

中有窦公墓耳。环拱治城者有双髻山,即宋朱子讲学处;有阮家尖,即阮侍郎兄弟

卜隐处;有鳌峰山,即旧传梁昭明太子建塔处;错出其旁者,有南阳山、金钟山、

龙山、福全山、紫荆山、御屏山,皆治城所资为屏障。外若区东境之谢豹山、骆驼

山、凤山、大小岳二山,南境之狮山、董山、金字山、文笔山,西境之榄下山、斗

立山、郑澳山、柳阳山,北境之马头山、郭公山、姚澳山、苏家山、叠石山、分水

山,皆山之雄秀者。叠石有隘日“叠石隘”,为闽浙分界地,平阳南雁荡山脉即由

此入吾邑。正北部蜿蜒旁礴,支分派衍,为全部大多数诸山分水。山来自泰顺东

北,跨平阳东南。跨福鼎有岭日“分水岭”,山之凹处有关日“分水关”,亦为闽

浙分界地,行李往来,络绎不绝。之二者其形势尤关重要,川以桐川为著,合山前

龙、山两溪总名桐山溪,一名桐川山前溪,源出浙泰,入邑五区金尖山。南流汇众

水入兹区为双兜溪,又汇马尾溪、龙埠溪、仓边溪、库口溪、乌溪、透堤溪,贯岭

溪、水北溪流出。山前一带水势广远而轰急,时为民害。故开县之初,官绅创筑石

坝数百丈以御之。龙山溪源二,一出王家阳,一出浮柳阳。两溪夹城左右,又名

“夹城溪”,分道奔流出数里外,汇后月詹港入海。后月詹亦有溪源出木区西山,南流

至后月詹港入海。更有大溪三,一为岩前溪,源出五区谢阳,入本区山门里,东南至

岩前汇浪头溪入海;一为横溪,源出茧盘,汇松阳诸水,南流入海;一为三义河,

源出浙平五岱,南流至本区大岳,分三区入海,海直达铁闩洋与二区接。全境之

中、东、西、北皆山,利于农林;南濒海,利于舟楫,历来出产以烟叶为大宗,茶

次之,牲畜酱料等又次之。由陆贩而海运,扬帆直达各埠,交通无阻碍之虞。惟

是,民多故步自封,绝少研究新学。今者全区之中县立小学及区私立初级小学约有

十数,私塾亦逐渐改良,不囿故习,远近小民咸知趋重农、工、商各业,从此竞巧

争奇,日新月异,则物阜民康可计日待。况区为治城所在,县政府、县党部、县

农、工、商、教育会,以及图书馆、阅报社罗列城中,人人易于灌输新智识,以奋

发为新国民。吾邑自治之兴,当由兹区发切。勇猛着鞭,为全邑二十馀万生灵开先

路,深有望于负导引之责者。

第二自治区分编

第二区居全邑东及东北部,合旧有之前岐、沙堤、巽域、澳南四区为一区。东

至流江岩坑,与浙平蒲门界;南至西澳牙基,与三区蛆澳塘界;西至彩澳外寨国

山,与一区共界;北至望山,与平阳五岱界;东南至虎头鼻外突出海面之南关山,

与浙海北关山界;西南至三都车头山,与三、四两区共界;东北至龟岭,与浙平兰

宋阳及矶山界;西北至凤桐外,与一区凤山界。全区地约一千五百万方里,户九千

有奇,人民四万二千九百有奇。设镇三,日前岐、日沙堤、日巽城;乡十有三,岩

坑、象阳、大澜、小澜、熊岭、彩澳、流江、南镇、澳腰、福山、小阳、沿州、棋

盘;附乡一百有奇,区立小学及区私立初级小学。九山以望山所占地位为最高,盖

承浙平南雁山脉之入吾邑东北境为少数山脉者,突兀凌空,四望无际,青潭、熊

岭、武阳、文林诸山悉列其南望之下,又有龙首、老峰两山,前岐镇市集在焉。前

岐商业以矶为大宗,破产浙平赤阳,经兹地出海,囤积挑运享其利者千数百家。有

溪焉源出武阳经西宅,亦至是入海。濒海而居者,东有柯湾梅洲诸村,西有彩澳、

狗头鼻诸村,中则有赏屿,其居民皆利饶蜃蛤。由岐市而上行,迤而东为龟岭,逾

岭为浙平兰宋阳及赤阳,赤阳即矶山。又东为鹤顶山,其里人呼为覆鼎山,距吾邑

界外数十里,昔人讹为福鼎山,谓吾邑命名以此,盖误。由岐市而左行,有溪日大

澜,源出赤阳,至崎岭汇吴家溪,由大澜入海,龙凤山近焉。大澜之南为小澜,越

一山为象阳,明遗民义杀清兵之游希曾家于此。【希曾事见《大事志》及《义行

传》。】由象阳而安仁山,而岩坑,而流江,而沙堤,途约五十里。沙堤自清季通

轮后,闽、浙、粤之航海往来者率是由经过,商货毕集,旅客云屯,盖邑要埠也,

故新设为镇。逾一水为南镇,乃鼎海内港门户。清代设兵戊守,今置水上警察,其

集聚亦颇盛。由南镇折而西入为钓澳、为澳腰、为后港,悉广收鱼盐之利。又逾

水,循牙基、西堞以达巽城,有墟集。车头山、东阳山,沿洲、白岩、关盘、朱坑

诸村人,悉以农产物赴此交易,往来如织,其热闹盖次于前岐、巽城。亦有溪源出

积谷山、后龙潭,经朱坑至巽城外入海。全区陆地上之形势,与人民生活之概况如

此。海自然屿外有金屿门之两山横障,有莲花屿之亭亭独立,有南关山之遥峙水

中,界限闽浙,其雄壮又如此。河邑中繁盛而巩固之区也。顾其中有待于补救者尚

多。前岐、沙堤及澳南各街路,粪秽填塞,腐臭薰蒸,若不力劝扫涤,势必瘟疫滋

多,其如卫生有碍何;赤阳之研本就近由赤溪出港,清光绪间因其地关卡并设,捐

税繁多,以致移经前岐。今者闽海税则重于浙江,若不力求减轻,彼必改向旧途,

其如利路断绝何;区东北一方岭峻山高,政教罕及,其民往往负固不服,甚敢抵抗

官兵,若不时加劝诫,彼必犷悍如初,其如文网屡杆株连无辜何。凡此皆操自治之

权者所宜首先注意也。

第三自治区分编

第三区居全邑南及东南部,合旧有之秦屿、店下、陕门、后岚四区为一区。东

至台峰,与二区澳腰、南镇界;南至海中大密山,与霞浦海小布山、烽火山界;西

至太姥山后,与四区五蒲界;北至子情岔,与二区朱坑、岭头界;东南至七星,与

外海界;西南至棋盘岭,与霞浦梅花村及牙城界;东北至财澳塘,与二区牙基界;

西北至昭仓岭,与四区白琳界。设镇五:石麟、康湖【即由秦屿分而为二。】、店

下、破门、后岚;乡十有四:溪尾、西澳、才堡、太姥阳、文渡、孔坪、渠口、北

洋、东稼、福塘、屯头、澈城、黄岐、大霸山;附乡百三十有奇。太姥为天下名

山,踞区之西有卅六峰,最高峰日摩霄,又呼覆鼎,县命名以此。全山峰峦耸拔,

岩壑玲珑,其灵异难以婵述。喷出其下,脉络隐隐可指者约有数支,一支为激村纱

帽山,宋提刑、邑乡贤杨楫家其麓,有鹅鼻占盾贵岩诸环而列焉;一支为陀九岭、

鸦响山、累茧山,及秦屿之积石麟后康湖三山;一支为佛头冈、翔凤山、濮阳山、

插屏山,迤至与霞浦接近之狭门、石澜诸山,皆列于区南及迤西诸部;其列于太姥

下之东及东北者有草堂山,为唐刺史、州人林嵩读书处;有白云山,为明遗民黄大

煌【区屯头人。事见《大事志》及《行义传》。】殉节处;有文星明山,相传为朱

子序《中庸》处;有黄崎山,相传为太姥升天处;更有星罗棋布,若象山、磨石

山、台家阳山、大小黄管山,以及水澳外障蔽鼎海之屏风山,登摩宵而左右望,直

培康耳。川若蓝溪、内外才溪、跃鲤溪、下马溪、【以上属石麟、康湖两镇一

带。】坑门溪、西岐溪、罗口溪【以上属店下镇一带】秋溪、濮阴溪、牛皮滩、碘

门溪【以上属秧门镇】清溪、阳头溪、赏管溪、日澳溪、礼澳溪、王柄溪、吉溪、

罗里坑溪、蝮鲤坑溪。【以上属后岚镇一带。】大者发源于太姥,小者导流众山,

湍激潦涧,各随其地势。要皆灌田置碓之所资耳。其最大者为海区,自东南迄西南

皆濒海,民多以海为田,潮涨则挂网而渔,潮退则拾取螺蛤,利侔耕作;商之运僦

土产以远售外省县者,有各港口以通舟楫,其利赖于海多矣;更有大布山远峙大洋

周围约四十里,山利种植,海利鱼盐。自民国初年开垦后,民居渐多,俨成殖民

地,又若武陵之有桃源,此尤他区之所无者也。全区地约一千五百七十方里,【除

海里不计。】户一万五百五十有奇,人民五万三千三百有奇,县立小学及区私立初

级小学十有五,繁盛甲于全鼎,顾民众则份子杂,地大则兼顾难。今欲为兹区谋自

治,其首要有数端:口岸既多,斯奸商漏谷之弊在所不免,屯头、福塘、牛矢墩、

白鹭、水澳,诸牙份鼠窃狗偷,乃其惯技,鼎地产谷仅足以敷民,食必按户而责

以,盖藏俾水旱之年有所备,一也。巨浸洪涛,往往为近海庐舍田园之害,秦屿、

破门、店下诸镇历岁灾黎,动烦官厅赈恤,必劝民坚筑堤防预,绸缪于未雨,庶其

鱼之叹可以免,二也。自烽火营水师被撤以还,区中沿海船只以及傍岸人家遭劫掠

者屡有所闻,一旦四邻有警,大小男妇既须防陆又须防海,其惫实甚。近民间虽新

组海团,藉资捍卫,其实寇众我寡,有等于无。必仗官力为扩张,乃能有首尾相应

之声势,三也。三者备然后兹区之自治可实现。否则譬如人身元气已衰,虽腰腹甚

大,无益也。

第四自治区分编

第四区居全邑西部,合旧有之白琳、点头、水郊、橘溪四区为一区。东至簇屿

海,与一区六尺门海界;南至漆溪,与霞浦杨家溪界;西至阜坪龟阳,与霞浦长崎

界;北至大小皴,与五区娄山界,东南至杜家,与霞浦龙亭界;西南至仙蒲仙后

山,与霞浦共界;东北至点头,与五区王孙界;西北至石马岭,与五区管阳界。全

区地约一千四百方里,户九千七百有奇,人民约四万。设镇三,日白琳、日点头、

日橘溪,乡十有三:蒋阳、桑园、湖林、樟柏阳、黄冈阳、翁潭、屿、岐头、大

坪、水郊、石床、叶莒、浮柳,附乡百有奇,区私立初级小学五。山以铁障、石马

岭二者为最高,铁障山峭千仞,色如铁,旁为马冠山,有尖日马冠尖,耸出众峰

上,舟行过铁闩洋者可望以辨八尺门入港处,普照碗窑昆田,诸山胥在其下,昆田

为邑宋乡贤孙调宅墓所在,里人呼为孙店,孙店之外为点头以迄半岭亭。自铁障至

此皆为区东及北境,山石马岭高傍五区管阳南山,俗传马有神异,能瞰西乡之粟,

乡人凿其口乃止,即此岭也。承其下者为南网山、九膊山,亦极高,分九冈,绵亘

数十里。黄冈、福溪、樟柏阳山皆其附庸。趋而东南下者为五蒲山,为白琳之熨

斗、禄马、金刚墩以及如屏外拱之昭仓岭、双株岭、翁潭、后坪、国王宫头镰屿诸

山,由九膊迤而西为仙蒲山,元进士邑乡贤林仲节家在焉,为仙后山半属霞浦,自

石马岭至此皆为区南及西境山。川之流于东及北境者,若叶莒溪、翁溪、橘溪、百

步溪、昆溪、里头溪,其源不一,皆行经数十里汇白水江入海。其流于南及西境

者,若蛟龙溪、樟柏阳溪、九里溪,或源于霞浦,或溢于本区,亦行数十里汇溪出

霞浦入海。此区内山川形势之大略也。出产有茶竹木纸炭等,而尤以茶为大宗,各

乡之拥巨赞开高第者,半由茶叶起家。白琳为闽、广客商荟萃地,尤属茶市中心,

本邑凡百销场之喧寂悉视琳山茶利之盈亏,其关系蒙重有如此者。顾兹区道路四

通,易招商亦易引寇。明嘉靖时寇入阜坪象往村,村人诱以酒食,醉而杀之,无遗

类。清咸丰时,浙平金钱会匪陷吾治城,次月官军来会剿,且追捕邑之从贼者,兹

区尤为逋逃薮。总兵秦如虎,曾歼寇于白琳笥尾村。其前事也。最近何金标、厉木

恭之乱,莲山、浮柳、石床、东门岭诸乡悉遭掳掠,而白琳尤叠受重伤。诚以地当

孔道,防不胜防观于区东南一隅,昭仓岭有固宁门、双株岭,有定福门、五蒲

岭,有保秦门,皆邻区所筑,以御贼之由此疆而入役界者,其为寇盗所必经之路可

知矣。迩来茶市萧条,全邑受其影响,兹区男妇尤感生活困难。以财聚民稠之沃

壤,一挫于寇警频仍,再挫于商业失败。若不亟筹补,民愈不聊生矣。为今日计,

必遵照自治计划,盛设保卫,俾民得安居;广劝农林,俾地无遗利。凡属编氓,无

事则皆农,有事则皆兵,庶不惟外寇不敢入境,而家裕户饶,行将重观当年景象,

岂不休哉。

第五自治区分编

第五区居全邑西及西北部,合旧有之管阳、果阳、南溪、安仁四区为一区。东

至石壁城,与一区浮柳阳界;南至娄山,与四区大小峨界;西至上贯外,有溪与霞

浦占岭界:北至沈青葫芦门,与浙泰墩头界;东南至王孙,与一区郑岐、四区半岭

亭界;西南至管阳,与霞浦查阳界;东北至望海山,与一区叠石山界;西北至天分

隘,亦与浙泰墩头界。全区地约二千四百方里,户七千有奇,人民三万四千七百有

奇。镇无,乡十有五:管阳、古林、樟峰、菱阳、圆屿、南溪、白石、王孙、果

阳、金溪、花亭、安仁、西良、缙阳、望海。附乡九十有奇。山之雄峙于区北境者

有天竺山,高峰耸拔日“天竺峰”,山有隘日“天分隘”,为闽浙交界处,明清两

代曾于此屯兵;有吴社山,高可望数百里,为其方主山,葫芦门、沈青堡属焉;有

金尖山,屹立云表;有菱阳山,岩石如盖,天雨飞瀑百丈,晴则散丝如雾,山

【之?】岭日“牌岭”,其巅有隘日“牌岭隘”,亦以界闽浙也;有望海山,距海

百馀里,势极高峻,壁上缀有蛎房,人莫测其何来。其列于中及南境者,在西良

乡,有屹然横障,与吴社遥遥对峙之南屏山;在金溪乡,有奇峭插天、以峰形著名

之驴驮山;又有宋宗正朱梦环墓所在之金朱山;在谢阳乡,有危峰挺立,直冲云霄

汉之上云尖;在管阳乡,有覆岩成室,不假人工之岩头山;又有蜿蜒其势,为霞浦

诸山发祖之南山。【南山山脉入霞浦,为其大多数山。又山为霞浦及福安、寿宁人

民来鼎必经之路,故遇有邻匪发生之日,此地须加严防守。】馀若金山、白浪山

等,特其小者耳。川之分布全区者,西境之水以天竺、管阳两溪为最长,天竺溪源

出天竺附近之坑门头;管阳溪源四,一出霞浦查阳,其三出于本区。两溪均汇于上

贯,出打步头,又汇霞浦溪入泰顺界。东境之水首溯金尖山,其源实出浙泰,由金

尖山而下,南汇中部之瓦阳、南阳、茶阳、金溪,以及东北部之望海、芟阳诸水为

南溪,入一区为双兜溪,屈曲纤南而下,为环绕县城之水,北及山前溪。南境之

水,一为后溪,源出唐阳流入一区,汇岩前溪入海;一为王孙溪,源二,一出乌石

门,一出后阳,汇江尾塘入海。区盖处全邑上游之右,而僻在群山万壑中者也。以

言田亩,民多^山而耕,仅有管阳一乡稍平坦,可分阡陌,而山高地寒,复为其通

病;以言衣服,缙阳一带诸乡多自织而衣,棉芝而外无新式之机丝,以例他乡当亦

称是;以言饮食,惟突出海隅之王孙、江尾诸乡,颇饶蜃蛤,其入山较深者烧笋烹

葵,珍为异馔,虽鲜味传雁溪、晏溪之鲤,果品称西良、楮楼之梨,其实稀少而不

可多得,以视他区,瞠若孚后矣。虽然,有足多焉者,编户皆耕田而食,肌脏辛

苦,仓縻率有馀粮,人家皆远市而居,宾客往来,盘殖无须兼味。勤俭为起家之

本,礼义由富足而生,所以修路修桥到处完备,乡社乡校逐渐振兴,而青年髦土之

升学京师、游学外国者且接踵后先,则谓其远胜他区未始不可。他年自治盛行,由

浑朴而进文明,兹区尤当易收实效,请拭目俟之。

福鼎县志卷三

大事志

邑志与国史相表里,志道其详,史提其要。顾编内各门志传及表,率取裁马班

诸史,独此大事一记,编年纪月效法麟经。夫既遵用《春秋》体例,自应窃取其义

为褒贬。黄大金孰游希曾之徒,仓卒起兵,志在恢复明室,旧志屏而弗书,非实录

也,今悉为补登,以彰义举。至建县、立学、复界、撤营诸大端,暨近代外交自治

一切新政,以及今昔兵灾匪祸,其影响全县治乱皆数百年,少亦十馀年。胪而列

之,俾吾邑人士之有志读史者,先略悉乡土故事,数典忘祖之消吾知免焉。若夫灾

详怪异,虽亦层见于《春秋》,究之人道迩而天道远,故汇附册末,志《大事》。

至正十年五月,方国珍剽掠大小赏雪,宣尉司移檄元帅扈海率万户县昭毅等往

捕。师溃于水澳,贼追至赤岸,扈海被执,州民四鼠。

十二年,穆洋贼康一既陷州治,率众三百馀至桐山,里人高公玉、高天璧以计

缚之。【详《武功传》。】

洪武二年,温州叛贼叶丁香鼠入桐山,旋寇州治,屠戮甚惨,官军讨平之。

正统八年,十一月处州贼掠桐山。

嘉靖十七年,海贼肆掠各乡。秦屿士官陈登倡筑秦屿堡。

三十五年,倭万馀攻秦屿堡,里人程伯简率众御之,七昼夜不克。伯简死城

上。【与难者四十七人。】

三十七年四月,倭攻秦屿堡不克。

三十八年四月,参将黎鹏举自翳山冲倭舟为两截,击沉其一。追至三沙火焰

山,大破之。是年倭陷桐山,遍地几成焦土,民居寥寥焉。

四十一年,桐山高权倡捐谷一千石,率其族人兴筑桐山堡,越三年乃成。民始

安集。【详《义行传》。】

四十二年五月,倭攻流江,沙堤烽火把总朱矶率舟师破之,获首夥五十馀。

十一月,参将黎鹏举所部兵出哨流江,假倭焚劫村落。【按,《府志》,事系总制

胡宗宪所部兵守闽浙界,入掠我南镇,惨毒甚于倭。鹏举征之歼七人,宗宪衔之,

遂嫁害于鹏举,因而被逮焉。】

四十三年四月,参将李超破倭于水澳。

天启二年八月,海寇攻秦屿。里人张鸾三率众捍御,贼复由樟岐入袭。城破,

鸾三等死之。【计四十三人。】

顺治四年,清汛官何得胜领兵二十名驻桐山。明遗民象阳游希曾率义兵三十

馀,于十一月二十夜乘清兵睡熟尽歼之,惟得胜逃去。【希曾等清初目为乱党,捕

索甚急,旧志不敢登其事。今新补入,详见《忠义传》。】

五年,福安刘中藻起义,率其众来屯桐山,劝富户助饷,为清军所破。时吾邑

人与中藻共事者为屯头黄大金享。是冬,金亨因兵败而死。【旧志载刘中藻等作乱攻福

宁州,屯桐山,逼富户助饷,官军破之。盖清时史家对于图复明室者多目为乱党,

故所志如是。按,刘中藻,明季进土,起兵用隆武年号,为唐王谋恢复。历三年被

清兵围击,藻衣冠危坐,吞金不死,自经。同时死难者十数人,顺治朝特诏免,追

田产,给留养孤,雍正朝修《明史》,与钱肃乐、郑遵谦合传。乾隆朝赐谥烈愍。

各家记载悉列诸《忠义》,旧志则依乾隆《福宁府志》,盖郡守李拔以其抵抗王师

抑之。光绪六年,郡守张其曜重刊郡志,仍列诸《忠义》,并为撰后记表扬,今依

照更正。黄大^事亦系新补入,详见《忠义传》。】

十三年八月,海寇陈文达焚劫塘里,汀州人王拉夫、寿宁人马兴等剽掠桐山。

居民绝迹者数年。

十四年四月,海寇入激城逼民助粮,诸生王式金弗从,死之。

十六年,山贼蔓延。贼皆本邑人,恐人认识报官,凡被其擒去者必毙命。

十七年,海寇登陆,逼民助饷。水郊、阜坪各乡大姓人家半为杀伤。桐山曹角

六、高素卿赴督辕请兵御寇,十一月发师来援。自数年以来,桐山无官兵驻扎,至

是复以巡司汛官守焉,民始渐挈眷而归。

康熙元年,海寇猖獗,迁沿海居民于内地。【I口志作"顺治十八年“。】

七年,总督赵延臣阅界展复三十里。

八年,总兵吴万福奉文拨帑,增筑桐山堡,【堡筑于明嘉靖间,清顺治间曾经

葺修。由福宁卫拨汛官备防守。】抽调本省八府官兵驻防桐山,设桐山营,置游击

领之。【详《武备志》。】

十七年,海寇掠桐山平阳镇,把总王彪赴援,奋勇进剿。归至才堡岭,遇贼血

战死。事闻,予恤荫,其子官。

十八年,海寇迭起,复移居民内地,疆画原界。【按,是时海寇登岸,岩沿途

去掠,延至十四都阜坪。水郊人张日葵率众与战,尽歼其党。】

二十年,总督姚启圣疏请尽复原迁沿海居民。

二十二年,总督王安国、提督施琅会题撤三沙火烽营,赴秦屿驻扎。属闽安镇

管辖。【按,三沙烽火营原由闽安镇右营移屯三沙,游击领之。】

雍正二年,改烽火营游击为参将。

乾隆四年,开县立学。县原隶霞浦,制府郝玉麟以桐山距霞浦治较远,议划

劝儒乡之擢秀一里归霞浦,其望海、遥乡、育仁、廉江四里题请立为福鼎县。奏

入,报可。扩旧堡为城,置坛庙、衙署,福鼎立县自是始。【按,郝公之题奏从桐

山拔贡游学海请也。详《义行传》。】同年,设县儒学。其生员名额亦系由霞浦分

出。【详《学校志》。】

六年,建学宫于南关外。【详《学校志》。】

七年,筑卫城坝。先是,桐山无坝,民但编竹垒石为浪以备潦。是年,县令

傅维祖请筑石坝,旋解任去。继其役者为县令熊煌、绅士游学海、张有华诸人。

十六年,建桐山书院于城内莲池社。【详《学校志》。】

五十二年,台湾林爽文作乱,檄召浙江兵赴剿。知县李其沛募民夫运送器械。

时升平日久,人不知兵。闻浙师过境,莫不惶恐。中丞徐嗣曾亲临弹压,军行以

律,闾里晏然。

嘉庆三年,闽浙水师提督李长庚击败海盗蔡牵于前山洋面,盗乘夜遁去。

【按,蔡牵于乾隆末年即纠集盗艘百有数十,肆掠于闽浙沿海。旋以翳山为巢穴。

嘉庆三年为提督李长庚击败遁去。十二年,长庚复率水军剿牵于潮州海上,击破贼

船,将燔之,忽中弹而仆。明年,旧部王得禄等歼牵于温州黑水洋。】

九年,烽火营改属福宁镇管辖。

道光二十年,建试院。邑旧无试院,童生自备几案,就县署局试。至是乃咸称

便焉。

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八日,浙江平阳金钱会匪由分水关入。寇陷县城,焚毁城内

外三千馀家,惟文武衙署、文武庙、书院考棚等幸免灰烬。次日,贼闻平阳义民有

白布会者袭破其巢穴,惧而回援。时文武官兵俱弃城遁,贼闻地方无官守,稍稍复

至各乡。妇孺逃匿无门,贼众驻鼎十馀日,掳人索金无数。十一月十九日,前闽安

镇总兵秦如虎奉檄来剿,驻节桐山。二十八日,贼大至。如虎以师进驻水北,遣游

击许中标为前锋,与贼战于万古亭,大破之。如虎嗣赴浙,会福建记名道张启炮,

追剿逆党,先后缚斩之。匪首赵起逸至玉环,被获磔死。【按,是年大旱数月,至

是复遭兵燹,民命几绝矣。而故家遗书复云“贼甫平,大兵旋至,需索百端,肆

(孽?)无忌,前此逃去之官至是归来,复只图囊橐,不顾民间疾苦。鼎人何辜,

而叠罹此惨祸也耶?”】

光绪三十一年,设立县治小学校。时科举已停,遂将桐山书院改为学校,并移

其膏火山租充作校费。所有城乡各小学递年兴设。【详《学校志》。】

三十二年,沙堤开埠。是年但与福州通轮,后渐推广南北各要埠。

宣统二年,全国举行自治,城乡议事会同时成立。同年设县教育会、【是会旋

办旋停。】县商会。【是会历办无异。】

三年设县农会。【是会亦旋办旋停。】九月,各省人民乘武汉革命之机蠢然暴

动,本邑受其影响,所在匪徒纠众滋事。时县治四城置兵,尚觉宁谧。外如点头、

白琳、翁潭、秦屿、碳门、店下、沙堤等乡,攻毁衙署、关卡、学校、教堂,以及

抢劫富商殷户之警一日数闻,旬馀未息。各都联甲酎日编定,幸光复成功,官军旋

来安民,民方安堵如故。

民国

元年,修正粮额。【事实及粮米详《赋税志》。】设县临时议事会、董事会。

各区自治会董事会亦以次成立。同年,县公署设审判员,改清典史为管狱员,旋

改为典狱员,又改为监狱员。

二年,桐山烽火两营奉令撤销。县城由省派拨陆军驻防,并设警备队于县政

府。秦屿各乡亦有派军驻防。

三年,改审员为帮审员,又改为承审员。同年,翁山开垦。是山在明清时为

禁岛,及是由官开垦,设垦殖局领之。旋守以地方保卫团。

四年各省自治停办,县城乡自治机关一律闭歇。同年,法教士来,设天主

堂于治南门外,民鲜乐从。不久旋闭。

七年五月,英基督教徒姜宏图自霞浦来鼎布道。由澳腰乘船返至霞辖牙城城港

口深水洋面,被浙台海寇劫杀弃尸,是处洋面距鼎海界线尚远,霞知事希图卸责,

强执旧烽火营海防图为据,诿案归鼎。时福鼎知事蔡枢力辩驳咨呈,往复月馀不

决,旋将霞、鼎两县海防绘图详注,分呈省府及英使馆,案乃归霞。幸姜教士尸身

不久捞获。惟行劫盗夥,出没无常,不易巢灭,英使追办紧急,经省府严饬,军警

多派舰队会同英舰入浙,直抵巢穴搜赃擒贼,枪杀多人,案始结束。是役也,因外

交关系,闽、浙政府慎重异常。福鼎以地近霞浦,尤应尽协缉责任,官吏兵役不遑

启处者数月矣。

八年六月,秦屿绅士以省拨驻防军队,遇省防紧要时辄调去。就地筹款,请设

警察分所,置所长。十一月,霞浦上万土匪、数千寇掠其邑山门岭、鸳鸯头两乡。

该处与吾邑十四都接壤,势将长驱直入,而群不逞之徒复讹言四播,焚掠频闻,震

惊几遍全邑。赖十二、三及十四都乡兵扼守阜坪、仙蒲诸险要,获其侦探三人,贼

胆为怯,乡兵乘胜直追,而霞、鼎军队亦踵至,贼乃夜遁。

九年,英基督教士来,设圣公会于县治之回春社。前十数年城中已有耶稣教

堂之设,但赁屋而居耳。是年始购地建筑。外乡若秦屿、前岐、白琳、点头、澳

腰、溪尾、馥潭等处先后成立。

十一年冬,有某营溃兵约百人泛舟而来,诈称官兵过境,群集治南关外天后

宫,谋乘夜窃发。县令杨庆恩侦知其实。时城中适无驻军,杨躬荷枪,率其警兵数

十人直捣之,寇乃遁去。

十三年,奉教育厅令设教育局。【原设劝学所,是年令改为教育局。】秋闽军

旅长彭德锋率兵干馀赴浙,道福鼎,驻南关外学宫等处。大索军饷,并勒派民夫、

兵警四出拿夫,路无行者。驻旬日始去,被派民夫久不放归,经绅士赴浙吁请,始

获领回。

十五年十二月,国民革命军入闽。督办周荫人潜率所部溃兵数万奔浙,一由福

安过管阳,一由霞浦过白琳店头。沿途肆掠,声势汹汹,两路俱集中县治十馀日始

去。学校民房均被占驻,索费拿夫急于星火。该部于前数日到霞浦,时县令及商会

长与乡绅之有名者悉被禁闭,勒银数万。吾邑闻讯,县令黄若柏先期遁去,城中绅

民莫不惊惶失措。幸已解组之知事陈廷衡出为调停,地方不至糜烂。旋有曹万顺军

乘后追击,而周部已远随矣。同时又有浙匪数十人,乘吾省局未定,诈称北伐军便

衣队,假道秦屿闯入警察分所,悉扫枪枝而去。地方人旋知其伪,率众持械往追数

十里,擒获匪徒二人,送官监禁,并拾得所弃枪枝若干。其散逸馀匪是夜尚沿途抢

劫而去。未几,又有霞匪林宝琦等数百人,到十七都西良各乡迫勒助饷,阅半月乃

去。是冬,撤驻鼎陆军,易以海军陆战队。

十六年六月,秦屿警察分所奉令改为公安分局。

十八年六月,设中国国民党福建省直属县区分部,旋改称为中国国民党福建省

福鼎县党务特派员办事处。

十九年一月十一夜,屏南匪首何金标率徒数百人由霞浦柘洋星驰到白琳,所过

管阳、浮柳、仁山、石床等乡悉遭劫掠,而白琳受害尤甚。阅半日顺去,综计遭匪

地方房屋被毁者数十,人民被卤者百馀,备受戕虐,勒赎多金,久乃放回。其被害

而死及被胁而从者约有十馀。财务损失尤更仆难数云。三月间,又有湄州、泰州各

海寇以鼎海为渊薮,掳人勒赎日有所闻。商渔船只,非结队不敢行。已而寇渐登

陆,五月间六都日澳邨被其焚劫,损失颇多。嗣闻有巡洋舰到鼎,始艇去。六月,

海寇又来,凶焰尤甚。黄岐、赏筲等澳大受焚掠,饱其所欲而去,沿海居民迁徙殆

尽。秋,又有店头盐缉队兵十数名,因饷精无出,竟于八月间全体反动沿海行劫。

前岐焦宕等乡大受损害,后其党类自相残杀,乃逸去。九月,湄州海寇又从十一都

鱼井上岸,焚毁民屋四十馀间【该地仅有四五十家。】妇女被杀者二人,财务损失

无数。同月,浙江泰顺匪首曾迩之聚众数百,分遣其党来扰吾邑。十八都南溪、

菱阳、大山等乡坐索饷精,旋来旋去。十月间,又欲悉众来攻县治,人民闻讯,迁

徙恐后。幸浙江省防军到泰攻击,匪始氟去。又有平阳匪攻掠二都桥亭等乡,赖乡

民极力截击,擒获数名,匪乃散去。十一月,又有本邑匪徒百馀人聚集溪口、蒋阳

各乡,四出肆掠,旋被油坑村民战杀多人,而各乡团练复同时严加搜缉,乃渐消

灭。冬,奉教育厅令,重新组织教育会。

二十年二月,奉令设立县工会。三月,奉令重新组织县农会。【是会设于清宣

统三年,民国初年停歇。十二年复设,十八年奉令改称农民协会,旋停。本年复称

今名。】五月,教育局奉教育厅令,会考全县小学毕业生。七月,霞匪数十来袭

布山,保卫团夺去枪枝二十馀,乘势攻劫民居,掳人掠物,损失颇多。十月二十七

夜,湄州海盗来攻秦屿,里人开炮御之。战逾时,潮退乃去。

二十一年一月,奉省政府令复办自治,改划自治区。分全县为第一、二、三、

四、五共五区,区有长。二月,寿宁匪首周玉光率徒数百,寇邑西北等乡,放火

掳人掠金二万馀而去。三月,霞浦匪首厉木恭率徒千数百闯入邑管阳乡,四出索饷

约十馀万之多。邑人纷纷迁徙。二十八日,匪攻白琳,民团御之,因众寡不敌而

退。匪踞其地,大肆焚掠,民居被毁者六十馀间。三十一日,官军来剿,匪鼠归巢

穴。

祥异【附】

洪武二年大疫,死者相枕藉。又有虎纵横村落间,伤人畜甚众。

成化二H—年夏,大水。

二十二年,大疫。

嘉靖十七年,大疫。

天启四年,秋龙门太姥地震,雨雹屋瓦皆裂。

崇祯十三年,大风拔木发屋。

顺治六年大饥。斗米值银五钱。

十四年有虎患,大疫复作。

康熙元年七月,大水。治城北数里外大桥墩崩去,其一声震数里。

三年米价腾贵。

四年,乡多猛虎,往往撞壁跳墙取人而食。日未晡,人家皆闭门不出。逾年始

平。

十四年八月,大水淹死男妇五百馀人。

二十六年,大水漂没民舍。

四十五年,福建全省大旱。鼎邑自五月十二日起旱,至八月初五日始雨。雨至

九月十六日始晴。田园枯萎,秋收仅得十之一二。

五十一年,大水沧没田庐无算,死者相枕藉。

雍正七年饥,竹产米。

乾隆二年七月,吴家溪山崩,压死七十三人。八月十五夜,海潮大作,鱼虾

游于秦屿道上。

五年三月,县初次试土。时天阴雨,三炮雷鸣,雨忽霁。【见《府志》。】

八年十一月,彗星昏见西方,月馀始灭。

十七年饥。

三十八年,大风雨雹,屋瓦皆飞,海水泛滥,是岁歉。

三十四年七月,彗星见西方.,长丈馀。

四十七年七月,大水坝崩数十丈,东城不没者三版,漂溺田庐人畜无算。

五十三年旱。六月地震,屋壁划然有声。

五十六年,雷震昭明寺塔。

五十七年,群虎为患,伤人畜甚众,自白琳至霞浦道无行人。设阱捕之,获二

十馀始息。

五十八年,大有年。十月,吴荆云妻萧氏一产三男。

五十九年旱。七月,雷震烽火门帅台。

六十年饥。

嘉庆元年正月初九日,大冰。三月,雨雹大如弹丸。

二年九月夜,星飞如织。

八年,大岳村有毛虫千万为群,大如拇指,遍食松楸至枯。赴涧饮水人不敢迫

视。十月,五色云见西方。

九年十一月,秦屿获异鱼三大者八千馀斤,小者千馀。

十年大有年。

十三年夏,文庙雷震,霹雳二十馀声,梁柱尽裂。

十四年八月,彗星见西北方。

十六年八月,连日地震。九月,彗星见天市,坦光射紫薇扫三台,月馀始

灭。

十七年五月,福宁属大饥,绝粮。山出土如粉,可以充食,俗呼观音米。是时

秦屿富民引台湾米十馀船账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