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生理简答题重点及复习题_第1页
护理生理简答题重点及复习题_第2页
护理生理简答题重点及复习题_第3页
护理生理简答题重点及复习题_第4页
护理生理简答题重点及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试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2.答: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聚于

膜外,带负电的蛋白分子不能外流而留在膜内,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当

移到膜外的K+所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足以对抗促使K+外流的膜两侧K+

浓度势能差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跨膜净移动,膜两侧电位差也稳定在某一数

值,这一状态称为K+平衡电位,也即静息电位。

3.试述动作电位的波形及其产生机制

3.答:动作电位的产生取决于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通透性的改变。①上升支刺

激使膜局部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浓度差及电位差迅速

内流而致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并反转;②下降支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

K+顺浓度差及电位差外流,膜电位迅速恢复到静息时的水平。

5.试述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机制.

5.答:轴突末梢兴奋,末梢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递质释放,递质经

扩散而与接头后膜(终板膜)受体结合,使与受体耦联的通道开放,引起钠内流为

主(钾亦外流)的离子移动,引起终板膜局部去极化,进而激发邻近肌膜AP的产生,

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第三章血液'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

2.答:血浆透压是指血浆中吸引水分子的力量。分为: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由

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②血浆胶体渗透

压: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3.试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3.答: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爆式集落促进因子(BPF)、促红细胞生成素(EP。)

和雄激素等因素的调节。BPF主要调节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印0主要调

节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向前体细胞分化,并加速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

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对早期红系祖细胞的的增殖分化也有促进作用,还调节红

细胞生成的反馈环,使血中红细胞的数量相对恒定。雄激素可促进印。的合成,

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也可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生成。止匕外,甲状腺素、生

长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对红细胞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EPO最重要,

雄激素、缺氧等可刺激肾脏等组织产生EPO,故男性及高原居民红细胞数量较高。

7.试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7.答:血管壁破损后,血液即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之后流血便会自行停止,此

过程称生理性止血。经过三个时相:①局部缩血管反应:损伤使局部血管收缩、

破损处封闭而止血,或使血流速度减慢,出血减少;②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

管内皮细胞下组织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填塞伤口,阻止出血;

③血凝块止血栓形成与维持:血浆中凝血因子被激活,凝血启动,形成血凝块止

血栓,更有效地填塞伤口而阻止出血。在凝血过程被激活的同时,血浆中的抗凝

和纤溶系统也被激活,将凝血过程限制于局部,防止破损区以外发生血液凝固。

9.试述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的主要原因

9.答: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的主要原因是:(1)血管内膜光滑,

血小板不易破损释放PF3,凝血因子刈不易被激活;(2)即使有少量的凝血因子

被激活,可被流动的血液冲走而不能发挥作用;(3)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4)

即使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可提高纤溶系统的活动清除。

第四章血液循环

3.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产生机制。

3.答:心室肌AP分0、1、2、3、4等5期。除极过程即0期:RP(静息电位)时受

刺激,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开,Na+内流f+30mV。复极过程分:1期(快

速复极初期)+30mV-Ito通道开一K+外流-OmV;2期(平台期)OmV-

Ca2+通道开/K+通道开-Ca2+及Na+内流/K+外流fOmV;3期(快速复极

末期)OmV->Ca2+通道关/K+通道开t-K+外流--90mV;4期(静息期)

-90mVf钠泵工作一排出Na+、Ca2+,转入K+-稳定于RP。

5.试述心交感神经影响心肌活动的机制。

5.答:心交感N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及心室肌等,其节后f

末梢释放NE,作用于心肌细胞膜B1R,引起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平台期Ca2

+内流及肌浆网Ca2+释放增加,收缩力增强;肌钙蛋白释放Ca2+及肌浆网摄

取Ca2+加速,舒张增强。窦房结P细胞的4期If加强,心率加快。慢反应细

胞。期Ca2+增加,传导速度加快。

6.试述心迷走神经影响心肌活动的机制。

6.答:心迷走N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房肌及心室肌等,

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R,引起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Ca2+内流及肌浆网Ca2+释放减少,收缩力减弱。Ca2+内流减少,房室传导

速度减慢。K+外流增多,P细胞最大舒张电位增大,心率变慢。

8.试述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8.答:①搏出量f~A血f,收缩压tt~血外流快一舒末A血稍t-舒张压t,

脉压t;②心率t-舒末A血T-舒张压tt血外流快一心缩中期A血稍t

收缩压f,脉压I;③外周阻力t-舒末A血t...(同心率t);④主、大A弹

性I-A扩张I-收缩压tt,A回弹I~舒张压II,脉压ttt;⑤血量/

血管容积比例I-A血压I。(反之亦然)

9.试述组织液的生成过程(机制)。

9.答:组织液生成的部位是真毛细血管(通透性大),动力是有效滤过压:=(C叩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C叩A端的有效滤过压为

正值,血浆滤出C叩而成组织液;CapV端的有效滤过压为负值,组织液回流

入Cap。

10.试述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的过程及其意义。

10.答:BPf刺激颈A窦主A弓压力R,传入冲动频率与BP成正比,经窦(舌咽)N、

主A(迷走)N进入延髓,使心迷走神经紧张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及交感缩血管

紧张减弱,信息经心迷走N、心交感N和交感缩血管N传出,使①心脏负性变

时变力变传导,心输出量减少,②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结果BP回降。反

之,血压升高。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经常起作用而维

持BP于稳态。

第五章呼吸

2.试述胸内压的形成及作用

2.答:形成:①胸膜腔密闭。内含浆液;②胸廓生长〉肺生长一胸廓容积〉肺容

积一胸廓将肺拉大一肺回缩一胸内负压。胸内压=-肺回缩力。作用:①实现肺

通气;②利于肺换气;③利于V血、组织液回流。

3.试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来源、成分、作用)。

3.答: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n型上皮细胞分泌,成分为二棕桐酰卵磷脂。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①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②防止肺不张;③防止肺水肿。

8.试述C02对呼吸的调节。

8.答:效应:一定范围内A血PC02t引起呼吸深快一肺(泡)通气量3但超过

限度则有压抑呼吸甚至麻醉效应。机制:血PC02t经H+刺激中枢化学R,或

C02直接剌激外周化学R,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信息经脊髓、膈N和肋间N使

呼吸肌活动t,呼吸变深变快。通常以中枢效应为主,但PC02突然大增或中

枢化学R受抑时,以外周效应为主。

9.试述H+对呼吸的调节

9.答:效应[H+]t引起呼吸深快f肺(泡)通气量t;[H+]I,呼吸受抑。机制:

[H+]t可通过中枢化学R和外周化学R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信息经脊髓、膈N

和肋间N使呼吸肌活动t,呼吸变深变快。脑脊髓[H+]t时以中枢效应为主;

但以A血[H+]变化多见,故以外周效应为主。

10.试述低02对呼吸的调节。

10.答:效应:一定范围内PO2I引起呼吸深快一肺(泡)通气量3但严重低02

可致呼吸障碍。机制:血PO2I剌激外周化学R,克服低。2对中枢的抑制而使

呼吸中枢兴奋,信息经脊髓、膈N和肌间N使呼吸肌活动3呼吸变深变快。

低。2兴奋呼吸完全是外周效应所致;严重低。2时,呼吸抑制;低。2时吸入

纯。2可引起呼吸暂停。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1.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1.答:⑴盐酸:由壁细胞分泌。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

所需的酸性pH;②杀菌;③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④促进胰液、胆汁、小肠

液分泌;⑤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⑥过多则腐蚀消化道粘膜,形成溃疡。⑵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经胃酸激活为胃蛋白酶后能分解蛋白质为际和陈。

⑶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分泌。它与胃粘膜的上

皮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一起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防止胃粘膜受损

及腐蚀,从而保护胃粘膜。⑷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作用:①保护维生素B12

不被消化酶水解;②促进维生素B12经回肠粘膜吸收。

3.试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3.答:胰液是消化作用最强的重要消化液,因为它含有的消化酶类最多最丰富,

消化作用最强。其主要成分和主要作用有:①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并

维持肠内消化酶所需要的碱性环境;②胰脂肪酶:在辅酯酶协助下可将脂肪分解

为甘油、甘油一酯和脂肪酸等;③胰淀粉酶:生、熟淀粉都能被分解为麦芽糖。

④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被肠激酶和胰蛋白酶等激活后可将蛋白质分解为际

和陈,两者共同作用可将其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⑤其它:如胰麦芽糖酶可将麦

芽糖分解为葡萄糖,竣基肽酶可将多肽分解为寡肽和氨基酸,DNA酶可分解DNA,

RNA酶可分解RNAo

5.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5.答: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1)吸收面积大:由于小肠长度较长,粘膜具有环

状皱裳、大量绒毛和微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增加600倍。(2)消化很充分:小

肠内酶种类多,消化力强,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充

2、试述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

2.答:滤过膜面积增大或减少均致原尿生成增多或减少,滤过膜通透性异常增

高可引起蛋白尿或血尿。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滤过压升高或降低可导致原尿生成增多或减少。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时,

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慢,毛细血管有效滤过长度延长,原尿生成增加。反之

亦然。凡原尿增加/减少,可致终尿一定程度的增减。

3、试述抗利尿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3.答:ADH的作用:①提高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重吸收t,尿

量I;②增强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ADH分泌的调节:ADH由视上核、

室旁核合成并贮于神经垂体。①血浆晶体渗透压t可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R引

起ADH释放T;②当循环血量过多时,可刺激左心房的容量感受器,冲动经迷走

神经传入中枢,抑制ADH的释放。③动脉血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

器,也可反射性抑制ADH的释放。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2.简述眼视近物调节时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

2.答:当视近物时,物象模糊反射性地引起动眼神经副核和内直肌核兴奋,其传

出冲动经相应的神经引起如下反应:①环行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

强,使物像聚焦前移至视网膜上;②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限制入眼光

量,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③内直肌收缩,两眼球会聚,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结果,视物清晰。

3.试述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存在依据。

3.答:视杆系统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可感受弱光刺激,但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

低,且不能分辨颜色;视锥系统对光的敏感度较差,故感受强光刺激,对物体细

节的分辨能力强,能分辨颜色。存在依据为:①在视网膜上分布不同:愈近中央

部视锥细胞愈多;愈近周边部视杆细胞愈多;②信息传递中的联系方式不同:视

锥系统的会聚程度低,尤其在中央凹处呈单线式联系;而视杆系统的会聚程度高,

对弱光刺激有总和作用;③含视色素不同:视锥细胞含有分别对红、绿、蓝三种

光敏感的视色素;视杆细胞只含有视紫红质一种视色素;④动物种系的特点:只

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如鸡等,其视网膜中仅有视锥细胞;而只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

猫头鹰等,其视网膜中仅有视杆细胞。

第十章神经系统

L试述胆碱能纤维的概念及其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

L答: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胆碱能纤维。副交感与交感神经节

前纤维、绝大部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躯体运动神

经纤维均属胆碱能纤维。

3.试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3.答:神经轴突兴奋一突轴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一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

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Na+、K+,尤其对Na+的通透性提高~突触后膜局

部去极化,并以电紧张形式扩布,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5.试述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5.答:特异投射系统指由丘脑感觉接替核、联络核投向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第四

层)的感觉传导系。主要特点:点对点投射。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

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7.试述主要体表感觉区的所在部位及其感觉投射规律。

7.答:体表感觉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即第一感觉区。投射规律:①交叉性投射但头

面部为双侧性投射;②倒置安排下肢代表在顶部而头面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

区的局部安排是正立的;③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成正变,即感觉精细的

代表区较大。

9.试述小脑的功能及各部位损伤的可能表现。

9.答:①前庭小脑与身体平衡功能有关损伤时平衡功能失调,站立不稳;②脊

髓小脑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前叶蚓部可抑制同侧肌紧张,前叶两侧部及旁中央小

叶可加强肌紧张,损伤时引起相应的肌紧张变化,在人仅表现为肌紧张降低;脊

髓小脑亦与随意运动的协调有关,受损时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③皮层小脑参与

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受损时不能做协调的精巧动作。

10.试述主要运动区的所在部位及其功能特征。

10.答:中央前回4、6区为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①交叉性支配但头面部多为

双侧性支配;②倒置机能定位下肢代表区在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

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局部为正立安排;③机能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成正

变,即运动精细的代表区大

O

12.试述下丘脑的功能。

12.答:下丘脑为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①调节体温含体温调节中枢

(PO/AH)和温度R;②调节摄食行为含摄食中枢(外侧区)和饱中枢(腹内侧核);

③调节水平衡有控制摄水的中枢(外侧区)和控制排水(渗透压R,ADH)的结构;

④调节腺垂体分泌有觉察细胞并能分泌下丘脑调节肽;⑤影响情绪反应参与

情绪反应(防御反应区等);⑥控制生物节律。

第H—章内分泌

6.试述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论述题)

6.答:1.促进生长作用:生长素能诱导靶细胞产生一种生长素介质,进而促进骨、

软骨、肌肉以及其他组织细胞分裂增殖,蛋白质合成增加。人幼年时缺乏GH,

则患侏儒症;GH过多则患巨人症;成年后GH过多,可患肢端肥大症。2.促进

代射作用:①促进蛋白质合成;②加速脂肪分解;③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

用,减少葡萄糖的消耗,升高血糖;④促进无机盐代谢,增强钠、钾、钙、磷、

硫等的摄取及利用。

7.试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论述题)

7.答:(1)对代谢的影响①生热效应:促进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物质氧化,

增加耗氧量和产热量,使基础代谢率增高。②对物质代谢:对蛋白质代谢方面,

生理剂量甲状腺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肌肉、肝脏、肾脏等器官蛋白质合成尤

其明显,故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而大剂量则促进分解,使身体消瘦、疲乏无力。

对糖代谢方面,甲状腺素能促进小肠吸收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合成,

故有升高血糖趋势;甲亢时,血糖常升高,甚至出现糖尿。对脂肪代谢方面,甲

状腺素可促进脂肪分解和合成,但分解作用大于合成,故甲亢患者血中胆固醇含

量低于正常。(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婴幼儿长骨、脑神经生长发育、若婴

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不足,将出现呆小症。

9.糖皮质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论述题)

9.答:(1)调节物质代谢:糖皮质激素对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概括起来说就是''升

糖、解蛋、移脂”。①可促进肝糖原异生,增加肝糖原的贮备。此外,可抑制肌

肉、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等肝外组织利用糖;②促进上述组织中的蛋白质分解,

将氨基酸释放入血,运到肝脏作为糖异生原料。③对脂肪,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

增强脂肪酸在肝内的氧化过程,利于糖异生作用。皮质醇过多时,可增强四肢脂

肪组织分解,而使腹、面、肩及背的脂肪合成增加,以致呈现''向心性肥胖”。

(2)调节水盐代谢:促进肾脏保钠排钾;增加滤过率及排水。

(3)对血细胞的影响:使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使淋巴细胞和嗜

酸性粒细胞减少。

(4)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对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有允许作用。

(5)参与应激反应:应激时能提高机体的抗伤害能力。

(6)抗炎、抗过敏、抗中毒和抗休克。

10.胰岛素有哪些重要的生理作用?(论述题)

10.答:(1)对糖代谢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肌糖原、

肝糖原的合成;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糖原的异生作用,故既增加了

血糖的去路,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因此使血糖降低(氧化t、异生I、变为糖

原和脂肪])。缺乏时血糖t,可致糖尿病。(2)对脂代谢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

抑制脂肪的分解,减少脂肪酸从脂肪细胞中释放和在肝脏中生成酮体(合成t、

分解I),故降低血脂。缺乏时血脂3可致酮血症与酸中毒。(3)对蛋白代谢胰

岛素促进血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并促进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

成,故利于生长(合成t、分解I)。在胰岛素的协同下,生长激素才能发挥其

合成蛋白质,促进生长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

复习题:

1.什么是内环境?什么是稳态?

内环境: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通常指细胞外液。

稳态: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2.比较神经、体液、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参与,通过反射弧途径,以反射方式控

制效应器的活动;特点及生理意义: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作用

迅速、短暂、精确。

体液调节:通过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或体

液的运输到达并作用于各自的靶细胞或靶组织;特点及生理意义:作

用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使局部与

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自身调节:内外环境变化时,某些器官或细胞不信赖于神经或体液调

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及生理意义:协助维持生理功能的稳态,

调节幅度较小。

3.什么是兴奋性?什么是阈强度(阈值)?

兴奋性:机体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的运动状态,或原有的活动由弱变

强。

阈值:能引起活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4.比较正反馈与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反馈的信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与原先活动相同

的方向改变,以加强控制信息。

生理意义:维持稳态,例如减压反射、体温调节。

负反馈:从受控部分反馈的信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与原先活动相反

的方向改变,以纠正和调整控制信息。

生理意义:使某一生理活动不断加强,迅速完成。例如血液凝固、排

尿、排便反射、分娩。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复习题:

1.举例说明细胞膜物质转动机制(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入胞和出胞。)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跨膜扩散。。2、

C02、N2、NH3、尿素、乙醇等。

易化扩散:1、载体转运:非脂溶性物质在载体蛋白质的帮助下,从

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跨膜扩散。结构特异性饱和

现象竞争性

2、通道转运:离子在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

电位差的跨膜扩散。

离子选择性离子转运速度快离子通道的门控

主动转运:1、原发性主动转运:物质在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逆浓

度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需消耗能量(ATP)o

2、继发性主动转运:在伴随Na+转运的同时转运其他物

质,由钠泵消耗能量。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

萄糖。

较高的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入胞和出胞:1、出胞:细胞内物质通过膜上暂时出现的裂孔而被排

出细胞的过程。

2、入胞:大分子颗粒或团块物质通过膜的变形活动而

被摄入细胞的过程。

2.什么是静息电位?产生机制是什么?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产生机制: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钾离子通透性

较大,钾离子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分子不能外流而留在膜内,

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当移到膜外的钾离子所造成的外正内负

的电场力足以对抗使钾离子外流的膜两侧的钾离子浓度势能差时,膜

内外不再有钾离子的跨膜净移动,膜两侧电位也稳定在某一数值,即

静息电位。

3.什么是动作电位?神经动作电位产生机制是什么?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膜电位发生短暂、可逆、可扩布的

电位变化。

产生机制:(1)去极化时相:(通过正反馈过程引起)以Na+快速内

流(为电压依从式Na+通道开放所致)为主。

(2)复极化时相:K+外流增加。

(3)后电位:膜外大量堆积K+,阻止K+外流(产生负后

电位);以及在钠泵的作用下,泵出3个Na+和泵入2个

K+(产生正后电位)。AP的超射值就是Na+平衡电位。

4.说明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接头前

膜释放ACh,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使与受体耦联的通道

开放,终板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性增大,终板膜去极

化(Na+内流为主,少量K+外流),终板电位(局部电位),邻近

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5.兴奋-收缩耦联是什么?

将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

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6.局部兴奋的特点是什么?

1、刺激依赖性,不具有动作电位"全"或"无"的特征

2电紧张扩布性

3、总和反映

7.动作电位的特征是什么?

1、全或无的特征

2、可以进行不衰减的传导

3、具有不应期

4、双向性传导

8.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是什么?

1、电兴奋通过横管传到肌纤维深部

2、三联管传递信息

3、肌浆网对钙的释放和再聚积

第三章血液

复习题:

1.血浆渗透压组成是什么?有什么生理意义?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其次是是碳

酸氢钠、葡萄糖、尿素、氨基酸等)形成的渗透压力。

生理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以及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

能。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其中白蛋白含量

多、分子量相对较小,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生理意义: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血容量。

2.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2和C02,其次是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4.0-5.5)x1012/L

白细胞:吞噬和杀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及血液中衰老的红细胞。

(4.O-lO.O)xio9/L

血小板:参与止血、促进凝血、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和参与纤

维蛋白溶解。(lOO-3OO)xio«/Le

3.说明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过程:1.受损伤局部血管收缩。

2.血小板粘附、聚集于血管破损处,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堵

塞伤口。

3.血浆中的凝血系统被激活,在局部迅速出现血液凝固。

4.说明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和激活途径。

5.体内有何抗凝物质?举例。

肝素、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6.纤溶系统是什么?

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指纤维蛋白沉积物和纤维蛋白凝块重新液

化的过程。

7.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原因:1、血管内膜光滑,血小板不易破损释放PF3,凝血因子XI

不易被激活;

2、即使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可被流动的血液冲走而不能

发挥作用;

3、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

4、即使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可提高纤溶系统的活动清除。

8.胃粘膜萎缩可发生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胃粘膜萎缩时,内因子和胃酸的分泌均减少。内因子分泌减少使维生

素B12的摄入不足,叶酸利用障碍,幼红细胞的发育成熟受阻而导

致贫血。胃酸分泌减少使小肠酸化程度不够,铁的吸收发生障碍,而

铁的缺乏可导致血红蛋白的合成不足引起贫血。

第四章血液循环

复习题:

L比较心室肌、浦肯野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室肌的动作电位:0期:大量Na+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大量K+外流。

2期(平台期):少量Na+内流,少量K+外流,

大量Ca2+内流。

3期(快速复极末期):大量K+外流。

4期(静息期):通过Na-K泵Na-Ca交换等机

制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0、1、2、3期与心室肌细胞相似,

4期(自动去极化期):Na+内流加强,K+外流

衰减。

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无1、2期,仅0、3、4期,膜电位,阈电

位低,0期幅低速慢,4期不稳定自动除极,无

超射。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是什么?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大复极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

3.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是什么?

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Na+通道状态。

4.影响传导性的因素是什么?

结构因素:包括细胞的直径粗细和细胞间通道密度等;

电生理因素:包括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膜电位水平、

邻近部位细胞的兴奋性。

5.什么是心室的前、后负荷?对心泵功能有何影响?

6.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是什么?

基本条件: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

影响因素:①搏出量增加,收缩期大动脉血量增加,收缩压明显升高。

T

②心率增加,舒张期缩短,大动脉血量增加,舒张压明显

升高。T

③外周阻力增加,舒张期流向外周血量减少,大动脉血量

增加,舒张压明显升高。T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能缓冲血压波动,减小脉

压差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比例,比值降低时血压下降。

7.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是什么?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脏收缩力

(3)体位改变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5)呼吸运动

8.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是什么?

①毛细血管压增加,组织液生成增多。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组织液生成减少。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生成增多。

④淋巴回流堵塞,重吸收减少。组织液生成减少。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

压+组织液静水压)

9.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有何影响?

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

心室肌等,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心肌细

胞膜的B受体,引起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1、平台期钙离子内流及

肌浆网钙离子释放增加,收缩力增强;2、肌钙蛋白释放钙离子及肌

浆网摄取钙离子加速,舒张增强;3、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加

强,心率加快。4、慢反应0期钙离子增加,传导速度加快。

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

心室肌等,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心肌细胞

的M受体,引起负性变时便利变传导:

10.比较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肾上腺素:与心脏以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与皮

肤、内脏血管a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与骨骼肌血管即受体结合,

使血管舒张。生理剂量肾上腺素主要引起收缩压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对a受体作用强于对0受体的作用。与血管a受体结

合,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由于血压剧烈升高,通过压力感受器反

射可使心率有所减慢,掩盖了去甲肾上腺素兴奋心脏即受体的直接

作用。

11说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血压的影响。

①直接使全身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使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

②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

广泛收缩,使血压升高

③使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血压升高。

④使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从而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

收,起保Na+保水作用,继而引起血压升高,使细胞外液量增加。

12.血管升压素对血压有何影响?

1、作用于血管VI受体,使血管收缩;

2、作用于肾小管V2受体,促进水钠重吸收,继而引起血压升高。

第五章呼吸

复习题:

1.呼吸的直接动力是什么?原动力是什么?

直接动力:大气与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2.胸膜腔内压如何形成?生理作用是什么?

胸内负压的前提:胸膜腔封闭,内含浆液。

形成过程:肺脏表面膜同时受到肺内压的正面作用力和肺回缩的反向

作用力,胸内压二肺内压-肺回缩力,当呼吸暂停时,肺内压二大气压

=0,所以胸内压。肺回缩力

生理作用:1、实现肺通气。

2、利于肺换气。

3、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3.说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和作用。

来源:主要由肺泡口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

作用: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从而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2、防止肺不张。

3、防止肺水肿。

4.什么是潮气量?肺活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肺活量=潮气量+补

吸气量+补呼气量。

每分通气量(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每分通气量;潮

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或每分钟能与血液进行气

体交换的量。肺泡通气量二(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5.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是什么?

1、呼吸膜的厚度:肺纤维化、肺水肿------厚度上升------气体扩

散量下降-----肺换气效率下降。

2、呼吸膜的面积:如运动时-----呼吸膜面积增大------气体通气

量上升-----肺换气效率上升,若肺不张等------呼吸膜面积减小

------气体通气量下降-----肺换气效率下降。

3、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肺血流量(Q)之

间的比值(V/Q\正常值:0.84o增大:肺泡无效腔增大;减小: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V/Q比值增大或减小,换气效率都下降。

6.气体在血液的运输形式是什么?

氧的结合和运输形式:氧合血红蛋白(HbO2)

二氧化碳的主要运输形式碳酸氢盐(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7.氧、二氧化碳、氢离子如何影响呼吸运动?

C02: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动脉血在一定范围内升

高,可加强对呼吸的刺激作用,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和麻醉

作用途径:PCO2A脑脊液中[H+]T-中枢化学感受器(主)—呼吸加深

加快

PCCbT-外周化学感受器(次)一呼吸肌活动T-呼吸加

深加快

H+:血中H+不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血中H+上升时扩散进入脑脊液

的量少而且速度慢,故血H+上升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弱且

滞后,[H+]T-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加深加快(次要);血中[H+]

T可直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肌活

动上升,呼吸加深加快,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肌活动T

一呼吸加深加快(主要)

02:P02I―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呼吸加深加

低氧对于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为抑制。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复习题:

1.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点是什么?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伸展性大;紧张性,自动节律性运动;对电刺

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电生理特性:静息膜电位:-40--80mV

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自发性去极化和复

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10~15mV,几秒到十几秒。

动作电位:10~20ms,幅值低。

2.胃液有何成分,各有什么作用?

盐酸:壁细胞分泌。

作用:杀灭细菌;激活胃蛋白酶原;在小肠促进胰泌素的释放;利于

铁和钙的吸收。

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最适pH:1.8~3.5,胃蛋白酶原在胃酸、

酸性条件下自身催化下生成胃蛋白酶。

作用:经胃酸激活为胃蛋白酶后能分解大部分蛋白质为际和陈、

粘液和碳酸氢盐:由表皮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债门腺细胞、幽门

腺细胞分泌,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形成"粘液-碳酸氢

盐屏障"。

作用:保护胃粘膜不受胃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内因子:壁细胞分泌

作用: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其不被水解,并促进维生素B12在回

肠粘膜的吸收。

3.胰液有何成分,各有什么作用?

胰液是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因为它含有的消化酶类最丰富,消化

作用最强。主要成分和作用有:1、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

并维持肠内消化酶所需的碱性环境;

2、胰脂肪酶:在辅酯酶协助下可将脂肪分解为甘

油、甘油一酯和脂肪酸等;

3、胰淀粉酶:生、熟淀粉都能被分解为麦芽糖;

4、胰蛋白酶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被肠激酶和胰蛋

白酶等激活后可将蛋白质分解为际和陈,两者共同

作用可将其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5、其他:胰麦芽糖酶可将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

竣基肽酶可将多肽分解为寡肽和氨基酸,DNA酶

可分解DNA,RNA酶可分解RNAO

4.胆汁的成分和作用是什么?

成分: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等。

作用: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意义。

L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乳化脂肪,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2、胆盐微胶粒运载脂肪分解产物通过肠上皮表面静水层,促进

吸收。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5.什么是胃的排空?哪些因素影响胃排空?

胃排空: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排空速度:糖类〉蛋白质〉

脂肪

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胃内容物,胃泌素

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酸、脂肪、渗透压、机械扩张

第八章体温

复习题:

1.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器官是什么?

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骨骼肌和脑。

安静时以内脏产热为主,活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2.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体温调节机制是什么?

气温下降,散热过多,体温趋于下降,冷感受器兴奋,体温调节中枢

使血管收缩,代谢增强,寒战,产热增多;刺激发汗中枢,使发汗停

止,散热减少;刺激大脑皮层,行为调节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

趋于正常。

第九章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复习题:

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是什么?

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有效滤过压:(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囊内压

(3).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浆流量: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

2.钠、碳酸氢盐在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机制是什么?

Na+:小管内钠&葡萄糖形成钠-葡萄糖协同转运体,顺电化学梯度进

入到细胞内,葡萄糖扩散入血,而钠离子则与基侧膜上的钠钾泵进入

到细胞间隙,再经过Na+-H+交换反向转运被重吸收。

碳酸氢盐:(CO2的形式被重吸收)1、HCO3-很难透过管腔,与小

管液H+结合成碳酸再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2、CO2扩散到细胞

3、在细胞内碳酸酊酶的催化下CO2与水结合成碳酸在解离为

H9&H+

4、HCO3-随-钠被动转运被重吸收,H+通过Na+-H+交换进入管腔。

3.什么是肾糖阈?什么是渗透性利尿?

肾糖阈:尿中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渗透性利尿:肾小管中溶质的浓度增高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4.交感神经如何影响尿生成?

①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而前者血管收缩比后者更明显,因

此,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下降,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②刺激近球小体中的颗粒细胞释放肾素,导致循环中的血管紧张素n

和醛固酮含量增加,增加肾小管对NaQ和水的重吸收;

③增加近球小管和髓桦皮皮细胞重吸收Na+、Q-和水。这种作用可

被ai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所阻断。这些结果表明,肾交感神经兴奋

时其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近球小管和髓林细胞膜上的ai

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加Na\Q-和水的重吸收。抑制肾交感神经活

动则有相反的作用。

5.抗利尿激素如何影响尿生成?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

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发挥抗利尿作用。

此外,抗利尿激素能增加髓裨升支粗段对NaCI的主动重吸收及内髓

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提高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为尿液浓

缩创造条件。

6.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如何影响尿生成?

1)肾素:由颗粒细胞分泌。

作用:使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Io

2)血管紧张素n:血管紧张素n是由血管紧张素I在血管紧张素转

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的多肽(八肽)物质。

作用:①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

②直接刺激近球小管对NaCI的重吸收

③刺激垂体后叶释放ADH

3)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作用:保Na+、保水、排K+

分泌调节:⑴肾内机制⑵神经机制⑶体液机制⑷血K+、血Na+

浓度。

第十章感觉器官

复习题:

L什么是感受器?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点是什么?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

化的结构或装置。

生理特点: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说明眼睛视近物的调节。

瞳孔近反射或瞳孔调节反射:看近物时,反射性弓I起双侧瞳孔缩小;

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一悬韧带松弛一晶状体变凸,折光能力T-近

物辐散光线提前聚焦,清晰成像于视网膜。

O

3.比较两种感光细胞的特点。

视锥细胞:愈近中心部愈多,单线或聚合程度低,感光色素有红、绿、

蓝(三种),强光时起作用,视敏度高,分辨率高,有色觉;

视杆细胞:愈近周边部愈多,聚合程度高,感光色素有视紫红质,暗

光时起作用,视敏度低,分辨率低,无色觉。

4.叙述视杆细胞感光换能机制。

光照时,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内含有的特殊感光色素迅速分解,同时

兴奋神经纤维。视杆细胞内的视紫红质,在暗处呈红色。而视锥细胞

内的三种感光色素,统称为视锥色素。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2、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

5.说明声音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

声波—外耳道一鼓膜振动一听骨链振动一卵圆窗膜振动一耳蜗

6行波理论是什么?

①声波引起的振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

②以行波方式沿基底膜向顶部传播。

③低频声波引起的行波传播较远,最大振幅靠近蜗顶部。

④高频声波引起的行波传播较近,最大振幅靠近蜗底部。

⑤最大振幅处毛细胞兴奋,从而对音频进行分析。

7.半规管、椭圆囊、球囊的感受装置是什么?各自的适宜刺激是什

么?

半规管:壶腹崎适宜刺激:旋转运动(正负角加速度)

椭圆囊:囊斑适宜刺激:水平方向直线变速运动

球囊:囊斑适宜刺激:垂直方向直线变速运动头在空间的

位置变化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复习题:

1.神经元信息传递有哪几种类型?经典突触传递过程如何?

2.比较两种突触后电位(EPSP和IPSP)产生的机制。

3.比较两条感觉传导途径和投射系统。

4.比较腱反射和肌紧张。写出腱反射的反射弧。

腱反射:能快速牵拉肌腱,如叩击;传入纤维为Ia类纤维,为单突

触反射,快肌纤维,肌肉同步活动,不能持久。

意义:用于临床检查,腱反射减弱:反射弧损害;腱反射亢进:高位

中枢病变。

肌紧张:缓慢牵拉肌腱,传入纤维为II类纤维,为多突触反射,慢肌

纤维,肌肉交替收缩,不易疲劳。

意义:维持姿势。

腱反射的反射弧:肌肉受到牵拉一肌梭兴奋性一匕类N纤维传入一

脊髓a运动N元兴奋一梭外肌收缩

5.什么是去大脑僵直?

动物出现的强直性痉挛状态

6.小脑有何功能?

前庭小脑(古小脑):维持躯体的平衡。

脊髓小脑(旧小脑):调节肌紧张,调节随意运动。

大脑小脑(新小脑):形成运动计划,编制运动程序损伤:不能做协

调的精细运动。

7.说出基底神经节损伤的症状和原因。

8.比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点和整体功能。

交感神经:远离效应器,节前短,节后长,支配范围广,节前的神经

递质为乙酰胆碱,节后大多数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汗腺)

整体功能:动员机体潜力,提高适应能力,应付环境急剧变化,维持

内环境稳定。

副交感神经:在效应器壁内或附近,节前长,节后短,支配范围较局

限,节前乙酰胆碱,节后多数分泌乙酰胆碱。

整体功能:促进消化吸收,聚积能量,减少消耗,加强排泄和生殖功

9.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什么?分别作用于哪些

受体?各产生什么效应?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1、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E):

Pi心率加快,心传导加快,心收缩力增强。

伪血管舒张,支气管舒张。

a血管收缩;胃肠平滑肌舒张,胃肠腺分泌减少;唾液腺分泌粘稠

唾液;瞳孔扩大。

2、乙酰胆碱(Ach):

M汗腺分泌增加。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乙酰胆碱(Ach):

M心率减慢,心传导减慢,心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胃肠、支

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腺分泌增多;唾液腺分泌稀薄唾液;瞳孔缩

小。

第十二章内分泌

复习题:

1.激素按结构分为哪几类?有何一般作用特性?

①含氮激素

胺类:NA、NE、甲状腺激素

肽类: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体激素等

蛋白质: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②类固醇:肾上腺皮质皮质激素、性激素

③固醇类:1,25-二羟维生素D

④脂肪酸:前列腺素

作用特性:1、特异性

2、信息传递

3、生物放大

4、相互作用

5、协同作用

6、拮抗作用

7、允许作用

2.描述激素的作用原理。

激素的受体:指靶细胞上能识别并专一性结合某种激素、继而引起各

种生物效应的功能蛋白质,即细胞接受激素信息的装置。

第二信使学说:含氮激素(第一信使)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通过鸟

甘酸结合蛋白(G蛋白)激活膜内的腺甘酸环化酶(AC),使细胞

内产生cAMR第二信使)后者激活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PKA),

催化细胞内各种底物的磷酸化反应,引起细胞各种生物效应。

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的分子小,呈脂溶性,可透过细胞膜进入

细胞,先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透过核膜的能力,

转移至核内,再与核受体结合,调控DNA的转录过程,生成新的

mRNA,诱导蛋白质合成,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甲状腺激素虽属含

氮激素,却有与类固醇激素相似的作用机制。

3.描述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功能关系。

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分泌下丘脑调节肽(9肽),

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其内分泌活动。

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血管升压素(VP)

又名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OTX),沿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

经垂体贮存,受刺激而释放。

4.生长激素有哪些作用?其分泌受什么因素影响?

作用:1)生长发育:促骨、软骨、肌肉增殖,蛋白质合成

2)糖代谢:抑外周组织糖利用(升血糖)

3)脂代谢:促脂分解,促脂氧化

4)蛋白质代谢:促蛋白质合成

生长激素的分泌调节:

下丘脑-腺垂体轴:下丘脑GHRH促/抑GH分泌;血GH上升-腺

垂体分泌GH下降一下丘脑分泌GHRH下降(负反馈X

代谢因素:饥饿、运动、低血糖、应激促分泌。

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促分泌。

睡眠:慢波睡眠时分泌增多。

5.甲状腺激素有哪些作用?其分泌受什么因素影响?

生理作用:(一)对代谢的影响

工、增加机体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2、对糖代谢:可使血糖增高(主),也可使血糖降低;

3、对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增强FA氧化;

4、对蛋白质代谢:正常时正氮平衡,有利于幼年时期机体的生长发

育;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负氮平衡,血钙升高,发育停滞,肌肉消瘦乏

力;分泌不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引发粘液性水肿。

(二)对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促进脑及长骨的发育,若分泌不足则出现呆小症。

(三)对器官系统的影响

1、对心血管系统:强化肾上腺素的正性变时变力的作用;促进心肌

细胞肌浆网释放Ca2+,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

增强,脉压上升;若出现甲亢——心肌肥大或心

力衰竭。

2、对神经系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促进消化,影响性腺。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调控系统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自身作用

3、自主神经的调节

6.糖皮质激素有哪些作用?其分泌受什么因素影响?

7.胰岛素有哪些作用?其分泌受什么因素影响?

8.什么是应急反应?什么是应激反应?各有何作用?

应激反应: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失血、感

染、中毒、缺氧、饥饿等)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

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作用:

应急反应: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

髓质系统的活动适应性的反应。

作用:

9.影响血钙的主要激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降钙素(CT):降血钙,降血磷。

甲状旁腺素(PTH):降血钙,升血磷。

第十三章生殖

复习题:

1.雄激素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1.促进曲细精管的发育和精子的成熟。

2.促进男性附属性器官的发育并维持其功能。

3.促进蛋白质合成,骨骼生长、钙、磷沉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