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学习计划标准范本(2篇)_第1页
九年级语文学习计划标准范本(2篇)_第2页
九年级语文学习计划标准范本(2篇)_第3页
九年级语文学习计划标准范本(2篇)_第4页
九年级语文学习计划标准范本(2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页共5页九年级语文学习计划标准范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2、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学习重点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2、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交流法。教学过程环节一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这就是人类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诗人穆旦在《我看》一诗中写到:“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将人的喜怒哀乐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怎样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诗人穆旦,去读一读这首诗吧!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著名诗人和翻译家。中学时即开始写诗著文。____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主要译著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等。他的译诗韵律和谐,忠实传达了原著风格。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红晕(yùn)凝望(níng)忧戚(qī)枉然(wǎng)飘逸(yì)摇曳(yè)2.理解词语。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丰润:指丰茂滋润。环节二枉然:白白地。飘逸:漂浮,飘散。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摇曳:摇荡,晃动。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把握节奏、重音、情感。2.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环节三一、朗读诗歌,感悟诗境。1.诗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请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我所看:大自然的美我所思:人生的意义2.前两节诗以“我看”领起,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怎样的图景?意象:春风、青草、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作者写风,写鸟,写云,写大地,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勃勃生机。3.第三、四节诗情出现了怎样的转折?有什么作用?眼前美好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忧思,不由心生感叹:大自然的美好枉然在眼前掠过,鲜活、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如何不叫人悲哀?作用:即景生情,是作者诗情的缓冲,也为下文浪漫、潇洒的抒情蓄势。4.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作者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生命既有“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又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忧戚。二、再读诗歌,赏析语言。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揉”字得妙,写出了风的力度和温柔,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2.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吸入”写出平展翅翼的静鸟与天空融为一体的景象。3.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欢笑是生命的永恒旋律,如同大自然的美好。4.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三、归纳写作特点。这是一首优美、流畅又略带伤感的生命之歌。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体现无遗。1.意象大气而深远。诗人的目光是充满激情的,第一节写风、草地,从面前的草地想到了更远方的广阔大地。第二节与天空、晚霞、飞鸟,由天空到大地,用词典雅高明。2.抒情明快而酣畅。在美好自然面前,诗人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抒情明快,不见一丝悲伤。激情与理性的融合,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而且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验。环节四文章主旨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由衷的咏赞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思索。板书我看:自然之美我看欢乐与哀愁是永恒的旋律穆旦我思:人生意义环节五阅读穆旦的《春》《诗八首》《青春》,感受其诗的特点。九年级语文学习计划标准范本(二)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二、新授。(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二部分第一层(3、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二部分第二层(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第三部分: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小结:本文的结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三、作业: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生词。给本文列提纲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层次。二、新授(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破折号后注明作者,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2.这两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并证明中心论点)3.这两节作为教学设计>文章的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把他们从文中删去?[用了引用名的写法。这两节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并充当论据的作用,还使教学设计>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所以不能删去。](二)分析学习教学设计>文章的第3、____节。1.朗读课文,找出3、____节中举的三个事例,说说它们要证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国难危急时刻有各种传说的例子,“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传说。第一个事例论证的传说不,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第二和第三个事例,论证的是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2.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对待传说?[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3.什么是怀疑精神?[经过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4.“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怀疑精神]5.给第四节课文划分层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1.细读这节课文,想想这层内容与上一层的内容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一层紧承上一层内容,也是更进一层的说明。相对于书本、学问来讲,人们很容易对传说产生怀疑,只有人们能对传说产生怀疑,才有可能对书和学问产生怀疑,课文中的排列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2.“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人之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整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3.作者是如何论证对一本书或一种学问进行怀疑的?[先从正面论证要对书和学问进行怀疑,再从反面论证对书和学问不怀疑就是盲从,就是迷信。]4.文中引用孟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证明作者的观点正确,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三、小结:1.思考这部分课文用哪种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2.作者用两个小层次论证了具有怀疑精神的必要性,它可以帮助人们消除迷信或盲从,进而也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四、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第三课时一、复习引入。二、新课。(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①第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的作用是什么?[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前半句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②文中第②③④⑤句与第①句的关系是什么?[第②③④⑤是用讲道理的方法证明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③文中第⑥⑦○8句与第①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⑥⑦○8句是用事例论证第①提出的论点,第⑥句提出一个小论点,第⑦○8句是用事例来证明第⑥句提出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段论点。]④第○10○11句分别是从那什么方面论述的?[第⑩句是从正面论述,第○11句是从反面举行论述]2.思考第⑨句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3.第⑨句中的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判定”、“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4.这段文中共有三个“这样”,把他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第一个“这样”指到“对别人的话,不仅过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事“对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5.第○11据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6.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二)分析本文中论据的种类。本文中共用了两种类型的论据:到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事实论据体现在第____节和第____节。道理论据体现在第1、2、5、6中。(三)分析本文的论证,各举一例。本文中为了突出论说的力度,是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三种论证方法。举例略(四)总结扩展。论点和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点能统率论据,论据能紧扣论点。我们不仅要学习扣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