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常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实例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常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实例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常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实例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常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实例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常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实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实例

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1.而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

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

3.温故而知新《论语》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

山记》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邹忌讽齐王纳

谏》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答案: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6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7〜8连词,表转折"却”。

9〜11连词,表递进"而且”。

12〜13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4.连词,表因果“因而”。

2.何

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

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

传序》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9.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11.何以战《曹刿论战》

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

孟子》

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4.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答案:

1-2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

要后置。

4.作定语。译作“什么”“哪”。

5〜6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7〜8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

么这样”。

9〜10构成复音虚词。“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

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1〜12疑问代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3〜14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

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3.乎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

说》

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

说》

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8.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答案:

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3.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4.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5〜6介词,相当于"于"。

7〜8形容词词尾。

4.乃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

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

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答案: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2〜3副词,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4〜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只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

为“你”。不能作宾语。

5.其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

国论》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六国论》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六国论》

5.独其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9.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1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

记》

1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解释

加点"其”)《祭十二郎文》

12.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14.竟以此而陨其生乎《祭十二郎文》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游

褒禅山记》

答案:

1〜3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4〜5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

6.第一人称代词“我”。

7〜10指示代词"那”“那些”。

11.前两个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后一个表示

推测语气“恐怕、大概”。

12.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13.表示祈使语气“应当”。

14.代词,他的。

15.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6.且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6.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7.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8.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答案:

1.况且,表补充说明。

2〜3表并列。

4.尚且,表让步。

5.复音虚词“犹且”,还。

6.将要。

7.已经。

8.暂且。

7.若

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3.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4.以为莫己若者《庄子秋水》

5.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6.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7.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1〜2如同、像、相似。

3〜4比得上。

5〜7你、你的。

8〜10表假设,假如,如果。

8.所

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

2.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

记》

4.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信陵君窃符救

赵》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6.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8.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

9.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答案:

1〜2名词,场所、位置。

3.“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

4.“所”字结构做定语。

5〜6"为……所”表被动。

7〜8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9〜10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

9为

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4.古人以俭为美德《训俭示康》

5.霓为衣兮风为马《梦游天姥吟留别》

6.君既为府吏《孔雀东南飞》

7.十七为君妇《孔雀东南飞》

8.自名为鸳鸯《孔雀东南飞》

9.北冥有鱼,其名为蛆《逍遥游》

10.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

11.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1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1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4.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15.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答案:

1.动词,做、干。

2.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献。

3.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

4〜5动词,当做、作为。

6〜7动词,身为、成为。

8〜9动词,叫做。

10.动词,是。

11〜12介词,表被动。

13.语气助词,呢。

14〜15介词,替、给。

10.焉

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1.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盘盘焉,困困焉《阿房宫赋》

4.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

壁赋》

6.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

7.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答案:

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

3.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4〜5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6.代词,相当于“之”。

7.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

8.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11.也

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

谏》

2.张良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3.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4.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论》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

传序》

6.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

孟子》

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谁得而族灭也《六

国论》

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

秦师》

10.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

见孟子》

1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答案:

1〜2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3.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4〜5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6〜8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9.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10-11表示感叹语气。

12〜1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

12.以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涉江》

3.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5.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6.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登泰山记》

7.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

泰山记》

8.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9.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10.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1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1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答案:

1.介词,用。

2.动词“使用”。

3.动词通"已","停止”。

4〜6介词“因为”“由于"。

7.介词“在,从”。

8〜10介词“拿,用,把,凭”。

11.连词,表并列。

12〜13连词,表因果。

13.因

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因击沛公于坐《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6.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7.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8.蒙故业,因遗策《鸿门宴》

答案:

1〜2依靠、凭借。

3〜4趁着,趁此。

5.通过,经由。

6.于是,就;因而。

7.原因,缘由,机缘。

8.沿袭,继续。

14.于

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劝学》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4.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7.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8.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劝学》

答案:

1〜2在,从,至h

3.在……方面。

4〜5被。

6〜7与,跟,同。

8〜9比。

15.与

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

列传》

2.与尔三矢《伶官传序》

3.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送东阳马生序》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5.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

6.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7.遂与之俱出《游褒禅山记》

8.与战胜而得者《六国论》

9.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1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答案:

1.表疑问。

2〜3动词,给予。

4.动词,亲近。

5.动词,赞同。

6〜8介词,同、跟。

9〜10连词,和、与。

16.则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六国论》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答案:

1〜2副词,就是、乃。

3〜5连词,就、那么,表承接。

6.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

7.连词,就,表因果。

8.连词,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